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少年的法律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青少年的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

篇1

2、倾心呵护青少年,努力促进你成长。

3、履行公检职责,维护青少年权益。

4、纯真的笑脸,愿它永远绽放。

5、与青春共舞,与维权同行。

6、维护青少年权益,全社会责无旁贷。

7、维权青少年,守护为明天。

8、别让“未来”失落在今天。

9、情系祖国未来,保护青少年权益。

10、创建和谐社会,从青少年维权开始。

11、保护青少年权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12、精英也曾未成年过,社会维权应此开始。

13、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给青少年一片蓝天。

14、齐心营造合法社会,协力维护孩子权益。

15、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维护花朵我当先。

16、保障青少年权益,给孩子们一片蓝天。

17、关注国家未来,维护少年权益。

18、打造和谐,维护青少年。

19、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加快青少年维权。

20、把握青春年华,掌控权力利益。

21、维护青少年权益,撑起民族的未来。

22、维权如伞,只为人生雨季撑起一方晴空。

23、维护青少年权益,我们在一起。

24、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少年合法权益。

25、关爱青少年,重在维其权。

26、维护少年合法权益,需要全民的努力。

27、和您一起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8、少年维权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29、坚决依法维护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0、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31、年龄有别,权利无异。

32、检查在行动,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驾护航。

33、关注青少年维权,构建祖国美好明天。

34、维护青少年的权益,就是维护人类的尊严。

35、为青少年维权,我们引以为荣。

36、保护未成年,温暖爱心田。

37、政府护法维权,青少年健康成长。

38、维护青少年,守护我们的未来。

39、青少年维权,给孩子多一些的保护。

40、维护青少年权益,检察需要您的参入。

41、大手牵小手,维权路上一起走。

42、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保驾护航。

43、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撑开一片蓝天。

44、为花季少年维权,让法律彰显尊严。

45、发挥检察职能,维护青春美梦。

46、关爱青少年,法律来维权。

47、监督父母,维护孩子。

48、维权青少年,关爱在身边。

篇2

中图分类号 :B822.9、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67-03

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来访者的隐私被泄露、心理咨询的结果被滥用等。如何保护来访者的权利,是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美国心理健康工作中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方法,期望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

1 青少年心理健康从业者的道德及法律准则

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的职业准则》[1]、美国心理咨询学会的《道德准则和实践标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手则》、美国学校心理学者协会[2]和一些州的法律规定要求,青少年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包括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管理老师等)必须有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去为青少年的权利服务。

1.1 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了职业责任、职业能力、职业训练以及管理与青少年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例如对人类生活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对隐私权的尊重、对自由和自主的尊重、对诺言的尊重、对弱者的关心、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关心、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关心等[3]。虽然这些道德准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们能通过专业小组和会员的行为去帮助青少年来访者。

1.2 从业者的法律准则

在美国的很多州,法律规定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在确信来访者对自己和他人有明显的、即将发生的危险时,有责任违反保密原则,并且尽到法律上警告和保护的义务,使用合理的方式去保护受害者免遭危险。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如果发现青少年对本人或其他人造成潜在危险或具体威胁时,必须认真考虑,充分商讨,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范事态的恶化。这些必要的措施包括警告青少年的家长其有自杀的企图或威胁他人的计划、警告受害者、通知警方等,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安排青少年住院治疗其心理疾病。

2 心理健康工作中青少年的权利及保护方法

美国中小学要求,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之前,从业者一定要充分理解青少年拥有哪些权利,而且应该向青少年(包括他们的家庭)解释清楚这些权利。同时,从业者也必须熟知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方法。

2.1 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权利

从美国法律来说,“同意”意味着在拥有充分信息来源基础上所做出的明智和自愿的接受决定[4]。因此,在美国,如果想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心理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来访者的自力以及咨询或治疗的局限性等向青少年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决定。

在青少年是否拥有“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能力上,美国各州之间对法定年龄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州基本认定,对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青少年,一般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替其做出决定,如果政府认为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没能体现其最大利益,政府有权为其做出与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意愿相反的决定。另外,美国法律还规定了不需要父母意见而由青少年自己选择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例外情况,例如被法庭所要求进行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或是在怀孕、受虐待等某些紧急和特殊情况下[5,6 ]。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该项权利,在开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之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和其签署一个书面同意条款。如果青少年尚未达到法定年龄,从业者还必须要取得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2.2 拥有隐私的权利

