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经济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升地区居民生活品质[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1.1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农业经济规范合理发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独立、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效果。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奠定坚实基础[2]。

1.2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科学指导

就实际而言,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是中年人。很多农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实际生产中仅依靠祖辈多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开展工作,极少存在懂技术的专业化人才[3]。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即便开展市场调查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此一来,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受到直接影响,也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供农业技术、经济知识等作为支撑,定期对农业生产人员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帮助他们有效预测市场动向,制订符合现实需求的销售计划,可以提升生产者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步伐[4]。

1.3清除农业经济发展阻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交通不便利,不仅给居民出行造成困扰,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5]。此外,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农村地区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低,加之工程建设等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使得这些区域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统筹管理,实现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在满足农产品生产需要的同时,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落后。这一问题直接导致财务设置不科学、收支程序不规范以及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影响,财务管理流程混乱。财务人员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不遵守财务纪律、白条支出等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受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直接造成了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最终影响经济建设和发展。

2.2工艺设备不先进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给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看,大型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仅存在于少数生产经营者手里,大量生产者运用的技术和设备仍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农村劳动力水平大大降低,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造成不良的影响。

2.3缺乏规范化意识

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规范化意识缺失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不够规范、科学。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有的部门对管理制度进行刻意放宽,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与实际发展相脱轨。

2.4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管理人才具体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具备足够高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和方案,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指导。第二,深入了解农村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影响因素等,为后续提供科学、有效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第三,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技术、设备及人员的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目的。满足上述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相对偏僻、环境恶劣,很多年轻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同时,农村福利待遇不高,降低了高素质人才入驻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影响。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区域建设和发展状况,对各类经济资源和发展要素综合考量,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必要保障。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需要结合地方农业经济优势和特点,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指导该地区开展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培育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确保管理体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加规范、合理。

3.2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优化与改良

针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设备和工艺落后的问题,一方面,要引进高端的技术、工艺和机械设备,投入农村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从而形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优化,需要生产经营者具备相关的操作能力和素养,应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经营者综合素质水平,以满足设备和工艺更新的需求。

3.3丰富金融产品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扶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丰富金融产品。第一,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机构在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效区别开来,避免直接套用城市发展经验。应结合农村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金融策略。与此同时,要加强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构建生态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等进入农村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第三,营造“金融+科技”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运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农村金融功能优势,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3.4引进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重视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重视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提高薪资待遇水平、解决住房问题等,改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待遇,让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农业经济建设中。第二,重视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高校教学中配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为农业经济管理输送大批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篇2

一、农机监理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要对农业机械及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全面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二是农机监理机构要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农机手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农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农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农机手有了困难愿意找农机监理人员帮忙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致富步伐。四是想要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律意识淡薄,不主动去办理牌照。二是农机驾驶者为了得到较高的收益,部分农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机监理工作投入不足致使建立装备落后,办公手段单一,效率低。四是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奏。五是农机监理建构还不健全,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属于双层领导,工作内容较多,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间接的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农机监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篇3

《望东方周刊》:就你的观察,目前中国农村是一个什么现状?

赵法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摆脱了饥饿,但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教育水平差距等。

我们所调查的乡村已经没有了高中,初中也在减少,这大大提高了就学成本,并迫使那些不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民也拼命向城里转移。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是未经民主科学决策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加剧了乡村的凋敝和城乡的失衡。

大量村民抛弃乡土涌入城市,其中有不少人并没有在城市谋生的技能,这又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成为一个老弱病残的留守世界。另外,乡村社会风气下滑,刑事案件发生率上升,环境污染有后来居上超过城市的趋势。

总起来说,目前乡村面临价值真空、治理紊乱和生态危机三方面问题。这三方面关系到人与心灵、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举措,就有可能演化为一场乡村治理的全面社会危机。

《望东方周刊》:目前,农民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赵法生:那些皈依了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村民已经没有了困惑,他们一心信靠耶稣,向往天国,对于现实也不抱希望。那些还没有皈依宗教的村民最感叹世风日下,比如认钱不认人,不孝敬老人问题等。

《望东方周刊》:在农村,是否有儒学与基督教争听众的局面?

