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推理法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推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推理法

篇1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有来自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有来自家长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文章紧扣教材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几个比较切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知识;激发;兴趣

当前国家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曲靖市委、政府要求师宗县在2010年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这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即将实现的目标。应该说初中毕业能否升学对大部分学生将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因素: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涌入,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衍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我所执教的是乡镇初级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孩子从小学入学开始到大学毕业累计要花费上十万元的费用抚孩子读书。到头来大学毕业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倒不如让孩子识几个字就去打工挣钱。从客观上说:当前社会就业的形势确定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餐饮、家政、环保等体力劳动,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这些现实导致不少初中学生无远大的理想,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差,对读书缺乏兴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厌学情绪严重。这对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普遍教师感觉九零后的学生真是难教。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效益,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升学的问题,一个既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就要想办法,使学生爱学物理、愿学物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多获得一些对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价值、比较适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广开思路,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具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跟上时代,找到适合和适应于当代学生的教学手段来教书育人。我们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应多深入农村了解生产、生活的实际,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时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学生爱听、乐学。只要学生感受到老师所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将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难教就会变成易教。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已有十余年的经历,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学生学习了物态变化的六种方式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因为人工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近两年的初春,我市出现了连续近两个月都没有降雨的干旱天气,严重威胁到我市的农业生产,农业和气象部门启动了应紧预案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要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剂。我国人工降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一是干冰(固态CO2)二是碘化银(AgI)。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气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降雨。用高炮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含有大量积雨云的高空,碘化银在空中扩散使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集达到一定的体积后降落。

教师通过人工降雨的分析,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升华、凝华、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又切合生产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变枯燥为有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2、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二节内能“STS”。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进行讲授,学生不易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温室效应的关系,一知半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对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样分析:由于生产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汽车、炉灶、飞机、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不能完全被绿色植物消耗,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包围在整个地球的周围,使地球上产生的热量难于向宇宙中散发,致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地球温度的升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地球的温室效应,是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直接原因,使生态失去平衡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使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地球气候异常,导致一个半球暴雨成灾,另一个半球干旱少雨;地球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浸没城市,企鹅和北极熊涉临灭绝。联合国正在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达成一个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签署《京都预定书》,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师通过这样的补充讲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看似孤立的现象之间也存在联系,对经常在电视新闻中听到的“厄尔尼诺现象”、《京都预定书》有一个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冬季雪凌少的年份,夏季农作物和果树的病虫害会比有雪凌的年份严重。因为这些害虫卵没有被冻死,夏季将会大量繁殖。学生会把这些有趣的现象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相联想,破解困惑自己的难题,及时帮助家里做好庄稼的防虫减灾准备,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从而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3:初三下学期进入复习课,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你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他不一定在下面听,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将枯燥的复习课上成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互动,并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是我们毕业班的每位教师值得去探讨的现实问题。

我在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时,在教材上科学世界介绍了微波炉的相关知识,在这里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有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将两部分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有新意,学生就会感兴趣,复习效果也会好一些。我是这样引导的:微波炉产生的电磁波能使食物的分子运动加剧,相当于是电磁波给食物内的分子补充能量,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会增大,这样物体的内能就增加,温度迅速升高,因此易于把食物煮熟。同学们想:普通的炉具是热量是从外部通过热传递把热量逐步送到食物内部达到煮熟食物的目的,而微波炉的热量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加热,当然速度快、效率高。在这里将电磁波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衔接起来,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新”的感觉,从而有了兴趣。

在这里我想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在农村目前微波炉并不是很普及。但是电磁炉的普及程度高,学生有使用电磁炉的实践经验可结合介绍一下:电磁炉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其内部电子线路产生交变磁场,当把铁质锅具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感线而在锅具底部产生交变电流(涡流),涡流使锅具内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由于电磁炉的热源来自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递给锅具,所以电磁炉升温快、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炊具。在此也可跟学生交流一下,怎样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购买合适的电磁炉。

在这里将分子动理论:热量——内前——温度——电与磁:磁生电——电生磁等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也让学生初步懂得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常识。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电、光、热、声等方面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论涉及到那块知识,都能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的实际相结合,如:光学中透镜知识涉及到眼睛的保护和视力的矫正;声学中声音的感知与助听器原理;力学中杠杆的应用与自行车都是很好的案例。

篇2

分析和论证是探究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找到某种关系,得出某些规律,最终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①、能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③、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④、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⑤、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下面就如何提高这5个方面的能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实验数据或信息的描述

