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分析

篇1

中国美术学院周武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陶艺教育沿革、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创作实践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之一,几十年来以邓白、陈淞贤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以刘正、周武、戴雨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陶艺家为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陶艺教育的重镇。周武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创作的一些做法。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和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缺少基础设备和设施,一些陶瓷材料和成型工艺课只能以画设计图纸为主,当然,毕业创作也自然被受到一些限制。近年来,经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使得师生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因此课程也渐渐得以充实。最终落实到毕业创作上,他们是这样思考并实践的:第一是目的与认识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陶艺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展现四年学习阶段的所学、所思,并通过创作实验与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综合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材料、工艺以及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感受和自己关注的问题,自主拟定选题,制造一套或一个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第二是独立与原创问题。如何做到在毕业创作中能进行自主创作和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中国美术学院注重让学生尝试通过把陶艺创作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艺造型立体化放大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融合的学院派陶瓷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实践发现创作的乐趣,激活创作的语言。第三是选题与观察问题。周武教授强调:科学的选题应该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源于观察。学生往往对专业创作选题缺乏认识,时常觉得迷茫。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典作品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提高,就会体味到文脉、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当问题看不清楚时,你要从问题的根源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凝练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于陶艺教学中的技艺与观念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当今我国陶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技术教育虽然是陶艺专业的主要内容,但主要是技艺的传承,而在新的时代和艺术背景之下,技艺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却有更多的意味。而所谓的“观念”在当代则可谓是艺术的核心问题。梳理技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探究陶瓷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陶艺创作中当代艺术观念的地位与作用入手。

南京艺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本科陶艺专业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工艺的内容,即参照紫砂工厂学徒制的方式上课,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试图跨跃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于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大学陶艺课程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紫砂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近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泥片成型技术课程的实践,一方面以规范的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泥片质感、肌理、装饰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学生作品“时间寓言”,其体量达到两米高,是在泥片成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肌理处理,其方式和宜兴花货的工艺处理方式十分相似,但在化妆土的使用上又有作者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作品中朽木的质感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同样,关于陶艺教学中技艺传授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金谷老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陶艺的技艺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法演示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技艺的传授融入到设计课题中,提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尝试过的题材与对象。技艺的目的旨在表现出艺术创作的趣味,学生将会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作品,避免老师因表现出对创作过程太熟悉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面对丰富的现代材料,陶艺家需要做的是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表达情感,他不一定要十分了解物质现象发生的原理,但一定要学会使技术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让技术产生情感表现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陶艺基础技术教学还很不到位,陶艺成型和装饰技术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好。学生对陶土原料、釉料配制及烧制技术的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道原来陶土也要通过精心配制才能产生不同的表达价值。至于釉的创造和烧成经验的积累,对于目前的陶艺教育更是薄弱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陶艺创作的潜能与效果。大家使用大致相同的陶土和釉料,在类似的烧制方法下,作品的个性风格自然就拉不开距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本科陶瓷专业院校,其陶艺教育和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金文伟教授从在加拿大和法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发,介绍西方陶艺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并从技术美学和哲学切入,阐释西方陶艺教育在更宽泛层面上的意义。如在技术教育中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究拉坯速度、力量与平衡的关系,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宗教意义的认识,如何寻找观念与技术的平衡点,对泥的哲学阐释包括泥与社会、文化、人性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艺术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等,看似罗列了一堆概念,实则是反映了我国陶艺家对泥与火、观念与技术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体验。金文伟教授认为泥与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媒介,拉坯、施釉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要更多地赋予它一种人文关怀。金文伟还提出:我们的陶艺教育要尽快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他认为在未来陶瓷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生产企业,而是在国际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理念的营销公司,每个公司推出的理念都反映了国际设计大师对未来陶瓷市场的构想。随着网上商店购物的开展,全球资源的便捷利用,各种新兴行业正步入市场。陶瓷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生产企业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营销网络控制下的新企业模式,因此新的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团队的合作精神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提倡,核心就是让艺术家、设计师和陶艺工艺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沟通。

江南大学的徐诚一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宜兴紫砂壶艺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的作用与影响。解放前,无锡美术专业学校曾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系都在宜兴陶瓷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使学院陶艺学科建设得以支撑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观念与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使学院与陶瓷产区发生良性互动。地处紫砂陶发源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谋求转型与创新。应该看到,原有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方式已难以适应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具有院校背景的现代紫砂陶塑创作群体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犹如紫砂壶艺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并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样,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和传统紫砂陶塑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传统陶瓷产区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西安美术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但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为西安美院的陶艺教育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李黎老师对西安美院现代陶艺教育坚持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介绍,令与会者颇感认同。李黎老师的发言始终强调二点:第一是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像水与树的关系一样,传统陶瓷是水,是养料,而现代陶艺则是大树,水土肥沃,大树必然长得茂盛。由于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他们的陶艺教学在低年级时会经常让学生到陕西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场所去感受经典作品,滋养艺术灵性。至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耀州窑、富平陶艺村等作田野考察,体验民间陶艺的工艺、审美和市场氛围等。第二,走特色发展之路,强调地域性特征,让西安的陶艺教育和创作有别于宜兴或景德镇的陶艺教育,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工艺材料和艺术观念所致。就像石鲁、何海霞之山水画绝不可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之山水画相提并论一样。

