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质量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质量监管

篇1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二、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质量成本分析

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

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

4.价值工程方法

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V=F/C。

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

篇2

我市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状况

目前,我市乡镇工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多数较小,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仅仅有6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更是区区只有2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不足2;市级名牌只有6家,省级名牌寥寥无几。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抽查合格率低、质量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不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层次较低,政策和法律意识薄弱,质量概念模糊,开展质量工作胸中无数、无从下手。二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装备陈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家庭作坊式企业的质量工作如同“空中楼阁”;三是大量的中小乡镇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将质量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把标准文本束之高阁,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执行淘汰标准,甚至无标生产,缺少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造成质量随着感觉走,我说合格就合格;四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利益,抛弃产品质量,偷工减料,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这种不计后果、恶意竞争的短期行为,使不合格、低劣产品充斥市场,更有甚者恶意造假,谋取不义之财。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各地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不少贡献。但随着我省“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开展,应清醒地看到,按照“三个代表”和总局的“强化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强化队伍建设,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贡献”的要求,我们在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是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一、底数不清,目标不确定。对辖区内的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内部标准化、计量、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和采标情况,什么样企业和产品需要许可、有多少企业和产品已经取得了许可,产品质量问题和问题企业情况等底数不清。正是这种底数不清导致了质量监管工作不能有的放矢,不知该管谁、去管什么、怎么来管、何时去管,使辖区内的质量监管工作目标不确定,无法做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查处。

二、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自20__年职能调整以来,一些同志对从源头抓质量缺乏全面的理解,没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或思路不清,分不清质量监管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工作跟着文件走,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是舍本求末,偏离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重心。

三、目的不清,职能不明确。部分同志对“两抓两提高”新动向理解不足、研究不够、反应不快,仍然热衷于蜻蜓点水式的市场大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声势虽大,效果并不明显。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只收不罚或只罚不管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管目的不清,导致了职能的错位,丧失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的宗旨。

四、作风不实,措施不到位。有的同志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基层搞研究,工作推着干,随意性大,更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任务落实在口头上、会议中,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致使监督不得力,服务不到位。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全面落实从源头抓质量,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性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好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把从源头抓质量摆在部门职责的首要位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创造性的监管对策和措施,以实际行动树立质量技术监督“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一、突出服务职能,增强企业自身“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就是要转变观念,变“事后监督”为主为“事前服务”为主,突出服务职能,大力推广“全程代办制”,抓好企业的基础性工作,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1、要加速推进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开展。在消灭无标生产成果的基础上,质监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将标准信息反馈给企业,提供快捷服务,提升企业产品标准水平;要根据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推行原产地域保护,保护传统产业和优势市场;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2、要下大力气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建立计量咨询服务机制,完善计量检测手段,严格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鉴定和检测,引导企业自觉加强工业计量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基础性的技术保障。

3、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管理等标准资料的收集、检验检测设备的配置、质检人员的培训和生产工艺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实施全方位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全程代办制”,积极推进企业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基础。

二、灵活监督手段,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从源头打假。

逐步建立企业质量 档案和质量信息网络。就是在及时掌握企业的动态质量信息基础上,通过灵活的监督手段,强化外部监督机制,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源头治理的目标。

1、加强生产过程的现场管理。尽快建立企业监管档案,依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监管方式的分类指导原则。抓住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对原材料进厂、工序质量控制、产成品入库、出厂的检验检测和产品包装进行现场监管,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入厂,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进入下道工序,产品不检验不入库、成品不合格不出厂。尝试对重点监控企业派驻专职质量监督员。

2、强化许可证、市场准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的条件审查,把发证后的质量监管作为重点。对于发证后疏于管理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发证时水平的,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或发证时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吊销已发证。通过行政许可的实施,扶持提高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培训和规范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使区域性质量问题转变为区域性产业优势。

3、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等后处理制度,并以此对涉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群众关心的重点产品以及薄弱的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治理整顿,真正从源头上杜绝和遏制假冒伪劣的出笼。

4、深化打假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打假”与“帮扶”相结合,把监督与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源头治理由以“打”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由“被动监督”为主向“主动服务”为主的转变。

三、注重舆论宣传,抓监管保障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产品质量根本动力在于企业,质量监管是外因。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督促企业自律,寻求建立产品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加大对本地优势产业和产品扶优扶强力度。引导和督促企

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走集约化的道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争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和名牌产品,走品牌之路,向品牌要效益。

2、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地宣传优势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逐步建立企业及产品质量的信用等级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示范模式,促进全社会重视质量工作,营造“重质量、讲诚信”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端正思想,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

质量监管的好坏,关键在人。要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就必须端正思想,加强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1、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保国安民”的大局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质量监管工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