赵法生:孔子故里的家庭基督教会发展很快。不远处有一座能容纳三五百人的基督教堂,略远处还有一座,能够容纳2000人。

目前的农村还谈不上儒家与基督教争夺信徒的问题。基督教是严格的制度化宗教,从信仰到传教都有一整套建制化体系,还有圣徒意识和传教热情。而儒家传统的传播体系已经被破坏,比如过去的宗祠、家庙等,在北方尤其如此。

儒家现在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一些生活习俗,自身处于魂不附体的状态。

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望东方周刊》:孝悌、友爱这些道理,农民本来是不懂的吗?还是只是道德水准在滑坡?

赵法生:孝悌、友爱等人生道理,许多农民至今还知道。但传统的乡村有一套完整的教化体系,有私塾、宗祠、族长、乡绅和家教系统,这一系统是乡村道德养成和自治秩序的基础,可是今天,这一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一些遗存的道德思想碎片也就无济于事了。

乡村儒学,目标就是要在国学教育中断一百年后的今天,重建儒学在乡村的教化体系,重建乡村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为乡土文明的重建提供人伦道德基础。

《望东方周刊》:乡土社会重建的关键是什么?

赵法生:目前,乡村精神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社会所依赖的儒家教化已被打倒,但现代化的乡村组织体系尚未实现。道德困境与治理困境俱来,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文化对于乡土文明的意义。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伦规范,如孝悌诚信、礼义廉耻,不但不与现代化冲突,反而是现代化的必要基础。

乡土文明重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文化重建,一个是向法治文明转型,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单一方面都不能竟其全功。

《望东方周刊》:从农村入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的恰当路径?

赵法生:梁漱溟80年前指出,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所以他意图通过文化重建来振兴乡村。我们所以首先从乡村儒学开始,是因为乡村的文化衰落最严重,尤其是孝道的破坏使得众多老人处于老无所依的状态,这里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最急迫。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老子曰“归根复命”,儒学这棵历史巨树的复活也应该从其根部的复活入手。

自由平等和长幼有序并不矛盾

《望东方周刊》: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它能解决什么?

赵法生: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内涵,所谓三教合一,又以儒家为主体。儒学是修身之道,修身的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核心思想是“仁”,基本道德是“仁义礼智信”。

现代大儒牟宗三说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能启发和培育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可以说,儒学的五伦和五常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这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

传统儒家敬奉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以后帝制被,有学者建议改为“天地国亲师”,其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和信仰。

《望东方周刊》:对儒家文化有一些批评声音,比如过于强调道德,较少提倡法制,有人指出儒家的纲常伦理不适合现代社会,你怎么看?

赵法生:儒家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部分,无法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但是,儒家主要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修身做人的思想,依然为今天的国人所需要。

近代思想史的一大误区是将儒家道德与自由平等观念对立起来。其实,自由平等是政治观念,长幼有序是人伦道德,并不矛盾。比如,我和我爷爷,到底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从政治权利上讲是平等的,但是,从家族辈份上又不平等,我应该尊重他,给他鞠躬,让他先坐。把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混为一谈,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否定人伦辈份的差异,进而否定一切传统人伦道德,这搞乱了整个民族的思想价值系统。

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但儒家的敬老礼、敬师礼等保留完好,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东亚最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全面否定传统,所以人心有所依托,现代转型也比较顺利。

我们实验的村子,一年左右,道德改善了,村里的治安与村风都大大好转,也证明二者不矛盾,而是存在有机关联。

《望东方周刊》:余英时曾有“儒学的幽灵”的说法,不过,近年来儒学有复苏的迹象。

赵法生:儒学的幽魂化是现实,原因在于它的传播体系被彻底打倒了。最近的儒学复兴,首先是因为民众需要,社会自身需要。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绝不会有幸福和谐,这样的民族无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学之所以打而不倒,因为它的基本人伦之道是发自人心又合乎人性的。当然,最近儒学的复兴也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

儒家恐怕得走建制化的路

《望东方周刊》:儒家和宗教的区别在哪里?

