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来询者背景资料
张某,男,省属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专业为高分子材料物理。从大二起修双学位,第二学位为工商管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材料物理专业0802班班长,环境保护协会会长,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
2.第一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了解测试情况
2.1个人陈述
从小在都市环境中长大,高知家庭出身,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本专业(高分子材料物理专业)的学习方面比较优秀,协助老师承担过本专业省级课题。现今,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科技领域对高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发成为热点生涯规划,因此本专业的前景可观。由于对管理学科有浓厚兴趣,在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双学位:工商管理。双学位是用周末时间授课,还有学生会的工作要做,因此大学三年生活过得相当忙碌。但在双学位的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乐趣,懂得了许多纯工科类学生无法接触到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习比较起来,完全是个两个不同的世界,虽然以前有朴素的“管理学”理念,但始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只是在从小到大做学生干部的经验中获得一些管理的方法和行为的方式。
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觉得年龄还小,将来肯定要考研究生继续读书深造,一般而言,要决定考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最迟要在大学三年级确定下来,因为需要一段时间准备,尤其是专业课的复习。但目前困惑的是:有位材料物理方向的导师主动要自己去考其名下的研究生,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觉得自己的兴趣点好像不是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所以感觉两难,很迷茫。是应该继续研究自己的本专业高分子材料物理,还是往经济管理方向发展?
2.2自我探索
为引导张某探索和了解自身[1],咨询师依次给该生做了如下测试。
2.2.1 16PF人格测试
张某的测试结果如下表
因子名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因子名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A 乐群性
10
3
B 聪慧性
10
3
C 稳定性
8
3
E 恃强性
9
3
F 兴奋性
10
3
G 有恒性
8
3
H 敢为性
9
3
I 敏感性
4
2
L 怀疑性
2
1
M 幻想性
2
1
N 世故性
9
3
O 忧虑性
2
1
Q1 实验性
5
2
Q2 独立性
5
2
Q3 自律性
8
3
Q4 紧张性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困惑;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现明显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些因素都将对个体心理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显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在此参考标准下,不少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聂舒(2015年)结合已有文献,对心理困惑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并综合已有的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提炼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类,分别是个体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孙凤梅(2006年)在浅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中指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2007—2016年)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研究关注度在2011年环比增长率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状态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关注是必要的,对其关注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对其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为因个体受到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出现疑惑、不解、有压力、感到困难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们当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大一学生中5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你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当前存在心理困惑,请具体说明”等。访谈采取随机调查,共72人次,访谈地点设置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调查时间为大一下学期,被试人员通过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研究中因环境陌生等外因的影响,尽可能回归被试个体心理发展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指导被试人员统一作答。经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实地访谈,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进而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内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98.9%的学生在“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内容频率出现的高低,来源依次为: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
(一)专业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来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专业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缺乏认同;考试焦虑;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纠结是否需要转本;对专科学历的担心等。
(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例如,“宿舍矛盾让自己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在意宿舍的人际关系,和个别不容易相处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觉很郁闷。”“对恋爱充满好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场美好的恋爱。”“和父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困扰”“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调查中比较集中出现大一学生开始对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要设定的计划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多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制订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适应
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环境之后,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内心困惑的状态。例如,“住集体宿舍不太适应”“暂时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极情绪
该部分的调查表明,大一学生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现不同层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抑郁、焦虑、愤怒、纠结等。
(六)自我意识
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是否能够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缺乏正确了解和评价。
四、讨论
(一)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导意义,大一学生正经历从青少年向青年期的发展过渡,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向成熟迈进的过程,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人生发展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经历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转变,不少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造成“迷茫与压力”共存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科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大一新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方式,广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进行,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今后还可以在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等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对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结论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应共同关注和重视。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构成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蓝冬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17-120.
