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化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篇2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问题;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一、初三化学教学的问题
1.与生活实际脱轨
在对初三化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脱轨,是现阶段化学教学中面临的巨大问题。由于化学课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授课的过程中化学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复杂,连接性比较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重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公式、会理论,考试能拿到满意的分数就够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与生活实际脱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不利。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化学是一种对公式、概念、符号进行教学的学科,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显得比较枯燥和无聊,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甚至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背诵,他们会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精力无法集中,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二、初三化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实现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关系到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化学的教学中要将教学方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化学现象。
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时候,教师有效地引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食品,“面包在家里放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这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从生活实际中渗透化学知识,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关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材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因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相对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调动起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兴趣,然后教师具体地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化学的课堂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初三化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三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化学知识点
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化学素养和化学理论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时段。因此,对于初三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业要求的升级,有必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这既是化学课的本质诉求,也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巧设创新化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之所以需要创新的缘由,是因为初三化学知识是较为零碎、繁复和庞杂的,所以,这时期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和“干巴巴”的理论讲述来进行,应该更多采用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美妙世界中去。设置合理、巧妙的化学情境,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思考、实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思考。
如,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中,主要教授“溶解现象”,其中包含“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本章、本节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情境设置、模拟或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选取一些食用盐和水,然后在容器杯中进行实验和情景模拟,通过把食盐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这说明食盐是可以溶于水的;尤其是通过味道的改变,学生会很容易懂得原来的食盐和水就变成了盐水混合物,不再是单纯某一种物质。由此,可以引申到其他的事例,如高锰酸钾溶于水颜色的变化、蔗糖溶于水味道的变化等,说明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都发生了溶解现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溶解”这个知识点,再通过类比,将食用油和泥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等等。
通过类似的情景化,并经由学生们亲眼观察,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靠。再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内容核心是围绕“开启化学之门”进行的,这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巧设教室情境,布置化学物质,装点教学氛围,来说明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着。要通过意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初三的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应用化学知识,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和再现,可以创新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应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原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度。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持初三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转变,要把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的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人公”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的中心。例如,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趣味小组的化学实验比赛,可以进行化学竞赛比拼,然后对优胜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再如,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有一个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分,教师在“化学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现象。例如食物储放久了会腐败变质,铜器生锈会变成绿色,蜡烛的燃烧、酒的酿造过程、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某种新物质,才是真正的化学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人性化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指导者和引领人的角色,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用具的完好无损,其次要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正常、正确进行,要点拨疑难,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要适时解除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课本的理论记忆,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要创新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理论精神,我们可以对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总结,首先要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在实践动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并为人们所用,最后要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化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如何把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理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和记忆,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关键。例如,CH4+2O2 =CO2+2H20(甲烷燃烧),4P+5O2 =2P2O5(红磷燃烧),C2H5OH+3O2 =2CO2+3H20(清洁燃料),这三个初三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理论表述,但是透过化学分析和实践解读,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可以用以指导实践的。如上述的三个方程式,分别可以应用于天然气做燃料的原理,烟雾弹的制造原理和清洁燃料的制作、使用等。这些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而且是具体可操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大萍.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4]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5]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设计;初三;化学复习;分析
引言
所谓情境式教学法就是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情境式教学法在幼儿园以及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多,在初中及高中阶段则是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性学科上的运用相对较多。在今天,随着人们对情境式教学法的认识的加深,开始把它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在初三的化学复习中,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复习方法,则不免使得复习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开发新的复习方法十分重要,而情境式教学法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1初三化学复习课的现状
现在的初三化学复习的一个普遍的方式就是:首先教师对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然后分析总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就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具体练习,如此循环往复。由于化学本身的特点,显而易见,这种化学复习的模式和题海战术的方法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容易导致学生疲乏,因此,复习效率就不高。如果教师能在化学复习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情境方式,带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强化学生化学复习的效率有积极意义。
2情境教学在初三化学复习时的具体运用策略
