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际礼仪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交际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交际礼仪

篇1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英语课也是这样,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唱一首英文歌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走进英语课堂,也为英语课学习做好热身活动。当然有时候,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编歌词。或者让学生来自编歌词,通过自编歌词,学生获得成就感,对英语的兴趣也提高了。游戏也可以近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的课堂上游戏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总之,英语口语交际训练中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有了兴趣,就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学生就会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兴趣,学生也会心情愉快,乐在其中。

二、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说”

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小学生提供了开口说英语的基础和平台,但小学生初学英语,由于他们不易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他们的意思,害怕出错,又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在面对同学和老师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免胆怯。因此,教师要尽其所能开放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让他们不再紧张,由心底激发起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使他们敢于进行言语交际。

第一,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说英语的气氛,以热情感染学生。课堂不应是死气沉沉的,相反,它应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场所,使学生可进行自由随意的英语对话。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各种手势动作,生动的言语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在教学的同时,应完全融入与学生的互动中去。

第二,鼓励是催化剂。在学生交际的同时,作为教师切忌学生一开口就挑错,使学生畏首畏尾,从而产生心理障碍,索性缄口不语,要知道,对敏感的小学生来说,即使一个表情也可能对其产生致命的影响,打击其积极性,事实上,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内容而非语法形式上,对于初练口语的小学生就更不应求全责备了。教师及时的评价对小学生非常重要,评价应尽量以鼓励为主,有时候,老师一个简单的“Good”就会使学生激动不已,勇气倍增,即使说错了,也要用 “Try again.”“Don’t be nervous.”等言语调动和保护学生语言交际的积极性。

三、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说”

篇2

关键词:口语;小学;语文;兴趣;情境

新课标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提出的要求如下:“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也就要求高效率地收集信息。而有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为了适应社会,口语训练势在必行。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社会的进步要求教育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在小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进行。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学习往往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如果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不会集中精神听课,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感到熟悉亲切,从而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

二、师生共演,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所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和情景,有的是学生并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对其内涵并不是很透彻地理解。为了增加口语交际的真实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在教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记得教学《教师来我家》时,我采取了师生共演的方式。为了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我特意找了一些桌子和椅子,茶杯、茶壶等道具,营造了一个临时的“家”的环境。然后再精心设置故事的情节和发展。最后挑选学生和我一起排演。这样,学生在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就放松了心情,想说的话多了,说的内容也多了,情绪十分到位,积极性很高。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口语交际中的随机训练

学生的课余活动是随意的,虽有话题,但很少会有统一的主题,为了让学生的说话具有更高的目的性、主题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动之中,可以进行口语训练,而活动之后的口语交际更加精彩。尽管活动结束了,但学生还沉浸在兴奋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想找个对象“一吐为快”,教师在活动后可趁机组织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快乐的心情。如组织“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说,如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在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后,就马上开设一节说话课,说说学生在拔河时是怎么样做的?心情怎么样?结束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尽情地说,不断有人插嘴补充。活动后学生最乐于说的。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地资源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前,到我校的道路都是黄泥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则是灰尘满天,现如今修了笔直平整的大马路,我让学生对于前后的变化来进行说话,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课文补白,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一些留白,这些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角色表演、情境创设等进行补白,从而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如一年级下册的《这儿真好》,写到了很多小动物喜欢“这儿”,都到“这儿”生活,可是结尾没有写小动物们在“这儿”怎样生活,我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鸟来了,小鹿来了,小猴也到了,它们在这儿生活该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啊!你们能想象一下它们在这儿的生活吗?”把课文结尾的留白抛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想象顿时活跃起来,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甚至红起小脸激烈地争论。于是,达到了口语交际的目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充分想象,续编故事。有些课文的结尾虽尽而意犹未了,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充分想象。

小学中高年级的一些课文已经具备一些思想性和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堂“随阅小作”。如教完《穷人》后,可以让学生说话: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看到了什么?渔夫会说些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这不但让学生增加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加强训练,使学生会交际

