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休闲调查研究 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1-22.
[2] Charles R.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13):115-125.
[3] 贝静红. 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 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 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 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 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 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 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10] 韩永青.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措施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骆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购群体人数规模为1.93亿,并且报告指出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在这一规模巨大的网购群体中,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高学历的大学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也越来越接受网购这种消费模式。
一、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大学生网购人数众多。为了了解大学生网购的现状,笔者对6所高校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242人每天都有逛网店的习惯。由于网购是一种新兴产物,它的即时性、便捷性、丰富性的特征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求新、强烈追求高效化及个性的需求。一些商家充分认识到大部分社会精英人士会来自于这一群体,对大学生的未来预期非常高,瞄准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的特点经常性推出消费活动,一方面抓牢未来潜力消费者,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大学生网购占用时间长。在“网上逛店会花费多少时间”的问题上,130人表示至少花费1小时,90人花费2~3小时,而平均每天逛网店4~5个小时的大学生有22人之多。有不少同学表示每天打开购物网站已经是自己的必修课,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消遣的方式,只看不买,但是网上商品繁多,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需不停的筛选信息,这个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大学生目前的主体任务是学业,如花费太多精力逛网店,正常的学习、休息必然受影响。
大学生网络消费成瘾。网络购物的购物过程随意轻松,对于收入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比店铺式购物更为轻松自然。一方面团购等低价位的信息非常容易引起消费冲动,另外一方面网上消费多数采用网上银行付款,由于看不到实质性的支出,网上消费变成单纯的数字变化,这种虚拟型消费,让大学生避开了过多消费的过滤,用很多网上消费者的话说: 网络消费真是无声无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升级发展,网络交易服务中已经加入了很多互动性和娱乐性内容,这使得网络交易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可能是抱有一定的现实目的进行网络交易活动,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步被此类网络活动本身所吸引,并可能沉浸于此。基于这几方面的情况,大学生网络消费容易成瘾。
二、大学生不合理网购的应对措施
网购成瘾不是心理疾病。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与环境的无法适应导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多是90后,由于能从家庭和社会中直接获取财富,加上其社会化没有完成,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评估自己的购买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一旦把握不好,容易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这也不利于其今后独立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矫正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注意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少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每学期一次性给予,由自己自由支配。不靠劳动获取的财富,容易产生盲目性、冲动性的消费,大学生需对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期初需制定每月消费标准,如果超过了计划中的消费金额,就要停止购买新的物品。网上购物容易产生“数字化”的错觉,容易让人产生麻木,针对这个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每天记账。每天浏览自己的账本,了解自己消费的明细,懂得哪些项目的支出是不必要的。
信用卡不申请、不使用。信用卡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很多学生持卡人身上存在。大学生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使用信用卡会刺激他们消费,助长挥霍习气。一方面希望银监部门对银行发放给大学生信用卡出台相关监督机制,避免银行为了追求未来客户,无节制的滥发信用卡,作为银行需要严格把住审核关,对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降低透支金额或者坚决不办卡。大学生本身要对信用卡有清楚的认识,合理利用。
高校应开展理财教育。当前,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虽然实用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流消费观念,但是,不可否认,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也不少,其中“信用卡”“借贷”“透支”等新型消费意识逐渐强化。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从众盲目消费、攀比炫耀消费、追求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一般求学在外,家长不可能随时监督他们的消费情况,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增强他们的理财意识。比如在新生开学的时候就可以把理财教育和始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宣传科学消费,普及信用卡知识,树立正确理财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网上购物很轻松,让人没有付现金时的那种珍惜心理,购物者容易沉醉于这种状态,因此对这种强迫症抵抗力很弱。戒掉网购的办法和戒网瘾有相似之处。大学生可以转移注意力,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整天宅在家里,避免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当中,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空闲时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练练毛笔字,看看书等。在学校当中有着丰富的校园活动,对于培养个人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十佳歌手比赛,舞蹈比赛,公寓文化节等。大学生可以多参加此类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使用;网络文化;媒介素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23-04
一、计算机网络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发展的现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大多来自职高学校。学生专业成绩比较突出,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在大学里学习增加了学生上网的可能性和经常性。在电脑上,女生购物成为时尚,还有刷微博、看电影,在学习上主要是做PPT、画时装图、制版、做各种项目作业等等。由于学校女生比较多,看电影和电视的时间、人数多于打游戏。浏览网页查看QQ空间、微博,还有各种时尚时装图片展、各种走秀视屏,以及服装配饰的收集、欣赏,关注时尚类的人物和新闻。学生中团干部利用电脑工作的时间也很长。例如,写新闻稿、活动策划、各种计划总结等等,还有利用QQ群讨论活动。同学也都有QQ群,方便了大家交换信息和了解各种通知、招聘启事、校园动态。各班组织的社团都申请了社团,这样网络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增加了网瘾形成的几率。
