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1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游戏

1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1 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2 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1.3 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2 采用游戏法教学

开展游戏教学,注重游戏设计中的难易结合。游戏设置过于简单,参与游戏的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没有了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的感觉,学生对游戏就会反应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了。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困难,参加游戏的学生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游戏应难易结合,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如在学习数学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首先我先讲一个《采蘑菇》的故事并提出带有趣味性的问题:“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起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多动脑筋先要把蘑菇上面算式的得数算m来,然后将它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一块干吗?”这时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捡着有得数的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168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比较,原来这个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5”的乘法13诀求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就巧妙地为学习“5”的乘法1:3诀求商作了巧妙的铺垫“算数”游戏开始了,学生们算得又快又对,投放得准确到位.一个个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在愉快活泼情境中掌握了“5”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轻松。

3 重视课堂评价的语言

课堂中,教师一句评价,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评价语言要亲切、多样化。当学生回答出题目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考试拿到了优秀成绩的时候,我会为他送上一份印有“你真聪明”的表扬信;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都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90-02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标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结构、课程互动等环节上都有所完善、有所创新。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上,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与生活中,这样不仅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高中数学与其他理科性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好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目前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始终是围绕着学生与老师双方进行的,其中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学主要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从现状分析,当前的数学教学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课前为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具有较为抽象的特点,同时逻辑性较强,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做好相应的预习,一旦课堂上出现重点、难点,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教学,这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比如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教学中,从教学基本内容上来看难度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一旦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将函数问题融合进去,题目的难度将会上升一个层次,学生也就比较难接受。如果学生课前能够预习,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那就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懂的地方可以更加集中精神,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专注度不够

从客观上来看,由于高考的原因,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与生活中没有调整好心态,将一些负面情绪带上课堂就会使得高中生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势必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部分高中生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分心的情况,这都不利于教学的展开。

3、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对而言数学还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但是因为数学教学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较为枯燥,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也缺乏透彻的理解,某些学生在老师点拨的情况下才能够掌握解题的方法,但是如果缺少老师的提示,就会遗漏解题的关键点。而且一些学生碍于面子,总是表现出“不懂装懂、似懂非懂”,这样就让学生自己不能良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4、教师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从表面上来看,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讲得貌似很好,实际上学生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完全不懂。这就可以看出整个教学模式还是以老师作为中心,学生还是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将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

5、教师的监督工作没有做好

虽然在课后,教师一般都会布置一些课后习题来帮助学生来巩固知识,但是在检查作业上并没有落实好,这样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同时部分老师在职业道德上和教学素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乏,这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1、让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输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另外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提升自我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与相互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会让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2、改变课堂环境,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

大部分学生总是觉得数学较其他理科性学科更加抽象,这就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较为枯燥。抽象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是只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数学学习还是很有趣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形象化;在函数、数列的教学中可以引进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点缀,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生物中的细胞分裂和树枝生长添入其中,让教学更加生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习能力[4]。

3、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太过于重视理论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该让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平时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课程,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去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阔,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结语

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让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改变课堂环境、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新标,柴志慧.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师.2012.(12):123-124.

[2] 李诣殷.新理念 新模式――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12.(14):145-146.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34-02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而数学题可分两类:一类是练习题,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套用固定数学模型(公式、算法、性质、策略等)得出答案,如已知长方形长和宽,求其面积?只要能回忆起长方形面积公式,代入数据即可。一类是问题,没有直接现成的方法模型可以套用解决。问题不是绝对的,对于没有学过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学生来说上题就成为他的一个问题。他必须综合运用知识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一旦形成固定的数学模型,以后再解答此类题目,就是做练习了。可见,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具有挑战性的,结果往往能生成有用的数学模型,对于训练思维和理解新知识是很有价值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问题解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由此可看出,“课标”中的问题解决一词是对应于过程性目标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四个阶段,这样的细分,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问题解决”指明了具体途径。明确各阶段的作用,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解决过程“四阶段”的作用

