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特点

篇1

关键词:“五会”教育;职业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63-04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校)在50多年特别是在近10年的办学实践中,基于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以一技之长的功利性教育,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教育考量,重点推进“五会”教育,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回答了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一、学会做人:努力争当一品百姓

引导学生做有信仰的人、做正直的人、做诚信的人、做有责任的人、做有能力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扬州商校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挖掘、营造各种育人元素,精心培育学生成人成才。

营造以文化人的环境。学校从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学生“成人”;弘扬“以墨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才”的两大主题出发,建构以“爱人助人”为内核的“仁”文化体系、以“崇尚劳动”为内核的“能”文化体系、以“勤奋刻苦”为内核的“勤”文化体系、以“据正治校”为内核的“正”文化体系,立体、全方位营造“崇尚卓越,超越自我”的文化氛围。实验实训中心前塑有烹调之圣伊尹的雕像和“扬州三把刀”群雕。矗立墨子像,建设墨子文化长廊,编纂《墨子文化读本》,处处闪烁着墨子文化的光辉:以尚贤、尚能、尚同等来命名校园主干道,提炼出“兼相爱、交相利、行为本”等思想,系统解读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核,引导师生效法前贤,崇尚劳动、崇尚技能。校园内开辟雷锋园,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宣传栏和雷锋专题网站,引领学生学习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以“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开辟成功大道,设置“状元墙”,激发青年学子勤学技能,勇创佳绩。定期开展“学习之星、礼仪之星、文艺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运动之星、服务之星、孝廉之星等“八星”系列活动和“感动商校”人物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典范,激励学生向善向上。开展班级文化名片和宿舍文化名片的设计评比活动,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五维素质教育”培养人。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注重过程管理、注重思想引领、注重行为养成。完善“三全育人”运行管理机制,从“教育认知”和“行为引领”两个层面,推进“课堂教学建构素质、课外活动拓展素质、行为引导规范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等“五维素质教育”活动。坚持“一个理念”:做人优于学艺;增强“二个信心”:成人的信心、成才的信心;围绕“三个重点”:习惯、品德、修养;开展“五项训练”:吃苦耐劳训练、综合才艺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相处能力训练、奉献社会实践训练;实施“八项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建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建构与人文修养提高、职业技能学习的充分结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素质课堂教育人。学校开设礼仪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会坐、会站、会走”;开设文化(诗词、音乐、名画、影视)赏析课,培植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知善恶、懂美丑、明是非;开设劳动课,引导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前期操作性劳动。以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为契机,强化纪律教育;以“行为百分考核”为抓手,引导学生做人。实训课推行“双百分考核”(过程100分+成品100分),如烹饪专业“过程”是指操作流程中的节约、安全、卫生、规范、礼仪等;“成品”是指菜肴的色、香、味、型、器以及营养、创意等因素。

二、学会学习: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学会学习体现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核心技能的提高,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

明确“可望”而又“可及”的学习目标。学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性学习目标,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引领学生实现既定的目标。学校从“实用、够用、能用”原则出发,着力提升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每一个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构建科学的证书体系,证书体系含基础性证书(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技能证书(中级工、高级工等)、素质拓展证书(职业经理人等)。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热情、细致、周到”,核心技能是“带团能力、服务接待能力、沟通能力”,基础性证书是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书法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是导游证、餐饮服务高级工证书、客房服务中级工证书,素质拓展证书是茶艺师证书、插花师证书、调酒师证书。开展专业誓词的提炼和评选活动,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誓词:“我是一名会计专业学生,我志愿学习会计专业,我宣誓坚决做到——认真学习各项会计制度,努力提升各项专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勇于承担责任,绝不作假!”并将专业誓词作为学生的晨读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践行;通过“技能竞赛月”的举办、专业技能的展示、专业未来的展望等活动,浓郁学习氛围。

传递“可亲”而又“可感”的学习内容。各专业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参考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课程体系的构建经验,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研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公共技能课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人文选修模块)或学年模块(如动漫专业分美基年、软件年、企业年、综合实训年、顶岗实习年)进行编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现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早读内容:温习专业誓词,诵读古诗文、英文名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结合专业特色、结合个人实际、结合主题教育。

选择“可行”而又“可用”的教学方法。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主题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布置学案,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课堂上小组展示交流,在评价中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在评价他人时获得启迪,在教师点评中丰富知识,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延续,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生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五环节,即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布置作业体现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采用PPT、调研报告等电子作业,在知识巩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推出了体现具有职教特色的12种主导教学法,各专业结合课程特点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体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如专业课按照专业特点不同,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烹饪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旅游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推行“情境教学”;电子商务、商务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效果大为提高,真正做到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三、学会生活:开启幸福人生第一课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自食其力、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多年来,学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教育,从班会课、劳动课到技能大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宿舍文明到校园文化,时时处处体现着“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

培植热爱劳动的情感。学校以劳动课为抓手,培养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感恩劳动的意识,也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劳动课,每个班级每学期必须上一天劳动课,内容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从后勤到行政,从宿舍区到实训室,从公共区域到食堂等。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分配劳动任务,进行跟踪考核,最后鉴定表现。劳动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懂得感恩父母,感激老师、回馈社会。学校还提供部分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一方面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还在宿舍区开辟跳蚤市场,倡导学生将自己的二手用品低价转让给他人,此举既可使旧物品循环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训练了学生理财能力。节假日,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打工,挣零用钱,既让学生认识了社会,又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营造“创意生活园”。校园内主干道和小路旁、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处处可以看到名人名言和温馨的生活提示。在贯穿校园东西的主干道两旁设有状元墙,树立“八星”和“感动商校”人物的典范,宣传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创业园区,学生们自己开公司、开小店,学习创业,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的氛围。实训基地呈现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这里有超市,有仓储搬运车间,有学开叉车的练习场地等。学生在这里可以体验超市工作人员(导购、收银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体验仓储搬运工人的辛劳。

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劳动课和技能大赛等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强化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规划每周班会课的主题,其中大部分主题与生活有关,如“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做有责任的人”、“讲诚信,争做文明职校生”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探讨生活的真谛。教师也常常通过鲜活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提升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学校还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以星级宿舍评比和卫生包干区考核为导向,开展“内务整理技能大赛”,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引导住校生整理内务,学会料理生活,乐观生活,不断提高适应能力。

四、学会合作:生存艺术第一法则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等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学校以“学会合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并努力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到实训实习的锻炼,都渗透着合作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教育活动培养协作意识。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各类团队教育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校内教育。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学习和合作;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例如运动会、艺术节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校外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训实习强化合作。部分专业按照企业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互相配合。如物流实训,搬运、驾驶叉车、卸货、上架等,必须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影响全部程序。经过训练后,学生深有体会。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认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团队,服从领导安排,接受师傅指导,主动与同事(同学)协作分工,精诚团结,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小红帽”志愿者爱心合作。合作是以理解为基础,以真诚为前提的,照顾和维护了别人,别人也会感恩并回报你一份善意。学雷锋“小红帽”志愿者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是扬州商校50余年来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小红帽”志愿者队伍主体由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义务为普通百姓分忧解难,如修理电器、理发美容、照看孤寡老人等。学生们分工协作,走街串巷,传递爱心,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懂得爱护弱势人群。在播种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收获了另一种爱,那就是百姓的赞誉,社会的好评。学生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社会才变得美好。实践表明,长期参加“小红帽”志愿者的学生,更善于与人交往,更会与人合作,也更有爱心。

五、学会创新:追求卓越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敢于体验,勇于尝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营造创新氛围。学校通过课堂渗透、讲座、参赛经验介绍、案例剖析、参与省市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使学生学习创新理论,向学生介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