1.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网络是喜爱的。调研对象均表示有过上网的经历,说明网络已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利用,而且大部分的同学能控制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过分地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有的同学曾受到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心理有阴影。现在学习和平时生活中网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活动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和实现,网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转变观念,保持心态,把握适度,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大学生上网的目的
从调研的结果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获取信息、交友聊天、休闲娱乐为主,男女生使用网络目的基本一致。学生们对于网络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娱乐、交友方面,也会将网络上丰富的科技和学术信息资源为我所用。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特点,要加大对学生网络使用的辅助工作并正确的引导。
3.大学生上网的状态
从表4的数据说明,学生单次的上网时间在2-3小时左右,基本呈正态分布取向属于正常范畴。来自城市的学生上网时间要长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上网时间稍短一些。纵向来分析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或假期,正是空余时间段;选择在其他时间的仅占1/4,有少部分学生经常长时间甚至通宵上网,显示出上网络时间过度。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监控,防止学生上网过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85.41%的大学生上网的费用每月50元以下,上网费用的开支在学生的月生活费中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上网花费比较合理。很多同学表示是50元左右的上网费是可以接受的。由于校内外网吧收费之间的差异和学生自身经济能力的差异,有近80%的学生认为上网的消费水平一般,有近10%的同学认为消费较大。同时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上网的费用大部分是从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中支出的,有的学生是通过打工赚钱支付自己上网的消费,学校也提供能够免费使用学校公共上网资源机会。
4.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了解,占61.98%,只有5.37%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学生的网络法规意识淡薄、观念不强,是学生在网上做出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很多的学生表示应该加强对网络行为管理,完善网络运行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
5.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起自内心的一种需求,包括自尊心、责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欲等,具有多层次并存的鲜明个体差异。在积极心理需求中,有56.31%学生选择了情感交流这一项。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学生常常遭受挫折,在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使情感交流得不到满足,因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通过聊天方式与外界联系和交流基于动机,有28.64%的学生选择求知欲,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有15.05%学生选择自由平等的参与,学生崇尚民主、自由的交流方式。在消极的心理需求中,有52.76%学生基于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试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在网络心理需求上也存在差异,男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远远高于女生,男生喜欢争强好胜和强烈的表现欲,而女生的自卑心理却远远高于男生。
6.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44.89%学生在网上交往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次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大学生的年龄范围都在18—24岁之间,正值青春期,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和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渴求交往的愿望及长大成人的感觉日益强烈,期望通过网络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在网络世界重新树立自信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7.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
态度的认可随着年级增高逐渐降低,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的态度积极乐观,而高年级的学生有43.46%对网恋持否定的观点,有32.97%的同学对网恋持观望的态度,支持网恋的同学占23.57%。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心理的逐渐成熟及就业等现实问题的压力,使高年级大学生的恋爱观更加成熟,对事业和爱情看法更为现实。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觉得网恋更浪漫。在男女性别上男生对恋爱比较现实一些,认为网恋缺少诚信。
8.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1997年,在美国召开的心理学年会上,经过众多学者们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认为判断网络成瘾的几种主要症状有: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上网频率总比事先计划的高;缩短上网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网使成瘾者的社交、职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一如既往。如果网络使用者在一年中出现其中3种或3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被初步诊断为网络成瘾。
依据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当被试学生的总得分等于或大于85分以上,就可诊断是网络成瘾,所以在所调研的学生中网络成瘾人数为238人,占调研人数的16.23%。
据调查,每周上网的时间、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人际健康存在与亚健康相关;而网龄和其他与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无显著相关。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越长,产生网瘾现象的几率越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网上聊天、娱乐越频繁,网络成瘾现象越严重;单纯的网龄长短不能说明网络成瘾可能性的大小。
二、大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性特别强烈,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精力旺盛,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学生在大学前把大学的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觉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内心感到失望,精神空虚,有些学生就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学生对网上污染抵制能力差,经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和吸引,靠打网络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寻求“刺激”来放松自己。在大学,由于学习方法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生不能积极地适应大学的自觉、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特点,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等等,从而把网络当成伙伴,走进网络世界寻求解脱。
