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篇2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篇3

幼儿教育独立性教育观由于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日常生活往往离不开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幼儿在很多情况下都习惯性地依赖于成年人的帮助,甚至他们已经力所能及的生活方面,都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活动,本文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尚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太完善,日常生活对成人的依赖比较强。比如,幼儿不能独立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带帽,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幼儿期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因此,幼儿教师不能只是照顾好孩子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

让孩子学会生存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幼儿的自理与独立性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性,避免过度的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案例及其分析

本文试通过呈现作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及日常生活观察到关于幼儿独立性的不同案例,分析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案例一:幼儿园刚开学,小班中午午睡起床时,不难看到这样一些情景:有的孩子朝着教师大声嚷着:“老师,老师!帮我穿一下裤子!”有的边找不到衣袖,边哭着来寻求帮助;有的在床上一边玩,一边等着老师来帮忙。连续几天,老师都是在这样的声音中忙碌度过的,但结果是,孩子们都学会了等待。

案例二:一天,在马路边无意间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只鞋,在哭着拉妈妈的衣服,妈妈边拎着两大包东西,边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把东西放下来给你穿鞋子啊!”接着,妈妈把东西放在了台阶上,蹲下来帮孩子边穿上鞋子,边说:“都三岁的孩子了,连个鞋子自己都不会穿,真笨!”

案例三:在亲子活动上,一个小朋友被爸爸妈妈两个人手拉手围住他站在场地上。当爸爸妈妈稍微一离开,他便不停地大哭大闹。亲子活动的练习内容是蹲下和站起来,由于孩子的要求,爸爸妈妈也不停地蹲下、站起来。不一会,爸爸妈妈感到累了,将围住孩子的手松开了,孩子便坐在地上不停地大哭,爸爸妈妈终于感到厌烦了,便不再理会孩子,而退到了远处观望孩子。过了许久,孩子见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了,自己站了起来,并往前走了几步,自己跟着教练学了起来。

从以上案例中,尤其是第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普遍存在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现状,让人感到忧心。其实,孩子独立性的体现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包括思想、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孩子们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够独立,而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未获得独立。

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帮助孩子。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家长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孩子不仅是每个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还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生活的节奏也在不停的加快,只有具有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宠着孩子,事事代劳,处处关照,使孩子养成“有手不做事、有腿不走路”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心键康成长,难以适应社会。

(二)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由此便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自己来试试。我们应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机会。应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并在幼儿时期让孩子自己做做看、试试看,成人则负责在旁边进行监督指导,如家长在扫地时,可让孩子来帮忙,先给孩子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教孩子学习扫地。在学习扫地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表扬,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若孩子能够善于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会使孩子养成思维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想像不同的季节,事物会有哪些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到了,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到了,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对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反思和建议

幼儿期是孩子生活习惯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但任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我们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使幼儿从小自力自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不需要帮助就能知道怎样穿鞋,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4

一、合理分配小组,引入竞争机制

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提升互助学习的效果。小组的分配一般有两种形式,教师分派和学生自由组合。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形式,彼此之间会比较了解,气氛容易活跃,但是更容易造成学生闲聊多于学习的情况。因此,分配小组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具体性质来分组,安排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于一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差异不大,确保公平竞争。

以《The Olympic Games》的词汇复习教学为例简要说明小组引入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当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告诉同学们下节课所要复习的单词范围为《The Olympic Games》的所有课后单词,并说明复习词汇的三部分内容:词汇拼写、词义解释、组词造句。接着让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总结出比较容易出错的单词如compete、stand for、take part in等,保证组内人人都能够在考察时不写错这些单词。同时整理出重难点词汇,在词义和语法上做好准备以应对课堂造句。上课后,教师先进行小组的听写,每个小组各派代表进行一对一PK,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奖励。经过讨论准备,小组间也会自动分配好各人角色,相关的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引领独立思考,实现合作交流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而小组互助虽然促进了学生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剥夺了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学生可能是学习稍差、反应较慢,或者是人云亦云,借着小组合作偷懒的群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推动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既有自己的思考,也能够和大家分享看法,互相交流促进。