篇3

【关键词】住宅工程质量 质量问题投诉 质量通病

近年来,随着国家住宅工程质量规范、标准等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对住宅工程监管力度的加强,参建主体责任制的落实,住宅工程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施工中未按工艺标准操作,监管措施不到位,施工管理粗放,住宅工程出现裂缝、渗漏等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特别是一些住宅工程出现房间净尺寸(长、宽、高)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时有出现,加之城市建设工程的总量逐年递增,不少居民倾其一生积蓄购得一套住房,对住宅质量的要求、期盼值也越来越高,业主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都使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使之成为社会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作为工程质量投诉的受理部门,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排忧解难,切实尽到我们的职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如何真正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自控、社会参与”的措施,提高住宅工程质量、降低用户投诉率还在于措施的落实与实施:

一、从源头抓起

(一)明确责任

每年初在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及措施》中明确对住宅工程投诉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把协调处理投诉工作例入动态考核机制内。同时确定了严格落实工作制度,明确受理的所有督办投诉件,责任监督人员负责现场的落实和协调处理工作。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方面的内容由监督室进行审核把关,同时按照“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人,必须坚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并按照规定时限处理,对群众来访或者电话投诉要求做到热情服务。

(二)对往年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本年度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的内容

建设工程质量通病,是指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质量问题。由于一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对住宅建设重视不够,致使质量通病存在,严重影响了住户的正常使用。通过对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进行分析,采取逐年有针对性专项治理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的强化监管措施,使质量通病得到治理或消除,提升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通过对上一年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情况的统计分析,将住户投诉反映较多的质量问题列为当年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的内容,采取专项治理的手段,进行重点整治。根据统计分析,制定《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内容及防治措施》,如将“有防水要求房间的防渗漏、室内几何尺寸偏差”2项作为治理内容等等。

二、专项治理内容

根据近往年住宅工程普遍存在的质量缺陷,可确定2-3项质量通病作为当年克服的重点内容,如:确定2项建设工程质量通病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治理活动:(1)屋面、楼地面、门窗渗漏;(2)室内几何尺寸偏差。

三、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对确定2-3项质量通病作为当年克服的重点内容,做出具体克服的措施及要求,如下面几项质量通病制定的克服措施:

(一)屋面、楼地面、外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1、屋面工程的防水层应由经资质审查合格的防水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作业人员应有相应的岗位证书;2、屋面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3、屋面卷材防水层收头宜在女儿墙凹糟内固定,收头处应加盖金属条固定,并用密封材料将上下口封严;4、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要比相邻地面低5mm;5、有防水要求的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 24h蓄水试验;6、外窗安装前应进行五项物理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现场检验;7、外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建筑外门窗的安装必须牢固,在砌体上安装窗框严禁用射钉固定;8、窗外框与洞口应弹性连接牢固,不得将窗框直接埋入墙体、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阻燃保温隔热材料柔性连接。

(二)室内几何尺寸偏差:1、现浇楼层楼板结构的模板采购应选用质量好、刚度好的材料,使用周转过程中加强维护和保养,不合格的模板应及时淘汰。2、应加强模板安装技术复核,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方案进行排架搭设。3、楼面施工前后认真进行轴线复核,控制好放线精度,做好砌体施工前的弹线工作。4、砌体施工时严格按照皮数杆标志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垂直度和平整度,及时做好复核工作。5、u混结构工程,在制作皮数杆时,要准确考虑砌体灰缝砂浆的沉降量,即对楼面标高在支模时,做适量提高,以保证不出现由于砌体灰缝压缩沉降,而引起标高尺寸不足现象。6、要全面加强对施工工序和分项工程的技术尺寸复查、复审,把尺寸偏差消除在施工过程中,坚决做到上道工序的尺寸偏差,决不遗留到下道工序。7、住宅室内净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10毫米,检查时应对卧室、起居室(厅)测5点,即四个角测4点(角点距墙边200毫米),加房间中心测1点;对厨房间、卫生间、楼梯间、阳台测4点,即四个角测4点(角点距墙边200毫米)。8、监理单位要按照监理实施细则,对施工工序和分项工程的技术尺寸实施跟踪监理、检查。对查出的尺寸偏差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实施纠偏措施,并实施现场纠偏跟踪监理,坚决不放过超过允许偏差的任何尺寸误差。

四、制定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管理办法

(一)建设单位:1、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2、在开工前,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结构类型,向施工单位下达《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明确本工程必须防治的质量通病内容;3、对施工单位提交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审查并批准实施;4、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合同中,应明确对质量通病防治的奖罚办法;5、建设单位组织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除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所规定的以外,应将质量通病的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

(二)设计单位

1、设计单位在住宅工程设计中,应针对质量通病防治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

2、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将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三)施工单位

1、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认真编写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2、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以及采用的新材料时,应按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检,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3、施工中对通病防治的方案、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应注意记录、收集和整理;

4、根据经批准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实行样板引路;

5、有专业分包的、由专业分包单位提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报总包单位核准、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6、工程完工后,总包单位应认真填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总结报告》。

(四)监理单位

1、监理单位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制订该项目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中,应对质量通病的防治提出相应的监控措施,并列入旁站监理方案;

2、施工中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施工中应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责令改正;

4、监理人员记录的监理资料中,对施工单位质量通病防治情况应有相应的反映;

5、工程完工后,总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填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五)施工图审查机构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重视审查施工图中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并将其列入审查内容。