社团活动显身手。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情境,打造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学生根据兴趣,结合专业、依托技能,按照“1+1”、“专业加特长”的原则参加社团活动。目前,学生社团有110个,主要分专业类、兴趣类、服务类等三大类。社团负责人依据自身特长,独立策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还引导相关社团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和技能大赛,社团成为“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摇篮。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学校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学校每年举行各类比赛,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仔细分析,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展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预测,设计出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认真思考,促进学生面对现实、认识自我进而努力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园培植创业能力。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种人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为此,学校从2007年始,组建创业指导委员会,从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等三个维度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组建创业指导团队,教师是“导演”、“教练”,指导学生依托专业资源,选择项目,拟订计划,制订制度,建立团队;学校设立创业基金,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建立准入机制,引进市场管理模式,定期进行经营规范和绩效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学校开辟了营业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目前,入驻园区的学生创业公司有25家,主要从事商务销售、文化制作及传播、餐饮、综合服务等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所有公司都成功实现盈利。其中宅急送分公司与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对接,市场化运作,其业务范围涵盖整个扬子津科教园和周边企业及居民。一些学生在创业园尝试创业后,又租赁社会企业,创办实体,大幅提高了自己的创业能力。

"Five Abilities" Education: An Education Mor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AO Yong-hong&XU Kun

(Jiangsu Yangzhou 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225000, Jiangsu Province)

篇2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教育 启示

2008年,笔者参加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到德国的进修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深入理解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执行情况,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整体教学安排、行为导向学、课堂中的教学法和方法论等内容,先后参观了德国手工业行会、西门子职业学校、德国电信培训中心、宝马摩托车生产厂、KIM高级职教中心、IMT高级职教中心,听了实习教师的研讨课,教师专业进修的培训课,观摩了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观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课,与多名学生座谈,参观了培训学校的实训室,切身感受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非浅。

一、对“双元制”的理解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企业申请一个职位,获得企业批准后,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就产生了到职业学校学习的义务,然后再到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1.国家立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德国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2.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教育经费来源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如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州政府负担教师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则负担校舍及设备和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员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培训师的工资等。学生学习期间不仅实行全免费(包括书本费全免),而且还能获取400~800欧元/月的工作报酬。据统计,培养1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花费约1.5万欧元。

3.工商行会在双元制中的作用

德国共有80家工商行会的分支机构,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培训。在双元制中各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以及企业的注册成立等。

4.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组织情况

在德国,国家规定了93个职业大类的340个职业的相关培训条例。按行业规定进行板块式培训,分别在企业、学校、跨企业的教学中心完成,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练习主要在企业中进行,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的培训获得。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文化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既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二、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和讲解。每一节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集体,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信息―做出计划―小组共同决策――执行任务―检查评估―教师评价反馈,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演,其他小组提问质疑,在激烈的争论中来学习知识,学生学得很轻松;最后教师作点评,教得也轻松。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2.采用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人接受信息的基础从听看听+看听+看+说听+看+说+动手做(100%),效果是逐步递增的。如果学生光靠听,学习的效果是最差的。德国职业教育中媒体的应用无所不在,教学媒体的开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图片配合文字来展示教学内容,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经常利用幻灯机、音视频,各种教具、实物等,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他们不强调媒体的现代化,但非常注重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例如大多数教师都采用PowerPoint,使用的软件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灵活,且内容丰富;很多德国的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准备多种彩色的纸片,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结果书写在上面,贴在展示版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不同的颜色还便于对知识的分类,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是入门阶段,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猜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是处理阶段,手法采用教师作报告,或者让学生分组实现;第三阶段是练习或者应用阶段,主要灵活应用知识,采用的方法有分站学习、换站学习、带展示的工作小组、心智图片等;第四是检查阶段,可以采用魔力墙、禁忌词等方法;第五阶段是评估阶段,接受学生的反馈,可以采用装箱法。德国教师很注意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多采用自制EXCEL文件,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又有教师的评价,分别有不同的权重,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是公开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能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评价时非常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德国教师不会对学生采用批评的方法,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不太好,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考试的目的性很强,不是难为学生,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试题不会超出范围,考前复习目的性也很强,课程的总评成绩非常客观,不过分注重考试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

5.学业考核的统一性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合格,不能简单地由学校说了算,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年限根据工种的不同分为3年和3.5年。在1.5年后要接受一次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统考,统考不合格的将取消双元制学生资格;3年或3.5年后还要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统考,统考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证书,这将意味着没有工作。理论和实操都合格才能毕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工商业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的学,且能真正的学到本领。

三、严格的教师入门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一般是大学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再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的专业培训,之后要通过2次国家统一考试:1.写论文,2.设计课堂,提交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只有这两个考试都通过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实习老师,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2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因此德国的老师在工作时就同时具备了教育学和专业实践双重能力,德国的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他们还要经常性的充电,跟上时展的步伐,始终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这也是德国职业高教育水平的有利保障。

四、思考与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是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我们照套照搬德国“双元制”的作法是不可能的,但“双元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让产业界直接加入国家培训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以就业导向,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称职”地工作。在我国,学生须先选择专业,学成之后再选择岗位。德国正好相反,学生先选择岗位,取得培训位置,再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

德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深,但是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很高,而我们平时上课讲的内容很深,但很难使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建设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技术类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当老师的,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教学法等基本教学功,少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履历造成了教师既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又缺少教学的专业知识。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育人任务的压力下,留给老师进修的时间所剩无几,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专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教育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对专业师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考核不到位,专业师资整体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的过程要切实做到由浅入深,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知识点要集中,内容不宜过宽过深。保证全部学生能学会,部分学生能提高。打破学科体系的观念,引入项目教学法。我国正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课程整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整合不应是几门课的简单合并,我们也应设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后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有选择的、有效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3.教学的考核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检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是否合格由培训学校说了算,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水平的真实性,若能借鉴德国的经验,由相关行业协会按工种标准要求来组织相关的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合格的才准予毕业,这样定会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使我国的制造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业主导;教学方法

1 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香港特区处于东西方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汇点,香港的职业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

第一,行业主导是香港职业教育与内地最大的差异。香港职业训练局在成立之初便是由香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及企业家组成,一直以来,香港的职业都是由行业来主导。经过近30年的努力,香港职业训练局与各行各业己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取得了很大成果。首先是建立了强大的行业网络。行业网络由业界网络顾问委员会——中央业界网络组——学科业界网络组(共分为九个学科)组成,几乎覆盖了香港主要行业;行业参与课程组成,策划和设计活动,参与教材的编写活动,为此提供顾问意见,使学校师生能了解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企业为学生参观、访问、工作实习及就业提供机会,同时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赞助、捐赠设施及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提升行业专业和技术服务水平。

第二,市场化的经营理念。香港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职业教育也是如此。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高度精简。管理人员少,兼职教师比例大,教学场地多是租用的。二是办学布局社区化、网络化。办学机构的竞争、服务意识非常强烈。三是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同一个机构可以开办各种形式的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在职培训,从全日制到夜校,从知识性、技能性到娱乐性、生活性等各类课程。多层次、全方位、大跨度的办学形式,使香港的职业教育涵盖面极广,受教育的人众多。香港的这种做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大力提倡的对全民进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方法实际而有效。香港职业训练局的资金由政府提供,其余的由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 目前香港政府每年拨给职业培训局的培训资金大约是20亿港币,充足的资金为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各种实训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保证,为了满足学员实训的需要。为配合香港工商业对专门技术人员的需求,训练中心及发展中心不断更新设施,各中心采用最先进的设备以视听教材、电脑软件等设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易掌握行业技能。据笔者了解,香港的职业教育教材常常是每次课发几张纸,老师讲授的、学生练习的、老师评价的都在上面,期末装订起来,就成了集教材、练习册、评价记录为一体的学生资料。课外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大量地查阅资料、寻求与伙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应用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获得合作与创新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对实际操作和临场突发事故处理的训练,力求教学场景与现实工作环境一致或接近。使学生通过严格训练后大多数人可以立即顶岗操作。

