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13:4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会计履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会计履职报告

篇1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金融管理、提供公共金融服务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借助ERP系统,实现业务流与资金流的集成,全面提升中央银行履职水平,确保中央银行在形势不断变化和业务不断迅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

(一)ERP环境准备

1.制定目标。建立以会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履职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实现提高中央银行履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2.制定规划。在全行范围内,对信息系统相关的部门进行一次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和制度执行情况的调研。采用集中控制模式,构建最佳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利用信息对执法检查、调研、培训、出差、工资、采购等履职形成的业务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协同各个部门有序、高效的运作。

(二)ERP资源配置

1.ERP应用架构配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实时集中应用结构,根据中央银行分支行管理和规模的需要配置客户端,通过网络将各个部门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

2.软件功能配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在子系统中建立两大模块,货币计量类会计信息和非货币计量类会计信息,有效实现财事分离,根据权限级别设置会计事务申请、审批、办理、查询等功能菜单。

(三)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

中央银行原有的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事务处理只由会计财务部门“独揽”的格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央银行大会计管理制度深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站在ERP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和完善业务流程,努力实现“信息集成,集中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事前报告、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四)ERP环境下中央银行会计管理的设计与方式

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会计部门对全行的会计事务管理职能,我们将会计信息分为两类,一类为货币计量信息,另一类为非货币计量信息。其中非货币计量信息细分为与货币计量信息存在对应关系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和不存在对应关系的非货币计量信息,不存在对应关系的非货币计量信息主要用于会计管理,存在对应关系的非货币计量信息主要用于财务管理。

1.会计管理。

(1)在线业务处理监视。将会计、营业、事后、国库、货币金银等会计业务核算部门的核算系统与拟建ERP环境下的管理系统连接,只开通在线业务处理监视功能,实行操作员在拟建ERP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备案。有效管理操作员岗位变动、及其职责履行情况。

(2)重大会计事项管理。将会计、营业、事后、国库、货币金银等会计业务核算部门的会计主管坐班日志纳入ERP环境下的管理系统。此外将会计业务部门的重大会计事项全部纳入拟建成的会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重大会计事项(非货币计量信息)应包括:内外部对账、会计人员岗位变动、重要物品、凭证、印、押等管理、错账冲正、内外部监督检查情况等,以有效实现重要会计信息的共享。

2.财务管理。

按照ERP环境下会计管理,很多会计控制方法是依据控制准则进行的,结构化控制准则越多,实施刚性控制的时机越多,控制效率和质量就越高,根据ERP系统中的控制准则实施刚性控制。

二、引入ERP管理系统的预期效果

(一)有效解决

会计部门管理地位不明确,管理职能行使难的问题通过会计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将会计规则的技术化处理,有效解决中央银行分支行会计部既负责日常核算又承担会计管理职能,既当运动员又为裁判员,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发挥的问题。央银行分支行会计部门任务重、头绪多、人员紧缺的现状,实现对其他部门的会计业务管理信息化。

(二)为横向会计管理提供技术工具

会计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可以解决当前人民银行各核算部门因在日常工作部署、业务考核中以条条为主,而存在的业务壁垒问题。

(三)可以充分利用会计管理资源

通过会计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运行,特别是非货币计量信息在有关部门的共享,可以实现使会计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促进会计工作

篇2

人民银行主要会计核算业务分散在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部门,其中90%以上的会计核算业务在营业和国库部门。目前,依托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核算模式已从或正从分散核算向全国集中核算转变,风险管理手段日益从“人防”向“技防”迈进。

1、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计划于2013年5月试运行,2014年全国推广。主要核算准备金存款、缴存款、再贷款、再贴现及财务收支等业务。系统以数据集中化、流程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综合化和监督过程化为目标,从会计核算处理的角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刚性控制和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的程序化硬约束,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各个操作环节。具体做法:业务流程前后台分离,前台扫描上传凭证影像,影像要素切片,随机并发处理,后台集中数据录入;业务授权管理,事前权限分配,风险业务实时监督,重要业务重点监督,强化过程控制。

2、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2008年7月建成,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3个省(区、市)。主要核算国库资金收入、支出、退库、更正、国债等业务。系统以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为核心,确立一记双讫、原子交易、事项驱动等业务处理规则,强化系统和人工操作的安全控制,减少业务处理环节的人工干预。具体包括:重要要素(收款人名称账号、收款银行行号、金额等)第三人审核制;重要参数设置分级管理制,即影响系统的重要参数或用户由上级核算主体有权限人员进行设置和审批;用户管理由系统管理员设置维护、国库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确认生效的双签制度。

