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学前教育

篇1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著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篇2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小学化 衔接 策略措施

一、提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内容上的衔接的背景

(一)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今社会,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全社会都开始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再加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有意识也有能力开始对教育进行投资。从早期的大学、高中,再到近年来的初中、小学,人们的择校观念越来越强。再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问题。家长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是能够让孩子入托有人照顾,而对新时期社会中的学前教育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到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方法、手段、要求对学前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人生的启发,并且有效地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的意识的培养,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人生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搞好学前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当前的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公立学前教育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要的前提之下,一些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一些私立幼儿园的招生情况甚至超过了公立学校。而这些私立幼儿园对幼儿不同阶段的教育研究显然不够充分,在仓促办学、以营利为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他们大多完全照搬小学教育的教育模式,不但在知识教育上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且在作息制度、课程模式、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完全照搬。

2.在学前教育的活动性、综合性、生活性、游戏性与为升入小学教育做准备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够。

如,在学前教育的字体书写指导中,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要侧重激发学生对字体书写的兴趣,而到中班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与姿势,到大班才要进行专门的指导训练,学写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即可。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幼儿园一入园便开始汉字书写教育,还要求速度与数量,更有甚者开设双语教学,出现了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与常规要求严重的不匹配,造成学生到了小学成绩下降甚至厌学。

二、解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内容上的衔接问题的措施与策略

(一)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1.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

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各小学学校应坚定不移地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不能搞特殊化,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不少小学学校变着法儿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其实这种考试所占的优势并不可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素质并没有参考价值,并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给学前教育一个纯净发展的空间。

2.应加强对学前教育有关单位学校的监管与扶持。

从一些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对于制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有关部门及时监管和处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学前教育单位能够有章可循,积极做好宣传,在社会与家长的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另外,鉴于学前教育的特殊地位,有关部门还应该投入专款,用于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培训,为学前教育保驾护航。

(二)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方向,建立目标。

1.根据小、中、大班的学前学制规律,应该在课时、时间的制定上体现逐步向小学靠拢的倾向,进而培养儿童课堂时间的观念与习惯。比如,应该按小、中、大班的顺序逐步延长课堂时间,对课堂上的游戏活动的参与也要逐步削弱,以便更好地完成学生由学前到小学的过渡。

2.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常识的教育。在学前教育的内容制定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有必要的话可以和家长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独立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篇3

关键词: 学前教师教育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一、学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溯源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诉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世界各国都在探讨教师专业化的路径,虽然做法不一,但基本的观点一致:教师教育专业化就是要从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等层面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内在专业素养。教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一个典型的区别就是双专业性,教师的基本工作是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既要学会“教什么”,又要“学会怎么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不是单纯地教学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分离平行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两种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师的“教育行动与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主要表现,这昭示着教师教育应当以“教育”作为专业领域,而不是以所教学科为专业领域,因此揭示教师教育的特殊规律,回答教师职业特性、教学活动特性、教师知识特性等问题成为教师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基础。任何一种专业的发展都需要一门高度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科的支柱,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养成和发展、专业伦理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专业自治意识与能力的提高。这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

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关系厘定

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课程则可以理解为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学科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基本元素是知识单元、核心是科研;专业则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基本元素是课程,核心是教学。而课程是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对知识的综合,核心是传承。但学科、专业、课程又互相联系,学科和专业都有人才培养的功能,都与一定的知识相联系,它们之间还相互交叉,甚至重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以把二者截然分开,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要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同时课程还往往是新兴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体现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课程建设搞得好,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落到实处;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不同的课程只有组合成社会需求的专业,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学校发展应以课程建设为中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实践场所,实现学科、专业与课程的良性互动,完成知识发展到社会需求之间的过渡。

三、学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探析

(一)立足于培养目标,加强学科建设。

随着对学前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学前教师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极具时代意义。根据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和需要,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能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和组织领导能力,娴熟掌握健盘、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立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构建的方式,既要有别于中师以“三学、六法”为基础的学科构建方式,又要有别于高师本科以“理论加科研”为基础的学科构建模式,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新的学科构建模式。它一方面要传承中师重视技能训练强化音体美、绘画、三笔字等技能型学科建设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要借鉴建立于高师本科重理论学科建设的长处,使高师专科学前教育学科建设适应“教育家型”与“技艺型”培养目标,以音体美为基础构建技艺型学科群,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为基础构建教育理论学科群。

(二)立足于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

“主线―模块”是构建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主线,指课程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是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分解成通修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模块(专业方向课)、实践模块(实践环节)。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受到系统的语言、思维、记忆、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拥有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和科学精神。专业模块是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要素融合。实践课程不仅包括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而且要丰富课程类型。如针对学前教育机构实际,进行各类见习、实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设计等。针对家庭、社区学前教育,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实践等。与科研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到幼儿园做课题,协助幼儿园搞调查分析,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进入儿童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儿童世界的魅力。从以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模式看,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而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调整和改革。反过来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能够使某一学科产生新理论、新方法,将这些新的内容充实到教材、课程体系中,促进专业建设。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常常会对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建设起到拉动作用。