篇3
关键词:适应教育;挫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14—02
一、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类型
1.大学新生学习问题的困惑
大学相对于高中来讲专业知识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留给学生自习的时间增加,教师管理时间减少。学生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加大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不同课程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结果花了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使得他们对自我失去信心,对大学的学习也感到越来越迷惘。
2.大学新生生活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了家长对他们千依百顺和一手包办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生活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学新生中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他们难免会对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恐慌,加之第一次面对集体生活也难免与同学产生磕磕碰碰。当这些矛盾自己解决不了时,他们渴望有人指导,却又害怕主动与人交流,因而对于大学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感到迷惘。
3.大学新生情感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成熟较早,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低年级化,刚入学就开始谈恋爱的也不占少数。可是由于大学新生心智尚未定性,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很难理智地驾驭情感,因而他们对于情感问题常常感到很困惑。
二、大学新生产生困惑问题的原因
1.习惯了应试教育单一知识化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表现在: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考为目标,知识学习单一化。而大学重视知识学习多元化,既包括学专业知识,也包括生活知识。这就使得大学学习进度比高中快许多,如高中三年学习几门课程,而大学却要一个学期学习几门课程。另一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填鸭式”地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为主,学生只要被动完成每个阶段学习任务即可,也就是学生“被学习了”。这使得不少学生养出了思维惰性,导致他们适应不了大学主动的学习模式。
2.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几乎都是被父母一手包办。他们面对突然增强的集体生活,由于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不同,极易产生矛盾。加上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很难换位思考,和同学产生矛盾时缺乏忍让力,容易使矛盾升级,进而导致部分新生由于处理矛盾极端被同学孤立。
3.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滞后
高中毕业生在性生理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大学生活增加了与异往和接触的机会,使得入学新生产生了强烈、迫切的望。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性心理教育几乎为零,所以大学新生性心理发展相对性生理发展滞后。对于刚入学就恋爱的学生来讲,他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性心态,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望,一旦冲破底线,又经历恋爱失败,容易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三、解决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1)大学新生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首先,大学新生知识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第一类,大学新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引导大学新生从了解—理解—思考—论证的过程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第二类,大学新生人文科技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人文科技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强化他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求新生广泛摄取人文科技知识,但同时也让新生明白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第三类,大学新生生活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通过引导新生学习生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
其次,指导大学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第一,学习计划既不能内容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多就难以完成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太少压力就小,很难激起学习斗志。第二,不能只重进程不重结果,僵化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不预留机动的时间。笔者建议将每周分为一个时间段,不论某天学不学,只要一周的学习任务达到即可,当然也可以以月为时间段划分学习任务。
再次,指导大学新生掌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好不好主要看具体个体运用后能不能到达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新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引导大学新生创新性地学习。提醒他们遇到问题除了问“为什么”,还要学会多问“为什么不”。这是因为多问“为什么不”能增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针对“为什么不”问题的解决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大学新生生活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第一,教导新生自主、自理、自律。自主就是在生活中勤于动脑,有主见地计划自己的生活。自理就是学会照顾身体和预防精神卫生问题。自律就一方面是学会合理理财,另一方面就是会控制欲望,能将欲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第二,培养新生疏导负面情绪的能力。一方面针对生活困惑问题,要引导新生去认同科学的生活道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针对恋爱困惑问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性情操。
第三,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生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如,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给新生推荐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其次,鼓励新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社团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倡导新生在团队合作中团结、友爱、宽容、互助,培养他们的领导和合作能力。
2.开展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
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是从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抚平生活创伤的能力,预防他们将消极情绪扩大而自暴自弃。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新生正视大学生毕业后的困难,学会接受失败和不公平。
其次,培养新生的自信心。第一步,就是引导新生懂得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培养。第二步,就是设立合理的目标。教师应该提高新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拟定恰当的目标,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吸收挫折教育知识,学会健康地发泄消极情绪(如: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校园比赛活动),增强自我完善和修复能力。
3.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具体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为指导从大学入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这里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将情商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以提高他们应对职场挫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帮助他们做好自我优缺点的客观分析和意向职业从业者要求分析。第三个方面,鼓励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注意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晓文,陈珝.大学生的观及其教育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咨询;辅导;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7-01
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高职毕业生在传统注重学历的就业市场中,经受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大的压力。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己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职业咨询和辅导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面对当前形势,如何让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及实现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只有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学生职业咨询和辅导工作,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要点
1.缺乏相关的锻炼和必需的求职技巧;目前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中会产生忧郁、焦虑、不自信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各种有关求职技巧训练的辅导和活动,如利用学生假期带学生下企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求助对象范围狭窄;当学生遇到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困惑时,一般都倾向于求助与自己关系较为紧密的亲人,很少想到求助于负责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和职业咨询人员。因此,开展职业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加强学生的求助至关重要。
3.对职业咨询的需求单一;目前学生最喜欢接受的咨询途径是面谈和网络咨询。主要是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倾诉烦恼、宣泄情绪、获知就业政策和信息。因此针对个人职业兴趣、职业类型、职业能力等具体情况可进行多元化辅导。
