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价值

篇1

自1997年2月22日世界上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以来,克隆技术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随着克隆牛、克隆鼠、克隆猪、克隆兔和克隆猫的出现,人们对是否应该克隆人的问题争论愈加激烈。然而,就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一个叫雷尔教派的组织成员、法国女生物学家布瓦瑟利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宣布世界首例克隆婴儿“夏娃”已于2002年12月26日降临人世。消息传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有关克隆人的争论。

与试管婴儿比照并不恰当

事实上,在多莉羊诞生之时就有人宣布要克隆人,并预言不久就会问世。尽管全世界反对克隆人的呼声高涨,不少国家已明确表态禁止克隆人,但克隆人的实验从未停止。美国著名科普杂志《发现》估计,目前全球可能有数十个实验室拥有克隆人的知识、设备和技能。虽然社会普遍反对,但名利的驱使会让更多的克隆人陆续出现。

所谓克隆,乃是英文clone的音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性繁殖。自然界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有两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主要发生在低等生物中,高等生物产生后代主要通过有性繁殖,即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克隆技术就是用人工手段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生物个体的技术。作为一项技术,它并非现代的产物,早在50年代生物学家就成功地克隆出两栖动物蟾蜍,但将此技术成功地用于哺乳动物则是90年代的事,而今天的克隆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克隆人类自身的地步,不能不令人惊叹。克隆人不仅对它最初确立的造福人类的宗旨提出了挑战,也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的理由也主要基于这两方面。

从技术上讲,目前的克隆技术尚不能支持克隆人。动物实验表明,克隆技术目前的成功率大约仅有2%,而且,克隆出来的后代常常短期内出现死亡、畸形和早衰等多种生理异常。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科学家尚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克隆人和克隆动物虽然原理一样,但实验要求更加苛刻,在此情况下,克隆人风险必然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克隆人与供体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必然会继承前者的遗传病史,加之操作上的偏差,会使克隆人患病机率较常人高。即使克隆人能够健康成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并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然而,赞同克隆人者常常用试管婴儿的成功事例来为克隆人辩护。美国撰写科学方面文章的作家赫尼格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当前反对克隆人的很多观点与当年反对试管婴儿的理由非常类似。虽然对试管婴儿的某些批评不乏合理性,但就近50万的案例来看,当初的绝大多数预言都落了空。因此,他相信,随着克隆婴儿诞生的可能性日渐增大,人们对待克隆人的态度也将发生转变,克隆人也许很快将像试管婴儿一样被社会接受。

应当指出,试管婴儿与克隆人属两类性质不同的技术。试管婴儿是将夫妇双方的和卵子通过在体外授精的形式达到繁育后代的目的,仍然是有性生殖,只是授精方式(体内与体外)的差别。而克隆人是体细胞繁殖,属无性生殖。因此,用试管婴儿的例子比照克隆人是不恰当的。

从适应生存环境的角度讲,有性生殖显然要优越于无性生殖。因为有性生殖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掩盖某些遗传缺陷,从而使生物个体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克隆人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因而在科学家内部就有不少人认为克隆人是反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倒退。

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克隆的更重要的原因不仅在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因为这一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可以设想,即使未来的克隆技术能够突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而使克隆人顺利成长和发育健康,他(或她)能否顺利地融于社会,被大众认同也尚不能肯定。由于克隆人特殊的产生方式和在家庭中难以确定的成员关系,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社会伦理问题。

形似而“神”不似

众所周知,人是理性的生物,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道德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决定都必须遵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而在社会所认可的伦理价值标准中,“不伤害”原则(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不伤害)、平等原则(每个人同等地享有资源和承担义务)和自主原则(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的知情同意、选择权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个人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赖于此。当把克隆技术引入到制造人本身的时候,就必然会发生与这些原则相冲突的情况。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从生物学上讲,每个人都拥有的独特的基因类型,使他具有了独特的生命价值,这种神圣的生命价值是大自然最精致构造的展现。克隆人的出现却消除了人的基因的独特性,从而消解了人的独特的生命价值,这显然是一个反自然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上看,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他的文化内涵。当人仅仅被当做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并沦为技术操纵和利用的对象而在流水线上被大量复制时,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也就随之消失了。

人的生命价值还在于它是两性共同参与的结果,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必然是两性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家庭、婚姻和情感的基础。克隆人的出现表明新生命的产生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因而也就无需传统意义上的夫妻情感、婚姻乃至家庭。它的后果必然是促使稳定与和谐的家庭结构解体。由于克隆技术速度快、周期短,可以随心所欲地复制生命个体的特点,大量复制的结果将势必造成社会性别比例结构的失调。