(三)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学科建设。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学科素养、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广博的学科知识结构,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其次要具有强烈和自觉的课程意识(包括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和主体参与意识,具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必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是教师专业化之基石。学科建设的重点必须落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注重将学科教改活动予以课程化和科目化,强调以课堂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以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为基础建立的“学科工作室”是推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学科工作室”正是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加强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校本教研的创新机构,是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组织。“学科工作室”中的研究更关注学校、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点,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工作室,教师们参与研究、获得发展,体现教师教育和教学的真正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3]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篇4

关键词:课赛证团;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聊城市技师学院开设了五年制高师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以及技工类幼儿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理论,同时结合各类教学活动,特别是岗证赛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为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不可否认是,当前无论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课、赛、证、团的融合程度并不高,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同时课岗、课证、课赛脱节,忽略专业社团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对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就专业课程教学中课、赛、证、团的有机融合及相关教学改革实践加以深入探究与创新应用。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1课赛分离

在省市级学前教育类专业技能大赛中,不仅考验学生的弹、唱、讲、说、跳、画等学前教育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考察着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综合应用的能力。然而,由于课赛分离,不仅影响大赛成绩,也制约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大多只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将重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技能大赛则考验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针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技能大赛则是考察着知识线或面,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连点成线成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突出问题,导致理论不能够精准落地,甚至是在实践面前感觉无从下手。

1.2课证分离

传统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只关注教材的内容,继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忽略了知识在应用层面的价值和体现,也使得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却并不能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如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不仅仅是一项资格认证,更是学生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3模式单一

当前,技师学院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已经开始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还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设计局限于家长式的管理培养方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们的学习较为被动,能力素养与职业素养并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教学局限于课堂,并不注重社团建设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学前教育系专业社团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具有积极作用。

2课、赛、证、团及其有机融合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概述

2.1“课、赛、证、团”融合的内涵

本文所讲的“课、赛、证、团”融合,指的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技能大赛、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等)考试、专业社团建设,以此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相对接,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与提升,实现专业性、职业性以及技能型的有机统一。“课、赛、证、团”融合,包括了课与赛、课与证、课与团三个方面。可见,“课”是基础与核心,是教学的主阵地,“赛、证、团”是延伸途径,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2.2有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课、赛、证、团”有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结合“课与赛”来讲,这是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技能的关键;结合“课与证”来讲,依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相关证书不是毕业时发放,而只有通过自己考核通过后获取,而资格证书的考取,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课与团”,借助专业社团的建设及引领,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还能够切实引领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3“课、赛、证、团”融合式课程的特点

概括起来,“课、赛、证、团”融合式课程的特点有三,其一为整合性,整合了课、赛、证、团的内容与优势,生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二为实用性,在扎实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资格认证,培育职业素养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及长远发展都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其三为实训性,不论是基于技能大赛,还是专业社团活动,都能够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结合所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专业的技能与经验等,这样的实训过程,能够促进专业素养的有效发展。

3课、赛、证、团有机融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3.1搭建政校企三方联动平台

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此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换言之,技能大赛能不能办,能不能办成功,不仅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还影响甚至制约整个人才培养成效的实现。当然,对于学前教育而言,为了更为有效的组织和开展技能大赛,还需要搭建“政校企”三方联动平台。具体来讲,政府层面要不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制度,做到制度政策上的细致化和明确化,同时基于健全而完善的制度去引领和促进技能大赛的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以及周期化的存在及发展。学校层面,要鼓励积极创新和研发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与有效化路径,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等参与到技能大赛的出题、考核及评价过程,以此来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加符合行业需求,具备良好的能力素养。

3.2创新技能考核的融合模式

我们应高度注重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职业技能考核当中,以此来丰富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同时,为其今后就业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也需要创新技能考核的融合模式,特别是要建立全面的技能考核方式。具体来讲,要实施人人参加的校级技能考核,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及毕业的一个必要项目,学校每年组织召开相应的技能考核,除了要顺利完成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外,还要开展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钢琴舞蹈等艺术素养、保育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要求学生们必须顺利完成所有的考核内容,否则必须重考直到顺利通过,方可参与实习或予以毕业等。除此之外,在校期间,我们还要注重考核融合模式的构建,结合上述技能大赛的模式,通过集中组织与指导的方式,结合技能大赛的办法,让学生通过层层考核之后,除了要理论和技能过关之外,还要有通过面试考核后才能够取得合格的课程成绩。这样一来,基于课、赛、证的融合与促进,使基本技能人人过关,特色技能人人出彩,有助于引领学生专业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专业社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3.3发挥社团促学促教的作用

