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要点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化学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化学要点

篇1

【关键词】高一化学新课标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70-02

一、当前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此教学模式的运行模式取得过很大的作用。这种课堂模式,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三是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化学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这一课堂的模式优点在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对于整个课堂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组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这一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课堂教学效率低,再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带来的变化

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化学学科,不管是在课程设置、考点、考查方式都有了质的变化。

首先,新课标下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变化。“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这是新课标的灵魂所在。在高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太理想化的设计在常态的课堂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当尊重教案与尊重学生产生矛盾时,尊重学生无疑是第一位的。因而,就课堂教学而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而不是教学设计的达成,这才是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而在教学方法的变化上,相对应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老师角色的转化。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尤其是化学,必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第二、化学教学突出教学应该突出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全员全程有效参与”是提高化学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评课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以确保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落实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重要作用。第三、营造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过去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机械地向学生大脑灌输知识。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营造适合新课标下的良好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对化学老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必须从以下几个要点去提高:1是要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是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4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中,第四点正是一个老师的师德,也是新课标下老师的立业之本。

三、新课标下高一化学的教学要点浅析

(一)全面提高老师的各项素质

应对新课标的教学,从源头抓起。改革后的高中化学课标,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而对于化学老师的要求变化却有了质的提高。要求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讨化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全面”,显然不仅仅指化学知识,因为现代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个学生将来都从事专业化学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于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必备的化学技能,必须掌握学习方法。要在这个处处可见化学踪影的现代社会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求生存”和“谋发展”的能力。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掌握知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透彻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将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经具有的或新构建的化学知识体系中,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另一方面讲,学生只有经历真正的“信知过程“,才能获得生动的知识,才能谈到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传统的教学急于达到既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在新课标的学习下,应当注重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不应当只是考虑知识本身的发生、发展,或者教师本人的认识水平,还要尊重学生情感和意志,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让他们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把握知识发展进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8(6)

[2]郭进杰.论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J].教苑荟萃,2009(18)

篇2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师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学习;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学习之前已有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但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所以,化解高一新生学习困难,使化学教育由初中向高中平稳过渡、学生顺利适应高中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再寻找对策。

一、高一新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

1.高中化学固有的特性比初中跨度大,衔接不好

这些特性包括:(1)知识总量大增、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增

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2)教学目标要求高、难度大。高中化学除了要“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和“综合应用”。(3)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

以上这些特性在高一化学一开始就存在并突显,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就引进了高中化学必学的“物质的量”这一化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它很是抽象,却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关于它的计算。中间没有过渡和缓冲,所以学生的欠缺和不适应一走上来就凸显了出来。

2.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品质适应不了高中化学学习

即使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其已有的水平和基础远远不足以应对高中化学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很多学生还缺乏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更为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带来了困难和障碍。

3.教师和资料中的习题将学习的要求和难度人为地拔高

4.教学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来不及消化巩固

二、对策

1.优化学习品质,使学生乐学

(1)首先让学生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和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教师从第一堂课起就要讲清高中化学与初中的区别和高中学习特点,对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避免出现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并决心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

(2)开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对老师和化学学科产生好感,以致喜欢上化学

不妨在开始几节课,就加大感情投入,拉近师生间距离;尤其将课上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以吸引和抓住学生爱上化学课;尤其展现出教师的优秀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3)加强学习动机培养、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在平时尤其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

学习常规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整理等。这其中,须注意:预习既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也是课前自学,故也须尽力弄懂、学会;上课一定要认真积极,围绕老师的问题和引导全身心投入,向课堂要效率,尽量当堂掌握、达到教学目标;课后一定要及时消化弄懂、不留问题;要在弄懂的基础上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巩固练习;在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记忆;必须适时进行知识内容和习题解答的总结、整理并经常复习。

(2)要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内容、计划。再则要自己主动自学,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如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对哪些物质要拆哪些不拆?又如何拆?自己研究、思考、领悟出来的知识就真正是自己的了,记忆也最深刻。长期坚持,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逐步学会探究学习,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习惯

重视实验,利用实验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就想要探究,并知道运用实验验证或探究,树立实证法思想,逐步培养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一定要适时总结整理,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要学好高中化学,就必须要学会分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和习题。据内容对象不同,总结整理可运用分类法、比较法、主线法等方法。如对离子反应、某种物质,就可用要点法分别从“概念、类型、发生条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等方面(其中部分方面还要再细分)归纳整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以及四对概念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列表法或图示法整理,其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又可以用比较法整理;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篇5

【摘 要】高中化学容量大,难度高,抽象性强。尤其必修1重难点太多,太集中,学生觉得高中化学难,原因很多,主客观原因都有。客观事实如:教材特点、知识容量、知识难度等,主观上如:教师教法,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学习基础、能力等。

关键词 高中化学;难学;教法;学法;兴趣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基础自然学科,它在中学教育中,无论是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操作动手实践技能方面,还是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高中化学很难,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把化学归到困难学科中,他们越学越困难,越学越觉得没兴趣。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与初、高中教材特点有关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入门。教材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面较宽且大多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较为形象具体。但是化学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较差,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水,且中考的难度、要求又不高,初中老师就不会多加深化拓展、补充。而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形象具体转向抽象,由静态转向动态。理论性更强,难度明显增大,尤其是高一化学的必修1,教材偏难、重难点太集中、知识点太多。学生刚从初中来,无法跨越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鸿沟,一下子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怎能学好?