二、高职教育:在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之间形成合力

与本科陶艺教育有别的是,我国设陶艺专业的职业院校全部都是办在各陶瓷产区的。如宜兴产区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产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产区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产区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产区的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是因陶因瓷而生、因陶因瓷而兴,所以它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等无不深深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材质到工艺、从技术到观念都与地方文化休戚共生、密切相连。由于它们的办学定位原因,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技术”问题,而少了一些本科院校“观念”、“语境”、“实验性”等“纯学术”的意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教授认为:高职陶瓷艺术教育应突出技术、技能与应用性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按高职院校陶艺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来统领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解决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2)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与模式是为重要。传统的陶艺教育历来重视“双基”教育,即将专业学习人为地分割成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两个部分,忽视对学生兴趣和创新技术、技能的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长期拒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天地之外,这是高职陶艺专业学生缺乏创作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要从职业性、岗位性出发,注重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与整合。

(3)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陶瓷行业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为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并改变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展开教学,把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讨论、市场调研、案例教学、实训操作和企业考察实习全部有机地贯穿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4)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陶瓷艺术创作课程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应用各种陶瓷艺术表现方法、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和装饰材料进行表现与创作,并用较短的时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驾驭工艺与材料,进行多样化、小型化的实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再求精、求深,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意,学会欣赏各种陶瓷艺术作品,形成高职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课程“一专多能”的特色。

(5)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陶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传授制作经验与方法的同时,应更加侧重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发挥各种潜能及创造力。同时提高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分值,使陶艺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职业类艺术院校,其办学理念新、文化积淀深,在国内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陶艺专业在具有较深学术背景和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沛雪立教授主持下,在不长的办学时间内,遵循把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把教学成果以参加学术性展览和商业性展会的形式推向社会,让交流中反馈的有益信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从观念、内容到方法得到不断充实、调整与提高。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认识。即有重点、分层次地介绍陶瓷艺术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的关系、区别。讲授工艺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和实际运用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各类图书资料,从历代传统陶瓷到中外现代陶艺以及其它门类的艺术资料都有所涉猎,并以绘图的形式记录典型性的陶艺作品,使学生对陶艺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专业状态。第二阶段是工艺技术学习和技法训练。要求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泥料、釉料配制、成型、烧制等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练习。形式内容不限,但要求按主题进行创作,形式感要强,有趣味和个性,并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们按大主题要求自由发挥,大量捏制小泥稿,然后逐一进行辅导。从学生任意捏制的小泥稿中发现有意义的因素,并加以引导、发展而成为作品。期间也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对经典传统陶瓷器的临摹。地处北方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立足我国骨质瓷生产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为日用瓷生产企业适用的陶瓷专门人才。论坛上,王联翔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学院是如何做好依托校办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篇文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启动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确立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改思想,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工厂———唐山美术瓷厂和引进企业———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唐山地区一批陶瓷企业为平台,构建了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一时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去车间认识设备、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时期为贴岗实习阶段,即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通用专业技能,把实际生产项目引入课堂,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授课,学生在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完成贴岗实习项目内容。大三时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其中第五学期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生产性的工作任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与岗位对接的能力;第六学期,在陶瓷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教育跨越了50余年,获得丰富的成功经验,本土文化对于学院陶艺教育的影响成就了学院的今天。他们在不断坚持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自觉思考,在构建符合职教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承传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蒋雍君老师在这次论坛上就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说,该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切入点,依托陶都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索陶瓷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了“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以专门化方向对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就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五大途径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他们的陶艺教育成功走出了以陶瓷雕塑人才培养为特色,密切依靠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为平台的道路。张南章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企业建‘教授工作室’,探索‘学研产销’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可概括为“六个创新点”,即: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搭建互利共赢的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研、产、销一体化;创新师资队伍结构———夯实导师团队;创新教学方式———在导师负责下的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创新实习与就业渠道———实现学习与就业一条龙。他以“聚玉堂陶艺公司”为例,介绍了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实施方法和最终效果,让与会院校代表很受启发。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琉璃艺术系的高蓓博士也在会议上简要介绍了他们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与亮点。该系拥有一支有三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三名省陶瓷艺术大师领衔的学识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地处交通方便的淄博市张店区,自建系以来,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皆以适应陶瓷产业发展为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和传承淄博当地的陶瓷文化特色,并借鉴现代艺术观念,将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训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篇2

