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实施计划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实施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篇1

1、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按考证两个概念都不正确。应试教育应该说是传统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素养教育,都应归于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内。“素质教育”由于长期应用就约定俗成了。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正所谓“见多识广,经多见广”。

3、关于什么是课程?既然课程是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和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除了教师的备课,讲义,教学案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就是学生做的,也就是了!

4、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改十年来,我第二次听阚主任如此透彻的解读,就是一个“实”字,实际、实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隐性的目标就是隐性的,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5、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仍处于“形态”阶段,我们应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临帖、磨帖、入帖”,然后根据我们的探索“破帖”,成为我们“个人”的、“个性”的成功模式。

6、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我们也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边”包保制、分层评价等,但我们还没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麻烦,没有形成确保制度落实的机制。

7、讲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时,阚主任讲“升学率的高低就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低”,这对我们讲,就是思想认识再解放。推进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人讲就是不要质量!分数是衡量差异的标志,该精确的要精确,该模糊的必须模糊!

第二,管理上的启示:

启示1.思路清晰、明确。纵观

xx县教育局徐庆功局长所做的报告,一是指出了课改的原因,二是说出了课改改什么,三是怎么改,四是课改的策略性。既指出了什么是课改,为什么课改,又指出了课改改什么和怎么做的秩序性做法。同时又把实践中的保障机制总结出策略性的认识观点,来自学习与实践的,令人信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课改的核心——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省规划课题“三步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平台改变教的方式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为平台,改变学的方式,实践三年来,对比新湖乡中学的实践探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简单化,在没有解决好“改观念”,就进入了改模式、方法、评价了。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改变观念的时候就进入了正题,有的老师还没有思想准备,有点“隔靴挠痒”的嫌疑,没有思想的行动是不成功的。二是系统性差,我们的校本培训做得不够好,体现在培训的计划和程序性操作层面,培训的内容不系统是我们的“致命伤”。

启示2.策略中肯,实践性强。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缺智慧,最重要的是胆识和坚持,敢不敢“干”,能不能坚持干,这应该是各行各业都提倡的!比对我校几年的实践,我觉得我们缺的正是这两点。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重视了积极践行,重视了家校沟通,重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总觉得“火候”未到。

第三,方法上的借鉴: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去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学案导学”实验,还进行了一年的“双案”教学实验,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差在哪里了?

一差在环节处理的方法上。我们的“预习探究”环节在课上,新湖乡中学的在课下(当课下作业处理),效益不一样。

二差在模式不成型,人人必须过成型的课,我们没有做到。

三差在机制运作上。新湖乡中学比我校的机制好,他们有校级值日视导教学走课组,校本视导教学验评组,他们的校本教研培训落实到位,他们实行了“三包”责任制,我们没有。我们还停留在外部,领导与被领导的传统机制上。

通过以上分析,是不是我们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学习就是找差距,没有谦虚的态度,是学不来的,照猫画虎也做不到。立足实际,要找我们的优势,“扬长补短”,借鉴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正处于:营造了好的德育环境,在教科

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稳步提高的。因此,我校我校提出了“高效能管理”和“高质量教学”的“双高”品牌学校2012年建设规划。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学教研信息平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建章立制,组建学校信息教研组,充分发挥省、市、区教学信息资源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利用,服务教学,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之一。

二、研究制定关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评价管理办法,为推进学校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改革单元测试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抓好过程管理。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做有益的尝试探索。

篇2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精细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广告公司运营过程为主线,按照策划广告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识广告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模块、广告效果评估等7个模块,第1.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第3.4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最后3个模块对应编辑专员的岗位。

3.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任务设计

3.1教学内容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通过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营销专员、广告企划专员及主管的工作岗位出发,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高位就业孵化”的理念,利用并整合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如红府超市、年客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在校学生设计出“工作环境、岗位轮替、职位递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告公司各岗位的轮岗,综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将优秀毕业生选派至校外合作企业,与广告项目总监直接对接,进入管理层,更进一步增强管理技能,体验领导的艺术,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位就业。

3.2实施步骤

3.2.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6-7人。

3.2.2工作情境设置

在广告公司一般都设有客户部、策划部、媒体部、创意部等职能部门。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客户部搜集广告产品与竞争对手以及行业资料等,然后会同策划部一起消化企业信息资料,形成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媒体部则根据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完成媒体方案,并形成创意简报交给创意部,接着创意部就组织文案、美术指导进行创意表现,形成设计方案后向客户部进行内部提案,内部通过再向企业进行正式提案。由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在市调专员、策划专员、媒体专员、提案人、文案专员等角色中挑选一个,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

