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定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定律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o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02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篇2

一、“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初中化学中的德育

德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能达到社会的要求。而化学中的德育内容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许多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初中生首先需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其次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归纳分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究意识等。同时,学生可以从初中化学课本中了解到化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更多科学家,如: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侯德榜创造出了“联合制碱法”,等等,从中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的执著热爱,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初中化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感受并创造美。化学中的美育则主要表现在内容美、过程美和内在美这三点上。首先初中化学的内容美体现在化学实验中,此过程中会有各种神奇的现象发生,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这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神奇和美妙,同时,化学实验中的试管、烧杯等各种仪器的外形特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仪器的简洁美。其次就是过程美,它主要体现在实验具体操作和设计实验方案上。学生对实验的合理方案设计、熟练和灵活操作,都是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最后是它的内在美,它主要表现为科学家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在于能使他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到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怎样构建“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创造美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课堂环境的创造,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美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无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应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语言行为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语言又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表情、手势及体态语言等。如在讲溶液的特征时,先从蔗糖溶液的形成开始问学生:“喝一口甜吗?”“甜。”“再来一口还是那样的甜吗?”“一样的甜。”接着问:“喝一口雪碧感到怎么样?”“爽。”“再喝一口呢?”“还是一样的爽。”点题:“一样的爽,一样的甜这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老师在问答过程中做出享受状的样子,这里陶醉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投入充沛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他们不会因为学习而感到痛苦和无奈,相反他们在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的同时在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

(二)充分发掘学科内涵

化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中存在很多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无数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总结出的各种化学式和各种化学定律等,所以化学不仅具有实验美,还具有结构美、各种化学定律的规律美,以及科学家们为此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的品质美。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由碳构成,但二者在外表与硬度上大不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这就体现了化学的结构美。初中化学中的各种化学规律都是通过科学家的多次试验,经过不断探索和刻苦钻研,最后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的,这就是化学定律的规律美和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品质美。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的精神,都值得初中生学习。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初中化学的各种美,将德育和美育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篇3

一、课前预习略读,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前预习略读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的了解.初中化学是学生刚接触的学科,学生往往带着好奇心进行提前预习.而教师有目的地布置预习,能让学生知道课前需要阅读哪些内容,阅读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这样,为学生即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略读预习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例如,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略读,并提出问题:人体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多少种?学生在课前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说说有哪些营养物质,人体最需要哪些常见的营养物质.对学生预习阅读中遇到的不懂问题,教师再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预习阅读,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基本概念、现象、定理等.当然,对某种现象的认识与规律的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紧扣课文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初中化学中的阅读应该紧扣教材内容.整体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在整体感知中,首先要了解一些概念与定律,然后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对化学概念与定律进行初步的理解,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讲“溶解度”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围绕几个要点:①条件:一定的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饱和状态溶液;④质量:溶质的质量;⑤弄清楚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很多化学概念读起来相似,学生往往混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应该进行对比性阅读,找出容易混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把它们甄别开来.例如,在讲“溶解度”时,学生往往把它与“溶解性”混淆.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比其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一个是“性”,一个是“度”.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它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而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是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方法.

三、拓宽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布鲁纳认为,在发现学习中,人的直觉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产生一定的内驱力.根据这样的发现学习原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立足化学课本.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铅笔上标有H、B等字样,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不怕水的鸟笼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有的玻璃不怕火烧?等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喜爱阅读.又如,在讲“碳酸盐”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并把广西桂林的芦笛岩的景色从网上下载下来给学生看,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样美丽的溶洞中钟乳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用化学原理来解释成语“水滴石穿”?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欲望,他们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在网络上是很容易解决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对于学习化学的促进作用.

四、课后重读巩固,透彻理解所学知识

篇4

关键词:分组;分化;初中化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不仅对事物的认知基础、个性思维和认知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各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也存在个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应该让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分化”学习,也就是分层次学习。

一、分层次与分组合作的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水平和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多维度的思维模式划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所有学生能够共同发展。分层次教学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和最优发展的特点。分组合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并且以小组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单位,充分发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优势,从而促进各个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是当前生生合作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二、分化学习,共同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不管是分组还是分层次划分学习,从具体的理论依据到实践都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中,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学环境复杂多变,促使两者并不是以对立的关系存在,而是以互补的关系存在。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并不排除合作教学,分组学习也是分层次教学的一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分层次与分组合作有效结合起来,在分层次教学中准确把握时机,充分运用合作原理,强化分组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1.随机分组开展竞赛,分析理论问题,为实现“分化”转变奠定基础

