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前言

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的增强了环保的意识。重视环保的同时,也更加提高了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如果想要完善环境监测工作,那么,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得监测结果准确、客观,为制定改善环境的方法、措施带来可靠的依据,从而也能够达到环保的目的。所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不断的强化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技术的逐渐提高及环保管理要求的增加,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及任务也在不断的增加。一般来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关键部分,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所以,强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对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便开始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建设,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环境监测站都已经达到实验室质量的标准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监测机构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构建并强化更高水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对环境进行监测的工作,一般来说是比较的有难度,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所以要求监测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素质水平,要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了解管理方面的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便需要一些高素质人才加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队伍。不过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还是比较的缺乏,换句话说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是很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管理方面也不是很专业,因此导致没有较高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工作人员不利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设的强化。因此,如果想要不断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便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依据我国的目前情况来看,虽说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及完善。如果没有足够依据的法律法规,那么便会阻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水平。所以,要充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质量管理工作依据法律开展。

2.3 缺乏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如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那么便会造成质量管理人员的任务不明确,这样的制度会造成一些员工没有较高的积极性,所以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工作人员不能够主动的承担责任。还有一个问题是,环境监测机构没有反馈的制度,这样会影响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没有及时的监督,是不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及问题,及时的调整工作状况的,换句话说便是不能够及时的依据监测的结果反映情况,针对环境的问题及时的应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2.4 环境监测机构没有足够的质量管理意识

依据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一部分环境监测机构,还是没有足够的重视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质量管理的意识还是不够强化,比较弱。一些监测机构的监测只是为了能够获得实验室及监测站的肯定,一旦通过了评审,那么对待环境监测的态度,便没有监测前那般的认真,这样的态度会影响监测的结果及水平。

3 强化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及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较高,那么便会提高管理的效率,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那么便可能对整体的管理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比如说可以制定一些有关人才培养的计划,对质量管理人员按时进行有关的培训及教育,依据计划逐步的充实管理人才的队伍。要在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同时重视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思想道德。还有,可以在质量管理机构的内部也要建立奖罚机制,对工作认真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认真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奖罚分明能够调动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构建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

3.2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如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的作为依据,那么便会对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形成一定的影响。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能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要不断的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监测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展开工作,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3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强化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环境监测特点的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要规定环境监测机构能够把质量管理工作分到机构的每一个人,这样能够更加分清每个员工的职责,只有明确并了解了自己的职责,那么便不会在工作失误问题出现的时候,互相的推卸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出现工作失误也能很快找到直接的负责人,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机动灵活的反馈机制,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使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能够应对不同的环境变化的要求,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为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3.4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培训以及实际工作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带动员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因为只要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工作重视了,那么便能有效的组织领导管理工作。所以每一个质量管理的领导都要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当作重点的工作对待。另外,也可以加强全体环境监测人员的参与意识,使所有员工都树立质量管理的意识,在整个机构内部形成重视质量控制的氛围。最后加强质量管理机构建设,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理念。只有环境监测部门每一位成员都加强了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够不断的提高管理的水平及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强化环境监测的质管理体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条件, 是环境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及措施,面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比较落后的现状,需要不断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逐渐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加快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夏新,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2007(1).

篇2

关键词 饮用水 水源环境 保护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

1为什么要对饮用水水源环境进行保护

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接近53%的城市拥有比较好的集中式饮水源地,剩下的城市普遍存在饮用水水质不安全、水量不达标的问题。截止到2011年,我国农村有34.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这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不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当中,主要的污染源是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石油、亚硝酸盐氮、氟化物等等。大部分地表水中都存在超标的大肠杆菌、总磷等等。水源的污染直接的威胁到饮用水的安全,所以必须对饮用水水源环境展开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源进行及时的排除,从而保障饮用水的安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2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管理

当前,我国是采用的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国家的法律虽然明确的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要求。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保护工作也显得很滞后。

2.2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制定了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水源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工厂在增多,人们的生活污染也在随之而不断增加。这使得过去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水污染防治的需要了,因此必须要进行完善和补充。比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缺乏跨界水源地的管理条例、水源地污染处罚措施等,这就使得法律的效力被降低,因此需要扩充和修改。

2.3没有建立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

在一些地方,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取得的效果和饮用水的水质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已经建立了和饮用水保护相关的法规性文件,但是因为地方法规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引用的国家的相关法律,关于水源保护的一些条例却并不是很明确,既缺乏针对性,也不具有可行性。再加上当地的相关机构没有严格执行,或者当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饮用水源地环境的监测流于形式和表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4监管能力比较差