以《protecting ourselves》为例,这是有关Aids(艾滋病)的课文,教师可以从预习起就给学生设计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如在课前预习(warming up)中,给予每个学生的任务是:思考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ids and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Aids?”(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以及怎样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感染?)并查找有关艾滋病的材料,每个人都要求做好准备。在上课中给予任务如思考“What method can prevent Aids?”(防止艾滋病的措施)并一一说明具体措施和原理。课堂开始后,抽出几个学生陈述自己课前准备的内容及情况,然后安排进行小组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学困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小组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陈述,最后给出大家统一的意见或结论。这样,学生经过互相讨论总结,促进了英语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顺利地实现小组互助学习的目标。

三、开展课后评价,逐步延展深度

课后评价是互助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检测途径。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不断体验中学会进步与成长,最终促进英语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使用口头表扬,抑或给予实物鼓励,如奖励有进步的学生和小组文具、奖章等。对于课后的延伸扩展,可以说世界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

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通过课文的介绍,学生对奥运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一项奥运比赛项目,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做成海报贴出展示。也可以模仿奥运会申办场景,由教师以及几个同学组成“奥运组委会”,其他小组分别扮演一个国家的角色,进行奥运申办,这样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延伸,也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后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是让组员之间互评,可以促进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在小组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教师评价则是通过参考学生的表现和小组评价,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和效果做出点评,表扬好的,指出不足的,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间的竞争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和谐。实践证明,互助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会学会思考,增强了英语各方面的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互助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学生适合独立思考,对这些学生而言,互助是一种干扰。其中的解决完善之道,还是需要教师去思考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2-0069-02

1认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提高学生的品行和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适应当前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任务可见思想品德课程对初中生的重要性。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显然的一点就是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教师直接讲授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的体验、思考、感受才能有所收获的。因此,相对来说要比教授其他课程要下更大的功夫。但察看当下思政品德课程教学现状,许多学生更喜欢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对思想品德课程并不太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除了让学生认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外,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同时也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得有激情,一个没激情的教师是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的。其次教师要多下功夫,多思考课堂设计,尤其是导入环节和互动环节,并多联系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理论实例讲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并逐渐对其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特点,仅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并与同学互动交流的良好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非一日形成,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平时就要根据课本教学内容或就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并给每个学生留下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看法,回答的好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回答得不太好时,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生表现怎么样,教师都要给予恰当的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当前状况有所认识。有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及现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因为独立思考使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解,而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容易产生与别人沟通的欲望,通过与别人的沟通则最容易产生新的思考及新的观点。总之独立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它能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在脑海中产生化学反应,使学生真正地学到东西。

3抓好课堂教学

搞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方法还是抓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黄金时间是根本。中学德育大纲中也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想搞好基础理论教学,就要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做好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的主体作用,并坚持以教育为主体,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搞好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节奏,笔者实践过程中一般通过分为几个步骤来大致控制课堂节奏,简单说来就是速读、小议、选讲、练习四个部分。第一步速读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较快地把所讲内容读一下。因为一节课的开始,学习们精心比较集中,可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压力下把内容快速过一遍,了解其中的基础内容并找出重难点和不懂的内容。第二步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讨论一下自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可适当把握下主题,适时引导点拨,并充分保证学生们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思维。第三步选讲是教师根据在课堂前两步学生们的表现中发现的问题和关键知识点的点拨,因此,要精讲,展开讲,及时解除学生们的疑问和理解错误的地方。第四步练习。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较好体现学生们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的练习题给他们练习,以巩固知识,发现忽略的问题,形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

