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Teaching aims: 1.Read,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passage.
2. Discuss and repeat the passage.
3. Discuss and write about the given pictures
Important point: Repeat the passage.
Difficult point: Write about the given pictures
1.Revision
Task1.Greeting from each other
Task2.Duty report and ask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Duty report,then ask a few questions.
Task3.Two students have a conversation about what they did.Then ask some questions
2.Presentation
Task1 Ask some questions
Task2.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passage.
Task3.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Then teacher explains some words and sentences
Task4. Discuss in small groups (How to repeat the passage). Then ask each group to repeat. Teacher must correct the mistakes, when they have made mistakes.
Task5. Repeat the text together.
3. Practice
Task1. Show the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 then write down on the exercise-book.
Task2. Ask a few students to show what they have written .Pay attention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Task3. Do some exercises if there is some time
四.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I had fun yesterday”.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创设的几个任务都得到较好落实,取得了较佳的效果。教学中以个体、小组、同桌为单位逐步推进实施。比如听录音回答问题就是以个体进行的;讨论和复述课文内容一节则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而在“Talk about some pictures”一环是在同桌之间展开。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听、说、读、写、练,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动耳、动嘴、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各环节之间既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活动内容既密切联系,又能加以延伸、贴近生活。
学生在听材料回答问题一节中,能培养学生的听力,程度好的学生能较好完成。但应做好充分的估计,只听一遍,个别问题学生未能较好完成任务,可加听一遍。在讨论复述课文内容一节,体现了小组合作意识,使之讨论热烈,体现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同桌完成“Talk about some pictures”一环中注重小组速度的快慢,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增进友谊、增强竞争意识。
篇2
关键词: 理工科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创新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因此切实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突出的地位。因此,加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本文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五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首先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PTAMM”培养体系,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目前,国内知名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如: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此外,正在编写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纳入其中,可见国家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之高。但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并未很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根据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2],近50%的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随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思想品德水平、专业素养、学术伦理道德、专业发展潜力、外语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九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论文水平的均值最低[3]。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研究生在整体素质上仍存在一些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培养逐步取代过去单一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创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能力培养是指教育机构在相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及评价与激励途径,从而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传统的理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运用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相对较少,随着知识的创新发展、技术的进步,所学与所用之间出现脱节;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和专业拓展,对理工科毕业生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教育思想已融入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工作,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途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4]。虽然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显成效,但随着前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突发性短缺,造成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片面。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其中的教学与考核有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它使考试分数依旧是衡量教学的标杆,这样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特别是使理工科学生成了“重理论、轻实验;重研究、轻实践”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惰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学生的创造理念和创制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学科交叉不足。
研究生教育学科性体系突出,存在具体的理工科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并不同的情况,造成理工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人文学科等)缺少通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进行改革,比如文理科互相开设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一定范围的选修课等,但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学科专业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无法满足人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骨干教师的国际交流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教师对过程教育、项目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师生比例不协调,扩招影响。
出现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够,无法设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科研计划,导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掌握实际设计、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容易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思想。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而这本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出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等成果[5-6],但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培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建立“项目引导(Project Guide)―梯队建设(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学术氛围营造(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学术不端控制(Academic Misconduct)―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以项目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要以科研项目作为引导,一方面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等软件工程各阶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多层次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科研队伍,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组成。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四级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学术梯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智力基础。
3.骨干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习思考,由被动吸收转向主动创新。学术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骨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等素质外,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国际(国内)会议等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制度。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分析目前研究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引导。
五、实施案例
我们按照“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式培养,平均每年入学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平均在校研究生人数55人。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获得省市基金近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实验室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同行的沟通,邀请了20余位业界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付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学术访问,组织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省市级的计算机学术年会,学院的CST(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采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主要检测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对于防范学位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典型表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立项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心地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同时除各年级研究生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配备骨干教师作为临时学术指导教师外,还出台了《学术导师制度》、《实验室管理规范》、《编码规范》等制度。
在“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结语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目前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在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5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邹杰梅.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咨询,2011,10.
[3]郭雪娇,王冠杰.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3(74).
[4]云忠,汤晓燕.高等学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9-72.
[5]杨跃.挑战与回应:理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0-75.
