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示
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曲折。"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分子大都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现代化的阻碍和对立面,造成了文化意识形态的断裂和偏见。保
2.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深入的实地调查工作和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认定中,不少缺乏严谨、有力的依据和证明。
3.我国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导致国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方面发展不平衡。在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略有不足。
4.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相应的机构或居民社区组织符合节日内涵的传统文化活动,而是借由商家炒作,无论大小节日,都变成全民"购物节"。例如端午节,更多的应该是举办一些赛龙舟等纪念活动,却让不少商家打着幌子变相卖高价粽子;又如七夕节,该是传达一种鹊桥相会的珍惜情谊,也被某些商家借机炒作。
5.我国的立法水平较为滞后,发现问题难以很快解决。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遗产在各地面临的状况也不一样,很难用一部法律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问题。
二、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
1.保护的连续性
日本政府在大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个目标自明治政府以来从未改变过,因此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一贯性。加强对"人间国宝"的认定以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就有义务将其技艺、技能及其作品等进行公开和传承给后世,如果拒不外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传承其技能,将被解除或者取消其资格。
2.重视调查和先行研究
日本政府和日本学术界多次组织实施全国规模的农村、山村、岛屿等民族调查,积累了大量可靠的丰富资料。这些调查成果的积累,为日本文化遗产的认定、登录、保护及运用等,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3.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日本民众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高度的危机感和认同感,日本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经常会组织民间祭祀活动,例如"祗园祭"、"天神祭"等,参加的街区居民很多,大家各司其职,在祭祀活动之前反复排练,大家把这种文化祭祀当做民众参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此外,根据日本法律规定,文化遗产必须向全体民众公开,媒体承担起向大众宣传和教育的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和介绍日本传统文化等,如著名的"人间国宝"展演活动、西阵织和服馆的和服表演等,在日本国民中形成了浓郁的氛围。
4.切实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作用
盂兰盆节是日本国民非常重视的一项传统祭典。每年一到8月份各地都会大加报道,节日晚上民众自发穿上"浴衣",前往当地广场参与盂兰盆舞蹈活动。家长也会带自家小孩进行祭祖等,使得日本民众从小就对这种祭祀祖先活动有深刻认识;七夕节日本各地也会举办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或沿街进行舞蹈表演,或进行抬轿子活动,很多地方民众还把自己的心愿写到字条然后挂到树上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庆典活动。
5.立法工作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方面着手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初,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871年,《古器物保护法》出台,开始对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保护;1888年,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宝物"调查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897年,日本颁布《古社寺保存法》,对"特别建造物及国宝"进行认定;1919年,《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颁布实施。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正式得以讨论通过,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与完善。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坚持文化发展的一贯性,重视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并广泛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民众自发地爱惜和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加强立法,促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1.保护和珍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应当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国策。政府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细做长,而不能像搞"运动"一样只是空喊口号,更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致使文化遗产的工作发生中断。应当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作为社会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的标志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
2.虽然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像早年的文物普查,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等,但是相比日本,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等学会的会员们,应当真正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实地,进行详实的调查和研究,而不仅仅做一些呼吁,谈一些感想。应当学习日本学者重实践轻功利的精神,潜心研究某一项具体的项目,积累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3.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我国应当继续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自觉"现象。让每个民众都能有文化遗产的高度危机感和责任感,全员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文物保护的"主人翁思想"。
4.我国的大众传媒也应当承担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我们的媒体除了报道一些为了吸引观众目光的明星出轨、医患关系之外,还应当对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我国的"昆曲"、"古琴"、"剪纸"、"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日文化如出一脉,两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并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冰.《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以"盂兰盆节"为例》[J].《考试周刊》,2014年第60期.
[2] 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3] 赵虎敬.《借日本经验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J].《人民论坛》,2015.04中.
[4] 夏磊.《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期.
[5] 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 陈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篇2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活动,丰富学生校内文化生活
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收集整理好学生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我们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活动有打宝、藏人、打砖耳、翻花、弹杏核、打水漂、放风筝、过家家等游戏。为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安全性,每类活动都有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开展活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依据游戏开展趣味运动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身心。学生魏子舒根据我校开展游戏的情况制作了电子报刊《游戏变变变》获得青州市一等奖,并报送省电教馆参评。
二、搜集"家乡名胜"典故
假期留给学生的空余时间很多,于是我们要求家长农忙过后,一定要抽时间,带领孩子到家乡的"旅游胜地"去游玩,在游玩中为孩子讲一讲有关家乡一些地名的故事。在家乡游之后,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畅游家乡的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在观赏家乡名胜的时候,听家长讲故事,这可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假期作业。
三、办手抄报
编写小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绘画、书写等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里办好一份"快乐假期"手抄报。内容有:读书笔记、得意的书法、调查报告等。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手抄报,我们特意推出"优秀假期小报"评比活动。比赛奖项设:绘画小能手、资料收集大王、书写小能手、最佳设计师等不同类别若干名。如此"编写小报"的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假期乐园"
四、享受户外锻炼