针对初中化学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应按照合理分配的制度标准,将所有学生合理分成六个小组,然后再要求六个小组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试验。其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有三种,让每两个小组成员做相同的实验,并设置对照组进行竞赛,教师在一旁观看指导。通过这样的分组教学,能够让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为实现“分化”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2.优势互补分组,进行辩论赛,为实现“分组”到“分化”转变创造条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开展辩论赛,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空气污染如此严重,我国是否还应该大力发展工业”的辩论题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与不善表达的、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实现优势互补,将所有学生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通过采用这样的分组方式,能够让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为实现“分组”到“分化”转变创造条件。同时,有利于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身的思想观点,集思广益,从而帮助初中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3.根据成绩高低分组,讲解测试习题,满足“分组”到“分化”转变的要求

在初中化学讲解测试卷习题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进行分组,并且组织学生对试卷中出现错误频率最高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在别人出现的错误中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次测试卷评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直接将学生自己的卷子发下去,而是让学生分别领取别人的试卷,然后再让学生对卷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中,要求平时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组讨论后面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没出错的学生帮助出错的学生,让其明白为何会出错;要求成绩一般的学生组,讨论填空题部分,相互帮助、相互讲解;要求平时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组,讨论选择题部分。通过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地满足“分组”到“分化”转变的具体要求。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分层次教学和分组合作并不是单纯的教学形式,而是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有效过程。分层次教学就是对所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分组合作是为了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可以在实行分层次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模式,久而久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有效性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化学教学资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化学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呢?就笔者而言,教师应当从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们听课的积极性;其二,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化学学习资源、化学实验视频等共享给学生们,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后自主进行化学学习;其三,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一些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化学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化学知识。在本文中,笔者便结合自身的化学教学经验从以上三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化学教学课件,调动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大多以知识点讲授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有些学生们根本就未曾参与到教师的讲课过程中来,即没有用心去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持久难以提升。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合理地借助信息技术来制作化学教学课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课件的教学中,并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考虑到这一化学知识的抽象性,笔者便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即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了一个软件制作的三维立体图,形象生动地将质量守恒的原理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们的听课兴致也极为高涨,参与积极性极高,可见,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们的课后学习生活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时空上的限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们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一堂课之上,这种局限化的教学课堂已然不再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性特点将更多更有效地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们,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后学习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时长较长的实验教学视频,让学生们在课后自主观看学习,再如,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一个化学练习题库,以便学生们在课后自主练习相应的化学习题,从而巩固化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制取氧气》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讲述了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以及氧气检验的原理等等,由于受到器材与课时的限制,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氧气制取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们在课后观看这一实验视频,以充分了解氧气制取与检验的过程,接着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知识题库,其中包含了这一节内容的相关练习题,并让学生们在课后自主练习。如此便可有效地丰富学生们的课后生活,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地讲解化学实验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包括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化学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不少化学实验条件要求严格或者实验时长较长,教师很难现场完成,此时,倘若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一高难度的化学实验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的话,则势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验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该实验视频生动形象地讲解其中的实验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观看实验现象,了解实验细节等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便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了相应的化学实验视频,并在教学课堂中播放。首先笔者播放了一则常见金属铁、铝、铜等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实验视频,形象生动地将化学实验现象展现在教学课堂中,而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其次,笔者便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在视频中观看到的现象进行探讨,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从生动的多媒体视频中学会了相应的化学实验知识,其自身的探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程度上的提升,一举两得。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化学教学课堂,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化学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化学实验教学视频的播放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娟.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 教育周刊,2015.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32-01

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重点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出“有效教学”特色,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化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一、巧妙引入,提升效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计导语,便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巧妙地进行课堂导入呢?鉴于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认为广大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用,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比如,在教学“元素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水变汽油这一伪科学现象导入:同学们,现在有一个最新的研究说能把清水变成汽油,整个过程只需要简单地在其中加入某种催化剂即可,你们认为是真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个课堂瞬间成为了学生的天地,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情绪高涨,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选择教学方式时,除了要考虑学生因素、学校条件因素外,教学内容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燃烧的条件”是“燃烧与灭火”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宜选择交流型或自主型等高水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是“燃烧和灭火”一节中的非重点内容,学生只需“知道”就可以了,教师宜选择直授型或自答型等较低水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另外,在化学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上,一要注重针对性。例如,酸碱盐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应展示该物质的实物,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来归纳该物质的性质;微粒性质的教学,应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使微观本质形象化。二要重视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配合使用。

三、开展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是什么?难道只能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能否用木炭来代替?如果能用,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如用木炭代替红磷,但集气瓶中放NaOH溶液代替水的;有用凸透镜聚光加热的等等。并且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分析溶液进入集气瓶不到1/5的原因,并要求学生找到一般规律,对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要求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学生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让实验事实说话,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

四、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将眼、手、脑协调运用,才能达到熟练实验技能的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用自己熟练的实验技巧、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感化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首先,对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我是通过教师规范的演示实验来完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探究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从而初步得出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的结论。最后,再让学生自选仪器,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相等进行探究。通过测定敞口容器中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本质。强调称量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素养,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升了课堂效率。

