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体系

篇1

尽管如此,在山寨机辉煌的背后并非都顺风顺水,做工粗糙,样式呆板的弊病不时在隐隐作痛。品牌机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给山寨机以沉痛的打击,像苹果的iPhone、HTC G3以及Nokia的N900等等,销售火爆。就在此时,山寨机好像销声匿迹了,是厂商少有听到它的声音,难道是退出历史的舞台?当然不是,它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山寨升级成了高仿,甚至是超高仿。

当把这两张图(图1、2)摆在你的面前,你是否要惊讶山寨的能力,你是否还相信它是山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辨别?

魔鬼往往存在于细节,已经不能再用看做工粗不粗糙的世俗眼光来审视。首先,用户在购买之前应在正规的网站,查看机器的详细参数,当然这不能像以往简单看看的大小,要尽量全面详细的了解各项参数,正如上图中的山寨高仿G3搭配的处理器是MTK 6235芯片,而真正G3所使用的是Snapdragon(高通)MSM7200A。这两款山寨高仿都是双卡双待,智能手机,不了解的还以为是高端必备,殊不知G3只是支持双网罢了,而Nokia从来也没有什么双卡双待的产品。电池是容易漏出马脚的地方,山寨高仿使用了诺基亚BP-4L型号通用电池,到是不必怕电池丢了,山寨毕竟是山寨。

篇2

关键词:互动媒体 西方经济学 教学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作为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无味、中途放弃甚至厌学等普遍性教学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突出性题。在此形势下,不断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一种既符合时展规律又符合师生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媒体技术也深入、广泛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使用。但是,这种深度教学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定位不准确及设计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使PPT教学媒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枯燥、知识理论复杂、学生互动参与程度低等特点,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需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规律,采用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二、互动媒体下的教学优势分析

其实,互动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课堂教学逐步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媒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息展示,通过远程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双向交互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单方在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所以,面对主流形势下的信息沟通与人机交互实践,要想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双向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体,采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使教学媒介服务于教学过程,还要使教学对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学媒介。

而互动媒体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具体的科学教学交互活动安排,从而使师生充分利用数据互动媒体设备与信息资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来看,其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及单向性教学模式,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三、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对教学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课题去设计所需要及必须经历的教学情境。在此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学流程,因此使教学的任务更加明确,使教学的目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实践环节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预设,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课堂教学群体之间的经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为共同制动教学目标、计划及优化教学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如下图为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案总体设计构架: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媒介设计

交互学习中核心是师生,基础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应该使用哪一种互动媒体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工具更为合适,同时要结合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及行为管理评价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以恰当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触和介入、加工、甚至内化教学信息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沟通工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始终,从而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体系。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过程中,选择具体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工具。与此同时,需要科学选择教学管理评价工具,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能够对互动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目标内容、支撑内容、交互规则等进行科学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互动媒体下的交互内容设计,首先需要学习者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从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设计者而言,首先需要对交互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类型、学习资源具体来源及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进行科学归类总结,以此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设计相关的支撑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自我独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包括行动操作手册以及教学互动方案指南在内的)交互规格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评促教。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师生交互设计是重点。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核心依然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学生的的学习认知能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情感交流态度的变化记录等。在互动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处于同一个教学维度中,因此互动媒体可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这种多维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甚至是学生与互动媒体之间的交互等,从而构建一个基于“人――机――人”的信息交互传播链条。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是基于不同学习差异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探索实践方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安排,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互及竞争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从上述师生交互模式设计分析中可知,其实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从设计目的来看,其本质上是不同学习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而达成共同学习意愿,从而通过小组角色互换、研讨甚至争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团队之间进行沟通、展示和汇报。从而以差异为前提、以个性为核心、以共性为目标,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达成统一的学习共识。

四、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讨式教学法

基于上述互动分析,本文为了设计一种更加契合互动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案,创新性地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构建的一种基于师生之间共同交互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研讨性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的学习局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及探究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学实施。

(一)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自发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实际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情况出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三备”,备学生、备主题及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习过与西方经济学相关联的课程,同时明确其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在此过程中还需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独立去图书馆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从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或纸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针对教学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在确定教学研讨的课堂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及纵向联系,从而使网络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目。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西方经济学课外读本或者杂质、媒体、APP甚至财经类公共账号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迁移能力、显示问题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检索和识别能力等。在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比较和借鉴等方式,加强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此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园论坛,还有网络平台中的各大门户网站、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等都要尽可能成为延伸学生学习链条的新领域,但教师需给出学生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免学生盲目学习。

(二)重视过程的考核导向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不愿将日常研讨性教学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最终绩效考核中。因此,导致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存在。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考核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纳入到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与传统的终期教学考评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可于互动媒体平台中设置各个环节的考核日期截止时间,从而督促学生强化自我考评意识。

(三)重视软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讨式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研讨式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小班教学,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加频繁的交流。对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互动媒体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从而加大对高校文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设施及互动媒体资源设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数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与教师及教学设备进行友好交互,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杨建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郭伟.基于云平台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5)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5] 冯梅,史开国.案例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6)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评测 沟通 协调