情境教学如果能有效运用在初三的化学复习课上,能起到活跃复习气氛、增添复习趣味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化学复习效率。不管是什么课程,教师都是情境教学中情境的提供者和创设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创设者的角色,积极为课堂提供有效情境,设计有关情境教学的方式与过程。但是,教师在设置初三化学复习的教学情境时,应采取有效策略,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情境教学”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初三复习时期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要靠学生自主复习,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复习的方法和指导。教师在指导初三化学复习的时候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重难点有效突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灵活把握“情境教学”的使用方法,既要达到教学复习目标还要让学生劳逸结合,在学习中品味化学,体会乐趣。但是现实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老师虽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是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并没有具体讲解其中的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单纯的认为老师在活跃气氛,而忽略了其更重要的目的。初三复多没有新的知识可讲,知识在回顾旧的知识,老师的教学任务相对新课来说要简单,但是复习指导更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因此设立针对具体知识点的情境教学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情境教学”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情境教学的设定要符合教学内容,不能张冠李戴,例如,在讲解一个例题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回想老师在讲新课时是怎么讲解该知识点的然然后再引导学生看例题这样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再就是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把握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把握,老师既要预设教学情境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发挥,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太多时间在不必要的问题上。然后情境的设置还要有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中去,不能在表面停留太久也不能以开始就直接讲解。
3情境教学设计在初三化学复习中的具体运用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人的大脑是可以不断被开发的,潜力之大难以想象,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就可以激发无穷的力量。在教学时老师把握好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味的灌输知识和不断地练习是不科学的教学,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下,情境教学显得更加科学。那么,问题教学该如何应用呢?首先,老师要多提问,且提问要具有层次性,例如纯碱是不是碱?学生答:不是。那纯碱是什么物质类别?学生答:纯碱不是碱而是盐。那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接触过纯碱?有没有同学告诉大家,纯碱的一些特质?
这样一连窜的几个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将知识整合复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很好地讲解出重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知识。
32运用实验教学,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在初三以前学生们对于化学接触的很少,而且化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就更加隔绝了学生与化学的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就使得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化学知识,尤其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通过实验教学会具有更高的效率,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质量。但是老师要在实验前跟学生强调相关的纪律,讲解其中的原理,尤其是可能造成事故的物质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让学生接触到。
例如跟学生讲解氢氧化钠溶液敞开放置时会发生变质现象,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这一原理,并且让学生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具有合作意识,组成小组,一起设定验证方法,老师只需在旁边监督适当进行指导和点拨就可以。通过实验,学生会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且实践经验要比死记硬背更加的有效,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持久。
33进行开放性情境的合理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不断扩展
初三化学教学是让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在情况允许的时候要适当地提点一些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情境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以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扩充和巩固,在遇到不熟悉的考题时也可以寻求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老师可以这样设立一个情境让学生来探究:大家都吃过松花蛋,但是对于松花蛋的制作了解多少呢?松花蛋的制作运用了哪些化学知识呢?请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进行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制作松花蛋的配料,首先让学生了解到纯碱以及食盐、氧化钙是腌制传统松花蛋的主要配料,然后让小组同学进行试验,将配料调制出来,并整理实验报告,跟全班同学分享实验心得,讲解自己了解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复习巩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知识,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这个设计实验的顺利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对碳酸钠专题的
部分知识考点进行有效巩固,及时反馈,加深记忆。
结语
对于一个初入教师大门的人来说,要掌握好情境教学法还需要多加实践才能使之更好的起到帮助教学的作用,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在情境教学上多加进行创新,不断接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更新的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情境教学法虽然不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但是却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初三复习这个紧张的时候,老师合理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能够为沉闷而紧张的复习生活增加一点趣味,可以为学生缓解一些复习压力,使学生提高复习的效率,使许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郑翠英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5)
篇5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
当今社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力保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创新教育的步伐,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创新教育。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应树立积极的教改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
二、尝试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初三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零散、繁杂,比如,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规律、反应现象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引进情境教学法,设置合理、有趣的化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初三化学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极差。再如,对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9,理论讲述,计算推导都十分复杂,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甜水无限稀释,能变成苦水吗”这样启发,学生就会在哈哈大笑中迅速理解。
教师应根据初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类似的情景模拟、创设,改革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活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造讨论式教学的氛围,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个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学生经常处于学术讨论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四、开设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等特点,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按部就班的详细实验步骤,虽然熟记这些实验步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熟练操作程度,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三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课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把实验内容设计得巧妙灵活,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教师准备好食盐晶体、蒸馏水,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试验两种材料的导电性,结果有些学生直接测试食盐晶体、蒸馏水的导电性;有些学生把蒸馏水缓慢倒入食盐晶体中测试导电性;有些学生则把食盐晶体缓慢加入蒸馏水中测试导电性,教师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如氯化钠,在干燥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呢”?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并总结出溶液导电的原因。
五、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单纯依据一张试卷的成绩高低来进行,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大部分学生因成绩排名不靠前而失去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极大地打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他们长期无法感受化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久而久之,索性就不愿意再努力学习化学了。新课改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
总而言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已是国家、社会和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化学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坚决摆脱以往那种“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淑田,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2006.S1.