2 香港职业教育对内地职业教育的启示

2.1 坚持争创骨干院校,争取政府支持

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的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主要是运用法律规范和财政资助两大手段,从宏观层面规范和引导教育活动。法律是规范教育的主要手段其内容具体、操作性强,一经被确认违法,所受到的处罚是十分严厉的。财政资助是政府管理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政府通过法律和财政手段,使教育不偏离政府预设的轨道,同时不妨碍市场机制调节在社会办学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內地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逐年加大发展职业教育投入给內地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以提升专业內涵建设为抓手,争创国家级骨干院校,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全面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2.2 注重职业教育体制的人性化

香港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合作的体系。较之内地的职业教育体制,香港的职业教育体制更具人性化。在内地,虽然中专可升大专,大专可升本科,但相互之间的课程衔接不如香港,横向的通道几乎没有。一个学员可以先通过职业训练局(香港最大职业训练机构)的学习,然后转向大学学习,之后又继续在职的职业培训,这种角色的转换是顺畅和自由的。而内地,受全日制大学文凭的限制,很难轻易转换职业教育身份。

把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纳入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和设计,是香港办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整个教育体系完全是一个职前训练与职中训练并重的职业训练,与基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为确保香港有足够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香港职业训练局还推行了工科毕业生训练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工科毕业生以及修读厂校交替课程的工科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训练机会,使他们得以完成工程师所需的训练,取得专业资格,最终顺利就业。落实终身化的教育理念,让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双翼,对于内地高职教育,有启迪意义。

2.3 坚持校企合作,完善专业体系

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企业和学校两者的联系不够,企业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但是在招工的时候,就抱怨招不到人,或者招到了用不了,抱怨学校没教给学生真本事;学院经费紧张,老教材、旧机器,加上大批从学校毕业马上到职业学校任教的老师,缺少实际生产工作经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育学生的结果可想而知。香港在职业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上,不仅符合香港的实际,但对内地也有深刻而有益的启示。职业教育必须按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来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根据內地职业教育的实际,学校要在坚持校企合作,完善专业体系上做好文章,即要依据地方主要产业来确定学校主干专业,依据地方产业链发展来完善学校专业链建设,依据企业、行业实际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

2.4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从教学内容看,内地的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思想政治课、文化知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专业课在整个教学时数中占40%左右,实际操作课时在专业课教学中占的比例相当小。香港特区职业教育所开设文化知识课和社工课程,占的比例一般不到30%。专业课教学中,实际操作课比例要达到50%以上,强调模拟教学和环境教学,力求实习场所与实际工作环境统一。我们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內容必须体现以能力为主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岗位的能力;应大力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行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模块课程,编写学习课件。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香港职业训练局在师资招聘、教师培养、教师评价和师资发展几个环节上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师资队伍建设。以香港职业训练局招聘为例,第一,强调工作经验。招聘条件在规定了相应“学历”要求的基础上,同时也规定了具体的经验要求。应聘教学助理具教学经验为佳,应聘讲师应具有至少3年教学或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应聘教导员应具有取得学历后最少5年相关工作经验。第二,提高招聘起点。香港职业训练局不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刚毕业的研究生,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师傅”。大学学习4年的大学生,毕业以后,还需取得若干年的行业工作经验,才算得上“大师傅”。只有“大师傅”才有资格为离校生及在职人士提供具有价值的进修学习课程。同时,教师还要定期进修,可以经职训局安排或者个人申请到企业中去从事相关工作,更新行业新技术和新信息,使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教师们的这种行业特色,不但可以保证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实用的、先进的,而且可以作为学院与企业联系的一个纽带,既有利于课程的开发设计,又能为学生带来了广泛的企业联系。

2.6 规范资格认证体系

香港的行业协会非常活跃,它们尽管不是政府机构,但在该行业中具有相当大的权威,如香港会计师公会、律师公会和建筑师公会,被称为三大行业公会,要在这些行业执业,仅有文凭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由它们举办的资格考试,申请成为会员后才可。专业考试由行业学会主办,避免了政府干预,保证了考试的专业水准和公正性。反观内地职业技能证书,规范性、含金量和大学学历证书相比,相差悬殊。如何规范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范珍.“资历架构”与“行业主导”谈香港职业教育的特[J].中国成人教育,2009,(5):99100.

[2]吴秀杰.香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启示[J].成人教育,2009,(6):1011.

[3]李艳娥.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88):3132.

篇4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大中城市到乡镇均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专门学校和职教中心,培养规模上有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纵观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规模与效益发展并不平衡,数量与质量发展也不平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或优秀教师更加短缺;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薄弱、直观性不强,难以做到好学实用;三是非全日制学员受时空限制,不能随时随地与教师或学员协作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功能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及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开始将基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远程教学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为解决职业教育师资、教学功能和时空局限等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及其教学特点

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认识对象的理性活动,它必须建立在情感交流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育传播学认为,面对面的传播比物理传播亲近感强,信息交流通道短,是建构主动学习的有利因素。同时,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环节较多,学生自行设计和自学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教育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模拟实践、访问与设计环境。按照上述观点,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既要考虑远距离下的师生“见面”方式,又要考虑构建远距离下教与学的关系,尽可能创造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环境。因此,教学系统一般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建设以下三种类型的远程教学场所:一是基于视频会议的多功能教室;二是由若干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教室;三是办公、家庭等使用的分散的计算机。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多媒体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并通过全国教学科研网连接成强大的教育教学和培养培训系统。

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主要教学特点是:

1.可以实现实时交互。即通过多功能教室,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声音、图像、文字、数据方面的现场实时交流,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保证教学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情感交流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2.可以实现双向交互。即通过多媒体教室,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交换和获取信息。教师可以遥控或评价学生情况。从而改变单向传输不能及时获得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状况。

3.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并突破常规教学时空局限。教师能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进行教学软件的研制、备课和上课,利用网络开发、收集、编排教学资源,并进行储存与管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中心的资源进行自学、自考、训练、作业、设计和模拟实验。

所以,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异步性、实时性、交互性、生动性、集成性、大容量、跨时空的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常规媒体的教学优点,能通过以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开发,达到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出现,更加完善了信息流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模式。

1.信息流通模式。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在技术上主要解决异地或本地双向、实时、交互和人机对话问题。由于其特有功能,信息流通模式中最大的变化将表现在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以“准见面”或“半分离”方式开展异地讨论和问答,了解远端教学情况。会议、评审、评估、通知、文件、教学资料、教案、报表、信息储存等活动,完全突破了常规模式,变成了任意的、双向的无纸化机制,时间、空间缩短显著。显然,这种流通模式不用那么多的教师同时讲课,不用那么多人员运作和管理,不用那么多专职人员搞文印与收发,不用那么多大柜小夹储存资料。减少环节、减少人员、减少时间、减少经费是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现场交互和文稿交流的信息流通模式。所谓现场交互,是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同一现场才能进行的交互,比如集体备课、授课、讨论、考试、开会、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都是当面进行的;所谓文稿交流,是指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利用印刷文字交流,比如计划、文件、教科书、教案、通知、报表、信息储存等环节,都是文稿方式的交流。传统模式的缺陷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运行环节繁多,运转过程缓慢,工作效率偏低。