放假了,学生容易养成睡懒觉的习惯,这样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我们在假期里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每天坚持锻炼。锻炼的内容很多,有晨跑、爬山等,每次锻炼后,都要求学生填写《我们的锻炼计划》,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日期、天气、参与对象、看到什么、锻炼后的想法等,由此督促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锻炼,并写好日记,充分享受锻炼带来的快乐。
五、搜集、汇编农谚集
假期其间,正是农忙季节,这当中有很多关于"天气变化和季节更替"对农业影响的谚语。于是,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调查民间生产农谚,并及时记录下来。同时,也出台一项"征集最佳农谚百条"比赛活动,最后汇编,并作为奖品给被征集到作品的同学。这项作业,学生非常兴奋,非常乐意去完成。而且在收集编写的过程中,学生即感受到参加生产劳动的幸福,又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设计游戏活动
假期是孩子尽情玩耍的时间,玩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孩子的动作技能,也是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最佳方式。于是我们在假期里要求孩子尽情玩耍,而且要去动脑筋,创造出一些更新鲜的玩法,玩过之后再把游戏取个好听的名字,并将如何玩游戏的规则记下来告诉别人。开学后,再把最佳游戏推荐到体育课中去,学生听到自己的游戏能够编入教材,更加欣喜万分。
七、推荐一本好书
假期里安排学生看些书,既是课堂的延续,又是语文学习的提升。为了促进学生更好阅读课外书,我们设计了假期读书跟踪表。书的名字,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最值得你回忆的是什么,谁和你一起读完这本书,读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要求学生假期结束后,利用班级读书会,每人为同学推荐一本好书,从而提高学生品读欣赏好书的能力。
八、搞社会调查
学生放了假也是家庭中的一员,更是社会的一员。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普遍现象,我们为学生设置了一些调查项目。如赌博给人带来那些危害?学生外出应注意那些安全?如何适当参加生产劳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调查,最后完成调查报告。这一作业离学生生活很近,就在身边,学生亲眼目睹,通过走访、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学习的过程,学生感触很深,既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学习体验,更是一种责任体验。
篇3
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中体现的忧思是对正在进行中的寄于民族复兴厚望的现代化的忧思,本文联系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现状,从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角度阐发了读此书之后的感想。现代化保护环境保护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已经成为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无不打上科技的烙印。在科技的推动下,现代化由梦想变为现实,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然而,当时间的列车驶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越的生活、丰富的商品,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名状的忧虑。2008年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令全体中国人哗然。一则短信在当时流传广泛:“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虽是笑谈,但却蕴含了中国人无尽的辛酸与无奈。青年哲学家吴国盛的《现代化之忧思》中体现的忧思是对正在进行中的寄于民族复兴厚望的现代化的忧思,其意义已经毫不犹豫地指向了生存和大地,并由此出发给出了本真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的主观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科技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现代科技引发的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和环境伦理等冲突,例如克隆技术引发的生命伦理、因特网引起的网络伦理、生态环境危机所引起的生态论坛等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社会、自然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与冲击,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权力观念和责任观念。科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威胁到整个人类和自然界。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8万多的强辐射物泄露,这也是1945年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以来最严重的核灾难。在事故发生时,约有840万人正处在核辐射区,其中有300万是儿童。从理论上来讲,核辐射对人体机能的损害可以在人体内潜伏40年以上,但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恐怕200年也难以消除。可见,人类轻信、滥用技术的结果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人类自己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反思,已逐步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有限性,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是自然的耕耘者,而不是剥削者,人类有责任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及有序循环,改变过去单纯征服自然的粗放方式而走向善待自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我们相信,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二现代化意味着将“现代性”引入并使之渗透于非现代化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性打破了从前的文化生态格局,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进化的逻辑――社会历史发展的单向线性观,即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的发展过程,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均可以纳入这一单一的发展轨道中来。正是有了这个单向线性发展的观念,才有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发达与不发达等一系列对比。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孕育了适合中国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传统文明被迫中断而加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意图统一世界文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同样新闻、听同样的歌曲、看同样的球赛、关注同一件事情,各民族的青少年的文化品位趋于拉平,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与此相对的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绎的一首首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震撼了每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呈现的一幅幅充斥着中国元素的唯美画面令世人折服;苏州园林、江南古镇、历史遗址等名胜古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驻足观赏……这些足以证明一个真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生态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只有多样的文化才有可能造就繁荣多样的生活环境,使每一种文明都像一棵树那样,有自己生长盛衰的历史,有自己生命的光彩和特色。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前几天去苏州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苏州公交车在报站名的时候用的是“双语”,其他城市公交车的也用“双语”――普通话和英语,而苏州公交车的“双语”是普通话和苏州话。虽然在公共场所乍一听到地方味儿十足的方言觉得很不习惯,但是细细想来,用吴侬软语报站名十分可行,一是很多老苏州人以说方言为主,普通话水平有限,用吴侬软语报站名能极大地方便了他们,体现了人文关怀。二是能让外地人在乘车时感受到吴侬软语的魅力和苏州的文化特色。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角度来说,方言是地域特征的一种标志,是一个地方自我展现的名片。地方方言作为一个群体的语言,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特色和语言上的归属感,与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用吴侬软语报站名,不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然而,让我们担忧的是,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发展经济、提高GDP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为人类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人文学者对科技的批判简直就是杞人忧天。吴国盛直面现实而又直言不讳,通过《现代化之忧思》引导广大读者确立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他自己所言:“它将推进操纵性知识向理解性知识转变,由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向维护自然作为母亲和力量源泉的神秘性转变,它将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篇4
张荣明:每年各个杂志都会出炉很多榜单,政府的、企业的、公益组织的、人物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商会的评比还真是头一次,而就是头一次,我们就能排在这样的一个高位,商会上下都深受鼓舞,也非常感谢《中国商人》杂志社对于榜单所做的工作。
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样的一份榜单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对于各个商会一直以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也在商会中树立了标杆,横向比较让我们找到了不足,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中国商人:对于北京苏州企业商会的传媒影响力成绩单,您觉得其中的各项数据是否能全面反映北京苏州企业商会在传媒影响力方面的实际情况?
