小学阶段课程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阶段课程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现状 有效措施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就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学生的年龄尚小,虽然可以得益于语言学习的天性,但是同样也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一、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小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以及热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表现: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就小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说,他们还处于一个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分散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旦教师讲授的课程知识或者是教学手段让学生提不起相关兴趣的话,那么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二)参与程度不足
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就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足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从这一层面来说,现阶段小学生在参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成为影响其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问题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进呢?
(一)从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设计
通过前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一系列特殊性是影响其教学参与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及时改变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对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从而做好有效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还应结合教学的备课,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观察,对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改进,比如有的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上去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一旦出现这样的信号,教师一定要及时的调转方向,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切入。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对现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参与问题进行有效的变革,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从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丰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视听等多方面的刺激,便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了。在应用多媒体课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资源搜集的有效性。这一部分工作是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准备好的,教师在收集课程信息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保证相关信息的选取能够充分发挥其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质量,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不可能会出现参与不足等问题的。
(三)合作式教学的开展
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说,他们是非常享受团体合作的。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策划,从而开展良好的英语课程教学。合作教学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现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英语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应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要素,以有效教学设计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对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转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张力,争取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发展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已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也在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生活后,编入了小学生的课程表。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门课程都充满独特的魅力,信息技术亦是如此。然而相比于语文、数学等最为基本的课程来说,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意义,还是存在着不同。
不同的首要之处在于课堂的学习环境不同。信息技术教室并不是各班同学平常上课的教室,一般情况下,学校会根据学生数量进行信息技术教室的配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会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班级教室中属于自己的课桌。其次,还有一个不同点在于,信息技术课的要求并不严格,不似其他课堂上老师做出的“板正身子听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调整坐姿。另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异,不像其他课程的一板一眼皆有要求,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我们只做出认识计算机的整体结构、包含哪些硬件、鼠标的单机双击等要求,而不会对学生要求双击打开哪个文件、Word文档中打些什么字的要求,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活泛。
在笔者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时,发现并未有学者专门针对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过研究,因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一些理论的分析,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一、儿童的动作发展
儿童的动作发展与大脑、神经系统等发展息息相关。正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脑重量、大小在此时期迅速发展,神经系统也不断完善其作用。心理W家对于儿童的动作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由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2.由远及近: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晚。
3.由粗大到精细: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小肌肉的动作。
根据小学生动作发展的这些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学会鼠标的移动,再学会单击选中,最后要求他们快速双击打开。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了经典的划分。他将儿童从出生后到十五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成型的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在此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语言的出现更帮助儿童将大量的外界事物用思维中的表象进行代替。此时期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此时儿童的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开始获得发展,并习得各种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始于青春前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思维,能够通过抽象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此时期儿童思维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能够形成多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
按年龄来归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会存在个体差异,却不会出现阶段的跳跃。笔者认为,既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阶段已然开始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逐渐教会学生使用Power Point,在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掌握后,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一个内容包括图片、文字的8~10页的幻灯片,当然,学生还可以对幻灯片中的图文进行自定义动画。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一样,引起同等程度的关注。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为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微软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示屏主机等的作用、键盘中各键位置、鼠标左键右键的作用等。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虽然并没有对小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却能够为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减轻信息技术的学习压力。另外,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小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课堂中的多媒体、生活中的互联网等,诚然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理解教材;培养兴趣;材料选择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措施对生活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利用与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呢?
就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对实际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和利用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采取措施促进相应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呢?
一、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要把生活实践融入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除了转变教学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数学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有效的了解,因为只有在掌握课程基本内容以及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更为精确地对整个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设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具体的性格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然后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本导向来备课。
二、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材料选择
除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之外,教师在引入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考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运用实际生活实例对具体的数学教学策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那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结合数学课程教材对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来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实例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以及指导的作用,为整个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郝慧萍.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模式[J].数字化用户,2013(5):52.