3、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民银行第一个实行全国数据集中处理方式的业务应用系统,2005年5月试运行,2006年2月正式运行。会计核算子系统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核算人民币发行基金调拨、商业银行存取款、发行基金清分、残损人民币复点和销毁等业务。单式记账,专设科目,独立核算,分级管理。会计核算子系统账务处理结果与其他子系统相应信息相互牵制实现核对匹配。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核算部门的事前、事中监督。核算部门的监督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目标,核算业务发生前,通过受理业务时的柜面监督审核外来凭证等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采取复核、审批、认证等方式确保核算业务安全、有序进行。二是事后监督部门对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延伸,在规定时间内对营业、国库、货币金银会计核算进行全面复审和检验,并及时反馈监督结果和督促整改。事后监督部门独立于核算部门,直接对本行行长负责,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和内审等部门开展的会计核算现场检查。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有上级行检查、本级行跨部门检查和内部分管行长或部门主管检查。检查以确保核算资金安全为重点,通过面对面对账、重要单证账实核对和会计核算规范化检查等手段,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事后防控。

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属于“分散控制与分散监督”模式,“分散控制”指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分散于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多个核算部门,“分散监督”指会计核算结果控制分散于事后监督、内审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该模式在提升人民银行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核算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风险评估待完善。

一是在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具体设置上,缺乏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会计财务部门虽负有全行会计管理的职责,但同级国库、货币金银和支付结算等部门会计核算管理与监督主要由上级对口部门负责,事后监督部门未实行条线管理。多个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交叉,风险管理资源共享度低,容易形成重复监督及监督真空。二是在会计核算风险评估方面,尚无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方式单一,缺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价和反馈未能统一规范。三是在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信息建设方面,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风险管理相关的资料数据不够全面和连贯,且多以简单方式存储于不同部门,信息利用率低,监督资源浪费。

(二)缺乏统一的综合业务系统,风险管理难度大。

当前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为“纵向集中与横向分散”相结合,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业务条线会计核算都趋向全国数据集中,但三大业务集中核算系统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系统间相关信息由于缺乏数据接口,不便统一整合,核算勾稽关系难以核验,风险管理时效性滞后。如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的发行基金出入库发生额、余额与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发行基金往来科目相关信息的核对,多通过货币金银部门和营业部门在业务发生的次日以登记簿形式确认,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补救。同时,一个系统需对应一套岗位,且岗位设置应符合内控制约、分离的要求。但以人民银行目前的核算业务量,基层行尤其是县支行部分刚性岗位业务不饱和,在核算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容易形成违规兼岗,产生业务“一手清”等现象,风险防控难度大。

(三)监督手段滞后于核算手段,易形成监督风险。

同会计核算电子化快速发展现状相比,事后监督手段的发展远落后于核算手段。尽管人民银行总行建设中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开发了相应的监督子系统,但仅能解决营业部门的会计核算监督。大部分事后监督业务尤其是占比达80%以上的国库核算事后监督业务,仍使用手工监督方式,还停留在凭证清单逐笔核验,报表账户逐项勾对上,算盘、计算器并用。简单重复的手工全面复审不仅效率低下,也大大增加了监督风险。同时,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内审部门的现场检查也以手工传统操作为主,效率不高,监督力量弱化,检查效果有待提升。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机制的启发与借鉴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机制较先进,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在管理体制、监督理念、监督手段和监督资源应用等方面均有值得吸收借鉴之处。由于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总、分、支行三级机构设置模式与人民银行接近,所以选取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和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加以比较分析。

(一)管理体制方面。

采用“垂直管理,分级监督”模式,总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分行相应设立监督部门。工商银行于2010年底全面实现由省分行运营风险监控中心集中监督的模式。总行运营管理部是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规范核算标准和流程,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根据省分行运营监控中心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质量管理、流程分析等能力对其进行考核。省分行运营监控中心负责运营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工作,根据监督结果对二级分行、支行进行核算质量考核。中国银行管理体制与工商银行相似,但集中监督职责由省级和二级分行承担。总行的运营总部负责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省分行和二级分行设立运营控制部负责重要业务授权、银企对账和事后监督等。目前一个地市级以上城市设立一个运营控制部,但运营控制正向省分行集中方面发展。