[6]陈芳艳,唐玉斌.论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课题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09-0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体育教学的弊端,导致体育课程有名无实,流于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评价方式也不断变化与改进,但同时也遗留一系列教学方面的痼疾。因此,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创新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解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提倡“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体育文化,发扬体育精神的品格。高中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取得了一部分实质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一些流弊。首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同,高中体育教学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身体情况与心理状况的全面考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局限于特定的运动项目与训练,缺少体育游戏的渗透,造成体育教学的枯燥乏味。最后,高中体育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沿用落后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难以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创新
第一,教学思想的更新。体育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思想,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与习惯,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学习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德育思想的渗透。新课改中提出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一体化的三维目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秀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来引导学生感受运动员所具有的耐力、毅力等方面的品格,通过各类比赛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体验比赛过程中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与精神,从而将德育思想无形地渗透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第三,潜在智力的开发。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肢体活动的参与,还需要学生智力活动的参加,要将身体与脑力活动进行协调和统一。如在“篮球”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篮球比赛的相关规则,还要学习运球、带球及防守等方面的小窍门。在学习小技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己在实际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反思小技巧的运用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身体机能与体育运动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注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比如,通过微课提供网球学习视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学习网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及规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演练与实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如武术教学中,小组成员可以共同研究武术的基本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语言来描述武术动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与思维想象能力。最后,运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体育游戏充分体现出寓教学于游戏的原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第二,打造动态化的教学平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打造动态化的教学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提供机会,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在动态化的教学平台中,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促进学生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体育活动的相关技能与战略战术。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化,体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与关注。体育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通过思路与方法的创新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琴.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篇4
关键词 瑜伽教学 特色创建 个性化教学 评估检验
一、抓住教学要领是实现瑜伽教学目标的关键
瑜伽教学中老师抓住教学要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瑜伽课理论教学一般要教授瑜伽的特点、瑜伽的、呼吸、调息法,以及瑜伽对健身的指导作用等相关知识。实践课教学以呼吸练习作为瑜伽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瑜伽教学的重点内容。瑜伽姿势练习、调息术、瑜伽休息术和冥想是瑜伽教学的基础,其中瑜伽姿势教学是教学的难点。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的是瑜伽学习规律的传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动作是适合自己的,在以后的健身中如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
二、针对学生特点创建特色教学
(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坚持“基础知识经典化、技能练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经典理论知识。在技能练习上实行层次化和个性化教学。层次化,就是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个性化,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有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练习各有特色。
(二)无障碍化教学。当学生走入瑜伽课堂,影响他们、吸引他们的是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瑜伽的魅力,教师透出的亲和力将会消除学生的压力,感染和带动他们更好地参与瑜伽的学习交流,学生每天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获。
(三)学生能控制自我、促进健康。在讲解动作时,结合每一个动作实际效果,将塑造形体的具体部位传授学生。学生通过对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相配合实现对身体有效控制,进而来锻炼肌肉和骨骼,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实现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初步形成课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课下以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柔韧性为补充,以瑜伽协同锻炼为技能提高的格局。学生均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制定运动处方。
三、将个性化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体育教学的含量,使体育教学具有多重性。实现体育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树立增强体质与终身体育意识;心理教育——讲求精神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卫生、休闲品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在参与中实现瑜伽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正确引导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考虑到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每个瑜伽派别各有千秋,这就要求瑜伽教师要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广开信息源,读百部书,学百家艺,做到融会贯通,高度提炼精华,形成新思路、新内容、新观点等个性化的成果,把经典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在高平台上接受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四、以全新的理念评价教学成效
(一)更新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理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爱体育、爱生活、爱社会意识进一步提高,基本掌握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的好方法。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实用性的课程创新要求,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内容新颖,方法得当,成效显著。
(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定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是教学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断更新、加深,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通过教法创新,激发学生瑜伽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运用“双学双练”教学方法和“双向互动”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成效。一是学生的参与率提高。经过瑜伽教学创新,极具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课下自主经常性练习的比率也相应提高,成立瑜伽协会,校院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有瑜伽表演。二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比如,女生参加的800m跑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三是学生满意度提高。提高瑜伽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责任心、进取心。在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中,教师评教结果名列前茅。
五、对瑜伽教学的多角度检验
(一)是否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全面性,是否抓住了授课的重点、难点,是否充分地体现了瑜伽的教学规律。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1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面向济宁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如今,多媒体技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校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又能创新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人才尤为重要。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要。结合这一目标,分析该课程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课堂环境目前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上机练习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必然限制创造性思维发挥。上机练习被作为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又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在上机课上主要完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单一型任务,实验目的以验证为主,缺少从整体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软件独立完成复杂作品的锻炼。第二课堂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的传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自身也非常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比赛和社会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目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比赛和实践支持还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教育许多多媒体技术如三维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都涉及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内容,社会对多媒体作品艺术性方面的要求普遍提高。多媒体技术集技术、艺术与创意于一体,其中技术为本,艺术为魂,创意为根,三者有效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合格的多媒体技术人才[1]。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没有适当的机会接受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创意方法教育,导致制作的作品缺乏美感和创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限制了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素养,做不出好的作品,成为影响许多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2课程改革原则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抓住重点,把握热点,激发学生兴趣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首先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容易接受哪种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想通过该课程达到什么目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图像和动画方面的多媒体应用技术感兴趣,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课时,扩展有关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多讲一些实用、有意思的案例,教师可以将有关的知识点融入效果生动的案例中讲解;在学习目的上,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课程的侧重点应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关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应用为主的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三部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程中已对前两部分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多媒体软件的具体应用则接触较少,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在注重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突出应用能力锻炼,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好的多媒体设计作品除了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还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艺术性。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逐渐深入,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者,既要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产品的功能,还要以创新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增强其推向市场后的竞争力。在这种现状下,高校非常有必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计算机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组织策划能力,适应岗位需求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计算机操作,而是一个系统、规范的应用系统设计[2],有规范的流程,它包括了前期的需求分析、设计策划,中期的素材搜集、详细制作,后期的集成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针对中期制作的部分,同时要关注其他流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其把握全局、组织策划的能力,更适应社会中工作岗位的需要。