2.教学内容模式。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技巧以及发展认识能力的总称。它规定了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性质和范围,是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模式具有独特性:第一,教学系统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潜在的意识和方法;第二,教学内容以教科书和课件为主,以网络资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辅。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编排、储存、提取、发送等过程,使之具备了广博精深、形式多样、高度融合、快速传递等特性;第三,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运行,供不同地域的学生共享,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第四,教学内容突破了书本局限,突破了教师的知识水平,突破了国界。远端教学情况、实物场景、先进知识、科研动态和多种资料进入课堂、实验室以及每台计算机,均成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转贴于  3.教学过程模式。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群体学习为基础的教学,二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完成教的环节应包括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完成学的环节应包括听课、作业、自学、设计、实践和参加考核。不论教学采用何种手段,这些环节必不可少。但不同的教学手段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模式和现代教学技术图、文、声并茂模式显然不一样,近距离教学模式和远距离教学模式必然也不一样。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模式在以下教学环节中的体现是:

(1)教师备课。教师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对教学的策划工作,是教师将潜在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单就备教材来讲,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就是查阅资料,撰写教案,誊写讲稿,准备教具或实验。而多媒体远程教学中的备课,是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中心的资源进行设计、复制、编排、加工,形成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计算机储存在多媒体资源中心,以备上课或学生自学调用。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放在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上,放在了为学生自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开发上。满足了“受教于家”的客观要求,时空局限降至最低水平。

(2)教师讲课。所谓“讲课”,严格来说是教师组织协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发生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在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讲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水平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知识迁移问题。在多媒体远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协调教学是一个讲授、讨论、指导、归纳、分析、演示、观察、实验、练习等综合动作的过程/他以“专家”和“引路人”的身份代替了传统教学中主宰和监护人的身份,用大屏幕投影代替粉笔加黑板,用图、文、声代替口说手画传递信息,用课件中的模像完成演示、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全新的讲课模式。

(3)作业批改与课外辅导。在多媒体远程教学中,学生的作业不是书写或刻画在纸面上,而是通过联网计算机完成。教师在网上进行作业批改,即时交流并反馈信息。课外辅导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用规定时间和地点。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满足了“受教于家”的客观要求,时空局限降至最低水平。

(4)教学效果评估。过去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估主要依据学生的会考结果。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出现,完全突破了会考模式,以计算机为工具代替纸卷考试,用单独考试代替群体考试,一人一卷考试代替多人同卷考试,边考试计算机边阅卷、边统计分析成绩代替考后人工阅卷、统计分析成绩,学生当场知道成绩代替事后知道成绩。

(5)学生听课。在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中,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大容量、快节奏、有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学习效果好。

(6)学生自学。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中,学生自学模式突破了看书或翻阅笔记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反复利用网络点播、观看多种资源,包括教师的教案、参考资料等丰富的背景资源。同时可以把有价值的资料下载、复制、加工、打印出来,以便个人保存。也可以自行考试,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机对机讨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极强的学习模式。

篇5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美国法学教育;借鉴

中图分类号:DF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52-02

随着“依法治国”的国策逐步推进实施,我国的法律教育也在寻求一种更有效应用的道路,培养更符合法律职业要求的从业者是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美国的法律教育在全世界来讲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分析美国法律教育体制,希望能对中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美国律师资格制度介绍

美国法学教育在19世纪末之后,才进入创造性的发展时期[1],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在美国想要获得律师资格,有三点要求。

首先,应该是法学院毕业的学生。美国大学在本科不设法律学位,想取得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必须先获得其他学科的本科学位,才能申请法学学位,法学博士(S.J.D,Doctor of Judicial Science)这个学位相当于法学硕士,学制为三年(兼职修读一般需四年),J.D.学位是学分制,只要修得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美国的法学院以J.D.为主,而J.D.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律师[2]。第一年必修课有法,财产法第一部,契约法,侵权行为法,刑法,民事诉讼法[3]。第二年学得比较深入,比如税法、证据收集、税法和公司法等,课程内容复杂,第三年,课程稍微轻松一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钻研某一种法律,也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法律讲座学习。另外,相对于美国的发达程度,美国的法学院数量相对比较少,全国只有200所左右,其中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有185所左右,想要学习法律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其次,需要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美国的律师考试(Law Exam)也称为Bar exam,美国的“双轨制”法律制度对美国的律师资格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是联邦法和州法并存的国家,因此没有统一的律师法,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律师资格考试,由美国各州最高法院组织考试,想要在某个州执业就应该通过该州的法律资格考试。也有一些州之间有一些互免协议,只要通过协议一方州的法律资格考试,通过最高法院的考核委员会考核,就可以申请在协议另一方的州免试获得律师执业资格。律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规定与应用的考查,由于每个州的法律不一样,所以考试内容容易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州会加上法律文书的写作和法律实务的考查,总体而言通过率比较高,通过之后才获得律师的从业资格,这个考试也是成为法官、检察官的前提,美国的检察官实际上也是律师,只不过是政府雇佣的律师,美国的检察官和律师从业超过一定年限之后,获得一定声誉和肯定才有可能当法官。

再次,具有从事律师职业的良好道德品质。律师这个职业和社会息息相关,从事的事务内容也经常和当事人的隐私和不愿为他人所知的行为有关,因此,律师从业还要求道德过关。州律师协会或最高法院考试委员会会对申请执业的律师之前的记录进行审查,审核申请人有无犯罪记录,有无记入诚信档案的不良事迹等等,如有疑点,需要进行调查,直到确定无不良品行,并对申请人进行道德和心理上的培训;对那些在其他州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的申请者,州律师协会或最高法院考试委员会也有权利进行考核,确定该律师熟悉本州法律,并具备从事律师业务的能力。另外要说明的是,美国大大小小的律师协会非常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官方性的,具备一定管理职能的律师协会,另一种是纯粹民间的律师协会,能够对律师道德和行为进行考核的是半官方的律师协会,一般是州统一的律师协会或者州统一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美国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律师通常有四种处罚,一是不公开批评;二是公开批评;三是暂停执业(二个月、半年、一年、二年);四是取消律师资格(被取消律师资格的人,五年后可以再申请律师资格,但要重新参加考试和评审)。

二、美国法学教学人员体制介绍

美国法学没有本科学位,想要学习法律,必须先取得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位,美国法学教育授予的学位主要有以下三个:(1)J.D.学制为3年,需要已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能申请,“法律职业博士”学位是美国法律学制中的初级法律学位。(2)LL.M.(Master of Laws),法学硕士学位。该学位学制一年,也就是说拿到J.D.学位后,再攻读一年,合格后就可以取得法学硕士学位。(3)S.J.D.或J.S.D.(Doctor或者Doctor of Judicial Science),法律科学博士学位。具有LL.M.学位的法学研究生,如果希望在某一专门法律领域有更深的研究,或者其职业目标是成为法学院的高级教员,可以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申请继续攻读S.J.D.法学博士学位。该学位培养的是从事纯法学理论研究的工作人员,学制2―20年。

美国的教授分三个等级:教授(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中国大学里没有这一级)。在美国,想要从事法律的教学和研究,一般需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有的专业认可某些优秀的、专业成果突出的博士,可以获得助理教授的职位,如不被大学认可的,有可能需要再从事几年博士后,有一定成果,有大学愿意给助理教授职位之后才会正式获得教职,获得助理教授之后可以有自己的团队,自己报科研项目,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但是这个职位不是终身的,而且按照学校的类型要分出不同的精力给教学或者研究,学校一年或者两年就得考核一次。评审申请人的材料时,对申请人不是做绝对比较,而是看科研的速度和潜力[4]。考核的标准很多,科研项目、论文质量、在学术会议或者高级别的期刊中发表文章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没有通过考核的助理教授就无法继续从事这个工作,经过三到七年的试用期之后,学校如果对助理教授的考核结果满意,就可以升为副教授或者获得终身的教职,美国的教授名额不多,只有已有的教授去世或者退休,才会出现一个教授的名额,还必须经过公开招聘,有很多已经够级别的副教授也不得不等很多年才获得教授的职位。