在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必须经常化,要形式多变,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表演,分角色读。还可以让学生读生字、词语、段落,有时让学生复述课文、有时让学生结成小组讨论,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辩论等,在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口语训练的内容和目的来。其次选取的形式要搭配得当,动静结合,讲究实效,使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同时要改变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模式,要以说促想,以说促读,以说促听,以说带写,真正把口语交际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篇3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E-Learning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篇4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学生能够依据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历史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的历史教学设计。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呢?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分析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优势,可以着重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的设计。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注意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要求具体明确,目标层次清晰,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教学目标时,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作了这样的规定:“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活动,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很明显,这种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泛泛的学习要求而已,而针对本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则根本没有涉及。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本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升级换代的典型案例,构建自己的论据,深化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这一目标设计虽然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得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

二、以学定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1.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掌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

研究表明,初中生感性认识占据主导地位,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中人多数人追求的是历史的故事性,喜欢听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讨厌教师过多地分析。高中生则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向到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例如在讲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时候,这两个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讲是很难也不需要准确掌握的,所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经济全球化在生活的表现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就可以了。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以上手段作为辅助,加上文字阐述,完全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

2.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要认真分析和估计学生己有的历史知识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例如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初中的教学只要知道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就可以了,对于高中学生除了这个,还要着重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目的、过程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3.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

一般说来,在初中生的思维活动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撑。高中生的抽象思维有较大发展,他们己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与综合各种史实材料。所以要根据学生思维水平,恰到好处地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促使学生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例如本课中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一个教学重点,它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同时它的成立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我设计了几下几个问题:1、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有何异同?2、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结合你所了解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要如此意志坚定地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问题辨析和设计上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学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清晰是有效完成教学的前提,但是如果教学过程没有层次、逻辑混乱,教学目标便不能实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准确无误地传输给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讲”的问题;而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则应当格外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与落实,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由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上来,即更多的是应当考虑“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材料“1984年12月3日凌晨,设在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件……”并配有大量图片反映这一严重事故,这样一个历史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深深地震撼,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挑战,从而加深了对“双刃剑”含义的理解,这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很快就解决了。

2.培养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

例如,本课设计中布置了一个课前任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本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升级换代的典型案例,构建自己的论据,深化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其中有位同学了解到了学校附近经常能闻到一阵阵的刺激气味来自开发区的一家合资生化企业,之前有很多市民打电话到市环保局投诉,但一直没有改变这个状况。结合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并由一位同学做总结发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与生活联系紧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握了主动参与探究和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3.密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例如在讨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的时候,举到了中国的汽车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例子,除了教师提供的一系列数据以外,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自己家和周围汽车的不同品牌的数量、价格以及对自主品牌进步的体会等等,就很能感悟到“机遇和挑战”。再如例举了“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等。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总之,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时代,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并通向最优化的理想境界,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与良好的历史专业素养》 余小明

[2]《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刘向荣 张汉林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4年12期

[3]《基于认知理论和思维特征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吴金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

[4]《教学设计――心理的理论与技术》 皮连生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篇5

一、创设良好氛围,建立师生互动关系

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前提。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大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二、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小学生的心智尚处于低级阶段,观察事物比较粗略。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和感觉。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演讲故事》时,教师可以准备小兔、小松鼠布偶,让学生看着实物去读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故事情境,留有情节空白,要求学生根据环境想象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把故事自编自演出来。另外,自我介绍、说笑话、小演讲等都可以适当穿插于课堂之中。

在情境训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如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等等。

三、以话题为中心,以生活为素材

口语交际是以话题为中心把交际双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确立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教师在确立话题时应注意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等。话题应是多元、开放并贴近生活的。