4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素质。一是业务方面的素质。专业知识要扎实,并经常进行学习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二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及修养。(1)坚持学习,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的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政治理论本身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要想搞好教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当下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2)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光有深厚的业务知识是不行的,考核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勇于创新,并经常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和交流,使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相对于传授知识,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育人。因此,教师要自己高尚的道德去影响学生,无论是在言论上还是举手投足之间都要时刻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四佺.浅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04)

篇6

一、要重视培养幼儿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热爱学习,就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对于衔接班的孩子来说,要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显然有些太深奥,成人应了解儿童的需要,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兴趣可引导人发觉自己的潜能,甚至超越能力极限。俗话说:“好的兴趣影响孩子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浓厚的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驱力,把兴趣的兴奋点作为倾听的切入口,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孩子能具有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就能为一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家长也要引起重视。首先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在家庭中,营造思考的氛围,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从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独立的空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其次,家长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父母应努力开拓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还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探讨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合理,都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注重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特别是早期阅读,幼儿园要在课程安排上加入了这一方面的训练,这会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首先,要将早期阅读渗透到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都可以渗透早期阅读,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对于一些益智方面的读物,要加强对幼儿的启发、引导,培养幼儿多动脑筋,善思考的良好品质,既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渴望,又很好地融入了早期阅读的内容。

当然,良好的看书、用书习惯离不开幼儿家长的培养,家长朋友们在此期间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规定一个看书时间让孩子逐步养成读书好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读书的榜样。如果父母在闲暇时经常看看书,孩子不同程度地会对书产生兴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为幼儿筛选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没有鉴别能力的幼儿来说,我们要为他们把好第一关。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基础,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

三、要重视培养幼儿专心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重要、很好的学习方法。刚入学的幼儿注意力持久性差,听不出重点,幼儿园老师要想很多办法来吸引孩子,强调重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倾听兴趣,特别是大班幼儿爱听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童话、故事和寓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人物和事件,常使他们全身心倾注。其次,可以运用小组方式,引导幼儿探究、学习和倾听。大班幼儿已经逐渐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他们学习交流,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活动氛围。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而且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为了让孩子很快地适应老师的教学,我们也可以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练习幼儿听的习惯。家长可让幼儿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孩子听完故事后,可以提几个问题考考他,或者让他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一遍故事等,这样既检查了他的倾听情况,又发展了孩子的语言,一举两得。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四、要重视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珍藏,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们什么。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温驯的工具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幼儿园方面应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按要求准时入园,不迟到,知道有事有病时要请假;能够将自带的衣物整齐地收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与同伴合作,认真完成值日生工作等。当然,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为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

当然,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经过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因此,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要让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劳动,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等,既培养了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篇7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篇8

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当被简单地定义为单纯的一种技术,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展开分析。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进行初步构建。

(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建

通过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情景,实现方式可以以PowerPoint、动画、网址为主,这些方式相比课本有更强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十分方便地为学生构建具体的问题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动手亲自解决问题,课堂上也可以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注重沟通,学会带着问题思考,逐步改变对具体概念死记硬背的局面。

(二)积极改变方式、注重演练

数学的学习最终是要用于实际用途,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内容的学习过程后,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拓展的应用型探究学习。这种发散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手段,大致方向应当遵循相关教材,逐步拔高梯度,题目难易比例要遵循“金字塔原则”,在注重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一方面可以从概念着手,从不同方面对概念的理论进行变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理解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际应用的多维变式,从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剖析,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互动交流、提倡知识分享

尽管目前主流的教学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此处强调的学习交流互动与独立思考并不冲突,因为这种交流是建立在每个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之下。合作学习精神是现代教育技术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学生间加强学习互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学生在强调自己观点的同时对相关问题会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每个学生不同的观点也都反映出学生自身已经经历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总结他人经验,并能在激发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学习热情。学会分享知识,也就会分享成功,这种分享式的喜悦与目前主流的现代教育相一致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优化方式