张荣明:这份榜单无疑是很全面的,从搜索量到网站、微博的建设,基本可以很明确地反映出我们商会在传媒影响力方面的实际情况。
中国商人:就商会在传媒影响力方面的评价,你认为在以后的类似评选中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评选指标?
张荣明:这个问题我们有两方面考虑。首先,每一家媒体的报到方向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组织活动的领域却非常广泛,比如我们的昆曲会所,美术馆的缂丝展、核雕展、画展,以及企业家读书会、历史文化讲座等等,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活动,因为媒体的选题策划的缘故,并没能更为广泛的传播,但是我们的活动本身还是相当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意义的。其次,搜索量虽然能够说明很大的问题,但是毕竟只是一个量上的标准,新闻内容质量、有效传播率可能是没能收录进评比标准,但在这两方面,我们的活动还是做得很出色的,当然这两项可能也确实不好衡量。
中国商人:商会的传媒影响力,实际上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角度,反映了商会在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公众形象建设方面的影响力,这也是各商会领导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商会对外的公共关系沟通和形象建设方面,你认为北京苏州企业商会的哪些具体工作是有突出效果的?
张荣明:的确,这确实是商会领导非常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北京苏州企业商会所有的活动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我们立足的根本是作为北京和苏州两地间交流的纽带,我们的商会会员都是苏州籍的企业,但我们的对外窗口在首都,我们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其次,我们把文化传承视为商会崇高的责任,传播姑苏文化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常州市委书记、原苏州市市长阎立就曾对我们说:“商会要义利结合、反哺社会,号召商会承接政府做不好、不能做的工作,办成单个民营企业想要办而难办到的事情。”我觉得这段话是非常精辟的。也正因为以上两点,我们塑造出了商会的深度和广度。也因此,在具体工作上,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对这两方面具有着突出的作用。
中国商人:近年来,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跟公众日常生活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北京苏州企业商会将会考虑通过哪些具体措施,扩大商会的传媒和公众影响力?
张荣明:在新媒体上,我们现在做的还确实不够,微博建设上还有所欠缺,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策划,吸引了专业的传播人才,相信微博很快会成为我们的又一把扩大影响力的利器。
中国商人:你认为在公共关系沟通和公众形象建设方面,应如何向社会传递商会的核心价值观?
张荣明:其实,商会的核心价值在每一次工作中都会体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苏商百年的核心价值观。在吴地文化浸润下,苏州商业已有百年,并不断沉积丰厚的商业人文。随着时代的进步,“爱国尚德、尊商惠民、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新苏商形象也越来越醒目。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整合各方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搭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为家乡和在京吴江、苏州籍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深入挖掘苏州商人的特质,推广和传播苏商新形象。
中国商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异地商会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北京苏州企业商会在凝聚会员、服务会员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跟商会成立初期有哪些比较大的区别?
张荣明:北京苏州企业商会自2009年成立至今,也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我们的商会也的确不断在壮大,越来越多的苏籍企业加入到我们商会的大家庭来。而且,我很荣幸的是,我们商会的所有会员都是抱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要做传播姑苏文化的桥梁和联系政府和民间的纽带。大家抱着相同的愿景走到一起,理想的凝聚力本身就很大。而且三年来,我们每一次重大活动都是会员的联谊活动,紧密的联系使会员间的感情日益紧密。就像我经常说的,商会是所有会员、也是在京的苏籍领导、各界精英在北京的家。这一目标我们一直没有变。
中国商人:异地商会在沟通各地政府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方面显示了它的活力和影响力,这已经为这些年来的经验所证实。在这方面,北京苏州企业商会此前主要的贡献是什么?以后还将有哪些作为?
张荣明: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仅仅是他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是外汇储备,而一个地区的繁华兴盛,也要看它的综合实力。有人这样总结:改革开放至今33年,中国人经历了先是穷得不行,后来是累得不行,现在是烦得不行。改革开放治了我们的穷病,当下流行的养生保健是治了我们30年来拼命工作累出的身病,而文化复兴才能治疗我们不管挣多少钱都越来越烦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病。
所以,商会在沟通政府与民间经济交流的同时,我们更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反哺社会。但这其中往往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就比如我们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核雕作品晋京展”的确带动了舟山村的旅游经济,我们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此外,我们还全力支持昆曲传承,建立“游园惊梦”昆曲会所,不仅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昆曲,在我们的推动下,很多人才意识到昆曲原来如此具有魅力。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以后会不断地给予支持,其他只要是对于社会经济有贡献的文化艺术我们也都会参与。
中国商人:随着异地商会会员增多,规模持续扩大,异地商会内部成立市县级以下的分会,以及一些专业性、行业性协会似已成为一种趋势。你认为处理好异地总商会与各分会、专业协会之间日常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张荣明:从成立至今,我们已颇具规模。北京苏州商会一直以来都作为苏州市各级政府驻京办服务的补充和延伸,接受苏州市各级政府的指导,为在京苏州企业服务,为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塑造苏州商人新形象。也因为如此,我们还没有考虑成立分会或行业性协会的打算。服务会员企业是商会的立会之本,为会员企业寻商机、谋发展是商会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主张盲目扩大商会会员数量,而是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会员加入我们的行列。
篇5
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实践以“做”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做;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对指导今天的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新模式。
一、“让学生做”,让学生想要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最要不得的是灌注式的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我首先从每一节课的教学入手,课前好充分准备,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的程度出发,编写教学设计,运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典型事例,创造性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如在学习《多元文化地球村》时,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游世界,说文化”: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京剧、南音、高甲戏、拍胸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日山石刻、圣墓等海丝文化;老君岩、开元寺、天后宫等宗教文化,接着播放介绍了金字塔、圣诞节、母亲节等让同学们品味各国的节日文化,进而指导学生学习讨论①你知道我们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他们是从何而来?②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节日习俗?③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④从京剧、金字塔、圣母院等这些内容,你能联想到哪些国家?⑤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让学生在学习讨论探究中了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既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享受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在做中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教学是为了不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从提出问题到主动探究、到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接受学生是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计划地针对每一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激活内在需求,学会进入“运用已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在熟练的学习过程中寻求创新,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的成果,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转变。