美国是隐私权概念和理论的发源地。现行法律通常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7]。隐私权与保密是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隐私权包括了个体保留信息的权利。美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从业者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免受侵犯:⑴不迫使青少年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⑵让青少年知道,如果他们不愿意,就不需要将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的信息告诉家长或法定监护人。

2.3 要求从业者保密的权利

众所周知,保密可以帮助从业者与青少年建立信任的关系。但是,当法庭、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等第三方需要获得青少年的心理信息时,从业者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由于美国各州之间的法律规定对此存在较大分歧,从业者在向第三方披露青少年心理信息时一般参照本州的法规条例。美国法律保护青少年,要求心理健康从业者保守其心理信息秘密的权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从业者可以违反该项保密权利,例如当从业者认定某青少年需要入院治疗其心理或精神失调时,或当从业者认定某青少年有犯罪意图或对自身有危害时。

2.4 获得反馈的权利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青少年视为积极的参与者[9],因此,青少年有权利获得其心理健康的反馈信息,知道他们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在不侵犯青少年隐私权的前提下,家长也有权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进展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从业者普遍认为,向家长和青少年提供反馈结果将有利于加强和睦气氛和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

3 对青少年权利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及对策

3.1 心理档案 摆放在学校和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档案对青少年的隐私权来说是个威胁。因此,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有一系列的指导规定来认真对待这些心理档案[10]。首先,在记录档案时,心理咨询师、教师等就对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档案抱有慎重的态度。他们明白记录的宗旨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进步和发展,而那些纯粹的负面评价不仅很少能够帮助青少年,而且有时会导致不良后果[11]。其次,在保存档案时,一些机密的信息被保存入了限制级别的单独卷宗中,以防被无关人员看到。而且,由于长时间保存档案增加了泄秘的危险,因此过了一段合理期限后,心理档案会被予以正确地销毁。

3.2 音视频资料

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所录的音视频资料是另外一个威胁青少年隐私权的潜在因素。对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进行录音录相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从业者还处在受训阶段,二是该音视频资料将被用于教学或研究。不管基于什么目的,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在开始咨询或治疗之前都必须取得青少年对心理咨询或治疗进行录音录相的同意。而且法律和行规都对从业者、指导老师或其他第三方对录音录相带的应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12]。

3.3 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信息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心理健康工作带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量保存于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增加了对青少年权利的威胁,如对某一青少年所做的关于网络成瘾的治疗信息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政府和许多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机构(例如保险公司),一般都有取得青少年心理信息资料的需求。根据统计[13],美国法庭在判决时基本都支持这些机构取得心理信息资料,所以从业者必须要告诉学生,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心理信息资料有朝一日可能会被其他机构所稽核。

4 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美国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建立了较为成体系的行业内规范和法律规定。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正值起步阶段,对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如何保护青少年的权利更是甚少涉及。因此,充分学习和吸收国外心理健康工作中对青少年权利保护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具有重大意义。

4.1 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对青少年权利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将青少年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压根就没考虑过青少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另一大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权利。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青少年作为积极参与者的权利及保护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并充分体现在从宏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到微观基层具体工作的每个层面上。

4.2 应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中青少年权利保护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仅仅依靠职业道德的规定,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权利。要想充分保护青少年的权利,就必须要有行业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硬性的约束。因此,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在中国心理学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尽快拿出适宜的行业规范。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应携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青少年的权利保护)的制定。

4.3 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等专兼职心理健康从业者是直接面对青少年的一线人员,对青少年的权利保护要靠他们来实施。本来这种人员上的立体网络体系是国外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国情的有益结合,有利从全方位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防护。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很多班主任、甚至有部分心理咨询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习和培训,仓促上阵,因此,这种优势非但没有体现,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因素。反观美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受过正规化的从业培训,在实践上又有严格的行业和法律规范来约束。所以,要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权利,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选拔和培训,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4.4 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要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例如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时,所选测验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适合受测者的年龄,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科学、恰当,对测验的结果应严格保密。其次,要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管理,心理档案的内容要全面和富于建设性,对纸制档案应采用一人一袋的方法,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对于获得青少年许可而录制的用于教学或研究用途的心理咨询音视频材料,也应严格遵守其使用的规定,不得用于无关用途。

参考文献

1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code of conduct..