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只要克隆人的身份不能确定,他与供体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即便克隆人发育正常,他(或她)们与被复制者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兄弟姊妹关系?从社会层面上看他们像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从其基因序列上看,倒是更像兄弟姊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克隆人与供体分享荣誉、财产或共同承担犯罪过错?由于无论从遗传上还是生理上都无法区分两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关系,克隆人的出现必然会给家庭成员角色的关系带来麻烦和混乱,使法律地位难以确定,必定造成社会的混乱。相信任何一个有道德的人都会对一个年龄比当事人小30岁、却说不清是当事人的弟弟还是叔叔的人要求平分财产这样的事感到厌恶。

由于克隆人的出现,人被人为地分成了两类:“自然”人和“技术”人。尽管从这两类人中可以找到共同的基因类型,但他们仍然会有文化上的差距。由于我们目前尚不能对克隆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何能使“技术”人与“自然”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人们还担心,克隆人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产生心理缺陷,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两个基本目标

克隆技术在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两个基本目标:弄清细胞全能性表达和细胞分化机理;通过克隆产品造福人类。尽管克隆技术用于动植物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克隆人的事件也使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恰似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难免给人类带来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克隆人的出现,向全社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虽然科学研究本质上是探求真理的活动,但科学研究活动并不是完全“价值中立”的,其中也蕴含着伦理问题。这意味着科学研究也要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科学家不仅应当考虑其研究所承载的伦理义务,还应当承担研究所带来的社会责任。

对克隆人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人类亟须科研道德和法律制度化的完善,而解决克隆人问题不能仅靠科学家的道德自律。对克隆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莫过于通过立法使这项研究能够在社会各方的严格监控下谨慎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阅读背景

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

1952年・克隆蝌蚪

蝌蚪改写了生物技术发展史,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被克隆的动物。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金用一只蝌蚪的细胞创造了与原版完全一样的复制品。

1972年・基因复制

克隆技术精细到以单个基因复制为单位。科学家将某种特定基因分离出来,将它与某有机体(最初是一种酵母)结合,有机体将新基因融入自己的DNA结构后再繁殖,产生出理想基因的复制品。

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

整个世界吵嚷着想要目睹人类第一个体外受精婴儿路易斯的“庐山真面目”。英国医生用丈夫的在一个试管内使卵子受精,然后将胚胎植入健康母亲的子宫内。

1997年・多莉,你好!

1996年,世界第一例从成年动物细胞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莉诞生。这个秘密直到1997年2月才向世人公布。苏格兰胚胎学家伊恩・威尔姆特和同事用从一只成年母羊内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多莉。

1998年・克隆批量化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用成年细胞克隆出50多只老鼠,并接着培育出三代遗传特征完全一致的实验鼠。与此同时,其他几个私立研究机构也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克隆出小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人用一个成年母牛的细胞培育出八只遗传特征完全一样的小牛,成功率高达80%。

2000年・猴子被克隆

美国俄勒冈的研究者用与克隆多莉羊截然不同的方法克隆出猴子,科学家将一个仅包含八个细胞的早期胚胎分裂为四份,再将它们分别培育出新胚胎,但只有一个成活。此外,帮助培育出多莉羊的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克隆出五只小猪仔。该公司宣称,克隆猪终将成为人类移植器官的“加工厂”。

2001年・克隆人?

篇2

1建筑史论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建筑学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的建筑史论研究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专业,是从建筑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在人文社会建设过程中,建筑史论研究更应以人文关怀为前提,结合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与交通等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形成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不可或缺。

1.1建筑史论研究生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两个大的、相互独立的学科群。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人类学研究,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研究,因为这两门学科与建筑学研究最为紧密。如前文所述,人类学与社会学在西方社会中分属人文与社会两个学科类型,但在我国,二者关系紧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互有借鉴。一般来说,人类学以定性研究为主,社会学以定量研究为主。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主要应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在建筑史论研究中应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问卷,研究过程包括问卷设计、方法与数据统计等。问卷调查首先要做问卷设计,针对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对问卷的内容、用词做合理的布置,并进行信度与效度的考证。散发问卷可以是随机抽样,也可以做全样本的调查,可根据研究条件做具体调整。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剔除不可信的问卷结果,最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论。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与田野笔记等,这是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这一研究工作开始于“进入田野”,它不只是指进入所要研究的场地之中,而且需要与当地社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参与观察强调与当地社区处于相同的情境下,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当中,在活动之中观察建筑与人的关系,多用于对建筑文化的研究。深度访谈是对参与观察的补充与深化,对个别的、重要的社区人物进行访谈,挖掘研究对象(一般为历史建筑或建筑遗产)的历史及其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多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之中。田野笔记分为速记、日记、日志和笔记四种类型,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建筑速写、草图也是笔记重要的组成部分。

1.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应用

建筑史论研究中时常需要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对特定建筑历史、聚落建成史、建筑文化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等。总结如下:建筑与城市的历史发展研究。对相关社区人群的走访,更广泛地掌握历史信息,尤其在缺乏文献资料的地区,如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研究方式在民居研究中应用最多,通过居民访谈了解民居的发展历程、各部分功能用途,推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建筑与城市的文化表达研究。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理解文化内部人群对建筑、城市空间的理解,对他们的文化阐释进行二次阐释。也可应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居民行为与观念有一个定量的数据统计,支撑研究论证。建筑与城市遗产价值阐释与保护对策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通过田野考察与问卷调查,更广泛地理解不同遗产社区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分析遗产发展趋势与保护策略。通过广泛接触,了解居民对于遗产发展的需求,制定适当的遗产保护、管理与遗产地发展策略。