一、绪 论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三个基本因素: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员工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的效益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每个岗位的有效行为表现予以界定,而绩效考核过程就是界定什么样的员工行为是有效的过程。

因此,首先企业要确定了员工的有效行为,并据此开发出有效的考核评测工具。考核评测工具的效度是通过比较员工在评测中的行为表现得分于该行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来决定的。当二者高度一致时,考核评测工具被认为是有效度的。

二、通过现状分析,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若群体承担责任,惰性将导致团队效率低下。

横向分解,明确任务。细节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细,执行效果越好,反过来,执行动作越清晰细致,有助于员工对策略本身更深地理解,能理解得越透彻,能保证团队上下对战略战术策略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形成合力,提升绩效。

纵向标准化流程,把握细节。企业可以推行标准化流程作业与管理,帮助员工更清晰地把握工作细节,尤其对于过程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任务分解为统一的标准化细节动作,大幅提升团队的执行与作战能力。

三、优化结构管理,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当任务结构化程度较高,步骤清晰,工作内容固定,则任务流程容易标准化,利于监督控制,这一类工作适合成熟度较低和工作意愿不高的员工,往往是新员工;而当任务比较模糊和不确定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如果在细节上,无疑是对员工缚手绊脚。

优化人事结构,确保目标均衡、顺利达成。非结构化任务,授权给能者。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其实是对应着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结构化任务的控制点比较明显,易于提取目标形成绩效考核的目标体系,并随之形成控制体系,而非结构化的任务难以提炼关键的动作加以控制,往往采取结果管理的手段。两种不同类型的目标共同组成目标体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统筹思想,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保证每个控制点以最大的可能实现,从而保证整个目标体系均衡与协调。

四、加强有效沟通,统一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通过上下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当员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纵使任务分解得再清楚,由于缺乏对方案本身充分理解,往往不能根据实际情境权变。其结果也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加强团队横向协调与沟通。团队沟通,旨在执行层面上,让每个团队成员在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自我目标与公司远景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达成一致目标,让主管对工作有明确的了解,以便后期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与协调。

管理者应走动的动态管理与协调。管理者要下到基层,置身于日常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去感受渠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从细节中去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得到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的灵感与启示,从一开始就制订出容易被采用、可行程度高的市场方案。

五、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绩效考核

为符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成立由公司高层管理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组成考核小组,总经理任组长,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任组员。考核过程中,有意见分歧,讨论决定,最终由考核组组长核定。

业务部门考核,根据业务部门的实绩结合本部门的考核办法,进行KPI考核。由财务提供相关考核项目相关详实数据。部门自评、上评、综合评分,根据自评与上评的结果,得出综合评分。

管理岗位考核,管理岗位考核,按“360考核原则”进行。按德行操守等原则进行考评,主要考核指标有:品德、出勤、工作质量、工作计划、差错率、合作精神等。其中,业务部门得管理岗位结合部门业务考核结果同时进行,按比例分配。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岗位评分组成为自评、旁评、上评、上级评分,按比例确定。部门(副)经理以上的能力项目考核按比例计入管理岗位考核评分。

考核结果面谈,各级领导根据考核结果对下属进行,考核面谈,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将面谈结果形成记录,同时双方签字。被考核员工允许对有异议的考核结果越级向上申述,要求复议,考核小组根据申请进行复议,总经理最终仲裁,形成决议。考核结果与分配,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上半年的考核工资进行分配。

六、通过考核激励,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的源动力是绩效考核与激励。绩效目标体系是维系人员,战略与运营的纽带,它也是绩效管理循环体系的开始,绩效目标做好了,为后续的绩效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也就成功一半了。

在每一个团队,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以及不同的环境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以有效引导和约束个人行为动机与公司的发展方向在空间上(个人与整体)与时间上(短期与长期)协调一致,并将之与个人动因直联系,增加其约束力,避免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上级指令,通过激励形成目标,将考核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方案合理化只能使员工接受,但并不能成为执行的诱因。传统激励仅狭义地与工资和奖金挂钩,激励应是一个多元体系,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联系,以形成员工执行的动因。

七、小结

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起一种合同的作用,它明确地表明了组织对员工的要求,相当于一个监察员,代表组织检查每个员工工作的有效性。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控制系统,对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绩效管理把绩效考核、绩效反馈、沟通与所建立的工作目标阶梯相连,实现员工开发与激励的功能,使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层次,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30日出版

[2]饶征、 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10日出版

[3]美,杰里·W·吉雷 《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19日出版

篇4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日趋一体化,中国的企业身在其中,努力找寻着自己的定位与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绩效管理核心部分的目标体系,从动态性、前瞻性、逻辑性的角度出发,将人员、企业战略、经营流程和谐地统筹起来,使员工行为与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组织纵向平衡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横向统筹的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将每个细节执行到位,还要使各个动作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协同效应。

一、绪 论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三个基本因素: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员工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组织的效益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每个岗位的有效行为表现予以界定,而绩效考核过程就是界定什么样的员工行为是有效的过程。

