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一体化的表现

篇1

【关键词】 Smad4;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 宫颈腺癌;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Smad4 and TGFβ receptor Ⅱ( TβRⅡ) with clinical pathology in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to explore its possibility as a marker to decide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Methods: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Smad4 and TβRⅡin 36 case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20 cases of normal cervical glandular epithelium tissu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Smad4 with TβRⅡand clinical pathology.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Smad4 and TβRⅡin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rmal cervical glandular epithelium tissue(P

[Key words] Smad4; TGFβ receptor Ⅱ ;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prognosis

宫颈腺癌近年来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1],宫颈腺癌较宫颈鳞癌更易于发生转移,预后差[2]。其主要死亡原因是术后复发和转移。临床尚无可靠方法做到早期预测。因此,对宫颈腺癌复发和转移等预后指标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可直接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血管形成、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Smad4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活化的TβR与Smad结合成寡聚物,将TGFβ的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并诱导下游基因的表达[3]。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4和TβRⅡ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mad4和TβRⅡ在宫颈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其在评价宫颈腺癌预后中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3年间在镇江地区各二级及以上医院收治的宫颈腺癌患者术后存档蜡块共36例,选取同期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20例作为对照。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由两位病理专家根据HE染色判断。两组间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试剂与方法

浓缩型Smad4和TβRⅡ单克隆抗体、SP超敏试剂盒及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SP免疫组化法,方法按试剂盒说明进行。Smad4按照1∶50稀释,TβRⅡ按照1∶100稀释。石蜡组织2~3 μm厚度切片,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柠檬酸修复,一抗4℃冰箱过夜,孵育约16 h左右,用试剂公司提供的阳性片做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苏木素复染。

1.3 结果判定

在双盲法下进行结果判定,Smad4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内,也可出现于胞核内,TβRⅡ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内,出现淡黄色、棕黄色、棕褐色颗粒为阳性表达。每张切片在高倍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着色强度分为无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黄色及棕黄色(++)为2分。阳性细胞数50%为2分。两项得分相加结果≥2分记为阳性[3]。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软件,采用χ2检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取双侧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宫颈腺癌中Smad4与TβRⅡ的表达

见表1。Smad4和TβRⅡ在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宫颈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 P

2.2 宫颈腺癌中Smad4,TβR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

见表2。Smad4和TβRⅡ的阳性表达率在高、中分化癌组高于未、低分化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宫颈腺癌中Smad4,TβRⅡ表达的关系

见表3。27例Smad4蛋白表达阳性标本TβRⅡ阳性24例,29例Smad4蛋白表达阴性标本TβRⅡ阴性22例,两者明显相关(χ2=23.71, P

3 讨 论

Smad4基因是位于18号染色体长臂上,编码一种552个氨基酸的蛋白,Smad4蛋白是TGFβ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关键因子。近年来研究证实Smad4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TGFβⅡ型受体TβRⅡ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75 ku,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包括配体结合部、跨膜区域、蛋白激酶部。TGFβ的多种生物学功能都由其相应的受体介导,磷酸化后被激活的受体可进一步激活细胞质内的Smads 蛋白,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控制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 其中Smad4是其胞内重要传导成分[4]。这一通路中的任一环节异常都将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Ⅱ型受体和Smad4是TGFβ信号传导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研究表明[5],在多种肿瘤都有TβRⅡ和(或)Smad4基因缺失,点突变或者功能性灭活。

有研究证实[6],Smad4在胰腺癌中缺失和突变率为50%,并存在TGFβ抵抗。Ijichi等[7]对11种结肠癌细胞系TGFβSmad通路研究发现,91%的细胞系存在TβRⅡ和Smad4的失活导致该通路的受损。Xie等[8]对瑞典600多份结肠癌标本研究提示Smads基因的不表达与肿瘤进展、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时间较短有关。Kim等[9]研究表明,在胃癌中Smad4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分化好、生长速度慢、侵袭和转移能力弱,预后较好。研究认为Smad4的失活一般发生在肿瘤进展的后期,属于晚期分子事件。Zhou等[10]研究了64例子宫内膜癌的染色体缺失图谱,发现20例存在第18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14例存在Smad4基因片段的纯合性缺失,6例发生Smad4的转录异常。而在国内未见有宫颈腺癌中Smad4和TβRⅡ表达情况的报道。我们发现Smad4 和TβRⅡ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在临床分期ⅢⅣ期的宫颈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ⅠⅡ期,提示Smad4和 TβRⅡ表达缺失对促进宫颈腺癌细胞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为TβRⅡ及Smad4的表达受到阻遏,使得TGFβ信号传导系统在多个部位阻断,无法介导TGFβ的生长抑制效应,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在本研究中, Smad4和 TβRⅡ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两者表达明显相关,且其表达情况与宫颈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因此, Smad4和 TβRⅡ的表达缺失可能与宫颈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有关。综上所述,Smad4和 TβRⅡ联合检测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Smith HO, Tiffany MF, Qualls CR, et al.The rising incidence of adenocarcinoma relative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n the United States—a 24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J].Gynecol Oncol,2000,78(2):97-105.

[2] Eifel PJ, Morris M, Oswald MJ, et al.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Prognosis and patter of failure in 367 cases[J].Cancer,1990,65(11):2507-2514.

[3] Zhu CQ,Blackhall FH,Pintilie M,et al.Skp2 gene copynumber aberrations are common in nonsmall cell lungcarcinoma,and its overexpression in tumors with rasmutation is a poor prognostic marker[J].Clin Cancer Res,2004,10(6):1984-1991.

[4] Myatt N, Aristodemou P, Neale MH, et al.Abnormalities of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pathway in ocular melanoma[J].J Pathol, 2000,192(4):511-518.