3.2.3教师分配任务

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行业、产品设置七张订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客户有广告需要,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告方案,需要每个公司独立设计广告方案参与竞标。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的演练到综合技能的运用,对能力的培养既有重复的部分,又不断提升。订单1.“优乐美奶茶”在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设计悬挂平面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快消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2.“**辅导班”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角落平面媒体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服务类商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3.“联想YOGA3”超极本广播广告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广播文案创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4.“美图手机”微博、微信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5.“可爱多”冰淇淋微电影广告方案招标:学生自行设定广告情境,利用手机、电脑、视频拍摄剪辑软件等设计、拍摄并制作视频广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订单6.“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宣传单页、灯箱、电视、广播、微博广告方案招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电动汽车市场,针对安徽市场设计江淮IEV4新车上市设计一系列宣传活动,配合企业的新品推广,使学生对多种媒体的广告形式综合运用。订单7.“商之都周年庆典”整合营销方案招标:在教师指导带领下,对商之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策划工作,整合营销方案的设计业是对学生营销能力的综合运用。

3.2.4分析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设计广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订单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学习优秀广告案例、讲授各类型广告的设计要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3.2.5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设定的项目周期内,由项目主管合理安排整个任务的进度和分工,最终形成的广告策划案由提案人准备方案的展示。

3.2.6正式提案

每个小组的提案人陈述本组作品的创作理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职场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2.7策划案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委不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每个作品的亮点,并启发学生的思路完善方案。

4.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4.1坚持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力图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4.2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性,同时强调企业导师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工作过程。为满足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和真实工作情境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4.3高位化的人才就业目标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设计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了行业内部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新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突出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过程更加了解,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中。笔者将根据参与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及多年从教的工作经验,为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献计献策。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

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社会实践当中,生产复杂的产品需要重复使用多个“工作过程”,这就构成了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根据所生产的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一套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可以将工厂或者企业中的生产过程搬到学校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产过程中的步骤,在学习中模仿生产过程,围绕生产任务开展学习,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不但丰富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课程模式上的特征有:

1.目标的定向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目标是明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内容的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这一系统化课程的办学理念是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把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可能会遇见的工作任务搬到课堂上去,将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安排课程内容。

3.实践与评价的整体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需要体现整体性,将学生和教师看成整体,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将规定项目的训练和自选项目的训练相结合,训练学生在学习当中锻炼动手能力,既能在学中做,又能在做中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

1.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我校增加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面向“汽车后市场”,依托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来确定学习任务,再根据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这里我们归纳出来了八个行动领域:工作安全和环保、汽车及系统使用、内外信息交流、计划制定和结果检查评价、汽车各系统拆装检查调整、汽车养护、汽车检测诊断以及检修质量控制与评价。

2.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和学校课程相结合,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式,由易到难,将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落实到实处。比如针对汽车养护这一行动领域,就可以安排出汽车电气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养护这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汽车美容与装饰和汽车营销这两门能力扩展课程。

3.构建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汽修专业的学习特点,中职学校需要为学生创设符合学习情境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领域和目标来确定学习所需的情境,每门课程可以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我校汽修专业与福州嘉利德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靓车堡汽车连锁服务网络等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我校汽修专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汽车养护、维修检测技术为核心,着力构建出仿真的实际生产环境,帮助学生复原生产工作的实际环境,将教学、实践、培训结合起来,组成面向社会的校内实训基地。

4.以任务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内部结构,结合工作任务安排知识点。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完成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是一个相应的知识点,只有将多个知识点都弄明白了,并且串联起来,才能完成整个的大的工作任务。我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曾经组织行业企业技术总监、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的教师共同完成了《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电气检修》这两本校本教材和工作页的编写,这两本教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为学校教师的课程安排提供了合理的建议,还让学校的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将来面向社会可能遇到的情况和任务。

以《汽车电气检修》这本校本教材为例,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内容为任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试点班级12汽修(2)的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企业技术总监的加入,我们发现了之前很多教材中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脱节的地方,并迅速加以改正,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教师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将课堂中最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加入到课本当中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实践,更早地了解将来可能面临的具体工作。现在,12级汽修(2)班的学生不管是在外实习还是兼职,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提前签好工作。这都是得益于我校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创新。

