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施;途径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Librarian:the Problem-solving Expert in the New Environment

Feng Guoquan

Abstract Users are in the new environment, so they need the help from the librarians. They require the librarians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k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book and book, book and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to know and adapt to the user’s information expectation, require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user’s habit because of the chang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the user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embed in the user’s process as information expert. They should also meet the user’s need with the specialty of library science, provide service creatively with new perspective, form the new type of service group with knowledge navigator’s literacy, and finally become the experts to help the users solve the problems.

Keywords Network. User’s expectation. User’s action. Librarian.

1 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

对图书馆而言,当今最大的变化就是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信息获取不可替代的机构。今天,数字资源、网络信息和开放获取资源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通过搜索引擎,网络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搜索引擎,而对图书馆则相距愈来愈远,用户想到图书馆时主要联想到的是图书馆大楼和大楼里工作的人,由此图书馆将失去服务主体和网络信息时代的竞争力,给图书馆员、图书馆服务等带来巨大影响和变革。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1],,网络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第四空间,第四空间将直接对现实空间起到制约作用,其战略地位远在领土、领海和领空之上[2],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用户获取信息要求方便、快捷、简单,而传统的图书馆员服务却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用户在利用图书馆查询文献资料、搜索数据信息时颇为不便,进而使得用户不愿意或想不起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包括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员在用户的现实中被边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质上是知识需求,用户需要查找获得包括高价值、高信赖度知识在内的信息,而地点不止是在图书馆馆舍,可以在用户所在的一切地方。

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催生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加强对新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切实融入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图书馆新环境之中。2013年4月2日,国家图书馆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签订《关于在香港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合作的协议》[3],该协议使香港民众能够与大陆民众共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浏览和欣赏国家图书馆地方志、金石拓片、年画图片等善本特藏数字资源,以及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清内府彩绘戏曲人物扮相图谱展等展览数字资源。书人相联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是文献、馆员、用户三者之间的互通相联,馆员成为文献与用户间的桥梁和纽带。人人相联包括馆员与馆员的相联、馆员与读者的相联、读者与读者的相联,在各大图书馆开展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及各类移动服务,开创了图书馆界人人相联的服务新形态。

图书馆员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著名学者钱学森曾经说过:“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就指明了现代的图书馆员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信息参谋家、咨询师。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之父Green早在1836年就认为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个性化联系”,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了解馆藏和读者,还要储备丰富的知识,更要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4]。

2 面向用户的转型

面向用户是以主动、适时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为中心。面向用户是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面向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开创信息服务的新局面。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研究,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制作的信息门户,把图书馆和非图书馆的、有偿的与无偿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个万维网界面,并上传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有图书馆特色的信息门户模式[5];北卡罗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信息门户系统,基于用户定制为用户提供局部和远程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服务,即个性化信息服务[6]。我国也不甘落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发展了152个高校成员馆,开展了公共目录查询、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络导航等网络化、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7]。

目前网络用户类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用户体验更加丰富化、深入化,用户信息期望也时常变化着。图书馆员只有研究与分析发生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提升用户期望和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信息期望贯穿于信息交互过程(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的始终,是用户对信息机构、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一种心理目标或预期,影响着用户信息质量和信息服务评价。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以便根据这种变化对服务形式与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突破传统的以信息保存、信息服务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信息以用户为中心而组织,更突显个性化设计。

伴随网络兴起的Y一代和Google一代[8],已习惯并喜欢移动互联网和社交新媒体。图书馆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今天年青人的需求,这些年青人比我们大多数图书馆员在技术上略胜一筹[9]。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网民中手机上网用户突破5亿,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该读者的阅读方式,也促使图书馆不断创新读者服务。图书馆正在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虚拟社区,如博客(blog)、新闻聚合(RSS feeds)、及时讯息(Instant Messaging)、维基(wild)、播客(podcast),影像播客(vodcast)、网络会议(web conferencing)等。美国图书馆学专家Michael Stephen指出,图书馆员只有利用今天这些新的协同和交流工具,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10]。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各类检索工具、通信工具、电脑软件、网络应用等工具层出不穷,图书馆要努力提供用户新工具体验服务,图书馆员从提供图书、到提供信息、再到提供工具体验的变化,表明信息无处不在,需要图书馆员动态适应新的变化,使用户多渠道、多媒体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真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3 用户问题的解决专家

图书馆员面向用户的服务,是基于用户信息需求而开展的服务,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为用户传递、检索或提供了什么知识信息,更要考虑通过图书馆员的服务,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11]。这是对图书馆员知识、能力乃至心理的重大挑战,图书馆员面对知识服务,怎样应对?才能朝着用户问题解决专家的方向发展。