赵法生:我大体赞同这样的看法,宗教可以分为建制化宗教和非建制化宗教,前者如佛教、基督教等,后者就是儒家。儒家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有安身立命和教化大众的功效,但它与以往的组织形式趋于分散和多层次性。

建制化宗教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非建制化宗教传播力度较弱。在当代各种宗教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儒家只有实现从非建制化到建制化的转变才有存活下来的希望。

印尼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印尼华侨经过近百年的抗争,终于建立了印尼孔教,实现了儒家的建制化转型。儒家恐怕也得走建制化的路子,而且要走民间化的路子,不能重蹈政教合一的覆辙。

篇4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科技作用的效率。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2]。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2008年灯塔乡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3]。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4]。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6.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如电脑教室,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7.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建立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詹祖仁.林权制度改革后新型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7(5):87-89.

[2]江淑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233-236.

篇5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以某镇为例,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产量9480 kg/hm2,平均市场售价5元/kg,产值达到4.74万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到2009年,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年均产值90多万元,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某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篇6

关键词:水资源;提灌泵站;问题;对策

提灌泵站管理是地表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灌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泵站提灌是利用水力机械设备把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或输送到远处的水利工程设施,提灌泵站的开发利用关系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灌区提灌泵站水资源监管,发挥最大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针对目前临泽县板桥灌区提灌泵站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加强提灌泵站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1灌区基本情况

临泽县板桥灌区位于临泽县东北部,距离临泽县城30km,东临甘州区靖安乡,西接平川镇,南临黑河,北接合黎山,灌区海拨1400~1600m,年均降水量113.1mm,年蒸发量2337.6mm,干旱指数Y=18,年最高气温39.5℃,年最低气温-30.8℃,年均气温7.6℃,日最大蒸发量2091.9mm,24h最大降水量49.8mm,3日最大降水量57.5mm,干燥度4.95,年日照时数3075h,年无霜期179d。灌区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显著。板桥灌区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63万人,主要以农业灌溉为主,农作物主要以粮食为主,包括小麦、制种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葡萄、甜菜、油料、蔬菜和果树等。灌区主要引黑河水灌溉,输水、配水工程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现有昔喇渠和头坝渠2条干渠,总长度58.8km,衬砌长度37km,完好率85.5%,干渠建筑物共计181座,完好率84%;支渠10条,总长度49.9km,衬砌6条26.3km,完好率95%;主要渠系建筑物181座,其中量水建筑物24处。灌区田间灌溉工程,斗渠113条,总长度97km,衬砌95条72km,完好率97%;农渠870条,总长度335km,衬砌696条262km,完好率99%;灌区现有抗旱机电井233眼,提灌站347个,安装机井计量设施153眼、提灌泵计量设施129套。灌区控制灌溉面积共计6786.67hm2,其中耕地6046.67hm2,林草地740hm2。提灌泵站控制面积1486.67hm2。