学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善于创新发展路径。其中,学生社团这一更具群众基础,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在促学促教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技能大赛和岗位技能考核无法全部且同时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情况下,专业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就尤为突显了,其可以聚集学生开展更为多级别和多种类的技能竞赛。当然,我们还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社团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来促进专业社团良好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讲,第一要开展凸显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以“儿童故事讲述”为例,可以成立儿童戏剧社、儿童故事社等专业社团,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学习和交流,来学习与掌握更多儿童故事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在丰富的社团活动指引与带动之下,可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学习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第二要支持专业人员参与社团活动,特别是聘用一些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丰富且能力良好的教师兼职担任各社团的指导教师,选拔一些思想积极上进、具有高的责任感且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团干部,以此来确保社团较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实现;第三要健全社团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各类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运行机制,积极与校外专业社团、幼儿园、社区及社会组织等进行交流合作,以此来扩大活动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第四要给予充足的条件保障,学校要保障社团建设发展的经费和场地,提供充足的财力及物力支持。总而言之,课、赛、证、团有机融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推进教学成效实现与提升的一个有效抓手,更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得以形成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更为深入的研发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芳.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魅力中国.2021(02):268-269.

[2]肖小梅.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2021(10):246-247.

[3]赵琪,董玲艳,鲍璐.学前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1(10):26-27.

[4]杨婕.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77-79.

[5]王丽娟,刘思妤.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2):1-7.

[6]牟映雪,丁梦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的体系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02):92-96.

[7]胥兴春,李燕.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J].教师教育学报.2020(03):92-98.

篇5

日前,上海市出台了“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将被降级”的规章;重庆市教委也发出通知,明确提出主城区必须在2至3年内取消学前班,对于正式取消之前过渡时期的学前班也要严防“小学化”倾向。与此同时,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也已引起了辽宁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教育厅已经出台了“幼儿实施纲要”等相关政策,其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是一种违规行为。

幼年时期的孩子,应该是最快乐、天真没有任何压力的。玩是他们的天性,本来就是应该属于他们的。可是经调查发现,现在孩子在进入学前班以后,被硬性的分派给许多读、写、算任务,如教拼音、写汉字、学计算,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前班还给学生布置不少家庭作业,有的还像小学一样举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很多家长也乐于学校这么做,使得学前班扭曲成为一个“小学化”的怪胎。

家长和有些老师希望孩子过早的接受这些所谓的“学习”,认为这会让孩子在其他未上过学前班的孩子面前领先一步,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有关人士否定了这样的想法。

专家说:

程跃(著名儿童心理教育学家、留美学者):首先由幼儿园来进行小学阶段知识的教育并不系统和正规,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反而是为小学教育设置了障碍。教育首先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大量小学内容的做法是“急功近利”,因为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一样,要各负其责,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能越俎代庖。

张学范(幼儿教育专家):智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了观察力、想像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许多方面。可是,现在的家长一说起早期教育,就是教孩子认字、背唐诗……

这是当前爸爸妈妈对早期教育的主要误区之一。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抓,而且要抓早抓好。因为脑的开发潜力是递减的,开发越晚,收获就越小。但家长必须明白两个原则:首先,智力开发也要全面,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智力的开发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讲究遵循教育的规律。为什么把0到6岁的孩子称为学龄前期?就是因为这段时间不适合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而只能帮助他们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龄前期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很有可能让他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厌学,这才是最可怕的。在小学低年级教课的老师也都深有体会,最难教的孩子不是上学前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

兰海(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硕士):孩子如果过早接触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等到真正入学的时候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丧失兴趣点,久而久之养成“老师教的东西自己已经掌握”的思维习惯后,对于自己接触的新知识也会缺乏热情,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也相当不利。除心理角度之外,过早灌输小学的读、写等知识对儿童的生理发展也是不利的。由于孩子未到学龄,骨骼、肌肉发展还没到可以长时间坐着读书、握笔写字的程度,如果被强迫长时间进行读、写等上学后才应进行的内容,很容易造成孩子脊柱、视力乃至握笔姿势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门和专家们的说法,严禁学前教育“小学化”完全是从有利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的。可是,禁令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的态度看起来并不买帐。

家长说:

声音一:做家长的,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这么累,可是没办法。我一个同事的孩子想当初就没上学前班,在幼儿园玩的是挺高兴,但上学后那叫个费劲,干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家长天天陪着做作业,辅导功课,但考试成绩还是排在后面,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经常哭,家长都操心死了。现在孩子上学前班虽然累一点,但用这一年的时间把一二年级课程全学会,再上小学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声音二:有些幼儿园给学前班孩子安排的课程非常少,今天带孩子去公园观察大自然,明天搞模拟课堂,让孩子扮演医生、患者、清洁工或者超市收银员模拟生活,后天又带孩子夏令营,甚至孩子上课时可以随意走动、说话、发问,这种西式的教育看起来挺新鲜,可并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啊,等孩子一上小学,乱走乱动的习惯都得板几天,而且成绩明显比学过小学课程的孩子差一截。这种比较正规的学前班首先是培养孩子的课堂习惯,整个流程都按照小学的模式来,孩子上学后就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声音三:现在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做的,都是从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入手,不教写字也不教算术。单纯看这一块,挺好!可是孩子就这么上了小学,肯定会不适应,为什么?翻一翻小学的课本,比我们当年上学时难多了,可我们那时候上学前还会点东西呢。现在,上学前不让教,入学后对孩子的要求一下就提高了,孩子怎么适应?其实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幼小衔接”的问题。我也觉得学前班不能学太多的小学课程,这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那该学什么?现在这个问题没有相关部门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家长自己去摸索。

老师说:

学前班老师:以前我就是小学老师,后来被精简下岗到幼儿园教学前班,主要就是教小学课程。其实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赞成在学前班教小学课程,但是家长不同意,他们都觉得上学前班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认字、会做题,觉得玩耍没用。

其实,从我当小学教师的经验来看,根本没必要让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因为这本身就是重复教育。在幼儿园学完小学一二年级课程,等孩子上小学后,开始时什么都会,老师、孩子、家长可能都很轻松很高兴,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不认真学习、不爱动脑的习惯。每天都在重复学习过去的知识,孩子也没有兴趣,完全是浪费时间,而到了三四年级,突然开始接触新的知识,孩子就会跟不上、不会学,原本老师眼里的聪明孩子,就会变成脑袋笨、智商低的学生。

而且,学前班的孩子本来在应该做游戏的年龄,被强行施加学习压力,回家还要按要求完成作业,在这种重压下,极易产生“学习是苦差事”的想法和厌烦情绪。

小学教师: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最初确实比其他孩子适应快,字迹工整,学习不吃力。但这种优势大约在两个月以后就逐渐失去,并渐渐陷入劣势。而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尽管前一个月较为吃力,但却在不断进步中培养起了学习兴趣,且有学习后劲。而且,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普遍缺乏想象力,听音乐做律动很吃力。

学前班应该教什么

沈阳实验幼儿园以在学前班对孩子进行计算机和英语教育而著称。该园教师认为,学龄前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开展。所有的活动都应以开启儿童智力、激发其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中心,以学习生活常识为主,帮助儿童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知识,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应过早地向其灌输知识,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沈河区某小学韩冰主任说,让学龄前儿童接受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不仅不合理,势必事倍功半。因为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理解力不强,根本无法领会1+1为什么等于2,他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掌握得不扎实。这样施教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没一点儿的好处。这些孩子往往有张扬的心理,认为都学过而不用心学习,导致日后学习成绩严重滑坡。个别学生没有严肃的学习态度、学习反而不如其他学生。实际上此举纯属多余,到了正常学习的阶段相关知识就能自然掌握,为什么非要在学龄前让本该充分享受童趣的孩子们浪费玩的时间去学这些根本就不用学的东西?而且学前班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的也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如1+1等于2,学生知道等于2就行了,不必了解为什么会如此,而小学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能举一反三。

辽宁教育学院学前研训部张老师认为,让学龄前儿童过早地背负起学习的重任是应试教育延伸的结果,社会、家庭、幼儿园、学校都应对此进行反思,别让我们的下一代过早地承受学习的重压。幼儿园应解放孩子而不是相反,应让孩子在玩玩乐乐中增长生存的意识,为孩子创造快乐中成长的环境;小学也应总结经验,做好新入学学生的接收工作,家长也应从望子成才心切的不正确的成才观中走出来,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加压。

和事老说:在与几位家长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的观点几乎一致,即希望多教孩子一些知识,并认为如果不开设这类课程,是不负责任,会耽误孩子的前程。一位家长表示,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小学课程,将来不吃力,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同时,现在升中学、考大学,甚至跨区上小学都要考试,误了哪一步都不行。

篇6

[论文摘要]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分析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一、前言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由趋势成为事实,学前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幼儿园已经实施和准备实施双语教育,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双语课程的安排、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师资的状况、双语教学的模式或方法等。本文结合学前双语教育探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鉴于我国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虽然她们注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他们设计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但却很难体现双语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而且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难以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也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育要求。而学前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第二种语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模式(immersion)基本有两种:全部浸入式(total 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 immersion)。在我国,我们所称的“学前双语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语部分浸入式教学模式,即幼儿对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同步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中,英语是“双语教学”中使用的目标外语,因而叫英语浸入式教学。双语教育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和体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而“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FredGenesee认为大部分儿童的第一语言能力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不断的、有意义的交流而获得的。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习假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过自然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习得者既能获得接受性技能,又能获得产出性技能。而浸人式英语教学就是以习得论为基础的,强调自然习得。与此同时,浸入式教学法提倡为语言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地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有意无意地接受英语。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不提倡一个单词读数遍的机械、枯燥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大量地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自然习得获得英语,并在实践和体验中掌握英语。如幼儿园都有幼儿下午吃点心这一惯例,老师可以借助这一真实的语境传授一些日常用语:Would you like…?Do you like…?Which one do you like…?又如,在教授水果类英语单词时,老师可以借助实物,通过幼儿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其学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单词,而不是让其想象各个水果而去机械的记忆单词。除了在英语课上注重英语学习的体验,也要注意把英语运用到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去,尽可能多的运用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习得的环境和体验。如在幼儿每天入园时,一句很自然的问候:Good morning! Hi!等等;当幼儿在非英语课堂游戏活动中表现好时,一句很得体和及时的赞美:Well done! Wonderful!等等。但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允许儿童使用汉语,但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的习惯,要逐步实现全英文的交流环境。