2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建筑史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在建筑史论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之中,讲授这些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2.1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普及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与专业研究并重。建筑史论研究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更需要具备多科学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方法,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满足我国目前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加强对这些研究方法的传达。

2.2建筑史论研究生的学科背景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大多具备建筑学本科的学历与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建筑设计、建筑表现与建筑技术等建筑学基本能力,研究生阶段主要着重培养他们在独立研究方面的能力,研究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均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但不少建筑院校仍以工学学科为主,在人文、社会、艺术、历史等学科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相应的,建筑学本科毕业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满足研究生阶段综合研究的需要。因此在研究生基础教学环节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十分必要。

2.3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需求

建筑学本身即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艺术、社会、技术等不同的学科专业,将建筑院校建设为综合性大学也是顺应学科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尤其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在现阶段难以满足建筑学,尤其是建筑史论研究的培养需要。那么在没有相应的人文、社会院系的条件下,在建筑学学科内部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成为弥补这一缺憾的手段。在建筑史论课程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在现有教学条件下的现实需求。

3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从现实条件来看,在建筑史论教学环节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的教学基础,同时研究选题多样、学生实践便利,因此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3.1满足基本教学条件

建筑史论研究工作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关教师具备应用这些研究手段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在教学中传授这些研究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研究。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已有很多基础的教学参考书目与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与一些涉及新技术的教学内容相比,对基础研究方法的讲授不涉及教学设备问题,现有教学条件能够满足讲授、学习需求。

3.2研究选题多样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密切。因此在课程选题与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或多或少均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能够迅速、及时而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之中,具有教研联系密切、理论结合实际的特征。

3.3学生实践便利

任何建筑必然存在与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任何建筑实践必然与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关系。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习得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专业实践中,如城市社会调查、建筑遗产考察、建筑修复设计、旧城区改造等,有很多便利的实践方式。

4结语

篇3

关键词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医学科研人才的评价不仅是科研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科研人才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加强医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等工作,是打造研究型医院的关键步骤[2]。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医学科研人才的评价研究尚存在不足,例如评价体系简单化或主观化,评价指标片面,缺乏科学性。因此,医院通过建立一套客观、科学、动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符合我院科研管理需求的医学科研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科研管理部门对医学科研人才的初步遴选及限项类课题的推荐

1评价管理制度

1.1评价制度

现阶段,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存在评价行政色彩过浓、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分类不详尽等问题。例如评价指标主观、缺乏科学性,评价手段过于简单;或者一味追求量化和标准化,片面强调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以上情况均很难客观科学地评价医学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医院主要通过对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利用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构建数据库,实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客观性。此评价管理系统通过专家访谈法(Delphi法)确立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由基本素质、学历职称、学术造诣、科研业绩、成果转化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设定权重,例如对SCI论文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课题层次、课题数量、技术发明、理论创新(论著数量)、成果转化等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从而对医学科技人才复杂的智力劳动成果及科学研究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人才的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从而为医学科技人才管理提供较准确的依据。此评价管理系统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研究型医院对医学科研人才评价工作的实际需求,能客观地反映出医学科研人才在学术业务及科研业绩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1.2激励制度

注重强化激励机制,旨在提高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对医学科研管理的效率,给予医学科研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医院对不同岗位的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医院匹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修订《科技奖励办法》,对优秀科研人才进行立项资助及奖励,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例如,处在不同阶段的人才的需求和内在的特质各异,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要给予不尽相同的培养措施[3]。因此,依据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特点,设立不同基金,实现个性化管理。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京科九条”、“京校十条"、"京医十四条",医院联合社会资本建立转化基金;针对留学回国人员设立启动基金;针对青年科研人才设立种子基金;针对有应用基础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设立培育基金;针对海聚人才、院外课题中标人员、奖励及专利获得人员、高水平论文作者等设立匹配基金等。

1.3约束制度

为推进学术风气建设,提高全院人员学术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学术行为违规处理管理规定》和《学术道德准则》等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科研人员需在科技处备案:备案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如不备案发表文章不予认定。(2)加强科研管理者意识:加强科技处内人员意识,正确引导科研人员发表文章,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督。(3)加强宣传: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学术诚信承诺,在医院网站上传学术道德文件,举办学术道德相关的讲座。