2.互联网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给以盈利为目的业提供了便利和施展的舞台。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在网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误导青少年行为;有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在网络上,使在网上冲浪的都能有意无意地看到。在大学生的心灵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接触这些不健康信息,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3.学校和家庭的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主要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对学生上网监督不够,监管不力,对子女心理上的成长关心较少,很多学生只能在网络世界中去倾诉心中的苦闷。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中的最重要一环,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回避青春期问题的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当前很多高校还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的渠道单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建议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态度
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理想和信念应是其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并没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学校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设施的硬件建设。面向学生,丰富学校网站服务项目,扩大学校网站服务内容。通过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拓展扩大影响力,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本管理等方面资料通过校园网站充分上网交流,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网站制作个人网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个人才能。利用校园网络把广播、电视和图书等通过移植到网络上,实现大众传播媒体和思想教育的互补,建立和完善学工信息系统网站,积极为学生提供学生的管理信息、招生和就业信息、日常教学管理等信息,并用大量科学而翔实的信息建构生态绿色网络工程,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感染力。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网络空间,满足大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用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思想文化建构和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校园网络信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以学生社团为中心点,带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经常开展对广大同学有吸引力的校园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摆脱机器的束缚,不再沉迷网络中。
4.加强心理辅导
学生作为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同时,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因此对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不可忽视。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如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篇4
[关键词]校园电商平台;市场调研;设计与实现
[DOI]10.13939/ki.zgsc.2016.41.127
1 校园电商平台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校园电商平台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兴起的各大校园电商平台包括8天在线、闪电购、校联购、59store、宅米网,等等。这些校园电商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所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接受。这些电商平台从成立以来,一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如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打造的8天在线,创办3年多业务已覆盖全国600多所大学校园,兼职大学生物流员有近万名,年营业额接近两个亿。
1.2 校园电商平台的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口总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单从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大学的普及化使得中国每年进入大学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2800万人。由此看来,对于校园电商平台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个很庞大的群体,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巨大。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和老师所代表的消费者群体是相对稳定的,易于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易与他人达成共识,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商品相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高校不仅是知识密集的地方,而且是电脑普及率较高的地方。大部分院校早已建立了校园宽带光纤计算机网络,网络覆盖了学校的各个部门、实训室、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完善的网络环境给校园电商平台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2 基于校园电商平台设计的市场调研
2.1 调研过程
根据校园电商平台设计需要,可以将调研目标确定为:首先,了解大学生每个月的经济来源、经济状况;其次,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在哪些方面;最后,了解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对校园电商平台是否需要,需要什么样的电商平台。根据平台初步构想设计调查问卷,讨论问卷的合理性以及确定调查问卷。在调查阶段,选择人流量较多的场合,比如食堂、教室、宿舍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问卷。最后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 调研结论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565份,以下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大多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元的范围内,只有少部分同学在两千元以上,生活费来源主要靠父母获得。大学生每个月的消费大都在1000元以上,并且消费增长速度较快,大三学生明显比大一学生消费水平高。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主要用在吃饭上,其次用在生活用品上,大学生在网上买的最多的是生活必需品,其次是零食类。大部分人认为校园电商平台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校园电商平台中商品的价格、商品的质量、物流服务、商品的售后服务、商品的丰富程度都很重要。
3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