(一)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驱动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发现问题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疑惑,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面对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个体产生的疑惑是多种多样的,如全班春游统一购买矿泉水,个体面对这一情境,会围绕购买地点、时间、单价、数量等产生疑惑,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需要及已有的经验发现情境中的某些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兴趣能集中个体的注意力,需要能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已有的经验则能增强个体的信心,这种自觉产生的心理状态成为人们问题解决的内在驱动力。

(二)提出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目标定位阶段。提出问题就是将内在的发现用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示出来,如上例中的心理疑惑可以出声地表达为:在哪里买?每人一瓶够吗?一共买多少瓶?等等,外部语言的作用在于将内心模糊、可变的疑惑清晰化、稳定化,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活动指明目标。“课标”强调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提问的内容上看,数学的角度指的是疑问直指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上例中“一共买多少瓶?”就是提数学问题,有些疑问并不是数学问题,但可以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下转化,如上例中“每人一瓶够吗?”疑问在于是否足够,转化为“全班有多少人赞同每人一瓶?每人应该买多少瓶”后,疑问指向“多少人和多少瓶”,就是从数学角度提问。从提问的表达方式看,数学的角度指的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包括名称、术语、符号图表等)提问,数学语言精确、简洁,相互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利于后续的判断、推理。

(三)分析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经验积累阶段。分析问题就是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寻找由此及彼的方法途径。其间不仅需要观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考,还需要辅以计算、作图、操作等技能动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得出一系列感悟和结论的过程,是逐步逼近问题答案的过程。其中的感悟和结论并不完善甚至是零碎的、有误的,是为经验。经验具有特定性和迁移性,它在形成阶段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和类别。然而,经验又是包容的流动的,在个体身上,它会在各种事物的体验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中,融会贯通,相互迁移。

(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型建立阶段。通过整理、优化、纠正分析问题阶段获得的经验,最终问题将得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问题的难度,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是少数学生,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将自身的经验提升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并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模型,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能运用模型快速解决,在这一阶段还须对同类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然后把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步骤、方法、结论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才能得到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过程“四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有导向作用的情境。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自觉地尽快发现课题的相关问题,教师就要依据课题创设具有导向作用的情境。从兴趣导向看,学生都对具有新颖、生动、色彩亮丽特征的材料感兴趣,那么,教师呈现情境时,与课题有关的材料要强化以上特征,无关的则须弱化,如“植树问题”的教学,学生在发现阶段应该对点和间距的数量关系产生疑惑。那么情境图中的树和街道颜色不能过于亮丽,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显示树的种植特点。从需要导向看,学生都有帮助他人解决现实困难、得到肯定的需要,情境中出现人物有困难有争议的材料,往往促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上例在情境中添加“植树工人搬运树苗为难了”的情节,学生会感同身受,从而发现问题。从经验导向上看,和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内容,易于发现情境中新的问题。如上例中先出示“布置会场,要在三个灯笼中间系彩带”的图片,激活学生有关“点和间隔关系”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展示植树情境,学生自然会从“棵数和间隔数”的方面发现问题。

(二)修正学生的提问语。把内在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学生的提问语往往缺乏完整性、严谨性、精确性,这样的提问语看似已经有了探索目标,但实际是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对有关概念认识浅显的表现,会影响后续分析问题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示范修正学生的提问,例如,上例中学生提出“一共要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后,启发学生:“道路两头需要种树吗?”将提问语修正为:“道路两头都种时,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这就使得目标更确切。再如,“两个图形哪个大?”修正为“两个曲边形哪个面积大?”加了数学术语“曲边”和“面积”后,提问语变得严谨、精确,利于学生比较曲边和直边的差别,利于回忆面积的有关活动如数格子、公式推导等。