2初步成效

医院科研人才评价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医管局青苗计划、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等的评价与选拔。医院青苗计划的遴选,通过科研人才评价系统推荐15项,立项6项。通过此系统排名前6名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符合率为83%。医院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的遴选,通过青年科技人才评价系统推荐35项,立项7项。通过此系统排名前7名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符合率为86%。人才作为医学科研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科研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4]。因此,经过多次科学论证,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推荐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平均符合率约为85%,此系统可望在各市属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工作领域推广应用。此外,从更深层次分析,随着此制度在医院的探索与推行,近年来医院的科研实力得到提升。从中信所的SCI数据情况分析,医院的SCI论著数量及排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体数量由2011年的72篇上升到2015年的190篇,排名由2011年的61名上升到2015年的62名,见表1。

3讨论

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通过文献调研法建立了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雏形,并在深入分析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Delphi法确立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权重大小对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因素、各指标进行均衡,从而在整体水平上优化指标,对三级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相关参数,例如:对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权重系数;调整了重点学科的权重;提高了高水平SCI论文的权重系数,因为科研论文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让同行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与同行之间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5];利用多层次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通过对医院现有的科研人才数据库进行测试评价,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性、可靠性分析,进一步检验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最终制定一个可进行综合评价的,高效、快捷、动态的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于实现了科研人才的个性化评价,针对每位科研人员进行纵向评价,即科研人员自身的对比,将其现有的科研业绩与既往和未来对比,同时,也实现了科研人员之间横向的对比,将其科研业绩与全科室(本专业)乃至全院人员(跨专业)对比,使其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更快的成长进步。其次,此制度可望通过分析全院科研人才的数据库,实现科室、团队之间的动态评价,从而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再次,此制度可望实现可视化显示,最终形成医院科研星标,从而辅助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人才进行精细管理。最后,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实时更新,从而实现了科研人才评价的实时化和动态性。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能很好的反映出科研人才的真实客观情况,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优点。此外,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表明,此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医院医学科研人才评价工作的效率。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实现了科研人才的个性化评价、科室乃至团队之间的动态评价;可望实现可视化显示,形成医院科研星标,对加强医院医学科研管理决策的精细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以及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经多次论证,此制度可望在各市属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工作领域推行,对科研人才进行科学动态管理,因才施用、各尽其能,针对不同医院的特点,培养一批符合时展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及团队。

参考文献

[1]孙凯洁,班志森,张华宇,等.某三甲医院十年间人才引进情况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3):21-24.

[2]凤磊.研究型医院科研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2):97-99.

[3]罗涛,孙凯洁.医改新形势下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病案,2016,17(12):43-44.

[4]李媛,张育军,蕾,等.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立体化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571-577.

篇4

[关键词]文科高等数学 素质教育 课程价值 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有志之士提出给文科大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培养文科大学生的数学素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课程的开设首先、甚至唯一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种误解导致一部分人或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或认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不了多少数学知识而否定在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还有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现在为止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教材,但由于我国各高等院校院系结构、学科布局的千差万别,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模糊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各种地缘因素引起的诸多差异,使得其使用效果还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价值以及教材。

一、数学教育对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塑造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

数学的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结论的精确性。数学的功能,是社会、科学、认识、教育和文化功能。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数学本质、特征、功能和方法的运用,可以为高校文科学生提供量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弥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足,训练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可以提供模型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数学试验仿真方法等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高度简洁、统一、和谐的美学方法;可以提供定量的符号化、形式化的表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整理自然、整理社会,还有助于“整理他们的头脑”; 可以提高文科学生智能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形成严谨、细腻、坚毅、务实、追求真理等优秀品格和陶冶崇尚善美的情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可见,在高校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处理和解决人文学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化甚至数学化趋势使大学文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越来越需要数学的支撑,虽然眼下还没有达到类似数学在理工科中的重要程度,但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前沿领域则已经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普遍感受到的发展趋势,一些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分支与方向如: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教育信息处理学等研究热点的蓬勃兴起也无疑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工具与思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有意进入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文科毕业生来说,在本科阶段就掌握必备的数学工具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意识,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良好发展铺垫更好的基础。但是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但可以通过文科高等数学的学习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终生学习。

二、提高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教材质量,实现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价值

1.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科高等数学教材和文科融合不够。作为课程建设重要一环的教材建设, 虽然已经有许多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突破, 具有文理结合的特点。但是大都受到工科高等数学的影响, 局限于工科高等数学内容的删繁就简,还是停留在传统理工科高等数学的基本套路里。使用这样的教材, 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与开设文科高等数学的初衷相差甚远。

转贴于

其次,教材中对数学史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现行数学教材中仅有少量的数学史知识,一般还作为附加成分单独用方框圈起来,有的与所在课本内容有一点联系,而更多的则没有联系,仅仅是课外读物。老师课上不讲,课后也不要求学生读。因为考试不考,学生也就不去理会,形同虚设。还有部分现代数学史的内容对文科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学生根本不能理解。