2提灌泵站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灌区提灌泵站管理现状

板桥灌区北靠合黎山,南临黑河,呈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狭长地形,灌区昔喇干渠横穿板桥镇全境,由于地形原因,板桥灌区昔喇干渠以北沿山一侧耕地无法自流引水灌溉,由提灌泵站提取昔喇干渠水源进行灌溉。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板桥灌区群众就开始修建提灌泵站,至目前已建成提灌泵站347个,由于泵站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管理制度不完善[1],用水随意性大,造成灌区提灌泵站取用水秩序混乱、监管困难,不利于节约用水,农户因提灌泵站引发的水事纠纷多,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近几年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以来,灌区相继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法持续加大对提灌泵站管理力度,使灌区地表水取用水秩序逐年好转。2.1.1落实新建提灌泵站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从2012年起实行新建提灌泵站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制度,对所有提灌泵站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台账,联合电力部门进一步加强板桥灌区地表水提灌泵站的管理,实现板桥镇农业灌溉以电控水,有效禁止非法取水行为,使乱取水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2.1.2落实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核定各用水户取水总量指标,鼓励实施高新节水工程措施节约水资源,进一步加大地表水取用水管理力度。灌区自2014年起将提灌泵站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并制定下发了《板桥灌区灌溉管理办法(试行)》《板桥灌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计划用水、取水许可、水资源费计收等管理制度,取水秩序明显好转。2.1.3强化提灌泵站计量设施建设管理借助2020年实施的临泽县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灌区优先选择129个较大提灌泵站架设了智能化计量设施,并建成了后台远程控制管理系统1套,实现水资源先购后用、线上配水、用水过程全监管的远程自动控制,计划用水得到逐步落实,开启了灌区水资源配置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

2.2提灌泵站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灌区在农业提灌泵站管理中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由于灌区群众对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认识不足,受提灌泵站监管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执法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制约,当前灌区在提灌泵站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2.1计划用水制度执行难灌区提灌站主要架设在昔喇干渠两岸,由于昔喇干渠渠线长,途经村社及耕地较多,提灌泵站分布零散,灌区灌溉轮次较长,提灌泵站计量设施建设滞后,灌区现有农业提灌泵站347个,目前仅有129个架设了智能化计量设施,仍有218个提灌泵站取用水量无法计量控制,农户无序提水给灌区灌溉进度带来较大的影响,造成计划用水制度执行难,水管单位管理难度大。2.2.2提灌泵站存在安全隐患灌区提灌泵站绝大多数属于农户私有提灌泵站,规模较小,多数提灌泵站存在干渠临水面未安装安全防护网、未悬挂警示标语、泵站管理房内配电线路不规范、泵房内泵坑工作区域覆盖不符合要求、管理用房简陋等诸多安全隐患。2.2.3水费计量争议大灌区目前仍有218个提灌泵站未架设计量设施,对未架设计量设施的提灌泵站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采用按灌溉面积及灌溉定额收缴水资源费,由于农户对自家泵站灌溉的面积不能准确上报,在收缴水资源费过程中矛盾较多;二是采用泵站耗用电度折算水量的方式收缴水资源费,由于大多数泵站的用电不属于专属用电,水泵的功率等参数也与实际不相符,抄取的电表度数难以准确折算水量,农户对折算的水量争议大,水费收缴矛盾较大。2.2.4农户节水意识差灌区灌溉制度尚不健全,农户节水意识差,提灌泵站提水较随意,不能够严格遵守灌区轮次配水计划提水灌溉,对实行“计划用水、总量控制、统一调配、配水到斗和计量收费”制度执行不严。灌区提灌泵站控制灌溉面积范围内的高效节水工程较少,耗水高的作物种植较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高。据灌区多年灌溉资料分析显示,提灌泵站地表水利用率在50%~60%,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2.2.5设备维修困难灌区提灌站多数为农户自筹修建,不在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范围内,运行过程中管理混乱。受当时条件限制,农户自筹修建的泵站建设标准低,设备选型不合理,工程配套不健全,自动化程度低,经长期运行,机电设备老化,工程年久失修,泵站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另外,泵站运行管理不规范,运行管理费过高,农户负担过高。

3加强农业提灌泵站灌溉用水管理的对策

3.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夯实水利设施基础

积极争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持续推进提灌泵站计量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实现灌区提灌泵站精准计量全覆盖。通过精准计量促进提灌泵站取用水的有效管理,逐步提高灌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水平,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控制指标得到全面落实。严格用水总量控制,落实总量控制目标,将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按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情况分解下达,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继续将分配的总量分解下达至各农户及提灌站,作为落实取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计划用水监督管理,按照下达的年度控制用水总量,实行各农民用水者协会或提灌泵站用水户提出用水申请,灌区根据水情制定配水计划,下达配水告知书,使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提灌泵站进行预警。