篇4
关键词:衔接定位;个性发展;语文教学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研究了幼小衔接的问题,在1996年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求幼儿园应和小学互相配合,紧密联系,注意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则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解决幼小衔接中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认清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加强幼儿园和小学课堂的衔接。
一、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语文课程衔接定位
幼儿园教学作为孩童接受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一般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态度、兴趣、情感、能力等内容,课程中渗透着语言、社会、艺术、科学、健康五个领域的内容,而小学课程则将各个领域学科独立出来,进行系统的教学。两个阶段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施组织上有较多差异性,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幼小语文课程衔接是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经验有机结合,互相承接,保持两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持续性。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上应重视两个学习阶段上的差异,体现五化理念的教学特点。
1.课程内容生活化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是认知的发展,儿童只有当能把相关语句标志的事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才能掌握相关的语句内涵,儿童语言发展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知识的互相作用。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将语文知识和社会知识相结合,让儿童社会性发展和认知能力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语文的发展也会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时期,幼小语文课程衔接也是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让儿童了解书面语言知识的内容,通过识别图形、物体、符号为认字打好相关的基础,通过游戏、绘画、手工活动为儿童写字打好基础,并做好相关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的指导。
2.课程实施活动化
幼小语文课程衔接应注意教学方式的游戏化或活动化。幼儿园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既要传授专门的语文内容,也可以开展和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多让儿童和书籍接
触,接近书面的语言,培养他们对阅读书籍的热爱。在活动过程中,儿童通过观察符号,图形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由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较重视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课程中也应增加间接教学的比重,营造适当的物理环境,寓教于乐,动静结合,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直接生动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程评价的多元化,采用持续评价的方式,建立成长档案袋,强调儿童学习情感态度领域的发展,关注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内容。
二、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语文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儿童进入小学后就进入了正规的课程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对抽象文字符号的掌握,但这一阶段儿童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不那么强,每个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幼小语文衔接课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个别的差异性,不能要求每个儿童都达到规定指标,重视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强单独指导,帮助每个儿童在自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并配合适当灵活的评价方式。
2.平衡协调语文教学目标
为了切实提高幼小衔接中儿童的语文能力,在这一阶段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儿童语文学习的难点、重点,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在听说方面,为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儿童通过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听、说、讨论,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通过看图讲述、小话剧、木偶剧等活动,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在识字方面,可以培养儿童分析、观察、比较的能力,有计划地让儿童观察实物、图片,引导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促进儿童进入汉字学习后对汉字字形的分辨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向小学过渡,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各种教学资源,尽量选取一些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较浅显又贴近生活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总之,幼儿向小学过渡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较多特点,为实现语文课程的顺利衔接,应通过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关注儿童的个性化需要,实施科学稳步的过渡方式,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阶段。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子建.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8(7).
篇5
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从促进中小学生成长角度,在基础教育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的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感受行业文化、进行职业体验、开展校本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而各职业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在线课程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深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能说完全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涵盖了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家长及学生对于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身边直系亲属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后,不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缺少关注职业教育的兴趣,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职业情感的培育,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明确,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也较为片面,没有一个端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产生兴趣并引起重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实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是体现义务教育全面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将从课本中习得的间接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进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挑战来自课程设计和师资。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启蒙教育的老师以及系统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做了归纳,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制作设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但是,《纲要》对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的说明相对还是较为笼统,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要求并没有清晰、详尽的阐述,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同时,目前小学、初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学校,自身教育学背景过硬,但是缺乏对相关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对于不同职业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开发上的瓶颈,而鼓励老师们积极下企业下临床,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讲授,急需更加合适的人选一起协作开发。
3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学要真正落实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和各行各业的支持。要扎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职业特点和内涵、有教学能力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第三,需要有适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场地和场所。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对职业启蒙教育对应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主要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师与初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即把某些相关、专业群的职业特点、要求,转化或编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例如,关于药学相关职业,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初中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小学高年级可以带领学生辨析中草药,制作植物标本,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特点开设难度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性职业启蒙教育。
3.2授课师资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职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五年制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是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教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能动态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助于进行高职课程与初中课程的合理衔接,使得专业课不会因为出现知识储备的空缺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3教学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职业启蒙教育有《找个岗位去体验》、《职业调查与体验》、《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但目前相当多的岗位因为安全、保密、距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参观体验,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等,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职的实训基地(中心)、展示体验中心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优。五年制高职的实验实训室本就是为教学、实操所设,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此进行一些简单、安全性高的职业体验,同时仿真设备、软件等也更适合示教,使学生们对相关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直观、清晰的体验。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校园,邀请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知名度,同时也能让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和家长在升学填报志愿时更加理性、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