确定每个同学的交流任务是落实口语交际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口语交际课的常见弊病是训练过程无序、散乱,乐于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仅是旁观者。因此,教师可以把话题的构成或交流的过程进行任务分解,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选择任务,明确职责,定好程序,加强他们的任务意识、参与意识,防止推脱懈怠。

学生的交际面相对狭窄,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与人顺畅地交流。我们应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以生活为蓝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的话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通,与应用相联系,可以是校园人物趣事,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根据学生的需求收集素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四、加强示范引领,培养良好习惯

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点一点模仿和学习来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风趣的口语交际实例,如教师亲自示范,或看电视上访谈、辩论、调解等节目的录像片等,把交流过程详尽地展示给学生,供他们借鉴。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感性认识。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交际要领,如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逻辑性、手势的适时性等,从而悟出口语交际的关键点。

口语交际是很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活动,说话者不仅通过言语表达说话的内容,还通过情不自禁的手势、体态、表情等非言语因素来表达其态度或情绪。文明的语言、得体的姿势、温和的声调,是一个人良好交际习惯的表现,也是内在修养的集中体现。

篇6

学习数学的基础之一即是计算能力,它是学生学习、学好数学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在学习中,有许多小学生总认为计算题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简单得多,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大意轻敌,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导致计算过程漏洞百出,题目自然也做错了。因此本人就来谈一谈近年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一些看法。

一、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小学生,比起好玩的游戏,卡通漫画和好看的电视来说,数学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入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如: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三、注重笔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班里开展利用每周一次的时间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半小时,训练任务是完成十道笔算题,两道整数乘法题,四道整数除法题,四道四则运算题,一共十道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训练方式备受学生们喜欢,也非常期待这样的笔算训练,几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知识不理解。第二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第三种是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

五、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音标;单词记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35-01

小学英语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丰富的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单词的记忆一直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障碍。小学生心理活动以形象直观为主要特点,其记忆的深刻往往取决于记忆对象的形象性。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是非常乏味的。因此,加强音标教学,利用读音规则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是教师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认识音标规则

单词记忆的第一步即是读单词。掌握音读和训读的技巧,抓住音标规律,厘清音节分布,根据发音记忆单词,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小学高段学生对英语音标已有初步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提出“快认辅音,读出元音,迅速拼出整个音标词”法,引导学生认、读、拼结合,提高速度。如watch:[w?蘅t?蘩],heavy:['hevi]等等。然后要求学生整体进行,达到“速认,快拼”,一次性读出音标词。最后教学生单词重音,辅音连缀、连读等技巧。如教授5个元音字母的开音节和闭音节、r音节、re音节及音节的划分等,让学生配合音节拼读符合这些规则的单词,巩固掌握5个元音字母的读音。接着,进行字母组合读音教学:如:辅音字母+l:如pl,bl,gl,以下例子blue,black,please,pleasant,glass,辅音字母+r,bread,bring,green,grey,crew等等。这样每当教学生新单词时,都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拼读,并划出单词中的字母及字母组合与音标中的音素相对应的读音,进一步培养学生“听音识形,见形知音”的能力。使学生拼得准、记得快。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应注意培养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每次教新词时,不仅要会发音、会拼读,还要与旧词联系,进行一些归类性的训练。如教单词bread时,先让学生回忆ea发[e]的单词,如head,再与ea发[i:]的一组卡片做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掌握规律,学生们不仅渐渐地知道单个辅音字母的发音,还知道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用这样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单词音标作音、形比较,直至掌握一些规律,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又比如在教授元音字母i的发音之一是/ai/时,教师应先举例like/laik/,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音标自己拼出kite/kait/、light/lait/,然后在出示生词rice的音标/rais/,使学生容易学,也爱记单词,循序渐进学生就会记忆更多的单词。