最后,文科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不够。高中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后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现在高等数学中许多知识点已经被放在高中课本中。另一方面,许多原来的内容已被删掉。这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但现在的教材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合理安排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首先,文科高等数学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 其追求的目标不应只是传授数学知识, 而更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塑造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微积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是许多课程的基础。微积分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里,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和积分为主要知识点。微积分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与极限思想有关的,因此极限的数学定义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现在大部分文科高等数学对于极限的分析定义只字不提是非常不可取的,当然这个定义是比较难懂,但是这个定义恰恰最能体现微积分的思想,锻炼学生抽象思维。此外, 应适当强调现代数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应适当突出有关数学理论的思想性和某些具体方法的启发性,特别是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应写得尽量地详细,以适应一般文科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使文科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基础对其今后发展的意义。

其次,应重视在数学知识教育过程中, 贯穿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教育。通过数学史的教育, 培养文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客观态度;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培养文科学生思考的逻辑性和科研的严谨态度。但要注意不能搞史料罗列照本宣科,而要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引导辅助学习的作用。数学教材中不但要有具体的数学史料更要注意数学精神的宣传,注意整个数学成果的产生及其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例如数学一贯被认为是严密精细的科学。学生也从来不怀疑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但数学的严密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仍存在对巩固数学基础、探索数学意义等问题还有争论,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等热点。让学生了解这些,从而少一些盲从多一点探索,对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是有好处的。

总之,高校文科数学教育急需发展, 特别是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 教材建设及理论框架的建设都急需改进, 必须吸收一批有能力、数学造诣高且知识面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文科数学教育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国楚,邮继征. 高校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1, (9) :79-80.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是改变高职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评价是整个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既是标准,更是导向,评价的科学实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高职生与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高职生结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1.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自我探究、与同学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等方式的学习活动。

2.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评价是在所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与资料,对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情感取向、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等的把握、判断和评定。[1]正确的评价是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导向和动力。

二、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原有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产生先人为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等偏见。所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即:学生既是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只有通过对高职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级阶段,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以及思维水平高度发展,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调节。这种自我评价与调节反过来又促进高职生个体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提高。[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促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统一。

2.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评价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成长与进步,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注意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再有针对地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适当引导。

3.过程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洞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强调高职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的改变等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运用、知能综合。学生成绩不仅是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映,是各项评价的总和。[3]

4.发展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纵向(自我)比较为主,以横向(学生之间)比较为辅,着重看基础、看发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4]研究性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实践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将前面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探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不仅在实践课程中获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而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教师说了算,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既有教师,或一位指导教师,或几位教师组成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小组;也有学生,或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或学生班级。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既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收获,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意识方面的体验。如:高职生在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如,高职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状态、学习习惯,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意志力、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专业素质等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评价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采用观察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非正式讨论和指导提高等方式方法。[5]

四、档案袋评价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是指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的各环节上所采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档案袋评价法、展示与交流法、答辩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档案袋评价法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的定义

档案袋评价法是将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关的信息有目的地汇集起来,建立起学习档案,表现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整、真实的记录,以此作为判定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依据。

2.档案袋评价法的意义

档案袋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充分尊重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和他人。档案袋评价法特别重视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反省,并依据收集到的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本身成为了学习的内容。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整个学习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过程等,使评价成为真正意义上课程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发挥出其指导教学、有效改进课程的功能。

3.档案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到的客观性资料、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研究成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收获体会、报告等有关的各种相关内容。

(1)客观性资料。专业实践课程资料极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到大量资料,如:电子课件、论文、视频、图书、文献资料的摘录或综述等。杂乱的资料不会对研究性学习起什么作用,因此资料必须归类整理,对收集的纸质资料要求列出目录,按目录顺序装订后放入袋内,这样既便于研究时查找,也可以考察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收集的电子资料应建好文件夹,一并发给教师。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资料,都要求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说明,写分析材料可以帮助高职生整理资料和学习思路,也锻炼了高职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资料的研究程度,避免敷衍了事。

(2)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后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如在学习过程中绘制的原理图、接线图、提出的改造方案、编制的程序等等。最后成果一般是实验报告册或专用周报告等。

(3)收获体会。收获体会是高职生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收获体会强调写出真情实感,既包括对自己所学习专业实践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也包括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乐于研究、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探索的积极情感、积极态度、创新的欲望、自信心的提高等。[6]

(4)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学生自我评价中可以记录专业实践课程的简要内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并通过自我评价,给自己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一个量化的等级或分数。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6]

(5)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主要是组内成员或班级成员对该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交流和分享的信息、成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在互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给伙伴以客观恰当的评价。

档案袋内的各项资料是评价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应提前向学生明确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将档案袋作为专业实践课程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7]

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不仅是总结性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更是分析性评价,因此评价成为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导向,才能促进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学习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朱立峰.浅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朝友.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5]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实验探究 策略方法

科学实验探究集知识、技能、悟性于一身,不仅能活化学生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如何丰富实验手段,拓宽实验途径,提高实验效果,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这值得所有科学教师深入探索。