4.盲目创业: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比较敢于和愿意自我创业,当今的社会机制中就有提供为学生自我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创业问题上,学生还过于盲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向学生灌输自我创业的观念、方法、技能,提供这样的途径和鼓励机制,让毕业生在进入市场时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意愿。
二、对开展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有效利用网络和其他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进行解答,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宣传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念。
2.内容多样化;咨询人员应及时了解最具朝气的行业的近期消息,指导学生回避就业风险,提供普遍性的求职指导加自信心、沟通技巧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实力。另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展开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对大一的学生主要介绍一些专业就业前景,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则注重面试技巧等就业、择业技巧的训练。
3.形式灵活化;除了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专业的职业咨询以外,可以采取电邮、在线解答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并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或与企业合作展开活动,如笔者所在的数控学院每年假期都会开展回访毕业生活动,一方面是跟踪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的工作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院输送人才的要求,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外联内引作用。
4.加强培训力度;对于提供职业咨询和辅导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其自身素质,为其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使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理论的发展和各种咨询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在高校中展开职业咨询的工作。
三、开展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的重点
1.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职业咨询工作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认识并纠正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消极的态度,并提供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或帮助学生做出恰当的决定。并在提供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增加有关职业经验。
2.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价值观;成功的职业选择,在于完善的自我价值,职业咨询注重个人的发展,承认个别差异,注重个人的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的全面发展,以协助学生更客观地自我定位。在职业咨询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专门的技术,协助咨询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社会,发现自己的才能、特长与短处,不断挖掘潜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与完善自我,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3.增强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职业咨询帮助学生依照其能力、兴趣、专业特点,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协助学生将职业决策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兼顾社会和个体需求,合理、负责地做出选择并付诸实践。
4.获得职业咨询的支持性;正确面对现实,建立期望以适应变化。特别是高职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学生,更是需要支持性的帮助。支持是有效的职业咨询的基本手段,由咨询师给予的支持会让学生产生希望、树立自信和明确目标。
四、结束语
尽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种种问题,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或多或少都有意识地采取了各种措施、参加各类活动,以提高自身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学院在校大学生参与的有关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参加有关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就业讲座,寻找兼职、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历练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等人沟通,通过别人反观自己,规划以后发展等。同时笔者也发现,对于职业咨询、指导,大学生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和期望,希望通过咨询,能够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咨询和辅导工作对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职业咨询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完成自我探索,实现自身价值,帮助有就业障碍或者贫困学生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25-128.
[2]张兴红,陈艳.大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47,57.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应对 挫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86-01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这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面对此种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将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就业挫折对刚离校的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确认知就业挫折、应对就业挫折,以良好心态参与社会就业竞争,克服日前周期性就业因难,战胜当前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赢得充分稳定就业,是社会、学校、大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惑和就业挫折的认知与成因
(一)对大学生就业困惑和就业挫折的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业困惑和就业挫折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十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就业挫折包括就业挫折情境、就业挫折反应、就业挫折认识二个方面。其中就业挫折认识,即对就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就业挫折情境,不同的就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就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就业挫折反应也越强烈。亦不尽然,有时就业挫折反应大于实际就业挫折情境,有时即便是没有就业挫折情境发生,而仅仅由于就业挫折认知的作用,有可能产生就业挫折反应。
(二)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感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挫折的成因是复杂的,它是长期困惑教育和社会各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如下:
(一)客观因素。首先,今后一段时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严竣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毕业人数逐年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这样一部分大学生难免出现就业困难和就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高校就业卞竹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和挫折。再次,受就业环节中的不正之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往往产生就业“错位”现象,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就业观上出现了擅变不能正确地对待就业中的一时挫折。
(二)主观因素。首先,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存在“精英意识”,他们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卞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行成了重资本知识,轻实践操作的惯性学习方式。自身操作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就业中受挫。
二、克服就业困惑和战胜就业挫折对策
战胜就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更加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面对现实的就业环境,要避免和战胜就业挫折,最为重要的还是战胜自我,战胜自我是避免和战胜就业挫折最为有效的方法,内因才是关键,笔者以为解决关键问题,就是要有就业受挫自我应对:
(一)转变就业观、树立市场竞争观念
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卞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就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不无关系。毕业大学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切合现实又着眼长远的行动折中方案。立足现实,就意味着为着眼打下了根基。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首先应立足现实社会需要,立足现实就能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就能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个人精神风貌,就能使自己就业期望值和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就能在现实中抓住着眼长远的机遇。
(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在校学习时应使自己掌握二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现代竹理和人文社会知识。理工科学生有必要在学好专业课同时涉猎一些竹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其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增强其对社会和现代竹理科学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文科类学生也应弥补其理工知识欠缺的缺限,注重掌握现代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其现代工艺流程。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应为以后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目前就业门槛实行的是“双证并重”、“双证沟通”制度,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现实的根据自己选定的专业,描准岗位群的就业日标,围绕比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等途径取得各种岗位工作群最必须的初中级职业技能证明。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教育;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政策逐步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分配就业变为自主就业。同时,由于大学扩招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多年出现持续增长,使得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就业价值观偏差,是形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化解大学生“毕业难”问题,需要各高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一步加强就业和职业价值观教育。
