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又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广泛地学习兴趣,经常学习心得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心得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本质体验感受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一、数学概念要关注形成背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景中感悟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怎样用数表示温度上升3度?下降3度?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特点:拿温度计观察温度时,水银的上下移动所以对应的数字即为所在时间温度;显然水面越上移,所得到的温度高,。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1)0度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数轴”的概念,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容易接受。
二、 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讲“正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BAC=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BC=2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若斜坡AB与水平面AC所成角的度数是20°,40°、50°,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经尝试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启发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边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此时,教师作点拨,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1)当30度、45度,在RtΔABC中,∠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2)运用几何画板进得动演示∠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由特殊到一般,运用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它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第三步: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四步:引人“正弦”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会概念的螺旋上升逐步剖析数学概念,揭示其本质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例2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是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篇3
【关键词】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合并教学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及综合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教育是从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和高等代数这三门基础课程开始的,通常它们是三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课时比例。高校数学系就是以这三门课为基础组织安排数学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重视[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改革是这些改革中的代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原是两门课程,这种情形不利于开设反映现代数学发展的新课程。如何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成为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越来越多的与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课程在客观上要求必须重新安排课程以节省时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作为传统“三基”模式下的二门基础课程,关系非常密切,几何与代数互为问题、互为方法、互相交融,因而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本文从内容及认识规律等方面探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合并教学的必要、可行性,又给出合并教学后应注意的方面。
1.两课程的内容决定合并的必要性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是高校数学系课程中联系十分密切的两门基础课程,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高等代数为解析几何提供研究方法,解析几何为高等代数提供直观的背景。我们知道,作为高等代数的主要内容,线性代数是由二维和三维几何空间的向量代数进一步抽象推广而来的。高等代数的多数概念和方法都有很强的几何背景。比如,高等代数的变换理论中的线性变换、正交变换、仿射变换、射影变换等都是直接由几何产生而来的,而且高等代数的主要研究对象:矩阵,矩阵的等价、相似、相合、正交相合等概念都有明显的几何色彩。一个线性变换在选定基底下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两个矩阵等价,实质上就是同一个线性变换在两组不同基下表示之间的关系。矩阵的相似是两个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矩阵之间的关系。两个矩阵相合就是射影几何二次超曲面的分类问题。正交相合问题是欧几里德空间中二次曲面的正交分类,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19世纪的几何学。由此可以看出,解析几何为抽象的高等代数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模型与背景。其次,解析几何依靠高等代数来提供研究方法。解析几何又称坐标几何,它主要在空间建立坐标系后,使得空间中的点与坐标建立一一对应,从而空间中的曲线与曲面作为点的轨迹与它的方程联系,这样,就可以将点的轨迹的几何条件“翻译”成代数方程,从而运用代数工具进行研究。因此,在解析几何中有很多概念和方法都是从代数角度来定义和刻画的。比如,解析几何中向量的共线、共面就是用线性运算的线性相关性来刻画的,最终转化为应用行列式来表述;解析几何中的向量的外积、混合积也是通过行列式来表述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门课是“数”与“形”的关系。另外,这两门课都采用了公理化的叙述、演绎方法,都把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如集合、对称性、线性性、利用等价关系进行分类的思想,映射的观点(如对应、同态、同构)等贯穿始终,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这两门课具有统一性,因而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2.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决定合并教学的合理性
在我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这两门课往往在大学第一学期齐头并进,由于高等代数课的进度跟不上,经常会出现在解析几何课中提前讲授以后在高等代数课中要讲的内容的尴尬场面。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又使本该是统一的内容被人为地割裂开。由于代数为几何提供了研究方法,几何为代数提供了直观的几何模型与前景,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容易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几何图形或模型(一维、二维、三维图形)从认识上自然过渡到线性代数(如高维空间),知识达到新的高度,认识实现新的升华。实现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有利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且,让学生直接应用代数处理几何问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代数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接触到的代数是鲜活的知识,替代原先枯燥乏味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合并教学的做法也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杨忠道、王叔平等所倡导。最早以南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率先进行此课程的改革与尝试,近几年又有一批学校对此合并教学进行改革,如华南农业大学等。
3.合并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用合适的教材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数学系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二门课程合成一门新的课程,相关的教材也不断出现,像南开大学数学系孟道骥教授主编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陈志杰教授主编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3]等都是相当优秀的教材。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数学系的教师可以一起讨论上面教材是否适合我校的学生,也可以适当的筛选教学内容,或者在有经验的基础上数学系的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教材。选择参考教材也很重要,我们现在正在用的教材如:张禾瑞或是北大数学系编的《高等代数》[4]、吕林根编的《解析几何》[5]都是这两门课程的经典教材,我们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书。
3.2 增加习题讨论课