3.1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理念
大学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消费倾向,消费商品相对而言较为单一,且对商品的价格、购买便捷程度较为敏感。大学校园里的消费群体文化素养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正处在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易于接受电商服务。他们对服务的要求是希望获得更好的体验,最好能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因此,在设计校园电商平台时要注重下面几个方面。
(1)细分化。目标客户群体明确,服务在校大学生,相比较同类其他电商平台而言,更具针对性。同时,有针对性地与各友商进行合作,一方面能实现友商与平台的双赢;另一方面,有了与友商的紧密合作,平台能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客户,实现客户与平台的双赢。最终实现客户、友商、平台的三赢。
(2)区域化。校园电商平台可以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临近的高校展开,突出平台的区域化特征。学生居住地集中,在大学校园内,电商平台可以使得物流配送准确、及时,一般半个小时内即可送达,成本大大降低。以购买生活用品为例,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半个小时内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送货到公寓楼,条件允许的送货到寝室,最大程度地服务好用户,让用户满意。
(3)生活化。校园电商平台可以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线上互动,线下活动的状态。校园电商平台的客户除了线上互动,线下也能够便捷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线上交流沟通结交的新朋友,可能就在同一公寓楼、同一校园里,立即就能实现面对面交流。
3.2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内容
(1)自营商品模块,这部分是校园电商平台前期主要内容,采用左侧导航栏方便顾客自主选择喜欢的商品。前期调研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理性且注重商品的性价比,所以我们选择日常生活品和零食作为网上商店的主要供应商品,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品、卫生纸等;学习用品,如笔、本子等;零食类,如泡面、面包等,还有各类饮料,等等。从长期规划来看,寻求供应合作伙伴是必要的。一般来说由于校园商品供应的特殊性,校内超市的商品价格是略高于校外的,这个内外差价是校园电商平台的利润点所在。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总体消费规模比较大,校外传统线下超市也想占领这一市场,但苦于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这一点是我们寻求线下合作伙伴的突破点。我们希望找到稳定的商品供应伙伴,同样校外超市也希望打开校园市场,因此可以做到双赢。
(2)二手交易市场模块。高校的二手交易市场绝对是一个大市场,每年都有毕业生要毕业,每年都有新生来报到,毕业生们不可能将几年来留存下的东西都带走。学生们的消费水平本来也不高,都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候,网上二手交易市场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卖主可以在网上登记自己要处理的物品以及售卖价格、联系方式。买主则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若没有,也可以在网上求购信息。当然,网上二手交易市场不但能处理毕业生的多余物品,平时学生们有任何闲置的东西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免费在网上二手交易市场上得到处理,并且不限时间也不限地点。
(3)校园论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可实现其他信息的,例如校园动态新闻的、兼职信息的,等等。也可开设一个论坛,分为旅游、美食、运动等多个板块,让喜好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喜欢的板块。这里除了信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彼此交流信息,搭建校友沟通的桥梁。
3.3 校园电商平台的设计特色
校园电商平台将依托特色的物流配送,打通线上线下的购买与供应闭环,从而真正做到从线上到线下的无缝对接,电子商务的模式决定了物流配送在校园电商平台的地位,应确保良好的购物体验。
(1)零元起送。校园电商平台本着用心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原则,所有商品零元起送,只要下单,直接配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收配送费。关于配送人员,校园电商平台可以整合校园闲散兼职配送员,在解决物流配送问题的同时,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兼职机会,同时校园电商平台可以配备统一的服装,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培训和整合,确保物流配送的质量。
(2)闪电配送。校园电商平台以严格的时间标准来要求物流配送,从下单到把商品送到用户手里,保证在一小时之内。在有了固定的商品供应伙伴之后,对于一些消耗速度快且需求高的商品,校园电商平台也可以招募楼长的方式,将仓储商品分散到各个楼长,不仅达到物流分仓的目的,而且以楼长配送的方式大大节约配送时间,同时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兼职机会。
4 校园电商平台的实现
4.1 校园电商平台的产品策略
前期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多趋向于理性化,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所以应该将快消品作为校园电商平台的主打商品,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品、护肤品等;零食类,如泡面、饼干、薯片、面包等。
校园电商平台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来选择产品,使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能体现校园特色。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骑行,骑行首先需要一辆自行车,而对于新手来说,骑行的入门级装备一般不是很了解,而骑行运动装备的选购需要一定的经验,校园电商平台则可以寻找装备供应商进行合作,为这类新手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商品装备,省去他们深入了解与奔波选购的过程,真正做到立足大学生群体、服务大学生群体。
4.2 校园电商平台的价格策略
与校外超市相比,校内超市的商品价格略高,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潜力巨大,这也是校园电商利润所在。校园电商平台上商品的价格总体来说,可以略低于校内超市,与校外大型超市价格相当。另外,可以经常推出一些特价品或者不定期做一些“低价活动”,吸引消费者登录电商平台,以养成网购生活用品的习惯。总之,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稳定,重复购买高的群体,而且学生之间的推荐购买率也很高,薄利多销是校园电商平台的生存之本,不求快但求稳,不断提高忠诚顾客数量。
4.3 校园电商平台的渠道策略
校园电商平台可以与商家合作来开拓进货渠道。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消费开销比较大的一个群体,许多商家都想占领这一市场,但苦于进入壁垒较高,能够突破性打开这个市场的线下商家不多,这为校园电商平台寻求线下合作伙伴提供了可能性。校园电商平台前期可以和学校周围的商家,特别是超市进行合作,这样既省去了库存压力,也能保证商品的质量。后期当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再与产品商、批发商合作。
4.4 校园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
校园电商平台可以直接推出适用于传统大型节日的促销活动,通过平台本身的活动来提高知名度。例如,线上平台可以在情人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大力宣传推广产品和活动,在产品中推广活动,在活动中体现产品。在线下推广方面,校园电商平台可以选择与商家合作,免费送小礼品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通过线下的二维码入口实现线上的引流,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达到了吸引客户的初衷,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活动,商家也会很乐意跟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此外,校园电商平台也可以进行传统的线下宣传推广,主要在学生公寓、食堂等大学生活动区域进行,主要方式有发传单、贴海报等传统手段。
参考文献:
[1]赵辉,周玲,原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大学生网上消费的因素分析[J].电子商务,2012(2).