1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根据哲学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观点,是社会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属于一种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社会意识。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种类型,是人的价值观在就业、择业等职业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人们在大脑中对社会上各种职业进行重要性和优劣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又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职业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某一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该时代进行职业评价、选择等的总体观点和看法,它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偏好、取向和标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态度、工作积极性、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所具有的时代特点、问题及困惑
2.1逐步由消极依赖型转变为积极进取型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对大学生都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使得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缺乏竞争意识,表现为很强的依赖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逐步演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模式,大学生的择业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现在已能够将择业、就业与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择业和就业来实现自我价值。
2.2对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非常重要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大学生接受的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的推动下,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期望或选择时,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满足。例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进行工作、岗位和职业选择时,一是主要看工作的发展前景,二是主要看岗位对才华的施展机会,三是主要看岗位的薪酬福利,而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价值考虑得比较少。
2.3就业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化和矛盾化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价值方面普遍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复杂心理和困惑。例如,一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与现实社会是脱节的,常常处于“求变不敢,求稳不甘”的状态,内心感到茫然、纠结和困惑;一些学生的自身职业价值与实际工作、职业之间的落差较大,想主动谋取好的职位和职业,但缺乏吃苦精神,竞争勇气不足;有的学生既渴望工作稳定、待遇丰厚,又希望自由轻松,还不愿意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强。
2.4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功利化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成熟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主创业、弹性就业、自由职业等新兴大学生就业形态不断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2.5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模糊化特征
由于中小学阶段受到较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一些大学生缺乏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就业价值观比较模糊,对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缺乏必要的思考,从而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么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二人世界”(谈恋爱)等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要么整天“盲”得不亦乐乎,盲目跟风参加各种活动、考试等,做了许多没必要、不需要的工作,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没有对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3出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和利益驱动原则,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经济利益,甚至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倾向,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所淡化。
3.2就业价值观的落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价值观片面强调奉献和道德,深受这种一元性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实现与积极奉献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就业价值观的错误。此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重视对就业、择业的方法技巧的指导,或者只注重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和就业信息的简单传达、传输,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短板”现象。
3.3家庭教育的缺乏
一些家庭对现代教育认识存在偏差,父母自身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因而没有意识和能力对子女进行职业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缺陷。此外,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智力、轻视素质,期望太高、功利性太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4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在教学时间选择上要尽早
近年来虽然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许多高校的此类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甚至临近毕业的学生开设,一方面会使得一些刚进入大学、容易在宽松氛围中失去方向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另一方面,由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把主要时间、心思和精力都集中于实习、应聘、兼职以及准备公务员、研究生、司法考试等各种考试,就业指导课程的到课率很低,学生不能静心、深入地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应坚持前瞻性、超前性的原则,在教学时间上尽早安排,确保大学生刚入校不久就能够接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并将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而使大家更有目标、更有方向地学习和积累,积极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价值观教育内容
要积极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整合优势的专业指导力量,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防止就业指导课程沦为形式和摆设。既要注重职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服务奉献观念,努力培养健康、合格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4.3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注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帮助大学生在塑造职业价值观方面实现自主构建与价值引导的统一,逐步实现从知道向内化于心、再从内化于心向深切体会的转变。在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可以积极尝试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法,采用情境体验法,科学创设职业情境和工作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职业认知和理论认知;采用实践体验法,通过职业考察、岗前实习、专业访谈等方式,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实践和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就业形势、工作环境、社会需求等的认识;采用交流体验法,采用举办职业辩论赛、职场技能大赛、社会成功专业人士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和职场人员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和需求形势,把握职场工作状态,不断修正自身职业价值观。
5结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指导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是化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抓手,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让大学生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树立全新的就业价值观,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积极干劲,才能让大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凤兰,王晓云,许嫒.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和途径探析[J].科技广场,2013(4):193-195.
[2]何婷婷,潘莉莉“.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3(4):125-127.
[3]张武.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40-44.
[4]毛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分析[J].亚太教育,2015(31):239.