篇4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要求学生从丰富多样化的生活环境中,来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数学现象,并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上升到科学阶段,然后再运用科学进行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来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让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进行碰撞与交融,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学习,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感触生活。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指的是通过营造丰富而生动的各类生活情境,来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体验,并突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性及开放性等,从而促使小学生可以将通过数学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生活化教学还具备了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作为活动背景进行,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提出新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其次,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能全面地体现出教学整体目标,既要包含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也应当包含学生意志、行为习惯及合作沟通、创新能力发展等;最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加强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促进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及亲身体验。

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学,同时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数学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乃至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捕捉围绕学生生活背景中出现的数学现象,进而发掘出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生活内涵。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措施分析

3.1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若是缺乏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是无法将它发掘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

3.2创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助于解穴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这些生活情境有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胃口”,能不能激发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有没有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这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3.3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添加更多生活化的内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着题材的老化陈旧,情境设置上偏离生活实际等情况。而一些现实意义缺乏的问题,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现有生活经验,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因此,应当改革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将教材习题更多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百分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多地采用本班出勤率、考试及格率与优秀率等与学生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素材。

3.4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它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积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数学问题,并切身体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并从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生活和数学间联系,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4.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单位,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和日常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直观感知教学

所谓直观感知,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所表征的意义形成直接的认识,比如长度单位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一个物体的长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用粉笔、数学书、铅笔等物体,向学生直观比较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长度,同时也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内涵形成基本认识。整体说来,利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对所要教学计量单位进行分解剖析,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能够对其进行表征的对象。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找到的计量单位表征对象,对其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设计,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到该表征对象当中。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该表征对象逐步展开教学,深化相关计量单位的意义内涵,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以面积这一计量单位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平面物体作为面积的表征对象,例如数学书的封面、作业本的纸张以及三角尺等。通过对比分析这三个物体的面积大小,让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形成理解,并对面积的计算方法形成掌握。

二、参照教学

参照教学从其字面意思上可以明确是通过寻找参照物,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点形成深入的理解。运用这一方式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参照物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必须是生活中十分常见且学生能够理解的对象。如果选择学生难以理解的对象作为参照,那么就不具备太大的教学意义了。第二,参照物的选择要尊遵从便利性和易操性,即将参照物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方便快捷,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对其进行设计。第三,参照物必须和教学内容保持高度关联,即参照物的选择应该贴近课堂,不能偏离实际。

比如,1cm可以选择手指宽度作为参照,1秒钟可以选择眨眼作为参照,1平方厘米可以选择大拇指指甲盖作为参照。除此之外,可用于计量单位教学的参照物是非常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注意三个基本要点,选择切实可行的计量参照。

三、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体验,通过切身体验是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产生明确的认知,在计量单位的教训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效利用体验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利用体验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生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因为体验教学原本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教学的内容,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入手,而不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进行切入。

比如,在教学容积这一计量单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挤一挤”的体验活动。活动内容为在教室内划定一块区域,让学生尽可能多得挤进这一区域。通过这个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实际的挤一挤,就可以明白容积就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量,该最大量越大,容积也就越大。在完成这一体验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对比分析课桌的容积、教室的容积等等,加强学生对容积的理解掌握。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进行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限于办学条件,许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存在脱离实践的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限的条件上,设计出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首先,针对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进行实践的计量单位教学内容。其次,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根据计量单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后,实施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将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对其理解认识。

比如,在教学高度这一计量单位时,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个测量身高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前事先准备好5到8个软尺,在上课时将学生对应的分为5到8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测量身高。通过相互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高度的基本内涵,还可以掌握测量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整体的认识。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教学活动尚存在一定问题。根据计量单位和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参照教学以及体验教学等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全部渗透,使学生切实掌握计量单位的知识,提升其数学水平。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导课;有效性

1 目标不同,导课不同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导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想要达到的导课效果和不同的预期目标,所采取的导课形式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导课策略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设计导课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导课设计。在此过程中尤其要特别注意,小学数学导课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导课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若教师在本节课想利用导课来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那么在设计导课时,就不能采用直奔主题的导课形式,而应该采取以旧联新,搭桥铺路的导课形式。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导入:

师:(出示阴影部份占1/2的圆形)同学们,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份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吗?还能创造出其他分数来表示它吗?