由于高等代数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抽象,虽然有解析几何作为直观背景,但要深入掌握与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大一的同学,因此有必要增加习题讨论课。讨论课中必须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把学生从单纯依赖听课、做题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讨论如何去积极思考、研究和探索规律。对于习题讨论课,我们可以安排学习好的同学来解决同学中存在的一般问题,然后老师再解决比较难的问题,这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如两周一次,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阶段性,每阶段安排一次测验,同时还要精心准备测验的内容。这样,学生基本上就会随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也会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要求学生上自习课,我感到习题讨论课这一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3 开设数学实验课
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专业的学生,特别重要的是对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能力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可视化和虚拟环境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已成为传统课程教学改革中日渐重要的一个新增环节,合并课程的一个目的就是能把腾出的课时用于设新的课程,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实施合并教学以后,实验教学已成了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几何问题的代数化处理,代数问题的可视化处理,一些抽象思维的图形化,既可扩宽思维活动空间,又可增大思维容量,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6]。实际教学中,如解析几何部分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若用手工绘图,除了准确性差外,观察起来也不方便,如果采用计算机作图,就可在计算机屏幕上用不同的视角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图形。另外,高等代数的大部分计算都比较繁,而且只是一个机械式的呆板的变化过程,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对这部分内容,只要在讲清楚基本理论、基本计算过程之后,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应尽可能安排学生上机练习。这样一可使数学与计算机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二可以节约许多课堂的时间。
因此,开设数学实验课,既能得到手工作图难以达到的效果,又能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趣境”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4.结束语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合并教学改革不是对现行的两课进行简单的合合并并、修修改改,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整合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之不仅包含两课原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能把体现当代课程发展特征、两课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该项改革的是否成功,不仅关系到数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且对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也是极其重要,这项改革的成功经验可直接应用到大学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教学改革中。两课合并教学改革并没有完成,只是刚刚开始,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7]的处理都是以高等代数为主线,以解析几何为辅线来编写的,打乱了过去的非常严格的逻辑体系,尤其是解析几何已不成体系了,从内容上看,削弱了解析几何的部分内容。所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把它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敏.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合并设课的教学改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4):117-118.
[2]孟道骥.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陈志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吕林根.解析几何(第三版)[M].北京:北京高教社,1987.
[6]凌征球.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合并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建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
篇4
关键词: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5-02
一、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同行听课的形式,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对教师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1.有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高等数学课上讲数学史知识是浪费时间,等等,这种错误的认识势必影响数学史知识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2.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不是很善于将数学史知识渗透进高等数学教学中去,或者是数学史知识的教育与高等数学教学相分离,没有发挥出数学史知识教育的真正作用。
3.有些教师自身的数学史知识不够丰富。数学史是师范类数学专业的一门必需课。但在高校中,很多数学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大学,没有数学史方面的教育背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或者不系统,以致无法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总之,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出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和效果。
二、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一些教师对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将数学史知识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
1.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9,11-1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史中存在大量可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例如,在讲微分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冥王星的发现是在利用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出它的轨道后,再通过天文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的。又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适当介绍导数的两个产生背景――瞬时速度和光滑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定义,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是来源与生活实践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数学史上一些有趣的悖论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2.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13]。数学家与教育家F・克莱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也为数学家所遇到,那么,如何能使学生顺利克服这些困难呢?如果学生了解了有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10]。例如,胡桂英等[3]将极限的数学史知识融入极限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极限思想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从认识有限量到认识无限量的思想转变过程。
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8,9,11,12,17]。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例如,在讲述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庄子引用过的一句古语:“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说明我国极限思想的源远流长;还可以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其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数学家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述欧拉方程时,适当介绍一下数学家欧拉,欧拉是历史上写论文最多的数学家,但在他28岁时噩运降临在他身上。通过口述,他儿子记录的形式计算,他坚持了20年直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4.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育人”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数学史主要是由数学工作者和数学家创造的。在数学史上,有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有让人为之扼腕的史实。例如,在讲级数理论中的阿贝尔定理时,适当介绍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悲惨遭遇,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若干原则
