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内涵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内涵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08-04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也体现了促进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选择,并且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具有较高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这一体系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2]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从重视数字校园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全面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坚持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突出鲜明个性,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与必由之路。

一、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从哲学、信息化能力发展以及资源整合三个不同层面去界定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内涵式发展,有助于明晰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1.从哲学层面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从哲学层面界定首先需要从“发展”的概念出发,根据量变和质变的区分,将“发展”分为“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两种不同的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以事物内部因素及其结构的变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强调事物内部的改革,通过结构优化,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效能。[3]从中我们看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更体现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软环境”上。

就数字校园发展而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外延式发展侧重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中可计量的要素,如网络带宽、计算机数量,多媒体教室数量、生机比等量化指标;内涵式发展注重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本质方面,如数字校园发展规划、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教育思想、信息化办学理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信息化能力建设,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职业能力、信息化素质提高等。第二,外延式发展奉行‘拿来主义’,走的是‘消耗’路线,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条件的改善来‘发展’自身,发展的程度完全取决于‘拿来’的多少,其结果往往出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内涵式发展坚守‘自强不息’,走的是‘创造’之路,它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多方面积蓄力量以实现自我提高与改进。[4]第三,学校外延式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长远发展,外延式发展一味追求硬件设施的不断扩张,忽略了数字校园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在发展中需要注重与高职院校发展各个方面相互匹配。

通过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内涵式发展反映了发展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质变的过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求数字校园建设要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发展规律,不仅重视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规模等外在扩张,更要不断发展数字校园内部潜质,从而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

2.以信息化能力发展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信息化能力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能力建设的数字校园发展可谓是没有“灵魂”的表面工程。“规范”强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大力提升校级领导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以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信息化能力发展对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动力源。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建设数字校园,也会给与数字校园发展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第二,信息化能力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基本保证。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数字校园新的信息化环境,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使得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处于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数字校园的积极发展。第三,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目标。“规范”明确提出发展职业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施的总体目标。[5]

3.以资源的整合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等。如何使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整合,成为定义“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的出发点。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应以稳中求进为原则、以特色凝练为重点、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体现出内涵发展是一种细致的、渐进的、长远的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稳中求进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内涵发展追求的就是稳中求进,就是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6]所谓“特色凝练”即为数字校园的特色发展,即随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不断发展,在千遍一律的建设模式中高职院校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已成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而所谓“质量提升”则指信息技术同教学、实习实训、后勤管理、决策服务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质量提升。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不是单指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不仅是信息化能力的发展,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理念、制度、课程、师资以及高职院校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内涵发展的合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全面提升的必经之路。内涵式发展内容十分丰富,是数字校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对高质量追求的体现。概括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是学校积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效能逐渐积累的过程,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建设思路的成熟,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内涵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并突出体现在数字校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上。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成果,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深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所以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总是在做“表面工程”,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评选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某方面指标而建设,并没有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真正发展去规划。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对内涵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是规划与设计的结果,是学校各方面对数字校园目标、内涵、功能和建设计划达成的共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行动指南。

2.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

信息化人力资源是数字校园的活动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员: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和实施主体。信息化人力资源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能力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建设中。第一是管理者信息化能力。管理者信息化能力建设要求管理者具备信息化领导力。所谓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级领导的信息化相关能力与素养。校级领导通过对信息化工作施加影响力,让信息化建设满足本校的需要,促进信息化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学校的教学创新和管理改革。[7]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第二是教师信息化能力。 教学是高职院校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信息化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和态度,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在教学中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教师要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及科研,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而服务。第三是学生信息化能力。为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生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学生要有意识到信息化能力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合作和创新,为日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包括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运行与维护人员、信息化培训人员和信息化研究人员。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的能力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只有实施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才能更好提升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能力。实施主体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质量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中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是从服务主体和实施主体信息化能力发展到课程与教学的信息化提升。信息化能力发展存在着表面化和浮夸化的弊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校必须把信息化能力发展应用到课程与教学中。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正是通过课程与教学,信息化能力的价值才最终得以实现。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与教学信息化为载体,最终使得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信息化能力发展落地。

3.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也是使得高职院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管理、教学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高职院校竞争力的过程。高职院校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如何将数字校园建设同高职院校文化深度融合是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文化相对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数字校园建设不仅是同高职院校自身的校本文化相结合,也是同合作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样一来就对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凸显了内涵式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性。

三、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涉及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和突出特色办学的落实,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结构化、程序化的实现路径的支持。制定符合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将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和特色办学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的方方面面,使内涵式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区域联动:发挥政府和企业在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不应成为封闭的、独立的工作,而应该建立区域联动的多主体多元协作联动模式。所谓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区域联动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主体多元协作联动,从而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协同。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作用,挖掘行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合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2.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依托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反思是否做到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过程中是否能够了解师生需求和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推动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是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数字校园的中长期规划首先要依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选择适合自身院校发展路线,不要追求技术先进的硬件设备,而是以更加注重数字校园建设能够在平时教学以及管理中广泛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院校综合管理水平为数字校园发展的出发点。