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这课时,我们创造性的设计学习问题。首先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挑选商品,激发学习的兴奋点,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接着,我们“模拟采访”随即拿起一件商品采访学生:①你为什么挑选这个商品?②到商场购物时,不挑选随便拿行不行?为什么?③挑选商品应注意哪些事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当学生明确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接着让他们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买一送一》问题:①这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②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③我们在购物时为什么要索取发票?④我们遇到被侵权时该怎么办?将知识融于“购物”这一现代人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知识课堂”变为“生活课堂”,由“学知识”变为“学经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有意义,学生在做的过程明确了我们思想品德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会到会学转变。
三、“在学中做”,让学生主动学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培养形成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因此,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主动学习的习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展示学习成果;课堂外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问题,解答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养成喜欢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我们首先让同学在《我们从小讲礼貌》的音乐声中表演小品:在同学们正在做作业教室里:“喂,阿胖,”小东飞快地冲到小明面前,“快,快,把这题给我算一算,我正忙着呢!”。这时,小强也过来了。“不好意思,请问你现在有空吗?”小强问小明。“有,请问你有什么事吗?”“这题我不会,请教一下,行吗?”“行。很快地,小强问好问题走了,而小明又继续做作业了,只剩小东一人在那里自言自语:“凭什么我先到却只给他解答问题啊……”让同学们看小品后讨论:①两位同学的行为有什么不同?②他们的这种行为给被问的人什么感受?③他们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结果?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礼貌待人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①看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想?②列举身边待人有礼与待人无礼的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无礼的害处。③最后让同学归纳日常礼貌用语。④集体宣誓——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这样,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甚至是不得不说,通过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产生共鸣,体会礼貌的无穷魅力和无礼的害处,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提高了自己的礼貌素养,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篇6
研讨会收到论文30余篇,28位代表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深入开展阴山音乐文化研究,交流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经验和乡土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会议围绕阴山音乐文化的科学界定及其概念、范畴、源流、内涵与外延、学科定位,乌拉特、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方面的研究,黄河音乐文化与草原音乐文化的关系及比较研究,环阴山地区宗教、仪式音乐以及音乐文化志的考察与研究,匈奴、突厥等古代阴山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及阴山地区音乐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同时对内蒙古乡土音乐教育的现状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另外对于新世纪内蒙古高校乡土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内蒙古乡土音乐资源与高等音乐教育之关系,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如何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综观会议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阴山音乐文化的诠释
这是本次学术会议的重点研讨议题之一。这方面的论文集中就阴山音乐文化的科学界定及其概念、范畴、源流、内涵与外延、学科定位等问题做了必要和细致的探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野,以有利于阴山音乐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本次会议把阴山音乐文化与乡土音乐教育研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讨很有意义,很有战略眼光。这是两个既可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民间活态的自然传承;另一个即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我谓之“双渠道传承”,后者正是我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严重缺失的。只有让青少年们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大地,继而枝繁叶茂”。
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在题为《阴山南北河套内外,地理迁活历史》的论文中,通过从古到今这一地域的35项可以载入史册的事项的详尽描述中指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几十个古代民族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几大文化板块交接在近代史上撞击出绚丽的火花,当代航天飞船返回地球恰恰选中这里的一片平坦的草原为适宜的着陆场等,这一切历史事项又将预示着什么样的经济、文化前景呢?解答这一历史之谜是当代文化研究的职责”。
冯光钰(辅仁音乐学院)在《阴山地域文化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当代生存发展之路》的论文中指出:“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区。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品种,应当从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三方面揭示这一地域文化区传统音乐的特性;进而去寻求这些传统音乐当代的生存之路。”同时他还提到:“值得高兴的是,继长江、草原的纵横交错板块状地域音乐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现今又由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阴山音乐文化与内蒙古乡土音乐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启了‘阴山山脉音乐文化’研究的进程。这次学术研讨会将‘阴山音乐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无疑是很有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良好开端”。
潘照东(内蒙古社科院)在《阴山文化及其历史影响》的主题报告中指出:阴山音乐文化是阴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研究探索阴山音乐文化,就有必要对阴山文化做全面的诠释,从阴山的定位、内容、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做出翔实、严谨的学术阐释。并引用明代顾炎武之言,以“得阴山河套得天下、阴山河套安天下安”之言,强调了阴山独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阐述了阴山文化是联系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纽带,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阐述了移民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多元复合型文化的特点,内涵、底蕴更为丰富,历史影响更为深远广泛。
柯沁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在《高举阴山文化旗帜,探寻啸乐文化源流》的论文中首先高度地评价了包师音乐学院高举“阴山音乐文化”旗帜的深远意义。并通过“阴山文化”与“泛阴山文化”区域范围的阐释中指出,必须承认阴山文化圈的文化是以草原原生文化为基本形态,是最为生动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交融中实现文化变异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次生文化、共生文化。三种文化共同组合为中国北方富有特色的复合文化。并对“啸乐文化”的界定、内涵与外延,“啸乐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炜民(包头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对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阴山文化研究》课题做了介绍,并就此课题选题的意义和思路,中国文化和阴山文化的关系;阴山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阴山文化在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却没有真正反映出来,并呼吁深入地挖掘阴山文化是我们的职责。