篇6
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是正能量的储备,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对本届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记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习惯的养成
上课时,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分层次勾画概念,时间一长,学生也就养成了对概念分层次的习惯。每节课前给出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记忆,或抽查提问几个学生,然后上课全班进行课前检测,或教师全批后订正,或同桌互改或订正,以达到巩固、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二、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习惯的养成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学生一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视专心听课的习惯养成
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1)帮助学生克服上课分心。(2)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3)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对于上课这方面的习惯养成,引导学生解题时勾画重点词习惯的养成必不可少,它能使答题的准确率提高很多。
四、养成观察分析、描述记录实验的良好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三化学有八个必做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亲自操作和观察记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发思维,并巩固化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该学生动手操作的、该学生探究的、该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老师不能以讲代做,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为解实验题打下坚实的
基础。
五、养成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的习惯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告诉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要组织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还要创造机会、营造气氛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提问的习惯。学生这样学习可以全面理解知识,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也很明显。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兴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3
化学学科进入学生学习体系的开始在初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对化学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最佳时期,还是提升化学素养以及加强化学理论的重要时期,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这一阶段认真地对待。所以,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理论和实验的充分教学准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于现阶段新课程教程改革的方针,必须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找寻一个更加灵活性的、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才是初三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三化学而言,整体知识体系比较零散,而且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整个体系较为庞大也相对复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方法步骤地研究教学内容,初三的化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自己单方面讲课的方法,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针对这们新学科相互探讨,开始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比方说刚刚接触化学时,必须对化学元素进行逐一的认识,这些元素就好比英语中的字母,字母是组成单词的基础,同样化学元素是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深刻并且熟练地认识这些化学元素就需要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课堂轻松,而且潜移默化地也对化学元素充满了好奇。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针对这些方面逐一击破,最终让学生觉得化学学科是一门通向自然科学大门的最闪耀的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环境,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觉不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呆板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拉近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恐惧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生活中必须知道的常识知识,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煤气中毒只要在家中放一盆水就能将煤气吸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煤气中毒主要是人体内吸入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明确指出不溶于水,所以这种传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比如,在教授一节“溶解度”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同时记住所学的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增加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例子如下,由于氯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旦氯化钠的含量超过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它就会有晶体析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化学的实验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这类实验,实验的现象和理论教学相一致,学生看到这类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实验本身的教学印象深刻,同时对理论探索更加有兴趣,挖掘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应试教学,老师一味地把应试知识灌输到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针对某个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单独分析出来,这样才是化学入门知识学好、学透的表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奠定基础。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多和学生沟通,从学生当中了解问题,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以往的“一人堂”方式,要找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开放式教学,也就是说,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详细的类比性描述,课堂上尽量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化学在初三阶段的特殊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化学学习,进一步地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对于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而有些危险性实验,老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充分的说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比方说,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将理论和实验现象有机结合到一起,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不能单单是老师自己在台上讲授,老师要不定时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比赛,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内容后,针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在学生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队进行PK大赛,比赛过程中老师连续提出氧气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些相关知识,学生进行抢答,课堂结果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锻炼了思维,而且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没有感觉学习是负担,而且普遍认为化学课上自己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地将知识捕获;在制备氧气的实验课程中,氧气制备的主要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其中需要有催化剂的加入,这样才会快速的有大量的氧气产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位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直观认识,所以对于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课后的时间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是对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到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 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进行呆板的理论记忆,更加重要的是为了开拓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进行化学原理的介绍,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为了更加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做了夯实的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说来,要想针对初三化学知识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想法,走进社会,走进实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当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时,也便能从他的精神之中总结出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第一是把实际生活与化学的知识理论相结合,第二是认真总结并理解和应用在实践动手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第三是教和学相辅相成,培养出钻研与创新的优秀人才。