因此,首先企业要确定了员工的有效行为,并据此开发出有效的考核评测工具。考核评测工具的效度是通过比较员工在评测中的行为表现得分于该行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来决定的。当二者高度一致时,考核评测工具被认为是有效度的。

二、通过现状分析,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实施绩效管理,首先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若群体承担责任,惰性将导致团队效率低下。

横向分解,明确任务。细节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细,执行效果越好,反过来,执行动作越清晰细致,有助于员工对策略本身更深地理解,能理解得越透彻,能保证团队上下对战略战术策略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形成合力,提升绩效。

纵向标准化流程,把握细节。企业可以推行标准化流程作业与管理,帮助员工更清晰地把握工作细节,尤其对于过程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任务分解为统一的标准化细节动作,大幅提升团队的执行与作战能力。

三、优化结构管理,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当任务结构化程度较高,步骤清晰,工作内容固定,则任务流程容易标准化,利于监督控制,这一类工作适合成熟度较低和工作意愿不高的员工,往往是新员工;而当任务比较模糊和不确定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如果在细节上,无疑是对员工缚手绊脚。

优化人事结构,确保目标均衡、顺利达成。非结构化任务,授权给能者。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其实是对应着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结构化任务的控制点比较明显,易于提取目标形成绩效考核的目标体系,并随之形成控制体系,而非结构化的任务难以提炼关键的动作加以控制,往往采取结果管理的手段。两种不同类型的目标共同组成目标体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统筹思想,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保证每个控制点以最大的可能实现,从而保证整个目标体系均衡与协调。

四、加强有效沟通,统一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通过上下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当员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纵使任务分解得再清楚,由于缺乏对方案本身充分理解,往往不能根据实际情境权变。其结果也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加强团队横向协调与沟通。团队沟通,旨在执行层面上,让每个团队成员在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自我目标与公司远景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达成一致目标,让主管对工作有明确的了解,以便后期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与协调。

管理者应走动的动态管理与协调。管理者要下到基层,置身于日常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去感受渠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从细节中去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得到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的灵感与启示,从一开始就制订出容易被采用、可行程度高的市场方案。

五、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绩效考核

为符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成立由公司高层管理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组成考核小组,总经理任组长,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及财务部经理任组员。考核过程中,有意见分歧,讨论决定,最终由考核组组长核定。

业务部门考核,根据业务部门的实绩结合本部门的考核办法,进行KPI考核。由财务提供相关考核项目相关详实数据。部门自评、上评、综合评分,根据自评与上评的结果,得出综合评分。

管理岗位考核,管理岗位考核,按“360考核原则”进行。按德行操守等原则进行考评,主要考核指标有:品德、出勤、工作质量、工作计划、差错率、合作精神等。其中,业务部门得管理岗位结合部门业务考核结果同时进行,按比例分配。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岗位评分组成为自评、旁评、上评、上级评分,按比例确定。部门(副)经理以上的能力项目考核按比例计入管理岗位考核评分。

考核结果面谈,各级领导根据考核结果对下属进行,考核面谈,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将面谈结果形成记录,同时双方签字。被考核员工允许对有异议的考核结果越级向上申述,要求复议,考核小组根据申请进行复议,总经理最终仲裁,形成决议。考核结果与分配,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上半年的考核工资进行分配。

六、通过考核激励,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的源动力是绩效考核与激励。绩效目标体系是维系人员,战略与运营的纽带,它也是绩效管理循环体系的开始,绩效目标做好了,为后续的绩效管理开了一个好头,也就成功一半了。

在每一个团队,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以及不同的环境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以有效引导和约束个人行为动机与公司的发展方向在空间上(个人与整体)与时间上(短期与长期)协调一致,并将之与个人动因直联系,增加其约束力,避免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上级指令,通过激励形成目标,将考核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方案合理化只能使员工接受,但并不能成为执行的诱因。传统激励仅狭义地与工资和奖金挂钩,激励应是一个多元体系,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联系,以形成员工执行的动因。

七、小结

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起一种合同的作用,它明确地表明了组织对员工的要求,相当于一个监察员,代表组织检查每个员工工作的有效性。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控制系统,对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绩效管理把绩效考核、绩效反馈、沟通与所建立的工作目标阶梯相连,实现员工开发与激励的功能,使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结合,提升企业文化层次,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30日出版

[2]饶征、 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10日出版

[3]美,杰里·W·吉雷 《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19日出版

[4]美,乔治·T·弗里德洛布《企业绩效评测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23日出版

[5]美,Gary P. Latham,美,Kenneth N. Wexley 《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企业组织的综合实力》 著萧鸣政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日出版