一、加强探究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教师应该善于发掘演示实验的有效因素,充分展现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领悟、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到达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目标。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科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连通器原理后,有个学生把洁净的输液管泡囊剪去顶部,下留管10厘米长,成长颈漏斗状的容器,然后把容器弯成“U”型,向漏斗里加一定量的水。当液体不流动时,发现无论怎样弯曲竖直的管,左右液面始终相平,经过探究得到了连通器容器与大小、形状无关的道理。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提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身难忘。又如学了植物芽向光生长特性后,几个学生合作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种有顶芽的小植物苗的杯,放在剪去一个角的小纸盒中,把纸盒放在窗边,小洞对窗,白天让阳光从洞中照射顶芽,晚上用灯光照射顶芽,中途适当通风换气。几天后,他们发现顶芽向小洞方向生长了,验证了课本知识。

在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引导,引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或过难的引导,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或过易的引导,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所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伙伴”的角色。

例如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

师: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改变,除了上面的插入铁芯的办法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积极思考)

生1:通电螺线管磁性的强弱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吧!

生2:可能与线圈的匝数有关。

生3:老师,我想可能与刚才插入的铁芯粗细有关呢,换一根试试吧!

师:你们设想的影响因素这么多,那怎么设计好呢?是把这么多因素一起改变,还是一个一个因素改变好?

生4:(抢着回答)一起改变好,这样可以同时搞清多个因素对螺线管磁性的影响,很快捷。

生5:这样的话,结果会很难说清到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

生6:(举手)就像你今天吃了好多东西,后来拉肚子了,结果是哪个东西在作怪呢?(全班哄堂大笑)

师:(笑答)刚才的比喻虽然有点不恰当,但很形象的。从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研究几个因素不能“一哄而上”,还是逐一研究来得好。那研究时别的因素怎么处理呢?

生:应该保持不变,还可设对照组。

师:很好,这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这些因素就是变量……(学生设计实验,展开探究)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在不违背自主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甚至可以手把手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和表扬,才能保证实验探究的实效性。

二、限制实验器材,培养探究能力

如果我们按照实验手册“照方抓药”式开设实验,笔者认为有所欠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作一些材料限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给学生的思维插上双翼,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测导体电阻”实验中,传统的方案“伏安法”即利用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测未知阻值Rx的电阻,工作电图如下图左、右。

在此实验中我给出条件:一部分同学只利用伏特表和一只定值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另一部分同学只利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定值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学生们在积极讨论、师生互动中设计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电路图。

1.如下图,闭合K1,K2打开,测出Rx两端电压UX,再断开K1,闭合K测出电路总电压U,则U0=U-Ux。

2.如右图,闭合K1,K2打开,测出R0的电流I0,闭合K2,K1打开测出Ix,则U=I0R0。

3.如下图,闭合K1,K2打开,测出电流I1,则U=I1(R0+Rx),再合上K2,电流表的示数为I2,则U=I2R0。

I1(R0+Rx)=I2R0,得

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不需要R0利用滑线变器已知最大值,再配一只伏特表或电流表也可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等可行性方案。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非但澄清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关健,就连混联电路及开关控制等复杂电路组装、分析也得到了有效训练。在做有关电路分析计算过程中,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平时的许多疑难竟也迎刃而解。

三、改进科学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完成一个探究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遇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探究“声具有能量,声能灭火”时,我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两端都开口的饮料罐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用小锤击,放在鼓前的烛焰跳动。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敲锤灭火”,要求同学们改进实验器材,敲锤能使烛焰熄灭,以便我们对声波传递能量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的印象。开始,学生束手无策,来找我研究方法。我让他们吹蜡烛,一次张大嘴吹,一次收起嘴吹,看哪一次烛焰会灭,结果是收起嘴吹一下子就灭了。我又简单介绍了“伯努利原理”。给了这一启示,让他们几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几番努力,他们试过几种材料,最后选定椰汁易拉罐,将罐底剪去,并留下顶部和拉环口,在底部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将拉环口对准烛焰,用小锤敲橡皮膜,烛焰熄灭。实验宣告成功。我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但几天后一个学生来找我,说要是将拉环口大部分用透明胶封住,成功率更高。学生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在这一次活动中,学生都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持之以恒的毅力,认识到掌握更多的科学规律才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基础。

又如在做平面境成像实验中,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境?巧妙之处在哪里?书本上是用棋子作为物体成像的,实际操作下来,同学们都觉得像不大看得清。我因势利导问:怎样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想到:在玻璃上贴一层颜色深一些的膜,将棋子换成蜡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的某些演示实验设计欠佳,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教材上实验设计的优点、缺点,并鼓励学生对这些现成的实验设计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进行原型微化或变型微化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物质导电性测试系列实验,课本示范实验的仪器大,用药量多,教师上课携带沉重不便。我们把硝酸钾、酒精等药品都放在九孔井穴板内,用生日卡片里的音乐一集成块做成微型物质导电性测试器测试,能导电则灯亮好看,音乐声美,趣味性强,效果好。我们又把玻璃导管做成直角形,一端长2厘米,另一端10多厘米,把硝酸钾放在角里,10秒钟内就可用自制的微型物质导电性测试器测出导电情况(如用海波只4秒钟即可)。这样创新后,又可把课本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使课本知识顺利地植入学生的记忆中。