对实验数据或信息的描述,是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基础。由于初中学生对数据和信息的描述能力较弱或描述的方法单一,导致不能从看似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或是物理规律归纳不全面、不到位。例如: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羽毛球和金属小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当羽毛球质量为m,羽毛球下降速度达到V时,正好匀速下落;当羽毛球里固定了3倍于羽毛球质量的金属小球,羽毛球的速度达到2V时,正好匀速下落;当羽毛球里固定了8倍羽毛球质量的金属小球,羽毛球下落速度达到了3V时,正好匀速下落,根据此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答成"速度越大,空气阻力越大"。这种答法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这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文字记录转变成表格然后加以分析,就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表格如下:

经过列表描述,不难看出:羽毛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以上说明,要从数据中分析出物理规律学生必须学会用多种描述数据或信息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文字描述、列表描述和图像描述。它们各有优点,这几种方法学生必须掌握,有时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描述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把物理特征表现出来,以利于分析、比较和归纳。

2 知道怎样比较收集到的信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因为有比较才能有所发现。老师对学生要给予方法上进行指导,使他们明确不同类型的实验,比较的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

①、研究同一个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的规律的比较。对于这类实验,我们只需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就可找出规律。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发现电流表接在电路的不同位置,电流都是相等的,就可以得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在研究晶体熔化特点时,比较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可以发现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②比较实验的比较。比较实验是要寻找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或揭示物体具有某种属性的实验,这类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因此这类实验要比较的内容是: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从而确定要比较哪几组数据,最后再比较结果是如何变化的,从而找出因果关系。③研究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比较。这类实验要比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果关系,二是数量关系。因此在比较时要比较哪个量变化在先,哪个量变化在后,以判断因果关系,再比较两个量的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或信息的比较,必须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的实验其比较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知道选择什么数据或信息进行比较可以找出物体发生某种现象的原因。知道通过比较数据的那些特征可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3 要掌握因果推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发展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是科学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初中学生而言,应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教师必须让他们了解进行因果推理的一些基本方法。简单的因果推理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

3.1 求同法: 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而其它情况不相同,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如湿衣服夏天干的快,粮食摊凉在阳光下易晒干,用电吹风可将头发吹干等,分析上述证据的共性是"温度升高",因此温度升高是液体蒸发快的原因。

3.2 求异法,是从两个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即在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条件时,其它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产生某个现象的原因。如在研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种类是否有关时,保持物体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不变,只有物质种类不同,结果吸收的热量不同,那么物质的种类不同是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原因。

3.3 共变法,所谓的共变法就是指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在先的量就是原因,变化在后的量就是结果。比如在研究弹簧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关系时,发现拉力增大,弹簧才会伸长,说明拉力是弹簧伸长的原因,理解这一点,对结论的描述很重要,不会造成因果关系巅倒,对于这三种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学生一般只知道第二种求异法。所以教师有必要把其他两种方法也介绍给学生以增强他们的因果推理能力。

4 掌握证据分析方法,增强学生归纳科学规律能力

学生在归纳科学规律的时候,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思维方式单一,最终不能归纳出科学规律,所以让学生归纳科学规律,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证据的一些方法,在初中,常见的证据分析方法有归纳法、推理法。

4.1 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归纳法的操作程序: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到共同点――提炼结论。

例1、棉花能保温,积雪能保温,海绵也能保温,泡沫塑料也能保温,分析上述证据的共同点是疏松多孔,含有空气,因此可以得出"疏松多孔,含有空气"可以保温。

4.2 运用推理法得出结论。

操作程序: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找到它们的趋势――将这种趋势推广到理想化情况。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操作过程如下:分析实验现象,小车在三种表面的运动情况,找到他们发展趋势: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快;推广到理想化情况:表面非常光滑,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5 讲清探究结果描述要点,培养结果描述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应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由于物理规律的成立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物理规律描述中首先要讲清前提条件,然后再描述两个量的关系。在两个量及关系的描述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两者因果关系,二是两者数量关系,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实际结论,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因果关系,经常出现描述错误,根据上面描述要点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物理实验,对物理规律描述有以下几种模式,

5.1 比较实验模式:在什么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和自变是有关(无关)。例如;在研究物质吸收热量多少和物质种类是否有关时,其结论的表述可以这样写:在物质质量和升高相同温度的条件下,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5.2 定性实验描述模式:在什么实验条件下,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少),或者在什么实验条件下,自变量越大,因变量越大(越小)。

例如:在研究摩察大小和压力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在接确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摩察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或者在接确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压力越大摩察力越大。

5.3 定量实验结论的描述模式:在什么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和自变量成正比(反比等)。