篇5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一、目前房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使相关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房产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使自身的竞争实力可以实现明显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房产经济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房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房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认识在目前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没有加强对房产经济管理的认识。存在非常多的房地产企业会认为房地产经济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企业通常都会将房产经济管理工作交由相应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这种问题的存在,会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2.房产经济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政策方面不具备稳定性在房产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房产经济管理目标不具备确定性。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可以保证供需之间的平衡性,避免房价出现快速上涨,保证在购房方面可以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我国的政府部门针对房地产经济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调整。但是,因为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本身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缺陷。另外,在对相关政策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制定人员没有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在整体的发展目标上不够明确,这也是造成一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房地产相关政策不具备稳定性。目前,虽然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房产经济管理政策,同时对于房产的价格也做出了有效的控制,一些与房地产行业税收相关的政策已经得到了全面落实。但是,房产的价格却没有因为政策的实施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局部地区还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最后,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力度不足。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我现有的房地产行业调控方式涉及的类型较少,在整体上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单一性,这就造成无法在根本上对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很多政策无法满足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相关要求。因为在政策方面不具备针对性,所以对国家的行政资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3.缺少完善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首先,房地产经济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房地产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非常重要的调控时期。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逐渐对房地产管理工作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且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非常多的管理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和实施。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没有加强执行工作,这就造成房地产的经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从而造成相关政策的作用无法实现充分的发挥。其次,还存在部分政策不具备明显的操作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另外,相关政策不具备连续性。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没有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不能有目的性的制定出长期的经济管理政策,这将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4.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体系不完善结合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可以了解到,要想保证房产经济相关政策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的法律与法规政策。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现在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还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与法规体系。虽然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涉及了整个过程当中,但是现在还不具备房地产整个阶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另外,我国房地产的法律与法规政策不能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经常会出现法律真空的现象。

二、提升房产经济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

1.加强对房产经济管理的认识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房地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职责作用可以实现充分的发挥,这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相关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经济管理目标可以得到有效实现,一定要加强对房产经济管理的认识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施工工作开展之前对经济管理计划中存在的缺陷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经济管理计划在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投标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该对项目随处位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主要是看自身情况是否满足实际的建设要求,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为房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2.制定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规划首先,应该对具体的发展目标进行明确。如今,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在经济结构以及发展方向上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房产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一定要对具体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全面认识到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目标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从而保证在目标上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总体思路进行明确。一定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城市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居民对住房的相关需求。最后,应该对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有目的性的开展房产经济管理工作。在总体规划基础上,一定要对中短期的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设定,对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系交叉现象进行有效的梳理,对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3.构建完善的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对于相关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要想保证房产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实现有效的落实,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使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调节能力实现明显的提升。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对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在其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针对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在整个房产经济管理中发挥出自身的调控作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可以做好互相配合的工作,对违规现象进行合理控制。4.完善房地产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在经营期间,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稳定发展,少不了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因此,在具体的环节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现状来制定与之相符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而使其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并且,有关部门要从我国国情入手,构建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房地产法律制度,借助国家法律的帮助来推动房地产经济管理进程,大力监督市场运行情况,使其更加呈现合理性和规范性。(1)颁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房地产市场行为加以约束,然后在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来规范市场经济,使其朝着稳定性方向迈进。(2)构建房地产市场经济调控体系,全面落实房地产政策,将城乡规范准则和土地管理体系结合到一起,以此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引领房地产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3)在后期服务中,要明确论述房地产交易情况以及开发建设管理情况,使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具备法律性,进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经营。

三、结语

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本身具备复杂性特点,它包含的环节比较多,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和监督。在这一阶段中,要想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做好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便是健全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使房地产政策更加具备完善性。当前,全面实施和监督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是每个房地产人员自身的职责,所以,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进而实现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猛,吕亿环.浅论房地产经济周期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2010(2).

2.傅光明.论开征物业税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16.

篇6

关键词:积极警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

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

我国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有所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劳资纠纷、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老问题有所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犯罪上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在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收效也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存在一个补充和完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滞后性和不适时性。突出表现在:

(一)防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措施不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防控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投入多见效慢,很难看到成绩,不愿花人力物力做防范工作。二是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习惯于把侦破案件和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多少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主要标准,忽视了防范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标多,治本少,形成了“重打轻防”的局面,走进了“打击――好转――恶化――再打击”的怪圈。

(二)防控组织工作不够健全

一是缺少专职防控工作的机制、人员和领导机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许多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基层派出所的职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达不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不能真正成为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二是人防技防尚未形成有效的网络,防控格局不合理,防控工作处于松散状态,不严密。

(三)防控工作的运作方式不够科学

防控对象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些地区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几乎处于失控状态。防控工作方式是坐在机关等报案、等调遣。工作制度呆板滞后,没有根据案发特点,科学及时有效地调整防控对策重点和时空范围,防控措施和手段单一机械,缺乏人防、物防、技防和意识防的有机结合。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地位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只有每个参与者都认识到防控体系的地位, 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触及到公安工作思维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安机关的创新能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中来。

(二)抓好三大联动,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组合

1.是抓内部联动。在充分发挥各警种的职能优势,强化打击、巡逻、管理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巡警、刑警、交警、派出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治安卡口控“点”,城市和公路交巡警控“线”,派出所和治安联防组织控“面”,“点、线、面”互相策应、均衡布局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警务运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阵”向多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

2.是抓内外联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公安机关的正规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工作为核心,不断拓展110社会联动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法制的和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严密构筑多层面的专群防控体系。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