三、美国法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借鉴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美国法学职业教育与我国相比存在以下三点特征。

1.美国法学教育从硕士开始。美国法学教育重实践,重程序,重案件事实的法律分析[5]。在本科不设法学教育,想要读“Law School”,就必须先获得本科学位,才可以申请。因为法律是一门与社会联系密切的学科,因此想要从事某一领域的法律业务,就应该在本科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为以后法律业务的开展奠定一些基础,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不光知道法律规定,更要明白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某一特定领域都会有自己的专业性和行规,只学会法条而不懂某一领域的专业内容是不足以成为一名专业的律师的。例如:想要学习经济类法律,不学习基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历史,不懂得金融知识,不明白证券的操作和行业操守,不理解托拉斯、卡特尔这些专业名词,是没办法和客户沟通和了解案情的,更不要说打官司了。

2.律师资格的获得需要各州进行考核和授予。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国家体制决定了联邦和州都要参与对律师资格的管理,但州的管理起主要作用,各州对于律师资格的取得条件规定也不尽相同[6]。由于美国的律师管理制度以律师协会为主,法院为辅[7],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各自独立,甚至同样是美国的州,有的是大陆法系,有的是英美法系,因此美国各州的最高院负责对于本州执业的律师进行考试和资格授予,既能考核申请律师对于本州法律的掌握程度和具体法律职业素养,又能针对本州的律师进行管理,一旦发现有违律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能够及时给予处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于律师的管理很注重行业自律性,无论是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律师协会都很注重对成员的管理,能够成为一个有公信力的律师协会的成员也是自身道德和律师素质的一种肯定。

3.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必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美国的法学教育从硕士开始,因此想要作为法学的教师,美国要求必须是取得法学博士学位的人。由于法学研究是从法律出发,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再回归于法律的修改和体系的完整性,美国职业教育不是只为了了解法律的内容,而是注重解决实际案件,研究法律规定的漏洞,帮助当事人维护基本的权益,对于一样的法律事实,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对于当事人的权益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法学理论研究得透彻的学生才能获得教授法学的资格,而且要经得起科研和教学的考验,获得学校和学生的肯定,因此,对于法学教学,门槛比较高,要求也严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法律职业教育以实用主义为主,对比我国来说门槛较高,从硕士开始,注重学习法律之前的社会实践积累,并注意培养学生法学思维,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法律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对证据、对事实质疑的思维;律师资格的取得权力下放到各州,各个州进行考核和批准,并注重行业协会的自治作用。对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要求也很高,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只是一张入场券,法学教师很注重法学理论的研究和科研项目的考核,学术能力是决定从事法学教育的基本素质,能不能对本学科有突出贡献和潜力是很重要的一项标准。

参考文献:

[1]洪臣,张琨.美国法学教育发展概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23.

[2]张桂英.美国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对我国之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58.

[3]马思萍.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及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4):74.

[4]张有学.美国大学招助理教授的过程[J].科技导报,2012(7):84.

[5]王春林.关于美国法学职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2(10):67.

篇6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美国职业教育实现各阶段教育的无缝隙的衔接。从高中阶段到职后教育,美国始终重视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美国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选修职业技能型课程。职业课程的引进可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了解到基本的职业技能的知识,为将来学生专业的选择提供参考。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实施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场地,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社区学院外,美国的大学也为学生提供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美国的职业教育也涵盖了未升学或中途辍学的青年和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总而言之,美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全面系统,对于发展终身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产学合作”制度,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合作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十分密切,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中,企业积极参与研究制订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主动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并安排技术人员充当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欢迎学校教师进入企业研修学习。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或者社区学院)学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学校特色更加鲜明还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断提升,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

美国的职业教育具有灵活、丰富、多样的课程结构。就教育体系而言,包括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三部分;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强调职业教育的知识技能,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

(四)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

与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美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要求。美国教师的任职标准是相当严格的,教师首先要接受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知识的教育,然后要经过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后获得教师资格证才有资格成为教师。尤其对于职业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证,还要具有技能认可证。“一师两教”是美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技术人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第一,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第二,封闭教学,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第三,教师队伍层次不高,竞聘机制不合理;第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发展,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制度领域:政府增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和管理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政策方面,又包括资金投入。同时,政府还要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在政策方面,政府需要意识到职业教育是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政府要专门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法律上予以保护,给以职业教育公平的社会地位。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规范职业教育的当前的运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高质的发展。

(二)管理领域:实现校企合作,正确定位,多样化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市场发展相同步,要契合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与行会、企业的联系,根据行会和企业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同时,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提升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学校实现发展的前提就是对自我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目前,我国存在着一种不断向着学术型学校迈进的趋势,“专升本”的思想蔚然成风。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实现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

(三)教师管理领域: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制度,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师资是一个学校发展质量好坏的重要前提,好的教师能培养出优质的学生。因此,对于教师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职业院校在聘任教师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和灵活的尺度。既要重视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和“双师型”的资格,又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引入人才,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职业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并不似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进修和学习。因此,职业院校要注意教师的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实力。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标准的同时,要同时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

篇7

摘要经济发展催生了众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了给体育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从历史变迁、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类型与层次、功能等方面探索其独特之处。准确定位、与其它类型体育教育及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相互促进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

截止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院校、1008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中开设高职和本科体育专业的分别有59所、334所[1]。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重要补充,共同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任务。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在在职硕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类型,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位列其中,121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有67所招收体育硕士[2]。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的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经济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营销、管理、服务等新兴的职业岗位,市场对体育行业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巨大。然而,许多本科体育专业,甚至部分体育学硕士存在就业难的情况,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本科体育专业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3],相比之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0%左右[4]。

诸多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步入新兴发展阶段。高职体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对本科体育专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体育专业硕士如何定位与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等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探讨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已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研究的崭新点。它关系到不同层次与类型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并且,体育人才供给平衡将最终影响国家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

根据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需求的不同,传授特定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陶冶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表述是: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

有学者研究认为:体育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体育相关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技术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的教育基础上,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5]。

国家在颁发的一系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人才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态。

对上述归纳后认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体育行业或体育相关行业,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等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的特殊形态。显然,我国的高职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硕士明确提出了针对体育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前者包括5年制、3年制全日制高职以及针对运动员的成人制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主要是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等7个专业,后者的办学主体是部分有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其中在职专业硕士学制3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2年,目前主要开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我国的本科体育专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综合人才,受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倾向,除体育教育专业外,其它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不强。另外,我国尚有十余所未升格为本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体育专业,其人才培养与本科体育专业相似,主要按学科知识的分类组织教学。

二、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时空特点

1.历史变迁特点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

(1)初创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1983年-1999年)。根据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取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的精神,为贯彻“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原国家体委与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职工运动技术学院的意见》,湖南、陕西、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在“体工队”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成人制运动技术学院,标志着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原来统筹的人事分配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专业运动员通过政府安置渠道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部分进入体育相关行业。因此,此阶段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在役或退役运动员接受文化学习,获得学历文凭,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2)发展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阶段(2000年-至今)。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赋予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自主择业的人事制度改革而蓬勃发展,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通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发与实施。在原成人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原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大队、各项体育运动中心资源,全国先后成立了13所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其生源包括专业运动员和社会考生(占大部分)。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太少,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太理论化而实践太少,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部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含体育硕士),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与前几年推行的在职体育专业硕士同属于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范畴,可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

2.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特点

表1我国高校体育学、体育专业硕士,本科、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

地区 华北 东北 华东

省、市、自治区 京 津 冀 内 晋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体育学硕士 7 2 1 2 4 6 6 5 6 11 5 3 3 5 8