张贵(包头医学院历史学院)在发言中认为,阴山音乐是中华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阴山音乐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发掘阴山音乐文化资源,创作阴山音乐精品,必将推动本土音乐的发展,促进我国音乐的繁荣。
二、蒙汉交融的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研讨会将乌拉特、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方面的研究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体现了本次会议对蒙汉交融的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特别关注,并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这些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些姊妹艺术在其整体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郑少如(西口文化研究会)在《再论西口文化》的论文中指出:“西口文化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汇萃之地,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交融之果,因此有着鲜明的特色,是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是草原文化最为闪光的一颗明珠。”并通过西口文化与草原文化;西口文化与包头的品牌文化;西口文化与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与旅游文化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包头是个非常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又是晋商发展延续的脉络,所以包头要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以使相关产业才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柳陆(包头文联)在题为《西口路上的苦歌与心歌》的论文中通过多次对西口路的田野调查认为:“走西口的人共同唱的这些民歌,是在黄土高原那些穷乡僻壤缘起的,其传承流变中经受苦难历程。大量的民歌所反映的生活、表现的主题、演唱的风格、抒发的情感、律动的节奏,无不带有比一般民歌更加浓厚的悲切色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民歌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哭”出来的。山曲儿作为民间乡土文学,它最大的特点是方言的使用。也正是这些大量的有生气的方言,才丰富了这些山曲儿的艺术魅力,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李野(内蒙古诗词学会)在其论文《蒙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漫翰调与二人台》中认为:“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包括北方许多游牧民族和汉族)的活动区,因此,包头的历史,是历代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编写的。包头的文化,也是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包头的文化,是一种多元融汇的文化。所谓多元融汇:一是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二是多种宗教文化的融汇;三是多种地域文化的融汇。”由于蒙汉两族音乐长期的密切接触和双向交流,所以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从旋律、节奏、发音吐字的方法到器乐的演奏技法,无不渗入了蒙古族音乐的一些影响、一些韵味。而融入二人台音乐的蒙古族乐曲,也受到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同二人台音乐浑然一体。漫瀚调的曲调主要来自鄂尔多斯高原的蒙古族短调,虽然也有一部分源于汉族的山曲儿,但从总体来讲,漫瀚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同汉族的民间诗歌的融合,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型的“风搅雪”,鲜明地显示出蒙汉两族文化交融的广度与深度。
王星铭(包头市广电局)以1978年包头日报曾开辟了一个专栏“以李野老师为旗帜号召二人台必须走戏曲道路”为话题,谈起了当时自己对二人台体裁的困惑,并多年进行田野采风,曾在二人台研讨会议上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二人台有曲目和剧目组成,二人台艺术形式应包括二人台坐腔、二人台舞蹈,二人台歌曲、二人台戏曲等多元形式,二人台打坐腔中存在着多元发展的可能,二人台只是一个戏路的形式还不是戏曲的形式。”同时谈了对漫翰剧和包头的音乐风格的认识。
苗幼卿(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在《二人台牌子曲探究》一文中认为,二人台牌子曲系内蒙古西部区最具影响的民间丝竹乐种,要早于二人台的形成,曲牌源于多方面,既有古乐曲遗存,也有从蒙古族民歌和汉族民间音乐中衍变而来。同时,还吸收了部分宗教音乐,系中原汉族移民音乐文化与当地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结晶。
李红梅(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关于二人台传承与发展的的几点思考》的论文中提出;“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二人台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面对新生代对二人台喜爱程度的弱化趋势,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发展二人台音乐,使二人台的音乐精髓得以保存,艺术生命得以延续,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二人台的继承与发展中需要通过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统一,程式性与即兴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来继承、发展二人台”。
臧志君(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在题为《从蒙古民歌的多样性看西部民歌的多样性》的发言中讲到:“在研究蒙古族民歌时看到西部民歌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发行了民歌典藏———三代长调歌唱家的原声汇萃、六大民歌色彩区民歌经典,在出版发行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由于不同色彩区受所居住的如山地、河流等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所以其曲调、风格、形态各有不同”。
杜容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在发言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并演唱了不同的漫翰调、爬山调、山曲儿、风搅雪,从而直观形象地介绍了各种姊妹艺术之间风格的不同。她强调指出:民歌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部分,因为民歌是从泥土中来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研究民歌要深入下去,由对文化的认识引申到对民歌的进一步认识。她特别强调漫翰调的传承靠年轻人,靠学校。希望能办一个传承班。
刘新和(内蒙古艺术编辑部)在其论文《爬山调美学四题》中认为:“言爬山调美学,必须先言爬山调;言爬山调,必先言‘西口人’。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没有西口人,便没有爬山调;西口人是一个由来自内地移民与其后代构成的复合体。近年来,学界将由西口人创造的文化称之为‘西口文化’。透视爬山调,人们不难看出西口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爬山调全面、系统、直接地反映了明中期以后延至清、民国及以后西口外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描绘的是具有多种多样画面的场景,表现出不同层面人物心理与思想状态,质朴、深邃、凝炼,特别是对爱、爱情的理解与表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马春生(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爬山调文化艺术研究之思考》的论文中指出:目前对爬山调文化艺术科学的认识与梳理还缺少大文化的观念与多元文化、异质文化共生的理性分析,缺少从爬山调产生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爬山调生成的环境,爬山调曲式结构、音阶、音调、节奏、节拍等的运用,爬山调歌唱形式及歌唱方法,爬山调歌词的艺术特色研究等方面的系统梳理与阐述”。
姜晓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试论爬山调与信天游之比较》一文认为,爬山调和信天游基本上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民歌体裁,因此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采用两句一组,每句字数不限,多用比兴的手法,并在歌词中出现大量的方言土语,使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同时,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不同,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朱文成(内蒙古河套大学)在《音乐艺术的常青树———山曲儿的艺术特点及审美》的论文中指出:“山曲儿短小精美,琅琅上口,是深受晋、蒙、陕、冀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应当呼吁共同抢救、挖掘、整理创新民族音乐,使山曲儿扎根于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土壤中绽放异彩”。
胡佳(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浅析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中通过对于爬山调、漫翰调的历史来源及艺术形式、题材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出各自具有多元化和独特化的艺术手法和特点。