3.校企互动:重视企业形态文化对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与企业与生俱来的渊源看,其文化特质中必然具有与企业文化良好的相容性,嫁接和融入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逐步形成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是彰显学校自身行业特色,培养无限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时代选择,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数字校园的发展不仅要与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文化进行匹配,也要通过校企互动这种模式将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的相互冲突的文化进行融合,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是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借用信息技术去调和原有不可触及的壁垒,从而形成校企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时立荣,高峰,卢立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8):47-51.

[2][5][7]教职成函[2015]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Z].

[3]冯建军.内涵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路向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2,(1):119.

[4]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25(1):10.

篇2

2016年12月23日,以“数字经济与新动能”为主题,201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在京举行,这是连续举办的第16届经济年会,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界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赛迪传媒承办,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赛迪顾问、赛迪网等联合承办。

数字经济提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以全新的方式,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大会致辞中所说,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对既有经济模式的颠覆重塑,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催生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它们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7年将是数字经济里程碑之年

2016年,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深入人心。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判断,2017年将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之年。

安晖在“2017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2017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快速扩展,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的发展动力。“现在很多产业有转型提升的迫切需要,通过数字经济可以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很多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集聚,可以推出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定制化制造等新模式,通过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晖表示。

“积木式创新”是新机会

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的创业、创新,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S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即通过一个想法将已有的资源对接、整合,是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机会。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互体验设计;体验经济;市场竞争力

1 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时期,相关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2006年起,江苏各地相继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5.1%,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5%的城市,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增值达450亿,占GDP5。61%。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列北京、上海、杭州之后,名列第五。2014年文化产业增值已达GDP9%,全市文产企业由2012年的9678家增加到2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突破相关经济瓶颈的新突破口,其中相应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业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信息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与服务的创新形式构成了传统产品设计的新兴应用领域。数字交互体验式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即科技产品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新需求与增长点。

2 研究范畴

当前文创产业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市场领域中:第一,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以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基本元素的再设计;第二,历史人文领域中,以地方性文化、习俗、节日等活动为主题,以此为内容,设计以民俗服务活动模式,及其活动衍生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三,自然、环境资源文创领域, 以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物质资源,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人文主题概念所策划的文化主题活动和服务模式设计和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第四,动漫影视文化领域,以原创动漫及影视作品建立起的地方特有形象作为为商业推广元素,以此衍生出主题式的旅游资源、娱乐体验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第五,文博、科技场馆、展览展示成列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及文化传播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范畴在笔者《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论文中有详细表述。

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非物质属性、使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表现方式上局限,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及设计实践中,以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往往无法表达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物质层面局限于外观属性或者视觉艺术模仿创新上;而对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涵也只停留在文化语义学层面的挖掘和产品服务实践的创新上。这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及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市场需要和用户的真实的体验需求。以文化内涵为体验核心的产品创新更需要借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式,重塑其文化内涵的服务性体验并以体验经济的方式提升其商业价值。

3 文创产品与体验经济

文创产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价值意外,更具备情感层面的体验功能价值,满足用户的基本本能层面的需求外,更注重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情感层面甚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例如一本相册,从使用角度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分类与存储相片的需求,而当它放满相片后对于用户来所已不仅仅是本影集这么简单了,它承载可用户不同时期的各种回忆。每一张照片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故事。由例如一杯廉价的咖啡更多认同为是消费饮品,而当出现在“星巴克”连锁店里,当用户购买消费时,出了消费饮品,更多的消费的是品牌与品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感。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即更多的是以物质产品为基本载体承载的价值认同、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民间智慧及特定背景语境等核心内容体验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创意产品的这些非物质体验特征如何变为具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可以为此心甘情愿的买单,从而创造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自己冲泡咖啡的成本约5元。但在经典的咖啡屋里,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亲眼看着一杯手工咖啡从磨制到冲泡,在弥漫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吧台前与专业咖啡师的互动,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30元,出门前也许你会外带一些咖啡豆100元,为了自助体验一回这样的乐趣,回去后还会购买各种冲泡工具100元。这种体验你也会认为物有所值。手工咖啡体验的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需求行为,在通过不断提升该需求体验的同时,创造出了同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体验本身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当我们通过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把体验变成产品或者产品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平台上交易时。那么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变成了经济行为。 产生了价值。 因此就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

4 信息交互设计的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用信息交互设计方法,以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文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设计,是科技发展驱动下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经济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市场提升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形式,其竞争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互动参与体验的竞争力。利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法设计以体验特征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加以设计,并以互动性的体验方式,让用户在过程中身心体智状态完全沉浸与满足于与文创产品提供的内涵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中,并全程参与其中。