3.1 以观念的改变,深度解读用户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带来最大的变化是观念,即互联网思维。在百度一搜,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陈光锋在《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第一章“颠覆与被颠覆”[12]中提出:一切企业和组织,都应改变思想观念和作业理念,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将网络定位为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用数字化重构实现转变。

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前所未有,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大大改变了人们连接信息的习惯,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人类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从未如此快捷。图书馆员想要不被世界淘汰,那就首先改变我们的思维。深度解读用户,需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是一种以用户至上的思维。(1)图书馆就是为用户而存在的,最本质的地方在于它还有用户,无论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坚持将图书馆的各要素包括服务、技术、资源等与用户紧密结合,以支撑科研及创新服务为使命,把握住每个用户,然后组建数据仓库,分析每一个用户的需求,建立相适应的服务策略。(2)密切联系用户,沟通图书馆资源与用户的需求,宣传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工具。图书馆员需要建立一套发现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困难、推送信息服务的反应机制,及时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只有与用户保持亲密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员以用户为中心。(3)制造用户习惯。搜索引擎在之前是没有的,可以说是没有人知道搜索引擎这东西。之后有了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然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运用,慢慢地演变为离不开搜索引擎,这就是创造用户的习惯。无论是加强资源利用,还是拓展用户群,对用户习惯的认知都非常必要,必须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

3.2 以信息专家的角色,嵌入用户过程

在信息环境、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图书馆员作为用户联络人、培养用户信息素质、参考咨询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图书馆馆舍已经不是图书馆员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场所,而是将服务伸到一切用户所在的地方,以信息专家的角色,展现图书馆员作为信息专家的专长,并将这种专长加以应用,嵌入用户过程,提供嵌入式服务。2008年,有关嵌入式馆员文章的发表[13],嵌入式服务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着积极广泛的影响。

国外不少高校,如URI(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CCV (Community College of Vermont)等都实施了嵌人式馆员项目,让馆员走出图书馆大门,进入到师生中,改变了图书馆原来的用户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与教师合作,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并紧密围绕教研开展各项活动。从图书馆知识服务来说,只有图书馆员嵌入用户的教学科研过程,与用户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国家科学图书馆提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标志着国内的学科服务以“嵌入”为标志,开始了从第一代学科馆员到第二代学科馆员的转变[14]。目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正在对“嵌人式学科馆员”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探索[10]。图书馆员要像社区民警一样,努力演变成为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15],融入用户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并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让信息在开放中增值,将使图书馆员能够以更亲切、更对等的姿态参与到用户的信息空间当中。

3.3 以图书馆学的专长,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员被动地满足用户表达出来的需求。通过嵌入式馆员服务,以课题合作者的身份,或作为研究团队的一部分,与所服务的用户直接进行深入的合作,能够激发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变用户对图书馆员及服务的认识。同时,通过建立与用户互动的频次和深度,将图书馆学的专长转化为用户的能力,更好、更直接地观察、了解、挖掘、把握用户的需求。用户需求是变化的,因时间和环境而不同。为此,需要通过对需求的跟踪来设计和开展不同的服务。根据国外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嵌入式图书馆员承担以下工作[16]:(1)与用户群的工作进行协同或提供某种助益;(2)与多名固定用户多次会面讨论信息需求并提供结果;(3)在图书馆以外的其他地方提供有关信息资源或信息管理工具的使用培训;(4)与用户群高级成员(如管理人员)面对面或虚拟讨论;(5)参加与用户的专长领域相关的会议、课堂教学或学术研讨;(6)参加用户群的会议了解其工作情况;(7)协同或支撑用户群的电子交流和协同工作空间(电子邮件、维基、博客和其他网络化空间)。现在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开放了信息共享空间,以交互为主线,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交流方式。