贺宇(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探寻格亥图村秧歌艺术的载体———秧歌队》的田野调查报告中指出,格亥图村的生活环境和秧歌队产生的土壤血脉相连,要想了解跑圈子秧歌在格亥图村的重要位置,首先要了解该村秧歌队的构成。秧歌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时代的产物,从队员的地位以及队员身份的演变中可看出时代的烙印。一个地区民间音乐的形式,常常是折射这个地区音乐生活的一面镜子。对于当地秧歌队员的生活、生平以及周围村民对他们表演的评价、观察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传统文化历时与共时的轨迹,有利于深化对跑圈子秧歌的理解、认识和研究。
三、环阴山地区宗教仪式音乐及音乐文化志的考察与研究
这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学术研究方向是通过对宗教音乐在宗教和宗教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教音乐传播的本土化、变异等问题深入调查,仔细分析,拓展其研究领域后展开的,并通过图、谱、志等音乐文物的出版介绍,为研究阴山音乐文化提供更为翔实丰富的实证。
杨玉成(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其论文《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擘梅日更葛根》中讲到:18世纪上半叶,蒙古族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梅日更葛根。他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且一生孜孜不倦,硕果累累,在佛学、经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医学等诸多领域中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为藏传佛教的蒙古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巨匠,从18世纪中叶以来,内蒙古西部乌拉特各旗大大小小二十几座寺院,一直用他编创的曲调念诵他翻译编配的蒙文经文。他一生作有大量的歌曲作品,这些歌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歌体裁,乌拉特人称之为“希鲁格哆”。这个人就是被乌拉特人尊称为“喇嘛歌者”的三世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该文对梅日更葛根所做贡献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学理阐释。
段泽兴(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从《内蒙古音乐文物大记———内蒙古卷》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中谈到,“此书是把流传于内蒙古所有音乐方面的文物分为乐器类、图像类提供给大家作参考,通过此书收录的文物可以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地区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文物证实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如距今6000年以上的埙的发现意义极其深远。阴山音乐文化的概念很大,其中有许多文化现象是重叠的,其文化内涵及外沿的界定应更为清晰”。
张晓武(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论文《分析两首———“草原圣歌”从圣诗音乐创作作品看内蒙古环阴山地区基督教(新教)圣诗音乐本色化作品变化进程》文章中,例选了两首“草原圣歌”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这一地区圣诗音乐本色化创作作品的特点以及在内蒙古环阴山地区地方音乐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圣诗音乐本色化创作的意义。
佟占文(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故事•表演•文本———蟒古思因•乌力格尔〈宝迪嘎拉巴可汗〉探微》一文中,对布仁初古拉演述的蟒古思因•乌力格尔《宝迪嘎拉巴可汗》的故事及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讨论了故事如何通过表演而生成文本的过程。认为,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一种高度模式化的故事类型,其表演按照既定的程式进行,文本是表演的结果,同时它是反映故事、考察表演过程的参照。
四、内蒙古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
为了使内蒙古的乡土音乐资源能够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内蒙古的音乐教育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次会议特设了此方面的研讨内容,与会的专家们对此议题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使大家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引进多元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达成了共识。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首先传达了近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的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会议的精神,并以《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为题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在其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中所取得的一些优秀成果。
金铁宏(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的论文中强调:民族音乐艺术传流,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作用于民族个体和群体;能使整个民族思想统一,情感融洽,意志集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项基本工程。
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已不仅是音乐教育本身,而是对我们的新一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使整个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对于创造性地振兴中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崔东伟(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高校公共音乐课与民族情怀的培养》一文中通过对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作用、艺术教育与民族情怀的关系以及高校公共音乐课如何实践对大学生民族情怀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完善提出新的思路。
李书宇(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写在包头市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后的感想》的论文中提出:“我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我们可以尝试编写我区自己的中小学音乐地方教材。例如,二人台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二人台是内蒙古地区的重要艺术资源,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许多其他音乐文化冲击。如今,在文化界人士的大力呼吁下,二人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区中小学开设二人台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更可传承我区民族优秀文化,并可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艺术良好的鉴赏能力。”在文中他还对提高教师培训的认识,对音乐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提供更为广阔的继续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良好建议。
张静(河套大学)宣读了其论文《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教育研究》,并在发言中谈到她参加巴盟河套地区阴山音乐文化教育课题组的工作情况,提出今后努力将地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大学的课堂中的设想。
王文娟(包头市北重中学)在《对现行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更新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只有对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初中生具备自主能力、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激发他们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篇7
字幕:一羌到底(同期)北川记忆(同期)废墟上的艺术团(同期)
字幕:震后五年《乡约》拜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
开场舞:羌族传统歌舞《莎朗姐》16女
字幕:大禹故里、2010中国时尚城市、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崇拜羊图腾、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这里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
主持人:北川的父老乡亲你们好吗?展水土神韵,秀百姓风采。乡约——
观众:走进新农村!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由昌河汽车冠名的《乡约》栏目,我是主持人肖东坡,我现在是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都是羌族人吗?我有两个问题?为什么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为什么崇拜羊?好谢谢您,今天邀请了两位乡约观察员,著名笑星笑林、资深媒体评论员黄欢。羌族文化源远流长,下面我们请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瞿永安,来给我们推荐家乡名片!