差异化体验的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价值输出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感受,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业背景、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用户的体验感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

映像化体验的竞争力,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用户留下印象深刻及记忆和映像,几天、几年、甚至终生。一次数字化虚拟现实(VR)体验的主题公园之旅、一次增强现实(AR)的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跨平台的终端设备在家体验环球探险等,都会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科技驱动体验的竞争力,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内容特征,分析目标用户在此特征影响下的认知与交互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实现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更加能吸引年轻用户对于非物质化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有利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延续及传承。

互动参与体验、差异化体验、映像化体验、科技驱动体验构成了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这一范畴内的产品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xi文博、科技场馆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

5 设计作品实践

实例1――秦淮灯彩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1)。

南京秦淮灯彩因此也被列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吴一直传承至今。很少人知晓其精致玲珑,粉嫩绚丽的背后所凝聚的千年间的民间智慧与民俗内涵,一盏花灯需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历经一年的制作。才能成纸到灯彩的蜕变。

该作品以灯彩手工艺和互动体验,以信息交互体验设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记录和采集,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寓意,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用户通过亲自体验操作的形式了解了灯彩从选材到制作的工艺、从历史延续关系了解了今天的各式灯样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寓意及内涵。从灯彩文化了解了民俗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地域性生活习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找到了对灯彩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提升了体验者的兴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逐渐缓解文化传承问题,以及挖掘灯彩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为灯彩手工艺提炼新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从文化价值体验的角度解决灯彩手工艺的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大众传播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增加灯彩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从体检经济角度,利用现在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实现一种体验式的文化的推广,除了用户对灯彩手工艺的认知以外,从而产生了市场的经济价值。为秦淮灯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实例2――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2)。

该设计实践以古琴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切入点,选择以“天工斫韵”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记谱发及指法技巧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交互体验装置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该例详见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

实例3 ――南都六朝汇景图(图3)。

六朝古都南京,自汉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明朝、民国也建都于此。朝代的繁荣与兴衰,都留在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中。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南壬[1]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在六朝宫阙城垣遗址挖掘原址上设计建造的,自2014 年开馆以来,展陈的核心主题就是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然而由于近两千年的侵蚀及战乱等原因,历代地面历史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可用于陈列展示的文物类实物展品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大量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历史人文内容,无法用实物的形式呈现。以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更为合适。如何运用这一手段突破陈设的局限,丰富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了该馆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的实际需求,笔者团队与该馆合作,实验性的尝试在分析、整合展示内容、准确定位参观者需求与行为、合理规划用户体验方式后,利用位置反馈的数字交互设计方式完成了一系列展示内容的交互设计与设计呈现,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体验性。

从现今所熟知的南京市区地图入手。首先看到六朝博物馆目前位置及周边情况,接着,用户通过“视窗”看到该位置古代的宫阙城墙东西角的建筑特征。地理位置重合,古今建筑比较,并与周边空间位置信息相互参照,信息之间产生关联性,会明显的增强对信息的认知度。

移动与位置的反馈,即位移产生动态变化的位置信息,从而控制反馈。以鼠标的设计为例:操作鼠标在桌面的移动,产生距离、速度、频率等的变化,很自然会建立起与屏幕上光标位置变化的关联和隐射性,沉浸于这样的隐射关系中,进而准确操作电脑。这是在人机(HCI)关系中,所建立的基本的认知关系。基于此规则,当用户推移“视窗”向左、向右或者向上、向下移动,“视窗”内显示虚拟地图的局部画面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样会产生自然的沉浸感,建立“视窗移动到哪里,即可以看见哪里”的沉浸感。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基于用户的认知行为特点、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性,从而提升了《南都六朝绘景图》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增加参观者了解六朝人文地貌内容的互动体验性。该例详见论《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为例》。

6 结语

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的一种,而信息交互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全新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其核心目标即是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和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用户文化精神体验需求的具体形式,是应该具备交互体验特征的产品。能够与用户或观众形成交互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展览)、文创服务的创新甚至是艺术创作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入的用户体参与度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感,形成与用户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有利于文化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

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交互与体验性,可基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性,也可基于传统的使用方式和用户的认知行为过程实现这一体验,既自然方式的或人文背景的互动过程设计。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科技与文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户体验结合的信息设计实践研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以历史文化、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内容,加以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开发,符合文创产业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方向,有利于迅速高效、大面积普及性的被广大百姓主动接受和主动消费。 通过市场行为主动的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65):121-125.

[2] 刘彦.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J].工业设计,2015(12):088-089.