[5] Hahn SA, Schutte M, Hoque A T,et al.DPC4, a candidate tumor suppressor gene at human chromosome 18q21.1[J].Science,1996, 271(5247): 350-353.

[6] Inamura T, Kanai F, Kawakami T,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using stable RNA interference to silence Smad4 expres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 318(1): 289-296.

[7] Ijichi H, Ikenoue T, Kato N,et al.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GFbetaSmad signaling pathway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 289(2): 350-357.

[8] XieW, Rimm DL, Lin Y,et al.Loss of Smad signaling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disease and poor prognosis[J].Cancer J, 2003, 9(4): 302-312.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财政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和趋势,对世界经济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政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展,传统的国家财政理论分析框架已经无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作出合理的诠释,这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和分析框架———国际财政的角度去展开研究。因此,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际财政问题,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财政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达到最佳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谈判协商实现成员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兴起,其背后隐含着多种因素,有着众多的目标,既有促进贸易、收入和投资的需要,又有实现增长和发展的要求;既有获取市场准入适应区域与全球化的意图,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虑。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我们所讨论的财政问题。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而生并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决定的。

遗憾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中却很少直接关注财政问题。以被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核心的关税同盟理论及其发展为例,维纳(Viner1Jacob)及其后继者们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投资效应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体、非成员体乃至整个世界的生产、消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利益或损害。虽然该理论是从关税及其效应分析这一财政问题出发,而且后来约翰逊、库珀和马塞尔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将“公共产品”引入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分析,并得出了关税同盟更能满足成员体政府对各种保护主义倾向的商业政策以及对工业化目标的偏好的结论(田青,2005),但总体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基本上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的阐述,很少直接关注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没有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政府主导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机制作出全面的阐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性这一特征决定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被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效应这一基本问题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系统阐述,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财税制度协调及发展的研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本身,而且还关系着区域经济体各成员国之间乃至非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利益和财政关系的协调;同时,将财政问题作为重要的变量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更好地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阐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主导性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将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国际财政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扩展和国家间经济依赖的日益加强而在财政关系领域形成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是财政和国际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关于国际财政的定义(董勤发,1997),理论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世界或全球角度来看的财政,即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为后盾的;另一种观点是把国际财政看成是国际经济中的财政,是国家财政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或变种,是国际经济中的国家财政活动,是不同国家的财政通过国际经济交往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财政关系。与国家财政相比,国际财政具有一般财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国际性、整体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林品章,1995)。虽然在欧盟的财源筹集方式、国际税收合作组织研究以及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9年提出的对电子邮件开征“比特税”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的影子,但在现代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个超国家的全球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国际财政就只能是国际环境下财政的作用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国家财税制度协调和财政利益分配,是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是国家间的财政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财政存在的客观前提在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失灵。同样,国际财政的产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首先,国际财政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财政问题的国际化,其基础是市场经济;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决定的国际市场失灵,就直接成为了国际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董勤发,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利益目标追求,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直接构成为各国政府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严重阻碍,因此,寻求和实现各国政府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是国际财政存在的现实基础。

从国际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角度出发,国际财政存在的意义就是矫正国际市场的失灵和实现各国财政的协调和合作。同时,又由于当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世界权力机构,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制定、颁布和执行国际课税和支出方案的“国际财政当局”,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世界范围内的全球财政制度。因此,国际财政只能采取多国财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据合作的程度,国际上多国财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为财政协调(FiscalCoordina2tion)、财政同盟(FiscalUnion)和财政一体化(FiscalIntegration)。这三种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财政协调是以既有国家为基础的国际财政合作形式,是国际财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强调财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协商性,如现有的各种国际税收协定等;财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国家的让渡为前提,它强调财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强制性,往往是区域经济共同体中较高级的合作形式,如欧盟内部废除关税、统一增值税等;财政一体化则以国家财政的完全让渡或消失为条件,实行超国家财政干预,它是最高级的财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所以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财政合作形式。而根据不同的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国际财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国际财政协调是当前国际财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国际财政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主要是围绕着国际财政协调来展开。①

三、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财政问题,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研究的范畴。而通过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分析,我们找到了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实质上就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问题。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相结合的角度,我们可以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本质上就是要诠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性的运行机制及意义,通过推进和实现区域内外各经济体的财政协调和财政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着从国家财政到国际财政的思路,借鉴马斯格雷夫等人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的阐述,通过在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中引入政府及其经济活动———财政这一变量,一种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国际区域财政导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国际区域财政收入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等四部分构成。

国际区域财政导论主要阐述国际区域财政的含义、产生、研究范围及方法等内容。借鉴国际财政的定义,我们可以给国际区域财政做出这样的界定:它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财政问题,是国家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延伸和发展。换言之,国际区域财政就是国际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家和国家间的财政关系,是我们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层面的一种视角和分析框架。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也有着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即国际区域市场失灵,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经济体不断寻求财政协调与合作的努力,现实地演绎了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总体看来,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性质依然是财政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范围也包含着财政协调、财政同盟和财政一体化三种形式,且它们不同程度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国际区域财政也应遵循国际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董勤发,1997),即国家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

国际区域财政支出主要探讨国际区域财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应。具体而言,国际投资和国际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现,前者类似于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后者则更多地具有政府转移支出的性质或类似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意义。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效应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投资和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分析区域财政支出中国际投资的框架。从现实来看,国际投资制度主要由各国家的投资制度、双边层次投资制度、区域层次的和多边层次的投资制度构成,且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并成为国际投资的阻碍,因此,要从制定更权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资制度和高标准的国际投资保护制度及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制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柳剑平等,2005)。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援助在传统的国家财政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作用(郧文聚,2000),主要是缓和国际政治经济矛盾和促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短期性、政治性和经济战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欧盟法中的国家援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国际援助特有的规律和运行规则总体上与作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形式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经济体之间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能有效协调区域财政关系的经常化、制度化的国际援助制度。