只有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合理的监管,才能保证水质。当前,环保、卫生、水利等机构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工作,但是因为监管能力差,所以达不到应有效果。比如监管队伍的素质、水平不高,检测仪器不能满足需要。在一些比较偏远地区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没有条件来对当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即便进行了监测,其监测的指标太少,也很难达到监测的要求。同时,这也使得水污染得不到治理,所以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健康。

3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

3.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必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

3.2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很多地方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机构,使该机构对饮用水水源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并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检测,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3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

针对目前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能力不够,不能适应需要的现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首先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方式,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次要构建不同级别的水质监测体系,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并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形成应急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3.4对污染源进行科学的治理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当地的排污量必须不能超过限定的标准,并且和政府部门一同拟定治理的方案。需要治理的有三种,即农村面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面源是引起湖库型水源地的磷、氮超标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管理,提高农肥的使用效率,对水源进行合理保护。

4总结与体会

水源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如果水源被污染,不但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还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只有努力的改善水质,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构建新型的安全饮用水保障体系,并且为饮用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伟,万宝春,赵娜.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探讨[J].环境教育,2009(4).

[2] 2013年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项目培训会在京召开[J].北方环境,2013(2).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评价

笔者就业于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土壤监测能力建设专项是一项重要的年度预算项目。土壤监测能力建设专项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统一安排,根据《关于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风险点位布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6]25号文件的要求。根据重点区域的筛选及风险点位的布设结合《2016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十一五”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专项调点区域监测结果和2011-2015年土壤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结果进行。主要是根据扬州市各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污染行业企业周边、工业园区周边、固废集中处置场周边地区、历史污染区域及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周边、果蔬菜种植基地等重点关注风险区域进行土壤监测能力建设。对经费的申报,执行需要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一、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在基于“花钱买公共服务”理念的基础之上借助于绩效指标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共支出效果,反映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的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做得是否到位与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环境监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财政效率原则,通过对绩效指标或者目标进行管理,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公共资金,以便真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实际支出情况。

二、现阶段地方环境监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_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预算绩效评价意识有待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单位虽然制定了预算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评价实施中执行力度不够,单位中的一些部门不能够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不能给全面、准确、真实地向相关人员反映信息数据。同时,相关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视度不够,虽然能够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一定要求,但是没有具体到细节中去,致使相关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具有一定随意性,间接阻碍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情况,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及标准选择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没有向上级部门反馈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征与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必要的定量指标。同时,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数据库有待优化,及时完善相关指标,而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进而导致所得出的预算绩效评价报告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财政支出情况。目前的绩效目标中投入、产出指标比较合适进行量化,比如资金投入指标、资金到位率,土壤监测覆盖面积、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等,但是效果目标和影响力目标如土壤安全预警率和群众满意度就比较空泛,流于形式。

(三)预算绩效评价相关法规法规有待优化

目前,预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中虽然提到了预算绩效评价相关内容,但是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这样一来会导致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主观性过强,进而出现评价结果不完全真实,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的情况。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还难以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无法很好地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容易对此项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于环境监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预算绩效评价意识

首先,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要加大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采取多样化方式使相关人员意识到此项工作对推进单位各项工作的影响,促进其积极积极配合工作,全面、准确、真实地向相关人员反映信息数据,以更全面地反映扬州市重点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状况、变化和发展趋势;其次,相关人员也应当积极学习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知识,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解决当前重点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状况不清为立足点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一定要求,并具体到细节中去,明确权责,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性,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在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及标准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而且还要根据地方特征与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基础上设定一些包括目标完成指标、组织管理水平指标、财务管理指标、资产配置与使用指标等必要的定量指标。对于此项目来说,兼顾未来国家对土壤环境监管的需求完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指标目标值,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同时,单位还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投入一定经费积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数据库,以便于单位顺利开展此项工作。

(三)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完善,对一些原本模糊的内容进行明确,确保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还应当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处置、与预算编制挂钩以及实行绩效问责机制等内容,督促相关人员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3(20)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措施