2 Ahromorltz EA. School psycholog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ch Psychol Rev, 1981, 10(2): 121-126.

3 Blocher DH.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4 Grisso T, Vierling L. Minors'consent to treatmen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rof Psychol, 1978, 9(3): 412-427.

5 Swenson LC. Psychology and law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1993.

6 Johnson P, Yoken C, Voss R. Family foster care placement: The child's perspective. Child Welfare, 1995, 74(5): 959-974.

7 郭明瑞.著. 民法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 赖茨曼, LS .著. 吴宗宪, 林遐,译.司法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 Hall AS, Lin M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ldren's right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J Ment Health Couns, 1995, 17(1): 63-80.

10 Pardeck JT. Children's Rights: Policy and Practice. New York: The Haworth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ss, 2002.

11 Flanagan R, Miller JA, Jacob S. The 2002 revis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ethics code: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 Psychol Sch, 2005, 42(4):433-445.

12 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会道德准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 (3): 28-30.

篇3

学校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1300余名,生源遍及全市大部分乡镇,但以吕四沿海一带的居民子女为主体,这些学生的家长大都从事海洋捕捞、养殖或小五金修理等工作,对子女的教育普遍关心不够,又因我校地处吕四镇区繁华地段,学校周边环境比较复杂,所以,我校青少年维权任务较为艰巨,几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构筑有吕四地方特色的社区维权网络

特殊的地缘因素、特殊的职业习惯,使得吕四地区很多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部分家长受眼前经济利益驱动,过早地让子女弃学经商,导致吕四地区的流生率居高不下;又因吕四一带人口流动量较大,治安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为切实维护青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安心学习的权利,我校积极与吕四港镇政府、天汾镇政府等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努力构建社区维权网络,实现流生通报制—— 一旦发现流生,立即通知当地政府和所在社区,要求他们会同学校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安全社区共建制——与本地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力争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经过几年努力,一张初具吕四地方特色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已基本建成。

二、 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我校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聘请了吕四法庭顾建辉同志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学校政教处、团委、关工委等部门积极协作,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校电视台、广播台、黑板报、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等载体,加强法制教育,并利用学生会、心理咨询室等机构、设施,开设各类自我保护知识讲座及各类咨询活动,为青年学生普及法律知识、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防灾避险知识和交通安全知识,传授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技能。

三、 做好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整治工作

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做好学校治安事件的查处、外来人员进出学校的管理、学生外租房屋的督查、学校附近营业性网吧、歌舞厅、校门口无证摊点的监控等工作。特别是对学生外租房屋的督查,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单独租房在外,极易滋生违纪甚至违法事件,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极易受到侵害,对此学校除加强教育、严格控制外,还积极与家长、房主取得联系,以确保外租学生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校青少年维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大为增强,和谐、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学生权益受侵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但维护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会各部门、当地社区及各个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努力构筑统一、协调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平时应竭力避免教育、管理中的“踢皮球”现象,将对青少年的教育职责全部推给学校或者将“刺头”学生赶向社会,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权益的维护,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终也必将对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篇4

    一、家庭教育的无可取代性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青少年生活的环境,三者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都发挥着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环境都不能比拟的。

    (一)新生儿的启蒙教育大多是在家庭之中,刚刚出生时只接触父母,所以家庭生活几乎是其生活的全部,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早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以后发展的基础,因此父母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天生铸就的亲和性。父母与子女是以血缘关是为基础的,是天然联系的纽带。这种关系使其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保护和爱成为可能,也使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对父母产生一种天生的信赖和崇敬之情,这样子女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更加自然的亲和性,如当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社会发生冲突时,子女从感情上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育,并在父母的影响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共同生活产生的熟知性。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生活能够反映出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所谓知子莫若父母也,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子女的能力、智趣、性格等都在父母的视野之中,这样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父母教育便具有针对性,能够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育更加有效。