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独立机制也掩蔽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院的专业化教育与大学通才教育之间对于人才‘’培养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时任清华大学校务主席的冯友兰先生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比冯友兰更早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曾提出: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进而他还提出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目录的调整、高等院校的合并、高等教育的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强调通识人才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向.不仅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的偏重和狭化,而是对艺术学院的专业化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是当代艺术教育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有着一批学贯中西、会通艺理的教授集群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和不懈的学术努力.铸造了我院重历史使命感、重人文思想研究的诗意的传统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基本点。从这一历史基本点出发.我们一方面应当重视艺术学院教学中人文学科的基础教学,重视文化研究和美术史论研究力量的建设,重视学院理论话语空间的开拓从整体上加强学院作为人文思想传播和研究之所的学术氛围和精神铸造。另一方面重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梳理和构建艺术学各专业学科结构,在人文精神内涵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画的传承和拓新、绘画专业中各画种的纯化和融合、书法学学科建设和类书法的艺术创造、空间和平面的融通和拓展、各设计专业方面与传统的沟联、与技术的关系、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学科建设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娱乐产业之间的联系等课题.在人文精神品质的特征上锻造多元艺术追求的内在形象。我们提倡由上述的两个方面来构建学院人文精神的摇床.强调对受教育者学养、才情、志向的综合培养。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机器’‘而是培养掌握了艺术技能、会通艺理的创作者和思想者,培养一个个兼备宽厚专业基础、宽阔知识视野和创新意识.兼备求知激情和反省精神.兼备远大理想和奋斗意志的完整的“艺人“。

新领域的开创

随着全球性的信息时代的迫近,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建设一批社会急需、科技含量高的紧缺学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国美术学院在“十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发展新媒体艺术创作学科的构想.并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成立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今年六月,由我院策划发起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中央美院、上海美院共同举办“数字影像在中国‘’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有关数字影像生产和研究的各方面专家聚集一堂,带着一代创业者的激情和责任围绕数字影像动画的创作现状和市场前景、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教学、数字影像在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新媒体艺术的开发和发展,必然会给传统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学科带来冲击所以.一定要理清现有的艺术学科和新学科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把握它们之间关涉到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东西理清两者间互补互动的脉络尤其应警惕简单照搬进化论观点以新旧说来判定彼此优长的认识。让现在的艺术学科和新媒体艺术学科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使传统的架上绘画语言、艺术语言在挑战的契机来临之时.沉着应战.丰富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触及着现代主义的那种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二位一体的深刻命题,既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开发,又对技术特以清醒的批判和警觉。数字影像的创作者正是在这个两重性的格局之中确定自己的职责,这一职责就是要站在社会和技术的前沿,强调人与世界同在的根源状态中把握技术命题.积极应用技术开拓技术.同时又善干在技术无限拓展的变化中.从其成就史的表征中抽身而出.重建冷峻的批评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格局之下新媒体艺术将广泛地涉入文化艺术的民族根性的课题;涉入个人的艺术创作与大众的文化境域之间的融合创作的课题;涉入艺术的深度的人文关怀与娱乐游戏产业的互动和融通的课题,涉入教学科研与市场前沿的课题。

第三,应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平台尽可能地取得与数字技术研究和发展之间的直接联系,培养一批兼具科技能力和艺术创作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站在思想和技术的前沿来打造这支新军。

完整的工作室的教学机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研究的迅疾发展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持续锐增的态势.正在悄然改变教育的含义。现代教育正在反省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方式和功能.思考着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领悟知识、研究问题的自我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精神。这一精神指向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和设计教育现代艺术和设计教育所要接触和涉入的课题越来越多不同的观念和风格主张亦呈纷繁之势。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期里掌握知识要领.既能够获得宽广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向各专业转化的基本的可塑性又能够在艺术追求多元发展的结构中选择自己的深入学习的方向如何使不断丰满的学科家族’‘中各专业枝繁叶茂同时又在整体上形成互动互进的态势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当梳理现在的学科和专业.改革学科结构和教学机制.在保证传统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提下.综合相关画种学科群组建新的有利于基础共通、多元发展的基础部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逐步实行完全的学分制从而建构既有利于中西艺术互相砒砺、大众文化频频挑战的情境中各种艺术追求、各画种特色的多元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系统。

举目全国实行工作室制的学校很多。工作室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几个需要思考之处首先工作室的建立应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可以强调画种特色也可以超越画种界限可以坚持中国传统绘画从艺术性到精神性上的固守.也可以提倡中西绘画之间、各画种之间打通的格局.但最为重要的应是从学理上廓清工作室的艺术追求,从人文关怀的路径特色上梳理各自的学术形象.组建自己的队伍。学院应为工作室的划分提供更广阔的结构平台.从真正意义上为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结构性的保证。其次.处理好基础和工作室的衔接关系。基础部不应有画种之分.应根据现在生源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造型和设计发展需要的基本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在掌握造型或设计基础的同时.对各专业方向、各工作室的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有可能进入有序而有效的工作室选择。在工作室的层面上也应警防教授专制主义.处理好工作室的特点,教授的责任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我整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建立可能的学生转换工作室的制度。第三.各工作室应围绕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应突出工作室特点如中国画工作室是否应增加古汉语、古诗词的课程,综合艺术工作室如何跨越画种安排课程结构等等。第四.学院应重视安排富有特点的选修课程从学分比例上保证这些课程的实施,使同学们善于在工作室之外的学习空间汲取养料.养成自我拼盘的整合意识。