篇6
【关键词】数学学科;幼小衔接;断层
幼儿园和小学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并且在教育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步推进,近些年已将改革重点放在有效课程衔接的问题上,结合现有理论基础而言,部分学者对此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效,提出了相应的衔接策略。故此,就两者之间的教育衔接工作,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开展方向之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衔接策略却很少涉及到幼小数学学科中的衔接,有待完善。
一、开发对口的幼小衔接课程
就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两者教学内容而言,幼儿园教育将日常学习生活划分为艺术、健康、社会、语言以及科学等领域,而小学课程则是依据学科特点,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以及体育等。幼儿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并不需要幼儿掌握更多知识,只是单纯的为以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提前预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说,两者之间的衔接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课程衔接,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品格。
在幼小之间课程衔接工作开展中,由于对口衔接课程无法覆盖所有的学科内讧,所以,在对口衔接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衔接的整合,将幼儿园的学科同小学的多门学科进行双向整合,促使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幼儿教育知识,同时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了解到小学学科内容,整合小学学科课程的逻辑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诸如将语文课程和生活课程进行整合,配合品德课程内容,促使德育素质教育更加学科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同理,将小学数学同音乐美术或艺术领域像整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令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课程的个性化
教材中的内容,本就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并富有哲理的内容体现,在小学教育阶段,创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有助于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幼儿社会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幼儿初入小学,自身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态度定性不足,加之数学学科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和难度,应注重课程衔接中的个性化因素,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一)个性化
儿童个性化课程主要是指儿童自由行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应充分了解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兴趣侧重点在哪里,开发更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儿童年龄较小,相较于课程学习,更加倾向于游戏学习,游戏是儿童主观活动,是一种认识世界和培养性格的形式。在初入小学阶段,儿童是通过游戏化教学,不断构筑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数学课程衔接中,增加富有个性化教学内容,将游戏教学纳入其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培养儿童个性特色,为后续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幼小课程衔接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开展形式。
(二)生活化
数学课程本身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学科,自身逻辑性较强,需要儿童开动脑筋去思考,在数学课程衔接安排中,诸如:让儿童用数字来描述校园中的情境,学生开始自由发言“校园门口有4棵大树”“操场上有1根旗杆”“围墙上有6幅画”等,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初步了解学生数学表达能力,间接的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观察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幼小数学课程衔接环境
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不仅需要增加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程衔接环境,为学生数学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幼儿园应同幼儿家庭以及社区密切合作,充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来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故此,在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中,教师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儿童去参与其中,承担幼小之间课程衔接过渡的职责,设置合理的游戏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转变儿童对学习的态度。诸如,教师可以在初入小学时期,带领儿童参观“升国旗”,教会儿童如何佩戴红领巾等,激发儿童对小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兴趣,能够配合教师更好的完成幼小课程衔接的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在数学课程衔接中,首先应整合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明晰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自身数学表达和理解能力后,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资源,设置更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颜明仁.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30-35.
篇7
关键词: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如何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真正保障教学工作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开发小学安全管理体系资源的背景
小学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真正将安全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真正从课堂的角度为学生系统地讲授宏观安全方面的知识,却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多年来,在实践探索中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形成完善的安全教学体系。《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课件的成果,开辟了安全教育进课堂的操作实例,有效地支持了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层面的落实,有效地指导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推进,使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学习相关的安全教育知识。
二、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
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安全知识为载体的综合性课程,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家庭及公共场所,能够对自己及他人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入小学课堂是对安全教育的一项创新和探索,在保障效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讨。一是保障安全教学秩序。教学秩序安全是教学安全的基础,既是教学的常规工作,又是重要工作。及时做好教学计划、课程表的编制,对安全教学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小学学生实际,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三、建立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点
创新小学安全教育,探索寻找创新点,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安全教育任务,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1.依据小学学生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低级学生,幼儿园毕业刚进小学校门,对学校的生活充满渴望,对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对于安全知识了解得太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维持小学的正常秩序,维护小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安全保障。小学生刚进入学校,根据年级情况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引导的途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学习生活,并有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范围,这时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安全,按照学校《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汇编》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同时,加强学习安全知识,成为小学安全宣传员;同时,学生在青春期,同学间交往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要对学生的交友安全进行引导,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监控,将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好心理调试的指导,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迅速地适应初、高中后续的学习生活。
2.小学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充分利用了教学多媒体辅助手段,调动了声音、影像的刺激作用,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与安全知识进行无缝对接。
3.注重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层层深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让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体现的方式不同,以课堂的形式呈现的模式是一个创新。这种方式可以让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初具规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种做法从教学角度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在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阶段化、一体化和体验化的创新研究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1.安全教育课程化
学校通过教学计划的整体设置,确立了安全教育课开设的时间和进度,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融入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系列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呈现。
2.安全教育阶段化
根据小学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特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帮着学生对阶段的安全有清楚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安全教育循序渐进的阶段化。
3.安全教育体验化