3.4 以全新的视角,创新用户服务

没有人敢轻视互联网的力量。余额宝、微信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对金融、零售、电信,甚至教育和房地产等行业的颠覆已不可避免。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并非是破坏性的,有可能是建设性的,需要用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用思维变革经营形态,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图书馆一直是主动改造自己和颠覆过去的受益者,应该关注可能的破坏性或颠覆性的、将要发生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领域的趋势,主动利用这些趋势进行战略性创新,在未来用户需求的愿景下,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突破性创新。未来世界,一切都是数据化,大数据是真实的,因为信息无处不在。图书馆员可以利用海量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进行数据分析,关注的是用户的特征,将会更贴近用户的需求,更会主动发掘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主动的、方便易用、随时随地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如果用户正在进行某一研究领域,查阅资料时,自动分析资料中的知识点,并自动搜索整合可获取的相关信息,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提供。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人”的信息时代里,重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快速、受众面广的特点,让用户及时获取信息。借助微博这个平台解答读者疑问,宣传图书馆理念,提高读者黏度,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更好地提供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将微博整合到图书馆营销服务中,构建了微博信息生态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7]。而微信能够更好地进行一对一交流,让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实现“零时差”、无距离,可以及时了解用户感受、收集用户反馈,把握读者心理、了解用户需求,及时反馈读者投诉以及满足合理要求,使服务工作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3.5 以知识导航员的素养,打造新型服务团队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苟日新,日日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赋予全新信息服务体验,但传统图书馆还无法被取代,图书馆员能力提升还需时日。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需要加强图书馆员能力建设与培养,打造一支能适应今天和今后图书馆发展需要的服务团队。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今天能造就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一是拓展图书馆员角色。有文献调查,图书馆员的角色包括文化的角色、教学的角色、提供对信息的利用、提供空间、代表用户谈判游说、出版者的角色、咨询的角色、项目管理、信息组织、档案管理、信息检索与研究[18]。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图书馆员行为和贡献,以及即将到来的变革。不仅如此,专业图书馆员的作用将更突出。更多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将在图书馆以外的“情景”(context)中发挥作用,许多图书馆员将接受在特定学科和情报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图书馆员作为科研团队的一部分将极为常见。二是能力建设。200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出版了《员工发展实用指南(第三版)》,其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了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19]。该能力体系包括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性;经验和技术知识;灵活性、适应性;人际交流、群组交流能力;领导能力;组织理解力和全球思维;归宿感、责任感、可依赖感;计划与组织能力;资源管理;服务态度、用户满意。这些能力要求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并以具体行动或关键行为提出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整体指导意义。

篇3

一、美、加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历史回顾

在越界环境污染方面,法学界一直高度重视曾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一件经典判例――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该案件的解决过程及其裁决结果至今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影响深远。案情是这样的:特雷尔冶炼厂位于原英国自治领地加拿大哥伦比亚省,这家工厂因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硫给美国境内的农作物、牧场、森林造成损害引起环境纠纷。该厂从1896年起开始冶炼锌和锡,到1930 年,每月的排硫量高达10000吨。该厂含硫烟气随气流南下,沿哥伦比亚的溪谷越境进入美国的华盛顿州,污染了该州的土地、农作物、森林、牧场,使美国蒙受损害,为此,美国将此问题提交给美加联合委员会审理。1932年2月该委员会向冶炼厂发出劝告,但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双方为了谋求该问题的彻底解决,于1935年将此纠纷交由一个比利时人任主席和美国、加拿大各一人任仲裁员的仲裁庭裁决。仲裁庭于1938年和1941年分别发出第一和第二裁决书。法庭认为:根据国际法原则,“任何国家无权使用或允许使用其领土,在他国域内或对着他国国民财产,以这样一种方式施放烟雾,只要这种施放具有严重的损害后果和明白可靠的证据。”还认为“国家有义务尊重他国及其领土,有义务对他国领土给以保护,使之不受由于自己领土内的个人行为而造成的损失。根据国际法,加拿大自治领地应对特雷尔冶炼厂的行为负责。加拿大政府有责任弄清它的行为是否与加拿大根据国际法所应负的义务相称。”纠纷随之得以解决。

此案是国际法历史上第一起越界环境污染案例。该案的裁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仲裁庭作出裁决依据的是英美法系公害法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自己财产的使用不应损及他人的财产”。据此该判决确立了国际环境法中的“各国环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这为跨国环境损害所引起的国际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基本准则。针对该案的上述裁决,不仅为美加两国,并且逐渐被各国所接受,成为一项公认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

二、越界环境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分析环境和发展的曲折历程,不难发现,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比较偏重经济指标的增长,甚至会一度忽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到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已经严重阻碍到了本国经济发展时候,政府才开始猛然醒悟,采取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抑制因发展而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降低其损害程度。这几乎成了规律。但是,如果发展过程中损害的环境成本是具有国际性的,如:上游国家对界河或者国际河流产生了污染,污染物顺流而下,最严重的损害情况反而发生在下游国家。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跨国界的环境污染纠纷。其实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如果相关国家事先能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越界环境污染是有可能被避免的。但是,单个国家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不排除其首先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以及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如何。因此,就容易形成如下局面:一方面,对于跨国环境污染,需要相关双方或多方共同合作进行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大笔费用将削弱其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价格优势,从而使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因此,在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上,各国都不愿付出巨大费用来整治环境污染而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是越界环境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越界环境污染未必在经济上缺乏效率,但必然产生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因此,越界环境污染的实质是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即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扩散到污染国之外的国家,一些国家从产生污染的发展中得益或者虽受损但获益较大,另一些国家从污染中受害,而受害国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总体上可能有效率的经济收益只为污染国占有。因此,为弥补受损的环境公平,一国的行为若对别国管辖下的环境造成污染,则应承担制止这种危害结果的责任。