体育专业硕士 3 1 2 1 3 4 4 1 3 6 4 1 1 1 6

本科体育专业 5 3 15 7 18 12 11 10 3 13 11 11 10 17 20

高职体育专业 6 0 5 4 2 2 0 3 2 6 3 1 1 1 0

小计 21 6 23 14 27 24 21 19 14 36 23 16 15 24 34

续表

地区 华南 西南 西北 总计

省、市、自治区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贵 云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体育学硕士 3 7 5 6 3 1 2 5 1 2 0 7 3 1 0 1 121

体育专业硕士 3 4 3 3 1 0 2 4 0 1 0 2 1 1 0 1 67

本科体育专业 16 15 18 16 16 2 9 19 17 13 1 14 2 2 3 5 334

高职体育专业 4 4 1 3 2 3 0 0 0 5 0 0 0 0 0 1 59

小计 26 30 27 28 22 6 13 28 18 21 1 23 6 4 3 8 581

注:数据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0年公布的数据整理,独立学院单列,高职体育专业不含高等专科学校中的体育专业。

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分别是10、9、19、14,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与华南地区,分别是17、14、17,呈现严重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较大,体现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办学规律。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和体育学硕士是同一招生单位培养,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地域分布情况与体育学硕士基本相同。

(二)类型与层次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层次

1.类型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均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还兼负着培养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任务,注重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平台,以教师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来培养人才,就业的口径较宽,往往缺少环节将知识转化为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习得进行考核与评价[6]。

受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导,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作用下,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不同程度地确立了为体育行业培养职业岗位人才的定位。然而,由于专业硕士、和本科专业及学术型硕士专业大部分是同一办学主体,加之专业硕士的起步较晚,处于摸索发展期,体育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基本相同,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专业硕士进行准确定位,并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7],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类型特征。这是近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必须迎合上述类型的办学定位。

2.层次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必须迎合市场对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了量的增长,但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部分普通高校设有职业教育学院开办本科专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全国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试办本科专业,但尚未有开设本科体育专业,因此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出现了本科断层的现象(见图1),形成了体育专业硕士和高职体育专业教育两个端点,前者构成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给体育行业培养高级职业岗位人才,后者是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低层,给体育行业初级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分层培养目标进行规划与设置。

(三)功能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示意图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巩固业余训练,扩大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又是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具有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功能,不仅要完成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学历文凭教育,而且要对优秀运动员的再就业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新形势下,将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为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解决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块式教学,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专业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比普通高校教育更适合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降低体育体制改革风险与减少改革成本的重要举措[8]。

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行政人员以外,体育经纪人、体育保险商、体育市场营销员、大型赛事管理人员、体育仲裁、体育媒体报道、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相关职业大量涌现,以体育谋生和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体育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运用型体育人才。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承担对体育行业职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种针对体育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教育,有效弥补了按学科分类来培养专业人才的不足。

三、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准确定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第一、前者的目的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熟练的技术人员;后者的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为科研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第二、前者培养的周期短、职业针对性强;后者培养的周期较长、职业针对性不明显。第三、前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是获得“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实现就业;后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看获得毕业文凭、学位、具有多种自主发展的选择[9]。所以,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就是直接面向社会一定的技能、技术工作岗位培养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高技能,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要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准确定位,具体到每个承担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就是要转变观念,确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按学科知识来培养人才的束缚,要有创新精神,针对新兴职业就业岗位(群)反复展开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将学科知识重新优化组合,并以此为根据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教材,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硬件设施,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等等,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是硕士、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这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伴随教育制度转型和体育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为本科体育专业的1/6、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不到体育学硕士的1/2,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仅占高等体育教育的1/10左右,学科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社会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巨大,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专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政府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将来这类院校可能开设本科体育专业,而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也将尝试着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这需要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互补,实现与各类院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比翼齐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相互促进

作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任务。

针对运动员的职业教育,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科研、教学、训练实践一体化,即做到运动队学院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教练员教师化、运动员学生化,着力培养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高水平竞技人才,打造办学品牌,形成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校、体育高职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即省体工队)和国家队四级竞技体育人才结构模式[10]。要依托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场馆等资源优势加强运动员的学历制教育,针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认证,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竞技体育为体育教育提供政策、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体育教育为竞技体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竞技体育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培养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健身服务、康复保健、大众娱乐等市场所需求的各类人才,二者最终要实现人、财、物等资源高度共享。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最终要形成以体为本,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行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加强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改革、实训环节的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体育实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形成具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三重特色。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验研究工作项目(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EB/OL].gaokao.省略/zsgs/.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yz.省略/.

[3]刘官元,王进.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下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9.16(3):47-47.

[4]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全国体育职业学院书记院长会议[R].2009.

[5]范洪悦.试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08-809.

[6]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3-6.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省略/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8]李锡云.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现状与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91-94.

篇8

[关键词]英国 职业教育 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金晶(1982-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英语教育。(浙江 绍兴 312016)吴雪萍(1964- ),女,浙江松阳人,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58)

[课题项目]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11年规划课题“英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j11010,课题主持人:金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21-03

由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以及崇尚“绅士文化”的传统理念,英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二流的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面对全球性竞争加剧、经济的冲击、新职业主义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结构性失业等,英国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英国树立了成为世界技能强国之一的远大目标。而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很好地切合社会的需求,这取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而如何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人员不断监督评价,督促职业院校改进和提高。英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涉及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发展计划和目标设定(development-planning and target-setting)、监控(monitoring)、计划和目标实现进程审查(reviews of progress in achieving plans and targets)、良好实践分享(sharing of good practice)和外部评价(external inspection)。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是英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其根本的功能是监督鉴定与指导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提升英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

1.统一的评价标准。英国教育质量标准局制定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即共同评价框架(the Common Inspection Framework,CIF)是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标准,其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总体效能(overall effectiveness),学员的学习成果(outcomes for learners),教、学与评价的质量(qual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以及领导与管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lead ship and management)。可见该标准既包含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面(总体效能),又涵盖分项指标,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测性。评价标准每一方面的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需要改进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等级的合理区分既有利于院校自身进行纵向比较,为自身找到朝更高等级努力的方向,也有利于院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为英国职业教育评价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外部评价,其依据的是同一套评价标准,评价活动的内容具有统一性,评定等级的参考标准具有统一性,因而内外评价的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

2.先进的评价理念。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外部督导评价,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评价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否对学员产生积极影响是评判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自我评价中明确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自我评价紧紧围绕共同评价框架中的5个关键问题开展评价工作,采用的是以学员为中心的评估方法。《继续教育与技能评价手册》中也明确规定督导评价的评价原则之一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这里的“用户”包括学员。评价标准的制定也遵循学习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学员的学习成果”与“教、学与评价的质量”是重要的评价指标。2012版的评价标准突出强调“以学员为本”的评价理念,教、学、教学评价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其等级评定直接影响对其他三方面的等级评定。评价工作的整个开展过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无论在评价实施前,还是实施过程中都注意听取他们的观点或建议。

3.独立的第三方评价。1992年,英国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教育标准局)从教育部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府对全国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威机构。教育标准局对督学的招聘和选任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制度。英国职业教育评价专家队伍由小组督学、注册督学、非专业督学及视情况任用的额外督学组成。负责外部评价的人员主要是注册督学。注册督学是通过市场竞争――招标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的。注册督学按照教育标准局的招聘要求成功竞标后就与标准局签订合同,全面负责组织管理评价督导活动。因此,注册督学与教育标准局是合同关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隶属关系。所有的督学(外部评价人员)都由教育标准局统一组织培训。