1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指的是政府与相关的环境部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与程序,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中各种代表性的组成物质进行监测和测定,并根据相关国际规定,对当前环境的整体质量和受污染的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用作环境工作的科学数据依据。环境监测的方式复杂多样,并且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以及被监测对象复杂多变,受限制较多等特点。环境中漂浮物质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实时监测难度大,需要通过连续不间断的对污染物的监测,才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为几个步骤,接受任务、现场调查、手机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片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监测得出的环境评估数据,能够真实有效的为环境保护专业人士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针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污染程度、污染变化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优化环境。

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例如:对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找出发生环境污染的根源,并且预测出将要发生环境污染的要素,提前预防和治理,将污染尽量扼杀在源头,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

2.2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资料的利用密不可分,许多工业的发展进行都是需要利用到大自然的资源。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导致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样才能够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提出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方案,促进双赢。

2.3环境监测在其他领域的作用

环境监测不仅仅在环境保护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根据环境监测的结果和数据的统计,环境部门依法制定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降低有害物质向空气中的排放量;环境监测还可以在发生环境污染仲裁案时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这时就需要进行实地取样,分析污染物质和程度,进而进行相关仲裁。

3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措施

3.1采用科学的环境监测手段

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有利于增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环境监测手段和技术的同时,需要大力进行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规划等自我实现的能力。仪器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国家和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和改进。

3.2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长期有效的、可靠的环境监测。要对有些地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当前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明确各地区环境监测的重点,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式,采取多种举措齐头并进、全面带动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其次要对有关部门的人员加强培训,加强监督和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

3.3培养环境监测的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相关人才缺口也很大,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现有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加强培训,系统的培训其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国家应注重高校中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设立相关专业以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环境监测提供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也可以为环境监测技术改善提供新鲜的血液。

3.4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保证环境监测实施的最有力的依据和后盾,当前我国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从根源上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4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对环境进行科学的监测,能够有效的监测出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和成分,同时,环境保护早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环境的监测已经成为保护环境的关键一环,我们要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将有关资源科学分配,使环保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篇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是和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在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系列致力于缓解或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政策也被制定出来,而在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环境监测数据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环境问题的调节力度。所以,环境监测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环境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还没有完整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完备法律依据,所以,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使环境治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使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环境监测;环境问题;信息公开

一、对环境监测的概念的一些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的概念,是指关于监测规范和制度构建的基本范畴。在广义上,进行监测的内容有:地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等等。环保部门又把对环境的监测分为“大监测”和“小监测”。所谓“大监测”,是指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监测,并不局限于环保部门的监测活动;所谓“小监测”,就是主要由环保部门参与的,对具体污染活动和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活动。这样的划分存在许多问题,并不能为政策的制订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对环境监测概念分类的建议

在监测概念分类中,对“小监测”的界定和细分,对环保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帮助。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把“小监测”具体的划分为对污染源的监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牵扯到各个环境保护部门职权的交叉。例如,森林资源的保护与规划是否属于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如果属于,那么林业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在监测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出现重合现象。还有,关于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除环保部门以外,其它的部门有无义务或职责对突发的环境事故进行监测和处理,他们获得的数据是否应该被采用?或者以哪个部门的监测数据为准?也有一些人提出将“小监测”划分为自行监测,应急性监测和日常监测。但是这些分类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职权重叠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究本质问题,而不是只在问题的表面去进行分类的定义。

在环境监测问题上,若要解决职权的重叠,使环境的监测更加有效率,我们所要探究的本质问题应该是环境监测的各种要素,和行政职权的条块划分之间的矛盾。在《环境法修订草案》中,第7条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个主管部门应对各自分管的区域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此法条明确了各行政部门,例如海洋、交通、水利、公安以及交通部门都应当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职责,但是并没有把相应的职责具体化。在管理环境问题时各部门如何分工,如何解决,这也是在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问题。2007年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距今已有8年时间,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并没有进行更新,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对《环境保护法》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完善,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制度构建上形成一个有体系的网络结构,使各部门明确自己的监测职责并且便于统一的管理。