篇3

关键词:教育艺术;交流;心态;反思

一、基本材料

初一时班级有位刘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总是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从来不交,科任老师经常反映,他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我行我素,孩子的父母根本管不了他。他的父亲每次打电话都哭着说:“老师,我该怎么办?我实在拿他没办法。”后来,他又渐渐地迷上了网络,厌学情绪越来越重。

二、问题行为表现

1.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排斥他人的劝导

2.没有学习的热情,有初步的网络成瘾症状

3.对某些事情有消极和抵触情绪

三、原因分析

学生本人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家庭保护的缺失,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导致孩子叛逆心理极强,对他人持否定态度,不能接受批评。

四、具体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和他的父母沟通。了解孩子小学时的一些生活,他是从什么时候产生这些思想变化的,在初步了解后,我开始对他展开全面的赏识教育活动。

1.关爱入手,建立相互信任感

没有情感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怎样使教育变成师生交流的平台,并且让孩子愉悦地接受你的劝导与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几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对刘同学的教育中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主动走近他和他做朋友,让他觉得老师很在意他。也很重视他,我开始定期找他谈话,不能一下子表现出对他特别热情,他是一个有些敏感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深入,刚开始他仍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在告诉我:你这一套对我不好使,老师我见得多了,你这叫软硬兼施,别拿我当傻子。我知道他心里依然很排斥老师,但我依然坚持,哪怕是顽石也有感化的一天,久而久之,我发现,他在课堂上顶撞的次数渐渐少了,偶尔也能提笔写写字了,成绩暂且不论,就他目前的表现看,有了回暖的迹象。

2.培养心态,积极面对问题

我感觉刘同学之所以以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主要是没有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怎么能严格要求自己,怎能让他人相信他是最棒的,他自己又怎么能战胜自己呢?我多次找刘同学谈话,让他承担起男子汉该有的责任,做些班级的力所能及的事,在班会上对他大肆表扬,让他在班级感到自豪,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大家认识到:原来他也可以做到这样,他逐渐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在心底记下“我能行”等积极的暗示,鼓励自己,给自己加油,不断前进,永不放弃,直至成功。

3.赞美学生,激励他向上的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恰当地赞美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用鼓励代替批评,用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你去批评,比你去埋怨会有效得多的多。刘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有一种戒备和防范的心理,后经过了解,他与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在学校里与同学交往甚少。几乎没有朋友,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上政治课的时候,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成为他锻炼自己的平台,我多次鼓励他上台展示自

己,把自己推销给他人,同时让全班同学每次都给他热烈的掌声,我们都发现他的脸上也有了一种羞涩的表情,而这种表情是原来不曾发现的。

4.分析了刘同学的情况后,发现客观原因对他影响比较大,怎样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他和整个班集体融合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1)走近他,给予关爱,发现其闪光点,促其上进

记得一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

提问的环节我叫了他的名字请他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好像从来没有人倾听过他的心声一样,他那么珍惜这次发言的机会,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得不错,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次事件让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2)排除他的戒备心理,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让他体会到班主任对他的期望和关心

孩子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想好的,但只是长时间以来持续的否定导致他破罐子破摔。所以,消除他的戒备心理是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他慢慢地开始接受我的指导,对他人也显得不那么敌对了,我知道这是教育的作用。

五、初期成果

学生学业成绩有了提高,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很主动,如:元旦联欢活动,看到了他积极活跃的身影,家长的反馈是孩子能偶尔和他们分享在校的乐事,这也是以前不曾有的,我很开心他的转变。

六、案例反思

篇4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 青少年素质教育 作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76-01

一、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陶瓷艺术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对制作者更具有参与性、直观性、愉悦性等特点,所以陶瓷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陶瓷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

我国的陶瓷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古陶瓷在世界上都被认为是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陶瓷作品都积淀了创作者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感慨陶瓷艺人的巧夺天工之时,同时也对陶瓷艺术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陶工艺人等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祖国璀璨的文化。在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陶瓷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与熏陶,从而把这种对美的感受及联想渗透到其他美的事物当中。陶瓷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陶瓷艺术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陶瓷艺术是一个集想象、审美和动手等多方面能力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在制作过程当中需要眼手心一体,这样就要极大程度地调动思维的能力。正如我们所知,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从小抓起,例如给孩子买橡皮泥,让他们学着或者想象着去捏出一些图形,这种做法就能激发孩子的思维以及想象能力。陶艺作品所表现出的直观性,正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达,展示出了具体的形象,使具体形象被赋予了抽象化的语言。因此,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陶艺教育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古人对于繁琐的制陶过程用“72道方成器”来形容,可以看出制陶工艺相当讲究、复杂和严谨的。这也就要求制陶者需要了解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基本常识之外,也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要求制陶者熟练掌握陶瓷成型技艺,涉及各类装饰彩绘手法及线造型艺术,以及立体造型观察方法和塑造能力。因此,通过陶瓷艺术的学习,能够培养遵循科学规律做事的习惯和素质,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劳动技能。