[2]宿恺,程莉莉.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开发与运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篇5
[关键词] 网络学习行为; 个性特征; 网络学习; 学习者特征; 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由传统课堂转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按照罗杰斯的新技术采纳推广的观点,网络技术要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连接,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还需要考虑技术创新与学生价值观的相容性,与以往经验的一致性,与学习者需求的匹配程度。[1]
Charlton和Birkett指出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效果有影响。[2]刘儒德等指出,网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外在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必须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
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例如,一些语言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3]国外学者尝试通过工具软件跟踪和分析网络学习者的操作行为,Jia-JiunnLo等尝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浏览器行为,进而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4]国内关于学习者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研究评述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中,网络学习行为的行为分析、行为模型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筛选了6篇强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分别是《大学生Moodle教学平台应用现状的个案调查》(段金荣,2009)、《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张晓丽,2008)、《学习者特征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梁斌等,2009)、《网上讨论参与者需求动机、满意度与网络行为关系研究》(马卫民等,2009)、《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况姗芸,2006)、《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郭玲玲,2007)。在这6篇文章中,研究对象可分为在校大学生和远程教育的成人,研究中对这两类对象关注的个性特征要素有所侧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中包含人口学因素、上网条件和职业等,而这些因素在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通常不会考虑。从关注的网络学习行为看,对影响在线交流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是从需求动机、知识基础、性格、性别等个性因素对在线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关注的学习者个性特征看,对性格和性别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性格方面:(1)性格对在线交流有影响。(2)性格对自我评价、时间管理、信息查询有影响。(3)性格不会导致其浏览行为的差异。
人口学方面:(1)性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城乡差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3)性别对登录频次、发帖和浏览行为有影响。
知识基础方面:(1)学科背景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学习者年级阶段对收益行为有影响。
需求动机方面:需求动机与行为频率和在线时长显著相关。
学习风格方面:学习风格对在线学习行为确实有影响。在讨论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阅读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三、主要存在问题
1. 个性特征没有整体性
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是局部的、零散的,研究者没有个性特征整体性的概念。由于研究者对学习者个性特征所包含要素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研究内容和目标各不相同。从学习者心理特点来分析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较多。心理要素是学习者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由于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个性特征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整体认识,这是已有研究的最大问题。
对当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个性特征因素进行归类,可分为学习动力、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图1是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这五类个性因素出现频次的示意图,其中心理特点是关注最多的个性因素。每个类别包含的个性要素如下:
心理特点包含性格、学习风格、孤独感、、忍受力和网络焦虑等。
学习动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需求动机。
知识包含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和远程学习经验。
能力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远程学习技能。
自然环境包含性别、经济障碍和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等。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个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这些特征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影响,进而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学习者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个性都包含了哪些特征要素?