二、环境监测体系中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

(一)环保部门在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中第14条中规定了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职责和所应扮演的角色。各级的环保部门应该建立起检测数据的共享系统,但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各个部门能否按照相关的规定,使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共享,会不会为了工作任务,提供不真实的数据,或是为了部门利益互相推诿责任。《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各个地方应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下级环境检测部门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环境监测数据。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审核措施,下级部门的数据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不能得到验证。由于监测数据的获得需要较为繁琐的过程,某些部门便会为了应付数据的呈交工作而提供虚假数据。如果监测体系想要建立,并能够为环保政策的制订提供支持,必须使监测数据真实,能够确切反映一定的环境问题。所以,只规定下级部门定期上报监测数据,而不规定上级部门的校验义务,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二)其他相关部门在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监测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环保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以及水利部等都有本部门所隶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和各自的监测网络。同时,这些监测所得的数据也会定期的,并都制定了相关的部门规章作为依据,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监督监测。我们知道,“单独建立并积极执行环境公告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统一综合性的国家环境报告书和比较重大的环境信息。”,这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他的行政部门也在环境监测体系中为环保部门分担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职责。但是,重复的工作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如何更好的分工,使所有的环境监测资源更好的协调和调配,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从上述的问题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进行大包大揽,某些专业的数据的取得需要依靠多个部门的协同才能实现。所以,立法者应当根据具体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行政资源的浪费和职权的交叉。笔者认为,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监测部门,其他部门应当在专业范围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报送环保部门进行审核和分析,相互之间能够形成互补的关系,这样就更有利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也需要制订相应的规章进行调节,是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更为完善。

三、环境监测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监测体系中的信息公开,即可通过依职权公开,也可以依申请进行公开,这样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满足民众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可以使民众对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虽然民众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知相应的环境监测数据,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能使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开。例如,在民众申请公开监测数据信息时,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的回复,这样即使以后得到了相关信息数据,也因为时过境迁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又例如,在相关部门应当依职权公开相应监测数据信息时,没有公开,拖延公开,或是公开数据不真实,都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时,应该同时规定相应的救济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能使民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篇6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专职机构;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6002

0 引言

太湖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下游三角洲,位居蝶形盆地中央,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面积为2,334平方公里,水深约为2米)。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水系发达,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当地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得到了保障、并提供了交通运输、水量调节、旅游服务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服务。创造约全国11.6%国内生产总值的太湖流域,只占了全国大约0.4%的土地面积和3%的人口,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投资增长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太湖由贫营养湖泊变为富营养化湖泊,季节性的藻类暴发,降低了公共和个人环境的舒适度。营养物通过城市、工业和农业废物废水排入入湖河道和大气,最终进入太湖。

1 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情况

自1950年以来,太湖水质受污染的步伐明显加快。从1991-1999年的监测情况来看,1997年以后水体的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也均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在太湖梅梁湾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在4年后,使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发生危机的太湖蓝藻再次爆发。

2 影响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因素

(1)生活污水是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伴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转变。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的年生产生活污水已达50X108t/a,而在这些生活污水中,处理率却不足20%。例如在2000年,江苏无锡市排入纳污河道的生活污水中,所含的化学需氧量,已经占到了河道化学需氧量纳污总量的28%之多,平均每排放1X108t生活污水,约排放化学需氧量为37000t,比工业废水排放化学需氧量高出了14000t之多。

(2)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太湖流域内工业化以1970年以来出现的乡镇工业为主的“苏南模式”为代表快速发展,进而相应增加了对生产用水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的再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但由于用水量的加大,使得工业废水排放量仍然站在不断增长。以黑色冶金、化工、纺织、印染为代表的行业,是污染水质的重点行业。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分散性的布局、多变性的经营方式,对水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

(3)治理力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近几年来,太湖流域城镇人口的增长率高于5%,GDP的增长率高于10%,从而造成污水排放量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与此同时,治理排污的力度却明显不足。例如在太湖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太湖流域的城市污水量,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约为350X104t/d,而到2000年,实际的污水处理量却仅为80X104t/d,不到污水应处理量的1/4,且大多为1~2级处理。

(4)水环境管理投入不足,有效的法制管理手段尚未形成。以水质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为主的流域管理,缺乏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现行法律法规,不能充分满足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整体需求。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监测方面,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存在着混乱的现象、监测的指标也比较单一化、监测的信息不一致、获取的数据得不到共享等问题。公众参与水环境管理的合作机制尚未得到体现,治理更多的是政府行为,基层组织和百姓的参与度不高。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水资源费偏低,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还未全面推开。