从国际法律责任的视角分析,一国在其境内从事的行为,如果对它国环境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则构成了国际不当行为。尽管该国在其境内的行为有可能是符合本国法律的,或者是法律未加以禁止和限制的,甚至可能大多数是对该国至关重要的,该国仍然需要为其行为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在“特雷尔冶炼厂案”中,仲裁庭的裁决已经清楚表明,国际法对越界环境污染造成的别国环境或者国际公域受损认定为是一种国际不当行为,如果后果严重,污染国应当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毫无疑问,这体现了人们对环境公平的追求,但由于越界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与领土障碍,公平的结果往往不易实现。在通往最终解决方案的路途上,不同国家往往会斟酌解决越界环境污染纠纷的各种可能备选方法,衡量拟采取的方法对本国以及本国企业的利益影响程度,最终作出决策。

三、越界环境污染的几种国际解决途经

根据国际环境保护的有关实践,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1.外交途径。外交解决途径主要包括谈判、协商、斡旋和调停方法。其中,谈判和协商是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办法,许多国际环境条约都规定了这种解决办法,如《联合国》第33条就是明确地把谈判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首要方法。例如,我国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影响到了下游俄罗斯渔民的相关活动,中俄两国就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了解决协议,顺利解决了该污染事件。一般来说,谈判和协商的基本操作途径是,与越界环境污染事件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国围绕彼此间的环境争议而进行交涉。其中,外交谈判方法由来已久,也比较成熟,已经有了较固定的一套形式和原则。在谈判过程中,应遵循利益均衡原则。以谈判和协商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或者二者同时并用;可采取双边形式或者由有关国家召开国际会议的多边形式进行;可由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参加,也可由环境部长、驻外使节或特派全权代表参加。在采用该类方法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平等原则,在谈判中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各方在平等基础上,互谅互让,解决争端。由于具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特点,谈判和协商方法成为解决跨国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途径。

当越界环境污染当事国不愿意直接谈判或者虽然谈判了但是仍未能解决双方分歧时,第三国或国际组织可以出面协助当事国解决,这就是外交斡旋和调停方法。斡旋和调停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斡旋是第三国以各种有助于促成当事国进行直接谈判的行动,但是斡旋者本身不参加谈判;而后者则是第三国以调停者的资格直接参与当事国的谈判,如缓和紧张气氛、主持谈判、调和双方的分歧、提出折衷建议等。应当明确的是,在斡旋或调停中,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当事国都保留了完全自由,斡旋或调停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第三方的任务也就终止了,而且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仲裁途径。除了外交途径,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还有一种常见方法,即仲裁途径。仲裁是一种古老的争端解决方式,早在12世纪,就已经被瑞典、英国等国家所应用,成为与司法途径并重的纠纷解决办法。具体来说,仲裁是争端当事方根据协议,约定把争端交给他们所选择的仲裁员处理并接受和遵守仲裁员作出的裁决。使用该方法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双方应当达成仲裁的意愿,即具有仲裁协议;二是裁决应当依据国际环境公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作出;三是仲裁裁决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由于该解决方法既能够充分尊重越界环境污染当事国的意愿,又能体现国际法保护全球环境的立法宗旨,所以成为许多越界环境污染案件解决的首选途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发生的的著名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特雷尔冶炼厂案件最终也采取了仲裁途径解决。

3.司法途径。司法途径的基本做法是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争议双方在共同同意的基础上,把争端交给一个国际司法机构,以判决来解决该争端。目前,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能够受理国际环境诉讼的司法机构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法院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国际海洋法庭。此外,欧洲法院可以受理欧盟成员国提起的环境诉讼,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也有权向欧洲法院提起司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和仲裁方法一样,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越界环境污染案件也必须以争端各方的同意为前提条件,并依照国际环境条约、协定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等作出判决。例如,国际法院自设立以来,曾解决过多起跨国污染事件,包括1949年的科孚海峡案、1974年的核试验案和1997年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水坝案等。

四、中国在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过程中的立场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类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明显具有越界环境污染的特征,如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类似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发生。那么,我国在面对和解决这些越界环境污染问题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如何才能充分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国际环境问题林林总总,但是,无论是从工业化的时间还是从对全球环境资源的占有和耗损比例上看,发达国家都对全球环境恶化负有较大责任。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因此,在解决越界环境污染问题时,在坚持保护国际环境要素的前提下,也要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其次,寻求国家间的合作解决。由于越界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有能力在一个时期只依靠自己保护环境,但秉承国际合作精神就能够以全球伙伴关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包含越界环境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性的国际组织的参与,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和治理方案。