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学习者的全部个性因素,在明确个性及其包含因素的前提下,分析哪些因素对学习者的哪些网络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因子等问题。
篇6
[关键词] 媒介素养 和谐校园 大学人
和谐校园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理论基础和依据,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和标准,以校园为载体的、高校诸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校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和谐体现,可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在思想观念、道德责任、价值取向方面实现和谐。和谐校园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其中,提高大学人的媒介素养是构建和谐校园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的浸染。伴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各种信息大量充斥,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人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人必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谙熟媒介社会的生存法则,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不仅仅包括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还应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整体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人的综合素质,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担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和谐校园与媒介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媒介素养所具有的平等包容、科学批判、创新实践和人文关怀等品质,与和谐精神所提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根本上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的活力,可以维系和谐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校园面对当代的开放架构,适应大众文化的全面包围、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适应传播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和谐的大学文化注入在时序变迁中吐故纳新、继往开来的生息力量。同时,和谐校园所营造的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也为在新形势下营造健康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提供了土壤。
从生态平衡角度看,高校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内部各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保持着平衡与发展。所以,建构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就是致力于“人和”,要靠全体大学人共同建立和推动。即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尊重、热忱服务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者,教师尽责尽力,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是团结祥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而提高全体大学人的媒介素养有益于生成和谐的校园生态。
一、管理者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1.管理者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事务及广大师生,其媒介素养是高校管理者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影响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形象。从信息层面上看,管理者进行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广泛收集信息、正确分析信息、及时做出科学判断选择的过程。只有对各种媒介十分熟悉,对信息的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广泛的了解,才能获取较全面的有效信息;只有依赖于其对媒介语言的了解,对各种媒介符号体系的充分认识,才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去伪存真,利用媒介所提供的庞杂又互相矛盾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领导者来讲,不仅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要求这种决策是适时的,而要使决策的过程及时、迅速,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有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决策者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全面、科学、正确、高效。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管理者和决策者,除了能够运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信念与教育思想,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师生们在和谐、健康、生态的文化氛围中不断进取外,还能够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对全体师生的尊重和信任,并获得师生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构成和谐校园的管理体系。而校园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稳定有序,无疑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2.媒介素养可以帮助管理者解决和谐校园信息生态系统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管理者除了对内承担着运用媒介开展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和文化活动的任务,对外还承担着树立和传播高校形象,构建和谐的外部生态环境的任务。大众传媒和校园传媒是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载体,而且这些大小传媒还经常由宣传的观察者、记录者变成了宣传的参与者和协助者。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实施者和指挥者,对媒介在高校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媒介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校园环境的和谐程度。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在信息化时代显然是难以胜任角色、完成使命的。
在高校形象的塑造中,扎实地提高办学水平、特色和质量固然重要,而形象的有效传播也同样不可忽视。高校管理者既是高校形象传播的组织者、实施者,有时也是高校形象的直接代表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高运用媒介进行媒介形象设计和媒介形象传播的基本能力。面对打开校门、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公平透明、民主管理的时代性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学校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时,一方面,是运用媒介向社会传播各种有利于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媒介运用上更有技巧和分寸,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一旦媒介应对不当,势必导致高校形象受损。因而,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管理者能为高校赢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使高校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理念
1.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需要,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弘扬教师文化主体性的需要。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教师能够正确选择并合理利用,增进知识积累,了解前沿信息与研究成果,运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或课题调研,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组建群体协作的网络教学科研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
教师终身学习强调个体的主动地位,在我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则是使教师借助新的媒介形态,开展主动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以促进终身学习的顺利进行和自我的发展完善。教师所具有的媒介素养,所具有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与意识,所具有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加之以个人独特的自主性所形成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显示出个体文化的品位和人格。而尊重并促成教师个体文化的呈现,正是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理念最好的体现。
2.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将促进校园教育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使信息、人、信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教师也是教育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组织者、传播者。如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加工、处理教学信息,进行辅助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进,并利用这些媒介技术和理论进行备课、授课以及课余的辅导等,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育,实现促进学生素全面提高质的任务,进而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师生之间的和谐来自于交流沟通的顺畅。互联网和校园网给师生之间创造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还需要软件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有技巧地、恰当地使用这个平台。这样,师生交流机会增加,误解就会减少,关系自然就融洽,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有了基础。
3.教师提高媒介素养将更好地体现公平理念,关注弱势学习群体的个体差异,可以使老师能够利用媒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心,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的获得帮助,进而更好的体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公平,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须的。此外,信息化的推进使得信息借助于校园网络媒介能够很好的传输,教师可以更好更快地获得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和规章制度,通过媒介实现学生的成绩管理、教学任务查询等,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使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也参与到和谐校园的管理和建设中。