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探究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提高了探究和创新能力。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要靠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即便是有一点缺憾的创造,也要比无缺点的摹仿和抄袭更有价值。

四、渗透思想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探究活动的收获绝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只要学生真正投入探究活动,那么他们不仅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内在地产生对事物的态度与情感,这种态度、情感和知识一起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是探究活动所固有的教育价值,它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七年级关于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表面看起来没有显性的情感教育因素,但可以根据分子扩散运动的特点,在让学生观察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现象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精神,捕捉内心的感受,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维的收获。例如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三个探究流程,首先是“检验食盐溶解的快慢是否跟搅拌有关?”再是“检验食盐溶解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最后是“检验食盐溶解的快慢是否与颗粒大小有关?”这样的实验探究就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五、满足学生需求,延伸课外探究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但是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的限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我们老师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对科学现象、规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一一满足。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学生的实践技能。

内容安排可结合实验册中的小制作(如发电机、电动机)、小实验(如水瓶琴奏乐),结合我们生活中的物理活动(如测量自己登楼功率、测量学校到自己家庭的距离、测量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如判断未知磁铁的极性;测量电池组电压;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等)、各种练习册中出现的探究题(如找一根铁丝让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看谁的办法多),教师不定期提供探究索材和趣味科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写出探究报告。例如开展“紫甘蓝指示剂和试纸制作及变色范围测定方法的探究”课题研究活动,不仅加强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探究课题的方法。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各种仪器如PH计、密度计、旋转蒸发恒温仪等精密仪器的使用,摩尔浓度、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方法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后增加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只需要在原有的实验器材上添加两个弹簧测力计即可。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科学素养,使科学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如何进一步丰富实验途径,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摸索。

[参考文献]

1.毕华林《科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袁典清《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5)

篇7

关键词:学生;评价;科学实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55-01

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在科学实验的考核中让学生们强记一些实验的现象和实验过程,而忽视对他们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情感和价值观的考察与评价。但是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研究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制定合理的指标标准

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评价成绩与全班的考核结果挂钩,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那些新班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这个班级是怎样进行考核评价的。然后与班主任沟通将科学实验课堂的评价加入到班级的考核评价中。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在每次统计之后直接体现在班级考核评价结果中,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科学实验。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对既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修改。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学期中评价标准需要统一。在学期初始,教师告知学生对新学期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并与学生一起商量修改,最后定稿。当评价标准制定成功之后,一定要坚持在整个学期都严格执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并在下一学期中进行修正。科学实验的课堂评价要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性质的评价是一种形式,但是学生们可能对一些物质的评价更感兴趣,如为表扬一些学生,可以奖励他们一些手工制作的小红花。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是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就是有效的。

二、重视个体的针对评价

对学生个体的评价需要注重的是有针对性,个体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减少他们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总是爱低头,但是有的时候又会很认真地听讲,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通过对他的鼓励让他知道在课上应该怎么样做。当一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想要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自己,并认真对待他的回答,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评价。同时,在以后的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也要对这些同学多加关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师可以把评价项目具体划分为习惯形成、创新思考、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和实践操作等,因为这些项目反映的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例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少数学生会知道花蕊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会提出来雌蕊和雄蕊的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所以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对植物一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如在学习“种植我们的植物”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之后买一些花籽进行种植,并进行观测记录。还可以提示学生对这些种子的生长进行拍照记录然后带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交流。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极大的激励,更是对他们探索精神的鼓舞。因此,小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评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出作用。

三、端正实验的评价理念

在科学实验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有为了促进学生实验水平提升的激励评价,以实现小学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体现出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心。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的理念有时候不端正,只重视对实验理论的传授而对实验操作一带而过,只重视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还有一些教师单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出现普遍的无效性。因此,要想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期末的时候教师把学生这一学期的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提供给学生家长进行了解,与家长交流并制定下学期的学习目标等。班级中小组的实验结果也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将小组评价结果作为奖励优秀小组的依据,并鼓励小组中的学生继续努力。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凡是涉及到相关评价的讨论,都需要严格对待。这样,在正确的评价理念下,就能探索出一条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正确评价学生的道路。

四、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发挥出潜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能促进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吸收,不断提升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一、短小精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课堂容量大,每一堂课都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必修1的自然规律和原理很多,课堂中和课后能辅以短小精悍的微课,利于学生在课后快速的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难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微课担当起“必要的学习资料”的角色,成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其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只能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简。如一个时长5分钟的以黄赤交角为主题的微课便可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二、生动有趣――利于地理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的生成