3课程改革方法
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第二课堂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根据具体的课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事先准备的案例,而是结合知识点,设立体验情境,向学生介绍作品的目标用户、功能、用途等具体情境,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设计建议和用到的技术要领,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完善设计,制订出最终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讲解具体的制作方法、步骤以及涉及的一些艺术理论知识,将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最终完成作品。也就是说情境体验式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课堂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体验的情境中完成课程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对不同观点、不同技术手段,教师以欣赏姿态进行启发性的引导,最好请学生自己实践探索[3]。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基本操作,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设计作品,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动交流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开设互动交流形式的作品欣赏课,适当增加一些与多媒体技术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内容,如艺术理论、摄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获奖的摄影、设计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获奖原因、作品特色、制作方法、设计风格和趋势等,这样既能拓展创作思路,又能提升艺术素养。互动形式的交流与探究是激发潜能、迸发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课程形式和内容改革的重点。改革实验教学——以创作型实验为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上机课改变为以创作型为主。作品创作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好实验课程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去主动获取设计素材和一些技术知识。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所学知识点,按要求进行原创作品设计。教师利用上机课随时检查作品设计制作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修改建议,进行技术、艺术方面的指导,辅助学生完成作品创作。作品完成后集中进行作品点评,先由学生进行讲解和答辩,然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经验,教师则根据学生作品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情况给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由学生完善作品后提交实验结果。改革考核方式——以作品创作为主考核方式以学生作品创作为主,教师给出作品创作的主题、设计要求、技术要求、提交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具体题目、制订设计方案、收集整理素材、编辑制作作品等。作品创作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创作,二是期末综合作品创作。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主要针对某一项多媒体技术,期末作品创作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要进行方案设计,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完成作品创作,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成绩评定标准主要是作品的整体创意设计、各项技术运用效果、整体艺术效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即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综合性四个方面。拓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目前学科竞赛种类、级别繁多,教师搜集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加,对于基础类竞赛项目,团队成员尽可能兼顾高、低不同年级学生;对于综合类、创新类竞赛项目,尽可能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纪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与学生沟通,加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贡献自己的思想,了解他人的学习方式[5]。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策划能力、应变和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环境,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应用专业知识组织、策划校园数字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新情况,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了解社会对创新实践能力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龚沛曾,李湘梅.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2-255.
[3]陈婕.《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59-160.
[4]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篇6
【关键词】廊坊;科技创新;对策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技创新不但包含科学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一是,科学创新中包含了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包含了应用技术在研究、试验开发以及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的逻辑程序来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我们认为科技创新,就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通过科学研究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并以技术创新促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时效性、原创性、整合性和高端性等基本特征。
二、廊坊市科技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廊坊市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把“邻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集中精力引智力、引院所、引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廊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约有百余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6亿元。截至2013年7月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600余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全省领先,超过全省平均值(15%)1倍多。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2013年7月,廊坊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成果130项,申请专利1919件、授权1496件,分别增长25%和67%,取得了10多项国内首创技术成果。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研发利用国际领先、华元机电自主研发的定向钻机创造了3项世界纪录,奥瑞视工业无损探伤系统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地位,创造出了全球首支通用LED多面发光体灯泡、世界第一块5.7平方米双结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世界首台超声光散射双模式智能化乳腺成像检测仪等多项世界第一。
3.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廊坊市建成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9家,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40家。其中,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15家。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与2006相比增加了14家。
4.对接京津引向深入
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3家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清华(河北)科技园、中科院理化所、热物理所、过程工程研究所、空间科技中心、生态中心、网络中心、大气中心等一批重大中试基地和成果转移中心,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国家实验室、国家热工流量仪器检测中心、教育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廊坊,并有多家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三、廊坊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益不明显
从R&D资源数据看出,自2006年以来,廊坊市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产出虽有增加,但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总体来看科技产出增幅远远低于其科技投入的增幅。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分工不够明确,缺乏统筹的协调配合能力,致使产、学、研未能充分结合,并且与财税和货币政策缺乏一致性,所产生的作用容易相互抵消部分。投资策略之间整合度不够,使资源投入不是过于重复,就是分散在过多的领域。
2.科技创新与生产对接存在结构性矛盾
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是廊坊市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方面科研人员对企业缺乏了解,不知道哪些创新技术是企业所急需的,哪些技术适合那些企业,对企业接受技术的能力也缺乏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许多科技创新人员在认识上没有真正把满足企业需要放在首位,仅仅是片面的追求科技创新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而忽视了科技创新的使用价值。
3.科技创新的中介机构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服务机构不全,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较好,但是诸如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创新融资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都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在运行方式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思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缺乏创新,运作机制不够灵活;同时管理人员素质也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创新的需要,服务质量偏低。
4.科技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使得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进程陷于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市场竞争规范性差、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得力、假冒伪劣和盗版现象严重、机构企业的创新收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使得创新主体缺少创新动力
四、提升廊坊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政府角色,建立服务型政府
作为宏观管理层面的城市政府承担着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角色。在高新科技产业中一些产业的创新风险极大,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创新投资风险,导致企业极力进行“风险规避”,甚至消极地对待政府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显然,在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需要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政府既可以采取风险和利益共享的投资方式,联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与研究机构参与”的合作创新;也可以是“政府诱导、企业与研究机构自主”的合作创新;还可以是“政府倡导、企业与研究机构自由”的合作创新。此外,政府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还必须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激发和调动相关单位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激情。
2.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创新。通过对人才资本的合理高回报、给予社会荣誉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机制,以便能吸引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高层次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造福广大人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必须加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内在运作机制和外部环境。第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服务、咨询评估和中介功能,为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提高技术交易成功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服务功能,解决行业、领域中具有共性的难点、重点技术的成熟配套问题,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成熟度,使其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领域。第三强化孵化功能,降低高新技术革新小企业和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成本,向社会不断地提供成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
4.以“四个围绕”为抓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围绕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加快打造承接京津资源外溢的更高载体。二是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科技专项。
五、结论
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廊坊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科技创新必然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廊坊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保障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大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爱国.山东经济中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2]王林平.对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8(01).