(学生说出2/4,3/6,4/8,5/10,6/12,8/16……,老师随机板书)

师: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份,就可以用哪个符号来连接?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中这种特殊的现象。

相反的,若教师本节课想要利用导课来达到的目标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新知产生浓厚兴趣,那么就不可采取上述“以旧联新,搭桥铺路”的导课形式,因为学生从未接触过,即使提起旧知识,也无济于事,无法达到导课的目标。

如:“数的产生”这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等。教师可以进行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这期间也认识很多数,试想,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老师手上的笔、本子用什么表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的历史长河,沿着它的轨迹来探究数的产生。

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

2 课型不同,导课不同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即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课型不同,所采取的导课形式也有很大差异。例如新授课与讲评课的导课形式就存在很大差别。

新授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在课时上占据非常大的比例。新授课的导课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迅速集中思维,同时揭示新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此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导入、设疑导入、实验导入,甚至是直接导入等导课形式,导课方法较多。但是对于讲评课来讲,一些新授课的导课形式就不能采用。这是因为讲评课是数学总复习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对学生的知识起着巩固、充实、完善、深化和矫正的作用;是师生共同进一步探讨解题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探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重要举措。在对讲评课进行导课设计时,应当结合考情分析来实现激情导入。这是因为数学是最能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状况的学科,一张数学试卷发下来,有的学生眉飞色舞,有的垂头丧气。而在试卷讲评中学生能否认真听讲,能否在试卷讲评中查漏补缺,真正认识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将学生完全引入到讲评课中。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导课环节先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力量和未来成功的希望。可以在进行试卷知识讲评前,把本次考试班级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纵横向比较情况、本次测验中得分率高的或失分较多的题是哪些公布给学生,表扬那些聪明好学、有钻劲,本次测验在某些题的解法上有创意的学生;表扬那些虽然基础不是很扎实,但本次测验中选择、填空失分很少,解答题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能力求得分的学生;表扬那些学习勤奋,答题认真、严谨,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答的题,从不轻易失分的学生……这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差距、树信心,及时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愿意在接下来的讲评课中认真听讲。

3 内容不同,导课不同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概念类和计算类两大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不同,导课的形式也不相同。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进行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由于数学概念短小精悍、内容抽象,相对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概念类知识内容时,应当采用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概念上的导课形式,如采取感知引入策略,通过提供实例或模型,来引导学生们观察感知,然后通过抽象归纳,形成表象。如对长方体的认识,可以用手机、书、板擦、饮料盒等生活常见物作为实例;学习圆柱时,可以找水杯、茶叶罐物体作为实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归纳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侧面、高等特征,从而形成长方体、圆柱体的正确表象认识。而在对计算类的知识内容进行导课设计时,则应当采取不同的导课形式。高年级小学生的几何知识已经进入立体图形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深,而学生对圆的周长、面积,圆柱体、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准确度较低。这是因为与圆有关的计算公式都要用到π,但π在题目中并不出现,学生容易忘了乘除π位,错误的现象较多。对于此,教师在对与圆有关的计算内容教学中,可以先在课堂开始,设计一个小游戏作为导课,来加深学生对π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在计算与圆相关的数学题时,没有π的存在是不行的。并让学生带着这个印象展开接下来的学习,这样就不会在今后的计算中忘记π达到乘除。

4 学情不同,导课不同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在制定有效导课策略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到学情的差异。