篇4

1.1环境检测的现状。

1)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环境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检测需要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是,同一个环境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诱发原因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一个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环境检测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环境检测设备配备不足。环境检测工作中环境检测设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环境问题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出来的,必须要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的检测才能得出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检测设备配备不足,不少基层检测站的检测设备配置非常简单,对于复杂的环境问题根本无法检测出来。并且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水平还有待提高,这给环境检测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也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缺乏专业的环境检测人员。环境检测工作除了检测设备以外,检测人员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检测技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对检测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专业的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估测,再根据估测情况进行检测,这样既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能够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人员缺乏,很多基层环境检测站的人员配备极少,有时几个人要完成多个检测任务,这给检测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同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环境检测任务也会大量增加,对专业的环境检测人员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急需解决。

1.2环境检测的流程。环境检测工作首先从取样开始,在取样过程中,要明确分析的对象,确定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量等。对于不同的污染源在进行样品采集时,所采用的方法、器件、方式、容器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次,样品采集完成后要进行处理和保存,如实的做好登记再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环境检测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例如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等,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主要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在完成了样本检测之后,就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检测数据要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环境质量的评估结果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1.3环境检测的任务及要求。开展环境检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分析样本情况,及时发现样本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对样本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第二,对样本环境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制定长期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环境质量再次恶化。环境检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检测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对环境检测的要求首先表现在通过环境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居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

2)环境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治理措施采用不当,会导致环境问题更加恶化,同样,环境治理措施采用得当,则环境会得到改善,环境质量也会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要能够通过对样本检测分析,找出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改善的方法。

3)环境检测一方面是对现状的分析,另一方面也会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这就能够给相关部门及破坏环境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违规生产的企业和厂商,提前对其下达整改通知,这也是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2环境检测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2.1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环境检测工作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因此,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环境检测是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研究人员对环境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具体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的等级作出评价,并且还能对污染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就能根据这些具体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理措施,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例如对雾霾天气中的PM2.5的测算,可以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好坏,同时通过分析,可以确定雾霾是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从而判断出雾霾天气的主要来源是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施工灰尘等,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例如车辆限行、制定工业废气处理标准、在建筑施工区域内采取相应的防灰尘措施等。所以,加强环境监测,有利于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新疆;生态文化建设;媒体责任

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新疆就因为独特的区域优势,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如今的新疆已经成为了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就需要推进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媒体是舆论喉舌、监督工具,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推进新疆生态文化建设,媒体应发挥自身作用,率先垂范、先行行试,为新疆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一、通常传统渠道,促进舆论和谐的媒体责任

(一)立足现实,做好社会发展的耳鼻喉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界WTO组织,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不是很高,只有那些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才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重视,使得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中独领,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而在这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成正比,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今的情况下,对环境的改善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在电视、报纸以及其他各种新闻媒体中都经常出现对环境的报道,使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1]。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主要的经济大省,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媒体就要发挥出其连接纽带的作用,使政府、社会、群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新疆建设的更加美好。

(二)注重宣传,保持体察问题的客观视角

在当前的社会中,媒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宣传的作用,其可以使用电视新闻、报纸、杂质、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使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同时,这一作用也是我国当前使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在当前阶段中,群众对环保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其思想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这种情况下,群众在对待新闻报道时,就不能对新闻正确的进行解读,与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使新闻媒体的效果发挥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媒体对新闻报道时语言的使用,使其能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能让群众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加的透彻[2]。因此,在新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的同时,还要对报道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其能更好的面向社会群众。

(三)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有了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而新闻媒体就会将发生的环境问题及时的进行报道,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这些问题,同时,知情权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这就说明新闻媒体在群众的知情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某些地区的环境问题不断的提升,这时,多途径的新闻媒体报道就成为了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新疆地区土地面积极其广阔,但是其中一大部分被沙漠所覆盖,其中世界第二大沙漠沙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就在其中,而且沙漠还在不断的进行扩散,这就使新疆地区具有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新疆地区的群众就要具有对这一问题发展的知情权,新闻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群众对沙漠问题的影响具有深刻的了解[3]。