3.是抓区域联动。拓宽对外联络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警务协作,联手打击外来人口流窜犯罪和跨地区有组织犯罪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三)健全三个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1.是健全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发现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能力。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接警、指挥、处警等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公安机关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三台合一”后,赋予了指挥中心更多、更大的职权,提高了110报警服务台的实战指挥效能。因此,要建立起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交巡警为骨干,以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社区警务室等为基础,各警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联动的接处警运行机制。

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篇8

以前的多媒体技术呈现往往都是外显的、外延性的。那时候的多媒体技术,常常被理解为教学辅助的手段,为激发兴趣、增加容量而存在,技术带来的是课堂的热闹与花哨,教师的精力往往花在了表面,很少去思考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很少研究技术与知识、学习者的交融。现在,我们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我们把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教师队伍的培育上,用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行为,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大力发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带来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不同层面、不同层级的多样学习活动,激发作为生命体的个人内在的活力和潜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实践中,我们借力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创设不断生长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依托知识之间的有意义勾连,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还给了学生生机勃勃的课堂。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

1.整合要素、有机融合

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来自于我们的社会或文化,个体的认知发展首先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学习者个体在能力更高的同伴、成人或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实现潜力的最佳发挥。故课堂实践之初,我挖掘本课内容承载的育人价值和力量,结合课本提供的较为丰富的生活图景,努力整合机器、技术、文本、环境中的各要素,使得他们有机交融。

2.有向开放、层层推进

在现代生态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前思考,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递进的活动中展开想象。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资源可以随机生成调用,教师教学灵活机智,课堂教学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向纵深处逐层推进。

3.创设情境、经历生成

上课伊始,教师就借助媒体的播放功能,创设情境并激活学生有效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不同的位置情况呢?结合问题情境,学生运用交互白板画笔功能直接绘图。由此,贯穿全课的基础性学习资源生成。看似不经意的材料,其实是全课的基础和出发点,一切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它们而展开。试想,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少了许多刻意的雕琢?学生在有方向的引导中自然进入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4.尊重原点,有机加工

面对着自己生成的学习材料,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被唤起,在老师的大问题设计下:“你能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特点,尝试着将它们分分类吗”?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随意使用画笔、拖拽等功能,将自己寻找的同一类标准的图例放到一起。在寻找图形共同的规律的同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空隙、两条直线在一起,没有分开来”这些朴实的话语就是学生数学语言的原点。师生根据现场分类的结果,讨论交流、灵活加工,媒体技术使得“连接”“相交”这样的专有数学名词自然植入,架起了“生活”和“专业”、“一般”和“特殊”、“具象”和“抽象”的桥梁。

5.直面差异,聚焦突破

在自主思考、交流讨论中,新媒体自哟娲⑾率ι的操作痕迹,学生前期思考的雏形都被有效记录,便于回顾自己曾经混沌的认知,同时,新生成的资源又成为进一步推动教学的再生性研究资源,这一切在以往的课堂是很难留存或者调用的。如今,先进的媒体技术给了我们生长与发展的空间。学习中,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利用交互白板的其自身拥有的放大功能,凸显了问题的焦点,学生马上与“直线的特征”关联起来思考,基于问题冲突下的技术参与,一下子击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不仅内化知识,而且创新性地占有了新知。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一、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本质的功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纵观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关键,学生则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成为激发学生最大学习潜能、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扩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今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极为重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和先开课程,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非常努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学习的效果还有待提高。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态度又与任课教师密不可分。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热爱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索、勤奋好学的良好品格。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师生情感互动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交流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认知信息传递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及自身情感内容,使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使师生间情感彼此影响,互相感染,从而形成双向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过程。笔者在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师要尽快做到与学生有效沟通。这种沟通既可以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在授课中得以体现;也可以根据任课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课下实现。笔者在首次上课介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时,采用全方位的视角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利用课前和课间与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来源是民考汉还是双语班;入学以来的听课情况和考试成绩;对老师有何要求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要不耻下问,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善于与同学讨论,与老师交流。这样做,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积极主动。总之,教师初次与学生见面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要让学生既信服老师,又觉得老师容易沟通。

2、教师要始终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放在首位,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老师对每一位个性不同的学生都充满了信心,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毫无疑问,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但在一个认同差异的时代里,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课堂关注的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情感互动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既有基础好的学生,也要有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笔者观察到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在课间与同学的交流也很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有意识地让学生事先对相关问题做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由于进行了事先准备,学生在发言时的逻辑性无疑就会增强,笔者就会大力表扬。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的反应不是最快的,但对国家的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非常关注,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与笔者交换看法。对这部分学生,笔者除了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他们在课堂发言外,还会在平时成绩上予以体现。总之,老师需要注重每个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改进教学方法

1、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以对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于复杂,尽量简洁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也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如,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对于一些综合性重大案例,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专题辩论会形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实践证明,通过专题辩论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2、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至关重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并力求丰富多彩,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和参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充沛的精力、富于变化的语言对学生产生显著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学习。