二、音形结合,掌握记忆规律

在四年级的两本书中,辅音字母的变化并不大,学生掌握有关辅音字母的发音规则就比较容易。而从五年级开始,元音的变化相当大,学生就要接触有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难度较大,学生的单词记忆也就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单词发音结构,促进单词的记忆。单词发音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词的整体发音中具体包含哪些音素。二是每个音素来自单词中什么字母和字母组合。这种音形之间的紧密结合就是音标教学的重点之所在。单词的音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把单个音素组合成整体的单词发音的能力和明确单词中每个字母的发音即明确每个音素与什么字母或字母组合对应的能力。

例如,写出bike,rice,time,like四个单词,首先请学生读读,让他们体会这四个的共同发音。然后请学生观察这四个单词的拼写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接着再来几组如same,name,tape,make等,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开音节规则:元音+辅音(不包括r,w,y)+不发音“e”,元音发字母音),闭音节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规则去学习、记忆单词。又如集中学习单词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发音规律、语音规则拼写单词。如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如何发音,辅音字母、一些字母组合在单词中如何发音等。例如:在教学floor时,同时也板书door,它们共同的部分均发[?:];在教学part时,写出park,party,farmer等熟词,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转化的规律以及发音规律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的记单词,把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再如可把形音相近的单词,face -lake- date-page-gate-name-hate-cake,等归纳在一起学,从以上的单词几乎都是元音字母a的发音[ei]后都有是元音字母+辅音字母+不发音字母e构成,词形相近,发音一致,运用这样的规律,教会学生用音标记单词,组成系统记忆网络,使学生在记忆一个单词后,更容易记忆其他相近单词。

三、划分音节,记忆单词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不仅有大量的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更有大量的多音节词,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分音节,帮助记忆。

例如:factory /’fаэktri/,首先,给这个音标划分音节。即将一个多音节词划分为若干单音节词。在一个音标词中根据元音个数确定音节根数,可以读出这个单词有三个音节。同时,根据划分音节的规律,单词factory中元音аэ和之间存在两个辅音k和t,辅音k应归划为fac/fаэk/音节中,后一个辅音t划归为to/t/音节中;在元音和元音i之间只有一个辅音r,则这个辅音r就划归后一个音节。所以,factory音标词的音节划分应为/fаэk +t+ri/。然后,通过单词和音标词的分析,元音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中读,元音字母o在非重读闭音节中读,字母y在非重读闭音节中读i。所以学生只需要记住三个简单的单音节词的读音:Fac/fаэk/ ,to/t/ ,ry/ri/,并将三个音节连起来快速拼读就能把整个单词准确地读出来,这样每个音素译成单个的音节或音节组合,这样单词就不再仅仅是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的字母序列,而是可以借助听觉记忆来促进提取的视觉信息,再加以背诵和记忆,难度大大地减弱了。

参考文献

[1] 叶文波.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5) .

篇8

2019年,是个特别的日子——第一届学生毕业离校。

六年,是我到这个地方的时间,也是这群孩子陪伴我的时间。

还记得,六年前刚踏入这座朴实无华的小镇,失望和愤慨溢于心间。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从他们童真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欢喜。从此,我成了孩子们的“家长”。

六年的时间,看着这帮孩子从毛头小孩一步步长成一个个青少年,心里满是欢喜。如今,他们走了,尽管知道悲欢离合寻常事,心里也难免有些不舍。

六年来,或许是我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总是对他们很严格,但所幸的是,还是让很大一部分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不知道,这样的习惯在将来可以陪伴他们多久,但是,我始终坚信我们四六年共同的努力不会付诸东流。

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把留影纪念的照片给了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他们无意间翻出照片的时候,还能在记忆的深处记起这段曾经有我陪伴他们走过的青春岁月。于我而言,足矣。

在最后这堂课上,孩子们表现得比以往要安静很多。我知道,是即将来临的离别触动了这群未谙世事的孩子。尽管,我告诉他们,毕业不代表永不相见,但是还是看到了有的孩子湿红的眼眶和闪出的泪花。在我喊出“同学们再见”的时候,有的孩子坐在座位上不愿起立,我知道孩子们心中的不舍,我又何尝不是呢?在他们一步三回头走出教室的一瞬间,那女孩深深的鞠躬,那一句“谢谢”,又何尝不是对我最大的慰藉呢?我又何尝不该感谢这帮孩子陪我度过了身居异乡的这六年呢?在教师地位江河日下的今天,有这样一些孩子对我有这样的举动,这又何尝不是教师所谓的幸福呢?