针对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数学史知识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的现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数学史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如果将介绍的数学史知识和教学内容相分离,那么有可能使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遵循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2.数学史知识为辅,高等数学知识为主的原则。数学史知识的引入是为了使高等数学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史知识的介绍不宜占用课堂学时太多,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融入数学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整理、甄选数学史的相关资料,设定好数学史知识教学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
3.数学史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在高等数学中,所引用的数学史知识必须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引入的数学史知识难度过大,学生理解不了,就会无法发挥数学史知识的作用,甚至让学生望而生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近的数学史知识(课外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四、提高教师数学史修养的几点建议
说到底,教师是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因此,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数学史知识的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数学史修养。结合本校的情况,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邀请数学史专家给高等数学教师讲授有关数学史知识;“走出去”是指选派一线在职教师参加数学史方面的专业研讨会进修培训班等。
2.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组织教研室相关教师编写一些有关数学史的教学资料,并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史知识教学素材。
3.努力创造应用数学史进行教学的条件。学校应尽可能地订阅数学史方面的报刊杂志,给同学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等等,提供一些成功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案例,并制作成光盘供相关教师学习、借鉴等等。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了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应用数学史知识的方法,并自觉应用数学史知识进行高等数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凤敏,刘玉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6):130-131.
[2]高月琴.数学史知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8,(01):60-62.
[3]胡桂英,钟军平,吴昊文.高数“极限”教学与数学史的整合摭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4-135.
[4]高玉芹.高等数学口诀及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2):68-70.
[5]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127-128.
[6]张桂梅.高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04):66-67.
[7]刘艳芳.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3,(16):158-159.
[8]宜素环,单秀丽.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J].职教论坛,2012,(26):24-25.
[9]邓燕.浅析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6,(4):22-24.
[10]韦兰英,张振强.谈谈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268-269.
[11]吴筱宁,黄建科.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0):115-116.
[12]张敏捷.略论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魅力中国,2009,(25).
[13]杨颖,刘颖.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87-88.
[14]马书燮.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1):94-95.
[15]周俊林.数学史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0-61.
[16]赵清波,李文潮,吴克坚,等.数学史融入医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56
篇5
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让学生有更大的数学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育能够有较好效果的前提,而且现在学生心理变化相对以前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学生心理.
根据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现在中小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内心需求,笔者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学应采用生活化、情景化模式进行教学.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模式
1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
中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中,并且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中小学生更深刻和真实地进行数学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为生活化教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多生活元素的介入,学生才能够提起更高的学习热情,真正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更为实用.
2中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化模式
数学教学情境化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中的氛围.数学教学情境化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创设一些真实的数学场景,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真实感受,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情境化教学还能够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不至于使课堂总陷入冷场的尴尬局面,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探究
1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
关于中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的探究,融入生活中的一些元素的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真实性,增强其存在感.如,在三角函数学习中,sin30°=1/2、sin60°=3/2、cos30°=3/2、cos60°=1/2等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能够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三棵(假设A、B、C为三棵树的代号)不同的大树构成直角三角形,另外两个角度恰好是30°、60°,然后说明三角形三个边的关系.或者讲述完公式后,让三个同学站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然后用绳子围成一个大的实际的三角形,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三个边的关系.
2活跃课堂气氛,精心设计课程
由于现在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探究,就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数学教学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精心设计课程,调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在一次小学课堂听课中,教师讲述的课程是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较好,能够活跃课堂中的气氛.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很多汽车标志和一些生活中工具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出都有什么图形,然后挑出图形中的三角形,而且还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出所有的三角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积极踊跃.教师顺势引入课堂内容三角形的认识,然后讲述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和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语
数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数学是每一个都应该有的素质.学校数学定理教学对数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心理也在逐渐变化,数学定理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几个变化[J].数学通报, 2004(9).