三、实践效果及结论

(一)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笔者对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上学生的出勤率比较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积极思索问题,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势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并勇于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学生学习兴趣较高,阅读参考书目的学生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经常浏览重要的经济网站获得大量信息。在笔者的指导下,已有学生公开。并有3位学生获得了校级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其中1项已经顺利结项,另外2项正按计划在研究中。

2、考试总体成绩较为理想,但因材施教方面仍嫌不足。从笔者授课学生的考核成绩看,在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宏观经济学》统考中,总体及格率达到94.33%0,平均分为74.21分。其中,9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05%,80~89分的比例为27.13%,70~79分的比例为41.70%,60~69分的比例为21.45%,不及格的比例为5.67%,从总体成绩看较为理想。尤其是商务学院本科会计2010-11班的全体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统考成绩较为突出。该班及格率达到97.56%,平均分为78.85分。其中,9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88%,80~89分的比例为39.02%,70~79分的比例为46.34%,60~69分的比例为7.32%,不及格的比例为2.44%。与此同时,处于平行班的商务学院本科会计2010-1的学生虽然学习的热情也很高,但统考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两极分化情况较为明显,标准差高达13.21。总体及格率只有88.1%,平均分为71.12分。其中,9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为7.14%,80~89分的比例为16.67%,70~79分的比例为42.86%,60~69分的比例为21.43%,不及格的比例为11.90%。不难看出,这两个教学班的成绩无论在平均分、及格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在加强自身的素养方面下工夫,更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教学方法上做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篇10

1竞技体育犯罪的犯罪经济学解读

犯罪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分析、探讨经济等利益因素与犯罪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及预防、控制犯罪的对策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犯罪经济学认为,犯罪行为人如同普通人,他们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动因。因此,犯罪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与普通人正常行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就是犯罪行为人在权衡和计算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之后,认为有利可图才实施的。就竞技体育犯罪而言,无论是竞技体育犯罪主体如裁判、运动员、体育官员还是实施的犯罪行为如“黑哨、官哨”、“假球”、服用兴奋剂等都可以在犯罪经济学理论中得到怡当的解释。

1.1竞技体育犯罪构成要件

首先,竞技体育犯罪主体都为理性主体。犯罪经济学认为,犯罪人与普通人一样也是理性经济人。一般来说,竞技体育犯罪主体是受过一定的体育教育,接受了运动专业训练并掌握或参与竞技体育比赛或训练的相关专业人员,这为犯罪的实施创造了便利条件。如王鑫等人涉嫌利用商业贿赂操纵国内个别足球比赛结果案中,犯罪嫌疑人寻找好目标后,通过收买俱乐部负责人、教练员和运动员精心策划了2006年广州医药主场对山西陆虎的假球案。

其次,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竞技体育犯罪主体的行为是经过主观上的利弊权衡和风险预测而故意作出的,并且伴随着一定的目的与动机。获取利益是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犯罪人之所以选择犯罪,正是由于其在犯罪意识和犯罪意志的支配下权衡犯罪所需的成本和预期获得的收益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如果实施犯罪行为获利,即实施该行为;如若不获利,则行为停止。这里的“利”既包括经济价值的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在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中,犯罪行为人追求的“利”是多元的。有些犯罪行为人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如2002年发生的裁判龚建平吹黑哨案,2003年球员唐全顺等案。有些人以能够获得更好竞赛的成绩而使用兴奋剂,如2006年鞍山市田径学校的领导组织多名未成年运动员集体使用兴奋剂。有些犯罪行为人为获得某种机会如获得执裁比赛的机会,对体育官员贿赂,如2009年公安部门查处的原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李冬生涉嫌操纵比赛、收受贿赂案中,多名裁判员为获得执裁中超比赛的机会和资格向李冬生进行行贿。当然,无论竞技体育个人犯罪抑或群体犯罪,对于竞技体育犯罪主体而言总有内在的“利”的需求,通常其犯罪行为的实施是在追求多重“利”的需要而发生的。

最后,竞技体育犯罪具有集中性和隐秘性。通常竞技体育犯罪主要发生在商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以及参赛人数较多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如足球、篮球等。在竞技体育犯罪主体看来,商业化、职业化低的竞技体育项目如举重、击剑能够带来的收益是零或者很小,所以他们一般选择犯罪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较集中。另外,竞技体育犯罪的主体不论是裁判员、运动员,还是体育官员、俱乐部高管,一般都是与竞赛有着重要利益关系的主体,他们认为行业内部的事情往往通过非正式渠道解决,很少涉嫌犯罪的主体自动去披露自己曾经有过的犯罪行为。加上体育比赛属于激情表演,有偶然的不可预测性,一些动作到底是无意的过失还是故意的行为,决定了对假球等控制比赛、消极比赛界定的困难,更难以拿出实在的证据。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公安司法机关查处竞技体育犯罪的几率,使其逃避惩罚更加容易。竞技体育犯罪主体在权衡投入成本与产生效益的基础上即会实施犯罪。