4.良好的伙伴合作机制。英国职业质量教育评价提倡用户需求至上,非常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看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提倡实践教学。职业教育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企业是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从评价标准制定开始到评价结束后职业院校整治改进阶段,都有企业行业的积极参与。社区也是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学员的重要拓展与实践基地。社区帮助策划一些职业活动项目,他们也是职业院校的合作者。同行评价是外部评价前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学校评级分等,只是提供建议与帮助,同行的定位是说真话的、真诚的“诤友”。2001年戴维斯和拉德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学校自我评价中“诤友”的作用,并认为“诤友”可以是行政官员、教育咨询专家、兄弟学校的资深同行等。

5.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强调以“充分的、准确的、第一手的、有效的、可靠的、广泛的”证据和“集体的、专业性的”判断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外部评价一直注重收集的证据/数据的原始性和充分性。课堂教学最能直接反映教学的水平,教、学与教学评价也是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随堂听课活动记录和工作场所现场观察活动记录是最重要的证据来源。此外,学员的个案分析,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电子邮件等方式获取的来自雇主、学员、员工等的反馈意见,职业院校自我评价报告的背景材料分析、同行评价报告、质量保障监控记录以及教育标准局的数据库也为保证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撑。评价中收集到的证据数量繁多,为了能够清楚地呈现评价结论的证据来源又方便日后查阅,在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证据表格,对证据一一归类后,在证据表格上填上相应的数据,并附上日期标签,评价中收集的证据最终也和评价报告一同上传到教育标准局的数据库中。教育标准局网站上的“数据视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效果更加直观。良好的实践案例研究既提供了具体可靠的数据,又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了相互交流探讨和相互学习提高的平台。公开的电子化的动态数据库有利于随时更新,随时查阅。

6.协调互补的内外评价体系建设。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由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两者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上协调统一。英国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外部(督导)评价,增强外部压力,形成职业院校竞争的外推力;另一方面督促学校开展自我评价,指导学校改进工作,启动内驱力。自我评价是外部评价前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外部评价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而自我评价又丰富和修正外部评价的评价结论,外部评价又指导学校自我评价。英国职业教育质量内外评价互动的评价模式,有效推动了英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职业院校是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与动力源泉,自我评价是为学校改进与发展服务。外部评价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因为外部评价只有通过学校改进计划才能使评价结论在学校改进和长期发展中产生作用。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心从只重视外部评价到突出强调自我评价,以便更好地促进内外评价互动。英国政府白皮书《学会成功》中明确表述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主要依靠院校自身的能力。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启示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年),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和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1年)三个阶段。但高职教育从生源和社会评价来看,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都不高。如何提高高职的信誉、提升高职的质量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出台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2012年7月18日 ,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国家版首次足以说明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视。报告指出要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重视社会及第三方机构的质量评估,进一步优化评估主体,完善评估程序和方法,关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笔者结合英国职业教育评价的经验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新动向,提出如下启示:

1.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我国高职“第二轮评价”摈弃了“第一轮评价”中的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演变为两种,即“通过”和“暂缓通过”。没有等级的合理区分,不利于调动被评定为“通过”的那些院校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职业院校间在教育质量方面比学赶超。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每一方面又细分为标准和等级评定特征描述,标准部分包括了具体的指导性问题,有利于评价人员具体操作。教育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评价指标有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完整,但缺乏综合性的指标,各个评价指标有待量化。为了有效指导评价人员开展评价活动,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等级区分、指标量化、指导性问题设计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标准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与英国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自我评价机制相对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作用,我们应该统一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评价标准,使得内外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判断自我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部评价人员指导改进被评院校的自我评价水平,最终实现评价的目的。

2.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育质量。学员的学业成绩、学习效果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学员是评价的利益直接相关者,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并将这一理念真正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的始终。我们可以效仿英国建立学生档案袋制度,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记录数据和存档,这将成为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做好学生评价信息的科学梳理和科学分析工作;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观点意见后要及时做出反馈,如果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反馈富有建设性,还应积极采纳,真正落实到行动改进中。

3.建立独立的评价机构。2012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便是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为了使职业教育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政府应转变职能,设立独立的、不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评价机构,并由其负责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的方式与程序,独立开展外部评价,撰写并公布评价报告等。作为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中间体”,第三方评价机构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价活动主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评价专家组主要由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行业企业人员和一线专任教师比例很低甚至没有。我国的督导教育机构寄生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人、财、物的角度都缺乏独立性而且督导机构行政级别较低,督导权威不够。为了保证教育评价的独立性、公开性、公平性、有效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建立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评价队伍刻不容缓。

4.积极构建伙伴合作机制。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良好的合作伙伴机制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具体,评价结论更容易为评价客体所理解接受,改进行动方案更容易得到支持并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评价的目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八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评价,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也应着力构建伙伴合作机制。评价的过程要体现需求方的意志,维护他们的利益,吸引他们的参与,注重采纳“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倾听学员、行业专家、合作伙伴、当地社区机构和雇主们的意见。因为他们的意见能充分代表人才需求主体对培养方的要求,能更正确反映社会对学校的真实评价,满足经济发展之需,对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5.完善动态数据信息平台。为了使评价中使用的数据具备原始性、实时性、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比性的特征,我们应该加强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形成常态化的数据采集机制。首先设计好评价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变成网络数据库系统;再采用写实的办法,把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根据指标体系的规定,不断地采集到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平时注重采集数据,到评价时就不是负担了。动态数据库的建设也有利于保障评价工作的公开性与公正性,使职业院校开展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实施改进。教育部于2008年4月9日颁发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后,高等职业院校已着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动态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还得依靠各个职业院校。在自我评价中,各院校可以围绕学生的各学习阶段、学校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收集相关的数据。及时记录,及时更新,使评价的数据真正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数据信息平台成为一个真正的动态数据库,从而使评价工作不流于形式而能取得实效。在外部评价中,证据来源除了自我评价中收集的相关数据材料和官方网站上的电子数据外,更应注重实地考察记录。随堂听课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企业行业访谈笔录和学生的作业作品分析等都是很好的一手数据材料。为了使数据更具备客观性和有效性,外部评价人员在现场收集数据特别注意要进行随机抽查,避免被评价院校和访谈对象的刻意准备,从而使数据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情况。

6.注重自我评价建设。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各有优势和劣势,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自我评价人员因为更熟悉学校发展状况,更有条件深入了解学校自身的各种教育现象,因此更容易抓住学校的问题与需求。但自我评价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可能有失公允。外部评价中,评价人员通常是教育专家或评价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评价能力,评价结论更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学校是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与动力源泉,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为学校改进与发展服务。外部评价也只有通过学校这一责任主体才能促使其改进和提高。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动评价”的状态,主动评价意识不强,自我评价机制建设相对落后。所以,职业院校只有加强自我评价意识,注重自我评价建设,实现内外评价相互补充,共同联动,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院校应加快建立自我评价动态机制的步伐,充分发挥评价的问责功能与改进功能,将自我评价内化为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标准的管理机制。经常性地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找出院校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全院形成一种建设性的自我批评的文化氛围。外部评价人员应更多地对被评院校提供专业指导,不断地提高被评院校的自我评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校改进。

[参考文献]

[1]洪成文.90年代国外教育督导发展轨迹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EB/OL].http:///view/cf4f8a74f242336c1eb95e6a.%20html,2012-10-31.

[3]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FEFC.Effective Self-assessment:report from the inspectorate 1998-99[EB/OL]. http://dera.ioe.ac.uk/3450/,2013-07-14.

[5]mon Inspection Framework 2012:Consultation document-proposals for revised inspection arrangements for further education and skills providersfrom September 2012[EB/OL].http://ofsted.gov.uk/ resources/common-inspection-framework-2012,2013-07-14.