(二)风险管理理念方面。

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督理念,并将此理念融入监督系统建设,落实到日常监督工作中,改人海战术式的全面复核模式为依靠监督模型识别风险事件的数据分析模式,由粗放型监督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监督管理。工商银行的风险导向监督无论理念上还是实践中都相对先进。以总行统一开发的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风险事件管理为重点,集监测、质检、履职、风险评估等功能于一体,实行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监督。基于数据分析的监督模型为识别风险的主要方式,根据对象的风险程度,运用不同的监督流程,实施风险分类分层分级管理,投入不同的监督资源。中国银行以省分行自行开发的凭证影像系统为平台,根据集中监控模块的监控数据分析,区分不同对象的风险等级,采取重点监控、人工选择监控、集中预警等方式监督。

(三)监督手段方面。

综合业务系统和监督系统均已建成使用,监督手段先进。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监督手段上的共同特点:一是集中核算、集中监督。会计核算实现全国数据集中,涵盖网点柜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以及ATM、POS等商业银行各条线核算业务。核算监督覆盖面广,集中程度高,涉及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部业务,未来将延伸至电子银行、信贷等系统。二是运用OCR(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无纸化监督。纸质凭证由网点扫描生成影像,建立凭证影像数据库。OCR识别影像信息与综合业务系统导入核算数据自动匹配,匹配不成功的剔出人工审核再处理,以保证凭证影像的完整性和核算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后续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督和分析奠定基础。三是建立风险监督模型。通过深入分析客户的交易对手、交易金额和交易频率等交易习惯,设计智能化的风险识别监督模型,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实现风险区别对待,分级管理。

(四)监督资源运用方面。

监督结果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对监督资源的综合加工,强化风险预警,促进制度完善,推动流程优化,实现对监督结果的深层次运用。工商银行实行风险事件管理数据深加工,评估、分析和管理监督数据,定期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风险深层揭示,区别会计核算风险程度,分别向同级相关部门和二级分行、支行反馈。同时,强化风险事件关键驱动因素的收集功能,为实施风险防控提供决策依据。属制度因素驱动的风险,通过完善相关业务制度解决;属系统因素驱动的风险,通过优化业务系统功能排除;属流程因素驱动的风险,通过调整业务流程防范。有效发挥监督资源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中国银行根据综合加工的监督资源,对辖属支行进行风险控制评价及综合考核,并定期向相关部门通报监督情况。

四、COSO风险管理框架视角下完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

2004年,美国COSO(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全国虚假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对沿用了近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COSO报告)进行完善,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在原来COSO报告五要素的基础上细化和强调了风险管理要素,对风险管理进行全新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运营、报告和合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8个相互关联的风险管理要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活动。COSO风险管理框架同样适用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视角,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机制。

(一)着力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要将单位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以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并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针对现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议:一是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会计财务司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外管等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指导、组织实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工作。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成立专业风险评估小组,由各专业具备丰富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梳理人民银行核算业务风险点,并结合历年发生的资金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模型,并根据核算业务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二是设立资金风险管理部。在事后监督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资金风险管理部,可以省会中支、营业管理部为单位,或以大区行为单位设立。赋予资金风险管理部具体执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职责。负责运行、维护资金风险监控系统,将人民银行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纳入监督范围。风险管理部的设立将大大降低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并真正发挥监控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的作用。

(二)探索建立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

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是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的风险管理要素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建立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的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才能准确判断风险管理状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风险控制,实行风险导向监督。1、风险识别。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问题根据其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事故类风险、核算差错类风险和规范性差错类风险。2、风险评估。在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应对各类风险实施评估。首先,对三类风险按严重程度再进行细分,如事故类风险可分为资金损失、经济纠纷、声誉受损等。其次,根据细分后的风险项目,科学确定各项目风险权重,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风险评估的综合分值,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模型可不断补充完善,以适应风险变化的要求。第三,依据风险评估模型,以数据分析的方式管理风险,运用不同的监督流程,实行风险导向的监督。

(三)加快建设综合业务系统和资金风险监控系统。

COSO风险管理框架要求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为支撑。建设功能强大的综合业务系统和与之匹配的资金风险监控系统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一是功能设置上,整合现有横向分散的核算系统,构建以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核心,以国库、货币金银、外汇和财务等核算系统为子系统的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全行大集中。二是核算模式上,实行前后台分离,前台设在各级分支机构,负责受理各项核算业务,并输入相应数据信息,确保原始信息的合规性和准确性;后台可根据业务量情况,在全国集中设立若干个业务处理中心,通过OCR图像识别技术接收前台受理的业务,集中摆放账户,集中处理账务,保证账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三是风险防控上,建设资金风险监控子系统。在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与综合业务系统共享核算信息,一方面,运用风险监控子系统对核算风险实施刚性控制和管理,实现业务制度和管理规定的硬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对风险监控子系统的参数化管理,对综合业务系统核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不同的核算业务实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四)有效运用风险管理资源。