二、与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衔接有关

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初中部、高中部分开独立(即使有些还是合并)一般来看:初中的老师没跟上高中,高中的老师一般也没教初中。这使得初、高中老师对于初、高中教材特点、教学要求,教学特点,都相互了解不够,所以初中的老师主要是根据中考要求,根据提高升学率的特点来教初中化学,他们无法根据未来的高中需求对学生某些方面知识做出相应的加深、拓展、补充。

所以高一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认为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的一些知识学生都否认初中学过,该会的知识学生实际并不会。比如:化学式书写,高中老师觉得这太容易了,初中就该掌握得很好,但事实上如碳酸钠学生写成“NaCO3”,氯化钙写成“CaCl”等等,所以高中老师因对初中教材、初中要求了解不够,而未处理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经常急急忙忙开快车、赶进度,生怕教不完影响高三总复习。使高一新生一开始就很难适应,这样一来,且不说一些抽象的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就是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因补充太多,而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终导致学生畏难情绪暴增,越学越不起劲。

三、与学生作业多,且教辅难有关

化学需要记忆、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很细,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梳理知识点、记忆知识点,然后能够迁移应用。然而因为各学科之间抢占学生时间的竞争,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都很多,以抢占学生更多的时间资源。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得心应手,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又偏难,所以学生常常是疲以应付这些作业,根本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无法细细的咀嚼消化每堂课的知识要点,更没有时间提前预习。常处于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状况,导致基础知识很不牢固。

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难度偏大,题目偏多,综合性强,跟不上新课标的要求,脱离学生实际,特别是对于生源较差的这种高一新生。像练习出现的题目,都涉及大量计算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广泛应用,如这样的题目: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为Na2SO4,而NaClO还原为NaCl,若反应中Na2Sx与NaClO物质的量的比为1∶16,求x值?高一新生觉得非常难,无从下手,练习常错误一大堆。久而久之,学生受挫感越来越强,越来越没信心,慢慢失去兴趣,作业变成随便抄上来应付了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四、与初、高中学习方法不同有关

初中化学因为刚入门,知识点的迁移应用较为直接明了,学生一般以记忆为主,思维训练太少。所以一般来说较认真细心的学生,初中化学都读得很好,但初中的读法到高中已行不通了。高中化学容量大,难度大,抽象性强,知识点迁移应用灵活等,所以对知识点理解、掌握、迁移应用的能力应相应提升。学生常有这样的感受:上课明明听得懂老师说的内容,书上写的也看得懂,要求记忆的知识点也有记住,可是题目一出来,却还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没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解题技巧,不能灵活迁移应用基本的知识点,缺乏理科的思维能力,这使得学生很难学好。

五、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习惯决定一切。面对高中化学大容量和高深度的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化学老师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老师要善于及早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安慰、鼓励、指导。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冰动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有趣味性的过程,学会坚持,学会迎难而上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中化学;学习化学;学习方法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知识的获得,应当是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以前曾经涉及或者是学过,只是没有得到深化。因此,在新教材的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的进行深化和细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时,我就是在学生初中学过得失氧内容的基础上,渐渐过渡到化合价的升降,再到电子的转移,这样逐步进行学习的。

二、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好课堂笔记对于加强记忆和理解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记笔记要有一定的方法,课内和课外要有区别!我主张课内笔记记书本上,自己会的不记,课本上有的不记,不重要的不记,只记关键与要点,记新东西,把主要时间用在听课和理解教学内容上。课后要认真整理好课堂笔记,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理解、归纳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帮助学生记忆,加深理解。

三、形成及时记忆的习惯

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不可能形成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肯记、善记,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通常有:(1)有意义记忆,即理解基础上记忆;(2)有序记忆,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步骤进行记忆,可以加深记忆并防止发生遗漏;(3)点面结合记忆,记规律、记特殊、记反例。

同时,也要懂得对暂时不能理解或本身无意义的数字、符号进行记忆是正常的、重要的。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生吞活剥。对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特别是高一化学第一册的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强化学生记忆。

四、联系生活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教学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日常生活现象中,有许多学生经常接触而又不能理解的问题,用化学知识恰当地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正确解释,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也能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必须学好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学科学作出的贡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明矾可使浑浊的泥水变澄清的净水功能,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因为产生了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归纳法;有效教学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法。实践证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素质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归纳法是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因为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的目的。

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 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的运用。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蘅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为此,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 --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还可以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的运用。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 “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章节,按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来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纳,金属元素又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来归纳。(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贺湘善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化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策略研究

一、掌握新课改下化学课程的新变化

1、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增删与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强调化学新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从老教材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作了调整,新课程改革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六个方面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教育的目的转变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来了。