3 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基本启示

(1)建立一个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专职机构,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相关生态系统的开发保护等职能进行统筹,从而实现流域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该机构主要应当承担五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制定统一的流域环境标准、法律法规、生态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并为各类规划实施资金配套;二是制定流域相对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实行总量控制、生态补偿等措施;三是负责管理协调太湖全流域水资源的均衡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沟通,解决跨省市的水环境纠纷;四是负责建立一个统一的跨省市跨部门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和数据共享,并建立回顾评价机制;五是负责对太湖流域各地方有关部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2)制定一部立足于流域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梳理各管理岗位之间的关系;二是进一步整合完善各相关法律条款,规范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3)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环境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深化环境价格政策,包括水资源费、水权分配和水权交易、及排污权交易等方面。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分类专项资金,提供补助、补偿、奖励和税收减免。三是推行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政策,有效提高。上下游水质补偿,发展生态林、水稻等种植方式。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 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更是环境保护的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市场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文章在对环境监测市场化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就其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不利影响进行阐述,以促进环境监测更好的发展,更有利地保护环境。

一、环境监测市场化

1、环境监测市场化分析

环境监测市场化是指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解决社会、生活等环境监测问题,以更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市场潜力弥补政府监测的不足,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解决当前环境监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探索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新方法、新手段。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不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放大到决定全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不管是环境监测市场化、社会化,还是引入第三方机制等都是环境监测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环境监测市场化不是社会化,虽然都是较少的依靠政府,但是市场化范围更小,监测数据、报告、样品等也更科学;市场化不是政府责任市场化,环境监测市场化不是所有的环境监测政府职能的市场化,环境监测活动是环境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公共服务的范畴,但是随着环境意识的加强,一些组织或个人载体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企业污染源监测等,这些监测属于私人监测,不具有公益性,可以允许市场进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干预。

2、促成监测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随着各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益复杂,政府决策部门更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排污情况,然而各地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监测经费跟不上的情况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环境监测市场化成为一个新选择。比如排污申报,目前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监测站来进行排污数据监测,但是监测站自身也面临任务重、人员少等问题,仅依靠监测站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二,企业对自身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与过去相比,越来重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他们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排污状况。第三,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渴望了解更为详细的环境质量状况。这些因素使社会化的监测公司和机构应运而生。政府吸纳一部分社会化监测公司和机构作为环境监测力量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环境监测任务重、人员少等问题。

二、环境监测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要素多样化,难以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如空气中所含物质、危害物含量、温度等都包含在内,而污染物具有复杂性,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的增强,也必然要求环境监测对象的完整与科学,监测程度也更加的深入,对于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要求更高,而环境因素变化比较迅速,对于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立正确的监测方案等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环境的监测不可能完全跟上环境变化,这也就使得环境监测市场化更加困难。

2、环境监测工作的长期性

要掌握环境变化与环境质量,对于其变化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就需要长期对其进行观察与监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比如:对于雾霾天气情况进行监测与观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一般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完全的解决是比较困难的,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长期性要求环境监测机构相对稳定,环境监测市场化要可以保证监测机构的固定与可靠。

3、技术条件不足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有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一般其技术含量较高,而我国的监测设备的滞后,装备不能满足每个部门的需求,因为涉及监测的范围较广,污染源较多,很多地区特别是较偏远的地区对污染源治理水平不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科学监测设备进行相关的监测,比如:噪声、废气、水污染等的监测,不能按照传统的办法进行监测,要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等,而仪器装备落后、监测效率低下等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人员认识不够等原因,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加强对环境监测市场行为的监管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在环境监测领域引入了社会化检测机构,但是对于环境监测市场化,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上还是空白,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该放开哪些、不能放开哪些目前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有些地区可以放开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排污申报、污水接管是否达标、企业是否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等。在有些地区,对环境执法的依据、环境质量公布的数据(如水、气、声、固废等)、环境事故的调处征收排污费的依据、三同时验收和重大项目的监测,也部分放开给社会化的监测公司和机构。因此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放开的项目,做出明确的规定。

2、完善检测机构

为促进社会化检测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规范社会化检测机构,要设立准入门槛、建立监测质量体系、设立监测考核机制。完善商业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的标准,将实验室依照监测能力、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划分不同等级,详细规定不同等级实验室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旦实验室达到某一级别,就可以通过投标等形式获得政府委托的监测项目进行运营。各类社会第三方检测公司或机构按环保部统一规定要求实行备案制,对第三方以前所承担的监测任务,建立诚信档案,公众可登录环保部门网站查询。