篇3

【关键词】动态核心能力 事后监督 效能

一、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明确提出“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企业的学习能力。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因此,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Teece等(1997)曾将这一能力进行概括并描述为“动态能力”,企业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整合、构建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的能力。

动态核心能力理论是在吸收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精髓的基础上,融合了适应系统理论,产生的一种更为科学严密的理论研究。该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能力,是一种阶段性的能力,只有在市场发展的某个阶段它才可以称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当外部环境或者企业自身发生新的变化时,企业难以维持原有争优势,原有的核心能力均衡状态就被打破,企业必须适应环境变化,追逐新核心能力,建立起新的优势平衡。这种核心能力的动态演化,就是企业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为前提、不断创新获得动态核心能力的过程。动态核心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等行为主体和战略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能力、学习能力等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复杂适应系统。

二、事后监督的动态核心能力构成

(一)事后监督动态核心能力阐述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部门虽然不同于企业自负盈亏的法人身份,但是,动态核心能力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学理论,对事后监督部门也同样适用。

事后监督的动态核心能力是指事后监督系统针对动态被监督业务环境发展而来的一种具有自身优势的自适应能力,其演化过程实质就是事后监督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回顾事后监督部门从设立之初起至今的十年工作,监督手段历经了单纯人工监督、计算机监督到凭证影像事后监督三个过程,监督范围涵盖了营业会计核算业务、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和货币发行业务。十年发展,事后监督已拥有一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能够按照规范完整的监督流程、实时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的监督队伍,这支队伍是做好事后监督工作的源泉。当前,人民银行核算部门正处于集中化、电子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新业务、新系统层出不穷。事后监督如果一直固守现有的监督模式与监督方法,不仅将滞后于前台业务发展需要,而且随着核算业务的更新,还可能出现部分“监督真空”,所以,监督人员迫切需要紧随前台业务发展步伐,从思维到操作,全方位打造不断提升监督效能的环境,保证监督工作始终具有高效稳健运行的核心能力。

(二)事后监督动态核心能力的构成

依据动态核心能力理论,结合事后监督工作实际,本文将事后监督动态核心能力概括为五方面:即组织设置能力、监督操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

组织设置能力,主要反映事后监督部门的战略定位和体系管理情况,体现了监督部门应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认知和反应能力。科学合理的组织设置是保障监督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石。只有从战略思想到组织架构全方位营造有利于监督工作的生态环境,才能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监督效能最大化。

监督操作能力,是影响事后监督效能发挥的最直接因素,它是监督人员将既定的监督流程、监督手段付诸实践的直接反映。虽然是客观的操作应用,但能力强弱却受监督主体的主观影响,譬如:监督工作的职业化水平、经验丰富度以及工作积极性等。

工作协调能力,反映了事后监督部门维护与处理不同主体间利益与责任关系的能力。为了维护监督结果客观、独立,事后监督工作中经常需要协调相应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被监督单位、同级业务相关部门,以及需要共享事后监督业务信息数据的其他相关部门。

成果转化能力,反映了事后监督人员对监督成果的综合利用情况。它既是事后监督工作产出的阶段性反映,一定条件下也是推动事后监督工作前进的转化动力。

学习创新能力,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监督人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途径,保证监督部门内部专业化水平的积累和监督工作动态平衡的能力。它是推动事后监督中心效能不断提升的直接源泉。

三、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评价事后监督工作效能,我们尝试将事后监督工作核心能力进一步细化,通过选取一系列核心能力测评指标,构建了二级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反映。

(一)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及标准

事后监督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构建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在充分考虑其复杂性的基础上,厘清各方面的关系,遵循如下四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动态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能有效地反映事后监督工作特点并立足监督工作实际,使所选的指标比较典型而且容易获取。

2.系统性原则。事后监督工作本身是由组织设计、监督操作、工作协调、成果转化、学习创新等环节组成的多层次复合系统,因此,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覆盖各个工作环节,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监督工作特点,防止以偏概全。同时,各评价指标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区别,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实用性原则。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选择的指标要少而精,特别是微观层次指标的选取,应控制在10~25个之间,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