2.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浸入式教学法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渗透。这应是实施浸入式教学法的关键。如果不了解英语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一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 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并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对西方文化习俗知之甚少,以至出现“Chinglish”,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上那儿去?”“到那儿去了?”等言语来作为问候语,而这些问候语直接迁移到英语里,对英美人来讲不但不构成问候,反而会起反作用。他们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隐私的窥视。把“Have you eaten?”当作是一种邀请的信号。如幼儿每天要和教师说“老师早!”“老师好!”,而在英语中无一词在意义上、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对应。曾见某幼儿园门口写着“Good morning,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 Zhang.”等等。殊不知,这些说法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称呼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iss.”“Mrs.”,而不可用“teacher”。因此,运用浸入式教学法时,在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

四、结语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探讨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然而,学前双语教学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丹.浅谈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4]朱学英.学前双语师资培训问题及对策.衡水学院学报,2008,(4).

[5]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6).

篇7

(一)智障儿童在家一直是封闭式,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一个智障婴儿降生的时候,对于家庭所有成员来说,感到惊吓,首先反应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而很多人,摆着没有办法去面对,甚至对孩子丢弃。而有些人,又会认为孩子很可怜,会加倍去爱,这样,对于很多智障儿童来说,处于封闭式的状态,即家务不做,甚至对刀、火柴等东西是听过而没摸过,这样一来他们的自理能力很差。一旦他们在一个生的环境中,他们就不能适应[2]。

(二)智障儿童在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陷补偿差人获得的信息,即80%以上,来源于大脑的记忆,而智障儿童的信息,往往得到的很少,这时,借助其他的感觉器官去获取。在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25名盲童、25名正常儿童进行了分析,在8到16岁进行了比较,进行了听的检查,结果发现:对于盲童与正常儿童,在纯音的听觉、感受上,不存在显注的不同,即触觉也相同。对于人的各种感官、感觉的补偿,往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生理的补偿、自己的努力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的。而智障儿童的家长,大部分未收到系统的训练,即没有办法对智障儿童进行多种多样的补偿[3]。

(三)儿童在达到好的心理水平,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入学学习的要求第一方面、在社会、教育中,对儿童有力较高的要求,即在进入学校后,希望学生正常去学习,让儿童系统地学习,即人类学习自然、社会等知识、经验,从而,能够自己去服从、执行其在集体中的行为、规范。第二方面、儿童一旦达到了心理的发展,却又未能适合这些新的要求而发展,尽管具有意识、目的去观察、注意、识记等,他们的抽象、逻辑的思维、意志等能力依然很差。这时的社会和教育,就对儿童提出的入学学习的要求,而这种种的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已经存在了矛盾。总而言之,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大部分智障儿童,要进行早期的教育,在入学开始就应该完成。往往一年级的课业量不小。即学生进行一定的、常规的训练,以及对知识的学习。智障儿童还要学习与训练自己的行走、自理、缺陷等补偿等,造成智障儿童在一年级的任务是特别的重。而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在一年级时的年龄就不小,这就说明耽误了早期的教育。所以,智障儿童要进行学前的教育。

二、智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熟悉校园对于多数的视障儿童,在家里的习惯不好,即对家中物品的摆放,往往很固定,即很少变换位置。对于多数的视障儿童,其适应能力不行,他们在生的环境中不能去适应,感觉恐惧。

(二)智力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渴望的是独立,即自己去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而自己的能力、经验却达不到要求。对于智能训练,通过抓住语言学习,即这个最好的时机,去练习语言。同时,为了其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盲文点字的训练。即数的学习,从0抽象是1,在此基础对简单数而认识。以游戏的形式,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

(三)缺陷补偿训练通过感觉去补偿,对视障儿童在生活、学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游戏、教学、生活、认识事物等活动中,采取有目的、有意义的去开展。

(四)低视力学生视觉训练对于低视力学生,其残存视力能不是最大限度被使用,这一直为低视力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学前教育,也应分类去教学。低视力学生,对于视觉训练,也占有相当大的比值。