五、精讲多练,提升效率

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所以,广大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讲精、讲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多加练习,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到有关“碳”的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实验作对比,进一步明确其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配合教材内容,设疑破难,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实践,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林 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J].中学化学.2014(1).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了解是建立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之上的。化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有力途径,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层面上讲,化学实验之所以具有教学功能,是因为化学实验在特定的教科书中所具有的功能。而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抽象了解逐渐具体化,对化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等都有了全新状态。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教学手段创新,实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对当前部分学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了一定了解。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与课程时间冲突

当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繁重与课时量之间的冲突。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课时少、课堂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而且,在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是从上一年的九月初开始,到下一年的四月份完成,剩下一个多月时间进行复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紧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很少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很多教师的化学实验都是通过演示实验进行。有的教师由于课程任务繁重,连最基本的演示实验都没进行,直接给学生讲解现成的理论和定律,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化学反应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面临实验操作的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而教师对实验教学课程的无情剥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求知权利。

2.实验设施不足

实验设施不足是影响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初级中学缺乏专业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器材,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这种硬件设施的配置更是薄弱。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得很多教师即使想要进行化学实验,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手。一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只能找寻一些简单的替代品完成实验。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必须使用专业设备的时候,教师就难以完成。

3.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培育学生观察能力、探索能力等方面价值。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而且,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亲身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实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并没有充分认识和了解,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1.彻底转变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改变演示实验教学现象,重视学生亲身实践。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推断出一些反应原理。此外,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并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化学反应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培养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2.不断完善实验设施的配置

实验设施的配置是确保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化学实验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初级中学有一个正规的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化学实验。此外,在对化学仪器及化学药品的使用过程中,还要加大对化学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保证化学实验顺利完成。

3.合理运用多媒体

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来讲,多媒体是一个良好的辅助工具。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过度依赖,更不应当用多媒体演示教学代替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对于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来讲,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演示实验的流程,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等。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基础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器材。此外,对于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教师在无法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流程的印象,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提升。总之,初中生正处于探索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探索世界的机会和权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认真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仁茂.挖掘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2(10):65-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2:2-3.

[3]吴俊明.发展化学实验教学研究需要大智慧[J].化学教学,2013(2):3.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概念;教学对策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1.化合反应:A+B=AB

2.分解反应:AB=A+B

3.置换反应:A+BC=AC+B

4.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在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如:

? 相同点 不同点

燃烧 发生了

氧化反应 发光发热 、反应剧烈

缓慢氧化 发热而不发光 、反应缓慢

自燃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烧

通过类比,不仅可防止概念的混淆,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亦可“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韩斌.新课程初中化学概念及理论教学的几种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2]杨军峰.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4(5).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洪关乡河堰学校 Abstract: Chemistry concept is a kind of knowledge which are highly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substance and fact of chemical changes, and the basis of learning chemistr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激切的拥有欲望,并有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设计探索性的实验不失为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小”了。学生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自然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初中化学绪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

学生初中化学的学习经过了新奇激动的第一阶段学习后,由于大量抽象概念和化学用语的相继出现,枯燥乏味的描述性内容接踵而来,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掌握,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快淡化,此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暂时兴趣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加工、介绍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过程、发挥化学学科更贴近人类生活的优势等等,稳定学生的兴趣,将兴趣逐步转化为爱好。

(2)创设融洽和谐、自然亲切的宽松氛围,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绪言课开始就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愉悦有序的教学气氛,改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允许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的多向交流,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处于几乎平等的地位,逐步消除学生课堂拘谨的局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素质。在方式方法上注意: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力求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多发散性提问,启迪、挖掘、放纵学生思维,给每位学生答疑、质疑的机会。充分的信任和诚挚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知识竞赛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繁荣第二课堂,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创新意识。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O2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性教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老师们在备课时,其教案中已体现了一些科学方法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教案对方法的描述过于笼统,很少有人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明确细化。同时,通过了发现教师们在进行方法教育的教学设计时,大都是从学生易懂,条理清晰,和自身经验积累,或者是依据教材中的顺序,或者认为这样编制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的。可见,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用还停留在自发状态。虽然教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能注意到科学方法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科学方法的学习目标设计上、学习顺序安排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活动探究中渗透的科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内化,不能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性教学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并依据初中化学科学方法学习内容、影响因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对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路。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教材中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化学知识的教学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一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

其次,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产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行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想、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逐步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提出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许多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得出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生成了水、气体或沉淀。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科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还了解实验的结果要经过多次实验的验证。

再次,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水的组成揭秘,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3)根据教材挖掘出隐含的有价值的史料,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等。

最后,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纵观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验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化学科学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通过典型实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抓住实验异常现象,充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反常实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略这些异常实验现象,而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异常现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客观、全面、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在找原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反复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来论证猜想和假设,可见,利用实验的异常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以充分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然而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而应试教育仍然搞得轰轰烈烈的今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忽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在教学中是极其普遍的,因此加大对初中化学的科学性教学的推广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