3、公开招投标

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取社会化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在选取第三方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时,不仅仅以监测价格作为导向,更要对公司的环境监测资质作出严格规定,防止小作坊式的监测公司或者机构以低价中标。监测公司要获得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计量认证合格证,并在认可、认证范围及有效期内;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公司必须具有一定的信誉度,有检验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工作环境和设施、仪器设备;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有与检验服务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保证检测数据的客观、公正、有效;能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公正的数据,并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与评价报告。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监测机制不断的改进,使其符合环境管理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对于环境监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就环境监测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与市场机制不能够引入社会主义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建立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督促检测、应急预警监测等监测机制,可以由政府进行监测,提品与服务,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可以用其他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整体效率,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找到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有特色的环境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毕军.市场模式环境监测管理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

篇8

一、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缺失。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不同法律法规中,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不系统,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有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

二是监测水平滞后。多数地区缺乏土壤监测必备的仪器和人员,尤其是基本农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存在监测站点布置过少、监测项目少、监测数据流通信息不畅、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诸多问题。

三是修复技术不成熟。我国现有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大多数仍处于实验阶段,有些还只仅适用于实验室的小规模实验,与工程的实际推广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现有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

四是防治资金短缺。土壤污染防治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主要由政府买单。而政府财力的相对有限性使防治资金的来源受到很大局限。尤其对于无主的污染场地,由于其大多数位置偏远,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积极性不高,中央资金的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修复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社会资金进入相对困难。

二、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和相关建议

自上个世纪以来,美国、丹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围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检测、治理、防控、资金、惩治等诸多环节,建章立制、标本兼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如美国设立了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并以这一基金为核心,制定了全面有效的污染土地管理框架。针对责任方建立了“严格、连带和具有追溯力”的法律责任,即不论潜在责任方是否实际参与或造成了场地污染,也不论污染行为发生时是否合法,潜在责任方都必须为场地污染负责。丹麦在2000年就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土壤污染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设立了土壤检测点,对土壤进行长期实时监测,进行动态管理。英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了污染土壤暴露风险评估导则,制定了详细的土壤污染指导性标准,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基于风险的污染地块管理框架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针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现状,建议:

1.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并相应配套各类法规细则,构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为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2.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摸清底数,并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3.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计划。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各级政府和机构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并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环境状况,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4.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列为常规环境监测内容,建立起完善的土壤监测网络,制定科学的定期监测制度,长期、动态、实时地对土壤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并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5.拓宽防治资金投入渠道。一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土壤污染实行永久性的污染责任追溯制度,土壤污染者除了要承担受害者的赔偿责任外,还应承担土壤修复费用。二是建立专门的土壤污染资金保障机制,成立类似美国“超级基金”的“土壤污染治理基金”,主要用于解决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实施修复能力的土壤污染的管理和修复,保证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来源的稳定。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科研开发、企业的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三是完善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土壤治理修复。

6.加强防治技术人才支撑。一是制定土壤修复企业准入制度,引导行业有序规范发展。二是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和设备研发。一方面在各大高校增设土壤修复等方面的专业,加大专业土壤防治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快土壤污染治理设备、原料等研发的步伐。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强化建设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起对相应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将这一只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的数据,从而对我国在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也更为严格了,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就应该建立起一个科学性以及公正性的体系,这样才能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管。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我国的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这直接体现在空气质量直线下滑,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上。如果人类连一口新鲜的空气都呼吸不到,连一滴纯净的水都喝不到,那么还如何生活在这世界上?因此在一心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应该对环境质量予以重视,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将人类长远的繁衍与生存下去。建立起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起到一个强化的作用,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监管。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我国的现状

从整体性上进行分析,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愈发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也在从多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几下几点不足之处。

2.1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

虽然在整体的认识性方面,我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呈现出一种发展的状态,但是在某些行政主管部门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横向发展上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对我国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

2.2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我国缺少专业化的监测管理人才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通病,因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长时间的过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阶段中,所以难以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从事这方面的事业。并且在人员的岗位调动上过于频繁,缺少必要的培训也是常见的人资方面的通病。针对这一问题,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难以建立起来。

2.3质量控制的手段不到位。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环境监测方面所应用到的技术手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过于偏重监测手段的提高而忽视了质量控制手段水平的提升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二者不能相互适应,这就造成我国在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

2.4缺少必要的制度与体制。

管理制度以及体制的缺失是长期以来相关行政部门的一个通病,一方面没有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管部门,另外一方面即使设置了相应的部门,又缺少必备的人才,使得监管陷入了两难的情况。各部门之间也同样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所以使得难以将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最终造成管理水平低下。

