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法制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法制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法制建设

篇1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治乡村;路径初探

1我国“法治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十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建立法治化的社会。法治国家是全方位的法治,不仅要全面推进党的法治,做到依法执政,还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治,而且要推进社会法治,从而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可见,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重要领域和重要一环。建设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的法治,法治国家就无法推进;同时,法治社会建设可以为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的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法治乡村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农村的重点领域,提倡新农村的法制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全面重申了依法治国理念,再次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新期待,广大农民也对依法治国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他们强烈呼吁和衷心期盼建设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法治农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近几年,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扩大,而农民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氛围,更加迫切的需要加强农村法理化法治建设。然而,从目前法治乡村来看,如何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提高村民的自我民主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农村秩序,最终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恰恰是我们在“法治乡村”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2“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2.1宣传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当前农村法治状况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是基层乡村干部无法胜任农村法治宣传员的角色,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的重视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宣传工作,推行落实国家政策往往摆在主要工作方位上。另一方面是法治宣传员的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下乡时间短,日常工作任务繁杂,导致大叔村干部无暇宣传法治乡村重要性。虽然法律对农村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法治操作过程中,村民自治的真正作用还是难以发挥。最后,国家普法法治宣传队及其法律志愿者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心普法宣传,而很少甚至没有普及到农村。农村法规体系的缺失进一步致使村民在某些情形下依旧无法可依,目前法制建设多停留于立法层面,在村民守法及其执法依然存在问题。

2.2法治意识薄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农村作为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方略推行的重要社会群体而言,整个农村因为种种原因对法律的认知及认同度较低,村民的守法意识及其要受法律保护的意识都很差,村民对农村的礼仪习俗的尊崇遵循都超过了对法治化的应用范畴,大部分农村都缺乏现代法治化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氛围。我国农村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对农村大多数村民、村干部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农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及其农民的法治观念赶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下的法治管理,法律在调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加之农村社会法治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时,农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家族观念、血缘关系、宗族派系相对于村民自治而言更是占据了社会管理的主流方式。基于农村整个经济基础水平和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专门针对农民的专门法律知识培训还不够系统化,普法教育的知识水平与普及程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中提出的新知识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村民的法律知识和能力。而这一切,农民传统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3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若干路径

篇2

[论文提要] 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造成了整体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这种低效率的状态,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针对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谓“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有效的“机制”一旦形成,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就能保持稳定运转和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制度”、“体制”和“政策”则是促使有关“机制”形成并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指为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需要具备的城乡系统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构成城乡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相应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应该包括空间]进机制、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产业关联机制、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生态良性互动机制、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主要内容。要通过推动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这七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等七种机制。

一、城乡空间]进机制

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进的机制。合理的空间]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规模,以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二是确保高效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

我国人口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但2006年城镇化率仅为43.9%,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但同时还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等现实约束,以耕地资源为例,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9公顷。因此,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空间]进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空间]进机制主要通过规划、法律等手段来引导。首先,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禁任何缘由的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确保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其次,要科学规划城镇和工业布局方向,城镇和工业用地优先使用荒山、荒坡等不宜农耕的土地。最后,要提高城镇和产业空间利用标准,城镇的空间开发要以内涵式开发为主,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组团式城区,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产业空间布局要符合高标准的多层标准厂房、单位土地面积投资下限等要求,采用节约型生产方式。

二、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

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是指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选择就业的机制。完善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机制可确保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依靠城镇化吸收过剩的农业人口,依托大城市发展辐射作用覆盖面大的城市群,使城镇化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

通过城镇化使落后地区的人口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城乡人口流动与就业机制主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加以完善。首先,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小城镇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做好大中城市高水平教育机构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其次,要彻底消除对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禁止就业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充分尊重公民的迁徙权利和就业权利。最后,要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尤其要提高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治安、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乡产业关联机制

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指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镇产业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之间的互利合作。完善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是体现城乡经济主体利益一致性,进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我国对外输出的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能源、矿产、粗加工品为主,过短的产业链条和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削弱了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乘数效应的实现。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就必须合理安排各类城镇和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城乡产业关联机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首先,要大力扶持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镇食品工业、农机工业、批发零售、粮食期货等涉农产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要理顺乡村农业与城镇工商业的产品交换关系,避免粮食、食品和农资价格的大幅波动,确保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物流的顺畅和贸易的公平。最后,要大力调整产业的布局结构,按照规模化的要求布局农业,按照集群化的要求布局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各产业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融合。