(六)质量监督机构

1、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认真审查各方责任主体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质量行为;

2、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制定该工程的监督交底时,应将质量通病的防治列入重点监控内容;

3、施工中,监督人员应将质量通病的防治列入日常重点检查内容,加大监督力度;

4、工程竣工验收时,监督机构应将质量通病防治情况作为分户验收的一项指标进行把关。凡存在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建设单位不得验收,施工单位不得交付使用,监督机构不得办理备案手续。

印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与控制》一书,下发给各项目有关参建单位及人员。该书覆含了:基本程序与参建各方的责任,地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工程、建筑节能与智能建筑分部工程中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与控制内容及创新点内容。以期使建设者都能通过此书掌握治理各种住宅质量通病最实用的方式方法。

五、加大工程监管的力度

(一)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是指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等单位,在住宅工程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在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前,依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每户住宅及相关公共部位的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等进行检查验收,是出具验收合格证明前的活动。即在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单位有关人员对每户住宅的每间房屋进行检查验收,按户出具由建设、施工、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的《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

银川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监督建设单位主持的竣工验收将对保障性住房抽查总户数的20%,对社会企业开发的项目抽查总户数的10%。对检查不合格项目,要求施工单位返修后建设单位重新组织工程的竣工验收。

(二)开展“住户开放日”活动

开展“住户开放日”示范活动,即在工程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合格后,工程正式竣工前让住户对其房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可以从细节上提高工程质量,有效降低竣工后的返修率,真正维护购房人的利益。在住宅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工作中,全面推行了“住户开放日”活动,并要求参建各方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好此项活动。活动可结合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一并进行。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前,必须通知已购房屋的住户对其所购房屋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银川市住宅工程“住户开放日”质量检查情况意见表》;“住户开放日”活动可集中时间开展,也可限定一定的时间段进行。对于未销售的房屋,建设单位向所委托的物业公司做好房屋的移交和验收工作,待房屋销售后必须向住户做好移交和验收工作;对住户检查验收提出的房屋|量问题,建设单位必须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在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前进行维修整改,维修整改完毕后通知住户验收并签字确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监督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分户验收和“住户开放日”活动的执行情况按单位工程户数10%进行抽查,如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并要求按规定重新组织验收。

六、严格保修责任的落实

1、凡业主投诉的工程质量问题,一经落实情况属实,我站立即暂缓该建设单位开发项目的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2、每年年初对往年受理的投诉件涉及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进行统计,对投诉率高的建设单位在银川建设网上予以公示。同时对该项目的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一并予以公示。

3、每年年初对往年受理的投诉件依据工程质量问题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住户反映的较为突出的工程质量问题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官网上予以公示。

篇4

越是顶级的地产商越是非常注重工程的质量、品质,其质量意识和行为往往渗透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使其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都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业主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高度关注,使得顾问、监理、总包、分包等单位对质量管理也都格外地重视,这一点我想是每一个参与其项目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业主就相当于整个大团队的领导,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想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事实证明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领导是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的制定者,同时他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和组织实施的总指挥。领导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质量制度的贯彻执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员工都想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为领导排忧解难,是很多员工主要的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领导的工作行为习惯,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点,是员工工作的风向标。一件工作实施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领导的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管理观念,质量管理行为,对企业和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首先要从领导层面就要注重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为企业或项目的质量管理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和观念,影响和感染员工,增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当然,一个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充分发挥领导引领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广大员工积极树立高度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妨把领导的引领作用,理解为一种质量氛围,一种质量文化,一种全员的高度质量意识。因为对于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公司领导都是领导;对于项目来说,公司总部部门就是领导;对于分包来说,总包管理人员就是领导;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来说,分包班组长就是领导。领导是相对的,人人都可以是领导,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引领作用。总之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就是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的引领,就是总包对分包的引领,就是总部对项目的引领,就是高度的质量意识,就是层层落实,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观念,做好每一级的质量管理工作。

2质量管理注重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制度保障作用

2.1丰富培训活动形式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质量管理和质量培训不仅仅只是针对公司专职从事质量管理的员工,而是各个系统和部门的所有领导和员工。进行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对培训效果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不仅要根据各个部门上报的培训需求进行罗列汇总,还要根据企业出现的新的质量问题和行业最新动态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的领导及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质量培训工作。尤其要做好对行业规范、标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及对先进工程、企业的学习交流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员工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的目的。针对新入职3年以内的员工,尤其是项目的一线员工,可以通过制定系统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对其质量管理知识、质量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做集中强化培训。例如:对每个专业,每个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质量通病及防控措施,主要规范及标准条文进行培训,然后组织统一的考核。针对入职3年以上或者更长时间的员工要多组织进行对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交流学习,对公司内部先进工程的学习等。可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外聘专家授课的方式,专业机构委培的方式等。不仅要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发挥先进工程和先进个人的模范标杆作用,更要重视传统的导师带徒制度,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使企业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2优化细化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切忌笼统套话、脱离实际。要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提高和精细化管理,就要根据企业及项目具体情况,对岗位责任制进一步优化细化,制订更加具体、细致、合理有效的岗位责任制至关重要。以笔者参建的一个涉外工程为例,工程本身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项目,其难度不仅表现在工程的结构形式上,更表现在项目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一年内与顾问公司正式的往来函件达到2350份,这还不算施工中的各类工程资料,项目管理繁杂程度可见一斑。项目根据日常发生的每项事情,三次制订和完善各个系统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具体到每一件事,每一个函件。通过优化细化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有效地做好了项目的日常管理及与各个单位的对接。项目管理如此,质量管理更是如此。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每个项目和部门不妨在公司“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部门和每个员工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岗位职责,应和员工日常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实现动态调整,不断完善。通过优化细化岗位责任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就要把责任落实到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参与的每一个人,做到谁签字谁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落实责任人跟进到底。