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以上三种描述共同点是,前半句是讲实验条件,后半句是讲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论证的内容比较多,但只要老师把五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地介绍给学生,经过适当的练习,学生的分析论证的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篇3

关键词:科学方法 力学 显化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是近年来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取向。但就目前来看,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科学方法显化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且不多,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鲜有见到。本文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指引下,结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内容,开展了教学实践,得到一些研究结论,以期为科学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将同一物理概念或规律编写成两套不同的教案并在两个平行班分别实施教学。对照班按照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实验班则将对应的科学方法显化并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该科学方法逻辑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邀请了5位初二年级物理教师和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选出的5位同学全程听课,课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2 研究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随机分配的两个普通平行班作为合作对象:初二(1)班作为实验班,初二(11)班作为对照班。这两个班都由笔者进行教学。

3 研究素材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力学重点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等,在此不一一叙述。所用的主要科学方法,如比值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教学中,尽量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来进行教学。

4 研究思路

由于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从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第二个特点是以定向思维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这个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活动特点是从经验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笔者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调整了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教学顺序,先讲《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对比值定义法进行教学,为《密度》这节课做了铺垫。

二、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实施过程

为了使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特制订如下计划,计划分为3个环节:编写“案例”、实施“案例”和访谈分析。

1 编写“案例”

在编写教案时,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与生活经验。科学方法要体现在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依照学生的认知模式推进教学,将科学方法显化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或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实验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密度、速度、压强、功率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应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是由物体本身所决定,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没有关系;另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速度、压强、功率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它的大小受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比值定义法的本质都是选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密度》教学设计是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再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以及对恒量的解释最终引入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的乘积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乘积定义法的本质是一种数学累积的思想。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功、杠杆平衡条件、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乘积定义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它受这几个物理量的影响,会随这几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功为例,功是力的作用效果对空间的积累,所以它的大小由力和距离共同决定。

(3)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归纳法

所谓实验归纳法是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将教材所提供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只用一个步骤就可以定量的演示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这样既使演示实验的结果更加一目了然又符合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

(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推出个别的过程。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教学设计是采取先通过例题进行压强计算而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的方法,再将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具体化,用金属丝制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面贴上带色的薄塑料片,使框架上底与水面相平,借助长方体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理想液柱的物理模型。最后再指导学生从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然后可以按照教材,引导学生一步步讨论如何计算出液柱的体积、质量、液柱重、对底面的压力、底面受到的压强,每步的计算结果同时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这样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后面的实施“案例”部分只选取了实验班《密度》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案例中应用的主要科学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摘要,来重点讲解“比值定义法”。

2 实施“案例”

《密度》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木头一定比铝轻吗?”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爸爸买了两斤苹果花了5元钱;妈妈在买了3斤相同的苹果花了6元钱,谁买的苹果更便宜?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比较每斤的售价更公平合理!教师引导思考这样的做法是用总价与质量做比后再比较,其合理的原因是选取了相同的标准。由这个例子思考刚才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就说出比较时需要选择相同的质量或相同的体积木头和铝进行

比较。接着教师再追问:“如果木头和铝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谁更轻”,学生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用质量与体积做比后再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论是质量与体积做比还是体积与质量做比,只要比较时选取了相同的标准,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讨论出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相同的――是个恒量;教师解释“恒量”的意思是说这个比值是个定值。不论组成这种物质不同物体形状与体积如何不同,但是最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样的,它能够反映这种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3 访谈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科学方法教育得到了教师们的共识,并且很渴望对科学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被访谈老师都认为在初中阶段将科学方法显化是有必要的。掌握科学方法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更快捷地获取物理知识。虽然科学方法很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学上会有一定难度,但是把那些意义明确、应用广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方法,作为典型的、主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的重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加以渗透、显化,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针对我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显肤浅。可见,科学方法对他们来说,还是太抽象。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把科学方法讲出来更便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分析并掌握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更适合初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那些典型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这样才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结论

基于科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和学生的访谈,通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加以确定

在物理学的范畴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是相互平行的。与科学知识不同的是,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隐藏在知识背后。因此,初中物理的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应该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相对应的角度,将科学方法的内容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也应把“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挖掘出来,向学生揭示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借助科学方法获取知识。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应该采取显性的教育方式

科学方法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显化科学方法的话,学生就更难感受到科学方法的妙处,更体会不到学习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实际用途。

3 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要把握住科学方法的本质

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显化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就是比较的思想,即选取相同标准的思想;显化乘积定义法的本质就是积累的思想等等。在教学中都应该应用各种教育手段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把它讲透。

四、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中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应把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牢牢把握住科学方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物理学习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