二、发挥媒体职能,促进公众参与

(一)发挥媒体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公开

新闻具有对信息体现的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新闻媒体能将信息及时、准确的出去。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中,加强环境问题的报道和舆论的监督是媒体行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环境非常脆弱的新疆地区,更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媒体可以使用其具有传播性的特点,及时的将环境问题传递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最快的得到了解,并且媒体还有较权威的公共平台,环境问题也可以在上面尽快的显示[4]。所以,媒体就要敢于揭发,使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能尽早的发现,及时的解决,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发出环保提议,调动群众参与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重型工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这些重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我国经济建设转型成了必然的趋势,这就导致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中,作为公开的新闻媒体,就不仅仅在其中起到了联结纽带的作用,而是应该作为社会发展的t望塔,工作在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使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更好运行的同时,加强社会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得有有效的解决。由于新疆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新闻行业更应该把握主机遇,使新疆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构筑的更好,为我国社会的进步提供良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新疆媒体要进一步加中新闻当中关于环境问题比重,促使加群众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的重视,使群众能更好的参加到环保的事业中[5]。

三、积极构建一体,推进问题解决

(一)设置议程,强化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新闻媒体处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这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具有的监督作用,可以将群众不能亲眼所见的问题发现出来,使问题更好的面向社会。而在我国当前阶段中,新闻媒体的监督效果还不是很好,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新闻媒体自身的因素占了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当前阶段中,要想使新闻媒体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首先就要媒体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所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传播的方式还要正确。而由于新疆地区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地理、政治位置,这就为新疆地区的新闻媒体在设置议程时增加了困难[6]。

(二)报道环境问题,力推环境治理法制化

在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群众的力量还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就要建立法制化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就可以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关于环境的所有问题进行报道,对那些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可以使群众与社会产生重视,加强对其进行解决的效率,对那些积极的新闻,可以为其他地区进行环保工作提供依据,使我国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我国新疆地区,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讲各方面的环境新闻进行报道,使当地的政府产生重视,使用法律的手段对造成环境破坏的企业与个人进行管理,使我国新疆地区更好的构筑生态文化建设。

四、总结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新疆的发展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进行。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部门,其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将社会中的问题及时的公布,并且可以促进群众更好的参与。因此,在新疆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媒体的责任就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牛汝极,李建军,金玉萍等.民进新疆区委会专题调研组,新疆文化强区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01):1.

[2]张小平,艾则孜・克尤木.生态立区兴林富民推进我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林业推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J].新疆林业,2013,12(03):4.

[3]唐兵,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园园.新疆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城市,2012,04(08):15.

[4]吴琳.论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兴媒体时代的视角分析[J].桂海论丛,2012,03(06):85.

篇6

【关键词】企业 环境成本 内部化 实现途径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及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

国外最早研究环境成本的是比蒙斯,在其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1)中首次提到了环境成本的问题。目前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说法不一,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1995)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内部成本(或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两大类。本文研究是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进行的。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环境成本分类为:私人成本,包括传统成本、潜在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形象或关系成本;社会成本,包括企业不负有法律责任的环境降级、不能保证通过法律制度予以补偿的对、人类及其财富的负面影响成本。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效果案例分析

上文对环境成本及实现途径进行了界定,下文将对三家环保意识不同的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案例分析。文章选择的两家公司同属于高污染行业中的化工行业,第一家公司均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因此只涉及命令控制的影响;第二家公司是一家积极申请通过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由于社会成本部分较难量化,因此本文仅对私人成本部分进行量化,社会成本部分只在成本项目上予以区分。文章中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各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

(一)违规企业环境成本效应

A公司是上市公司,注册资本2.59亿元。A公司尚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A公司近三年共发生环保事故三起,造成多名员工伤亡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具体环境成本项目及金额包括:私人成本项目,被动环保投资成本2,826,955.08元,事故伤亡赔偿及疾病治疗费用400,000元,排污费8,670,277.77元,罚款支出70,000元,补贴 250,000元;社会成本项目,政府污染治理费用,、政府监管成本、人员健康损伤恢复费生态环境恢复费、其他。环境成本共计11,717,232.85元。

(二)主动环保企业环境成本效应

B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2亿元。B公司已于2004年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自成立以来没有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B公司近三年的环境成本项目及计算过程见表1。

表1 成本项目及计算过程

私人成本项目 社会成本项目

被动环保投资成本 17,314,980.01 政府污染治理费用

事故伤亡赔偿及疾病治疗费用 - 政府监管成本

排污费 2,060,972 其他

罚款支出 -

补贴 (708,000)