2、从实验的教学要求上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在新课程中更为重要的内容,用生动的课堂形式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起来,培养他们的钻研意识,改变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来,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着重进行培养。

3、从综合评价体系上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专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4、从课程理念设计上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适应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是加强与社

会、科技、生活的联系,就是不再把高考作为高中教育的唯一任务与目标,就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化学教师已经在课堂中养成了一种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也逐渐不能离开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都是较为被动的。但是新课程中,要改变学生之前的被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也就成为了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适当的变"懒",这样学生才能"勤快"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

1、引入兴趣教学,使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想学"

兴趣在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只要在化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就一定可以将他们的求职欲望激发出来,所以,趣味性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新课导入,我们的学生爱吃苹果,我就讲了"吃苹果中的化学知识"。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新奇的目光。以学生身边的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我想学"变成"我会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要是学生可以自己获得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努力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在引导中注意设置"低起点,密台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出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不能忽略"做"中学,化学实验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1、将传统化学演示实验的DOE 教学策略向POE 转变

传统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为:演示-观察-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新课程下,我们的实验教学应向POE 教学策略转变,即预测-观察-解释。

2、教好化学的核心是做好学情分析

为了能够完全符合化学课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就要在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都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的效果进行实现,实现早前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正确分析、理顺制约关系,观察和研究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以免将一些形同质异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解决。

3、教好化学的技巧是类比学习

一些零散的知识构成了化学课程,只有整理的完善,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才可以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记忆。类比不仅仅可以在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化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往往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四、树立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1、增强大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广大教师要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教材研究,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

用,自觉实现角色从单纯的、课程的接受者向课程的研发者转变。

2、增强对学生的深入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个成功教育也就是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个性,而且还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对教育行为有约束的就是人才观,它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人才观一定要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将之前认为只有考上大学的才是人才的观念遗弃掉。

3、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很长时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都是将智育作为要点,通常情况下,都是用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可是却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忽略不提,造成很多学生都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却没有很高的能力。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本无法适应。一定要注重题目的量,不能将很多题目全部压到学生身上,而是应该将一些经典的题目选择出来,供学生巩固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精选的题目中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能够将能力提升起来,对于学生控制时间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平衡发展学科。

参考文献:

王秀英.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学)2010,(07).

王云芳.高中化学"二三三制"课改探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07).

篇9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煅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上好习题课,煅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三、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篇10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情境构成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有趣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更快地、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将新知识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新知识。高一化学(苏教版)《氯气的性质》部分,讲解了物理性质以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2004年某月,京沪高速路淮安段发生特大液氯泄漏事故。大量的氯气逸散出来,如果你也在现场,那么你该如何逃生?学生会根据氯气的式量马上作出回答:“往山上跑”,“向高处跑”等,紧接着我就问:是顺风跑还是逆风跑?学生都积极地发言。在讲完氯气的性质以后,还可以继续问: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营救?学生就可根据氯气能与碱反应的化学性质,采用浸有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对这次事故的处理当时采用的办法是将液化氯气槽罐车投入水中,向其中加入生石灰。设计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也对这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的性质有了较深的印象,很轻易地理解并掌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说明,只要让学生处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并亲自动手做、动脑想或动口讲(讨论),就会全身心地溶入情境之中,主动去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提供学生学习诱因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材顺利实现对接。

二、“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反思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所依据的理念、思想、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同时也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学者型、智能创新型的教师。

课改以前,实验内容没少讲,习题也没少练,演示实验也没少做,然而实验考查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反思时找到本质的原因是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那么就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探究实验。例如:蒸馏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温度计放的位置、水流方向及原因,特别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同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好记录,然后将其过程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整理出来,以此加深理解。通过这样做,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抓住实验要点。通过改进教法和学法,问题突破了,此后的考查中,学生的出错率大幅下降。

三、“对比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运用对比实验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上课伊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可使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参与的边讲边做对比实验的导入方法。在每小组前摆放两个烧杯,烧杯中已经放入适量的大理石,每组推选两名学生代表进行实验操作,一位同学取半药匙Na2O2,用棉花包好,放在燃烧匙中;另一位同学在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待反应完成后,将燃着的火柴置于烧杯中,火柴立即熄灭;前一同学将准备好的燃烧匙置于烧杯内,过一会儿发现棉花在烧杯内燃烧起来。通过对比实验产生的鲜明现象,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积极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因为在过去学生的认识中CO2能灭火,燃烧着的火柴能在CO2熄灭而为什么包有Na2O2的棉花能在CO2中燃烧呢?接着让学生回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叫同学讨论,是CO2使棉花着火的吗?显然不是。同学们很容易想到是因为CO2能和Na2O2反应产生O2,只有氧气就能使棉花燃烧吗?显然不行,还需要一定的温度,学生就不难分析出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在此基础上有的同学又提出新的问题:假设用一大烧杯制取较多的CO2,而棉花较多Na2O2较少,反应产生的氧气不足使棉花完全燃烧,会不会棉花先着火后又熄灭。让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着做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先产生认知冲突,形成矛盾的心理状态,进而激活学生思维,然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