篇7
关键词 团体辅导 生涯规划 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各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通过本人对周边几所高校的了解,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及深厚的理论支持,普遍存在授课形式单一、惠及面不广等弊端,完全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辅导需求。课堂上又很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学校开设的讲座大部分只提供有关就业、面试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为取得第一手相对可信的数据,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局部调整团体辅导活动的具体实施,我们参考金树人教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编制了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表,并于郑州航院校园内向大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经对回收到的1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男生56名,女生44名,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55%、30%、15%,且基本覆盖学校各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
1、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存在困惑
调查显示,只有24%的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困惑后,目前已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即自主决定型),而“觉得现在想这个问题为时尚早,,以后再说”(即迷失方向型)、“会按照家长和朋友对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即他主决定型)、 “认识不够深入,会经常徘徊”(即探索未定向型)以及“拿不定主意,经常会感到烦躁”(即焦虑性未定向型)的学生共占76%。
2、超过半数的学生意识不到现在所学对未来工作的意义
有56%的学生认识不到目前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学习只是给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块敲门砖,一旦打开“大门”,找到工作,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大会有关系”。48%的学生对未来存在焦虑、担忧、烦躁。只有只有54%的学生对于未来找到工作有“信心”或“很有信心”,展望个人未来的五年发展计划,只有55%的学生感到“很清楚”和“清楚”。
3、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深入了解
虽然目前的网络很发达,学生有机会及早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但依然有25%以上的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仅限于职业名称的了解,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今后相关职业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
总体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所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职业规划、职业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积极面对学生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成为目前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如何使用一种高效、普遍的方法统一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成为高校需要深思的难题。
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团体辅导则能较好的弥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这些缺陷:利用有限的力量,满足众多学生的需要。
二、团体辅导的概念
简单来说,团体辅导就是以一个团体为对象进行的辅导,它追求团体的共同进步。与一对一的个体咨询不同,团体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整个团体的共同性,辅导者会根据各种情景,合理安排相应活动,以达到快速见效、共同成长的目标。正是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目前团体辅导已在高校辅导、企业培训、学生队伍培养等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这种辅导方式的运用方法、教学理念就成为每个团体辅导工作者的必修课。
团体辅导英文名为GroupGuidance,目前其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我们总结、参考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对团体辅导作出如下理解:
团体辅导是以具有相同的问题或相同的共同意愿的一些人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期待共同发展的有序组织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来进行的;团体辅导强调人的作用,并以挖掘人的个人潜质为目标的;团体辅导主要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团体的交往中实现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步。换言之,团体辅导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在团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寻找到实现自己成长的道路。这也是其与传统一对一的老师控制的辅导截然不同的主要方面。
大学生团体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引导过程,首先需要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其次,要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信任;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帮助身边的人、理解他人并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最后,要实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
三、团体辅导的功能
(一)团体辅导的特殊功能
因团体辅导面对的是共同问题,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运用的是统一活动方式,强调的是团队动力,注重的是人际交往。
1、团体辅导的影响力巨大
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活动的方式,使个体在整个团队的潜能和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具体的辅导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目的是带动个体充分的融入到团队中,并积极沟通,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与一对一的辅导相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受益学生的范围,还能使他们在整体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我。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情况下,还能共同商讨,共同解决,各抒己见,逐步实现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团体辅导的价值显著
团体辅导面对的是具有相同问题、相同困惑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团体。根据这种特性,组织者就可以以一种相同或相似的方案来解决多个学生的问题,充分实现了一对多的辅导新模式。与传统辅导相比较,团体辅导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能在解决个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团体的共同发展,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团体发展的过程中,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能更好的启发个体的思维;同时,团体中融洽的氛围也能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3、团体辅导的效果良好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是活动的认知和体验,与传统枯燥和纯理论性的课堂相比,附体辅导主要通过截取生活中所经常遇见的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能力的有力平台。这种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场景不仅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能积极的调动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其中。伴随着组织者的引导,他们会更快的学会信任,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并积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感觉或者思维一旦养成,即使日后他们回到团体之外的社会,也会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惯性的良好效果。
(二)团体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特别适用性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辅导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彰显出特别的适用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符合当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如上文所述,当今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与其对应的是高校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困惑,促使更多学生求助于就业指导咨询老师。传统费时的辅导已不符合当今高校的发展现状,团体辅导这种新型的辅导模式正是应运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能一次解决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符合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发展现状