[3]陶化冶,张鑫,张岩,隋金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3).
篇7
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汇率和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我国金融机构正面临不同于以往的金融环境。金融学专业教学如何变革以适应这一趋势正是本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和其他高校进行比较、金融专业人士小型访谈以及对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三种方式,研究金融课程体系创新的方向,并提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重要课程、增加新课程等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金融学在高校招生中备受青睐,录取分数较高,但就业率却排在后面。虽然有金融行业本身招聘过程较长等原因,但是和金融专业本身定位也有着很大关系。金融学专业培养对象仍然偏向于金融业高层次管理人员,而高层次管理人员需求人数较少,所以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我们怎么才能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以提高三峡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目前新一轮金融改革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随着余额宝出现,各项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推出,拓宽了融资渠道,不过也对现有的金融企业形成冲击。2013年央行彻底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也迎来关键性一步,2015年8月25日放开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我国汇率也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步伐,人民币汇率差价幅度也从1%扩大到2%。这些金融变革目前对金融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没有变化,金融业课程建设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正是本课题组要研究的内容。
一、调研方案及调研对象分析
1.调研方案本课题组首先选择了三峡大学周边三所高校(中南财大、西南财大、中南大学),研究其与三峡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然后和金融业人士进行了小型网上访谈,了解现有金融行业变革趋势和他们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整理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对我校金融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最后成功收回42份问卷。2.问卷调研对象所处行业分布本次问卷抽样调研对象包括三峡大学金融专业2006届-2015届毕业生,跨度较广。从调研对象入职年限来看,1年以内占比33.33%,1~3年占比4.76%,3年以上占比61.9%。过去有一种说法,你所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是你所从事的专业。如果按此说法,大学教育只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即可,专业教育并不重要。但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非金融类工作占比33.33%,金融业工作占比66.67%,即2/3学生仍然留在金融业。既然我们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和金融业密切相关,就需要加强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育。具体而言,股份制银行占比第一,达到28.57%,第二是证券公司、期货交易公司等投资类机构,达到14.29%,企业财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业务占比11.9%,而金融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信用合作银行和担保公司从业人员较少。在重新设置金融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加强银行、证券和会计类课程,至于金融监管类和宏观调控类课程可以减少。
二、金融改革对金融行业冲击
在小型调研中,多数金融业人士反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现有金融机构冲击很大,而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的影响并不是太明显。对历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关于互联网金融和其他新兴金融机构的冲击,21.43%被调查者表示冲击不大,50%表示同业竞争加大,21.43%表示扩展了本单位业务渠道,7.14%表示公司业务收入降低。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利有弊,一方面扩展了本单位业务渠道,另一方面也导致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现有的金融机构非常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一因素。关于存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33.33%被调查者表示没什么变化,而其他人认为,冲击主要体现在竞争压力变大,其次是单位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单位利润收入下降。上述调查显示存贷款利率放开对金融业的影响并不如预期那么明显,不过值得进一步关注。关于汇率改革问题,80.95%被调查者表示单位没有外汇业务,仅19.05%表示有外汇业务。而有外汇业务的单位都表示已有完善的外汇管理体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减轻分量。
三、金融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向
1.现有课程中须巩固的课程三峡大学从事金融学教学十多年,培养方案也多次修改,哪些课程让学生受益并值得我们进一步巩固?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组调查毕业生让自己受益的课程。高居榜首的是会计学和宏观经济学,此外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务谈判和礼仪、公司金融、金融企业会计与报表分析也颇受青睐。而统计学、保险学、金融专业英语、商业银行业务管理、金融法规、博弈论、产业经济学和财政学相对而言不太受青睐。
2.需要增加难度的课程多数同学反映,金融专业什么都学,但是都没有学精,所以课程设置中要考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金融业各种知识,还需要增加一些课程的难度,让学生能学精一些课程。超过60%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会计学课程的难度,超过40%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司金融课程难度,所以增加这类课程难度迫在眉睫。从实际工作来看,不光是财务工作需要会计相关知识,其实担保公司也需要看懂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证券公司从业人员也需要能看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以建议会计相关课程应该加强。另外,超过50%被调查者认为投资学课程应该增加难度,毕竟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证券投资机构工作,但是我们的证券投资学过于单薄,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多门进阶课程。