家乡名片
名片一:一羌到底
瞿县长:羌寨已存在2000多年,每个寨子都依山临水,踞于险要之处。这个就是羌寨的典型建筑——碉楼,最早,祖先修建碉楼既是为了在高寒的气候中保暖、贮藏粮食,更是为了防御外来侵扰。
尤其是北川的吉娜羌寨,她又称羌山第一寨,是地震灾区“开工最早、建设最快、最早入住”的农房重建示范安置点,09年春节,总理便在寨子里与灾区人民一道过春节,并对寨子里农家乐“香碗”等特色菜肴赞不绝口。我们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地震后重建的“新北川”,就是要从里到外都是羌族特色。这就是我们的“一羌到底”。您看我们的新县城建的怎么样?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出自全国最顶尖设计师之手,而且要通过竞标产生。我们新县城是总书记亲自命名,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十二字方针建设。(简单介绍县城建筑特色)
瞿县长:肖老师,您在新县城里看到最多的图案是什么?(羊头、羊角纹)羌族儿女崇拜羊,您知道为什么吗?(羊吃文字的传说;杀羊引路传说;羊角姻缘传说)
字幕:“羌”意为“西域牧羊人也”羌族对羊有特殊的感情,在古代祈山神也用羊,羌族亦信仰“羊神”,把羊与人看为一体,当地居民供奉为神。
名片二:山谷湖
瞿县长:山是指国家AAAA级景区九皇山,有温泉、滑雪、滑草、温泉、羌族特色的文艺表演、篝火晚会、溜索,索道供大家体验。还有就是游客特别喜欢的项目免费徒手打措,占地面积近万亩,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徒手逮猎场。在这里只要你有身手,就可以免费逮野猪,捕获到就可以自己带走。
谷就是我们的药王谷。是我国第一个中医药养生主题旅游度假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古辛夷花药树林,她们的年龄大多在百年以上,最高龄的达500年。被人们喻为“世界上最壮观的花”。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23000个,是普通城市的100-200倍。有个70岁的老人得了癌症,在一座山上住了半年,每天到一个洞里坐坐,在树林里转转,癌细胞竟然神奇的没了。谷里有个药王大佛,还有七道养生大餐。(诊疗;浴疗;食疗:气疗、枕疗、动疗、心疗)
在我们这,吃的是药膳(食疗)睡觉枕的是药枕(枕疗)员工带练“五禽戏” (动疗:东汉华佗创制几千年的传统健身理论)连谷里的空气也能治病(气疗:谷中种植红豆杉等20多种中草药,接受中草药植物气体治疗,含氧量是普通城市的200倍)
湖:唐家山堰塞湖是5.12”特大地震形成的“惊天悬壶”,最高蓄水位743.10m,蓄水量达2.466亿m3,世人瞩目。堰塞湖的泄洪成功处置堪称当代“大禹治水”的成功典范,经过治理,目前堰塞湖水位稳定在712m堰塞湖蓄水量为0.862亿m3,曾经危机四伏悬湖已化作一湾“人”字形的静水。湖区水质优良,特别适合石耙子等野生冷水鱼生长;两岸植被茂密,更有万亩玫瑰园,荡舟堰塞湖时,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感受天人合一。
名片三:北川记忆
瞿县长:肖老师,来北川,就不能不去老县城看看。那是一座被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城市。512地震发生之时,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北川是中国精神的存留,它记载的不仅是北川的记忆,也是全民族的记忆。总理考察时,提出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馆。
地震纪念馆与原北川中学融为一体,当时北川中学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全校2900多名师生近半数长眠于此。肖老师,还记得,被截肢的“芭蕾女孩”李月,她被救出的曲山小学,在遗址中您还可以亲眼看到。但是另一所茅坝中学,却只剩一根倾斜的旗杆,500名师生几乎一瞬间全体被埋。这个世界首座以整体保存地震、洪涝灾难原貌的纪念馆,除用作祭奠亲人之外,也是全国重要的“三基地一窗口”教育基地,一般游客既能在其间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震撼,更加珍惜生命、感悟生活;又可感受到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重要的地震科研、实践基地,保护区内,震损破坏类型齐全,地震断层资源丰富,位于北川曲山镇沙坝村最大同震垂直错位9米,对于认识地震、研究地震、降低地震损害等意义重大。
秀风采
主持人:来北川不虚此行,能否让我们见识一下咱北川羌族百姓的风采?
瞿县长:北川是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所以在北川有很多热爱羌族文化的人,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青片乡正河村村支部书记,羌族民间艺术团团长,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武。
杨华武上
主持人:叫您杨支书还是杨团长?羌族人?听说你们村曾是北川最大的农家乐?春夏秋冬能看什么?游客多吗?车水马龙?有花吗?有野生动物吗?比人多?菜也是野生的?如果十几个人到你那里吃饭你会推荐什么给大家?哪十大碗?蛋糕里有什么?蒸的、炸的……。哪一年做的村主任?那时人均收入有多少?哪一年做的村支书?那时候大家收入有多少了?真是富庶美丽啊。
杨华武:(加鸟语花香图片、鸟叫、最美山村)
小片1:闪电画面字幕:北川,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8.0级地震。杨华武和正河村的命运从此改变。
主持人:那场地震让你和你的村庄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您当时在哪?做什么?地震那一刻什么情形?爬出来了?跳下去说什么?其他人呢?当时的北川什么样?(茅坝中学、县委大楼、民政局、教育局。)大街上什么样?你的哥哥就在县城?当时你爱人在哪?能跟她联系上吗?