创新开辟了安全课堂的主体教育渠道,其呈现方式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布置、勤检查”“抓落实”“促成效”,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安全工作的稳定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2013年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一员,笔者目前在泰国清莱安邦小学任教,进行汉语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与中国学生所不同的是,泰国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若老师以灌输性的讲学上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另外,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泰国的一所小学,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注意力等能力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适应长时间的被动听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发现游戏式的课堂教学在小学对泰汉语教学中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泰国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对小学对泰汉语课堂游戏教学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将来的小学对泰汉语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从小学生的认知、注意力特点看,施行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影响。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①,认为儿童的思维会依照一系列的阶段发展并且各阶段之间有着质的不同。
“感知运动阶段”为两岁之前。在这一阶段,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以及动作首先联系到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还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够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智力的进步表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前运算阶段”为两岁到六、七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具体运算阶段”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阶段正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有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获得了观点采择的能力,表现之三是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日常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为十二岁至十五、六岁之间。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他们拥有成人所具备的逻辑运算形式,思维克服了具体运算阶段的限制,具有抽象性。
六、七岁左右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在该阶段,儿童可以通过真正的物体、事物或情况来做一些具体的运算。他们还能够正确地对不同对象进行分类。比如长短,给一个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看两条一样长的直线,幼儿同意两条直线一样长。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一条直线弯曲,再问两条线中哪条线短,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答案为弯曲的那条线短。而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②
游戏教学法能够适应小学生以上的认知特点。游戏能够为缺乏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的小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实践语言知识,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经验和交际能力。
Ralph Waldo Emerson认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和家长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产生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的环境和丰富的机会。正如我们学到一定的技能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亲自的、互动的学习。经验会在大脑中留下永久的印象,并通过不断重复的经验建立起一些模式、画面。③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在游戏的互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在经验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为交际能力。
通常儿童不会自觉地去关心语言自身,而倾向于关注容易被他们理解的东西。他们有一种十分自然的愿望,就是积极地参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看成团体中的一份子,并且乐于在广阔的世界里,探索身边的环境和现象,并与之互动。玩耍、互动和交流这样的形式,能够持续为他们提供想法、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会相对较多地依赖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多种多样可供玩耍的事物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借助各种感觉的刺激(如声音和视觉的刺激)对帮助小学生习得语言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游戏型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儿童语言学习活动。通常,处于活跃状态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能学得更好。当语言学习的过程变成一场愉快的游戏时,他们往往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它,完成它。
(二)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有两种最基本形态,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活动和、刺激物的强度、变化等);另一个是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求、情绪、兴趣、健康状态等)。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
在小学阶段,虽然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是会占优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孩子的注意力难以持久。Cohen认为,如果我们让孩子在电视前看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他们能够安静且专心地坐上很长的一段时间。④这就意味着,如果课堂活动是有趣的,孩子们同样可能会像看动画片一样,集中注意力来关注整个课程。如果教师能够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活泼,孩子们当然没理由不喜欢上汉语课。
那么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让小学生们喜欢上他们的汉语课程呢?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变化的课堂。Ytreberg L以及Scott W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善变”,即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步骤,各种各样的组织,各种各样的音效。”⑤因为当小学生失去了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兴趣,他们就会分散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最好能在小学生对课堂活动感到厌倦、失去兴趣之前进行教学形式的改变。那么课堂活动持续多久就应该做出改变了呢?有研究表明,七岁至十岁的小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力二十分钟,十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为二十五分钟,十二岁以后的小学生为三十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小学生,其注意力的稳定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阶段(由于实际的环境不同,可能还有更多的其他干扰因素),教师几乎每十五分钟左右就应该改变一下学生的课堂活动了。如果相同的活动超过了三十分钟,年幼的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虽然许多研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一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但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注意力持续的特点,来适时地对课堂活动形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因此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问学生答”之外,适当地引入课堂游戏,对于调节课堂气氛、重新唤起学生注意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从泰国小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动机特点看,施行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泰国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泰国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表现欲,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比较强。与中国学生相比,则缺少一些刻苦的精神,一旦觉得学习过程中有不愉快的地方,很容易厌烦和放弃。而国内长期以来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是以“死记硬背”、“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如果还是采用这样的一些方法让学生来死记硬背的话,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汉语学习的畏难和排斥的情绪,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而这种教学法所带来的恶果在小学对外汉语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泰国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泰国小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学校设置的汉语课程和父母对孩子汉语学习上的期望。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生父母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父母对孩子在汉语学习上的期望和态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其孩子的学习成果。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学校以及家长对汉语学习都持着积极、重视的态度,这将会促进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生的父母或者父母的某一方有汉语背景,这会对孩子的汉语学习起到非常好的一个督促和帮助的作用。
其次,年龄较小的初学者在学习进展上在很大程度依赖教师。教师对小学生的鼓励、赞扬能够调动起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和该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对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儿童往往寻求老师的批准,希望老师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并且希望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有所反馈。学生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可激发儿童学习汉语的兴趣。
第三,Lee,William,R认为:“如果是适当地教学,孩子会发现,学习另一种语言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增加自己获取相关知识的机会,仿佛为自己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这将加强其动机。”⑥。孩子的动机来自于享受学习的乐趣和不断丰富的学习经验。如果感到无聊,儿童将变得不积极。语言教学的一个关键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供愉快的教学方法。孩子有能力通过游戏学习语言,并且从中找到快乐。如何才能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这种愉悦如何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得到体会?这就要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优势,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汉语。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具和教材,都可以影响儿童学习汉语的动机。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支持的游戏教学法,能够非常好地适应泰国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能够带来非常有益的结果。在这样的汉语课堂中,学生活力十足、充满创意,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汉语知识,为乐趣而学,为兴趣而学,因而学习成效更高。这正印证了孔子的那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Piage,Jean.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al child psychology.JournalofYouth and Adolescence.1974.