4.动态连续性原则。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够反映事后监督工作现状,又能够反映监督工作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力,同时,还能揭示其内在规律。在选取指标时要做到动静结合,静态指标反映当前监督工作水平,动态指标蕴含未来监督效能的变化。

(二)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上述四原则的指引下,结合事后监督动态核心能力的要素分析,我们选取二级测评指标构建了如下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其中,目标层要素为事后监督效能;一级准则层要素包括组织设置能力、监督操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五种核心能力,二级决策层要素具体是指组织设置能力包括:监督管理模式、监督理念定位、组织机构层次,监督操作能力包括:监督流程、监督手段、人员素养、分工合作意识和奖惩考核情况,工作协调能力包括: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沟通情况、与被监督单位融洽度、与业务相关部门融洽度和监督信息数据共享情况,成果转化能力包括:差错警示教育、编报信息简报和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学习创新能力包括:组织培训、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投入。

四、模型设计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要素评价方法(王莲芬、许树柏,1990)。AHP方法共分三个步骤:第一,建立要素的递阶层次结构,即根据评价目标,将具有隶属关系的主要素和子要素层次化,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第二,构造判断矩阵。AHP采用两两比较方法来确定各层不同要素相对于上一层各要素的重要性权数,以此克服三个以上要素相互比较的困难。AHP一般通过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并利用标度衡量其关系,建立下一层次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要素值就是由标度aij及其倒数1/aij构成,即aij=1/aij。Saaty等人引用数字1-9为标度,称为Saaty标度,其含义见表1。第三,计算各要素的重要性权数。AHP方法指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各要素的权数。在对各要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时,由于运用的是专家们的隐性知识,所以无法做出很精确的判断,因此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的条件是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等于要素的个数n,据此,可以通过计算λmax值求得一致性检验指针CI(CI=(λmax-n)/(n-1)),然后由一致性检验指针CI与n阶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标准值RI的比值(见表2),求得一致性比率CR,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如果CR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值,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对各层次要素权重加成,得到子要素权重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设计分析

1.指标体系层级的确定。本文构建的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层级如图1所示。

2.权重系数的计算与检验。依据设计的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向长期工作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事后监督岗位的各位专家派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数据分析法,对组织设置能力、监督操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五个准则因子进行两两对比,根据重要程度构建出判断矩阵,得出的参考判断矩阵及单排序权重值计算见表3。同理,由准则层各因子往下计算出的单排序权重和一致性检验,详见表4。由决策层的各项评价指标和准则层“五因子”的权值合成计算后形成的复合权重详见表5。

对表5合成后各指标权重值进行的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如下:

由此可知,层次总排序也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本次问卷结果较为真实、客观。

3.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表3、表4和表5分别反映了准则层、决策层单排序权重结果和与准则层权重复合后的决策层总排序权重结果。通过各项一致性检验,本文构建的事后监督效能评价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0,说明上述判断矩阵闪蕉员鹊娜ㄖ刂刀即τ诳山邮芊段内,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将产生实际意义。

其中,表3和表4对应着准则层、决策层的单排序权重结果,分别反应了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影响度和决策层对各自归属的准则层的影响度。在表3准则层的“五因子”排序中,权重最高的是“组织设置能力”,其值高达0.56023,意味着监督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层次等组织设计问题是关系事后监督工作高效运转的关键,其他四项能力权重值从大到小依次是“监督操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其中,“成果转化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对监督效能的影响最小,且两者影响程度大致相同。从没有合成权重前的决策层单排序权重结果来看(见表4):在“组织设置能力”角度的评价标准中,优先考虑的是“监督管理模式”,其单排序权重W11为0.63335,“组织机构层次”仅为0.10615;“监督操作能力”的五项评价指标中,权重排序依次为“人员素养”、“监督流程”、“监督手段”、“奖惩考核情况”和“分工合作意识”,其中“人员素养”的权重值最高为0.44255;从“工作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单排序结果来看,“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沟通情况”对事后监督效能的发挥推动作用最大,占了0.55789;事后监督效能的“成果转化能力”二级影响指标中,“差错警示教育”所占权重为0.6,而“编报信息简报”和“撰写调研分析”的影响权重值各仅为0.2;从“学习创新能力”来看,“自学能力”对事后监督效能的影响最大,其权重值为0.63335,远远超出监督部门的“科研创新投入”水平,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组织培训”情况。