3.需要增加的课程金融学教学必须紧跟金融业变迁步伐,所以很多学校不断推出新课程。有些新课程值得展开,但有些新课程也许只是概念而很难展开,所以在考虑是否增加新课程时必须多参考其他高校的方案,听取金融从业人员的心声。中南财大最新的培养方案有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学、金融计量软件应用、信用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新课程,西南财经增加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农村金融等课程,而中南大学增加了金融史、金融信托与租赁、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监管、行为金融学、农村金融等课程。问卷调查显示,2/3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金融风险管理,超过1/3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增加信托与租赁、金融监管学、信用管理、互联网金融等课程。此外,还有人建议增加会计实操和金融素养和口才等课程。很多人都强调金融专业应该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但是这一课程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是否开设该课程都有犹豫。对其他学校调研显示,被调研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不过一些学校设为选修一些学校设为必修。问卷调查显示,仅有7.14%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计量经济学课程。对于这一课程,建议设为选修,在讲授过程中应更重视应用部分。
四、金融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1.实践的重要性在对金融业人士调研中,被调查者不约而同表示金融业是实战很强的行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历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33.33%被调查者认为师弟师妹在校期间应更重视课外实践实习经历,仅有4.76%提倡学生加强英语水平。而我们的学生几乎是花了50%精力学英语,而真正投入到实践中的精力大概不到5%。这种投入精力的错配自然会产生产出有效性不足问题,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去调整时间配置。
2.实践方式比较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提高却一直是教学人员头痛的地方。一方面相关单位没有大批量接纳实习生的能力,所以集中实习很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去了单位表现不好,迟到早退,甚至不去,影响了实习单位对本校学生的印象,导致下一届实习难以开展。调研显示,调查者基本认同现有实践环节需要修改,但是关于如何修改分歧较大。40.48%被调查者提倡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实习,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部分。而30.95%表示应集中实习,并对学生严格考评。所以本课题组认为应该结合具体课程,一部分课程集中实习,另一部分分散实习。
3.需调整的实践实习课程关于软件类课程分为两类,一类软件和金融业实际所用软件一致,比如SPSS和证券投资模拟,这类课程除了完成报告外,甚至可以增加考试课程,确保学生掌握了相关技能。另一类是模拟软件,仅是实验室设计的能够模拟现实金融业务运行的软件,和实际操作所用软件有较大差距,在教学活动中比较容易开展,但是实际价值不大,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从西南财经大学培养方案来看,综合实验仅占了2个学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大学8个学分,而我校软件类实践课程包括ERP实验、SPSS实验、国际结算实务模拟、商业银行业务试验五门课程,稍稍偏多。
五、对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相关建议
1.加强实践环节要注意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认知实习仍需界定为集中实习,但不要用集中上课的模式,而是分批进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假期实习应采取分散实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金融单位实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无法找到合适单位,任课老师可和我校校外实践基地联系,进行安排。不过不管是分散实习还是集中实习,一定要做好过程管理,在学生提交单位名单后,任课老师需要和所在单位及时做好沟通,严格考勤,如果学生不认真完成实习任务,经过任课老师和实习单位沟通后,可以不给学分。精简软件实验课程。SPSS和证券投资模拟应该继续保持,其他实验课可以删减,或者改变现有上课模式,可以考虑将实验室模拟和金融单位实战相结合,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2.突出重要课程完善财务课程体系建设,要培养能读懂财务报表的金融人。会计科目可以改为64课时,加入16学时会计实操。公司金融课程仍坚持原有财务管理的内容,不过要更重视实践。金融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应改为必修课,主要从证券投资的角度去解读会计报表。有必要的话可以增加一门中级会计选修课。扩大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建设。证券投资学课程要保持,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入现资理论。加入金融市场学课程,主要是从实战角度去研究现有各项金融市场存在的机会,重点讲授期货与期权市场。投资银行学对于我们毕业生能用到的较少,建议改为选修。另外增加固定收益证券这门选修课,毕竟固定收益证券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
3.与时俱进,加入新课程在开设新课程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合适的课程,否则年年上新课,年年没收获。根据我院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强烈建议增加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特别是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进一步推行,企业将面临更多市场风险,所以非常有必要开设金融风险管理,教授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也可加入固定收入证券、金融监管学、信托与租赁、计量经济学、互联网金融等选修课程。一旦确定后,要将该课稳定下来。教师有上新课的意愿,但在实际上课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新课程很多知识体系并不成熟,很难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增加教师备课难度,很难形成对称的收益。所以需要在制度上鼓励教师去教授新课程,可以从分配方案上向新课倾斜。
4.将会计证和证券从业证书纳入硬性要求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仍是在金融和财务类岗位工作,而这些岗位都有硬性上岗证书要求,所以我们可在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去考相关证书,比如可在课外学分置换上加入相关规定。往届毕业生有通过CPA的例子,但是近年来通过者非常少,甚至有勇气去考的都很少。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去参与这些更具有含金量的证书考试。
参考文献:
[1]范亚莉.新一轮金融改革对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
[2]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篇8
【关键词】金融 农业 科技 调查