杨华武:
小片2:北川,512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县,全县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14.2万人无家可归。路断桥塌堰塞湖,七天后,杨华武才回到自己的村庄。
主持人:很多偏远的乡村都瞬间消失了是吗?全村都没了?你们村距离县城多远?有路吗?什么时候回去的?爱人还好吗?村里什么样?有很多人都失去亲人了是吗?大家的情绪如何?余震来了大家都什么反应?村子多少人?村里以山地为主耕地很少是吗?以前大部分都是靠农家乐是吗?还能搞旅游吗?意味着集体失业?作为村支书村民都会跟你说什么?
主持人:震后一个月,要建艺术团?咋想的?什么样的艺术团?有这样的想法你的亲朋好友怎么看?观察员怎么看?你自己会文艺表演吗?不会你怎么组建?都表演什么?这些节目都从哪找来的?有现成的文字资料吗?没有文字?很多村都没了,也意味着文化也都没了?都搜集了什么?有哪些是羌族最独有的?转山会、舞龙。有什么特别?请谁来教?如果不学会消失吗?都是最原生态的?如何让这些节目感染观众?能让我们看看是怎样的节目吗?
杨华武:
羊皮鼓表演叠进各地表演图片。(字幕介绍: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羌人在日落后吟唱丧歌寄托哀思。羊皮鼓,作为祈求神灵保佑不可缺少的法器,过去必须由主持传统祭祀的巫师才能表演,唱腔多在舞蹈段落间隙进行,蕴含古代“阴阳”、“五行”内容,目前仅存曲谱十余首。)
小片3:播音:一个村支书,含着泪在废墟中组建起的艺术团,传承了灾后羌族古老神秘又脆弱的民间文化,也成了杨华武和他的村民们的精神支柱,排练,表演,表演,排练……,越来越忙,越走越远,曾经鸟语花香的那个美丽乡村,会在某天,在他的手中重建吗?
主持人:成立艺术团,排练很辛苦吧?有场地吗?每天都练?几点起床?练到几点?我听说脾气挺大?什么情况会让你发脾气?怎么发脾气?动过手吗?有打完了让你后悔的事儿吗?(误打)发脾气的时候你心里咋想?
杨华武:
主持人:我想知道他发脾气最严重的时候什么样?(骂全楼)为啥骂?团里有没让他骂过的人吗?他会打个巴掌给个甜枣吗?有什么事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T恤)
覃杨明:
主持人:有没有他不让你们干,他却干的事儿?有什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儿?(吊瓶)
李永洪:
主持人:你脾气这么大,有人被你骂跑过吗?媳妇你骂吗?跑了吗?怎么不跑呢?这些年你整天在外面忙演出,在家的时候能有多少?就呆这么几天还骂人家?
杨华武:
主持人:是嫂子吧?老杨在家对你发过火吧?经常吗?为啥啊?你不想着加入艺术团?我教你一招,他骂你你就哭?如果你媳妇哭你会哄她吗?哭怎么办?再哭呢?老杨对你做过什么浪漫的事儿吗?你觉着老杨有什么优点吗?我说你怎么不跑呢?
杨华武:
主持人:去各地表演,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总理过年笑了,照片。)群众说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话吗?
杨华武:
纪实小片:(训团员,排练)
小片4:播音:从2008年7月26日的第一场演出,杨华武带领他的村民艺术团,背上帐篷,带着音响,每天最多三场演出,每月最多上百场。他们慰问官兵、感谢援建工人、鼓舞当地村民……,无论在哪里,身为村支书隔上一段时间他都要回到村里,重建那个鸟语花香的农家乐,才是他割舍不下的最大的梦想!
主持人:在外面演出多长时间回村里一次?作为村支书会给家乡父老找什么好项目吗?养殖、中药材,以前村里有多少亩?现在呢?路还没通是吗?地震前到县城要多久?现在要翻山?那些中药材能卖出去吗?埋在地下都是宝贝啊?什么时候路能通?(音乐起)如果路通了,药材能卖出去了,又可以办农家乐了是吗?大伙的好日子就该来了是吧?你会回到家乡吗?那是你最想做的事儿了是吗?
小片5:各地演出图片。字幕:老杨的艺术团,多次参加央视等各地电视台的录制。分别到美国、德国、韩国、中国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艺术团火了,老杨期待着路早些通,大伙能够早些回家……
主持人:建艺术团自己还贴了不少钱?为啥坚持?下一步想做什么?听说你们排了一部原生态羌族情景歌舞?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完整的体现羌族人劳动、风俗。)能不能让我们也感受一下?《北川娜依》
杨华武:
主持人:看了他们的表演,两位观察员作何感想?
观察员互动:
主持人:谢谢您,我代表栏目组送你一份康大食品、沙土瓜子。
谈未来
主持人:下面有请绵阳市市委常委、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少敏。给我们描绘北川的明天?
刘书记:一是打造北川文化品牌。二是打造北川旅游精品。在这里我要代表北川全县的人民感谢全国人民对援建北川的关心。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大爱北川,(书记和现场观众一起合)欢迎您!
字幕:大禹故里,2010中国时尚城市,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羌绣华美,绣四海一心;羌歌嘹亮,迎八方来客。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欢迎您!
- 上一篇: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下一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