表5反映了决策层单排序权重与准则层权重合成后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决策层对事后监督效能的总影响度。该结果显示:合成后,对事后监督效能发挥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决策层因素依次是“监督管理模式”、“监督理念定位”和“人员素养”,其权重分别为0.3548、0.1459、0.0787,排名后三位的指标分别是“分工合作意识”、“监督信息数据共享情况”和“监督科研创新投入”,其数值分别是0.0094、0.0080和0.0064。其中,排位第一的“监督管理模式”权重值是“监督科研创新投入”的55倍多。分析可见,“监督管理模式”、“监督理念定位”和“人员素养”决策层三要素,既对应影响着“组织设置能力”和“监督操作能力”的强弱,更严重制约着事后监督效能的发挥。

五、强化事后监督效能的意见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综合权重合成前后决策层对目标层影响显著的要素,从总、分行两个层面就事后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分行层面,应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水平

1.重视差错分析,增强监督预判力。十年事后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人民银行会计核算质量显著提升,业务差错率逐年降低,但“少差错”的工作状态也容易让监督人员思想麻痹,放松对异常情况的警惕。事后监督要在继续执行“月有统计、季有通报、年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差错警示教育:一是对于发现的差错,要找准差错源头,从风险成因入手,认真做好差错分析和跟踪,并开展必要的关联性监督。二是尝试建立现有核算业务风险模型库,构建事后监督业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差错业务或潜在风险业务的预警提示,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2.加强沟通联系,提升监督协调力。现行管理模式下,总行会计、国库、货币发行等相关部门新出台的政策法规、核算制度等难以及时传递到事后监督,而且总行相关部门从管理角度出发,对自身业务研究多,对事后监督研究少,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涉及事后监督业务时,往往比较简单宽泛。同时,事后监督部门在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无从反映和请示,监督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向总行相关管理司(局)反馈,有的即使得到部分采纳,下级行监督部门也无从得知,弱化了事后监督部门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关注度和应变能力,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及时将日常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意见建议报告给总行相关部门,争取总行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的同时,省级事后监督中心还要进一步深化彼此间的横向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完善自我学习,提高监督胜任力。近年来,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而现有事后监督人员年龄偏大,流动性不强、知识老化、定向培训缺乏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监督效能的发挥。因此,事后监督人员在坚持自我学习、长效学习、掌握监督业务相关知识的同时,应及时补充现代经济金融前沿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努力提升业务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立足实际,不断改进监督技能和方法,提高事后监督效能。

(二)全局角度,应重新定位监督职能,重构监督体系

1.调整职能定位,突出监督重点。自2004年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银办发〔2004〕159号),明确将“事后监督”定义为“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负责会计、国库等资料的整理、装订、保管工作”以来,总行一直将事后监督定位于前台核算部门的“二次复核”或简单延续,在承担核算业务监督的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极大地干扰了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的履职重点。近年来,国库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TCBS)、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ACS)、第二代支付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上线,货币发行二代系统也进入试点阶段,大规模系统化的业务致使被监督业务风险日益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特质。事后监督作为央行会计核算的最后一道屏障,其能迫切需要由后台向前台扩展延伸,将主要精力从大量简单的复核工作转向风险监督和管理,化被动复核为主动防控,切实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全过程把关,全方位监督。

2.重构监督模式,确保监督独立性。事后监督成立至今,一直缺少总行对口司局的垂直领导,分行和地市中支监督工作长期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监督范围和标准不统一,监督质量参差不齐。依据总行三定办2014年5月印发的《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银“三定”办〔2014〕7号),自2014下半年起撤销地市级事后监督中心,原有事后监督工作按被监督业务属性划归各业务部门内部进行监督,省级事后监督中心作为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体系存留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从长远看,建议总行顺应现代核算体系发展趋势,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监督中心”,负责监督人民银行系统的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现阶段,则宜由现有省级事后监督中心统一负责所辖地区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珏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发展与事后监督转型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8期.

[2]顾德文,武富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提升的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3年第7期.

[3]兰兰,高成修.“基于AHP的PPP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4]徐胜利.“提升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效能的战略性策略”[J].《西部金融》,2011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会计财务;风险防范

一、充分认识当前会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财经法规不断健全和内外检查日益严格,对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科学规范理财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财经法规越来越健全,会计财务管理也逐步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加之,内外部审计检查力度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检查包括纪检监察、内审、巡视组等部门的检查,外部审计检查包括财监办和审计署特派办等部门的检查。国家审计署定期公开审计报告,日益发挥出对财务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震慑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我们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2.金融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要求。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系统先后开展了“制度落实年”、“内控制度大检查”和“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为有效防控案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基层行违法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多数发生在经费核算、招标采购等工作上。2010年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共立案15件,有11件发生在基层行,占案件总数的73%。所以说,目前系统内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干部职工关心和爱护的初衷,始终坚持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把防范控制资金风险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资金的安全管理。