一、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渭南为例,全市县域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5家,营业网点708个,实现了乡镇范围全覆盖,平均覆盖率1.3个/万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保险机构31家,保险深度3%,年人均保费收入660元。
二是信贷支农比例逐渐加大。2014年末,渭南市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9%;较2009年末增加142.1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6.47%,较2009年末提高5.22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创新服务逐步扩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大额抵质押贷款,推行服务限时承诺制,金牛乳业、红星乳业等一批讲信用、重合同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年产值已上亿元。开创并推广“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哪J剑形成“农民养殖有资金,企业发展上规模,银行放贷不担忧”的良好局面。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累放贷款1321户,金额12495万元。荔民农资连锁公司采取“面向社员、内部融资、农资借贷、滚动发展”资金互助方式,设立农民资金互助站10个,入社社员818户,入股资金达1450万元,及时为困难社员解决融资难题,“大荔模式”已被省科技厅立项在全省推广。天子果蔬、民兴果库、康立冷库等10家涉果上下游企业签订联保协议,组成互助型信用共同体,运行六年来,贷款由最初的90万元增加到2324万元,形成了银行放心、企业守信、共诚信、共互助的信用环境。
四是金融支持总量不断增加。渭南市目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信贷资金余额为15.46亿元,占信贷总量的2.64%。其中: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企业60余家,贷款余额7.86亿元,支持高科技的特种养殖场8家,贷款余额4.76亿元,支持农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养殖业贷款2.84亿元。
五是高效生态农业是金融支持的主要对象。201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及农户发放贷款12.24亿元,其中向利用人畜粪、秸秆等有机物的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型企业发放3.23亿元,向采用滴灌技术从事大棚果蔬种植户发放贷款6.55亿元,向其他应用科学技术的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46亿元。
六是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延升。实现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信用卡受理环境大幅改善,2014年末,渭南市已设立助农取款点3855个,行政村助农取款点覆盖率100%,办理助农取款业务51万笔,金额1.76亿元,农村支付环境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农户零出村、低成本,惠农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支持力度仍然偏弱,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受各种体制机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科技的行业特点决定。从开发主体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具备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从项目特点看,农业科技项目大多公益性强,无法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介入存在困难,且农业科技研发风险较高,缺乏风险抵补措施,完全靠金融机构自身难以有效分散风险。企业类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资产主体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价值评估,也难以为银行融资提供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支持主体有限。参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目前,渭南市县域共有金融机构8家(类),信用社是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的主体,占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总量的90%以上,其他金融机构则以农业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加工、养殖企业的介入力度,但相对获得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农行与邮储银行并未有效扩大支持面,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金融支持意愿不强。银行机构在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上较为慎重,一般在筹建试用阶段不敢贸然投入大额信贷资金,大多在创新项目推广成功的情况下才予以大力支持。如农发行受政策限制以及人员等问题,拓展农业科技企业业务尚未大量展开,目前,仅对企业经营成熟、社会影响力大、又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业科技生产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对那些经营时间短、没有社会影响力和有效担保的企业均未列入支持范围。四是财政撬动效应不明显。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县域财政投资有限,对农业科技投资在农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总体投资偏少,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其次,财政支持面窄,对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县域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三、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三是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Cr(VI);耐铬菌;环境教育;环保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64―03
一、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剧增。国际化的大竞争大发展的环境下,一切竞争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创新性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在全球性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对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提问,掌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中获得亲身体验,培养社会责任心及使命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应最大限度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二、如何选择恰当的研究课题
中学创新性实验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开展有毒化学危险品的转化方法小课题探究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某种化学污染物的降解问题,此研究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学会交往,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意义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由此产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人关注环保的愿望。这不仅是中学实验的一大创新,更是体现研究性学习成效的一次尝试。