污染补救成本 -

认证、咨询费 1,500,000

其他 -

合计 20,167,952.01

其中环境管理认证费用依据统计数据估算,国外中等规模公司的环境管理认证费用在25万美元,结合我国的收费标准,估计B公司环境管理认证费用为150万元。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三家案例公司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计算结果来看,B公司的私人环境成本远远高于A公司。命令控制型途径走的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企业主动型途径则从生产环节减少废物排放,从源头减少污染。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现实中要通过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费用高昂等原因,文章建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财务及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处理,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焦董瑞,杨文会.浅谈环境成本的重新分类[J].维普网, 2009.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探究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教师应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人们必须正视并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大自然的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但人类的破坏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任由自然被破坏,那么,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生态平衡将会不协调,人类也会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人类维护它的和平和稳定。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要解决自然和资源的问题,教师就要教育青少年注重环境问题。只有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关爱地球、节约资源的习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资源短缺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正成才。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不仅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课本涵盖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高中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获得大量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教授地理知识前,老师应该充分、积极地备课,与时俱进,跟踪我国当前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挖掘环境保护的背景、意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概念和理念产生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短片内容深入探究,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落实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维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只靠课堂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辅助[2]。教师应当将课下活动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多坐公交车上班,减少使用对环境不利的产品,鼓励学生实践每一个保护环境的行为。教师可带学生去看看被污染的水源和河流,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长期处于安稳环境中的学生必定会被污染的环境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动力,让爱护环境的理念深入内心。爱护环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累积起来,就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贡献了。

篇8

【关键词】雾霾;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冬季取暖导致空气中凝结核增多,霾形成的几率增加,其范围和浓度也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严重。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威胁到居民的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学地理教学承载着提升公民环境保护素质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地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道德的养成奠定基础;地理思维则对于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视角下认识环境提供帮助。

1.雾霾的成因分析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我们把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称为雾,它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天气现象。一般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会降低到1000米以内。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和细微的尘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造成视觉障碍[1]。人们习惯将“雾”与“霾”统称为“雾霾”。雾霾的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

1.1自然因素

在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雾霾频发。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近地面层积聚,导致雾霾天气多发,持续的时间较长。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没有得到很好地消除,环境消化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超过环境的正常调解机能,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有利于催生雾霾的形成。

1.2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运行,这就导致雾霾形成的环境因素有: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餐饮油烟污染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汽车的普遍使用导致汽车尾气排放严重。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主要以含硫排放物为主,是PM2.5颗粒的重要来源之一[2]。工业生产中可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废物质,污染空气、降低、环境质量。尤其是工业废气,它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物质来源,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3]。工业废气中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能使人体直接致癌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不容动摇,餐饮业产生的油烟未经过处理就经过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放到空气中,也是构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必然伴随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施工扬尘成为这些城市大气PM2.5的主要来源,如果扬尘没有得到散发,长此以往就堆积到大气中,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特别大。我们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减少环境污染。

2.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现途径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地理学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人地观为中心任务,无论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者继续教育中,都比其他学科更具备担当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培训的义务与资格[4]。协调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好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地宣传和普及地理知识。

2.1在学习中把握环境教育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环境现状。如地球上人口的总数,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的情况。我国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的短缺、乱砍乱伐引起的风沙较严重、雾霾天气没有得到改善等等。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所能感受到的现状,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解问题的所在。例如,通过收集一些有关雾霾资料,讨论解决雾霾环境问题的措施。把自己的结论拿到课堂教学中讨论,使学生在了解雾霾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从而知道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宣传环境教育,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2在区域人地关系中发现环境问题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人地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其环境问题也具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环境教育中人与自然界最为形象。人与自然界是互补的,通过人地关系分析,可以突出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正确认识,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意识中,可以从某些地区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过度开发、水体和大气污染,城市垃圾和扬尘等;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差,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也很低下,主其环境问题主要是沙漠化现象严重、森林面积锐减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通过人地交互作用的分析,可以明确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和环境保护观,明确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必须统一规划。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

2.3在讨论中深化环境教育

地理讨论式课堂教学特别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辅助资料进行讨论内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工业对人类产生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就“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的处理与保护问题”、“工业的废气废水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既明确了环境问题,也讨论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工业处理不当造成了我国最热门的话题“雾霾”。要想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空气清新,我们就要总结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第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边发展边治理;第二,学生应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第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对废气废水一定要做到及时处理。这样,就能降低大气的空气质量,使雾霾天气能有效的改善。在讨论中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从中了解到破坏环境必然会受到环境带给我们的危害,让学生受到很好地环境教育意识,为了更好地将来做准备。

2.4在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

强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可以从从雾霾的天气中让人们理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生产和生活垃圾对环境存在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甚至会危害人们的健康。还有,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既造成浪费油造成污染。因此说,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为了求得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才有可能弥补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可能把环境置之度外。因此,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污染是当今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我们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要加大公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婉琪.以经济角度谈雾霾治理[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30-31.

[2].控制PM2.5要减压燃煤、严格控车[EB/OL].2014-02-26.