篇4

关键词:PPP;数字城市

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起,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态势,掀起了对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研究热。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对于管理方面尤其是融资方式还没有作深入地探讨,这给数字城市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障碍。

一、数字城市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城市项目的特点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遥控、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维描述,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服务。

在公共物品理论中,学者根据物品具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来界定其“公共”属性。根据此理论,公共物品可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其中,共用资源物品和可收费物品可统称为准公共物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数字城市项目可划入准公共物品类。

(二)数字城市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持、科学的决策程序、严格的制度规定、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的配合。从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资源来看,数字城市项目的推进除技术问题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资金问题。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和后期的运营维护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数字城市的建设依靠政府财政投资,但政府受到财政收入的限制,压力巨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2、管理和决策问题。“数字城市”建设几乎牵涉到城市中所有行业、部门,因此,政府部门间、企业间、政企间的合作问题就会凸现出来,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方法。

3、建设、运营、维护的效率问题。从现有的许多政府项目来看,普遍存在建设延期,运营效率低下,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数字城市作为典型的政府项目必须加以模式创新,解决效率问题。

二、PPP的内涵和优点

(一)PPP的内涵

PPP,即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简称公私合作关系。PPP本身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加之意识形态的不同,要想使世界各国对PPP的确切内涵达成共识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学者Norbert・Portz甚至认为“试图去总结PPP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他没有固定的定义,并且也很难去考证这个涵义模糊的英文单词的起源,PPP的确切涵义要根据不同的案例来确定”。根据众多定义及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将PPP简单概述为:PP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正式的协议来确立。PPP一般情况下的参与者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PPP的优点

从各国运用PPP的经验来看,PPP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弥补财政投资不足的缺口,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PPP吸引民营机构的加入,可以为项目带来资金,解决投资不足问题。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民营资本的盈利还可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2、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图1种可以看出,在PPP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议确定,这就明确了各方在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内的权、责、利关系,有利于政府对项目的整体监督控制。

3、节约成本。在PPP中,地方政府逐步发现,无论建设成本,还是运营和维护成本,都得到有效降低。因为作为合作方的民营机构为达到自己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会通过利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柔性管理、激励机制等方法有效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4、提高和改善项目服务水平。通过PPP吸引民营机构参与项目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可以带来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项目的服务水平。

5、提高项目收益率。民营机构能够将其专有技术和资源用于服务之中,从而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PPP模式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适用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数字城市项目特点、存在问题以及PPP优点的分析发现,PPP在解决数字城市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缺口、管理效率等具有较高效率,可见,PPP在数字城市项目建设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融资状况。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与维护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存在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引入PPP,政府可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私人资本和国外投资者参与数字城市建设,从而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在引入私人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了政府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角色,这也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项目运营风险。

2、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采用PPP可以提高数字城市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这在我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首先,PPP可以通过私营机构的参与,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数字城市项目中,从而提高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率;其次,PPP的引入有利于解决数字城市项目中的产权归属问题,使合作者实现各自的目标。它的出现迎合了政府的政策性,同时也使得数字城市项目的运作规范化;再次,PPP可视为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引进私人投资,不仅是对财政投资不足的简单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私营模式的管理手段,从而使效率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公共机构的参与,可以有效监督项目建设的质量,平衡参与者之间的利益与风险,体现出公平性。

3、国内PPP应用经验。从我国在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品建设中已有的PPP模式来看,以特许经营为主体,包括BOT、TOT等各种方式已在各地得到广泛使用。从1987年广东沙角B电厂首先获得BOT特许经营后,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先后进行了特许经营项目的运作,如成都污水处理厂、武汉军山大桥、长沙电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深珠高速以及北京至通县的高速公路等。这些成功的案例进一步说明PPP模式在具有准公共性产品建设中的适用性,也说明其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具有适用性。

4、政策依据。在我国现阶段,PPP模式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8月由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由国家计委、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借用长期国外贷款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全口径管理的范围和办法》,以及我国定期修订公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上法律和规章为ppp在我国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5、发展前景。我国现已具备了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发展PPP的条件。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必然,也为数字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这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和众多的市场机会;其次,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也为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发展PPP提供了保障;再次,政府对数字城市建设和PPP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进将加速两者的结合。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看出,虽然PPP在数字城市项目中的适用性较强,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的缺失、对民营经济投资方向的限制、各类基金投资方向的限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PPP在数字城市项目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晖,秦虹主编.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尼尔・布鲁斯,隋晓译.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梁勇,袁铭,朱红春,刁海亭编.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姜爱林.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

5、陆彩兰.论PPP模式在我国城市公共品中的适用性[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有效;网络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文化构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图书馆文化正在向着数字化转变,给读者提供了更方便、更有效的图书借阅环境,促进了我国图书馆文化构建的不断向前发展。