二、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艺术传承方式单一

我国的陶瓷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以师徒的形式代代相传,很多的能工巧匠因为没有好的继承人,而不能很好地传承技艺,所以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在现代教育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寻求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学校的授课方式太传统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极大程度上囚禁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管是文化课还是实践课都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制陶兴趣,制作出好的作品。

(三)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环节不够重视

陶瓷艺术教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国外的普通学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悲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古国,坐拥着最具观赏性的艺术瑰宝,却不去大力地发展与传承,真是令人不解。

三、陶瓷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策略

(一)应加强陶艺教育的推广与普及

我国的传承方式以及现存的教育方式,对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学习其中好的教育方式,在各个年龄段都开设课程,这样能很好地形成一种陶艺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我国陶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合理设置陶瓷艺术课程

陶瓷艺术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要多安排一些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素质以及动手能力。

(三)陶瓷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陶技艺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传承并不是陶艺课程的宗旨,创新才是一门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课堂上,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责任是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独立思考中,激发创新的潜力。

四、小结

陶瓷艺术融合了历史、艺术、物理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寓教于乐的学科,具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教育也具有陶冶情操、提高智力和树立个性等素质教育功能。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今天,陶瓷艺术教育尚有欠缺之处。因此我们要在立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陶艺教育的优点,把中国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教育部在21世纪新课程标准中将陶瓷正式列入教育内容,相信陶艺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素质教育也会得到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莲生.论我国的陶艺教育思想[J].陶瓷学报,1996(2).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中国的传统医学当中有“医者臆(艺)也”的心法。近年来,教育部连续下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充分说明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医学院校,如何找到符合医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艺术教育的正确途径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这不仅关系到所培养的大学生人格构建、素质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素质。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团委工作人员,在组织医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以及通过与同类学校工作交流时强烈意识到,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组织机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制约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存在以下个方面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加大投人以来,艺术教育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将其列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明确一名校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但医学院校由于专业化技能化教育,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设施不完善。据了解,医学院校很少建立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对艺术教育的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艺术课程或选修课设置在教务部门,艺术实践活动主要靠团委和学生艺术团体组织。用于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场地,器材等严重缺乏。校团委、二级单位团委以及学生艺术团体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交流,容易产生“各顾自”的现象,浪费了有限的艺术教育资源。个别医学院校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于学校团委,作为管理者往往重视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忽视对大多数同学艺术教育知识的普及。

2.师资队伍医乏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少同学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与广大学生对艺术实践活动和公共艺术课程的强烈需求相比,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开设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目前医学院校很少达到这个要求。个别医学院校甚至没有一个专业艺术教师,更谈不上开设公开艺术课程和指导艺术实践活动了。有的医学院校虽有专业指导老师,也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或者艺术类选修课,但相对于学生人数来说比例也非常小,远远达不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一02%比例。

二、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鉴于当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实际,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和提高当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1.健全组织机构

重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鉴于医学院校基本上没有二级艺术学院,也没有固定的艺术教育归口部门,可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直属学校管理,由一名校领导负责。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研究、组织、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定,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在艺术教育中心下成立各种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2.配齐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强,艺术教师资源短缺,应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艺术教师,一是引进艺术专业人才,设立艺术教研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加强培养艺术教师教学水平,医学院校艺术教师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具备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校内和校外、专职和兼职的思路,从外部机构如社会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等聘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艺术教师,参与本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从而补充医学院校艺术教师人数不足的现状。

3.加大经费投入

医学院校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人。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专用艺术教学场所,如艺术理论教室、艺术实践教室等,配备多媒体设备。其次,配备各种教学用具、教学资料等,如购置一些乐器、书法绘画资料等。三,不断补充教学资源,充实学校图书馆有关各类艺术书籍。四是营造校园浓厚艺术氛围,加大对广播站、宣传栏等投人。

参考文献:

[1]杜华,刘里.《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和思考》田西北医学教育(自然科学版),2010(1).