最后的一堂课上的时间比往常的要长,和孩子们聊了很多。聊起了第一次见面时彼此内心的感受,一起回忆了六年里我们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还谈及了他们犯错被我惩罚被我批评的感受。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回忆着这段平淡而不平凡的时光,离别的气息似乎暂时被淡忘了。

在这最后的这一堂课上,说的最多的是——送给孩子们的两个词——感恩,学习。

感恩,是我希望孩子们在未来日子里最铭记于心的。用了很长的时间给孩子们阐释这个词,上至国家,下至个人,不论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朋友,甚至是陌生人,我都希望他们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感恩的心灵无疑是最美的。

学习,是我对孩子们最后的忠告。当今社会,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应该成为一种本能。不论处于何种境地,始终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心,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才不至于被社会这个大漩涡给卷出来。我不知道,这样的话语能否一直着激励他们在将来的生涯中勇往直前,但我衷心的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篇9

1 依托校本教材,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校本教材是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发展需要编写的,适合本校学生信息技能发展需要的、具体的、系统的学科教材。它趣味性强、实用性高,包含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这些生动的学习内容,易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1 选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获益的先导,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生动有趣的校本教学内容,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机。

比如练习鼠标器操作这一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校本教材“我来养金鱼”这一课,用玩游戏的形式训练学生的鼠标操作。学生一听说这节课可以玩游戏便热情高涨,流露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才简单介绍完启动游戏的方法,一只只小手就急切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只见鼠标器的移动越来越快,点击鼠标的声音也越来越急促,而屏幕上养大一条条“小金鱼”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课上,学生很快掌握了鼠标器左右键的用法和正确的操作姿势。交流学习心得时,不用教师提示,学生就自主归纳出养金鱼的小窍门:“指向”、“单击”――选择小金鱼,“拖动”――把小金鱼放入水中,“双击”――给小金鱼喂食,“右击”――给鱼缸加氧换水。本课因选用了学生喜欢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轻轻松松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又如教学键盘指法这一内容,指法练习比较单一、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我就根据校本教材安排,选择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如CAI指法练习、“吃苹果”、“空中战警”等。课上,学生们只要一听到这些学习内容,学习热情就高涨,动手探究的欲望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CAI教学软件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究了手指的分工;在“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中,自主强化了单个字母的大键盘指法;在“生死时速”中又自主训练了字词、短文的键盘指法。就这样,通过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寓学习于游戏,使学生在好奇心、操作欲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和训练了大键盘指法,输入速度突飞猛进。

由此可见,有目的地选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校本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2 选用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校本教材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如用WORD软件制作节日贺卡、个性化课程表,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音乐点歌台”、“视频直通车”,用“画图” 软件作画美化教室……都能轻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如教学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点播台,当屏幕上出现“音乐点歌台”时,大部分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七里香》、《外婆的澎湖湾》、《童年》、《台》、《北京欢迎你》一首首熟悉的乐曲,不仅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更吸引住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老师,我想听七里香!”“老师点歌台是怎么做的?我也想试一试!”……一声接一声的话语,透露出他们急迫学习新知的心情。教师只需适当的引导,他们就自主琢磨起来:“点歌台是怎么制作的?”“它有哪些组成部分?”“怎样插入声音?”“如何随意地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一个个问题,一个个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和掌握。学生们都自主完成了“小小点歌台”的制作,反应快的学生还探索出了“视频直播间”等功能性更强的任务,成功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成功的喜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因,是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策略。

2 依托校本教材,引导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自主学习”才能取得“短平快”的成效。