[3]代芬.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环境教育;渗透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6.099

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普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以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了解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二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治理环境污染、整顿环境提供服务。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涵盖着许多环境内容,通过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将环境保护的观念传递下去。

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资料的渗透

新课改以后,在原来的高中地理的教科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文和环境保护这册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资料渗透。这本教科书主要是向学生指出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还有国家以及国际上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最后环境污染给人来带来的警示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通过以教科书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多么严峻,深刻反省人类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更加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来自己,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去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每一种教学方法中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将现环境污染的场面直接明了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了人类的哪些行为做成了环境的破坏,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发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利用野外观察法,带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到野外观察那些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现状,滥排污水、向河水中倾倒垃圾、冒着黑烟的烟囱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真正地接受环境教育,从而改变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环境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得到丰富。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新增加了环境问题这一重要内容,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地理教学中新增的内容对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高中地理中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学生还能通过地理的学习将保护环境的方法付诸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环境教育本身就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通过高中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向人们传授保护环境所需的技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实现,而利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传授途径。学生利用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环境教育的的学习途径从三个方面增加。一是通过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割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将这些小部分进行归纳分类,根据各部分特点将其融入不同的学科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科时对环境教育的内容都能得到相应的知识点,同时对于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用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解决。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清醒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和紧迫性,舍主要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成系统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类,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其中重要的难解决的问题进行着重研究。环境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同时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从各个方面也逐渐渗透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渗透是全方位地渗透,包括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高中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之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的地理能源、重要施工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方面的问题时都有深远的影响,这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10

一、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选择在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南充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的学生,包括高中4个班200人、初中4个班200人和小学4个班200人,总计600人。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意识和行为3个方面。知识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环境问题相对重要性的认知等;意识主要包括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及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的态度等;行为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共计20个问题。

3.调查方法

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准确性,问卷由班主任亲自发给学生,并提醒学生认真对待,统一进行问卷收集。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1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49份因缺失信息过多而被剔除,最终进入分析的有效问卷为532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8.7%。为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注意调查对象的不同,包括性别、年龄和专业3个方面,在年级上涵盖了5个年级。统计信息录入Excel软件后,用SPSS软件分析其分值和问题答案分布情况。

二、结果与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按两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对前10题进行打分统计,每题10分,总分100分;对后10题进行分别统计。最后,从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3方面分析结果及其原因。

1.环境知识

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污染、环境公害、生态知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等内容。本次问卷收回后,对53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其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高中生,为75.7分,初中生次之,为72.7分,最低的是小学生,为56.0分。虽然高中生的平均得分最高,但其不到80分。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不足60分。

表1 环境知识调查统计结果

图1 各年级男女得分情况

从图1可知,高中男女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均为80~100,男生占29.5%,女生占20%。初中男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80~100,占56.8%;女生为60~80,占23.7%。而小学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男生为60~80,占21.8%,女生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

2.环境意识

为了反映环境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问卷中包含了4个社会环境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出自己知道的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环境意识调查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认为“生态破坏”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比率为15.0%~24.0%,与朱爱辉[4]等人调查的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常会接触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一致认为主要依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这与之前调查得出80%的人认为主要依靠公众来解决的结果是一致的。对环境问题严重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严重。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较为分散,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需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

在这次调查中,针对个人日常的环境行为设置了3个题目,学生对这3个问题的选择结果见表3。

表3 环境行为调查统计结果

注:本题为单选,少数学生未作答

从表3可以得出,高中生70%以上是使用食堂提供的餐具,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使用一次性碗筷。初中生47.2%使用食堂的餐具,但是初中生中使用食堂餐具的人数比率低于高中生,而初中生中自带碗筷的比率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远远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比初中生紧张,因此高中生觉得自带碗筷较为麻烦,于是愿意使用食堂的餐具。而小学生大部分是自带碗筷。

对于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使用购物袋,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50%以上选择了是。这说明中小学生对塑料污染环境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对是否记得人走关电的回答,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大部分选择了是,表明中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是很好的。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与其从小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从表4可以得出高中生、初中生主要通过网络来了解环境保护,小学生则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这说明高中生和初中生了解问题的方式更加广泛。调查还得出中小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就已知道环境保护了,而且都认为从小学开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是很必要的。

表4 获取环境知识的时间及途径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知识较差,男生好于女生,高年级好于低年级。(2)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环境问题严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教育。(3)南充市中小学生环境行为较好,注意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5,6]:(1)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通过课程渗透、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2)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开展环境知识讲座、环境知识竞赛、环保图片展览或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公益电影等,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3)落实环保行动。学校组织参观环保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陶文娣,王会,王瑾芳.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4(1):130—134.

[2] 刘舒敏.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以湖南长株潭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102—103.

[3] 万旭荣,张晨.乌鲁木齐市绿色学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542—1545.

[4] 朱爱辉,贾竟波.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