2.3完善质量人员管理机制

任何的工作任务或者活动开展都是由人来完成。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对于质量活动和工作的开展落实非常关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特别注重优秀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而根据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构架,虽然多数项目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质量总监,但大多数的质量总监可能进不了项目班子,其职级也大多低于项目班子。故员工在规划个人长远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主动避开走质量管理这条路,即使强制分配到质量管理系统,其积极性亦无法完全调动。能否在现有项目管理框架下,通过适当调整质量管理人员的发展轨迹,提高质量总监的职级和待遇,或者打通质量总监、现场经理、项目总工等岗位之间的转换通道,在考虑项目现场经理、总工或者项目经理人选时,从事过质量管理工作的能够加分或者优先等政策倾向考虑。从根本上疏通质量管理人员的发展通道,通过不断完善质量人员管理机制,在注重对现有质量管理人员培养提高的同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优秀管理人员从事质量管理工作。

2.4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总承包企业所承接的项目,一般都是通过对专业分包或者劳务分包的施工管理,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履约。施工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包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甚至取决于施工作业班组。随着国内建筑企业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分包数量和承包形式的多样,会更加增大企业的质量管理难度。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通过实现对分包的有效管控,来达到整个工程的优质履约,是建筑企业今后不断深化总承包管理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分包管理方面,要注重分包的选择及培育合格稳定的劳务分包。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主要通过细化合同条款和加强日常监管对分包予以有效管控。对分包质量的监管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对分包项目经理或班组长的管理。采取必要措施,要让分包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人知道违反质量要求,或者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后果,要让其知道“疼”。更要主动帮助或鼓励分包推进其本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奖罚制度,使其在按照要求完成施工任务、质量验收合格后尝到“甜头”。通过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其重点要突出管理。谁在分包管理走在了前列,谁就在总承包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必将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2.5建立质量管理奖罚制度

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台本公司的质量奖罚办法,完善质量激励政策,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调动各层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促进公司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公司出台相关奖罚办法的基础上,各项目部也可以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制定项目层面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奖罚办法,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正向激励。在做好对质量管理有功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的同时,也要强化质量管理的负向惩戒制度,加强对质量事故的责任追究与惩处力度。对于在质量管理中不负责任者,予以批评教育;对于酿成质量事故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责任人,根据事故大小,造成的损失程度,予以相应的处罚;由于或者渎职造成的质量事故,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从严处罚。

3质量管理重在过程控制,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篇5

要想做到依法管理企业,就必须落实领导的终身责任制,以“谁主管,谁负责的”为原则,使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负有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的终身责任。具体来说,就是层层落实人员、设备、材料、技术措施、工序等方面的质量责任,从上到下,做好一级抓一级的工作。

(2)强化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首先,重视对招标阶段的监督。在投标阶段,需要通过对施工预算编制表格标准的把握,使招标计划高质量完成得到保证。细化到各个部门,就是技术部门提前制定技术措施;生产部门提出设备配备规模和施工组织方案,并把施工中材料及调配的费用确定出来;财务部以辅助交通工具和项目管理人员等配备情况为依据,把现场管理费用计算出来,并结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计算出总体施工费用的预算,并以编制表格的形式呈现。其次,在合同执行阶段的质量控制。竞标之后的施工阶段,要想对工程进度和质量两方面做好控制工作,就需要鼓励“多劳多得”,杜绝那种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其别要注意对采购阶段的控制,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秉持严格的态度,执行货比三家、综合考虑的原则,既要保障经济利益,又必须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除此之外,还有保证施工技术方面的质量,降低误差。最后,是质量检测及工程结算的工作阶段。在对质量检测过关之后,就需要进行对账结算工作,具体就是施工单位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额,把财务人员、预算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全面地进行核对,确保所有的款项被收回。值得强调的是,只有质量合格且财政管理上无纰漏的建筑工程才是合理的。

(3)及时提供合格的材料,加强对材料的动态控制

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达标的保证,所以材料部门要按照工程施工的图纸和设计的方案来编制项目材料采购计划,然后根据实际施工进度以及耗材情况及时变更采购计划,使施工的用材的需要得到保证。在管理时,要在材料验收、保管和领取等环节做好记录,把好关。