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主要研究国际税收、国际债务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等问题及其经济影响。国际税收是国际财政大厦相对独立的体系和重要支撑,同样也是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内容。国际税收的研究,不仅表现在早期对国际税收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当前对国际税收竞争、国际税收协调、国际税收合作与国际税收组织、贸易与税收摩擦、反吸收调查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扩展。由于受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约,国际区域财政中的国际税收除国际税收协调这个核心以外,还涉及到国际税收同盟和一体化等表现形式,这在欧盟的统一关税、统一增值税和“自有财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证。也就是说,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国际税收,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税收的各种具体形式和效应。关于国际债务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在国际金融研究和国家财政的债务分析中找到较为完整的内容和体系。如何从现有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出发,立足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与发展,探讨区域国际债务的规模及效应和债务监控体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国际债务运行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框架中的国际债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为了避免如联合国财政危机中的会费问题的尴尬,还应该积极研究关于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方式,使区域国际组织能够高效正常运转,确保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国际区域财政政策主要研究区域内外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及其实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国独立分散决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减低各国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稳定各国和区域经济的稳定运行,获得经济开放带来的多方面利益,只是这种协调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国政策的自主性。区域财政协调的理论分析指出,协调政策会减小针对繁荣或萧条的财政扩张或收缩的溢出效应;在协调计划中,任何国家的财政扩张或收缩都应该考虑伙伴国的财政政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它要求伙伴国的财政政策取向相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的协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既包括区域内财政政策的协调,又包括区域内外财税政策之间的协调;而狭义主要是指区域内财政政策的协调,即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机制和方式来实现财政政策的协调。从政策协调的程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信息交换、危机管理、政策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协调、全面协调及联合行动等层次;从协调方式的角度,可以分为相机性协调和规则性协调两种。还需指出的是,国际区域财政政策协调还涉及到区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的协调,它们共同构成区域宏观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

总之,国际区域财政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性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国际区域财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不仅是这种区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和表现,而且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效应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注释:

①马斯格雷夫教授从财政的国际协调和发展财政两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国际财政的基本内容;而董勤发则是结合财政的经济职能从国际财政合作形式的角度来构建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

②区域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区域财政也多以行政区划确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但本文所论之区域指的是国际区域,国际区域财政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

参考文献:

[1]BelaBalassa1TheTheoryofEconomicIntegration,Allen&UnwinLondon,1962121

[2]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71

[3]MaurriceSchiff,L1Alan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41

[4]邓力平,陈涛.国际税收竞争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

[5]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21

[6]董勤发.国际财政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4、7、12-141

[7]林品章.国际财政若干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1995,(1)1

[8]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第五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603-6511

[9]崔满红.区域财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11

[10]柳剑平,谭本艳.现行国际投资制度的缺陷及创新趋势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11]郧文聚.从国际援助的发展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J].西亚非洲,2000,(2)1

[12]李风华,郭畅.论欧盟法中的国家援助[J].欧洲,2001,(2)1

[13]陈淑芬.联合国财政危机中的会费问题[J].当代经理人,2005,(16)1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4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y.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233-02

0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它使世界经济在趋于融合的同时,又不断地以一些地区为核心进行聚合。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新一轮。原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持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并向更高的层次和形式发展。同时,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从自身的现实利益出发,积极寻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一个处于快速成长时期的大国,我国也正在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问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特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根据合作国家政府的态度,可以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两种类型:消极的一体化和积极的一体化。前者是指合作国之间消除了一切贸易障碍,在一定区域实现了自由贸易;后者则指成员国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而积极调整现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规章和协调机构以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区域的空间系统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际区域、国家区域、国内区域。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差异,其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在企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外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外部资源有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城市化体系;市场一体化在消除了贸易障碍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自由流动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形式。区域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国际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已非单个的贸易伙伴国,而是那些以区域联盟形式出现的群体国家。

2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巨大挑战,通过自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可以从中获益。

目前,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方向的经济区逐渐形成。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嵌套在这几大经济圈中的还有一些局部城市群,比如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广佛同城化等,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比较成型,发展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需求,市场机制占主导因素。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比如延龙图一体化、沈抚同城化、郑卞一体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一体化、成渝经济区等。与海岸线一带相比,这一区域发展相对缓慢,一体化动力除市场机制的作用外,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主导和政策调控。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比如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一体化、乌昌一体化以及正在规划中的酒嘉一体化。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一体化过程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显著,主要靠的是政府政令的调节。

3中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的问题思考

在全国性的城市一体化热潮中,如何实行“城市一体化”的整合发展,促进城市间合理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成为我国当前培植新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3.1 行政障碍造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阻力经济一体化最大的障碍是在行政方面,当前在我国各个地区之间没有关税,执行的是统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讲,各个地区之间是没有贸易障碍的。但是,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不同行政区之间还存在市场分割现象。这实质是由行政壁垒造成的,行政壁垒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区域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凭借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不合理的干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主观分割统一市场的行政行为和政策表现[1]。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合作的障碍就是隐藏于行政区域背后的行政障碍及其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

3.2 交通、通信与网络等基础设施是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我国的现状是,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对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力。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交通的建设以及通信和网络的发达为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3 缺乏一套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普遍障碍在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会涉及到区域发展中需要跨区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而在现有的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条件下,很多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来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区域内没有统一协调的公共管理组织。因此,在没有一个代表整个区域利益的组织之前,区域的公共资源管理难以开展,而良性的、高效的、区域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也无从谈起,区域内单一城市的利益最大化也很难与整个区域利益统一,必然会造成整个区域内公共管理的失调[2]。