3.2科学合理制定灌区配水计划

准确掌握提灌泵站用水面积和农作物布局,科学合理制定灌区配水计划,合理安排灌溉轮次和时间,组织用水户公平、有序、高效用水,全面完成调水和灌溉任务。灌区统一按照配水计划对提灌泵站进行配水,并依据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在灌区内合理统筹调配水资源,着重加大提灌泵站的水量调配,提高灌溉保证率,做到均衡供水,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3.3加强提灌泵站的安全管理

积极争取项目对规模小的提灌泵站实现统一规划,主要对控制面积较小的提灌泵站进行合并,对提灌泵站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其整体效益。加强对泵站运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大安全设施建设力度,从强化日常监管入手,确保提灌泵站安全平稳运行。水管单位结合安全检查将日常巡查检查、抽查、现场核查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泵站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向相关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对整改进度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不断推动泵站各项安全措施落实。

3.4严格取用水管理

按照“节水优先、科学合理、公平负担、补偿成本”的原则,严格取用水管理。根据取水许可制度,按照核定的取水许可量,严格控制取水量,杜绝超许可水量取水,加大取水许可检查,保障全镇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健全完善节约用水管理制度,提高农户节水意识,逐步实施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2],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逐渐改变大水漫灌等落后的农业灌溉方式,缓解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3]。

3.5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在改建干渠和渠系建筑物、建设自动化测量设施和监测设施过程中将灌区一大批老旧提灌泵站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结合灌区灌溉水利设施现状,加快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建设节水改造工程,建成节水增效增产的节水灌溉示范区。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项目,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政府投资、群众自筹、节水奖励补贴等形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积极发展现代节水农业。

3.6加强用水宣传

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基调下,加强水法的宣传,向灌区广大用水户宣传国家的水利建设方针、政策、涉水法律法规,加强水利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水利工程设施,努力提高广大用水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建设,坚持法治思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水用水能力。加强水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供水保障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国祥,徐江立.浅谈永定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34(9):45-48.

[2]侯鲁川,朱钟麟.四川省农业用水紧缺度评价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9):7-9.

篇7

一、开展调研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研课题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文艺队伍相继成立,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简陋落后的农村文化体育条件与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很不匹配、很不适应、很不协调。因此,加快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公益性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尤为重要。

(二)下去蹲点调研情况。根据局调研方案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工作实际,10月10日—12日,组织体育运动中心相关同志先后到扬武镇排莫村(跟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调研小组一起)、红星村和龙泉镇合心桥村、原长青乡、金钟移民社区、东湖社区等开展以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查看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当前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1.农村文化设施。目前,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9家农家书屋,并配备有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主要是配送图书、书柜、DVD及电视机等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有167名村(社区)级文化管理员、7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数字图书进农家7户。全县35%的行政村建有业余文艺队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2017年以来实施的扶贫广播“寨寨响”工程覆盖率达100%;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站1个,队员5人;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5乡镇、92个行政村【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为5乡镇、92个行政村配送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乡镇级配送金额是5万元:摄像机1台、平板电脑2台、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42寸、移动数字网络1个),村级配送金额是2.5万元(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32寸、平板电脑2台),为159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共361884 册】;建有县电视发射台1座;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石桥古法造纸遗址、万寿宫和丹寨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排莫村、麻鸟村、扬颂村、送陇村、石桥村、王家村和排佐村)、州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9个(排莫村、羊排村、送陇村、石桥村、大簸箕自然寨、卡拉村、排牙村、麻鸟村、雅灰村)、县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34个;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12个。

2.农村体育设施。分别实施乡镇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9个,加上资助和群众自建90个,村级活动场地累计达229个,覆盖率分别为100%、86.3%。同时,还为积极性高的村补助部分资金及配送篮球架90付和乒乓球桌30张;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3套。