篇9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框架下,形成了完善的师资培养模式,制定了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构建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 :德、美、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74-04

作者简介:周秀峰(1977—),男,江苏海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级政工师,纪委、监察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VE2004,主持人:任雪浩)

为国家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全球高等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任务与使命尤为重要。

2012年,我国有675万中职毕业生、321万高职毕业生和304万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除去继续升学的,1 200多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 266万人,由此可见,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大军的主体,其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千家万户,而且关系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 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 480万人,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导力量。发挥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弥补师资数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更要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放眼世界,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们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和成熟经验。

特点之一: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并施行了有效管理。

德国在20世纪中期至本世纪初,先后针对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年)、《手工业条例》(1965年)、《联邦劳动促进法》(1969年)、《企业宪法》(1972年)以及《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1976年)。2005年,德国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德国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如1981年,德国对之前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颁布并实施了《职业教育促进法》,确保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在美国,迄今为止,已颁布多达159个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始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之后又相继通过了《乔治—里德法》等数项法案。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美国国会于1968年、1976年分别通过了《1968职业教育修正案》和《1976年职业教育修正案》。修正案对职业教育投入、试验科目有了更详尽的规定,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包括职业教育规划、评价、统计及数据说明等一套完整的要求,促使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并确保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统一。另外,诸如《职业训练协作法》(1982年)、《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1984年)更保障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科学高效发展。

在澳大利亚,学徒制的改革与发展是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与健全的基础。1967年,澳大利亚联邦经济部起草了职业培训法草案,1969年这一草案被批准,成为澳大利亚最早的职业培训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法在宏观方面包括联邦法和州法,在微观方面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法、澳大利亚技术学院法、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法、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署法案等。1992年,澳大利亚通过了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拨款修订法案,之后每年修订一次,名为“某年职业教育与培训拨款修订法案”。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其职业教育由州和领地直接管理,因此,各州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法相比,州职业教育与培训法内容更为全面系统,如昆士兰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2000 年法案》等。

特点之二:科学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在职业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上,德国非常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教学实践,主要培养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二是生产实践,主要培养生产劳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在德国,拥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职教教师备受青睐。目前,德国的主要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都设有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大学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所修课程分为必修专业、选修专业及教学教法三个部分,其课时比例为2∶1∶1,德国对教学教法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学员至少要进行一年半的教育实践和技能实践。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以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为主。在教师职后培训中,除了要参加许多考试、考核外,还必须参加定期的进修、考核和企业实践,并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

早在1917年,美国的《史密斯—休斯法》就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才能从事职业教育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工作。与德国相比,美国更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经常组织职业教育教师研讨教学教法,以促进个人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发展。培训方式有教学培训、研讨班、技能实践等,同时还有指导教师制、同事互助等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师职后专业能力的发展。

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上除了注重大学教育外,更注重兼职选聘和职后培训。在兼职选聘方面,按照标准将社会上长期从事一线专业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选聘充实到兼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这些兼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要赴高等师范大学参加1~2年的师范教育活动,才能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在职后培训方式上,针对不同的师资队伍的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师资职后培训工作,主要方式有新教师岗前培训、企业实践培训及在职进修等,并给教师建立了培训历程档案袋。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到企业工作,工作时长两周或更长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技术与知识,特别是自身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挂职锻炼期间享受带薪待遇。

特点之三: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在品行、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入职前还须参加所从事专业以及教育学等知识的考试。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备教师任职的一般要求(如学历等)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比如“拥有至少3年的行业工作实践经历”。要成为一名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博士以上学历、5年以上的职业实践经验(含3年企业专业工作经历)。

在美国,新入职的职业教育教师至少应具有大学学士学位,同时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并辅以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如果申请者有5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即可代替学士学位。教师上岗教学,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持有所在州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任教许可证。严格的入职要求保障了教师的质量。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非常严格。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一是从业者要取得教学所需专业技术的大学本科文凭,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硕士学位;二是从业者要拥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或者经过培训并取得行业四级证书。对于入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的州和不同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具体规定也会有所区别,但是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习始终是任教的重要条件。同时,澳大利亚还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专任教师必须符合教师的通用标准及特定的专业标准;对兼职教师和希望成为职教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等等。另外,澳大利亚政府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兼职授课,或开展专题技术讲座。严格的从业标准和灵活多样的教师聘用政策,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能够及时更新、调整知识和技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特点之四: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

德、美、澳三个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教师评价机构,制定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48年,德国文化教育部就组建了教师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以教育行政官员和学科专家为主,负责对当时的德国教师教育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六十多年来,德国教师教育评价制度不断优化和完善。目前,德国对教师评价的外部机构,一部分由评价机构或委员会进行,一部分由代表当局的独立机构进行,一部分由所在学校教育督导进行。在美国,为了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进行评估,组建的实施机构是“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

专门建立并不断优化针对新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三个国家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为了推动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专门组建了“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三个国家针对新教师的评价体系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运用形成性评价,可适时评价新教师在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及时反馈给新教师,促进了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终结性评价,可对新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如果终结性评价合格,新教师就可以继续任教,否则不能继续任教。

除了严格的考核外,德、美、澳三国在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激励机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实施分别考核。比如,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法就是分别制定或修订的。评价内容中的考核指标和权重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分析。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客观公正、公开公平,从而可科学、合理、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表现和实绩。

几点启示

对照德、美、澳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发展和完善。

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法律内容不应一味偏重原则,还需要增强可操作性。我国对于职业教育不作为的现象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应着力增加相应的责任条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进行专门的规定。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完善修订制度,使法律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际。

其次,要选择科学的培养方式。在职前培养方面,我国有许多新的模式,如“双证书一体化”、“本科+技师”等。但师资培养场所一般局限于校内,在与企业合作培养方面还有欠缺,从而导致师资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师范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应注重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走出校门,到企业锻炼专业技能,到中高职学校检验师范能力,形成校企、校际协同育人机制。在职后培养方面,我国有许多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但偏重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师范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总之,职业师资培养方式要兼顾“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三性融合,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再次,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缺乏“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师选聘机制。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机制的“严格”应体现为“重质量、轻学历”,不能以学历代替质量,可广泛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充实职业教师师资队伍。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还不尽完善。应真正发挥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的积极作用,在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工作,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014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这一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了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应用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2]罗嗣安.主要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理论,2010(10).

[3]管祺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借鉴[J].职业时空,2011(9).

[4]郭靖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温小英,李兴韵.中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时空,2013(2).

[6]蔡燕.中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7]房振宏.浅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J].教育学研究,2012(2).

[8]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9]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3(1).

[10]赵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0(27).

[11]卢玮.澳大利亚职业培训绩效的评价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3(3).

[12]邓小妮,熊正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3]任雪浩,刘新钰.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4).

篇10

关 键 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点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我国职业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适度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二)增设选修课程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有些选修课不切实际,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处理好几者的关系。

(三)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

从1979年开始,世界各国正式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每年举行一次世界合作教育大会,并于1989年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我国与1989年首次参加了世界合作教育大会,正式开始了对合作教育的研究。在 2004的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部长周济同志也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并强调在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

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办学模式方面,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依赖政府办学,这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了许多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职业学校的倒闭。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许多好处:(1)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 (2)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3)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4)促进工商业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5)促进学校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方面,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主要是由教育界专家组织,而企业界人士极少参与。所以,开发出来的课程陈旧,偏离企业的生产实际,不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要转变职教课程开发,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职教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教学大纲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也可以要求企业参与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两者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加强校企合作时,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不仅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

(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数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1989—2004年间,我国已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范系、专业和班级,在校学生2.1万人。而从企业工商界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极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我国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同时,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有资格考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社会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时间至少要一年以上,以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质量。修完基础文化课程以后,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做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