4中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探索

在未来的10-20年,针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4.1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由行政机制改革入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除了市场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态度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都牵扯两地甚至更多政府部门,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首先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其次,政府职能应规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建立跨区域的协作组织[3]。

4.2 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初期,建立一套对政府经济一体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从目前已经开展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地方发展经验来看,在现行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下, 各地政府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很难正常运行,甚至合作机制难以形成,华东师范大学李建勇在其博士论文中的观点认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益冲突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来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 并总结了政府绩效的评价方式和程序。通过政府对经济一体化的绩效考核,能有效的增强政府部门对区域经济一体建设与发展的动力,达到双赢合作,从而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4.3 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要重视各方利益补偿机制建设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影响部分地区的经济利益。对于政府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带来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对所有地区搞平均,对于经济利益受损或暂时由于一体化的实施而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应该以多种形式给予利益补偿。

参考文献:

[1]操世元,姚莉.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行政壁垒[J].嘉兴学院学报,2006,(5).

[2]李兴国,姜文超.关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J].经济论坛,2008,(3).

[3]王德忠,吴琳,吴晓曦.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2).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许宁宁,储亚玲,刘总理.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与问题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8,(6).

[6]李建勇.中国省级政区行政冲突机理分析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篇5

东亚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和东盟中的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国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东盟其他成员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会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其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贸易规模的扩大效应。

北美和欧盟实现经济一体化之后明显的贸易扩大效应使我们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扩大效用有乐观的估计,可以预期,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下降会产生贸易扩大效应,各成员国的贸易规模都会有较大增长。其中,因为现有的各种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影响更大,发展中成员国的贸易扩大效应会更加明显。目前,中、日、韩和东盟分别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彼此之间贸易总量也占据了本国贸易总量的大部分,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各国在彼此贸易伙伴中的位次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必然有区域内GDP的大幅度增加。

二、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提高了区内贸易自由度,扩大了所有成员国的本地市场,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人口最多的地区,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对东亚地区制造业的直接投资,逐步将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向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而自80年代中期后,亚洲“四小龙”也开始加速向东盟、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转而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东亚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连锁型转变,逐渐形成了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国际分工体系。可以预期,随着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这将使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将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投向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东盟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将使东亚地区吸引更多的区域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与北美、欧盟及其他地区争夺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三、福利效应

克鲁格曼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提高成员国的福利水平而降低非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在区域内,如果国家之间市场规模不等,则容易出现产业由市场规模小的国家向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转移,规模小的成员国容易被边缘化,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获益较多。他同时指出,如果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与外部多边贸易自由化同时进行,就不会出现边缘化的问题。东亚各国的市场规模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东亚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的,在东亚各国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在进行,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会出现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被边缘化的问题。可以预期,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将提高各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尤其是其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福利水平将随着本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而大幅提高,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收益最终可以体现在各成员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四、其他效应

篇6

战后以来,区域一体化蓬勃。根据WTO统计,截止到年月1日,向WTO及其前身GATT通报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中仍然生效的总计达142个,其中101个是年月WTO成立后备案的。在所有WTO成员中,除蒙古国以外,其他都是一个或多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当事国;协定当事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区域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诸领域、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以及国际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区域一体化过程在全球展开,形式日益发展,排他性日益减少,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从而为全球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拉美对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各自所抱的动机及各自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接着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及其进展受挫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了我国应该采取的几点对策,即调整对拉美出口产品的结构,利用好拉美现有的区域市场优势,与拉美一些国家先行建立自由贸易区,尽快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美洲自由贸易区;影响对策

引言

战后的世界经济是以贸易、生产、乃至经济政策趋向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而这种一体化又首先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形式表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诸领域、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以及国际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区域一体化过程在全球展开,形式日益发展,排他性日益减少,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从而为全球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拉美对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各自所抱的动机及各自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接着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及其进展受挫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了我国应该采取的几点对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它首先出现于西欧,其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维纳(J.Viner)于1950年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先引入了关税同盟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当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写作

在维纳提出现代关税同盟理论之后,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1954年)第一个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他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国家贸易的自由化,并将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为积极一体化。[1]

英国经济学家宾德(J.Pinder,1959年)引申了牛津字典关于“将部分合成一体即一体化”的解释,指出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不仅允许商品在它们之间自由流动,而且还允许生产诸要素自由流动,为此消除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做出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Balassa,1962年)在其论文中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定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一个过程的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2]3

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Maximova,1976年)提出的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一体化是国家经济间发展深层次且稳定的生产分工关系的过程;是具有同类社会经济体制的国家群体框架内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形成过程,这一经济一体化过程显然由统治阶级所操纵,因而,也是一个商品化的过程。这一定义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而不是从国际经济学出发的。

霍兹曼(Holzman,1976年)强调,一体化是一个成员国家间相似产品和同类要素价格一致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经济一体化是成员国间在有关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无障碍的状态。这一认识实质上将区域一体化的讨论由关税同盟进一步引向了共同市场的层次。曼尼斯和素迈(Mennis和Sauvant,1976年)的研究则将经济一体化同产业部门的融合,政策和行政的统一联系起来。

马洛和蒙蒂斯(Molle,1988年)强调了一体化中传统经济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派内克(1988年)的研究则提出了一体化同开放经济及经济相互依赖等观念的差别。[3]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是随着实践的而演进的。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内涵在于: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其次,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最后,区域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国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4]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对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对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可以无阻碍地流动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是以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差别或范围大小来衡量的,从而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有不同的形式。[5]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推动和各国谋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主观努力的综合作用下,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以及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各国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某种程度的统一。[6]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不同的组织模式。以一体化的目标高低为序,最低层次的是“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在这一组织形式下,区内各国取消内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等各项经济政策仍保持独立。