[2]吕世虎.高师数学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改革[J].数学教育报, 2004,13(1).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一、引言
小学是学生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都可以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不断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关的概念、知识点等,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透过这些知识点进行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对数学课堂的创新模式有着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二、融入多元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接触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际活动之中,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理念的实现需要有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分层次教学理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学生整体数学探究水平的提升。这种教学理念可以借助多元化手段有效实现。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教师借助教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点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再例如: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关的教学内容,最终理解和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这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在职学习,教学反思、研讨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在应用这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认真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最终实现其教学的最佳效果。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三、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笛Ы萄需要进一步拓展其探究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延展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探究教学内容,将其进行不断发散,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这样就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上进一步拓展,他们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两个图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上有没有联系呢?这是教师可以重点突破的教学点,学生可以与之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有效联系,最终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
四、营造数学教学氛围
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有效体现。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故事引导法,就是运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数学故事,引导创新教学的开始。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将大大提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主动性。他们将更加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之中。讨论教学,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充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学生为主的教学氛围营造都是离不开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背景资料的准备、故事图片、影视资料等方面都需要重点设计。例如:图形的认识初步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对不同图形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认识到一个图形的认识角度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也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多总结相关的学习方法
学生实现历史学习有效性提升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首先,教师需要总结教材中的一些东西。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迁移和发散,这样使得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其次,需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学习小技巧。最后,教师可以多元化的引导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兴趣。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网络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例如:假设学生对梯形特征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不能在一堆图形中找出梯形来,教师就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我们可以将梯形的认识教学进行有效改进,从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人手,提升学生对梯形认识的兴趣。
六、过程评价的应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得到肯定,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将得到大大提升。教师需要应用过程评价方式,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设计相对应的评价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的这种评价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参与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大提升。例如: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设计到过程评价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平时数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倒逼着转变平时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日常的数学学习需要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法进行学习之后,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地平时成绩,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将被动的数学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一些日常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将被有效转变。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34-01
数学在小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在生活中也是应用比较广的一门学科,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总是由于一些原因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教师都十分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数学的教学中一味的注重成绩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长生反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学化”、“书本化”是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最大的问题。这里“教学化”指的是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注重教,“书本化”指的是教师在小学数学只注重对课本上知识的传授。
二、解决“教学化”的方法
“教学化”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大诟病,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更是尤其严重,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各阶段的教育中都注重教学的“教”而对于教学中的“学”的重视程度不高[1]。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要想解决小学数学中“教学化”的问题要从几点入手。
(一)改变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对于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在教育中大多数把自己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学在学习中缺少兴趣。所以教师要通过反思改变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二)改变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角色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一直都是在听,他们只注重听课,很少在课上进行发问,一直都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改变课堂的“教学化”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去学习。
三、解决“书本化”的方法
“书本化”是现在教育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则是更加的严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都只注重对于书本上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提高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知识的作用,因此而厌学[2]。
教师在小数学课程中应该多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应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的重要性,慢慢的喜欢上学习近而变成主动学习[3]。例如,在小学的课堂上进行钟表认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拿一个实物给学生进行演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进行认识钟表的练习。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比如进行乘法运算的学习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让学生对乘法口诀进行背诵而是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比如可以举例子菜市场的王阿姨买一斤白菜8角钱,小明买了8斤白菜应该给王阿姨多少钱,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一些改进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他们对数学模型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出发,对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在《替换的策略》的课程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替换策略的本质,懂得在什么问题上可以进行等量替换。
(二)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十分的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要懂得尊重师长,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这种尊重我们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因为惧怕而表面上尊重,更不能出现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威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较轻松的气氛进行授课,在讲课的时候做一个和蔼的老师,在和同学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要成为他们之间的一员,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程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教育是公平的,尤其是在一个班级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公平”,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适当的表扬,在许多的时候表扬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行,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加的关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对于有进步的小学生教师要给予“小红旗”奖励,让学生们和自己比,通过脚踏实地学习而慢慢的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多玩好动的年龄,在课堂上也会有一些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搞一些小动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就是教学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比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图形染上不同的颜色来吸引学生,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慢慢的让学生形成习惯。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注重教学中的“学”让学生成为教育中的主体,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适当的采用激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启泰,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实际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42-0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教学也通过多媒体教学来传递。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而体现的是一种对数学感性的认识。对于小学而言,他们的思想认知还不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困难和障碍。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和先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数学教学动态化。通过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方法,把数学教学呈现出来。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和改进,不仅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1.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数学教学的动态画面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有限,所以不能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逐渐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动态的教学要比静态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充满情趣的图片和故事,这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也都是静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的动态教学。通过动画的形式能让数学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多媒体教学制作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动画的形象和生动来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化,通过图文并茂的的动漫形式让原本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活跃,让学生更能接受。