一、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文化的构建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是新时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现状是:由于受传统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影响,图书馆文化构建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认识不够,因此,图书馆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构建。现代图书馆文化构建中,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不熟练,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无法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读者找不到归属感,从而严重影响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阻碍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良好发展。

二、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存在着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影响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向前发展,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认识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图书馆文化构建一直处于不完善状态,因此,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没能引起图书馆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把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当作是一件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认识严重不到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正常发展,从而阻碍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目标不明确

数字图书馆文化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图书馆管理人员没有对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确定明确的发展,使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处在盲目发展的状态,影响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正常发展。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目标的不明确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得不到提升,读者体会不到亲切、愉悦的阅读享受。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将长期处于迷茫的状况,严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内涵不够强

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不断的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也在不断的提升中,尽量跟随时代的步伐,缩短与国外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距离。但是,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偏离正确的方向,对网络文化的构建出现问题,使得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内涵不够强,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

三、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有效策略

现代化建设中,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模式,改革和创新了图书馆图书的借阅方式,促进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以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良好发展。

(一)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

想要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有效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提升对数字图书馆文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步伐。与此同时,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建立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考核制度,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认识,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文化的内容,丰富图书资源,便于读者的阅读,提高图书馆的应用价值。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制定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监督和共同进步,提升素质修养,为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提供动力和有效的保障。

提升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对于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有效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数字图书馆文化的认识,加强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意识,完善图书馆文化构建管理制度,加强图书馆管理,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带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建立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考核制度,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正常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二)提升服务,树立图书精神

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很重要的主导因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修养和服务观念。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中,高科技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注重自身素质修养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方面的讲座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素质修养,树立图书精神,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有效发展。

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的运用,不仅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的快速提升,以帮助读者寻找相关的阅读信息,还需要读者快速适应这种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以更有效的进行图书的阅读。因此,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图书馆管理,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带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有效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拓宽知识面,树立图书精神,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提升对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分析、寻找和评估的综合能力,以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图书的选择。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质修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是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领头人,向着专业化发展。

(三)注重网络,推动构建进程

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中,网络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高科技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提升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读者借阅图书的高效性。因此,在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正确运用和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没有局限性,它可以包括很多的图书信息,社会信息分广泛化,各国风俗文化的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很清楚的知晓国内外图书馆文化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吸取优秀的、有效的图书馆文化构建经验来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进程。

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注重图书馆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及时引进先进的图书馆设备,形成独具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模式。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需要运用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不断更新图书馆网络信息,提升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内涵,提升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质量,真正为读者解决阅读的相关问题。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过程中,只有注重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提升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的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阅读资料的有效性,提升现代化建设中数字图书馆的实用价值,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进程,从而真正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向前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修养,增强专业技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进程,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亮.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文化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5.

[2]杨军宁.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时代解读[J].图书馆学研究,2006,08:98-101.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水融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在漫长的五千年发展历程中,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各式各样的人文景观,以及保存在图书馆和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及典籍。并且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这样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无法估量和无比珍贵的。如何采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研究这样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1]。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及新时代特征

什么是文化,很多人各执一词,其中被大众所广为接受的一种认知和定义便是泰勒所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和习惯”,这对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而民族文化它所包含的内容和特征又是极其广阔的,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同样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转变,并且还伴随着很深的时代气息,其新鲜的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飞速的民族文化旅游业带动了整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帮助,而且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也不能缺少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帮助;其次,经济价值正在逐渐取代文化价值从而占据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伴随着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的大好前景下,旅游经济发展速猛,而旅游经济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在向经济方向靠拢,而民族文化中的反映民族生活的民族性正在下降,而民族文化中的伪造情况也越来越多;再次,国内的民族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新的速度与日俱增。民族文化产业的重心应以民族文化为主要核心。注重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维持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关键就是看创新;最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利益驱使的目的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竞争的是各自的文化价值,只有文化价值提升了,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文化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竞争,是对各种资源的追逐竞争。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很重要稀缺的资源,如何在现代商业化和旅游经济的催化下转变出最大的经济价值来,将各地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整体来推动当地的发展,构成了整个民族文化新发展的核心内容[2]。

二、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冲击,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正在面临越来越危险的环境。我国绝大多数的民族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农业区范围,这些地域的经济发展是很落后的。但是,随着近些年,由于这些地域的特殊民族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从政府到民间都希望通过这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实现本地域的脱贫。但是旅游经济却是对民族文化发展造成危害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旦这些民族文化资源由于旅游经济的带动越来越知名,会逐渐对当地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逐渐破坏当地的民族文化特性,丧失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由于这些民族文化价值大都不是物质性的,是以一种精神性所存在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发现,特别是那些经济特别落后的地区,这种破坏也是最严重的,因此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有效的处理好对我国目前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立即解决的。如果采用相对传统的保护方法,其前期的准备和实施阶段过于繁琐和漫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目前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为我们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能。合理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的将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记录保存下来,建立相应的保障数据库,切实的保护好珍贵的民族文化特性,为今后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在数字化技术下保护民族文化与传承的具体运用