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关税同盟”(CustomsUnion),同盟内部除了商品自由外,最关键的是建立统—的对外关税,从而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

较关税同盟再高一层次的是“共同市场”(CommonMarket)。除了统一贸易政策外,各国间还实行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

“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更进一步在超越交换关系安排的基础上,将协调机制延伸至成员国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领域,在财政政策、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达成一致,并谋求建立基于成员国部分让渡的超国家协调管理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PoliticIntegration),最终形成一套放大至区域尺度的“国民经济体制”,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享有相当充分的超国家,从而拥有区域内各国所认可的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除了以上各项谋求不同层次制度性安排的组织形式外,还出现了另一类更关注功能性目标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合作方式。其特征首先是开放性,即在谋求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经济互补和经济融合中反对对区外国家“以邻为壑”;其次是非体制性安排,即支持为达成经济一体化开展国家政府间合作和设立一体化的辅常设机构,但反对组建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和让渡。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全球化 经济政策

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不断进步,一次又一次的腾飞将国际社会引向了交流共存的发展道路。国际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炙手可热的发展浪潮,不仅将人才进行全球性融合也将科技、资源作全球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在国际社会中,经济一体化不单单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上,还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全球化与区域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特征。本文中笔者按照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制度与现状,研究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意见与对策。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首先,在探究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影响之前,分析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可以充分的了解国际形式,并预见未来国际经济形式的趋势,这种措施可以一针见血的提出我国经济现状的缺漏之处以及有效解决措施,以帮助我国经济取得进步。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标志,是指各国跨越固有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交换、技术转换等手段相互交流相互联系以促进自身发展。经济全球化将全世界连成一个共同体,成为地球村,各国无障碍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世界因这种手段紧密联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来,世界科技水平不断革新,互联网的建立帮助着各国的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促成经济相互沟通形成经济积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是全球化的必经过程。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从而推动着自身经济发展,这使世界各国紧密联合形成了统一市场。为了达成各国经济不断腾飞的目标,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市场规范条例,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也有条不紊的运行。在各种合作协约中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各种技术与资源不断涌动,国际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完善帮助了世界各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建立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式。

第二,一体化,顾名思义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联合一体,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签订合约或者协定,并通过一个由政府授权、各国政府共同承认的且超越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见证,制定出一个统一对外对内的经济贸易交流政策或金融财政政策。旨在消除合约内成员国相互之间阻碍彼此交流的障碍,完全实现区域内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可持续现代化经济加强自身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加强国家自身的对外竞争力。这种交流形式使得各国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携手发展,可积极发现自身优缺点并及时取得进步。区域一体化帮助合约国最终形成一个经济政治高度协调统一的超越国家性质的整体,亦可称之为国家区域集团,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都属于区域集团式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初期,各个组织都以大洲为隔界范围,这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现如今,区域化经济愈来愈开放与广泛,这标志着经济一体化伴随着实践不断进步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完美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第三,贸易自动化、自由化标志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在各种经济制度与协作管理条例的催动下,贸易的自由化不断衍生成贸易的自动化。在全球经济的不断交流与运作下,贸易自动化成为国家经济交流的必要手段。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生产关系;制度性依附;不平等

一、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的基本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一种新的现象:大国与小国(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合作得到加强。在大国与小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中,小国自愿对大国单方面作出让步,换取与大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结盟。最典型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和欧盟陆续接纳东欧国家入盟以及诸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传统的南北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区域合作方式被冠之“新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之所以“新”,在于与传统的区域主义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追求政治经济多元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不仅是追求贸易和投资收益,还有诸如以政策的捆绑实现稳定、减少非法移民、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等。二是打破传统区域一体化的地理界限。信息技术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地理上不相邻的国家也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如中国与新西兰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三是超越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四是对各国国内经济和社会的政策干预。如,统一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环境政策、劳动力政策、产业政策等。

二、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的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新区域主义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原因之一是认为一体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学者强调一体化进程的决定因素包括相对经济规模、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成员之间的谈判能力等。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依据。

(一)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结果

强调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选择、体制框架的构建及社会的演进都首先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选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新区域主义合作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为获取市场准入,还是出于安全的需要,或是为发展更密切的一体化关系做准备,其目标都是扩大贸易与投资,促进区域内共同的经济发展,等等。这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另外,应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演进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即新区域主义的经济合作模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体化及区域格局分布。

(二)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是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为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依据。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力来自资本的扩张。资本运动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求利润的无休止运动。”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表,就是执行这一职能。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资本扩张主要采取贸易、直接投资等形式。当代资本在区域扩张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互动关系,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在区内大量投资,使区内比较优势上升,从而为推进一体化创造条件。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内投资可促进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趋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的规则,深化区内市场。跨国公司的发展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水平。因此,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也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区域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第二,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水平也取决于资本的需要。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所有者首先通过所有权以及对本国政治的支配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本国的对外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制度化的政策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企业或产业发展的需要:减少贸易壁垒以增加企业的出口,减少政府的其他限制以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而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纺织品贸易则始终处于被严格限制之列。

三、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的实质及其表现

新区域主义的经济合作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各种收益,但付出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等的。关于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质,判定的唯一基准在于确立获利主体。

(一)新区域主义成为跨国资本国际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区域主义首先表现为制度化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在区域的进一步扩张与市场的垄断。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跨国公司的区域经营战略,区域分工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跨国公司的经营一体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宏观一体化的发展:如果跨国公司在某一区域不断投资,可以起到促进区域内的要素流动、促进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趋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的规则以及深化区内市场等作用。同时,产业集群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有助于跨国公司获得新的投资区位优势,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跨国公司与区域外跨国公司均对本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产生直接影响,但影响范围和程度取决于本区域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战略中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二)新区域主义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反映的仍然是不平等的南北关系