篇6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其生源基本上是对口招生,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处在美育的断层,缺少美育的最起码知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教育中,认为音乐和美术可有可无,加之教育机构的不重视,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音乐美术课,即使开了,课时也非常少,难以达到美育的目的。再者职高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影响下,无力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生源素质上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较, 有很大的差距,艺术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外,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客观上的因素,忽视了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这也是当下学生艺术教育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认为,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是“专才”教育,侧重的是职业性,突出的是岗位能力的训练,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少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关心的是招生的数量和学校的规模,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及师资的缺乏,使得艺术类选修课很难有计划地开展;很多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甚至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不少地方存在着重视提高而忽视普及,重视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活动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参与,重视推动艺术课外活动而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

从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尤其是在本科教育中,都不同程度的调整了艺术教育的比例,其教育形式主要以艺术选修课(文学欣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摄影)为主,辅以学校团委及各类艺术社团举办的艺术活动。尽管如此,但学生对专业类选修课的兴趣明显要高于艺术类选修课。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满意;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本身的艺术教育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将来并不从事专门的艺术活动,所以没有必要在艺术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多学一点英语和计算机来的实在。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学校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学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以及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潜在意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活泼的学习、生活作风,反过来这种环境气氛会促使学生萌生对美的强烈追求,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针对以上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了艺术类课程;有些高职院校把艺术类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改“选修”为“必修”;部分高职院校则十分重视团委和学生会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团委和学生会经常举办艺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因此,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件大事,足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政令形式再次明确强调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那么,高职院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进和加强自身艺术教育工作,笔者提出以下思路,与同仁共勉之。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高职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更重素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高专教育则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此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专业基础扎实,实际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高。切实加强高职艺术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明确高职艺术教育的原则。《学校艺术教育规程》明确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那么,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同样要坚持三“结合”原则。

3.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很多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开设了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美育概论”“交响音乐赏析”“艺术概论”等艺术类选修课,同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艺术审美活动等等。这对高职高专的艺术教育改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考核,要制度化,并以此为基础,在艺术教育开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其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时代特色。在课程编排上大学一年级应以艺术欣赏课为主,如音乐欣赏、美术名作欣赏、文学欣赏、影视欣赏、建筑艺术欣赏等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自由选择一门作为必修课,并计入学分。以后各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艺术类选修课,内容全面合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戏剧、书法、摄影、影视、雕塑、园林等),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此外,开设部分辅导班,如美术、书法、舞蹈等,以满足部分专业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教材、教学设备等,现代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艺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应引起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师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以致很多课程无法开展,成为影响高职艺术教育的第一大难题。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通常是由艺术系的教师担任,而高职院校的艺术系其大部分教师都是实用性的设计专业,层次结构比较单一,难以承担更多的艺术教育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素质要求上,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应采取以引进外来师资和培养在校师资相结合的方法,引进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人才,在校教师可外出进修或在职硕士提高学历,还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师到知名院校观摩和考察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课程设置

所谓艺术设计教育,是指通过有关艺术设计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设计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性艺术设计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得国内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业也得到飞速发展,规模迅速增加。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分为两大块:一类是美术类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类是工科类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类型的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差异。而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也使得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面有所不同。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越来越细化。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且更加细致地分为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网络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等。总之,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知识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美术绘画的倾向,更加注重美术绘画性教育,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分;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比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与社会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足。专业教育只限于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实践教学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

二、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过大

目前,很多大学把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唯生源是图,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

而且,盲目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扩张,使得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导致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

2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建设不足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很多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而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而后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难以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再加上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扩大招生,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

3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滞后

由于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有的还是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因此过分注重美术绘画方面的培养,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相反,不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束缚。此外,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存在因人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也严重影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4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普遍偏低

虽然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文科生为主要生源。不过,近年来大量理工科院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很多理科学生也能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很多学生仅仅认为艺术设计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尽管对艺术设计专业并无兴趣,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很差,最终还是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对缺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层次相对偏低。

此外,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家长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片面地要求子女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造成一窝蜂式的艺考热。很多考生都是考前经过短期填鸭式的专业突击而后报考的,导致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生很多都是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并且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

三、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措施建议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我国艺术设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种现状,并努力解决问题。

1 合理控制招生规模

国内高校应合理控制招生规模,要结合实际考虑到自身的专业设置,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把在艺术设计的招生数量控制在与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相符合的范围之内。

2 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内高校的艺术教育事业首先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壮大教师队伍。更要重视聘请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开展教师水平的培训与提高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与教学讨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水平。

3 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篇8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人的直觉、注意、感觉、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所以说人的心里因素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中,不断强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对艺术的感知力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感受、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称之为观察力。艺术的创造者总是下意识观察、扑捉自己需要的创作素材,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那惟妙惟肖,高贵典雅的孔雀,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那是她热爱生活,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感知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感受力,让学生对大自然、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等,都能获得新的、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创造力来说,想象是否丰富很重要,所以要特别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艺术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它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想象力。艺术教育中,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欣赏者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欣赏,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引起你的想象、记忆、思维等心理的反映。黑格尔曾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如在欣赏音乐、美术等作品时,声音、色彩等外在的媒介,刺激学生的感官,再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性格的不一样,产生不一样的联想,与艺术作品形成共鸣。例如欣赏交响乐《黄河》,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见黄河,但是音乐一出,立刻呈现磅礴气势的黄河,呈现船工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的景象。历史证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也得益于想象的启发,例如电话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这些发明都首先源于发明家的想象,而非逻辑推理。培养想象力,艺术教育有着独特不可取代的优势,这由艺术的特点决定的,艺术具有自由的特征,在音乐里有无标题的音乐,在舞蹈里有只表现创作者内心的抒发却毫无意义的动作,在美术作品里也留有无限想象空间的“留白”处理,这些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无不说明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中处处都有想象的空间,通过潜消默化的艺术教育,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头脑灵活起来,想象力也逐步丰富,从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灵感的培养