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也会感到烦躁和压抑,更何况还在象牙塔生活的学生们。大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更容易陷入消极、悲观的状态,一旦处理不得当,就可以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团体辅导的丰富内容,突出的主题,及时、广泛的交流沟通,恰好能够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在团体辅导的魅力感染下,在组织者的合理引导下,同学们不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压抑、困惑,还能在共同交往中学会如何排解忧郁,实现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
同时,青年大学生具有与同龄人交流的迫切需求,团体辅导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机会。他们之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能拓宽他们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使他们更加清醒的认识自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3、符合“体验”与“认知”的基本形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体验”与 “认知”的并用。这种形式能使学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该课程。团体辅导中既有理论又结合实践的模式,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形式要求具有统一性,能较好的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要求。人职匹配理论、目标设立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和社交礼仪等属于团体辅导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我的生命线、价值拍卖会、简历制作、模拟现场招聘等体验活动,就是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团体成员共同参与的训练行为。这种“体验”与“认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是引导成员学会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相关理念的过程,而且是引导成员自发的将这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如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由于团体的影响力下降,不会产生“体验”的广度和“认知”深度的效果。
注释:
[1]金树人.台湾著名的生涯辅导专家和心理治疗专家.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篇8
一、上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首先,不同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生存和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地区的高校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无论是在新环境适应,还是自我成长、朋辈关系处理,还是职业规划以及感情生活的方面,都面临着相比于其他地方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对上海10所高校的797名在校学生进行的自编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困惑的学生比例占5%,认为自己曾经或现在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惑的学生占14.4%,而认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存在轻微的心理困惑的大学生高达62.5%,而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只占18.1%。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鉴于问题的严重性,上海高校纷纷开设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并且要求包括大学辅导员在内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中去。通过抽取上海10所高校的38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者发现超过43.4%的学生认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只能帮助极少数人,而6.6%的学生认为它们在浪费学校资源,而更为严重的是,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有心理困扰时是向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求助的,而超过20%的学生是自己承受和解决。这里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而大学生辅导员被视为与高校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大学教育人员,却很少被看做是心理求助的对象,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大学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生活的关注不够、对于问题发生的盲点的忽略。
二、宿舍:被忽略的心理问题盲点
近年来,大量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场所都是在学生宿舍。首先是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残或自杀的问题。据人民网统计,2009年上海市有20名大学生因自杀或突发疾病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占上海高校安全事故的80%以上,而在网上搜索“上海大学生自杀”,相关的搜索结果就达560万个。而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选择的自杀的地点往往是学生宿舍。其次,大学生宿舍也成为了学生冲突的高发区,经常出现室友之间大打出手、“冷战”不断的情况。而在2013年,上海市某著名高校甚至出现了室友投毒的恶性事件,轰动全国,引起了各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极大关注。
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宿舍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绝不属于偶然情况。首先,宿舍是学生每天停留最多时间的地方,是学生学习、娱乐、休息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研究表明,上海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很重要的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以及精神空虚、生活满意度偏低。大学生消极面对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而难以走出宿舍,同时学业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也是一些学生选择在宿舍轻生的原因。其次,在上海各大高校,本科学生一般住在多人间宿舍(4人以上),而硕士研究生多住在二人间,而宿舍内的同学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故在集体生活中难免出现矛盾。
三、解决宿舍心理问题的建议
大学辅导员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故拥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客观有利条件。所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也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义务所在。那么针对以上提出的学生在寝室这个特殊场所中隐藏的或者呈现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一些建议和做法: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完成辅导工作的过程,许多辅导员认为只要完成必要的行政工作即可,而忽视了与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的关系的搭建。这也是许多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之时,不会选择向辅导员倾诉或者求助的原因。所以,高校辅导员一定要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辅导员不但可以主动去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也要主动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甚至于人生的规划。在与学生的更为的密切、亲近的接触中,辅导员就能更家容易了解到存在与个别学生之间的矛盾和一些重要的心理问题细节,就能更好的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处理问题。同时,学生也会把辅导员当做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和朋友,一旦他们遇到心理问题,他们很可能会把辅导员当作是有效的倾诉和求助对象。
其次,辅导员也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懂得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还要掌握必须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时代在变化,学生的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无障碍地与众多90后的沟通,才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篇9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辅导员 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在口号上和政策上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却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合理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这其别是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知识的匮乏,不能做到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疏导,有的甚至会激化学生内心矛盾,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深化了学生的心理矛盾,刺激了学生的情绪。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即围绕学生展开,学习心理咨询对辅导员来讲,是自我素质的提升,更是学生管理的必须。