国际关系的演进一向遵循弱肉强食的法则,目标始终是强者利益的最大化。所变化的不过是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而导致主角的更替。在这一进程中,弱者要么被迫接受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要么被完全置于抛弃的境地。从18世纪开始的殖民主义到20世纪的霸权主义,乃至战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莫不如此。20世纪末的新区域主义显然也没有摆脱这一限制。欧盟为防止东扩后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对东欧的入盟国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如,为防止失业率“超标”的东欧大量劳动力涌入欧盟原成员国,冲击劳动力市场,向申请国提出了时间不等的“过渡期”。欧盟对波兰提出的额外入盟条件就包括大幅度降低甚至取消从欧盟的进口关税、把能源价格提高到欧盟成员国平均水平、不能给外国投资者提供超过欧盟允许的优惠条件。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代价是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与美国统一。

(三)新区域主义促进了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区域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张

1.发达国家的自由与发展中国家的不自由。20世纪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又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世界上占主流的思潮。新自由主义在新区域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领域则表现出自相矛盾,即发展中国家政府力量的削弱与发达国家政府控制能力的加强。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这种最为有效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区域也会繁荣起来,即更广泛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将为所有地区带来收益的提高。新区域主义的“包容性”也已把不同体制的国家包容在一起,并宣称不强求各方面的相似或一致,允许其成员在各方面存在差异。但从其发展进程看则表现为发达国家的自由与发展中国家的不自由。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区域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第一,发达国家通过区域的制度性协议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区域主义则把发展中国家全面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除贸易自由化外,资本自由化、减少政府限制始终成为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以使自己的资本能顺利进入上述地区。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资本在区域范围内的扩张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直接工具。国际经济关系表现为价值的创造、分配和转移,背后则是通过资本进行强势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跨国公司战略的一体化,不仅制造业进行全面扩张,第三产业也开始加速扩张。第三,内外资本的进一步联合强化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扩张导致资本的分工与等级划分,即发达国家资本——劳动力,外围资本——外围劳动力。从政治上说,“和依附相联系的发展”需要掌握这些经济部门的利益群体之间建构一种相互关系的系统。

四、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新区域主义经济一体化导致双重不对称

1.各成员方之间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劳尔.普雷维什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本质上具有向心性、吸收性和统治性。它的扩展是为了利用外围,而不是为了发展外围。”新区域主义的主导者是发达国家,其政策目标首先是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发达国家无疑是这一合作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尽管也获取了收益,但也付出了相对较高的成本。欧盟制订的共同就业及劳工政策导致东扩国或经济相对落后的成员国大多数工人因为失业而导致生活质量绝对恶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给墨经济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墨西哥农业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大量外资工厂的涌入对墨西哥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等。

2.区域各成员方内部阶层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强调要素跨越国界流动带来的收益最大化,但各要素的收益具有不对等性。所谓要素,按照一般的理解,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资本和劳动力。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带来的要素收益不对等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国资本收益的不对等性——强势资本获取主要收益。同历史上所有的区域经济合作一样,新区域主义的发展仍然基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区域国际分工,区别仅在于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不同(垂直一体化的分工到水平一体化的分工)。在南北贸易集团中,发达国家资本占据价值链分工的上游,主要从事研发、设计、核心部件生产等,取得高附加价值;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则处于价值链的中下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的附加价值较低。二是资本与劳动收益的不对等性。资本的流动是自由的,而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欧盟东扩后老成员国为防止大量中东欧地区移民涌入给西欧国家福利体系及就业造成压力,纷纷设置入境和移民限制;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里,还有许多非贸易条款,如环境条款、劳工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反和墨西哥非法移民等也包括在内。

(二)新区域主义带来双重依附的强化:区域依附与劳动对资本的进一步依附

1.加深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新区域主义模式同样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或地区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同样存在依附问题。不过与传统依附相比,具有新的特点。第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区域要素流动导致区域内的依附关系从产业间依附发展为产业间与产业内依附的混合。区域内产业资本的差异导致产业间依附的高级化——从初级产品生产对制造业的依附走向制造业对信息业的依附。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能消除这一差异,而且将进一步拉大。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导致区域产业内依附的深化——中低端生产对高端生产、研发的依附。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从单纯的工业技术依附发展为市场化依附与制度性依附的密切结合。传统依附论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依附关系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货币同盟等。新区域主义的“南北”贸易集团大部分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接纳东欧国家、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等。从依附角度考查,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模式可归结为制度性依附——通过自愿的制度约束“固定”依附关系。这种制度性依附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依附。区域经济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域主义的目标就是通过取消贸易壁垒、消除投资障碍、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形成所谓合理的、有利于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区域分工体系。关于拉美经济不发达根源,“中心——外围”理论与“依附发展论”的分歧在于:究竟是外部因素(发达国家的剥削)占主导地位还是内部因素(自身的制度缺陷)占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框架的约束,新区域主义已把小国的经济发展捆绑在大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上,形成区域的制度性分工合作体系。其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制度顺从”与制度创新的依附。无论是加入wt0等国际经济组织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必须在国家主权方面作出部分让渡,如削减关税、减少乃至取消非关税壁垒、消除阻碍资本资源流动的限制等,实施自由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而新区域主义合作中的小国必须作出更多的“单方支付”。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作出的单方面让步包括:接受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自由主义政策,解除对玉米和大豆的保护;糖业保护标准与美国一致;汽车进口自由化;对能源的国内消费价格与出口价格实行无差别定价,等等。东欧诸国为加入欧盟也作出类似的让步。这种制度性“单方支付”将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小国对大国的“制度顺从”,即小国在经济乃至社会政策方面必须与大国保持一致性,并逐渐扩及政治经济制度与体制的一致性,成为新自由主义扩张的重要表现。二是小国的制度创新受到大国的约束,任何不利于大国的制度创新都会招致后者的施压或反对,形成制度捆绑效应,阻碍小国的制度创新。其三,南南合作阵营有瓦解的危险,发达国家将通过对区域的控制来强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支配。与发达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选择,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与集团化成为国际潮流之一。世界银行的官方报告也鼓励南北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富裕的邻居进行一体化可促进产业集聚。从短期看,发展中国家的确从与发达国家结盟中获取了直接收益。但从长期看,冷落南南经济合作的结果将导致大国与小国力量的进一步失衡,从而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2.劳动对资本的依附——从对国内资本的依附扩展到对区域国际资本的依附,加剧劳资关系的不平等与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自从资本主义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者阶层对资本家阶层的人身依附,差别仅在于依附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新区域主义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对要素在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进行了不同界定,即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劳动力不仅本身存在天然的弱势,而且其跨国流动严格受到移民法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价值链的分工使“依附性国家的资本家被迫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在国内与国际资本进行竞争。他们被迫建立一种对劳动力进行超额剥削的生产关系以便在本国和外国的统治者之间分享所创造的经济盈余。”