篇8

关键词:游戏教学;学前教育;应用

引言

新时期的教学观念也不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过高的重视,转而形成了全新的综合素质培养理念。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其在一开始的教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简单的过渡,即带领学生适应学习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因而,这种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更加是一种基础的成长和适应过程。但是,这一教学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教师反而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娱乐过程,不需要教给孩子们太多的知识内容。在这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学前教育的实质教学质量相当低,一些时候甚至与实际的发展呈现出完全相悖的状况。为了切实改善这样的状况,很多学前教育教师开始应用游戏教学,由于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模式有了较好的迎合,因而形成了较高的教学效果。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不部分不足之处,亟待得到全面有效的完善和发展。

1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在新课改到来以后,我国的教育领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很多焕然一新的教学办法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身是一个独特的教育学段,其对于学生的直接作用在于奠基,因而需要教师加以着重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角度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学前教育当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无味枯燥的传授式教学,其本身的教学原则是由教师为主,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育,以实现升入小学之间的过渡,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盲目无知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哪些事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并且也不乐衷于长期地在课堂上接受乏味的知识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传统的学前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所开展的内容更多是教学,而并非学生更加需要的教育。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大部分学前教育教师选择了游戏教学,并且产生了相当大的教学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切实迎合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提供了较多的趣味,整体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游戏教学本身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学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一群牙牙学语的孩子们,他们本身的认知能力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游戏有着相当高的热衷度,因而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2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主要运用

2.1歌舞游戏,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活动感知能力

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年龄十分小,不懂得太多新奇的事物,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项内容,并不会太陌生。现如今的生活已然完全成为了音乐世界,处处充满各式各样的音乐,受到了音乐的直接沐浴,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相当高,并且喜欢跟着音乐的节拍去进行特色的“舞蹈”。严格来说,这群孩子们的动作并不能称为舞蹈,因为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并且没有丝毫的优美可言。但是对于这种状况,教师不妨简单地利用学生的这种思想,广泛地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并进行相应的舞蹈动作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前教育的娱乐氛围,并积极地融入其中。从当前的幼儿音乐而言,《小苹果》一类的歌曲十分地有趣,而且贴合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有着相当多的舞蹈形式,教师就可以根据现代化的各种舞蹈进行相应的改编,给予学生较多的趣味性。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当薄弱,因而在很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往往都差强人意,但是歌舞游戏教学则不一样,其给予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向,形成了全新的动力,使得孩子们能够在自由舞蹈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自身的天性。而教师则可以将很多教育内容实时地添加到舞蹈教学当中,相比于直接的传授式教学,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并且能够产生最为高效的教育效果。

2.2趣味多样的游戏教学

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有着相当高的参与兴趣合理并且也渴望能够有更多的游戏形式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教师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游戏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创新出全新的游戏形式。对于游戏主体的确认,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的内容出发。首先,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与交流,正确了解他们经常参与的游戏形式并进行相应的引进和创新,使得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游戏形式时,便能够迅速产生较高的参与兴趣,整体性的优化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合理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切实了解学生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调整,使得游戏形式能够不断创新和优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其次,趣味多样的游戏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经常开展的各种游戏形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全面加入到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当中,使得这些游戏活动具有相当高的适用性。比如,在运用游戏教学进行学前教育时,有一种游戏活动叫“123木头人”,教师可以对这一游戏的开展形式进行一定层次上的创新,使得其能够切实迎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成长思想,彻底改善学生的成长状况。如自己扮演木头人,接着让学生走过来拍自己。当“木头人”每次数完“123”的时候,学生需要停止运动,并回答教师的一个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的可以进行移动,否则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能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的呈现出来。

3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3.1主体教学办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呈现出了相当的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被人们所遗忘,转而采用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其以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教学途径,但是由于这样的教学途径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相吻合,进而使得学生的学前教育难以切实有效的开展。在游戏教学到来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游戏教学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且生成了全新的教育价值。在现如今的学前教育当中,游戏教学属于主体性的教学办法,大部分学前教育场所都选择了游戏教学法。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当中,游戏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是相当高的,并且能够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但是,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相当多的问题,如不同游戏形式对孩子们的适用性,什么样的游戏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游戏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也会十分优越。

3.2实现了娱乐教学

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当中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在其实现了娱乐性质的教学,即给予了学生全新的游戏学习思路,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独特的趣味性并且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当中。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但是其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十分直接有效的,并且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游戏乐趣所在,选择最为适用的游戏。在这种状况下,也衍生出了许多乏味的教育模式,如以一些独特游戏所形成的教育形式,其中没有夹含太多的教育思想,仅仅是带领学生进行一部分娱乐。而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虽然有着相当高的参与欲望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会对这样的教学形式产生一定的好感,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能够改变学生一时的成长活力,很难对学生后期的成长形成影响,而且也没有做到教育的本质意义,将很快被淘汰。新时期的游戏教学方法十分多,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越来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相当高的吸引力,能够带领学生实现高质量的成长,并且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相当高,其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游戏娱乐方面的天性,学生本身具有相当高的兴趣,并且非常想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游戏教学在这里发挥的效用是十分高的,其地位不言而喻。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国的教育领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受到人们的持续认可和支持,为了确保新时期的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地使用游戏教学法,逐步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推动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淑娟.民间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6,(03):150-151.