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而中学的化学实验废水受条件限制大多没有处理,直接排放,铬(VI)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实验经常用到的一种。含铬废水是公认的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随着冶金、耐火材料、化工、电镀、制革等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工业废料的大量排放,人们生产生活中铬的含量不断上升。水体铬污染的结果可引起水生生态变化,严重的水污染可以使水生生物死亡,轻度的水污染也会影响生物的生长。高浓度铬会影响植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而对于人体来说,铬具有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铬中毒事件已经开始从工业范围扩大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2006年江都某电镀有限公司发现7名铬中毒职员,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鼻黏膜糜烂、鼻中隔穿孔、溃疡。研究还表明铬(VI)DNA损伤程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低剂量时会导致DNA轻微损伤。因此,严格控制铬(VI)的排放在环境检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对铬离子的危害及转化处理方法并不了解和清楚,需要更加简便有效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工业中含有铬(VI)的污水。
当前关于对铬(VI)吸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磁性纳米粒子吸附、钢渣、超细粉煤灰等吸附法,还有化学还原法、电镀法、生物吸附法等。其中微生物法以其操作便利,经济实用,效果良好,同时又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污水处理技术中的佼佼者。
含铬废水的微生物转化实验研究需要掌握化学、微生物、污水处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要走进大学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若能完成筛选出高效耐铬菌,研究其最大耐受量及降解特性,处理后的含铬废水达到国家标准排放值后排放,并将获得的菌株整合到中学化学实验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中去这一目标,这将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的极大肯定,也将成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高效耐铬菌分离及鉴定实验研究
1.材料和仪器
菌株来源:校园内肥沃土壤
实验药品:重铬酸钾溶液,琼脂,酵母浸出粉,氯化钠,胰蛋白胨
主要仪器:摇床,移液枪,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灭菌锅。
2.实验内容
(1)采样
在学校科技馆前开垦出一块0.5m2的实验田作为样土采集地。在实验土壤中加5ml的重铬酸钾溶液,暴露两天后采样。
(2)样液制备。称取土壤样品1.0g,于99ml无菌水中,然后于摇床振荡20min,使土样均匀分散成悬浊液(10-2)。静置3min的土壤稀释液中吸取100μl样品溶液,注入装有900μl无菌水的试管中振荡均匀(10-3)。
(3)LB培养基制作
琼脂2g,NaCl 2g,酵母浸出粉2g,胰蛋白胨2g,蒸馏水200ml。
(4)菌株的筛选和纯化
将不同浓度的土壤稀释液通过涂布棒均匀涂抹于制作好的LB培养基上,于37.5℃恒温培养24h。选择生长较好、清晰的菌落在平板上划线(三线法),制作两个平板对照,培养过夜。重复此步骤3次,最后选择出两株长势最好的菌落作为实验菌。
(5)耐受性实验
在LB培养基中加入重铬酸钾溶液,使之成为含铬离子浓度分别为20mg/L、40mg/L、60mg/L、80mg/L、100mg/L的LB培养基。将两种菌株分别接于平板,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h。
(6)菌株的16S rRNA序列鉴定
取LB平板长出的单菌落为模板,抽提基因组,通过PCR扩增其16S rRNA基因,得清晰条带。
反应体系:
无菌水:17ul;10×Buffer:2.5ul;dNTP:2ul;引物1(27F):1ul;引物2(1492R):1ul;Taq酶:0.5ul;模板:1ul
两条引物序列:
27F: 5’-AGAGTTTGATCCTGGCTCA-3’
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
3.实验研究结果
(1)耐铬菌种筛选
寻找到两株对铬离子具有较强耐受性的菌株C1,C2。
(2)耐受性实验
国家规定污水中铬离子的最大含量为0.5mg/L,两株菌株在高于此浓度的样液中仍能正常存活。C1,C2在铬离子浓度为100mg/L条件下均能存活,其中C1在浓度为100mmg/l时几乎不长(见图1)。而C2则相反,浓度愈大反而长势更好,在浓度小于20mg/l时几乎不长,对铬离子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推测是否为噬铬菌,且100mg/l还没有达到它的最大耐受量(见图2)。
(3)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菌落形态:两者都为白色,不透明,周边圆滑,用肉眼观察区别不大,在显微镜下观察都为短杆形菌。用番红复染后呈红色,都为革兰氏阴性菌阴性,显微镜拍照(见图3、图4)。
(4)菌株鉴定结果
通过PCR 反应扩增其16S rRNA 基因序列,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得清晰条带,结果见图5,产物送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比对结果C1与乳杆菌的一致性达92%,C2与梭菌的一致性达89%。
四、小结
1.微生物净化含铬污水方案切实可行,这种净化方法简单实用,环保且成本低廉;C1,C2这两种菌株易于培养繁殖、可持续利用,具有推广的价值。学校实验室、化工厂也可以建立污水处理池,进一步研究影响其转化效率和能力的因素,提高菌株对铬离子的吸收能力;在农业生产中,亦可运用其来净化灌溉用水,有效防止农作物铬中毒。含 Cr(VI)废水废渣的综合治理是全球环保的重大课题。微生物还原 Cr(VI)是一门彻底解决含铬有毒物的环保新技术,对微生物还原 Cr(VI)机理的研究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结论不仅可为含铬废水、废渣生物处理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毒性大的同类冶炼渣(砷渣、汞渣等)和其他有害化学品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军师。在开题之初教师应给予学生前瞻性的指导;在学生遇到方向性问题时能及时拨乱反正;在面对众多庞杂的资料资源感到毫无头绪时,教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单元能效,物尽其用;并督促建立阶段性考查制度,自查各阶段任务完成的实效,以保证总体计划顺利完成。
3.参与六价铬离子的微生物转化实验研究的同学们素质优秀,该研究在全国中学生水科技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作为中学生能自己动手,利用微生物学技术方法对我们身边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一想法和做法不仅是中学实验中的一大创新,更是创新科学教育的一种探索。让中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他们一样能创造出优秀的成果。同时,在自信心的建立、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素养养成、思维及能力训练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媛媛.江都铬中毒事件致7人中毒[N].扬州时报,2006-12-27.