(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坚持持证上岗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输入的新鲜血液,材料管理人才队伍需要培养的就是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才。所以企业应该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为基础,定期组织员工外出学习,或者聘请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专家来组织相应的培训,使增加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企业还可以以竞争上岗的方式,落实好持证上岗的政策,选择高素质管理人员担任质量管理工作,而对那些不适合管理工作的人则予以调换或者清退,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质量管理的环境,不仅能鼓励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还可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5)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9-0150-02

1 企业概况

陕西华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经过多年运营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园林工程、水利水电、电暖工程、路桥与管道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工程项目评估、技术经济咨询与人员培训、水暖建材销售、路灯设计安装施工等业务,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注册资本2020万元,资产总额3200万元,从业员工200多人。目前主要市场已扩展到中国大陆、西欧、东南亚等广大地区,成为陕西建筑行业一支强师劲旅。

2 多方并举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一是落实责任,强势推进项目监管。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财、物、技术、安全、资金等诸多要素管理。按照现代系统论、控制论要求,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高效精干的项目经理部,排定任务,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做到“三个一”。“一班人负责”,即明确项目责任主体,由项目经理挂帅,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工期、效益负全责,项目部内部员工实行分工协作,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一揽子装进”,即把与项目有关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空隙,务求事事有人干,人人忙干事,全员抓项目,落实责任无缝隙传递,形成团队优势;“一竿子到底”,即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时限,所有责任主体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全程负责,永不懈怠,高效快速处理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与管理。

二是严控过程,精细高效实施项目。在每个项目推进过程中,要统筹考虑进度、成本、资源等基本要素,构建合理的原材料使用管理体系。严格进度控制,在科学制定工程计划的前提下,对每个项目启动、推进、完成时间及进展情况进行严密有效监督;树立“质量是项目的生命、是公司发展的立足之本”的理念。做到一事一查,一事一比,一事一清,一段一结,用过程严格控制和项目检查验收等有效手段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严格控制项目成本,对每个项目实施都要科学预算,严格执行,努力做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三是制订制度,全面保障项目建设。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运行的根本保障。按照“覆盖不漏项,事事有人管,管事靠制度,管人靠考评”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科学决策、运行机制,使项目立项、设计、建设、验收诸环节环环紧扣,滴水不漏,浑然一体;建立工程协调推进机制,经理督抓,部门协调,节点倒排,检查促进,有序运作,有条不紊;建立跟踪督查机制,高度重视工程现场检查、督查通报、社会监督作用,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统计上报,出现的问题限时解决,进展缓慢的必须限期赶工;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强化领导保障、职能部门保障、物资后勤三大保障。尤其要以制度化规范管理为重点,促进工程建设按程序推进,项目管理在高效安全中运作。

四是强化考核,科学评审奖惩。建立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是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要把质量、时间、成本等列入工程考核要素,坚持分段验收与整体验收相结合,及时验收评定项目质量;进行专项考核,对项目安全生产、增收节支、新科技新材料运用实行专门奖惩,促进资金、费用节约,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能;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项目完成质量高效益好的及时组织表彰奖励,对未能按期高效完成项目的进行处罚,有力构建人人出力把关、共创优质高效项目的强大机制。

3 严格把关高效控制工程质量

一是制订严格技术规范,防治工程建设质量通病。土方工程、砼工程是构成建筑工程的主体所在,对质量高低影响巨大。必须对土方开挖、夯实、灰土配合比,混凝土浇筑养护、砌体施工建立明确而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施工前开展专门技术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严格检查落实。

二是严把施工原材料使用关。材料的采购和加工供应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项目部必须对此严格管理把关,防止劣质材料流入工地或被施工使用。在工程设计、投标时,就必须明确主要材料的产地和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严把材料关。工程使用钢材、水泥、白灰、锚具、钢铰线等材料,必须通过认真调查并经试验检测后,进行质量、价格比较,从中择优采购,大宗材料应提前采购贮备。

三是建立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制度。工程质量管理要坚持实行项目第一责任人和现场监控直接责任人相结合制度,从业主、监理到承包人,从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到分期工程,按断面、工序、环节,逐一明确责任人,全方位、全员、全程抓质量监控,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同时要加大现场监理、检查力度,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把质量隐患消灭在初发时段。

四是科学检测管理,加强工程质量把关。质量检验人员要深入工地现场开展检验检测活动,加大加密抽查频率,坚持中间交工验收质量必须用检测数据说话,上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予计量支付

费用。

五是依靠科技推广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其推广使用往往能使施工工效显著提升,时间、费用成本明显降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电葫芦的发明应用,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建设成本,深受各方好评。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新科技、新材料的推广运用,精打细算,创新施工技术方法,多方努力切实提高工程经营管理效益。

4 结语

篇7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将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房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关于建筑质量问题的事故也较为多发,如何提升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作用,日益成为业内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的立命根本,关系着其生死存亡。这就要求项目单位在工程组织之初,就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制度。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技术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在工程项目部成立之初,应设置质检部,配备专职质检员和质量监督员。并对参与施工的各班组施工人员进行进场前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都须由项目施工前拟定的相关质量监管人员参与,对各工种进行专项技术交底,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和所需达到的施工质量标准,将质量落实到施工全过程的所有参与人员,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专人专责,通过“自检、互检、交接检和专检制”制度,消除隐蔽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降。