五、结论

(一)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看,新区域主义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一国主要考虑加入后的净收益以及净收益在各成员之间分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看,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国际生产力布局改变的结果;而资本为寻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在区域和国际范围内转移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推动各国政府致力于制度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力量。

篇9

    正如前文所述,区域内发展各方之间的共同市场经济基础是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由于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其经济法制度在对区域内经济的干涉与影响上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形式,因此,怎样协调不同区域经济法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亟需我们加以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要求与实际功能的把握置于首要地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正确对待和认识区域经济法制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问题,从而寻求最卓有成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良好的处理。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

    区域各方在达成了经济发展的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制度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基本概念极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经济发展各部分之间的经济融合、政治联系、社会交流及外交互信等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加深和推进。从政治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发展各方所需要的较好的经济优势与发展条件以谋求政治共识的达成和政治修好的完成的顺利实现是发展各方致力于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目的。而发展各方所进行的各种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协商、政治对话便是其较为显着的体现。从经济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在区域内部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它要求发展各方应极尽努力为有效促进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进而在此良好的发展基础上,极大推进区域发展各个部分共同发展的进程。从社会的层面看待和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则应当意识到,能够使得区域内发展各方彼此之间的交流得以日渐加深和推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社会方面的最大贡献,这十分有利于促进其民间共识与其他方面的交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从本质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实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同盟,其最为主要的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发展各方应当力求做到“”,达成共识的理想状态。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我们有必要采取诸如消除或同化等的方式来对区域内发展各方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清除。在一体化经济同盟的内部,各成员的经济社会观念必定有所区别,因而区域各方的经济发展制度往往也会产生不少的差异。因此,对区域内部不同的经济制度要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和应对方式是发展各方所需面对的首要任务。而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大背景,对区域内经济法制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当中的重点目标。在具体要求上着重强调区域发展各方经济行为的一致性,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的不当阻碍出现在区域内部。

    二、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法制协调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制是一种由凯恩斯主义所指导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在如此一种经济实际中,若要使得区域内发展各部分的实际利益得以保障,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经济措施,而这些措施,不仅仅包括了在各种经济活动当中,区域内发展各部分对市场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中一般准则的遵守,还包括了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现实进行深入探讨,以便能够对区域保护政策和流通限制制度等作出新的规定。从这个角度讲来,建立区域性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建立如此一种政策对一体化区域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即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和障碍。鉴于这种实际存在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采取措加以解决。

    (一)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较好地处理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则不但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法律制度,更要在此基础上,赋予其较高的法律效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统一区域经济法制,还能够进一步推动与稳定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促进、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经之道就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法制与地方法制难以得到彻底的统一是我国目前法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而法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有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更加彰显了协调区域内经济法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区域经济法制协调机制的建立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区域内各行政区划所实施的政策之间存在差异,区域内发展各方在立法上与国家法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内部的经济政策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渐凸显出来了。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实现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的步伐以解决我国区域行政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地方立法与国家法制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这种通过协调的手段对区域内经济法律制度进行确定的方式,对一体化来说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前者要表现在:轻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区域发展各方自身的法律制度制,重则甚至会在主权问题上引起纠纷。后者主要体现于:在相对合理而良好的条件下,协商又是一种能够为区域内经济法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捷径的协调手段。

篇10

2002年12月28日,咸阳和西安两市高层的一纸协议,将两市经济发展的航向圈定在了同一条航道上。6年来,两市经济发展平台的打造、各种产业要素的融合、市民生活的变迁等都在一次次飞跃,初步显现出共赢的局面。

进程

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签订后,两市对口部门开始融洽对接。随后,旅游、科技、广电、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委、交通、环保、政府办公室等部门的各式合作交流协议先后签订。而在对口工作部门有序衔接的同时,思想认识的碰撞升华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03年9月,西咸两市人民政府在西安举行 “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思路研讨会”,“合理布局,整合产业”、“努力打造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内联外争,构建强体”等一些后来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要义的思路不断明晰。

2004年7月12日,西咸经济一体化两市领导联席会议在咸阳召开,会议通过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而这也是两市经济一体化由准备到实质性实施的转折。

2006年9月16日,经过不断努力,咸阳电话成功并入西安网,开启了我国两个独立行政区域实施并网之先河,而一个重要的本地网一次性既升位又并网,这在我国也是首次。

同年,两市达成的《西安、咸阳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则标志着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由基础设施对接进入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的发展新阶段。