② Piaget,Jean.《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濬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
③ Ralph,Waldo,Emerson.《爱默生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
④ Cohen,R.L.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e and short-term memory.CognitivePsychology,1977:70.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听说教学;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就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来说,是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教学环节。如何有效开展听说教学,成为目前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这一话题在下文中进行了详尽的
阐述。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掌握其学习层次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构成以及理解能力,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听说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听或者说,一旦找到突破口,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英语听说教学的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进行有效的测试,在对学生有具体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比如就“Good morning”“Good evening”“Hello”“Nice to meet you”等一系列基本口语交际来说,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这类口语教学,在听说教学的过程中会显得较为熟练一些,但是一些基础以及表达能力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则应多予以照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基础的听说水平进行掌握和了解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倾向和爱好,设计听说教学策略,落实相应的教学要求,争取充分提高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听说综合能力,为高年级英语听说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来说,在听说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基础表达,进行基础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理解整个场景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中心用语,在具体的场景中对基础表达进行有效运用,从而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具体情境表达中除了说之外,还会听取同伴的表达。要想与同伴进行流畅的表达,学生需了解对话的基本内容,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下意识地对表达内容进行练习和挖掘,在激发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提升
整个听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在团体或者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率要比日常教学模式中学习的效率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能通过合作的模式开展听说教学的话,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同时还能通过伙伴的积极影
响,保持学生对英语听说教学的兴趣程度。除此之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练习机会。每当教学进行到一个新的环节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练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听说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倾向的视频或者是对话,在教学的导课环节播放给学生观看。就多媒体教学资源来说,它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立体感不强的弱点,从声音以及画面等多个角度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喜爱和兴趣。
虽然就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来说,的确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学习,从而保证英语听说教学的高效正常开展。
从上文的相关内容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就小学阶段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对学生的能力阶层进行综合把握之外,同时还应从学生的兴趣倾向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势,提高英语听说教学的课堂张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依然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不断进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仅是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落在他们肩上的神圣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稀桥.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赵明瑞.CAI课件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10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以便于能够顺利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是否能正确开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课程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知识,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它要求学生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逐渐成熟,同时还要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第一”是其指导思想,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根据当代教育理念所做出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健康第一”不仅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体育活动都要围绕健康展开,并且增强学生健康更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在领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信念和毅力的塑造等。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名称不符
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文件在名称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都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体育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所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的内容,这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体育课程文件的属性上。我国体育课程先后学习了苏联和欧美的体育课程,在高中和中小学阶段都特别强调“标准”,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文件都是以”指导纲要“的形式下发文件,这都证明了体育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
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并设立了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合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这几大领域的划分上,大学与中小学都是相同的。但是高中和中小学在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略有差异。而且,各个阶段、各个水平具体目标的划分存在很多不够具体的地方,导致彼此之间的层次衔接不够明确,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教材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的地方,而且不同阶段所用的教材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教材重复严重不管是在中小学、高中、抑或是大学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有跑、跳等基本内容,对这种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教材内容的重复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根本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版本的不同,一些体育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极易造成学生对已学知识混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育最为凸显。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体育教育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做相应变化,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上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多会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并能将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将这种技能切实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是,高职院校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要教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多次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制定了框架和相应要求,这就使体育课程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这种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体育课程,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体育课程标准一体化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制,不能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构建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制,选用专家构成委员会,对教材的编订和课程大纲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依据。
(二)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
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有所侧重,选取适合各个阶段教育的体育教材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掌握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加强其衔接的顺畅性。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互动。
(三)完善体育教材,增强其连贯性
体育教材缺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完善体育教材,增强不同阶段教材的连贯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整体的视野观,其次要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并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在继承原有教材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