1.2竞技体育犯罪成本一收益

1.2.1竞技体育犯罪的成本

第一,竞技体育犯罪的直接成本。竞技体育犯罪的直接成本是指竞技体育犯罪主体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所需要直接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智力等因素。如在体育贿赂行为中,行为人必须要支付贿赂的财物;通过假球控制比赛需要挑选球员并对其进行说服支出的成本;购买、研制兴奋剂投入的资金等等。除了这些物质投入,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精神投入也相当大,犯罪行为人对实施犯罪后遭受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的恐惧,从而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种智力心理成本在竞技体育犯罪直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第二,竞技体育犯罪的惩罚成本。根据犯罪经济学相关的实证研究,在犯罪成本中,犯罪的惩罚成本是最重要的成本。竞技体育犯罪的惩罚成本是指竞技体育犯罪被司法机关侦破并被判处刑罚对犯罪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代价。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的丧失,如剥夺政治权力终身;人身权益被限制或被剥夺,如拘役、坐牢,严重者甚至丧失生命;经济上的处罚,如罚金或没收财产。当然,竞技体育犯罪的惩罚成本是一种或然性成本。现实生活中,竞技体育犯罪一般隐蔽性强,司法机关很难获得相关直接线索直接介入,因此司法机关并不能侦破所有的犯罪从而导致一些犯罪无法受到刑罚的追究。通常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的惩罚成本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公安司法机关的破案率的高低和受罚率(即违法犯罪受法律惩罚的概率)的大小相关。如果竞技体育犯罪行为没有被发现,侦破率就为零,犯罪主体就无需支付受惩成本;如果犯罪行为虽被侦破,但是犯罪主体通过关系或金钱逃避法律惩罚,那么对竞技体育犯罪主体而言,也无需受到惩罚。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前最主要的是对犯罚成本进行抉择,从而最终确定是否实施犯罪抑或放弃犯罪。

第三,竞技体育犯罪的机会成本。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为了实施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不但需要投入直接成本,而且会丧失其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取得合法收益的机会。具体而言,如果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将一部分时间用于实施犯罪,而其通过正常训练、比赛进行合法的竞技体育活动谋利的时间就会减少,因自动放弃的竞技体育活动可能产生的收益就是犯罪的机会成本。竞技体育犯罪的机会成本从时间上来看,包括两个阶段,—是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在谋划、准备、实施过程中丧失的机会成本;第二是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一旦被发现,其财产、从业资格、人身自由等被剥夺期间以及以后所丧失的从事正常竞技体育活动的机会。第一阶段的机会成本是包括竞技体育犯罪在内的所有犯罪活动必须付出的成本代价,第二阶段的成本具有偶然性,这与犯罪行为能否被司法机构查处有关。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自己也有可能支配机会成本,并可能会改变其构成,进而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实施犯罪服务。一般来说,裁判员在专业学习、专业晋升方面花费的时间较长,而费用也较高,同时,其工资也较高。如果裁判员犯罪,机会成本自然就高。

1.2.2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

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是指罪犯从事犯罪活动所带来的收入,可以说,追求犯罪收益是进行竞技体育犯罪的内在动力。简言之,就是犯罪行为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之后,认为即使犯罪并受到惩罚也是“值得”的。一般来说,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仅是对犯罪个人的收益,即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后谋取的利益,包括有形收益也包括无形收益,如经济上的利益,对财物占有欲望的满足、精神享受等。随着竞技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竞技体育越来越能给人们带来巨额利润,犯罪行为人甘愿承担风险和成本实施犯罪行为,一旦得逞其获得的财富是非常惊人的。除能够获得巨额经济收益外,竞技体育犯罪如果不被发现还会给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带来一些无形的资产,如体育荣誉的获得、职称上的晋升或者与上级关系的融洽等等。当然,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大小主要是由行为人自身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客观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影响犯罪行为人对犯罪收益的期望,当犯罪行为人认为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时,其就会实施犯罪行为。

2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犯罪成本收益现状透视

2.1竞技体育犯罪的成本现状

2.1.1竞技体育犯罪的直接成本较少,尤其是心理成本不大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并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各种摩擦和碰撞、错位和空档,给竞技体育犯罪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体育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但是由于改革后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法律体系、监督机制没有跟上,造成对权力约束的软弱,为竞技体育犯罪留下了大量的空隙和漏洞。由于竞技体育犯罪的犯罪人多为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和相关利益主体,而体育竞赛体制是管理和组织者集权力与一身,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务支配权,加之权力制约不强,制度不完善,所以该类犯罪的犯罪人自身的直接物质投入一般比较低。竞技体育犯罪的心理成本不大的原因在于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受到当下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如腐败、金钱至上等的影响,认为竞技体育犯罪行为只是行业里的不正之风,加之“法不责众”的心理作怪,放纵了犯罪行为的发生,直至愈演愈烈。