3.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和金融改革日益深化,对会计人员增强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会计财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各级行党委对会计财务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会计财务工作涉及预算分配、项目立项、财产调拨、招标采购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会计财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做好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统筹兼顾综合管理与服务保障的关系,在寓管理于服务中下功夫。会计财务部门作为资金运作的核心枢纽,必须准确把握一个时期内人民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大会计”、“大财务”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站在全行的高度,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做到履职到位。同时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切实履行好会计财务工作的服务保障职责,特别是在预算管理中,从预算的编制、分配和执行等环节都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员全年费用需求,特别是边远地区基层行的需求,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2.统筹兼顾科学理财与依法理财的关系,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上下功夫。当前,费用预算约束越来越强,费用预算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不断加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进度预警机制,通过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会计财务人员要坚持原则和职业操守,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坚持“违规操作无案也是过,无案也追责”的处置原则,养成时时遵守制度、刻刻坚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统筹兼顾沟通协调与廉洁自律的关系,在提高素质树形象上下功夫。会计财务工作与“钱”密切相关,历来都是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关注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上级行、下级行以及本行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接受检查时,要认真对待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做好沟通协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加强沟通协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为会计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引导会计人员抵制五光十色的诱惑,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三、对做好会计财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密防范会计财务工作风险。会计财务部门应紧紧依靠各级行党委的领导,完善重大会计财务事项集体决策机制。重要会计财务制度的制定、预算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的处置,必须充分研究论证,提交党委会议、行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说了算。同时,按照业务风险防范“三级责任制”工作要求,把风险防范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会计财务部门和岗位,强化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会计业务风险防范责任机制,以规范的业务操作来防范责任风险、资金风险、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2.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保障会计财务工作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坚持把健全会计财务制度体系作为加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制度规范行为、防范风险。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新增和修订相关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对所有会计岗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全覆盖。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案件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认真清理,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一是按照“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严肃处理违纪行为”的要求,结合内外部审计、检查情况,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小金库”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小金库”问题仍是内外部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充分认识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巩固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积极构建“小金库”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三是加强账户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的银行账户负管理责任,对全行账户管理工作应进行整体安排,统一办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及年检工作。

4.严格控制,科学理财,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树立先算账后花钱的理念,“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项预算资金。严格执行预算批复的内容,减少预算支出的随意性,切实解决费用支出中存在的“前松后紧”问题。二是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财务工作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立节约意识,杜绝费用开支上的浪费行为,严控会议数量和规模,提倡开短会,开视频会议,严格控制 “三公经费”,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三是规范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管采分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日常管理,实施阳光操作。四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应编制好全年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组织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等。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置换中,要严格审批,规范程序,切实防范置换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实时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会计准则,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收支的分析,提高做好会计工作的能力;认真学习国内外的经济金融理论,学习中央银行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方面,结合实际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专题报告,提高综合反映能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积极举办财务会计远程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按季召开会计业务工作交流例会,就业务管理、工作创新、调研信息等工作进行交流,加强对会计人员制度执行和操作培训,巩固业务竞赛活动成果。

6.遵章守纪,廉洁自律,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思想防线。加强对会计人员财经纪律、廉政制度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法纪和廉洁意识,珍惜良好的工作环境,客观看待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福利待遇,不盲目攀比,严守思想道德防线。同时,不断完善廉政制度,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管钱、管物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促进会计人员廉洁从政、清白做人。

参考文献:

[1]吴晓灵:求真务实 严格管理 努力开创中央银行会计财务工作新局面.金融会计.2004(6):4-6.

[2]蒋晓虹: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央行会计财务工作.新疆金融.2008(4):44-45.