2.1 提供清晰详实的自学素材,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虽说唱戏的是学生,但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却是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尤其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更是离不开教师提供清晰详实的自学素材,它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掌握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路灯。

如学习“复制和粘贴”这部分内容,校本教材中自编了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秘笈”――“选定蝴蝶是关键,编辑菜单把宝藏,先复制 后粘贴,复制粘贴不分离。”这个顺口溜,高度概括了复制蝴蝶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方法。我就合理利用“小秘笈”,组编了一份清晰详实的自学素材。在自学素材的指引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成效也很显著,大部分学生都自主学会了复制蝴蝶,甚至还有些学生创造性地探索了更快复制蝴蝶的方法――选定多只蝴蝶,再复制。整堂课自主探究氛围浓郁,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积极主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校本教材中清晰详实的自学素材,不仅利于学生理解新知、开展探究活动,而且为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它在指导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 (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会乐于思考,主动去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信息技术学科开放、共享、交互、直观的特点,更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多样性的信息渠道,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去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寻求正确答案。在这过程中,成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教学“自选图形”这部分内容,我依据校本教材“有趣的自选图形”一课,结合校本教材自行制作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资源,把插入自选图形、调整和修改自选图形的多种方法和相关知识用文字、图片、声音或视频制进了“有趣的自选图形”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制作“禁烟图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课上,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仔细阅读操作流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边听操作指导边完成操作任务,有的自主观看形象逼真的教学视频,对照自己的操作方法更正错误。很快,在学习资源的指引和帮助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自选图形”的插入和调整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用“自选图形”创作新的作品,如美丽的小姑娘、漂亮的电话筒、可爱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充满童趣。

篇10

关键词:技校生;做中学;职业意识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80-03

职业意识与职业意识教育

所谓职业意识,指个体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是支配与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重视,对技能型人才职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受到社会、企业、学校的广泛关注。

职业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与职业社会,传播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传递职业发展动态,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作为一名职业人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如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习与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等等。

根据素质的冰山模型,职业意识犹如潜隐在海平面下的庞大冰山体,相对于海平面上的小小尖角(知识、技能),体现为个人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个人择业、职业道德和工作状态。因此,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事关职业教育和社会全局的基础工程。由于职业意识具有“潜隐”的性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情感、态度,并将内在职业意识体现到外显职业行动中,使职业意识教育落到实处,就成为职业意识教育的一大难题。

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现状

技工院校的职业意识教育大致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专业系领导或企业界人士做专题讲座,二是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三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由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相比较前两种教育形式,职业指导课程所传递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整,因此成为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职业意识具有内隐性,职业指导课程面临巨大挑战。职业指导教师在通过教学将虚化的职业意识落实到实际的专业学习中,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转化为职业行为方面,面临着教法、学法乃至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于“90后”学生群体。“90后”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普遍不喜欢理论知识学习,也不擅长理论形式的学习,而倾向于视觉学习和动手操作,且动手能力较强。怎样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呢?作为一名职业指导教师,笔者开始苦苦探索与实践。

“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启迪

“做中学”教育理念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倡导,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百年来对中外教育影响深远。其主要观点是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倡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具体而言就是“从活动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经验中学习”就是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杜威举例说:“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过他”。因此,杜威提倡要让学生获得事物的观念,就必须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联系到技校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要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职业意识对用人单位、个人的重要意义,并具备职业化的态度和言行,唯有通过“做中学”,促进学生本人的体验、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在情感、态度层面重视职业意识,并知道怎么做,学会去做,才能产生教育效果。

结合技校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而喜欢动手等学习心理特点,笔者开始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尝试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做中学”理念下的职业意识教育实践

为契合技校学生身心特点,基于“做中学”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一)室内活动教学

教师结合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任务。例如,在学习“质量意识”时,我们开展了“建纸塔”和“多米诺骨牌”的活动。