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可以针对简单的实验布置相应的家庭实验,比如小苏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就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实验进行教学,因为蒸馒头过程中需要放入小苏打,小苏打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馒头蒸熟之后会出现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比如,在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习题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下列哪些能便石蕊试液变红?①把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制成的干花上滴几滴稀盐酸;②把干花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③把干花上滴几滴水④把干花用水润湿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认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湿润的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提高了解题能力。类似的试题还很多,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酸中哪种微粒能使石蕊变红,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只要教师善于精心设计和选择这方面的试题,通过精讲精练,化学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提倡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致有以下几个时候:(1)在进行比较、归纳、择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就可以对课本上得到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比较、归纳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这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理解的思路和语言交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2)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做一些稍难的计算题或实验题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在做学生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4)在进行概念辨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前所学的内容比如纯净物、混合物,加上刚学的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在全班推广,这样的操作我想比教师给出内容,学生记忆默写的效率要高很多。
本人运用以上几点方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到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针对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成功,学生将化学作为一门感兴趣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 彭大萍. 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篇8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知识点1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初三化学知识点2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走进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初三化学知识点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圆柱形、乳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
2、燃着时:①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蜡烛点燃后,灯芯处蜡烛熔化,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②观察火焰: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芯;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③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外焰温度,内焰温度其次,焰芯温度最低。如何用实验确定?
④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来检验?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
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篇9
化学符号及其使用规则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言语,是化学科学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矗初中化学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和搞好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习惯运用化学符号的语言,来正确表达化学过程及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的典型结构形式,对它们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即做到·懂、·会、·对。化学用语比较抽象,一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些认知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定格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初三化学课本里指出:“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是在多种参考书和习题中都用到这样一种说法“元素符号还可表示该元素的原子量”,由此推知,分子式可以表示物质的分子量。在旧课本第53页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也指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进一步说明元素符号还代表着元素的原子量。在旧课本的例题计算中也使用了这一意义。例如在计算元素百分含量时,求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计算式为:NNH4HCO3×100%。这里不言而喻,“N”表示氮元素的原子量,“NH4HCO3”表示碳酸氢铵的分子量。从这些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懂”得以下概念,元素符号本身表示元素的原子量,并“会”用分子式计算元素的百分含量。
但是在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类型的题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例如,“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列式为H∶O=1∶8(该种写法见旧初三化学课本第88页)。在这里很明显的元素符号“H”不再表示氢元素的原子量,而表示的是水中氢原子集团的质量,即组成1个水分子的2个氢原子的质量之和。
做完这两种类型的习题后,有的学生开始迷惑。元素符号到底表示什么?在练习题中出现了下列问题:①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有的学生列式为:NNH4NO3×100%,他们从书中“H∶O=1∶8”的式中理解认为元素符号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原子的质量之和,在这里“N”表示组成硝酸铵的氮原子集团的质量,也就是组成1个NH4NO3分子的2个氮原子的质量;②还有些同学认为元素符号既然表示元素的原子量,那么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时,可这样表示: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2H∶O=1×2∶16=1∶8。但这样又与习惯用法不符了。
综上所述,为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及符号,我认为在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的讲解中应慎重。如果我们认为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的原子量,那么在计算求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这一类型的题中,就应在表示式中元素符号前加原子的个数,像上面第二种问题中所示。如,表示碳酸氢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可这样表示:N∶5H∶C∶3O=14∶5×1∶12∶3×16=……。或者直接应用新教材中的汉字表示式:氮的质量∶氢的质量∶碳的质量∶氧的质量=……。其实这种说法、写法既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场面,也不影响对“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原子量”的正确理解,还便于学生掌握物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篇10
关键词:意义;目的;复习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9-01
九年级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加了初三化学总复习的难度。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成为了每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对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的分析,并结合《化学考试纲要》的要求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复习策略。
一、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