5.加强硬件建设,创设真实的企业育人环境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场地、教学工具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真实的职业环境,将学校里的教学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建设了美容和保养综合实训车间,建成并完善了汽车发动机、电气两间一体化仿真教室,充分完善了三间汽车专项实训室,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学生对于将来可能接触到的工作环境更加熟悉。曾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调研报告中写到,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课程在实际工作当中是完全没有用到的,而这些理论课程又偏难,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仿真教室实际操作一下会更好。

还有很多毕业生提出,希望学校能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企业的订单,根据订单任务安排教学课程,而订单的完成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充分了解将来步入社会需要面临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通过在综合实训车间和仿真教室里的训练,工作之后,很多任务都可以独立完成而不用师傅去带,因为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早在学校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这不但节省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还缩短了毕业生初入工作岗位时需要磨合的时间,使毕业生可以更快地熟悉岗位,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利益。所以说,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创设真实化企业育人环境,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改革必须要注重的地方。

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环境,为学生复原企业生产环境,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工作过程化课程系统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篇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篇5

《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六.预期成果:

篇6

关键词:通信 一体化 教学模式

通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干课程。两门课程具有抽象概念多、电路分析公式多、原理呈现不直观等特点,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物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以及虚拟技术的作用,搭建虚拟仿真平台,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一、通信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概念抽象,原理复杂

《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原理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电路、信号模型的介绍,很多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记大量结论性的知识,很难形成应用能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和验证实验不能同时进行,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实验课往往滞后于获取理性知识的理论课,往往很多情况下实践操作课是在理论课程进行了很长时间再进行,违背了一般人获取知识的逻辑顺序。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脱离理论,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层次,做的什么,出现什么现象,应该出现什么现象,很难解释清楚,无法起到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效果。

3、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

实践操作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员是先给出电路图,讲解操作原理,然后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有些教员直接给出实际电路的连接图,甚至直接给出操作结果,学生完全照搬,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是在教员的“安排”下进行操作,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实验条件有限

目前很多院校通信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验设施数量较少,学生人均参与实验的时间较短。而且,由于课程特点,实验涉及高频电路较多,调节方法相对复杂,实验仪器、电路元件等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实验课程较难顺利进行。

由于以上特点和问题,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两门课程的授课效果不明显,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一体化实验室建设,融理论、仿真与实践一体,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仿真与实作融合到一起,可以达到很到教学效果。仿真,即利用Multisim以及Matlab软件对电路进行虚拟电路仿真;理论,即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仿真进行分析;实作,即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与测量,可以弥补仿真与理论的不足。其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充分发挥了现有教学保障设备的作用,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原理与现象直接相关,现象展示更直观

利用仿真软件作为虚拟实验授课平台,理论讲授与虚拟仿真合二为一,教员可以边讲理论边演示现象,电路结构和参数修改简单灵活,而且仿真平台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使电路状态和外部现象的展示比实际电路更直观。通过对虚拟仿真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再延伸到理论知识的授课,这样使得理论授课不再枯燥,从而弥补了学生抽象思维弱的不足,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理论知识。

2、学生仿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课堂的电路仿真,不但教员要做,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自己动手做。教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仿真电路,甚至可以给出条件,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自主设计,教员只需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积极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3、仿真平台仪器仪表丰富,操作安全性好

Multisim提供大量仿真程度较高的虚拟仪器仪表,学生通过对虚拟仪器仪表的操作可以加强对实际仪器功能的认识。虚拟仪器不存在实验室中常遇到的意外情况,如示波器显示不正常、三用表电池电压不足等故障,也不会因为学生误操作造成危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改动电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的效率。

4、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实践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理论电路与实际电路相差较大,如果从理论直接到实践,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而电路仿真,恰恰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首先对理论电路进行虚拟仿真,从而对电路参数、电路连接以及电路现象等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仿真之后再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与测试,不但能够节省学生分析测试电路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操作思路更加清晰,操作步骤更加认真明确,从而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将仿真、理论与实作融合到一次课甚至是一节课之中。其基本思路是先仿真,引出现象,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进行实践操作,但其核心是“一体化”,即三者有机结合,不分彼此。