第一步,引入活动——“做什么”。教师讲解活动规则,提供相应的教学器材,明确各小组工作任务。

第二步,活动开展——“如何做”。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做好观察和记录,负责答疑和后备支持,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醒。

第三步,小组评比——“谁有资格获得质量金奖”。根据评定原则,评价各组作品的质量是否过关。如在建塔活动中,要检验纸塔能否“屹立不倒”;在多米诺骨牌活动中,要检验各组设计的骨牌图案能否无间断地一次性推倒。

第四步,活动分享,讨论小组成败经验,并联系学习工作实践,讨论“工作中如何做”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或产品质量。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活动。一个个纸塔渗透着学生的智慧和团队合作;一块块骨牌的摆放不但能考验学生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作品,并在成败得失间领悟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一开始会追求塔的高度和美观,而忽略了塔的根基,最后在失败中明白“想要把塔建得更快、更高、更美,应以质量为重,质量是塔生存的根基”。更有学生引用古语“万丈高楼平地起”,表达自己对质量的理解。在骨牌活动中,因操作不慎,任意一块骨牌的意外倒下,都可能前功尽弃,经历失败后,学生在操作中变得小心谨慎。在活动分享环节,有学生谈到“搭建骨牌使自己深刻明白了做事情需要耐心、细心和用心”;有学生谈到“通过搭建骨牌学会了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重要的是树立信心,鼓起勇气,重新再来”。还有学生谈到,“工作要脚踏实地”。对于质量的认识,学生在活动分享中逐步提高。

第五步,教师总结。结合质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学生分享,教师引入质量的相关知识点,例如,从纸塔活动的评比规则理解“对产品质量而言,不是100分就是0分”,树立“高标准、零缺陷”的产品质量意识。通过搭建骨牌活动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导大家明白“1︰10︰100”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最后,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总结,鼓励学生脚踏实地,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学习、工作实践,在课后撰写活动感言,并挑选优秀作品全班分享。

每次活动,学生都快乐地沉浸其中。看到学生手舞足蹈的欢快场景,作为教师,笔者深刻感受到在活动中学生身心的解放,感叹学习本应如此快乐。然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厌学?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正如杜威“做中学”理论所主张的,要让学生融入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才智,通过“做”,让学生自己领悟工作的道理。

(二)户外拓展训练

在课程中,我们还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把教学场地搬到足球场,为训练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开展“二人三足”、“珠行万里”等团队活动。

通过“二人三足”的活动,学生感悟到:“在一个团队里,大家必须心齐”,“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统一协调指挥”……

通过“珠行万里”活动展开小组竞赛,有学生在分享中谈到“团队成员要学会相互配合”、“团队作战,当队友失误时不应该抱怨,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而且埋怨也无济于事,还伤感情,关键的是大家要相互鼓励和协作”。当有小组为夺冠而激动不已、欢呼雀跃时,也有的小组为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陷入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之中,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在接下来的活动分享中表现出色。

每个心灵都有丰富的内涵,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找到方法去激发它。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去发现和运用它。通过拓展活动,可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通过“做”启迪思考,激发潜能。每当学生富有逻辑的分析总结如珠串般冒出来时,作为教师,笔者内心涌起无限的幸福,深刻感受到“乐中教,乐中学”的美好。

为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笔者将心理拓展训练“信任背摔”引入课程教学。

开展活动时,每位学生依次从约1.5米高的背摔台上双手抱胸,直身向后倒下,由6~8名同学在背摔台下平伸双臂进行保护。每位学生背摔前,都向保护的同学发问:“你们准备好了吗?”保护的同学齐声回答:“我们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然后集体倒数三、二、一。“信任摔背”极富趣味性,每次上课训练,都能吸引周围的学生驻足观看,同时极具挑战性,别看背摔台不高,但真正走上去向后倒下,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而且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同学间的信任非常有效。