举最简单的例子,城市和农村的小学学情就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有些城市小学数学教学的导课方式,在农村地区就不适用。若教师生搬硬套,而不考虑到学情,是很难达到理想导课效果的。例如在讲到认识速度的时候,城市小学的导课题目可以从游乐场的过山车开始,教师在最初开始上课时,可以问学生坐过山车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速度。这样的问题导入方式,对于市区的孩子来讲,基本上都是能感受到那是怎么样的速度的,但对于农村的孩子,很少有坐过过山车的经历,因此自然无法说出坐在过山车上所感受到的速度是快是慢。因此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使用这种导课形式,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汽车的速度来讲解题目,把题目换成汽车以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农村学生大多能体会到这样的速度,因而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导入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策略并没有固定模式,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而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动手操作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多种课堂导入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何种课堂导入方法都应该贴近于课堂教学主题,要正确认识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当前课型和学情,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导课策略,从而有效实现激发学生新课学习积极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优势一:异步教学有利于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主观见之于学生客观的过程,主、客观越一致、越吻合,教学效果就越好。看主、客观是否一致和吻合,关键是看是否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不是优等生“吃不饱”,就是后进生“吃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过程得不到优化。异步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优等生的教学原则是“以放为主、先放后扶、扶放结合、着重自学”,对后进生的教学原则是“以导为主、先导后学、学导结合、着重导学”。这样的课堂,不但能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发挥异步教学的这一优势,应经常深入而细致地分析各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状况,研究和把握各类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区域”和新知的“生长点”,探索和运用有利于各类学生智能开发的教学策略。

如后进生明显存在着“遗忘较快,旧知的巩固率差;感知分散,情境的分辨性差;反应冲动,组织材料的计划性差;就事论事,抽象概括的能力差;迁移迟钝,知识的灵活运用性差”等缺陷。针对后进生的这些缺陷,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六个一点”的策略,即铺垫多一点、直观强一点、步子小一点、指导细一点、要求低一点、教法活一点。采取了“六个一点”,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优势二:异步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学习,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是一个矛盾逐步转化、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转化的依据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学生,提高的内因也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充分利用异步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由于异步教学有“合教”、有“分学”。“分学”时,教师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巡回指导,这就从教学方式上堵塞了“满堂灌”的道路,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由于异步教学是同教材、异步子,即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新知的,且教师的组织教学一直是启迪、激励和鞭策,“看谁学得好”,课堂内充满着竞争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劲头足。

另外,由于异步教学的教学要求高低有别,切合学生实际,这就为各类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成功的条件,让各类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出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发挥出更强势的主体作用。

优势三:异步教学有利于实现教法的多样性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多地受学习兴趣的支配,受注意力的制约。他们的有意注意力比较薄弱,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对此,教法的多样性便能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作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异步教学的“合教”时,可采用引领、启发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分学”时,可采用适宜学生独立自学的各种方法,可先“静”(一开课就独立自学)也可后“静”(教学后的独立自学)。先“静”时,一般为看书思考(间或动手操作)、同桌研讨、尝试练习;后“静”时,一般为看书消化、独立作业、同桌互阅。

然而,教法的多样性并非以多为胜,应多得适当,多得适用,特别要将多样性的教法有机整合、优化组合、相得益彰,发挥异步教学真正的优势。

优势四:异步教学有利于追求资源的价值性

学生的现有差异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之一。这种资源的价值主要有:(1)它是教学的现实依据,是教学展开的条件和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动力来源。(2)对于交往、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或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3)差异靠教学来淡化或缩小,让有差异的学生相互之间发生作用,才能产生“互补”“助推”和“生长”。

发挥异步教学的优势,追求教学资源的价值性,应着重研究和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和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在各类知识的学习中,有哪些形式上的差异?有哪些实质上的差异?哪些差异出现在交叉点上?哪些差异出现在可递进上?精心组织学生间的学习交往,充分提取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存资源,从而利用学生间的差异,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二是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合作互动的效益。异步教学中的合作互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分学”时同质组内的合作互动;二是“合教”时异质组间的合作互动。这两方面的合作互动,在时间、形式、方法和内容上都必须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从而追求教学资源的价值性。