三、做好工程质量的预控工作

1、分解质量目标

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合同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制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

2、施工人员技术过硬

参与建设施工的劳务分包公司和班组必须有合格的资质和足够的经验,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考核,施工前和工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施工和保质施工思想教育工作,并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

3、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工程项目需指定总体施工方案和分项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实行前须对新工艺、新方法和重点、难点施工部位等进行分级审批,在提前做好样板施工和改进之后,方可全面执行。需特别之处的是,施工方案编制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而不能生拉硬套,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工期、施工条件、经济因素等各方因素,力求方案最优化。

四、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对已进场的施工班组(包括班组长、项目质量主管员和参与施工人员)进行包括工程质量目标、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全面交底,并对施工队提出相应的施工目标要求,对极易产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和步骤做出重点标示。对方案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提案研究,对好的解决方法进行深化,从目标、可行性、成本等各方面加以完善,在试点成功后再交底各施工班组,来统一质量控制标准。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各质量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进行现场交底和指导,对进场的各种原材和待加工质量进行时时监控,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材料的使用,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召开现场质量会议,让每一个入场操作人员都对质量要求有准确的了解。一旦在施工中出现质量和进度矛盾,质量管理人员应应及时停工,与现场其他各管理人员沟通,对施工工序进行协调,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不变,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3、施工后的质量检测

1)作业人员要做好当天质量管理活动的检测总结工作。特别是对班组施工质量的控制要做好分别的总结,做的好的要提出表扬并推广,不能按照要求完成的也要一起找原因,进行经验的总结,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2)做好每个节点的质量检测总结。每完成一个分项,就要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公告评定结果,以公示为依据根据奖惩制度对完成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和表扬,对不好的班组进行处罚,严重的进行清场处理,充分发挥班组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人重视每道的质量关。

3)做好每个月的《月度质量管理情况简报》。对质量管理和完工情况进行汇总,以备为下月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4)对整个完工项目进行质量管理总结。通过对已完工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检测总结,按计划完成质量管理任务,并作出最后的质量评定。

五、结论

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 应收账款 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持续快速走高,建筑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相关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加入到市场竞争之中,建筑领域已经出现了狼多肉少的局面。各个企业之间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手段,甚至是违背企业管理原则的方法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已期得到更多的建筑项目。应收款项是建筑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现金流入的重要来源,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在我国,由于法制建设、政府监管、企业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安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

一、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降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企业资金链质量,降低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一些企业由于长期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管理混乱,呆账、坏账增加,甚至不得不依靠贷款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增加了财务风险,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困扰建筑行业发展,影响企业形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原因。而就现实情况而言,农民工工资往往与企业工程款、材料款等项目相互纠葛,而不是单一的工资问题。因此,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能够有效地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减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三)提高建筑项目施工质量

一些建筑企业由于大量应收款项未回收,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减少,而由于担心新项目而进一步产生应收账款,而不得不进一步压缩建筑成本,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应收账款数额,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项目质量的降低。

二、影响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原因

(一)市场外部环境不规范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建筑行业竞争不规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一些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顾及当前的利益,不得不将一些发包商本应履行的义务未写进相关合同中,造成了之后的扯皮等问题,甚至一些政府部门的项目工程也存在着拖欠账款等问题。

(二)企业内部管理不合理

企业领导任人唯亲、风险意识淡薄,给企业造成了风险隐患。部门负责人,只顾及眼前利益,忽视企业长远发展,虽然表面上项目盈利多,但多为应收账款,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危害。而相关的具体负责人,业务不熟练,责任心淡薄,甚至出现与发包商狼狈为奸的现象,拖延应收账款资金的回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力度小,执行难度大的问题长期存在。而有的项目,政府既是发包方,又是监督方,也给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不能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能。

(四)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

当前,“黄世仁求杨白劳”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造成了诚信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建筑企业由于害怕影响自身的形象和追讨资金执行难度大等原因,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权益,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提高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内部管理质量,促进稳定发展。领导层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项目前期调查开始,都要将风险意识贯穿到项目建设始终,在合同签订、执行等阶段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认真落实。项目负责人要建立责任制度,不仅仅对项目建设负责,更要对项目资金落实全过程负责,促进应收款项回笼。资金管理人员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将应收账款回收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建立多点联动机制,提高管理效益质量

一是加强风险论证。在承揽项目工程前,要认真对承揽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从而确定投标方案,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加强自身管理,杜绝授人以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严格按照相关合同要求认真履行义务,在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不给发包商以借口。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监理人、项目负责人进一步细化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催收和函证工作,降低坏账风险。四是严格奖惩兑现。切实将应收账款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内容,作为相关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用资金回收率指标体系来评价和考核项目具体完成情况,实现量化评比。