3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举措

3.1进一步落实法律的主导地位。

要想加强环境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就应该建立起相关联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对其起到一个约束性的作用,无论发生何种突发事件,都能在法律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解决,从而保障了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并且法律具有权威性的特点,环境监测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从基层做起,也要不断完善上层的管理,达到上下一致的效果。正确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才能保障所监测的环境质量数据具有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监测人员自身的素质、监测数据的标准等相关的内容,从而实现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环境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3.2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环境监测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是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以及监测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要将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得以全面提升。要对环境监测技术保障体系进行规范,首先要积极的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对大批的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监测仪器进行了引进,并且在新的环境监测领域中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严重滞后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差异较大的新旧监测方法,使得这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的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首先,要大力的研发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将监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及时地掌握住,并且予以跟进;其次,要加快制定监测设备仪器的技术审核制度和准入制度,对发达国家在环境质量监测设备和仪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并且对生产设备仪器厂家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方法进行验证或者校正,这样就能够使仪器规定使用方法和设备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很好的解决掉。

3.3重视人员素质的培养。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监督员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一个人在工作经验、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要选择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过硬的技术的人员作为质量监督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工作,利用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最后,还要将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起来,综合评价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最终能够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3.4加强工作机制的创新。

首先,要对符合环境监测特点的监督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监测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全程监控,而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技术层面;其次,要将有效灵活的反馈机制建立起来,要严格的以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根据对质控制度和标准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能够顺利地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综上所述,要想发挥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作用,需要以监测质量管理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目标要求为根据,将系统的、科学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从而很好的解决掉国家现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使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最终能够使信息化、定量化以及法制化的环境管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刘澍.建立主动型、预防型、信息化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130-133.

[2]谢志.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硅谷,2014(4):154,168.

篇10

质量管理论文2400字(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保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能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量并且进行科学的解释以及综合运用的过程。环境监测主要是服务于环境管理,因此,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有利于我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对污染源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进行环境规划。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

引言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对于环境进行监测以预防灾害,到如今的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对于环境管理的重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督和检测。其主要通过对某些能体现环境质量的典型数值进行测量,从而掌握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污染成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这几大方面,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物理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等。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指的是对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测,并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环境标准落实情况,并集中整合质量监测数据,从而判定特定范围内环境污染综合状况及其发展态势[1]。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量较为庞大,故有关部门所需投入的资金也较大,而长期的经费短缺问题,致使一系列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下去,长此以往,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人才资源的不足,始终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多,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一些实际矛盾的产生。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提供保障。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许多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上,对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往往存在忽视的情况。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而对于更加具体的问题如责任划分和执行细节办法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定。此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交错的问题还有待于给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划分。

2.3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现如今,虽然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也调高了环境保护与监测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环境监测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购置相关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监测的成本非常高,并且日常成本开支也很高,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能使得监测系统有效运转,许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了环境监测任务也不能及时有效执行,监测数据及信息也不够精准,达不到信息分析的基本需求,对后续信息分析结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2]。

3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建设素质型人才资源队伍

要想在基层有效实施我国环境检测办法与工作,就要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科学的分析来指导工作,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专业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设素质型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人力的角度使基层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强化学习的过程,也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将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经验化、技术化,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相关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质量的保障。

3.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受到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帮助解决现下我国环境监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監测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项事务能有专人负责,能准确找到责任部门。此外,还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相关解决方法给出清晰的规定,以明确实施方法、划清实施责任界限。具体操作办法可以是依照从国家到区域到地方的标准来划分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能够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对区域及地方的环境数据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3创建专项监测控制经费

高效的环境检查管理机制的运转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只有拥有了专项经费,才可以为该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从而全方位的提升环境监测成效。为此,国家应该考虑设置专项经费,并且安排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该专项经费的资金流向。在相关部门获取到该专项经费后,要善加利用,合理运用到设备采购、维修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上。实现专项经费收支合理化、细致化,并且将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挪用公款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在创立该专项经费时,还可尝试性地与污染企业以及各环保单位展开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应基于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设更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从多个方面促进整体专业性的进步,才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当前水质采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与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希望对环境监管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水质保护;环境保护

相关部门在治理水体污染,监控水质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监测结果与水体实际状况不相符的问题,同时,相关监测人员在对水体进行采样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很大的误差,进而导致环境保护部门在实施相关治理工作时,缺少足够精准的数据凭证,治理效果与方向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强化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首先就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