    二、家庭教育缺陷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结构有关,尤其是父母离异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和家庭功能的缺陷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因此,呼吁父母为子女考虑,主张维持家庭稳定,以保证家庭结构不变,并希望因此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家庭不和谐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主要不是父母一方缺失,而是父母感情不和、争吵,乃至离异的过程中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情感沟通、保护的功能,孩子看到的不是父母亲社会的行为,相反却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反映社会的典型,从而使青少年社会化。

    三、家庭功能缺陷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着手点

    (一)行为上。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还不知道社会的行为准则,父母作为青少年的初任教师,其言行对青少年有很大影响。若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获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对子女的教育与自己的行为不一致,孩子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难以辨别是非的情况下,沾染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起着身教的作用,父母反社会的行为也是青少年行为出现差异的一个来源。

    (二)情感上。满足情感需要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否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得是否融洽,关键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良好与否,青少年有爱的需要,父母子女良好的感情互动是满足青少年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一旦爱的需要在家庭中无法满足,青少年就会向家庭外扩张。在父母子女间充满深沉而纯洁的爱,青少年也只是基于这种爱才得以健康成长、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好的父母子女关系能加强心理联系,使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青少年和谐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四、以法律规范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所产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现在的不少家庭正在“生产”着问题青少年,从父母入手,规范父母的行为,是治本之举。而现在对父母进行家庭法制培训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家庭工作凭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而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必须明确父母不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深入家庭,发挥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势在必行。

    五、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家庭保护。家庭保护具体表现为父母对教育、保护青少年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中的主要责任。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社会形形的诱惑面前不致走向歧途,父母必须行使法律赋予的某些保护青少年的权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履行监护和抚养职能。在家庭中,父母不能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也不能实行家庭暴力,而应保护好其人身与财产权利不受侵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

    2.保证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让青少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预防体系。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家庭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要真正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力量,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起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构筑起“三道”防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和互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职,保证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而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关注,随时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青少年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使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落到实处。

篇5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

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在教学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发现不少青少年违法行为的产生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志,并用意志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守法坚定不移,违法的行为不再发生。

三、坚持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统一

学校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中进行,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社会治安条例》等十分齐全,思想政治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课堂教育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的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广大青少年在校学习任务重,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又少等特点,仅仅利用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

篇6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今年,我们请示县委领导重视,以云办文[XX]34号文件下发了成立云梦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同时,按照市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此外,为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我们将预防工作纳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了预防工作例会制度,总结协调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县预防办组织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目前,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两级领导机构、三级工作网络、综治主抓、共青团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

二、深化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1、大力开展校内青少年法制教育。今年,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预防工作,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授课制度,做到“课时、教材、教师、教案”四落实,召开了“法制副校长工作推动会”,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在法制教育、维护学校安全和秩序方面的作用。在正面教育的同时,为使教育工作更加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律知识竞赛、辩论会、案例分析征集、自护自救小品剧、法制夏令营、法庭进校园、模拟法庭、中学生形象展示等活动。同时,结合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合作,开展了“云梦县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宣传等途径,将中小学法制教育在进入学校的基础上,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大屏幕和广播等设施,建设法制宣传园地400余个。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办法。我们在全县12个街全面启动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工作,分管综治工作的主任担任街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在工作中,制定了可操作性强、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案,积极推进预防计划的实施。公检法司等部门积极参与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工作,组织单位骨干深入社区开展宣讲工作,云台社区和有关部门开展的“法庭进社区”、“效军人风采,强自身素质”军营教育等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3、提高预防工作针对性,将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局在社区、学校、家庭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进一步健全完善“挽救工程”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和完善“挽救工程”措施。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情况,对流动人员集中居住地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各街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广大进城务工青年中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维护等方面。全年共培训489人。

三、加大服务力度,最大限度的缓解社会矛盾

1、深化维权活动,保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维权服务力度,公、检、法、司、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积极参与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各单位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立足本职,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多次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工作,今年共接待法律咨询130余人次,妥善解决了4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2、关爱特困家庭,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困难家庭因经济条件的原因,极易造成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紧张和与外部社会的不协调,导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县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为困难家庭办实事、办好事,仅团县委今年就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助学款、扶贫款(物)2万余元。县卫生局为200余户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查体;县直机关各部门认领帮扶对子。