三、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既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对构建和谐校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信息的判断意识,提高甄别、分析和思辨能力。当代大学生群体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地享有媒介资源,其成长也更多地受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社会学家将大众传媒列为除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媒介信息或真实或虚假,或全面或片面,或高雅或低俗,或正确或错误。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传媒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将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大学生虽然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不能对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他们就可以借助自己的媒介知识,通过分析信息出处的权威性高低,寻找其他媒体进行印证,根据自己的媒介经验进行比较等方式,对所接受的信息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过程正是他们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缓冲的区域,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面对媒体时的非理。
2.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意识,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每一个公众个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大学文化熏陶下,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大提高,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和自觉。在校园里,他们参与监督、参与管理,以主人翁的姿态要求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采纳他们对学校的建议;在校园以外,他们强烈地关注社会的每一个变化,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群体的社会诉求。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并不善于使用媒体话语权,有时通过媒体表达的个人意见偏激、片面,有时放弃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而投向他们认为自由的网络等新媒介。如果大学生能够提高媒介素养,那么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将大幅提高,这种能力伴随着强烈的媒介诉求,无疑将大大促进和谐舆论的形成,为和谐校园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
3.媒介素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任务。首先,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交往产生了冲击,出现了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大众媒介通过替代物或符号把面对面的传统人际沟通转变为人与媒体的交流,这种脱离主体而存在的交流模式导致社会交往的“二律背反定律”:即在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时,使个体被中介隔离,无法传递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冷漠,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这不仅影响了个体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容易使个体形成孤独、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心为人之本,和谐始于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校园和谐的精神保证。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传媒的特点及其影响,有效地缓解或避免心理伤害,能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对传媒道德规范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虽对利用媒体进行不良信息传播、侵权盗版等行为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媒介道德水平不够高;在传媒认知和批评方面,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并对不良信息有一定的抵制能力,但对传媒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这会使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让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通过这项教育,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效率,服务他们的成长成材,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通晓信息传播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抵御不良影响与侵袭,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对于缓解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压力,构建文明、健康的和谐校园大有裨益。
总之,提高全体大学人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校园信息生态系统,优化高校人文生态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利于大学人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一切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使高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使高校在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相互交往、相互对话、相互激励、共生共长中,构建起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之间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凤侠.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陈卫东.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06).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能力
1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这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即通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来带动就业,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高。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时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促使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氛围空前高涨,其中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了高校、政府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信息素养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指的是通过获取信息并进一步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与普及,有关信息素养的界定和结构也依据时代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从最初单纯地强调文献信息检索的技术转变为综合搜集、判断、分析与评估信息的能力。当前,作为高等教育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学习发展中的必备能力,也是形成创业能力的有效支撑。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对其创业能力的影响更为重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作用机制和实际影响进行考察。通过信息素养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促使就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全面实现。从已有文献讨论来看,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发展有积极影响。研究认为: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数据检索和处理能力,使分散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其在日常学习和就业选择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事实上,不仅是学业成绩和就业决策,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多数研究仅是从宏观层面做出了定性的判断,并没有解释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相应的实证分析也较为欠缺。区别于简单的模仿型创业,创新创业更加强调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就业岗位的创造,不仅是创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和提升的方向。本文在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念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信息素养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2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
彼得•德鲁克曾经强调,并不是市场上新创办的企业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行为或者说具有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够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能够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或者新商业模式的创业活动。而创新创业能力则是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创业素质。根据刘沁玲对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活动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可以划分为创造性组织资源、机会创新、产品创新、团队创新、获得知识产权等11项指标。其中许多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业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一种技术和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有关标准也在不断深化,不仅包括操作层面,同时还包含来自于态度和认知层面的内容。目前,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模块共同组成,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前提,指的是大学生与所接触的信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需求的总和。包括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突出的信息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持续保持对信息环境和有效信息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发现和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概率,反映在创业方面则表现为对市场盈利机会的定位和发现上。从作用机制上看,信息意识可以有效影响有关问题判断、资源识别、科技资源敏感度等方面的能力,为创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信息知识是指大学生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关于信息的认识、理论和方法,是构建整个信息素养体系的基础。大学生可以根据信息知识对现有信息进行归档、分类、重新组织整合。改变知识结构,激活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发挥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更大效用。具体来看,信息知识包括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信息收集及相关分类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创业准备过程中对已有信息的管理能力,具体可以划分为调研实践、数据分类整理等方面。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中的核心,也是当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技能主要包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所需关键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从整个创业过程来看,信息技能是保证创业活动顺利开展重要的元技能,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同时,在数据挖掘、价值发现、市场分析报告撰写、计划制定、产品技术信息吸收以及创造性的组织资源等方面对创业者有显著影响。