灵感的来源通常是直觉的结果,通过直觉,一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突然在脑海中产生,让人豁然开朗,解决了一些长期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而直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理性的“感觉”。而这种直觉、感觉的产生,不是产生在我们课堂上训练的语言、逻辑、分析的左脑里,而是出现在我们的右脑里,右脑就是艺术的大脑,节奏、音乐、艺术的大脑。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它是必须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刹那间感到“真、善、美”,有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没有经过思考,所谓的人的第一感觉和印象,通常称之为“直觉”。而直觉和灵感思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得的。艺术教育是将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艺术教育有助于个性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艺术同构”理念

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艺术同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手段主要是由文物着手,把实体文物当做前提条件,博物馆在当前审美教育过程中具备独有的优势条件,各个时代、风格的文物藏品都是艺术的一种载体,各个藏品的美不一,其展现出的艺术性与形象性也不一样。青少年进入到博物馆,如同将人们带入到艺术环境当中。传统型游览讲解没有办法与人们的文化需求相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期望学习艺术性更加广阔的内容,使用体验以及参与的手段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对于艺术本质而言,所有艺术均是心灵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进程当中,多种艺术类型既是独立存在的,也互相关联。对于不一样的艺术方式,在表达情绪以及审美等方面存有共同点。艺术从一种不断转变成另一种,艺术手段在其他形式上可以找到拓展。独立艺术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探究事物根本,此理念便是“艺术同构”,文学、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手段之间的全面整合,让观众可以在各种艺术领域进行熏陶,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将博物馆的展开内容和音乐之间整合起来,可以增强现场感,一方面提高展品的艺术感,另一方面让文物藏品的形象更加具备感染力,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得到熏陶,为人们带来新型体验。

二、“艺术同构”理念的实践特点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艺术同构”理念得以出现,与此同时,此理念被广泛运用在我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过程当中,一方面使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以及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我国博物馆的多样性资源,让人们在较为愉悦以及自由的环境当中全面掌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让人们感知到艺术的感染力。中国博物馆和德国三家博物馆之间公共合作举办了“艺术启蒙”活动,其主要是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设计的音乐教育活动,其活动表明了音乐和多样性艺术方式以及展览之间的有效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新体验,使人们被艺术所熏陶,进而对人们产生迁移魔化的印象概念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形象性与感染性

美术和音乐作为情感方面的艺术看,两者可以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态展现出来,并且两者被当做是儿童表达自己情感以及认知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与能力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激发儿童内在潜力的主要手段。但是,两者也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方式,两者之间的渗透性十分重要,甚至存有互相借鉴的重要关系。舒曼表明,一个具备教养的音乐家可以在圣母像当中获得许多其是,而美术家也可以在交响乐当中学到更多。

(二)游戏性与本土化

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当中,游戏至关重要,儿童经过游戏可以让自己更加愉悦,而趣味性是儿童参与所有活动的基础条件。儿童在感知音乐的时候,应该选择他们喜欢以及熟悉的文化当做是主要素材。比如,绕口令、历史故事以及儿歌等,所以在体验活动当中应该渗透游戏,这样可以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启蒙艺术”活动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辨反应游戏活动,让儿童回到欧洲启蒙时代,这样儿童可以紧跟音乐穿过时空,联想自己坐火车与飞机等情景,在旅途过程中,儿童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儿童感到非常兴奋,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儿童辨别音乐的能力,与此同时,儿童也获得了更多的感悟,为之后活动的正常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即兴性与创造性

人们的认知在形成过程中,其感知途径不断增多,这样可以深入且全面的进行理解。奥尔夫表明原本音乐不仅仅是单一音乐,其与舞蹈、语言以及肢体动作之间紧密关联,原本音乐是人们自己进行参与的音乐,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是听众,人们也可以左右演奏人员参与进来。在儿童对音乐具备一定程度上感知的时候,儿童便会将舞蹈与肢体动作融入其中,进而展现出儿童心中的实际情感,这样把肢体语言充分渗透到音乐当中的方式被称作是音乐体验。即兴表演是非常自然且古老的音乐表达方式,其是情感真实流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儿童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原则,所以,在体验互动过程当中,音乐与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艺术等之间的全面融合,让儿童在感知到愉悦感的同时,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样儿童可以自由进行创作,这样的过程主要是深入探究的过程,其对儿童实现自我表现以及提升创新能力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当代性与多元化