四、加大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篇7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众多中小学学生在这场突发灾难中死伤,惨剧震惊了全球。然而,有着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却无一伤亡。据有关媒体报道,原来这一堪称为“奇迹”的现象与该校校长叶志平有关。叶校长时刻以安全为重,从2005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经费加固校舍,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防震知识,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强化师生在发生地震时的逃生意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要求同学们万一碰到地震时,按逃生路线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不争先恐后,迅速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且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措施,才出现强震下全校师生能够沉着有序地安全撤离,有效避免了师生的人身伤亡。

尽管我们早已认识到,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无法避免来自自然界的灾害和社会上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也始终没有忘记过对青少年如何避免受害进行过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开展过各种教育活动,但是,我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文件、领导的讲话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的说教中,并没有操作方案和具体的措施来加以落实,也始终没有人来如实评价和检验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实际效果。这次地震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逃生、遭受不法侵害时的躲避、见义勇为时的救助和参与志愿活动时的自护,都应当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优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工作。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保护基本常识和技能通常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当人们历经灾难和受到侵害,对受害原由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和他人被害的经历有了直接和间接的体验后,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社会经历缺乏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是不可能知晓和掌握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成人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得当代的青少年自护能力趋于下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非常容易受害。因此,鉴于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伤害,维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各级政府、青少年工作者和家长不仅要向青少年普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常识,而且有必要研究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的战略思路、工作方案和客观效果。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汶川地震却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应当尽快为青少年补上安全课,让青少年懂得远离危险的重要性,将青少年自我防范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等强化自护能力,让青少年多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知识,多知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细节,多掌握一些安全防范的技能和方法,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努力提高青少年防范各种自然灾害和不法侵害的意识和技能。

篇8

互联网上网实名制主要措施上网实名制是指在网吧安装一种新的软件系统,主要是为了清洁网络环境,给大家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网民需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理一张上网卡,在上网时用扫描器扫描此卡,在确定持卡者身份后,网页才会打开。新的软件系统还能够自动过滤掉黄色网页和不良网址。实施这一制度的原因就在于要净化网络环境,尤其是要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

互联网上网实名制弊病实行网络实名制,确实能起到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互联网的清洁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对于仍处于互联网发展期的中国市场而言,重要的仍是推广和普及,如果一下子监管过严,很容易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其一,在现阶段实行网络实名制有悖于互联网的初衷与精神,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却要现实的人以真实身份出现,则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比如有些人会因为没有注册而无法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或者利用互联网宣泄情绪等。毕竟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也是很大的,实行实名制必然缩小了互联网发挥作用的受众范围,也就限制了互联网改变社会的能力。

其二,互联网发明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世界、面向全层次、面向全领域的平台,如果利用实名制加以限制,则有失公平。

其三,中国的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数字鸿沟现象明显,这样的现状也不适合实行实名制,或者说时机不成熟。还有,一旦实行了实名制,也肯定会产生其他的后果,比如账号盗用等安全问题。

其四,实名制登记比较麻烦,而且网民可能因为担心泄露个人隐私而不愿意参加实名制登记,或即使登记了实名制也不再像以前在互联网上那么随意和活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上网实名制意义推行网络实名制其实对于规范互联网世界,防止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非常必要,越早、越快、越广泛的实行越有利,

第一、网络实名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匿名,互联网很流行一句话在网络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匿名的弊端逐渐显现。由于匿名让假银行网站骗取帐号密码、黑客木马盗取虚拟财、入侵电脑肆意破坏等报道时见报端。由于匿名让垃圾邮件满天飞舞,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垃圾邮件中寻找重要工作邮件。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无疑可以让这样的这些人在想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第二、网络实名制对于保护青少年将起到重大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交互性让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互联网中的事物,同时这些虚拟世界的影响必然也会被青少年用于现实世界。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游戏中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确。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青少年沉迷在一款充满欺诈,崇尚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网络游戏,长此以后对这个青少年会产生何种的影响。因为网络而犯罪的青少年的报道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媒体上,这也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篇9