例如在学习《圆柱及其体积、表面积》的时候,需要学习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师为了更加形象的展示,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制作相关的动画课件。在动画课件中展示"把圆柱垂直分割成若干份,然后拼接成长方体的过程",从而说明圆柱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透彻的理解圆柱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图文结合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但是小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对于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图文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把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点展示出来,因为图像是比较能够直观反映数学知识的。针对数学知识配上一定的插图,然后教师再根据图加以语言描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习变得轻松自由。通过图文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提高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为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和棱长以及顶点,通过图像表现出来,让学生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各个部分。然后通过画面把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转变为平面图像,完成想象思维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渡。
3.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模拟演示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的工具学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和热情,导致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觉得数学难懂,脱离实际。但是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与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学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生活离不开数学。把理论和现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教学寻找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以及把数学中相关的计算题通过现实材料联系起来,然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演示和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数学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遇到许多实际问题的。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搜索到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视频,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一块手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物的教学。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钟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比如有一个这样的视频:"在一个卧室里,一阵急促的闹铃突然响起,床上的小男孩起床了,他看看了桌子上的闹钟,闹钟显示了一个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这个小男孩是几点起床的?"然后找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可以问:"那同学们都是几点起床的呢?"让学生把自己起床的时间,调整到手表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自然会想到自己每天起床的情景,这样不仅有效的创设了教学情景,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理论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把其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让数学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牛海娜.对现代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应用的再认识[J].成功教育.2011,(04).
[2]王宏.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本质;数学教师;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认为数学学科只是一种具有严谨系统的演绎科学,数学活动只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在黑板上进行严格的演绎逻辑推理,单方面传授知识给学生,干瘪、枯燥无味、单一的“讲授式”占据主导地位,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现探索活动没有真正体现,只是机械的重复运动。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文试图从数学教学本质与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做一些探讨,旨在与正在使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同仁进行共同探究。
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就必须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要努力吃透。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的“度”,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是否需要而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这样,把握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科学内涵,就有利于全面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之中。“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更加强调了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双边活动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正是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置身于适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发现和猜测数学概念和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师生共同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又一本质特征,强调了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数学教学。这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本质认识的提升,是对教学相长的发展。
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的这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又必将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改变了全由教师控制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对教学的传统认识,面临种种问题时积极去思考、去提高,特别是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构成的三维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弊端 兴趣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处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如果小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就无法“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只有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满怀热情,才可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氛围转变成生动、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现有的数学教学方式对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弊端
(一)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及缺乏全面性
小学数学教学需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能力、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然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属于老师熟悉,讲台下的学生却是一脸的茫然,所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与数学知识间产生断桥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所创设的情境缺乏创新精神,创设的情境层级不高,仅限于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更好的把握数学规律,对学生缺乏启发性,使得数学学习课堂越发枯燥,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创设的情境仅针对局部的数学问题,缺乏全面性。
(二)数学教学未能“授之以渔”
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指导性作用。然而,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数学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课堂结构体系单一,深化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水平不高,造成学生只能掌握数学知识,无法达到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并使其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没有数学思维指导的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容易引发学习的厌学情绪。
二、如何用心架设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桥梁,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结合实际,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思考能力受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以及小学生长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影响,接受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精神,尤其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题进行有效的情景假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实际问题,以确保尽可能的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小学生的共鸣。教育工作者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为学生架设认知数学的桥梁,激活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达到“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效果。
(二)营造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数学学习氛围对于是否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忽视的,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成为了能否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键因素之一。小学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轻松的数学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满怀热情的投入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精神饱满,教学方式充满激情,形式多样化,以自身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小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提升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不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避免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开展小组讨论,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对积极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等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操作性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游戏性情境,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新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新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同事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构建数学认知的桥梁,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通过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上的成功是每个学生最初的渴望,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不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多次受挫,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将数学学习当成一种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学生。所以在小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当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教学要求是激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由简单易懂的数学问题开始,让小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成功变得更容易些,每次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带来的喜悦都会添加小学生的一份信心与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正确引导小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只要不断思考就有成功解决问题的希望,即使面对暂时的失败,也会通过加倍努力获取成功。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一次次成功,不断增加学习信心,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注入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成功构建数学认知的桥梁的快乐当中,保持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乐于学习,达到“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