一、中国大学生心理情况现状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社会和环境较20世纪初更加复杂、多变。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换适应性并不高,面对大学这个新生的环境,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往往呈现出对学校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种种不适应。大二、大三的学生在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随即出现了学习问题和恋爱问题,例如:网络成瘾问题、失恋、恋爱困惑、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惑等。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大学阶段的迷茫和困惑期,仍需要重点关注。对于大四阶段的毕业生,往往存在择业问题,这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转型期,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需要辅导员着手辅导帮助。综上所述,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都会因为处理不好相应的问题而产生心理的困惑和疑虑,长时间的困惑和疑虑不解决就会造成更长久的心理问题,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以上心理状态未改变或调节的学生会诱发其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许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障碍。浙江大学的调查资料表明,37.6%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孤僻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等。这表明,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何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35%的人存在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心理障碍,明显高于一般人,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元化、高发生化等趋势。然而,在这些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与障碍的学生中,主动寻求帮助的微乎其微,所以造成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现难、解决效率不高等现状。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还有的是由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普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校中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但这些设置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更多的大学生并没有利用有效资源及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又因为心理咨询面过广而无法全面普及个人,从而造成高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与学生频繁接触,但又缺乏心理咨询知识。同时,在校辅导员往往忙于其他学生工作,而忽略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的,存在年轻化趋势,辅导员本身就缺乏社会阅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面对很多突发问题仍是理论大于实践,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做学生工作时,往往以学校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并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地从学生个体出发,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继而处理问题,尤其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年轻的辅导员更无从下手,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遇到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有关心理问题的事件时,往往自乱阵脚,不能做到自身冷静,何谈进一步安抚学生的情绪?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自身经验过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数辅导员从未系统地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不能洞悉清楚。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配备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校中以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党政工委、高校辅导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工作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严重影响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辅导员学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严峻的形势及大学心理健康团队建设的不完善,作为学生工作、服务学生的一线辅导员应当有意识地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咨询,并且通过相关机构认证和认可,拿到具有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只有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经考核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者,才更有资格从事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或有资格被聘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好处
首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有利于普查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并以积极的方式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心理咨询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恋物癖、强迫、恐怖障碍、焦虑障碍等,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引发的学生辍学、伤害事件。
再次,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进入大学会接触新的事物和环境,一切新的变化都会使得学生产生出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心理咨询能够让学生在不能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寻求有利帮助和辅导,转变不良心态,调节情绪,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辅导员学习心理咨询的有利之处
首先,学习心理咨询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知识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教师也是心理问题多发的职业,如果一个教师不将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就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解决学生问题,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内容。尤其对于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公开讲话和教学的经验,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不自然。特别是一些辅导员本身性格内向,做起学生工作往往略显吃力,在与学生交流时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不善于抚平学生情绪,事倍功半。针对那些怯于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班会、大会上讲话的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有助于这类老师及时扭转自身紧张心理,尽快转变职业角色,转换身份,从“学”的角度转变成“教”的角度。
其次,辅导员学习心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学生服务一线人员,要掌握学生最新动态,特别是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发展。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经常会遇到的学生问题如上课迟到、早退、网瘾、学习缺乏兴趣、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不关心同学,学习自主能动性差、不合群、恋爱等问题。学习心理咨询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并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找到学生心理问题所在并能快速解决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如因宿舍口角问题故意伤害事件,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尽早发现,就会将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有效管理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一线工作者,必须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相关证书,将此项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学生工作中,以育健康、育全面、育优秀的高校人才为目标,真正坚持高等院校的育人标准,提升高等院校的育人水平,夯实基础,创新地做好学生培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军,隋欣.论高校政工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6).