1.运用数字录音、录像技术等技术。

目前数字化方向的保护技术主要为数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数字化录音及录像相比于过去的采用磁性材料录音、录像的手段要更加精密,而且效果也更加逼真和出色。出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才用数字化技术中的计算机中介是采用二进制信息来表示的。而二进制信息是通过离散的方式来表示的,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表示方式比传统方式更加容易实现、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等。这种表现方式与计算机信息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使之能够很方便的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运算。同时,可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记录精度进行很方便的调整,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音频的记录模式:分别有电话(3 KHz)7位取样模式和CD(44.1 Hz)16位取样等各自不同的音频模式。都可以根据记录音频时的当时环境和需求分别加以区别,保证录制效果的完整和逼真性。数字录音和数字录像技术可以用在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中的歌舞、绘画、民族剪纸等等[3]。

2.运用数字三维成像技术。

数字三维成像技术也就是常说的3D技术。大众所常接触的3D技术即是3D电影,3D电影就是一种立体电影,为观众呈现逼真的电影环境,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置于真实的世界中。三维成像技术的高超所在便是相比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技术,它能使人产生立体的感觉,平时大家采用的数码相机和以前的光学相机并不能排出立体的效果,那是因为在记录图像的过程中,相机只是保存了长度与宽度这两个单位,而深度这个单位并没有保存记录下来,所以大家看到这种技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时并没有三维立体的感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三维立体的,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也是三维立体的,那是因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是通过我们的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的距离一般在6cm所有,正是因为这段距离,使我们在观察世界和物体的过程中产生了视差,就是说在观察物体时每只眼睛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结果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使之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三维立体的图像。这种技术手段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早已问世,这种早期的技术手段就是模仿我们双眼的视差这种生理特征,在记录图像信息的过程中,采用两部机器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拍摄已达到立体的效果,而放映时同样用两部放映机同时工作,再通过一种特制的眼镜,使人们在观看时产生立体效果,进而达到三维成像的要求。这种早期的拍摄手段过于繁杂而且后期的工作量也十分大,已经不能被当前的社会所采用。目前所采用的是很先进的数字化模拟3D技术,这种数字化3D技术大大缩减了影片制作的周期,减少了工作量,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利用数字3D技术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台摄影机,通过一条影片就能产生两台摄影机达到的效果,这种新的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大众一致认可。这种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的出现为保护我们民族文化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三维成像可以对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比如民族曲艺和歌曲进行全方位的记录,记录下真实的、身临其境的三维立体影像资料,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可能。

3.运用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及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是一种常用的数字化多媒体数据库,这种多媒体数据库可以大容量的储存大量的音频和图像以及视频等等,是目前现代科技的研究前沿之一。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大量的带有民族特征的剪纸、刺绣、马尾绣等等,这种民族文化形式的图案都有很多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对研究民族的人文特征和风土人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这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图案不会消失,应该采用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将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图案保存下来,一旦保存下来,可以方便的进行查询、检索以及传播,是保护图案类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如果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这两个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图像进行查询、检索等,再根据数据库中庞大的数据量对图案进行开发设计,使传统文化形式得以保存延续,甚至得以发扬光大,不仅能达到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的目的,而且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艺术的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

四、结论

我国具有56个民族,具有很多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化中都产生了大量的不同风格的民俗和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各个民族文化融合脚步的不断加快已经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接近濒临消亡的边缘,对它们进行保护是每个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每个民族交流创新的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加快了整个社会前进的脚步,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数字录音、录像技术;数字三维成像技术;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手段的保护,相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保护手段一定会对民族文化和传承起到正确良好的积极影响。(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卓么措.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兰台世界,2012(35):97-98.

[2] 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6-49.

篇7

所谓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其方法依据汉字特点有形训、声训、义训等。我从形训角度来为中国传统吉祥数字为何是“三”而不是“八”找点依据。

一、解说“八”

这要从“公”与“私”说起。《说文解字》:“厶(si),姦衺(邪)也;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八,别也;以物与人谓之八,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刀以分别物也。”所以,“私”是自营谋财,是通过“八”或“分”将财物分割,最后达到“公”这一目的。《礼记·大同》上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以上考证来看,“公私”两字最早创造都与“八”有关系,而且“八”之意为财物分割,而现在人们对“8”的理念是发财,应是财物集中于己。这两者应是相悖的,所以,追踪汉字造字源头,从形训角度来分析,“8”算得上是一个劝勉数字,让人们通过财物分割来达到“天下为公”,不应是人们渴望的吉祥数字。

二、解释“三”

我们可以从“三”的发展演变所反映出的文化积淀可以为证。《说文解字》说:“三,数名也;天地人之道也;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在古人眼里不仅仅是确指的数字,已是一个成数,且内涵丰富。上“一”代表天,下“一”代表地,中“一”属自然属性的阴阳合性与社会属性的人,能将这三横连接起来那就是王。《说文解字》说: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王”在古人们眼里,应是知道万物使者。后来,又产生一个“皇”字,一脉相承。《说文解字》说: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由此可见,“三”与古人崇敬且追求的“道”“王”“皇”有着相通的含义,有宇宙观、有皇权王道的象征等。因此,窃以为“三”是至高无上的吉祥数字!