(一)降低理解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比较抽象的概念,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对相应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为了降低学生在抽象问题上的理解成本,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将复杂数学概念简单化,借助于多媒体将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是现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应当避免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的学科,许多知识点都有很大的发散空间,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相关信息或习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将知识理论结构优化,通过动画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欲望,一旦学习有了动力,学生会自发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做过相关尝试,当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分数”,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瓜、苹果等水果,同时也加入了喜羊羊、葫芦娃等卡通人物形象,并亲自制作动画,在动画中通过闪烁的形式呈现出各物品的数量,首先对整体数量进行闪烁,然后进行局部数量的闪烁。该过程还借助颜色的设置,当整体数量闪烁时呈黄色,局部闪烁时呈绿色。这样就巧妙地为学生解释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局部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表明了将问题直观化、具体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四、小结

篇9

关键词: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自我抉择

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和成人都希望幼儿将来能成为成功的人。但是,什么叫成功?什么样的幼儿才会成功?他们身上应该有些怎样的素质?这些是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想要成功,就要有独立自主性,应该是勇敢的、有责任心的人。帮助幼儿成为成功的人,是成人和教师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成为能主宰自己命运和人生的人,培养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主、自立的尝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刚要》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把家庭打造为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幼儿,都是由于成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里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尝试体验。成人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幼儿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小人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成人怕累着幼儿,怕幼儿做不好,自己再做太麻烦,因此不然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成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从幼儿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记得一个教育学家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还可以在家里幼儿的房间中,给他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在区域中东西的摆放,活动进行都由幼儿自己做主,成人可参与但少加干预,给幼儿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当幼儿完成一项工作后,做成人的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幼儿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市,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并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他们的自信心。

2.适应幼儿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和物质基础。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发展。幼儿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存在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幼儿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幼儿自己做,不要替代他”。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幼儿提的问题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成人,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人可以给幼儿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以激励幼儿从小立志,培养幼儿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4.创造感受挫折的机会,培养幼儿自我抉择的能力。

我们有的成人经常说幼儿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幼儿有主见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幼儿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市培养幼儿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倾听幼儿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幼儿的发展方面都有成人一手包办,因此幼儿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就很难培养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幼儿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遇事易打退堂鼓。我们应给幼儿创造机会,让他在尝试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幼儿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长。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幼儿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人要给幼儿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自己就是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就不要指望幼儿独立自主。你的一言一行,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先从自己做起。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互动;几点体会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特点,而对于学生的接受兴趣则考虑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水平。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光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换言之,教学中少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本文就语文课堂如何用好互动式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良好的合作氛围,能让每一名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学习较好的学生会讥笑领悟较慢的学生,甚至是冷嘲热讽。这样很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自尊,合作学习的氛围往往会遭到破坏。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构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盲从,并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学习、合作、交流,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他就有多“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小组内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我把学生按6 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就“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每小组组长1人,负责本小组组织管理工作及小组成员的分工;记录员1人,负责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记录;提问者1名,负责讨论问题的提出;汇报员3人,分别扮演船长、水手、孩子的角色,负责将小组讨论情况及结果分角色在班上作具体汇报。在这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每人都有具体的分工,每人都承担了重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小组成员之间良好的相互协作、配合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

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时,由于里面的观点深奥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故上课之初,课堂气氛拘谨。于是我就从作者初次见“爬山虎”的特点谈起,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带给作者感受,并从中把爬山虎和叶圣陶老先生联系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中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慢慢地放开来,积极地进行探讨,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地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上的准备,才能具备不盲从权威的优秀品质,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

二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习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习惯。《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里说,在班上交流汇报,甚至辩论,大胆地汇报自己的思路与见解。

三是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习惯。把听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礼仪。

四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做过了就记住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购物讲价》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是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众所周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有所学,有所获,有所发现,就得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产生疑问,只有通过疑问才能激发阅读、思考,“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因此,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他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全方位的对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