(三)政府建立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合法权益

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严格落实职能分工,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一方面,要对项目建设进行严格审批,将双方资质作为管理的重点,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认真履行裁判员职能。另一方面,在自身的项目建设中,加强自律意识,做好引导和榜样作用,确保企业合法权益。

(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组织和机构也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对一些资质不高、信誉度低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公布,帮助建筑企业合理的规避风险。社会舆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要做好第三方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促进信用体系的建立。

(五)监管部门加大力度,提高监管效能质量

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加强执法力度、缩短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权益。对一些经常受到企业投诉的单位部门要通过舆论、网络等形式,进行张榜公布,帮助企业了解发包方的实际情况。对建筑企业的投诉,要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犯罪成本,真正帮助企业维护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欣然.我国建筑行业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11(10)

[2]吴明芳.试析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建筑,2012(7)

篇9

【关键字】建筑企业;工程质量;重要作用;问题;解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项目的社会效益、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企业、人们群众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使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1 工程质量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促进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机械、新设备已经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如今建筑工程施工的灵魂就是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是由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为支撑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要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就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建筑行业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工种比较复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这样才能满足质量的要求,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1.2 有利于加强建筑监督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属于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工程质量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强有力的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主要针对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质量进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严查,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管理是分不开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都要接受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使工程按时保质的完成,因此,质量管理能够使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1.3 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企业迅速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提高建筑质量是关键,如果一个企业管理差、技术差、质量又没有保证,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即使建筑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但质量好的企业社会信誉度高,常常都是任务饱满,工程不断,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因此,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 目前建筑企业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盲目追求工程进度,一心想把工程顺利进行完,忽视了对质量的管理。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建筑施工的前提,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不够重视,使得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一旦在工程验收时发展严重的质量问题,项目就有被返工的危险,返工对建筑企业来说的损失是巨大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对质量的管理才能使工程顺利完成。

2.2 建筑市场准入门槛低

市场的准入制度能够保证建筑市场的有序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建筑企业的质量控制,但是目前国家建筑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准入制度也不完善,很多建筑企业不具备承包工程的能力,却盲目招投标,有些建筑企业有资质没能力,有的建筑企业没资质没能力,这样的企业却能进入到行业竞争中来,使得建筑市场比较混乱,不具备资质和能力的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仅质量没有保障,安全也没有保障,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发生在这样的企业之中,这些企业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整体质量,使质量控制也增加了难度。

2.3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由于建筑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用在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上面,使得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较为落后,不适应对现代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有的建筑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有的企业虽然成立的质量管理部门,但却形同虚设,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足,有的工作人员更是身兼数职,哪里有需要去哪里,无心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制度没有明确部门和主要负责人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也没有明确责任,使质量问题出现后找不到负责人,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

2.4 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受限

建筑行业虽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对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达标,不但会产生质量问题,还会引发安全事故,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严重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很多人员是施工过程中都是边摸索边施工的,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企业又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能熟练使用。

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的监管

施工材料是建筑施工项目的基石,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是工程质量的物质保障,要想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先从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开始。有些企业为了节省项目开支,在采购施工材料时以次充好,使不合格的材料混入施工材料里投入到使用中去,因此,要严把施工材料准入关,坚决杜绝不合规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合作。在材料买进之后,做好对施工材料的检查工作,严格施工材料的加工,按照行业标准对材料进行加工,从源头保证施工质量。

3.2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管部门,并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依据,质量管理制度应该明确部门分工和部门职责,把权力、责任、义务统一起来,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直接找相关部门负责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把质量问题和工资绩效相挂钩,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避免相互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

3.3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首先,企业应该对施工人员做好质量安全宣传工作,让员工们明白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出现。其次,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员工熟练操作机械设备,对危险性比较大的机械设备,必须由专业资深的员工进行操作,保证员工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建筑质量,不仅是施工人员,管理层也要定期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4 总结: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规范,现有的规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导致建筑市场比较混乱,在建筑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监控力度,保证建筑市场的合理运营,企业应该着眼于未来,及时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敬.谈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因素[J].陕西建筑,2009

[2]常立国.预防性施工质量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施工管理,2010.11.

[3]陈敏民:《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2年。

[4]袁伟凡.浅析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设计管理,2010(1).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六西格码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是统计方法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的应用,是质量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六西格码管理作为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不仅仅广泛用于产品质量管理,而且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作为实现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有利工具和途径,六西格码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六西格玛管理是质量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

西格玛是一种质量测量方法,西格玛(希腊字母∑或σ)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流程的完美程度,显示每100万次操作中发生多少次失误。“西格玛”的数值越高,失误率就越低。六西格码意为“6倍标准差”,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次品率(简称PPM)少于3.4,即合格率达到99.9997%。大多数企业质量水平在3~4西格码的水平,这意味着每百万个机会中已经产生6210至66800个缺陷,对应合格率为93.3%。因此,六西格码管理是一个追求世界级水平的质量控制过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场管理革命,是基于对企业运营体系持续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再造