而产业发展思路的对接,使得产业要素融合之势如同潮涌。据统计,泾阳经济密集区在设立的短短一年多入驻企业30多家,一个工业新区在西咸交界处诞生。与此同时,延长集团在咸阳的投资也不断加大,西咸承接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延伸的战略平台效应初现。而投资27亿多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和投资37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先后在西咸共建区开工,也开启了咸阳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的先河。另外,投资3亿多元的上林大桥项目的快速开工也为西咸产业共建筑就又一条快车道。

2007年3月26日,咸阳市政府在西安举行承接西安外迁企业恳谈会,25个项目当会签约,签约总投资达14.8亿元。而从那时至今,西电集团、陕西国创沥青有限公司、西安钢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大成钢结构有限公司、科达变压器公司、国德电器等68户西安外迁企业先后落户咸阳大地,总投资84亿多元,咸阳承接西安经济发展外溢的功能很快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也先后就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工作进行了专门调研,尤其是陕西省政府决定由省长袁纯清担任西咸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组长,更强力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远景

2006年初,西安、咸阳两市就共同制订了《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两市将用1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实施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奋斗目标和经济指标。具体为,第一阶段:到2005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第二阶段:到2010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第三阶段:到2015年,两座城市融为一体,经济实力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居西部城市首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西咸两市将共同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物流区、中央商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活居住区。同时,将整合两市优势资源,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械装备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医药工业、能化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的投入。

对于西咸一体化的进程, “实现西咸经济一体化,西安的发展优势会转化为咸阳的发展优势,客商投资咸阳就等于投资西安,这对急需跨越发展的咸阳来说,绝对是最大、而且必须抓住的机遇。”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说,“抓住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咸阳一定会走上跨越发展的道路。”

据西安市发改委西部开发工作处处长郭晓辉介绍,6年来西咸一体化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到西咸一体化的进程;二是道路方面对接17条道路,贯通9条,而且最近西安市规划局还召开会议,将要贯通西咸之间道路。另外,还有地铁线路、公交线路也完全达成了共识,很快就会开通; 三是信息化方面;电话区号统一,这个早在2006年就已经实现;四是科技教育卫生方面合作也比较有成绩,尤其是旅游合作方面,双方共同打造的旅游项目也已经开展工作;五是共同治理渭河流域;六是产业方面的合作,两市也已达成了很多共识。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安市发改委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渭北生态走廊,西安咸阳交界的地方,规划局已经做了规划,渭北28公里处划了几个区,重点发展旅游、商务休闲、文化房产生活区等绿色产业。目前正在和咸阳规划局对接。其次是在西安与咸阳交界的地方、三桥等地区共同规划,形成融合高新科技区,围绕西咸大道,形成西咸新城区,大概42.5平方公里。再次是打造泾渭工业园区,约120多平方公里,打造渭北产业工业区。为了推进化工产业发展,与榆林、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为西安优先提供所需原料。最后一个便是西安与咸阳城市道路路网的建设。

附 录

西咸都市圈将成关中城市群核心

随着西咸一体化向纵深推进,2008年陕西省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引导西安城市中心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着力打造渭河两岸新型工业长廊”的思路,而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西咸经济一体化核心板块的建设速度。

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了陕西省西咸一体化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两市“一区两园一带”建设。同年8月4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后原则通过了《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

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两市城区的一体化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西安市尽快做大做强,使咸阳市在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下更快发展。而杨凌示范区则要依托西咸一体化载体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也从陕西省建设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关中城市群地位,强化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未来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打造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同时身兼国家科技研发中心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根据新出台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到2012年,西咸一体化发展区总人口将达到13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8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87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6%,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总人口14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10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11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6%,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

而按照规划目标,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最终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和集聚中心;成为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引领关中经济率先发展,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核心区。

陕西省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魏民江介绍说,西咸一体化规划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西咸一体化规划建设,优化整合区域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协调区域城镇发展职能,整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整体辐射力和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区,实现区域经济的率先发展。

其具体范围则包括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整个行政辖区,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兴平市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五县,总面积14985平方公里。同《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中的西安都市圈范围一致。

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则是对关中城市群确定的西安都市圈的具体化,规划将两市接壤区的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带作为促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优先启动。并确定了产业支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给水排水体系规划、电力电信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热力工程规划、区域生态体系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九大支撑体系。

相关链接 动态

西安与咸阳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4月3日下午在会见来陕采访西洽会的中外记者时表示,西安与咸阳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未来只有西安与咸阳一体化考虑建设和布局,才能有效地发挥两市的合力。景俊海说,西安与咸阳一体化,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安与咸阳之间目前有八个方面在进行有效地衔接。陕西省政府有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正在加速推进。他指出,因为西安与咸阳相距很近,简直就是一个城市,所有只有一体化考虑它的建设和布局,才能有效地发挥两市的合力。

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合作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4月3日下午,咸阳市在西安宾馆举行了以“合作双赢、共谋发展”为主题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合作座谈会,与西安市政府及企业高层共同商讨承接西安市二环以内企业外迁的各项工作。总投资143亿元的49个项目当场集中签约。

据了解,2007年,西安市政府决定,西安市二环以内的企业外迁。许多西安外迁企业迅速把选址的目光锁定了咸阳市。目前,已有西电集团投资12亿元的西电工业园,延长集团投资34.7亿元的合成氨技改和投资48亿元的子午线轮胎等西安企业落户咸阳市。累计引进西安项目97个,总投资192.7亿元,完成投资35.16亿元。

西咸3条公路通道开工

一体化构想进入实施阶段

3月19日上午,位于西咸一体化核心地带的创新一路、创新二路和桃李路3条干道隆重开工。上述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打造全新西咸通道的构想正式进入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