默默奉献的精神、奋斗的青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护青年权益,并行不悖,青年人的发展需要多维度的合力构建。保护青年权益,为青年发展提供多方位的保障,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权益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权益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古人说,经世的学问,到最后莫不归结为“利益”二字。先贤谈及利益不是自私,他们追求为天下谋福利,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道”。现当代社会,贤人志士为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追求的是民众的权益。维护权益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探讨青年权益,重视青年维权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青年权益:亟不可待的需求

国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维护包括青年人在内的民众权益。时代在变,青年人关注的权益也在变,青年人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青年的权益是公民权益的一部分,它又与一般意义的公民权益不同,因脆弱而需要关爱,因成长而需要雨露滋润,因涉及未来,而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青年权益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国家经济在飞速地发展,但社会福利体系构建、法治进程相对落后,给青年人带来了一般公民权益层面的侵犯。城镇化进程中,一度房价高企,影响了一些年轻人的居住权;部分用人单位歧视女青年,甚至暗示女青年入职几年内不许结婚的苛刻录用条件,侵犯了女青年的婚恋权和生育权,这些给青年权益保护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青年维权:涌现新难题

刚毕业的大学生,时常遭遇用人单位信誓旦旦却言而无信的情况,虽然《劳动法》提供了救助途径,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年人,却往往只能忍气吞声做“包子”,公平而有效的法治环境,是青年人乃至全体公民最大的权益,而制衡用人单位,需要相对独立于企业领导体系的工会组织。 帮助青年维权,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法律救济途径,提升整个青年群体的法治维权水平,提升法律课程在大学乃至中小学课程中的占比。

保护权益必须依靠法律,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广西籍农民工钟建军,在厦门报警讨要被骗的钱款无果,经由上访到今年3月上旬也仅讨回了三分之一,相关部门未收保证金便允许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权力需要监督,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执法部门的权力如何能得到更为及时而有效的外部监督,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课题。

微博上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十分火热,引发了青年网民的广泛参与,侧面反映了青年人既关心社会政治生活又没有有效沟通的管道。人民代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与青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更及时地反映青年群体的要求。提高人大代表的专业性,让选举出的人大代表职业化,是完善社会治理可以探索的方向。

维护青年权益,包括减少对创业青年的关卡。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位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办一个书店,在多个部门跑了30多趟,花了不少钱,历时三个多月,总算办起来了。但开业后,各种检查、收费、罚款就随之而来,没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书。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这件事情引发了总理的关注,简政放权是去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的工作,减少关卡是政府下决心开展的工作,如今年轻人回家办个企业,拿到执照要便捷多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创业者如何抗衡名目多出的各种检查、收费、罚款?行政复议和处罚公开化,向案件公开审理改革靠近是一个方向。行政复议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提供“让小贩可以告城管”的法律救助途径,但上级庇护下级的事情并不少见,走行政诉讼的路子,当地的法院与当地的政府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地方政府探索在行政体系内建立专门的行政申诉大厅,强化行政体系的内部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保护权益:中国与世界接轨

维护青年权益,中国在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都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前行,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在不断进步,权力体系走向清廉,青年人享受的合法权益也渐渐有了制度的保障。

维护青年权益,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美国为青年人提供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俄罗斯推出保障青年家庭住房计划,德国制定了《青少年保护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的强大,莫不从重视青年而兴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结束动荡之后,首先着手的一件大事便是恢复高考,给青年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奉献才智于国家未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一切维护青年权益的做法,都可供发展的中国借鉴。

篇10

一、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问题

少年司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理念,少年司法的理念即为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该制度的理论先导。少年司法理念具有独特性,不同于成年人的司法理念。从少年司法的理念看来,国家应该从成年罪犯中,把少年违法者区分出来,社会应该永远将少年违法者作为一个孩子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罪犯来对待,不以惩罚他们为目标,而使他们回归社会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从关注青少年福利原则的角度出发,在少年司法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和教育措施,以便能够使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早日重返社会。在刑事司法中,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进行区别对待,貌似破坏了平等,但是其目的是在通过形式的不平等来换取实质的平等,兼顾到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内在差别。

少年司法理念应当强调国家责任与社会责任,由于未成年人是未来国家、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同时未成年人在心智的发育上远不及成年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尚待继续提高,因此在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惩罚他们,而应当重视对他们的劝诫、教育、矫正,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掉恶习,促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继续完成正常的社会化。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惩戒过程中,国家、社会应当承担绝对主要责任。