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传播是单向传播,这时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往往成为一节“微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布卢姆说过“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是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学生去学习。”学习兴趣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情感。因而在设计微课的时候生动有趣就成了很重要的指导方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选取一些吸引眼球的图片和生动活泼的词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在地理素养,如主题是自然地理的,要结合典型的自然事物,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如主题是人文地理的,要结合时事,尽可能引入时事评析和自己的思考元素,让学生感受时展动脉。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微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资源多彩――利于呈现多彩资源融合的地理课堂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在微课中板图、PPT、白板、视频、教师有机结合,图、文、声并茂,给学生呈现的是一个多彩资源融合的课堂。每种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用的资源来表达:地理实验可以经录制和剪辑,省时形象,如大气热力环流实验、大气受热过程实验;宏观的地理现象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如褶皱、断层、天体、宇宙;地理过程可以用视频、动画来展示,如板块运动、锋面和天气、太阳的视运动等。这些资源可以是我们的一手资料,也可以借用他山之石――优质课堂的片段,如在极地地区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市黄道路才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的《南极地区》里的节选片段作为微课穿插课堂,过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四、灵活机动――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灵活学习

与传统课堂的限时限地不同,微课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硬件允许是前提)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进行学习。

1. 时空的灵活性

微课可以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课堂的延伸,对某重点难点的强化讲解或者训练,学生可以在课后安排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学校、家里、甚至路上)来学习,遇到了疑惑马上通过预设的微课学习。如学完天气系统,对于冷锋的天气过程不是很理解,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马上学习,及时灵活。

2. 层次的多样性

地理是一门对能力要求很高的学期,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快慢不一。在一对多的传统课堂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一样,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来挑选微课,来决定微课的快和慢,甚至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可以不断的重复播放,效果显著。在录制前先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大致的分类,包括基础、提升、拓展等,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层次可以录制不同的微课。以微课《地方时》为例:

Ⅰ层(接受能力较差,自觉性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知道地方时的概念,能做简单的区时换算。

Ⅱ层(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上进心):在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灵活应用,能在经度、时间之间自由换算。

篇9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作者:李凤 李文娜 单位:艾立特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石运甲.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

[2]陈石海.探究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策略[J].四川水泥.2016(02)

[3]杜成俊.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

篇10

1. 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做好课堂准备

支架式教学围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展,在课堂一开始借助支架和情境的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一步步的引导下激发其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在不断的深入中形成直观感知,为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讲定语从句时,我就想借助支架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点。首先,我利用例句向学生清楚地讲解从句的含义和使用方法,让其有个初步认知。接着,我直观讲述从句主要构成部分的用法。然后,我引出典型代词“who”、“whom”、“that”、“whose”、“which”的用法和特征。最后回归教材和学生一起探究,在实践中具体分析。这样的设计能给学生的难点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其建立信心不断深入。搭建支架后就要设计情境,我们为学生造了一扇“门”,自然要帮其打开。紧接着上一案例来讲,学生得知“who”、“whom”、“that”三者的先行词是人的名词或代词,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学习,我就围绕教材借助例句利用问题设计情境,促进学生探究,像“Is he the man who wants to see you?”就涉及“who”用法,我就抓住这一点强化知识点,在促进问题解决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此外,我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像辩论、竞赛、对话等。

由此可见,在教学前做好铺垫很有必要,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其融入,还能简化知识点,促进其吸收,帮助其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2. 鼓励自学,开展合作,激发学生思维

做完导入工作后,就要迎来“重头戏”,给学生建立目标,让其知道自己在这堂课上要掌握什么,是否能完成,如果不能独立完成该怎么办?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要充当引导和指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提升。

比如,在讲How much is / are ...?的句型时,我就一改以往长驱直入的讲授模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how much后面的系动词用is还是are取决于后面主语的单复数,而是让学生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在不断的实战总结中得出这一规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记忆,还让其养成勤思动脑的习惯。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时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合作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比如,在讨论Here you are的意思时,学生独自思考大多理解得很片面不能全面归纳,我就让其围绕这一词组开展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有的学生说是用于购物或借东西,有的学生说用于给对方物品,还有的学生说用于帮人寻物。这样一归纳,词组的理解就很到位,学生积累的时候就不会有缺漏。

由此可见,支架式教学不仅需要独立探究,也离不开合作学习,两者结合,在学生掌握基础后促进课堂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促进其知识深化,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3. 效果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学生提升

科学评价和及时反馈是开展支架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初中英语的基础性,一方面是对其学情的有效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点的再回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知识构建,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上课情况适当地选择知识点进行精讲,尤其是语法方面,确保学生掌握。比如,在讲what和which 的用法时,考虑到学生对其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在其合作探究后进一步指导,帮助其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在于所指范围,我利用例句补充说明。比如,what是泛指的用法,像What flower do you like best? which是特指的用法,像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cat, dog or rabbit?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知识点上没有模糊。之后,我们就要检测,看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决定要不要再细化。通常,我会采取做题的方式,让学生趁热打铁,加深记忆。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像定语从句我就会让学生翻译,考查其对先行词的判断。最后,评价环节必不可少,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其克服为难情绪,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