六西格玛(6∑)也不仅仅被视为统计学上一种过程改进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和组织变革的方法。六西格玛管理在近年来受到全球质量管理的高度推崇,原因就在于:六西格玛追求的是“零”缺陷生产,是企业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有效措施。六西格玛管理最核心的内涵就在于:(1)以顾客为关注重心是六西格玛的灵魂;(2)基于事实和数据,也就是注重统计方法和工具的运用;(3)聚焦于流程改进;(4)有预见的积极管理;(5)寻求积极地合作;(6)追求完美,容忍失误。六西格玛管理创造了一种新的质量文化,正是这种新的文化内涵使得六西格玛超越了一种单纯的管理技术,它代表的是人们一种对新秩序的渴望。

三、应用6∑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不断提高过程质量的管理水平

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分析质量管理的应用,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六西格玛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六西格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应被看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方法上的必备价值观。其次,在人力资源中的过程质量管理中应用六西格玛工具进行质量控制。

1.应用6∑DMAIC方法,严格过程质量管理

DMAIC五步法是现已形成的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的方法,DMAIC即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称之为DMAIC法),它是六西格玛管理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图1)。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都遵循着严格的管理规程,即从分析职位空缺开始,经过招聘、初步筛选、面试、发聘用通知、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的设计,到薪资管理、职位晋升,然后职位又出现新的空缺,再开始重新招聘。这是一个个不断循环的管理流程。企业可以应用六西格玛来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人力资源部门可将这一过程的详细环节、程序列出来,分析每个程序运行质量是否有偏颇,使每个程序都处于六西格玛的监管之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和业务流程均可以采用六西格玛的DMAIC方式来进行质量控制。以招聘为例,每个岗位的招聘都是一个流程,都有各自的招聘周期,运用六西格玛对这个流程进行管理。具体应用如下:

第一步定义,这是DMADC的首要步骤。核心内容就是要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设定新的目标,以及确定由谁来负责组建团队实施这一项目并实现目标。

第二步测量,专职人员将对现有的案例和数据进行综合测量,分析对招聘周期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第三步分析,对新的职位数据进行分析,与现有的数据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影响招聘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

第四步改进,通过新方法对现有流程与程序的提高与改善,而不是设计一种全新的流程。

第五步控制则是验证新的流程和程序是否可行,是否能够真正缩短招聘周期、提高招聘质量。

2.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的质量标准

基于事实和数据,是六西格玛核心和精髓。六西格玛把“以数据和事实为管理依据”的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管理水平。 六西格玛帮助管理者回答两个重要问题以支持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和解决方案。主要问题是:我真正需要什么数据、信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信息以使利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都遵循着严格的管理规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即从分析职位空缺开始,经过招聘、初步筛选、面试、发聘用通知、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的设计,到薪资管理、职位晋升,然后职位又出现新的空缺,再开始重新招聘。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管理流程(见图2)。

以招聘环节为例,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在招聘周期、招聘费用、招聘质量三个主要方面指定相应的标准,按照标准来执行。

(1)招聘周期。肯定是周期越短越好。假设某个岗位要求在40天之内找到合适的人选,但结果没有完成。公司就会分析,是市场的原因呢,还是广告没有宣传到位,还是找错了对象,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会找到相关原因,提高工作质量。

(2)招聘费用。广告费、猎头等人力资源服务中介费用等费用或成本越低越好。人力资源部制定标准,要求招聘费用在这个标准之内,这个标准也是公司与客户一起根据实际情况指定的客观标准。

(3)招聘质量。招聘到的员工的质量要求越高越好。在人才质量上,比如,看新员工是否能够顺利度过试用期,如果一个员工连试用期都没过,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就说明招聘是面试出了纰漏,没有真正衡量出应聘者的潜力。

通过对招聘流程分析,检验招聘流程中哪个环节上消耗的时间最长,找到改进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衡量体系,挖掘衡量的标准参数,界定每一个招聘环节所用的时间,确定误差范围。通过过程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建立6∑工作团队,提高企业执行力

企业在导入六西格玛时不能仅仅靠几个外聘专家来实施,因为六西格玛是业务流程的优化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支持,即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并培养专职的黑带大师,形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企业高层领导持续的支持和参与是六西格玛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层主管必须认识到,支持团队协作,就是支持企业文化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工作团队,着手消除管理中的有缺陷产品或不满意服务的因素。六西格玛项目一旦确立并顺利运行后,有效的团队就必须到位。此时,调整的重点从指派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转变为安排问题,给团队成员解决问题。6∑团队的绩效和执行力,是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6∑管理培训,构建企业新型质量文化

通过培训,使得六西格玛的思想深入人心,渗透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去。6∑是一种企业文化,它倡导追求完美,“追求到永远”。企业应加强6∑管理培训力度,化大力气去改造与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将6∑理念植入员工每天的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植入到企业的流程和战略当中去,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保证6∑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证明,成功推行6∑的跨国公司均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愿意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完美的质量。通过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质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梁晓林胡育勇:六西格玛管理的无缺陷境界.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3)

[2]宫惠民:通用电气:把人力资源管理打上6σ的烙印.中国经营报,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