优势五:异步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的真实性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教育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体学生是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的。在“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里,后进生往往处于陪听、陪学、陪练的“三陪”状态,“面向全体学生”形同虚设。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时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大多呈现“课上老师灌,课下习题转”的现象。这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弊端重重。虽然,近些年以来,“减负”的口号一直在喊和执行,但终究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对于数学这么一门对素质教育要求较高的学科,更是不能满足。 

因此,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意识到“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所在,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以满足教书和育人结合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在下文中提出几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例如将思想品得教育进行渗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引入情感体验、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方面,相信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借鉴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将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渗入 

思想品德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并不是独立的两门学科,笔者认为在小学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引入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将教书育人的道理深入理解,使得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同时,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数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由在实践中升华所得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实际,例如教师可以把加减、乘除、积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形象提示出来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意识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量与量之间、概念之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控制定量解决变量”、“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走入了课堂,它不仅使教学变的更加轻松,而且增加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好帮手。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加严密,使教学中三维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揭示数学本质特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入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人格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人格发展的教育,从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各方面的满足与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4.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个别学生,而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众所周知,由于生理条件、遗传因素以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都会有所差别,小学生同样如此。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因材施教,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教师应在重视优等生的同时,关注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其他方面下一番功夫,比如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其余的学习内容,以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的综合性练习,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知识竞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笔者相信,如果可以有效地坚持下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将得到全面的提高,以实现全面发展。 

5.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充分开发 

人们虽然具有较多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将其综合起来也不外乎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主要方面。智力因素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很多心理因素,主要由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众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比较稳定,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教学时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同时多对学生进行诸如审题、计算、书写、检验等方面的训练,充分激发学生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篇9

关键词:错误成因;差异;情感;策略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其数学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学习中出现差异是必然的,数学学习过程出现种种错误在所难免。不过任何一个学生的理解过程都存在着可利用之处,即使是在一个差生的一个错误表现中,也可以在他内部建构中看到一定的进步,因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个体差异不可消除但可以缩小,而且要在学生学习出现错误时尊重学生的情感。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学艺术,不仅要树立学生个体具有差异的观念,还要重视因差异产生学习错误的成因分析,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一、数学学习错误的成因简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用完整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逻辑性、严谨性给学生的“再创造”带来了错误;此外,它高度抽象概念的理论,使用了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给学生“理解、深化”带来了困难和错误;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也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带来了困难和错误,正是由于数学的特点导致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产生偏差以至错误。在解决形如ax2+bx+c=0的方程,ax2+bx+c>0的不等式,

f(x)=ax2+bx+c的函数等问题时学生就常常因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而不加思考地认为是二次型使解答不完整;学习对数运算和三角函数运算时出现:loga(M+N)=logaM+logaN;sin(α+β)=sinα+sinβ等错误。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就如一张渔网,在某个结点处断开,捕鱼时就会让鱼漏网,由于先行知识没有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中断,任其下去就会造成大部分知识结构的残缺。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数学分支,在学习时,学生对平面几何有关知识遗忘较多,如涉及与圆有关的问题时,与此相关的圆的定义、性质,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遗忘就必然会给学习带来错误。

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因为马虎导致作业错误,其原因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出现错误,但若教师缺乏爱心,没有耐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恐怕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错误更大的学生。例如,学生在解排列组合问题“生产某种产品100件,其中有2件是次品,现在抽取5件进行检查,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时,常常会产生以下错误:由于从2件次品中抽出1件有C12种抽法,再从余下的99件中抽出4件有C499种抽法,因此共有C12C499种不同的抽法。

由于传统的偏见,教师有意无意的“偏心”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任务的限制,存在着学生“实际学习机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好恶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家长过高的要求,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因此,心理的障碍问题,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来会做却因为紧张出错的现象随时可见,即使碰到学习中的错误,也从不愿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使他们的数学后续学习困难更大、错误更多,从而带来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

二、面对学习错误,注重教学策略

1.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克服消极学习态度

认知的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人脑内部复杂的加工和组织,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达到认识和理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认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法则和技巧,并在中途给予帮助和诊断。