[3]Pritchard DE, Ceryak S, Ha L, et al. Mechanism of apopto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cellular fate in chromium-(VI)-exposed populations of telomerase-immortalized human fibrolasts[J]. Cell Growth Differ,2001(12).
[4]Liu KJ, John H, Ye JP,et al. On the mechanism of Cr(VI)-induced careinogenersis:dose dependence of uptake and cellular responses[M]. Mol Cell Biochem,2001.
[5]褚效中,赵宜江,徐继明等.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对Cr(Ⅵ)吸附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02).
[6]王乐屏,赵永纲,沈昊宇等.负载Cr(VI)纳米Fe3O4磁性高分子材料的催化性能[J].中国科学(化学),2010(11).
[7]杨慧芬,傅平丰.钢渣颗粒对水中Cr(VI)的吸附与还原作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8(03).
[8]吕晓军,何婵.超细粉煤灰对含铬废水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03).
[9]王天贵,余锡孟,蒋世伟等.碱性溶液中N2H4还原Cr(VI)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8(01).
[10]刘铮,韩国成,王永燎.钛-铁双阳极电絮凝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铬(Ⅵ)[J].工业水处理,2007(10).
[11]李会东,彭智辉,康健等.根霉吸附水体中重金属铬与吸附机理的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0(03).
篇10
关键词:网络平台;青少年;中小学生科创;课外科技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51-02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集中和发散思维,运用直觉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和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1]。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因此,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它的顺利开展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以创新教育为主,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课外主要以学生直接参与到动手中来,通过政策导向与学生兴趣来实现创新教育。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推行的“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计划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不低于1小时接触科创、文艺、体育等项目,通过“科学家进校园”,与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因此,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教育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但是,科创老师课外指导不到位、学生缺乏指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3]。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网络的中小学科技创新体系[4],通过搭建网上科创平台,使学生及时得到问题的解答,使科技创新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网络创新平台的作用分析
网络创新平台是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座桥梁,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其作用有以下三点:
(一)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热情
网络创新平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感官细胞,产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想要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自己也动起手来,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即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的行为技巧,包括多信息加工融合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现能力及物化创造能力等。网络平台配有名师视频教程、机器人程序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在网络创新平台中可以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不但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材转变为图文声色并茂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网络使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拓展中小学生的创新实施思路
网络是一座为学习者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的宝库。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任何资源,还可以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发现问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浏览和查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二、构建网络创新平台
由于网络创新平台对中小学生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搭建了如下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主要由赛事动态、科创教程精选、文件下载、成果展示等四部分组成[5],每部分的功能如下:
(一)赛事动态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适合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包括国家、省部、地市等举办的各级青少年科创、机器人比赛,乐高、慧鱼等公司主办的科创大赛等,其中以下两项国内最为权威:一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基于网络平台,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大赛的基本情况与参赛注意事项。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便捷地指导学生参加哪个竞赛、怎样参加竞赛、怎样开展竞赛项目的研究。
(二)科创教程精选
联合机器人专家、科创指导老师,将其在教学中的录像汇总后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学习到科技创新教程。
(三)文件下载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下载到一线教师在教学及科研中积累下来的科研报告、教学视频、文档和图片等,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我校老师的科研情况,使自己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参考和受到启发。
(四)成果展示
汇总大赛作品图片、作品视频,将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也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进行作品展示,以便学生借鉴。
三、网络创新平台的实现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搭建网络平台并丰富网络平台资源,研究框架的实施见图2所示。
(一)采用ASP语言设计创新网络平台
采用ASP语言开发打造创新网络平台,不仅仅局限于与HTML结合制作WEB网站,更重要的是能与XHTML和WML语言结合制作WAP手机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访问浏览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学习。
(二)制作指导视频
针对不同的赛事制作教师的指导视频,学生创新活动都存在机构制作、想法实现等具体问题,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定期指导,网络平台汇总往届教师对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录像。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三)收集文档和图片
每次学生参加比赛,会把整个过程中遇到的新思维、新创意记录保存,比赛结束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汇总,并把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档或者图片,方便后来者参考和学习,实现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曹艳青.以网络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J].2011,(30):174.
[2]刘春元.网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2005,(04):47-48.
[3]唐剑英.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19).
- 上一篇: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
- 下一篇:企业环保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