“三”的内涵在人们生活中更广的延伸与发展,多含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可从有关“三或三的倍数”成语故事中得以考证。如“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三寸不烂之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此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一三剩一”“三下五除二”,还如,三不管、三不知、三角债、三皇五帝、三教九流、三六九等、三灾八难、三足鼎立等等,可见,“三”在中国汉语数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人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内涵丰富。统领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应该是吉祥数字。

“三”在文学艺术中也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积淀成传统的文学思想或艺术技巧。我们中国古典文学传递的“天地人”“中庸之道”“立身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实际上源于“三”的内涵。小说故事情节讲究“三起三落”“一波三折”,诗文内部韵律多用“一唱三叹”,后来,现代逻辑多采用“三段论”。可见,“三”也成为文人墨客青睐的数字。“三”的倍数“六”和“九”也是吉祥数字,“六”有六六顺、六连升……“九”有九九归一、九九长寿、九五之尊等说法,所以“三”当之无愧是汉字的吉祥数字,

综上所述,“三”确实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文人笔下的经典作品,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与“三”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这样,“三”应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数字。

篇8

“数一数,算一算,统计统计”——充满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是老百姓的口头语,更是咱统计人的老本行。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最先接触的一组数字是全乡有18个村,通过查阅资料又了解与掌握了全乡的面积、人口、劳动力等基本情况,接着是领导要数字,各部门也要数字,大会小会,定计划,讲实绩,所用的数字都离不开统计,至此方知,统计工作看似单调或平淡,实际重要而不简单。工作成绩如何?数字最有说服力。看清了,弄懂了,随之也就爱上了这一行,同时也下了决心,要干出点名堂,让领导看一看。

我个人认为,在统计工作上要想干出成绩,一靠数字准,说真话,也就是说自己生产的数字产品质量要过硬。二靠守信誉,按时完成,及时交“货”。三靠“深加工”。一组统计数字,看似单调,实则富有内涵,若是细琢磨,究其增减原因,预测变动趋势,从统计角度来分析并阐述观点,给领导附一份文字分析,这对统计工作而言,既丰富了“分内事儿”的内容,也提升了从业者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可谓“两全其美”。

三十多年来,耳闻目睹,亲身所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与之相应,“三农”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等都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乡政府提出了“稳粮、增菜、优果、兴牧、马路经济”等一系列口号,这既是中心工作,也是发展目标。统计工作也就围绕这个中心,在“农民卖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特色经济重在扩规模上档次”以及“百户农民家电拥有量、收入构成”等方面搞调查、做分析、提供统计服务。从90年代后期开始,统计工作又有了新任务,思考的重点转变为“农民负担问题”、“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人口变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监测”和“村级统计人员现状与设置建议”等热点课题的调查、分析。把不同时期统计服务的主题串联起来,其实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史。统计工作在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篇9

如今,安德森从互联网舆论重镇《连线》辞职,专心经营3D Robotics公司的新闻正在互联网圈里流传,与此同时,他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创客:新工业革命》,这一套“组合拳”标志着安德森正在从现实和理论两路包抄,实现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逆袭”。

在2006年的作品《长尾理论》中,安德森通过对亚马逊经营模式的分析,为我们描述了一场互联网丰饶经济所带来的渠道革命。空间无限的网上货架,集腋成裘的小众需求,快捷简单的搜索引擎使得基于地域区隔、物理空间的传统渠道全线溃退。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狂欢,天猫+淘宝用191亿的销售额吹响了线下渠道进军的号角。

渠道革命仅仅是数字经济“光复革命”的第一枪,下一步即将被革命的对象是—生产。

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经从“沙发土豆”那样的消费者变成了自己动手的生产者,在成为博客、播客、微客……

如今,创客来了。

我们不再仅仅创造一些虚拟的数字代码,而是可以创造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打上个人logo的实体物品。3D打印机等桌面成型工具就相当于数码相机和音乐编辑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此类工具制造为己所用的一次性产品。同时,世界各地的工厂也敞开了大门,向拥有数字设计的普通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服务。

安德森指出了“创客运动”的三大变革力量:

1. 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

2. 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进行合作。

3.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

在此基础之上,他给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的解读—“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数字世界颠覆实体世界的时代似乎正在到来。这与今年8月份《经济学人》的封面宣言不谋而合。

一些科幻小说式的场景很快就将成为现实:你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打造家里的每一件家具;你可以为孩子制造你设计的独一无二的玩具……近日,全球首家3D打印照相馆将在日本开业,花15分钟将全身外形扫描至电脑,3D彩色打印机就能打印出立体人像。

虽然现在的3D打印机在材料选用、成型精度方面无法媲美传统制造工艺,应用的范围也仅限于模型、玩具等少数领域,然而,安德森坚信技术进步的力量:“记不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那时的打印机噪声很大,只能进行简单的单色打印。而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廉价、安静的全彩喷墨打印机,其分辨率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打印机。”

中国刚刚凭借“低人权优势”(秦晖语)坐稳“世界工厂”的宝座没几年,新的工业革命就将挟风雷呼啸而至。未来,我们能否拿到制造业新时代的入场券?

篇10

关键词:数字;文化差异

在原始社会初期,处于生活和生产需要,人们用身边的谷物或是石块进行计数。逐渐地人,们开始学着用刻画计数的方法来计数。随着数符号的发展,慢慢转变成数字符号,数字就这样产生了。

1 数字被赋予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道家也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中亦可见他们认为数字的重要。数字这种用来表示数目的特殊文字,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和数字息息相关,一方面,数字渗透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方都出现了对数字的禁忌或是偏好,数字被赋予了吉祥或凶险的的文化含义。其实,数字本来不具备预示凶险或是吉祥之意,但是经过宗教、哲学、谐音、或是某个突发的历史事件等因素,人们将数字与运势上午吉凶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不是毫无根据的,它受该民族文化心理、地域因素、、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哲学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中国文化中的偏好数字和禁忌数字

在中国大部分出现在1至10中的双数,除4外都基本具备吉祥之意。例如数字2,二是地数(双数)之首,地数也称阴数。不少对立事物的皆一分为“二”,如上下、左右、东西、前后、阴阳、正负等。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认为万物由阴阳滋生。《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两气互长互消,互相演变。所以传统的阴阳学说影响下,2也有了吉祥之意。在中国的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双喜临门、、名利双收等。

例如数字6,在中国也是吉祥数字。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东、南、西、北、上、下为“六合”,古代计年中称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六甲”。在我国民间,也有六六大顺之意。

数字8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也被赋予吉祥之意。广东话的8听起来像发。数字8的谐音是“发”,有发财之意。所以数字8成为中国幸运数字,若能连续有好几个“8”在其中,预示着“发发发发”,该数字则被认为最为吉利。

数字9位于数字之尊。九,代表着极高、极多,有一种皇家气象。“九”体现出一种威严,代表一种鼎盛。“9”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是完美的象征。中国话的“9”是长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在我国成语有一言九鼎之说,皇宫里有999个房间999个妃子等。所以数字9在中国为一个吉祥数字。

数字4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数字,取一个谐音。4的谐音像“死”。死亡是中国文化里所忌讳的,很多地方都列4为不吉祥的数字。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车牌号,最忌讳数字4.

3 西方文化里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

数字7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广受欢迎的吉祥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绝对是神圣吉祥的数字,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凶吉两方面的代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对“七”更畏惧。我们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幸运7的存在,如西方人的T恤上标有Lucky7字样、手上带有数字7的纹身、游戏中有Seven Games等。在英语里,人们夸张地表示“多”则似乎常用“七” 这个数字。如: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is making progress at seven strides.中国的国民经济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这个英语句子中的“seven”的作用是虚指,夸张地表示“多”。从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七是一个神圣幸运的数字,西方人对也是倍加推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偏爱数字七是有深刻影响的。《旧约·创世纪》中描写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之举。这个被神化了的数字“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另外,在远古时候,古罗马人相信人生七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命运受到伤害,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得到恢复。他们认为打破镜子能带来七年的不幸。谚语Breaking a mirror will bring you seven years’ bad luck即由此而来。

数字三在西方文化寓意吉祥之意。数字三的寓意和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偏爱数字3,基督教文化中,数字“3”的出现十分频繁。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休,“圣经”里讲到与数字“3”的故事很多。如:以色列人有三大圣、|诺亚有三个儿子、督教推崇三大美德。

数字13是西方人的禁忌数字。这一切和宗教原因有关。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太。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另外,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希腊。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4 结语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数字文化也有不同之处。总结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类,如:宗教、哲学、民俗、谐音等。数字文化是由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淀而来的,是人们对现物质世界的不断思索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哲学儒道法三家赋予了数字文化辩证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诠释宇宙万物。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数字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云.从英汉数词看中西数字文化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

[4]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5]王金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