篇10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20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al Course
WU Lia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r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course of splitting theory and skil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a theory base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exploring the "career planning" course of practice,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goals, integrate knowledge in the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situation, meaning, technology, design, build a doo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guid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practice; course
1 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背景、意义、原则
1.1 背景
2007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该课程开设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以理论授课为主,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类网络公开课,均以理论课形式呈现。而根据调查,该类课程存在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①同时,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纷繁复杂的学生职业生涯困惑。“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对职业世界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大学过得空虚、乏味、无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计划等”。②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让学生用身心感受生涯、用大脑与双手制定生涯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困惑,显得尤为必要。
1.2 意义
(1)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课程不能摒弃理论,可以弱化理论讲解在课堂中的比重,可创新教学开展形式,把理论与多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2)实践课程包含更丰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涯规划前后,对职业已存在模糊认知,在与职业相关的选择中经常伴随着不确定、焦虑、迷茫等情感体验和反复的思想波动。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改善或解决态度、心理、意志力、技能等层面的问题。
1.3 开设课程的原则
(1)融合高职特点。高职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蓝领”人才的主力军,要有意识引领学生转换思维、清晰定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生涯焦虑、职业决策效能感低、就业压力感大的问题,课程要符合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特征。(2)形成个性化发展。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定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非常确定的职业或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更重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宣泄不良情绪、学习理论,去解决规划中的各类问题。台湾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金树人曾说:“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目的不在于一个岗位或一条路,而是总结一套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个人的独特经验。(3)将实践贯穿始终。不实践、不探索不可能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实践过程即试错过程、反思过程、获得过程、整理过程、改进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去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涯应对经验。
2 可借鉴的各类课程教学模式
2.1 活动式教学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他从主观经验和本能心理学出发,认为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③
活动课程优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教学内容是单独的课题;活动课程是在进行活动中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活动中的学习就是试错过程;更看重学生可学到的方法。
活动课程缺点:活动课程没有统一具体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由于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需求而定,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受限于学生的需求有限,活动课程往往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知识;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是通过活动完成的,非常强调实践性,这就需要充分的时间,课程效率将大打折扣。
可借鉴之处:强调学习的过程;在做中学。
2.2 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④团体辅导的基本目的是使个人更了解其行为并改进其行为。通过团体历程,提供成员机会以探讨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只是成员快快乐乐地参与而已。
团体心理辅导优点: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以期达到对行为的影响与改进;有效解决发展性问题;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系统地将团体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通过活动激发思考;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前严格面试筛选出同质性团体,针对成员间共同的心理或发展问题展开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缺点:以团体为单位的辅导中,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有时会给一些成员带来心理伤害,而领导者较难察觉。
可借鉴之处:解决心理层面问题;活动设计合理、引人思考;重视分享与人际支持。
2.3 工作坊式教学
工作坊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从教育层面来解释,工作坊是一种简洁的强化课程,研讨会或一系列会议,成员之间交流与交换信息,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⑤
工作坊优点:工作坊必须有一个主题,该主题与实际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课程通过分组调查、研究、讨论、比较、展示或实践活动展开,方式多样,可灵活组合;教学活动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
工作坊的缺点包括:对参与成员没有严格筛选,面对异质性的团体,每个成员能否有效学习或获得帮助有待考量;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少进行理论讲解,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证;课程管理较松散。
可借鉴之处:情境式教学;丰富的课堂形式。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性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认为: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⑥
本文认为,实践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帮助学生体验并管理生涯发展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传授知识、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就业观念、态度上的改变,并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使大家相互之间获得支持,提升学生面对生涯困惑与生涯挫折的承受力,最后落实在行动上的制定规划与执行规划。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将生涯规划深入到作为大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和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3.2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了解基本的生涯发展理论;掌握各阶段生涯发展特点;对自我生涯特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解宏观、微观职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情绪情感层面:树立自主的生涯发展观;转变对生涯规划的态度与立场;提升对生涯规划与决策的自信程度;缓解生涯规划中出现的焦虑与不确定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世界观。意志层面: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规划;提高生涯规划的执行力;加强应对生涯困难的承受力。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生涯评估与管理技能等及各种可迁移技能与自我管理技能等。
3.3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课规模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因课程包含大量感悟与体验内容,应针对高年级开设。
可将实践课程内容整体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初始阶段希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创造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为成员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工作阶段强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自我,提出生涯规划的困惑与迷茫,深化自我探索与反思,学习生涯规划策略方法,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方式实际运用这些技能。结束阶段,巩固已获得技能或身心改变的成果、评估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感受及课程考核。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团体活动、分组讨论、讲解、游戏、分享等,可灵活组合。
3.4 课堂设计
(1)导入环节:也可以称为暖身环节,通过一到两个小活动消除陌生感、舒缓情绪、引入课程主题、引发学生思考。(2)提问环节:模拟一个真实情境,如远程面试、人才市场咨询、家庭内部会议、生涯访谈、生涯困难案例等,提出一个问题或矛盾供学生思考讨论。将课程的主题蕴含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整堂课将围绕解决问题进行。(3)试错环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拓展环节:由老师评议方案,点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或方法,系统讲解这些知识。(5)实践环节:布置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合作解决主题问题,总结出方法。(6)分享与评估环节:每个学生分享感受或困惑。
3.5 强化考核与评估
由于该课程经验课与实践课的定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难评估。知识的获取可以用分数来衡量,而经验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自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生涯焦虑量表》;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或课后的练习评估,如各类生涯测评结果的展示分享、职业决策平衡单的练习、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填写、职业生涯档案的完善等。再次,可在真实情境中反馈,如、简历的撰写、面试表现、他人评价等。
注释
① 张乐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② 陈军凤.大学新生团体生涯辅导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6.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④ 郭念峰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