我国我国音乐体验活动当中,应重视音乐教育具备的多元化以及当代性特点,将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渗透到多样性活动当中,此音乐教学手段主要是特殊以及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其具备的教育观念属于原本教育。原本音乐更加接近自然,其来源与实际生活,可以让所有人进行体验,非常适用在儿童身上,尤其是奥尔夫乐器,其可以让儿童经过乐器展现自身的构想,让儿童自己即兴创作,调动出儿童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让儿童勇于展现自我,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表现能力。

篇10

关键词:艺术院校贫困生压力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等院校开始大幅度扩招,艺术类院校也不例外。艺术类院校高收费及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但是,也有少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学生由于特长和兴趣所在,选择到艺术类院校就读。但这些同学因经济的困难、学业的落后、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与受到资助后的不良心理,尤其是跟周围多数同学在各方面的反差,使艺术类院校贫困生比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更大。所以,笔者就艺术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压力源做浅显分析,旨在探索缓解艺术院校贫困生群体心理压力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

艺术院校的高投入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因此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高消费心理和行为。甚至在一些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摆阔、挥霍浪费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院校的贫困生,他们节衣缩食,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贫困生与周围同学的消费反差及艺术院校中的消费氛围给贫困生造成了很大心理落差及压力。

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带给贫困生的是自卑、敏感、焦虑等不良心理。一些贫困生为了“面子”,追求超出自身经济条件的消费方式,加重了家庭负担,使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大。

2.由于学习落后带来的压力

艺术专业的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艺术院校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专业,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而艺术学习的高投入性使得贫困生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很多贫困生是通过社会上一些培训班的“速成”培训来通过艺术类高考的。但是入学后,专业上的差距就显山露水了,由于基础欠缺,很多贫困生在专业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另外,为了支付昂贵的学费与专业学习费用,艺术院校的贫困生不得不外出兼职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和身心的疲惫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造成成绩不理想。学业上的失败感又使他们焦虑感增加,感觉更对不起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产生强烈的自责感。

3.人际交往压力

首先,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的贫困生缺乏与其他同学交往的经济基础,造成部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

其次,由于艺术专业的特点,艺术课堂的小规模化甚至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存在也缩小了艺术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圈。

再次,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差异较大,艺术院校的贫困生往往很难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最后,艺术院校中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生活的不了解,也造成了对贫困生一些行为的不理解。如不参加集体活动,在金钱上斤斤计较等。非贫困生不愿与贫困生交往,客观上影响了贫困生的人际关系。

4.接受资助的压力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不断加大资助工作的力度。但接受资助本身也给贫困生带来了一些压力:

其一,艺术生大多比较敏感,有的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不愿意接受资助。

其二,一些贫困生受助后得到各方关注,在期望他们勤俭节约、发奋努力、知恩图报等的在外界压力下,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压力极大。

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缓解他们的压力,是做好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基础。

1.完善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首先,学校贫困生资助部门要进一步加深资助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的各项政策,扩大“奖、贷、助、补、减、免”覆盖面。

其次,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及校友设立各项奖助学金。

再次,完善勤工助学机制。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利用艺术专业特点,拓宽校外勤工助学渠道,使其能接触专业知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2.建立贫困生帮扶系统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贫困生帮扶系统中的核心作用。首先,辅导员应了解贫困生的生活情况,使各项资助能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缓解他们巨大的经济压力。其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另外,辅导员在贫困生工作中要讲究教育的艺术与方式,对贫困生的进步与成绩进行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发挥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的特殊作用。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师徒关系,艺术生对专业老师非常尊重。

培养贫困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贫困生融入集体和社会,克服自卑等不良心理。

加强对非贫困生的教育。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加强非贫困生与贫困生的合作与交流,消除对贫困生的歧视与抵触情绪,使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封闭、自卑等不良心理。

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的特点,开展心理游戏、心理剧、励志类心理电影展映等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贫困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使他们在活动中舒解压力、放松心情,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使他们消除不良心理,拥有健康心态。

在咨询方式上,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自卑、敏感等特点,可开设隐私保护更好、更方便的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另外,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共性问题,可以以团体咨询、心理游戏等方式进行统一辅导,消除艺术院校贫困生对自己经济贫困现状的“孤独感”。

4.对贫困生进行真正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切实贯彻资助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原则。如及时向贫困生告知国家对于贫困生在生活和择业上的各项资助政策及优惠政策,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面向所有贫困生公开招聘等,以切实维护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利益。

其次,把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改善资助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一些隐性的帮助,如适当增加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可减轻贫困生在获得资助时的心理压力……不刻意强调资助工作的公开性,避免造成对贫困生受助后的无意伤害,产生对贫困生敏感心灵的再次伤害。

再次,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的生存,更要关注其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育人”功能,积极培育其人文的精神和向上的情感,激励他们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艺术院校的贫困生工作应该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对贫困生的帮助,不只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让贫困生在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各方的努力与帮助下,经济、学习、人际交往和接受资助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玮玮.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223-224.

[2]刘正荣.高校受助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