[2]吴伟燕.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的有效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165-166.

[3]张振华.浅析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4,(17):184-186.

篇9

关键词:声乐 声乐课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6-01

随着国家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教育成为社会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声乐.因此,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声乐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高职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重要性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亦称艺术歌唱.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歌唱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有机相结合,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日常训练学生,完全领会声乐演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歌曲演唱技巧,进一步提高声乐的演唱能力,最大强化演唱水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进行的教学技能课,学生在理论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想象力,感知音乐、通过演唱和舞蹈等方式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运用领悟力和情感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适应社会的需求。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2.1生源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接受音乐的熏陶较少, 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生源好,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只进行简单的语言、外貌、形体、声音有无异常等的目测,艺术专业的测试几乎没有。但是学习情况不令人满意: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口高职学生少;大多数学生来自贫穷的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几乎在上小学时,学校正规的开过音乐课程,到了初中,零星的一点点接触、在高中,音乐课程就成了绝缘体,与多数同学隔绝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根本不理解声乐课的真正内涵,都以为只是唱一、两首网络或者电视上时尚流行的歌曲就可,提到声乐知识,就是谈声色变,不知所云,没有学习声乐的兴趣与动力。声乐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从起跑点开始。只是少数对口高职生,较系统的上过声乐课程,在声音上,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发声技能,学生的形象和整体素质都还说得过去。但是,由于声乐学习比较难,专业术语抽象、生僻而且难懂,难以激发其学习声乐的愿望。因此。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没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觉得声乐课枯燥无味,难度大,没有多大兴趣,基础差。学生良莠不齐。

2.2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设课程,学制是3年制大专,声乐课的开设在大学2年级或者3年级,按每周2课时开设2个学期;各学期目标没有连贯性,同时都是采用大班课(每班45-55人)的形式教学,这样由于时间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的交流,不能针对学生的个别现象进行指导和分析,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这样的声乐课就只能称其为唱歌课。日积月累,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都变成了集体教学课,教师单一的使用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简单说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就成了纸上谈兵,力不从心,每学期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

2.3声乐师资队伍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座谈、专家访谈、调查揭示:许多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事多年高等职业学校的中职老师一夜间转轨为高等教育的高校教师,庆幸自己得到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挑战, 由于底子薄、声乐教学能唱几首歌,能弹几首曲子或只对声乐略知一二的人充斥了声乐队伍的行列,学习机会少,教师在职称和学历上未能达到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 “双师型”“行业型”声乐教师少,由于专业的扩招,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年轻化, 缺乏教学经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未形成合理的梯队,教学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直接导致其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有些职业学院声乐教师每周课时量大都在12节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18节, 这种只追求数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工作量大直接导致高职高专声乐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 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模式, 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由于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产生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的误区,对学教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严重的危害。

3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与艺术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氛围相对松散的大学环境里,学习兴趣更显得犹为重要,没有学习兴趣做支撑,仅凭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自觉,很难让学生把一些重要但又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掌握在手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必须发扬教育教学的艺术性,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

总之,在未来的中国,学前教育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会把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方法纳入宏观教育规划的章程里。学前教育专业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出立体化、多元化、高端化、复合型的幼儿教师,在未来世界人才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在中国的教育事业里,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金美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现状及改革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2]汪梅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

《艺术研究》,2010年(02).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钢琴教学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00-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报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县级以下地区,虽说学生入学前通过了由考生所在省份组织的统一联考,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基础,但是他们也是为了考试而临时突击,走了短、平、快的升学方式进入的高职,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真正有基础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则是从头学起。因此,高职的生源条件不够理想,学生的进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毕业前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难度较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的,钢琴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我们培养的是弹、唱、跳、演、编全方面的“通才”。从教学任务来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学习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歌曲伴奏和编配能力。从教学时间来看,高职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开设两年,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声乐、舞蹈、指挥等多种技能,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大量的弹奏练习。上述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间限制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实现高职学生的更高更好的培养目标,应改进教学中的弊端,调整教学形式,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学方法