3.社区文体设施。建成移民安置点金钟社区、东湖禥儿城西社区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各1个;建成金钟、东湖2个移民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金阳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正在启动建设中;为金湖、东湖、金阳3个移民社区各安装1条健身路径工程;为金钟社区配送8000余册各类图书、铜鼓、芦笙,以及乒乓球桌、球架及相关健身器材。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少,设施简陋。目前,我县虽然分别实施乡镇级和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139个,加上资助和群众自建90个,村级活动场地累计达229个,覆盖率分别点原7个乡镇和161个村的100%和86.3%。但是,大部分都修建或配送在村委会驻地的中心自然寨,而且大多数都只是一个村1—3个场地或1—3套设施,覆盖率仅占全县486个自然寨的47.2%。另外,实施早的村现文体设施有部分已损坏,急需更新。

2.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缺乏有效利用。目前,全县农村文体设施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已建有的文体活动场地,大多数村没有按照要求明确专人负责管理,部分场地平时无人管理或闲置,多用于停车、堆放物资等,只有在节日期间才用于开展文体活动。

3.经费投入不足,文体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文体公共场所和设施都依赖上级投入(农体工程每个村补助3万元)且投入不足。加上我县财政经费困难,有时专项经费划拨不及时,给场所建设和设备购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部分公共文体化场所和设施实际使用率偏低。一是乡镇没有专门的体育工作机构,只能由文化站工作人员兼顾,给农村文体活动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二是部分村图书室明显是摆设,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开放一下,其余时间关门。部分乡镇把综合文化站当着食堂、职工宿舍、储藏室等。加上上级配备下来的设备被挪为它用(包括电脑、桌子、椅子等),尤其是配备的乐器因质量问题或者长期无人使用,放在文化站也基本成为摆设,使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已经不能正常履行,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三、对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村干部重视不够。有很多村群众积极性很高,但村组干部重视不够,协调和落实建设用地困难,加上这两年脱贫攻坚任务重,部分村没有认真组织实施,延误建设工期。

(二)经费落实不到位。上级补助经费下达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督促相关建设点加快建设进度。但由于经费落实不到位,大部分项目点没有钱购买砂石、水泥和支付人工工资,导致项目没有启动实施,影响建设进展。

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为农村公益性文体场所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村公益性文体场所建设,成立相关工作小组,明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文体广电旅游、乡镇、财政及相关部门为成员,按时召开会议,对工作进行调度。同时,县财政及时划拨项目建设补助经费,以便督促各项目点抓紧实施,确保按时完成我县建设任务。

(二)建立多方投入机制,为农村文体场所建设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将农村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计划建设内容,充分利用荒地、荒坡修建文体活动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县财政局列入一事一议项目、帮村单位帮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村民”的公益性文体场所服务体系,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篇8

关键词:免耕栽培;存在问题;推广;应用

所谓免耕栽培,是指不用犁耙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长期也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免耕栽培把农民从传统的犁田耕田、弯腰插秧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劳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东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东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2.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东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2.2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2.3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4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5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2.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东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3.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kg/hm2,节本增效1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kg/hm2,节本增效1170元/hm2。

4.几种常见作物的免耕栽培技术

4.1小麦免耕栽培技术

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在小麦播种及整个生育过程中,不进行大田耕整,直接在厢面播种施肥,播种后用稻草覆盖的一种省工、节本、培肥、保墒的新型简化栽培技术。

4.1.1.小麦播前准备

篇9

关键词 新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目标, 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2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2.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

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2.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2.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

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2.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

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3结语

总之,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出口贸易;辽宁省;问题;对策

一、辽宁省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贯彻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外贸政策环境,加之国内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辽宁省出口企业不断增加,出口市场也不断扩大,近而使得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但是,随着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出口贸易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出口贸易结构不完善、市场集中度较高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全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进入“十二五”这一特殊和关键时期,辽宁省发展出口贸易的机会与挑战并存,要积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鼓励全省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辽宁省对外出口的份额。因此,全省出口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