1、电路仿真

《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两门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认识电路、分析电路和应用电路,为弥补学生抽象思维弱的不足,在进行电路分析之前首先进行电路的仿真。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仿真分析可以由教员进行,也可以由小组讨论进行,并进行电路现象的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学生也可以在教员的引导之下,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的主要目的是得出电路现象,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延伸到理论的分析,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有理有据。

2、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主要是在仿真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现象的总结,利用电路定理和规律来进行电路的分析,此过程主要由教员完成。理论分析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要不断地与仿真现象和结论进行对比,从而增强理论分析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得理论分析不再复杂枯燥。

3、实践操作

通过电路仿真与理论分析,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并对需要测量的电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进行实际电路的分析和测量,容易做到心里有底。由于实际电路的操作涉及到工频交流电以及各种测试仪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有些特殊电路还可能导致用电事故的发生,因而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员要加强指导,尤其对于操作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要多加强调,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做到认真仔细,井然有序。

电路仿真、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是一个顺序的过程,但又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仿真来解决;仿真的主要目的是引出理论分析,同时理论分析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再进行仿真验证。总之,三者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只有将三者“一体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四、小结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其对教学保障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它却顺应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符合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虚拟仪器和仿真技术的实验室建设探讨》,徐华结,陈林,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6月。

篇7

关键词:科技成果;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时代,高等学校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科研成果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和结果,既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标志,也是体现学校水平的指标。虽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为人们所高度重视。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似乎也远没有受到重视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科研是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因此,产生了众多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这为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现代集成制造与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研究方向上,多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等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在教授的带领下,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以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成功实施了“机电一体化开放实验”、“信息化制造综合实验”、“机械装备控制综合实验”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必须引入新的实验设备。而目前在科研中采用的仪器设备既先进又精密,价格也相当昂贵,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了保证一定的受益面,如此高的投入,目前对于教学实验往往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寻求另外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我们在建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中,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发挥智力优势,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我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科研过程中设备创新的经验,以投入少量的经费起步,通过自行开发实验设备和软件,完成实验设备的初步建设。然后,将实验成果和实验设备在其他的高校推广和应用,将所得的效益作为进一步的投入,完成高水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例如,我们基于现代集成与柔性制造技术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自行开发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系统”,以10万元为启动费用,到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拥有20台套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开放实验室。开发的实验设备的功能已经超过了国际同类实验设备,其价格仅为它的30%,并已经推广到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6家单位应用。同时,由于设备自行开发,为今后实验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改进提供了方便。

一、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只有在创新的模式下才能使实验效果有基本的保证。我国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型多于创新型,模拟型多于实战型,限制型多于自由型,单一型多于综合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这一主题,同时要促进目前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努力和有益的尝试。这里简要介绍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设计。

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其技术和研究方法先进的特点,在实验模式上以综合型取代单一型,以自由型取代限制型,创新型取代验证型,实战型取代模拟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次序性和连续性,突出先进技术、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创造了条件,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又达到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下面以“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开发为例来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是在现代集成和柔性制造技术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综合实验。该实验系统首先强调的是机、电、信息技术一体化,不但将机构学、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四个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整合在一起,而且还可以同CAD、CAE、虚拟现实、信息化技术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实验系统包括机电一体化创意实验设备,设备包括驱动单元、变速机构、滑块机构、丝杠传动机构、传送带、行星减速机构、龙门式机械手、笛卡尔教学机械手、物料自动识别与自动化装配系统一套、自动化立体库实验系统、通用控制单元、网络视频系统、集成控制平台、专门的实验系统网站等。依据该实验系统开设了24小时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课程。在实验开始安排4小时的课堂教学,其内容的重点并不是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引导和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突出的是实验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进行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可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机械机构的创意组合,传感器元件、PLC、交直流伺服控制、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综合应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开展人机控制界面、计算机网络通讯、远程控制等提高实验。整个实验系统设计,在知识的融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意识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在系统组织上可以将基本的零部件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还可以方便组合,灵活方便。同时也可以进行分布式控制,由一台中央控制计算机控制多个单元,形成递阶式控制模式。克服了实验的单一性和验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可充分体验机械设计、装配,电气设计与接线,控制系统设计与程序编写等实际操作过程。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3.系统按照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在实验项目组织上可按照实验目的和时间的不同灵活组织,可伸缩性强,适应面广,不但可以应用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业余科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