钢琴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并以培养学生掌握演奏技能,掌握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创造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钢琴课在技能课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渗透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理论性、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溶为一体,将有助于实际操作的提升,如声乐、欣赏、理论、视唱练耳等,作为高职钢琴课的教师,对发展和完善高职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有正确的认识,既要掌握钢琴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又要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的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首先应注重基础训练:在钢琴弹奏中,要求弹奏者能以熟练的弹奏技巧来表现乐思,要求弹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生学习弹奏的第一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基础训练,要强调钢琴弹奏理论和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概念和奏法,如断奏、连奏、跳奏、重量弹奏法、左右手交替奏法、乐曲分句时的换气奏法等。在进入钢琴弹奏的触键学习时,手臂放松训练显得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不知道怎样来控制各种弹奏动作。在训练学生手腕抬起时,整个手臂应处于彻底放松状态,身体要端坐在键盘前面,手臂要自然地从肩部往下垂,手指落到琴键上面的同时,大臂力量透到指尖,使指尖牢牢地落在键子上,然后放松。这样来进行练习放松,为后阶段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布置弹奏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的同时,还可以安排学习各调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双音等技巧的训练,可从一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开始,增加到两个八度的练习,直到四个八度的练习。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同时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

钢琴的基础训练中,指法应严格要求。指法训练在初学钢琴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上设计的指法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体会出指法运用的规律,不至于给自己的弹奏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在指法顺利的状况下,有利于配合看谱和唱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弹奏习惯,使学生的弹奏更加连贯、流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钢琴基础训练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为将来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而加强学习钢琴弹奏的技能。

三、教材的选择

从高职使用的钢琴教材来讲,应该在选取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添加一些趣味性更浓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和主动。钢琴课程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必修课,不可能像专业院校的学生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来进行钢琴专业练习。所以,钢琴课同时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突出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基本专业技能,高职钢琴教学的目标、任务、对象和时间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是理论、技能兼而有之;既学习练习曲、乐曲,又要掌握伴奏弹奏和伴奏编配等。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一些优秀传统的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基础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教程等,来学习如何放松、触键、怎样转动手臂等弹奏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音阶、琶音、和弦等弹奏技巧的练习曲掌握,再根据其中的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如:练习曲中左手和弦的各种弹奏音型在以后的歌曲伴奏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学习练习曲的课堂里随即学弹一首简单的儿歌可使得学习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发挥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还要以传统实用为主,趣味为辅:学习钢琴弹奏应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基地,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不可少的,其中,钢琴教学是音乐科目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课,合理安排和选择教学形式,为学生的钢琴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综合型幼儿师资的有效方法,是符合对职业艺术人才的定位。

四、授课方式

在教学中,授课方式应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课教学可以安排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示范演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键盘的综合能力,如视奏唱谱教学、移调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有增加授课容量并拓展知识面的优势。小组课教学可以将弹奏程度相当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统一指导,使学生的弹奏有相互促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到并解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不同的曲目。因此,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综合伴奏能力的培养

高职的钢琴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合格幼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并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钢琴弹奏教学中,即兴伴奏的教学难度较大。在学习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两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声的配置和伴奏音型的选择,也就是说弹奏者在看曲谱的旋律时,在头脑中就要能够配置和声和伴奏的音型,并能及时的在钢琴键盘上弹奏出来。即兴伴奏还要求伴奏者在短时间内弄清楚速度、情绪、风格。即兴伴奏的难度是要将学习的钢琴、和声、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学会分析歌曲,能灵活运用各类不同的和弦。在这里,我们提倡将伴奏技能训练与钢琴弹奏技术训练同步进行。教师可从简单的儿歌着手,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曲式结构等,正确地选择和弦,根据乐曲的类型、情绪、风格确定伴奏织体音型进行编配。目前的伴奏课程缺乏专门的统一的教材,学生刚学了一点伴奏编配的基础知识,课程便告结束。为了真正体现高职钢琴教学的实用性,需要通过增加课时、材、严格考核等手段,从分析练习曲、乐曲结构、和声配置伴奏等入手,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伴奏的实践中,从而强化学生的伴奏弹奏能力和伴奏编配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和掌握伴奏技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此积累经验锻炼伴奏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不仅适用于歌曲,还适用于幼儿律动曲、幼儿舞曲、音乐游戏、打击乐等。在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首先要正确判断出歌曲的调式与风格,选用的和声功能要正确,确定半终止、终止式。而伴奏音型是通过分析作品得来,不同的伴奏音型有不同的表现力,伴奏的基本形式有和弦原形式、半分解和弦式和分解和弦式。如《长大要当》这首歌曲抓住坚定向上,庄严有力的节奏特点,表现整齐的步伐,可采用立柱式伴奏音型。而《摇篮曲》可采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来表现母亲的温柔和小宝宝要睡着时的情景。由此看来即兴伴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训练,很值得我们在高职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展开进行。

高职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道路中不断探索经验,走出一条有高职学前教育特点的新路,为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荆鑫.谈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剧作家,2007,(3).

[2]薛庆.对高职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2).

[3]陈蕾.重视钢琴基本技巧练习加强音阶琶音和弦训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董艳菊.高职高专学校钢琴基础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2008,(10).

[5]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