二、辽宁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辽宁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1.辽宁省“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例过大

“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多数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两高一资”产品会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利于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国家出口政策规定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2012年,我国“两高一资”产品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仅为4.3%,而辽宁省此类商品出口总额占同期辽宁省外贸出口总值的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省依靠“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增长方式亟待改变,应不断推进出口商品多元化发展。

2.辽宁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服务贸易各业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近而使服务贸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相对缓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服务业占主要份额,对于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出口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和大连等中心的城市,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缺乏一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二)辽宁省出口贸易市场的单一化

由于辽宁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出口的主要对象国包括:日本、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而该省对这些出口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也意味着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相对较大。仅仅依靠这几个地区的进口,将会造成买方垄断,近而造成对价格的控制。一旦这些国家选择性地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会出现贸易摩擦和市场风险,使辽宁省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中处于积极不利地位,同时还会丢失掉蓬勃发展的新兴国家市场。此外,出口市场单一化还会导致出口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目标市场内进行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目前主要进口国经济不景气,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辽宁省的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更容易引起低价倾销,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辽宁省各地区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

辽宁省的对外贸易集中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位和政策优势明显的大连和沈阳,省内各地区的贸易差距比较大。从空间布局角度来看,沿海地区以大连为核心,内陆地区以沈阳为核心,辽宁省出口贸易呈现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从城市出口贸易规模来看,鞍山、营口、丹东这几个城市,与大连、沈阳相差较大,而与其他城市相差不大,并在逐渐的缩小,省内其它欠发达地区的贸易规模变化不大。从整体上来看,四个地区的出口贸易都在增长,辽南、辽东地区的出口贸易额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且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要真正缩小各地区间的差距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促进辽宁省出口全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出口贸易有利于辽宁省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区域合作 ,推动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加大调整辽宁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力度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全省出口的高级化和规模化构成了严重制约。因此,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产权人的各项权利,积极发展各类技术产权的交易,进一步提升全省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财政、税收及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补充、完善国家和地方的人才战略;总之,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企业在人才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扶植力度。

2.加快辽宁省服务贸易对外开放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全省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医疗、教育等领域,使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得到提高。辽宁省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出口贸易,重点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培植国际金融服务,发展更多的外资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大力支持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体育休闲等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拉动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

(二)积极扩大辽宁省出口贸易产品的世界市场

当前,辽宁省主要出口对象国过于单一,市场需求疲软,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拉美、非洲发展却欣欣向荣,这对于辽宁省出口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商机。因此,出口多元化有利于全省在出口中防范贸易摩擦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使全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竞争地位。另外,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还有利于辽宁省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再受制于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转战新兴市场寻求商机,便成了辽宁省当前的明智选择。

辽宁省要想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近而打开新兴市场,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降低贸易壁垒,建立和形成统一完整的企业对外出口的法规和制度,利用出口信贷支持省内产品出口,加快相互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信息,做好市场调研,打开新兴市场。

(三)切实缩小辽宁省各地区出口发展水平差异

1.大力支持省内欠发达地区出口贸易发展

要切实加大对辽西、辽北等出口贸易发展程度较低的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以沿海地区等拥有优越地缘优势的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以航运中心大连及省会沈阳为发展的核心,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城市整体产业融合。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共同带动本地区的出口贸易,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为落后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壮大省内产业集群,发挥辐射效应

辽宁省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努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大批产业集聚度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同时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其优势产业发挥聚集效应,形成沿海内陆互动、城市乡村并举的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综合发展与辽宁省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战略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董国娟.辽宁省出口贸易的特点与问题分析[J].中国商贸,2009(7):70

[2]黄莉.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2(3):10-13

[3]李爽.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 2011(9):287

[4]狄乾斌,刘东元.辽宁省出口贸易的时空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15-19

[5]孟炜中,马廷玉,洪英,刘永刚.“十二五”辽宁对外开放新思路[J] .辽宁经济,20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