2.1.2竞技体育犯罪的法定惩罚成本不高,而实际成本更低

由于体育法律不完善,立法上缺少规定。自治规则与国家法律缺少衔接,很多都是以罚代刑,通过内部解决,刑法立法缺位等原因导致不利于大力打击竞技体育犯罪。即使有刑法规定的但是处罚也较轻,如犯罪,按赌博罪最多判三年。赌博罪的风险太小了,远比偷盗、抢劫判的轻,有的甚至还能缓刑。低犯罪成本致使很多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铤而走险打假球。更值得一提的是,竞技体育犯罪的实际受惩成本更低。竞技体育作为特殊行业,长期以来,对于竞技体育领域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甚至是涉嫌犯罪的行为,大都由相关的主管部门(如主管协会)内部处理,公检法机关很少主动参与此类事件的处理,处理方式多是以罚款禁赛了事,导致打击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在现行执法过程中,往往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社会关系网络,实施犯罪后,竞技体育领域的犯罪只是受到行业处罚,很少有受到追诉。综上分析,竞技体育犯罪行为惩罚成本的低廉对行为人无法起到威慑作用。我国当前法律对竞技体育犯罪行为惩处的相关规定的不足,使竞技体育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应该对有关法律进行修改,适当提高竞技体育犯罪行为的惩罚成本。

2.1.3竞技体育犯罪的机会成本过小

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民的基本利益。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社会的分配制度发生了变革,按劳分配与条件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差距,导致了人们心态失衡。竞技体育市场化初期,裁判员的报酬较低,相对于球员的高薪,裁判员付出劳动的艰苦性与他们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不吻合,当面对多种诱惑时,心理不平衡大大超越法律道德的控制,而吹“黑哨”。竞技体育的商业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提升,教练员、运动员的高额收入与体育公务人员的低收入形成了强烈反差。当多种诱惑迎面袭来之时,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作寻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最直接、最便利的手段,以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以权谋私,以权谋利,为体育竞赛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温床。

2.2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现状

竞技体育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将会承担物力人力等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并受到法律处罚的成本,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预期收益。与竞技体育犯罪的低成本形成鲜明比照的是,竞技体育犯罪的收益则相当可观。这可以从竞技体育犯罪中体育赌博犯罪和体育贿赂犯罪案件案值上可见一斑。比如2005年,原国青名将、深圳平安主力球员李巍因涉嫌网络被长沙警方抓获。据警方介绍,李巍等经营活动以来流转资金已逾千万。2009年足坛掀起的抓赌打假扫黒行动,犯罪嫌疑人的涉案金额触目惊心,如原中国足球协会主席谢亚龙涉嫌犯罪金额超200万。

3竞技体育犯罪的经济学对策

3.1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大竞技体育犯罪的直接成本

伴随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竞技体育为适应这种体制改革,逐步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但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又缺乏法律规范,导致政府“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的角色错位M。这种无序做法,为滋生竞技体育腐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例如体育行业协会等法律规定其是团体法人,事实上行业协会又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特点。行业协会除了行使行业自治权外,同时还行使相关国家法律赋予的对行业进行管理、监督,并且还享有对体育运动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力。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不但不能有效地将竞技体育引向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反而会产生种种体育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运动员踢“假球”、裁判员吹“黑哨”等犯罪现象。改革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实行体育竞赛的管理和组织分权,建立相互间的协作和监督,这样,就会增加竞技体育犯罪的直接成本,并且其犯罪行为就会难有收益或有较少收益甚至无收益,从而迫使其放弃犯罪。

3.2完善相关法律,增加竞技体育犯罪行为的惩罚成本

竞技体育犯罪大多是以贪图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如果体育行政法律法规尚不足以防止行为人为取得不法利益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则可能会导致竞技体育违法行为愈演愈烈,危害也越来越大,极大破坏正常的体育秩序。而严厉的刑罚制裁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是预防与惩治竞技体育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切法律的后盾。因此,打击和预防竞技体育除了有一般的体育行政法的规定之外,还需有相应的刑法条款与体育法律法规相配套,从而构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预防和惩治竞技体育犯罪的法律体系。我国现行刑法对竞技体育犯罪中的部分行为如体育贿赂、体育赌博的规定较为详尽,但也存在漏洞与不足。比如:关于我国刑法中受贿犯罪主体的范围较窄,不能将竞技体育竞赛中行使公务的裁判、教练员包括进去导致定性难,不利于打击“黑哨”现象。我国在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虽然涉及到了刑事责任,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却几乎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惩罚条款。以第44条规定为例,由于缺少对“有关规定”以明确具体的有效法律解释,造成权力界限的模糊。因此,在我国体育处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针对竞技体育犯罪日益严重的现状,逐步扩大竞技体育犯罪的范围,构筑起比较严密的刑事法网,尽可能地避免立法空缺。这就要求国家立法机关应该采取“现实性立法”与“前瞻性立法”并重的方法,并不断地调整修改现行刑法,为体育领域提供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环境。比如在刑法中列出专门的章节,设定新的罪名,将有组织、有计划地大量使用兴奋剂、赛场暴力等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教练员、领队、行政主管部门大量生产、销售、强迫、引诱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行为的打击力度;针对司法部门在竞技体育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定性、管辖等难题,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应在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及时法律解释,对某些刑法条款的含义、界限等进行阐述,对刑法中缺乏操作性的规定加以明确和具体化。

3.3创造和谐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加犯罪行为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