4.突出了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引入,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和视频监控、无线网络、掌上电脑和基于OPC技术的集成控制等技术。

二、实践的效果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109-03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还可以运用实验检验结论的合理性,并能从中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科学探究引入了化学课堂,力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这一途径,全面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1 人教社新、旧版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变化

1.1增加“探究性”实验栏目

较旧版教材,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实验栏目,并且比例较大,“科学探究”实验占实验总数的25%。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设置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提倡“以生为本”,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验、亲自体验的教学形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实验情境创设式、激励质疑式、引导探究式、总结提炼式等,可见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2强调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工具,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重要动力。旧教材在每个实验后面都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和解释,所以设置的表格非常少,而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和数据必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这说明新教材为了发挥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预先设置大量过程性客观题的方式,“强制性”的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

1.3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旧版本教材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中的实验则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仅做到了探究性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结合,更加注意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探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例如: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旧版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硝酸时,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同时避免污染,需要补充过量氧气,多次氧化NO、多次吸收。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刻,印象肤浅。新教材将该实验更改为设计实验:提供一试管NO2气体,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通过该实验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对原料(NO2)的充分利用、为保护环境要减少有害气体(NO)的排放等道理,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探究试题的特点

2.1创设情境、体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纵观新课标高考中各省份的化学实验试题,多数以创设新颖情景为出题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高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但在药品使用、仪器拓展、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有时则是对教材上多个实验进行“组团”式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实验题);二是关注实验过程的创新。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途径及步骤的创新(如2008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测定铁元素含量、2009年探究碱式碳酸铜组成的两种方法)等;三是大多数探究性试题的情景都是目前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中学化学知识考查不仅要有“知识性”、“学术性”,还要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2考查基础、侧重综合

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来看,所考查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中学最基础的内容依旧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综合性更强。考查要点包括重要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重要仪器的使用等。命题经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将实验原理、计算、设计、评价、推断融合在其中,把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新课标高考中定量实验更是高频考点。

2.3重视能力、提高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考查实验操作、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局部装置的优化、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步骤的补充与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侧重考查局部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等;(2)实验表达能力。命题人往往要求学生把设计目的、具体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叙述的有序性,为了完成某个操作需要几步进行,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要把每一步叙述到位,如检查气密性,一般要有构造密闭体系、改变压强、产生相关现象、得出结论四步。二是要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叙述,杜绝使用口头语,如“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说成“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应为“溶液变浑浊”,而不能表述成“溶液变白”;(3)计算能力。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考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的测量一数据的处理一得出结论”型;二是“给出数据一分析数据一发现规律”型。无论是哪种题型都可能会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对计算能力的考查。

3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3.1思考问题的顺序

1)思考实验考察的核心问题。如为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实验路线、方法是否恰当;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所选用药品与仪器是否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是否有干扰);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2)思考常规实验操作。回顾与本实验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存放、环保、安全等问题,还要注意实验的具体目的:是否需驱赶空气装置、需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装置等具体问题。

3)思考常规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净化、除杂)-主体实验装置-尾气处理。有些实验还需要增加驱赶空气装置、防倒吸装置、防止空气中有关气体进入等装置。

4)思考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要求注意的相关问题。实验操作顺序一般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进行实验。仪器连接一般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的特点而定,然后装入药品进行后续操作。

5)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为了答题’全面,回答实验现象时一般也是按照实验装置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

3.2结合具体类型科学作答

1)物质制备型。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所见到的制备类实验,从左到右,一般会出现下列几部分装置:气体(物质)制备-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收集)-(净化)。括号中的装置不同的实验会有所取舍。遇到具体实验问题时,只要对照上述装置路线进行适当的取舍,就可以理清命题人的目的了。就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看,制备实验中实验装置除了上面这几部分基本装置外,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完美,经常出现改进、优化类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防倒吸的装置、平衡压强的装置、不同气体充分混合装置、冷凝回流的装置、冷却收集的装置等。应该扎实地记住上面这几部分装置,当题中给出装置时,可以对照上述顺序把整套装置划分为几个模块,便于理清思路。当需要自己设计制备装置时,可以把它作为路线图,便于设计最佳的制备方案。物质的制备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起始物质到最终产物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如何从这几种途径中选择最佳方案?关键是对制备原理的选择,此选择以原料和产物的性质为基础,以操作过程的简捷与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出率为终极目标。