在数学学习时碰到错误的学生,若经受不起挫折而导致“失败积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就会失去信心继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的爱是一种情感因素,对学习错误的学生的爱,不但体现出教师高尚的品德,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鼓舞他们不断克服错误,从而在征服数学问题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错误的各类情况后,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希望。在数学教学中对他们更有意识地、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加以指导,无疑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成效,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提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逐步建立一种积极的数学学习心态。

2.构建立体网络教育,改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观念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数学教学是影响数学学习的关键,如果教师的教学不得法,则势必出现学生学习的错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状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基础、认知图式和认知过程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自己的操作运算、知识存储、组织情境的方法,用有针对性的、适宜的策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我建构,努力改变纯粹按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大胆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变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媒体,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发现式”“开放式”等多种动态教学方式,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静态教育观念,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渗透教育成功机制,激励学习有错误的学生奋发向上,精选练习题,构建不同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重视知识建构,系统地进行复习,克服知识的缺陷,确保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成功点”上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成功欲望,努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2)加强学法指导,纠正不良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学好数学必先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就因为学习方法不得体,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做习题,却错误重重,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错误的不同原因,从学习计划的制订、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解疑释难、单元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加强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及“防错”与“纠错”的能力,实施找错―析错―订错―防错的学习方法;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听课,注意听课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差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彼此借鉴学习的经验,减少错误,减轻心理压力,感受到集体友谊的温暖,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已从课内逐步走向课外,数学知识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它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调查实践,感知数学的实际问题及应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自己身边到处都有数学事例,从而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

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试错的过程,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纠错”和“反驳”“论证”,才能获得真理。数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可见,学习的过程应该允许学生充分暴露不同错误。如果一个教师无法容忍学生的错误,也就堵住了通往真理之路,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使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培养不出我们需要的人才;相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让他们有做出新的选择的机会和勇气,才能为学生打开探索性学习的大门,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少教育专家也都注意到国外成功的教育都增加了挫败教育,我国常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引导学生重新尝试,在试错中不断调整思路,直至获得成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体验上也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

篇10

一、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含义

新课标所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既是新课程目标所设计的三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课程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行的。三维目标所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以上述的设计为导向,新课标力求最大程度上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内容标准等方面体现着三维一体的课程功能。

课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所以,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在课堂中进行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要考虑三维目标本身所包含的要素及其有机联系,还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其实质上就是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合理安排,使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以使教师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整体上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上述我们提到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首先。这里的整合不仅涉及情感、认知、意志和兴趣等微观层次上的各种要素。还涉及了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宏观层次上的各种要素,其包括范围极广。其次,这里的整合是指一个整合的过程,无论是整合的主观努力作用还是客观结构功能,都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得以实现。第三,所谓的整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的,换而言之,有什么样的分化就伴随着什么样的整合。

二、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三个教学目标机械地被割裂,被看做相互孤立的个体。由于人们过分追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有时会机械地割裂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将一堂数学课分割成主要的三个部分,追求三维目标形式上的完整性、统一性与均衡性。这种忽视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的教学方法,割裂了三维目标内在的一致性与相互之间的交融性,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上严重缺乏美感,体现出了一种画蛇添足的笨拙。所以,这种将三维目标割裂的教学是对小学数学现代教育理念的误读。

其次,三个教学目标顾此失彼,难以形成有机整体。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相比于能力的教学,学校更重视知识的灌输。小学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双基的影响颇深,所以,对于知识的僵化灌输依然热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谓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都成为了形式主义的摆设而已。其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地注重课堂的形式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三、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第一。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使之符合三维目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它不仅对课堂教学的运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更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整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要在一个单元、一个小节仔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提示为依据,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并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将三个目标进行整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使之紧扣三维目标的基本教学精神。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成功,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它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周密的设计,并力求在每一个重要的环节中都能够按照既定好的三维目标去进行,从而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刻钻研、理解教材,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地整合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