篇5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宁夏·银川)

摘要:本文在对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管理绩效的操作层面进行探讨,提出建立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动态监督与实时分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一、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购置“重时效、轻效率”

固定资产购置不进行绩效评价,过分追求超前和高标准,购置后很快就由于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或者脱离实际业务需要,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管理“重价值、轻管理”

一是财产管理部门清查流于形式。会计财务部门只关心购置,不重视指导,检查,特别对账外资产没有明确管理主体,权责不明晰。二是管理系统落后,财物管理脱节。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侧重于财产的实物管理者使用,各使用部门不能随时对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登记,实施动态管理,造成管理工作滞后。三是管理人员只追求账平表对,对固定资产购置、处置过程及大量闲置资产是符合规定不作深入了解。造成报废不处理,闲置资产大量存在等问题,影响资产发挥应有功效。

3.处置“重程序、轻效益”

一是资产使用隐性流失,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易造成闲置或半闲置,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二是资产处置忽视固定资产效益。由于人民银行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大多数在固定资产处置中,过多关注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而对资产价值保全并不深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检查“重操作、轻评估”

目前,各级财政审计监督部门和人民银行内部对固定资产的检查,仅停留在购置费用支出是否合规,资产处置是否按照权限审批等常规层面,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绩效审计、制度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深层次评价分析,审计检查效果不充分。

二、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外部形势要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

(1)内外部监管转型的需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需要。政府审计一直是人民银行会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政府绩效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对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绩效评价。

(2)我国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2011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新的《会计准则》对支出管理强调了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并将“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所以人民银行财务报告目标在维护财产和预算资金安全完整的同时,必须对人民银行履职效率以及自身运营做出客观反映。引入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是必然趋势。

2.内部管理要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

(1)缓解预算供需矛盾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财务预算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基层央行的财务形势日趋紧张,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厉行节约、勤俭办行”的主要途径。

(2)基层人民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产效率,从量化指标上改善资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三、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构想

1.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总体框架

建立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关键要解决和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评”(绩效目标);“评什么”(评价内容);“怎么评”(评估工具,指标);“谁来评”(评估主体)。

(1)“为什么评”,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设定绩效评价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人民银行实施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主要目标是:科学配置资产资源,有效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预算资金效益,明确采购目标、增强部门间沟通、为业绩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2)“评什么”,主要明确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按照绩效评价内容来设定绩效评价指标。绩效审计评价包括:一是经济性评价,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资源配置、使用是否节约及合理,考核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性,评价固定资产配置及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二是效率性评价,通过审查、评价固定资产取得、分配、使用及账务核算的及时性,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考核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效果。三是效果性评价,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协助固定资产管理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职能。

(3)“谁来评”,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管理主体。为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真正结合,建议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考核部门为内审部门,组织管理部门为会计财务部门。

(4)“怎么评”,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方法。根据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参照MBO(目标管理)指标体系、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BSC(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按照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要求,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置为3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4个目标层分别为资产基础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资产使用管理、工作绩效,在目标层下设4个准则层、18个指标层和34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分析项目。

2.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原则

(1)坚持绩效指标的“3E“标准。以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目标。将目标置于设计顶层,按照实现该目标的需要设定考核评价指标。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路。用定性分析作为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通过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促进绩效考评工作取得实效。

(3)实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用性主要是指在选择指标时,既要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又要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接受,数据要易于收集和整理,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能够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

四、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

1.绩效评价的四个模块内容

(1)资产基础管理:评价固定资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各类登记簿、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财务资金管理:重点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账务核算准确、及时性、财务支出合规性、采购资金节约率、集中采购深度、采购计划科学性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

(3)资产过程管理:重点考核各固定资产配置、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清查报告等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并符合有关要求;资产采购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等。自用管理:建立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日常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实物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盘点,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资产处置管理:对拟处置资产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相关程序,对按规定需要报批的国有资产,是否按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

(4)资产绩效管理:重点考核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取得的成效,固定资产管理服务整体效果和开放共享程度。

2.具体指标设计和权重分值表

3.绩效等级层次的划分

固定资产量化评价实行百分值。根据以上指标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进行分值评价,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级次的标准为:

A级:综合评价分值在90分(90-94分为A-,95-100分为A+)以上。建立了良好的固定资产内控机制,规章制度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能够科学高效地配置和管理固定资产。岗位职责履行充分、资金效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果明显。

B级:综合评价分值在76-89分(76-82分为B-,83-89分为B+)。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比较详细,基本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有效,管理较为规范,检查期内无事故差错。

C级:综合评价分值在60-75分(60-66分为C-,67-75分为C+)。能够较为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从业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管理漏洞和弱点,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未产生重大且明显的负面影响。

D级(内控失效类):综合评分60分以下。内部管理松懈,工作质量较差,单位公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存在着较大的无法实现预定工作目标的风险。

五、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建议

1.健全固定资产配置机制

应在综合考虑现有预算资金分配、资源配置等体制性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国际通用的因素分配法原理,建立一套系统的计算机配置方案,促进基层央行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降低设备购置成本、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避免发生资源闲置、浪费或低效率等问题的发生。

2.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