在当代一些西方国家中,实施少年司法理念的不在少数。英美主张的国家亲权理念就是要促使国家成为未成年人的最高监护人而不是其犯错之后的惩治者,因此,这些国家设置少年司法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而不是惩罚。德国的教育刑罚思想强调对少年的教育、矫正以促使其重返社会,在追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采取了与成年犯罪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些也都需要国家、社会职责的履行。

二、我国目前的少年司法制度现状

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产生于1984年,在这一年里,第一个少年法庭在上海长宁区少年法院建立。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侦查、起诉、审判和处罚以及矫治少年犯罪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但是,同法治相对发达些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需要继续加以完善和健全的地方。

首先,在管辖范围方面。目前,我国少年法庭不负责管辖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主要管辖的刑事案件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案件。少年法庭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刑法第17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0条规定,开展相关案件的审理, 根据这些规定,少年法庭管辖的少年刑事案件是未满18 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案件。

其次,在相关的司法组织与司法人员方面。目前,在中国,仅有法院设置有少年法庭,专门负责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而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尚未有专门人员负责办理少年案件。尽管我国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已做出相关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远未落实。

最后,在诉讼程序与处罚方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 检察院负责起诉,少年法庭负责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不公开审理,在审判过程中, 为了确保未成年被告的辩护权利,法院为其指定辩护人;审理过程关注法律教育。在审理中和审理后都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尤其是法律教育。实施刑事执行社会化,充分整合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在执行过程中,保证矫正措施的针对性,尤其是关注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特征。

同时,2012年通过的新刑诉法确立了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鼓励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对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更与与实体法的规定相互印证。原《刑法》第一百条明确规定了前科报告制度。而刑法修正案(八)则在第一百条中增加了第二款,规定前科报告制度附条件免除的情况,新《刑诉法》确立的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使程序法的规定与实体法的规定相互结合,不再出现断层。但是,尽管规定了犯罪记录封存,却并未明确规定到底由哪些机关封存,造成责权不明确;而且,但书的规定造成该法条形同虚设。既然规定封存特定条件下的未成年犯罪记录,那么,当此类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执行完毕之后,重新回归到社会中,就应当与其他正常的青少年一样,进行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当然包括正常的学习与工作,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就不应当设置任何障碍,惟有如此,未成年犯罪人才能顺利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至于重蹈覆辙,重新犯罪。

事实上,尽管规定了附条件免除前科报告制度,同时又规定了例外的情况,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犯罪记录的封存制度就是为了不给未成年犯真正回归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使其能够顺利地升学、就业、参军,但是这种除外规定,未明确有关单位的具体范围,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关单位恰恰可以查询个人档案。所以,我们的封存只是有限的封存,在各种例外的单位的查询下,这种有限的封存制度,形同虚设,这就会使青少年真正的回归社会之路依旧充满障碍。

三、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目前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以期更利于保护青少年,使其更易于回归社会。

第一,从理念上来讲,我国需要更新理念,关于少年司法的理念,需要树立国家、社会责任第一,个人责任第二的观念,应当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同时在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国家和社会所应负有的责任。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要强调的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不是惩罚,充分发挥我国的调解制度、非诉程序、多项举措齐抓共管等特点,全面吸收引进青少年福利政策、教育与矫正等先进理念,逐步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

第二,从立法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少年司法方面的立法,采取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对独立的少年法。在实体法方面,比较便捷有效的方法是短期内在修改现行刑法典的过程中,单设专章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遇,待各方面条件具备之后,再颁布独立的《少年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专章内容可以对现有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完善。在程序法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关于少年司法建设方面规范性文件,吸取我们多年对这方面理论探讨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最终将其上升为法律,制定出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程序法。在这一程序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三个职能部门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权限和职责范围,以及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诉讼人的权利等等,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合法诉讼权利进行特殊保护。

第三,从组织体系上来看,在少年司法制度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少年法庭、少年法官、检察官和警察,以专职负责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案件的处理,从普通刑事司法机构中将少年司法机构剥离出来,并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少年司法的理念,重视少年司法的价值。有条件的少年司法机构,可以效仿德国,给工作人员提供轮流培训的机会, 以促使司法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其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全面,有利于少年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