1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意义

当前,治理水体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水质监测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真正核心。监测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工作,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水质真实数据,可以让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水污染治理工程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是实施高效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前提。在水质监测工作中,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水质采样过程,而采用过程对于最终结果有着最为直观的影响,所以,各级部门以及水质监测人员,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更为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用专业技能完成水质采用工作,确保最终采样所得到结果可以真实反映水体现状。总而言之,水质采样工作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更是实施系统化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

2当前水质采样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采用工作中的设备检修问题

环境监测人员在对水质进行采用过程中,需要专业设备来保障总体工作的稳定,因此,采样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将会对采用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以及采用进度造成直观影响。现如今,水质采样设备可以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持续性监控,并且,有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也可对水体的中的成分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数据就是后期实施环境保护策略的有力凭证。但是,水质采样设备的总体技术标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且,其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与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采用结果的精准性,保持监测过程的平稳。但是,在当前的实际采用工作中,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往往被人为忽视。虽然部分监测人员也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但是,其检修过程没有按照专业流程来实施,且检修频率很低,存在这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不仅让监测结果失真,也让监测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不仅无法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凭证,还会造成设备资源的额外消耗。

2.2水质采样工作中采样点选择不够合理

水质采样工作对采样点的位置选择有着一定的要求,采样点需要符合相关采样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采样点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采样点的管理也对最终的水质采样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只有那些具备代表性的采样点,才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科学有效性,才能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数据凭证,促进地区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很多水质监测人员在实施采样点选择过程中,缺少责任意识,对采样点的位置并没有进行科学考量,单纯为了节省时间,采样点的位置极为随意,不具备代表性,大幅度降低了水质采样工作的总体质量。水质采用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后期的调研以及长期性监控,如果前期监测人员所设置的采样点不够合理,且没有对采用点进行有效管理,一旦采样点的周边环境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变,将会对后期的长期性监控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2.3采样后的水样保存与运输问题

水质采样后,需要将所采集到的水样送至专业检测部门来进行深度检查,因此,水样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需要保证水样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特性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改变。通常情况下,监测人员在完成水质采用工作后,会对所采集到的水样进行科学管理,会在其内部添加适量的固定剂来完成水样的整体保护,并对其容器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但是,再是水样保管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水样进行高质量保管,水样在采集后被随意摆放,进而导致水样保存过程中发生水质变化,最终检测数据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采样点附近的真实水质状况。并且,很多水样的运输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外界因素对于水样性质的影响,进而导致水样整体数据失真。

3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与解决方案

3.1让前期的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

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覆盖水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采样过程到最终的数据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是监测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想要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首先就要保证采用实施前的准备更为充分。根据行业经验,为了让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3.1.1技术学习

在实施水质采样工作前,相关部门需要对参与采样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真正了解水质采样工作的重要意义,熟知采样方案与规范,并可熟练实施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1.2设备学习

水质采样工作需要专业设备来配合进行,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让每一个监测人员对所有监测设备有着足够的了解,熟知设备的规格、型号以及工作过程,并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来判断采样过程是否稳定,并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设备保养与检修能力。

3.1.3其他保障

采样过程中,水质的保存容器需要符合具体的采样工作要求,所要使用的药品以及其他材料等都要符合具体的采样规范。

3.2强化设备检修与保养工作

采样设备的稳定性对于采样结果有着至关的影响,因此,负责水质采样的部门需要强化设备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保养机制,明确设备使用规范,明确每一位监测人员的具体职责。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由专人负责,并严格遵照相关使用规范来进行,同时,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与保养周期表,确保最终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此外,实施监测流程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强化对水样保管容器的管理工作,确保容器的材料不会对水质,确保容器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容器内壁的清洁度。

3.3科学管理采样点

水质采样点的选取,需要监测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严格遵照相关监测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仔细判断每一个采样点是否符合标准。监测人员在确定采样点位置后,如果想要更换,必须要依照相关规范与技术来进行。采样点完成定位后,需要及时进行拍照,并交给审核人员进行检查。采样点的选择过程中,污染源常常被忽视,同时,环保部门所实施的净水工程也会导致采样的水质不能综合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因此,监测人员需要对采样点的周边工况进行细致排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3.4确保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的稳定

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需要对保存容器进行有效固定,使用特定的减震材料。为保证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其性质不会出现改变,需要及时添加相关药品或稳定剂,添加过程需要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冷藏的水样,需要确保冷藏箱内部温度的稳定。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预防环境因素對于水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