2)性质验证型。此类问题一般解题思路为: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所属类型-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利用反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是否具备这样的性质。此类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限制型的,即对实验试剂、检验方法、实验装置做了限定,需要根据命题人的思路进行探究并作答。作为应试题目,限制型的题目是考查的重点;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即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只要能达到验证目的即可。解决限制型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综合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弄清整体思路,然后再具体作答,切忌自己主观臆断,否则得到的答案往往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其次要注意验证某性质一般应通过某个具体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来达到验证目的,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验证的影响。如探究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于是可以推测二氧化硫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但考虑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过氧化钠反应时还可能生成硫酸钠,因此,就可以根据亚硫酸钠与硫酸钠的性质,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从而验证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可能发生的反应。

3)定量探究型。定量实验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实验的设计应围绕定什么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确定量等一系列问题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高中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和定量分析。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于定量验证类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属于定量分析类实验,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相关反应并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实现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展开关于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定量探究实验的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要注意不仅要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要就数据的测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气体体积数据,在多个反应共存时,往往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处理数据。

篇9

关键词:单片机;一体化;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提出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顺序

按照如下的顺序开展课堂教学:(1)单片机系统结构和片内资源介绍,存储模式,中断机制、重要寄存器的功能与操作;(2)单片机开发环境介绍,C语言基础回顾,C程序的编辑、编译、下载过程,特别是调试技巧;(3)常用单片机的电路模块,包括液晶、键盘、数码管、数据采集、存储电路、串口通信、I2C接口、电机与继电器控制电路等;(4)在前面所学基础上,将各个单元模块进行集成,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单片机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前面讲解的各单元,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提高,让学生了解一个中等复杂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过程。

以上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应该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感,保持学生学习的平滑上升性,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贯彻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课程中,后面与前面的知识具有平行性或者平滑渐进性,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在教学实施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思路。在教学层次上,从单元到模块、从模块到系统;在教学环节上,从仿真到实验、从设计到制作,逐步增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单片机设计与电路板制作知识。课程设计环节则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查找与选择合适芯片,阅读数据手册,制定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及相关算法并最终实现。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单片机应用开发的一般流程。此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针对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自主构想一些合适的解决方案,经与老师协商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是学生主动提出,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很高,毕业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能力的作用。

三、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当前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仅限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学生回到寝室面对电脑,首先想到的是浏览网页、聊天和打游戏,利用电脑进行学习的意识薄弱。Proteus可以将实践活动从课堂、实验室延伸到学生寝室,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寝室完成单片机的原理图设计、程序编写与仿真、电路板布局与布线工作,而把加工、焊接工作带到实验室或加工厂完成,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做到了开放型的实验实训。

篇10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5-02

2011年,“城乡规划学”由建筑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实施好课程设计的考评,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关心和认真钻研的一个课题。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1999开始本科招生(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2005年经批准实现学制转型(由四年制本科转变为五年制本科),并获准按重点批次招生。该校的城乡规划的设计类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分标准还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统一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受人为和随机因素影响,最终的误差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文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为例,旨在给出成绩评定的指标体系,使以往不尽合理的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和科学。

一、构建评分指标体系的原则

1.多元化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这是由评价主体的不同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认知方面的目标,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在实践层面,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评价主体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标准来评判课程,而是将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2.可操作性原则。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具备简便性和可测性。简便性要求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评价项目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易、方便、明确。在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完备性的基础上,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使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简单易行,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导向性原则。课程设计评分体系应突出反映高等教育的特点,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还要将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因子,比如口头表达、辩论、技能等课程考核评价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也应该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效果。

二、构建评分指标体系

课程设计的评价综合技术指标是评分的依据。实施对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组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所包含的内容要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运用能力;工作的计划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设计、图面质量;计算机技能、文献检索与使用技能;方案答辩阐述及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工作态度,出勤及纪律等,据此及评分指标构建原则,从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三个层面建立评分指标体系。

该体系较为综合地考虑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评价。总评价可以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为五等,表示本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优良程度。该体系可按设计小组评价,同时从评价体系中也能得到某个学生的评价等级,以此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项评分的权重系数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专家来确定。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设计评分标准体系能够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啸天,陈英姝,李春书,秦玉霞.课程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2]李星云.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构建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谢斌,谭,杨柳.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