可以说,信息技能不仅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与核心,同时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信息道德作为正确使用信息的准则,着重强调合理获取和使用资源的重要性。具体指的是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应保持的法制观念、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信息道德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选择正确的盈利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进一步规范可能的经营行为,客观面对市场竞争。提高大学生对企业法律形态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伦理。值得指出的是,在移动互联终端和“互联网+”模式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接触信息规模十分庞大,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信息道德规范的建设速度。政府立法和社会成员意识引领都明显滞后,使得信息道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和结果更加复杂。从已有研究的结果来看,信息素养可以从整体上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素养的所有方面都能够有效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事实上,信息素养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针对性,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明确影响的微观基础,并进一步以信息素养发展为视角,探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3信息素养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3.1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3.1.1问卷设计根据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信息素养涉及的调查因素为4项,创新创业能力涉及因素为16项。为了更清晰测度信息素养的四个模块,通过不同的路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程度大小,在调查问卷中将信息素养四个模块问题清晰呈现。同时,为了客观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认识,在调查问卷中隐去创新创业能力中的具体调查要素,而是针对调查要素涉及10个问题来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卷问题包括基本信息单选题和矩阵量表题两类,以便更好地反映问题性质,便于被调查者回答。问卷回答采用结构化的方式。基本信息按照虚拟变量的进行设置,矩阵量表题设置5个选项,根据里克特量表的分类赋值方法,按被调查者倾向的不同程度选择,依次设为1~5分。3.2.2问卷调查方法以广东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并回收问卷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为97.2%。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情况如下:男生为212人,占43.98%,女生为270人,占56.02%;理学类专业占16.6%,工学类15.56%,文史哲类11.41%,经管类52.7%;本科一年级占32.78%,本科二年级12.86%,本科三年级37.34%,本科四年级及以上17.01%。由于是自编问卷,因此有必要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测定信度发现,问卷的Alpha系数达到0.876,说明问卷问题对于客观事实的反映程度较好,后续分析结果是可置信的。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表现为较少因子的线性组合,即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简洁结构模型。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模块共同组成,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为进一步揭示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内在机理,采用因子分析对其进行初步考察。根据表1KMO与Bartlett检定显示,KMO值达0.960,Bartlett球形检定亦达显著水准(近似卡方值=12201.793;自由度=595;显著性<0.05),拒绝相关系数为0(变量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显示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且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
3.3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各数据进行了加总再计算其各平均值,得出其综合值,进行了显著水平为0.01的双尾检测。信息技能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58。信息知识综合、信息道德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和0.617。信息意识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70。以上实验数据证明,信息技能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知识综合、信息道德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信息意识综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为了测度信息素养不同结构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本文将利用回归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3.4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内在机理,本文对信息素养四个模块的综合值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值进行了回归分析,以信息素养的四个模块的综合值以及虚拟变量“是否接受过创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是否利用数据库撰写过课程论文”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初步分析结果。调整后R2为0.611,方程整体显著性小于0.05,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为了考察自变量影响的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本文对回归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做了进一步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中所有变量的VIF值均在0到10之间,变量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变量系数是可置信的。另外,信息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060,显著性水平为0.094,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查;信息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14,显著性水平为0.009,说明信息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05、0.204,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整体上看,信息素养在特定路径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其中信息技能的影响最为突出。
4主要结论与启示
信息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中的不同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信息意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终端不断普及,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利用,使得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且相互差别并不明显。可以说,信息意识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并不能成为影响其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除信息意识外,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从回归方程自变量的系数来看,信息技能的影响程度则最为突出,这也进一步说明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必要性。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为更好地从信息素养视角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本文形成如下建议——首先,完善信息素养课程,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虽然多数高校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有关数据收集方法的介绍,但知识的传授并不系统,导致学生对有关信息知识的掌握仅是流于表层,无法搭建相关知识结点的逻辑结构。因此有必要以第一课堂作为主要阵地,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系统开设信息素养的相关通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应学分和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可以确保专业学习的效果,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第二,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技能。高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主要枢纽,各项丰富的数据资源(如开闭架藏书、电子数据库等)更是专业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如何科学、高效地获取这些资源,并且能够合理正确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和处理,则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组织举办信息素养比赛,促进大学生信息技能进一步提升,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保障。第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具体表现在合理获取数据、正确使用数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方面的阵地和堡垒作用,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推动正确信息伦理乃至整个价值观、伦理观的有效形成。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信息素养则是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能,构建积极正确的信息伦理观,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Z].USNational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1974.
[2]BayramH,ComekA.Examiningtherelationsbetweenscienceattitudes,logicalthinkingability,informationliteracyandacademicachievementthroughinternetassistedchemistry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09(1):1526-1532.
[3]文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24-28.
[4]MohagheghzadehMS,MortazaviSMJ,GhasempourM,etal.Theimpactofcomputerand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literacyontheacademicachievementofmedicalanddentalstudentsatshiraz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J].EuropeanScientificJournal,2014,10(9):273-280.
[5]王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高校创业教育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88-89.
[6]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刘沁玲.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66-69.
[8]吴晓伟,娜日,李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84-88.
[9]钟志荣.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高教探索,2011(4):138-142.
[10]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10):109-112.
[11]沈利,李艳会.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