有学生在分享环节谈到刚开始站上去很紧张,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听到保护的同学坚定有力的回答,让她充满了信心,于是勇敢地倒下去。也有学生掩饰不住紧张和恐惧,但又特别想尝试,于是在大家鼓励下勇敢地走上背摔台,当安然无恙地被保护同学接住后,发现“其实没有那么恐怖,恐惧源自我们的内心”,同时特别感激保护自己的同学。也有学生因为紧张和恐惧,在摔下那一刻不自主地张开双臂或者坐下去,尝试不甚完美的一次后,要求重新再来,直至“超越自己”。

“信任背摔”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任感,也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经典案例分享

职业意识教育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联系工作实践,笔者引入大量经典案例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如树立质量意识,除了通过建纸塔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质量”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联系企业实践,让学生认识“质量”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我们选取了海尔集团创立初期“砸冰箱”的事迹,通过讨论海尔的成功与砸冰箱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了树立质量意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联系到三鹿奶粉、毒馒头、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学生侃侃而谈,联想到质量与责任、与规范的关系。

在讲到责任意识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为捍卫乘客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公交车“最美售票员”和“最敬业的公车司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的事迹……在一个个优秀的典型人物背后,学生感受到了责任的内涵。很多学生在观看“2010感动中国”活动为信义兄弟颁奖的视频时,眼里闪烁着泪光,联系到新闻报道中“包工头拒付农民工工资玩失踪”、“农民工讨薪无门天桥过夜”等社会现象,学生群情激愤。

谈到教育,就离不开活生生的人。通过案例分析,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从认知、情感、道德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尤为重要,要求教师是一个讨论引导者,做到界定明确的问题,引起讨论;通过提问,避免使讨论跑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讲清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发展;同时,保持对全体学生的关注。

(四)对接专业系部开展实训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因其完整、系统而不可替代,但要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力,还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职业意识教育也应呈现出专业教育特色。例如,学习规范意识时,讲到“5S”规范管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过程,我们将课程安排到系部实训场地开展“5S”实训。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在活动汇报会上激情洋溢,通过实训前和实训后照片的对比,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成果,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一举措,学生体会到了“5S”管理的意义,也学会了如何在专业实践中践行“5S”。

这样的活动密切配合系部教育,大受系部欢迎。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加强与专业系部的沟通和合作,大家应携起手来,在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五)亲密接触企业实践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社会,在课上我们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参观。如汽车专业学生到汽车4S店参观,印刷专业的学生到印刷厂的工作车间学习。通过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输入,增进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有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需要努力的方向,而有的学生却怅然若失,原本对未来工作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在了解实际的职业社会后,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时候指导教师要伺机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认识,调整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做出正确选择。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还把毕业生请回课堂,通过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和释疑解惑,让学生有榜样可循。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很多迷惘的学生一下子感到豁然开朗。

对待未来的职业需要理想和激情,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职业意识教育就是这样,既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翅,又要提醒学生适时飞翔。职业指导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挖掘自身潜能。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下,职业意识训练课程引入大量活动和游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在评教中谈到“非常喜欢这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有趣,劳逸结合”。还有学生评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意义和理念”。

但在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时也要非常注意对课堂和学生的监控,稍不注意,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导致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收到实效。因此,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评。通过作业延伸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对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总结。

第二,要注意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监督者、记录者,有时甚至要“跑龙套”。在引导学生分享的时候,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是一个倾听和鼓掌的人。

第三,分享、讨论的学习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关于结果评定,即“做得如何”,评价标准体系是关键,需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以增强课程的可操作化和规范化。

第五,职业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与专业系的联系,融入专业教育中,成为某个或某几个专业的职业指导专家,据此提升课程的实践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技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必将会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出更多具有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

[2]赵淑琴.浅谈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赖红梅.浅论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内涵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5]刘金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实施“问题——研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6]刘洣林.基于职场视角的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

[7]刘振华.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

[8]赵敏.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

[9]张铃艳.浅议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J].职业,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