四、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存款、贷款、证券、财政资金等金融资源交互流动的机制。合理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应当确保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特征,由城镇流向乡村的金融资源主要是有限的财政资金,而由乡村流向城镇的金融资源则主要是大量的居民存款。建立和完善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效果将产生关键影响。城乡金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尤其要在中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提高金融资源的整体规模和质量。其次,要积极引导城镇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开拓业务,提高城镇金融对农村金融,以及大中城市金融对小城镇金融的带动作用。最后,要努力创新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制度,大力推进小额信贷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效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业务。 转贴于

五、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

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是指城市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对乡村及落后地区的扩散并带动乡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般来说,大中城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集中地,而创新成果向乡村地区的扩散和传播能力将决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

我国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中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而且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渠道不畅。城乡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主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科研机构的整体规模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增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实力,而且要大力鼓励企业界的研发活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其次,要加强科研机构与广大农民和落后地区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产业转化。最后,要提供合理的利益诱导政策,鼓励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建设。

六、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

城乡生态互动机制是指城乡之间生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地域上相连的城乡在生态上本就是一体的,任何一方生态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的生态造成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产生进一步的连锁反应,而良性的生态互动机制则可保证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扭转生产方式,实现碧水蓝天的良好生态。城乡生态良性互动机制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相关制度来实现。首先,要大力改造和恢复生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抓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划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地区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其次,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完善投资项目环境保护审查、污染物排放许可等制度。最后,要积极扶持循环型经济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改造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

七、城乡社会文化融合机制

篇3

关键词: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个最大难点,就是点多面广,工程大小不一,没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面谈谈我对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加强对乡镇建设管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对建筑工程方面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逐步树立依法,依程序建设的法制观念。加大对乡镇领导、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责任感。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农民建房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农民建房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节能、抗震、环保、防灾常识,提高广大农民的节能、抗震、环保、防灾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依法建房、科学建房、安全建房的观念

二、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各乡镇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 各乡镇长是辖区内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和强化工作职责明确村镇建设工程安监机构,建立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责任制,落实专人做好事故信息的报告、跟踪、分析、统计、应急救援、事故信息举报投诉处理等工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实施业务指导。

村镇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居民和农民自建房业主,村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与材料供应单位及个人等各责任主体,按各自职责对所承建的工程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将日常管理和技术服务延伸到村,建立起适应村镇建设量大、面广、点多的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

三、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

各乡镇根据总体规划年限和发展情况,必须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总体规划修编。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批建,实行集中开发,集约建设的决策,节约用地,有利于城镇亮化美化,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镇品味,有利于统一招投标和质量安全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可起到重要作用。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参与村镇规划中相关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组织开展对各村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村镇建设专项规划技术性审查工作。

四、严格行政许可,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源头管理

规范项目审批,严格工程设计、施工条件的审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镇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已按法定程序办理相关建设手续的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对30万元以上的乡镇建筑工程都要求由具备相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出具勘察报告和设计图纸,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作为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使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强制性标准得到较好落实。另外对30万元以下的工程加大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采取免费提供勘察和通用图集等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各乡镇人民政府鼓励村民自建住宅工程使用国家、自治区、村镇住宅通用设计图纸。

四、大力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制度

对必须监理的工程项目,如不按要求办理监理的工程,不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不颁发施工许可证。规范监理行为,要求监理企业针对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严格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进行监理。严厉打击监理单位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大监管力度,抓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管理

(一)对未依法取得审批手续的在建工程,依法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完善有关手续并确认无质量安全隐患后,方能复工。

(二)对依法审批的在建房屋工程,要逐一认真检查,凡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依法责令立即停工整改。

(三)对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工程,发现有质量安全隐患的,依法责令立即停止使用,并要求建设单位采取加固等措施,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质量安全鉴定,确认无质量安全问题后方可使用。

(四)加大对深基坑开挖、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和起重设备安装、拆卸等易引发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管。重点抓好专项施工方案、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的监督检查。

六、结束语

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使建房者自己重视房屋建设质量,其才能对施工者有所选择并提出高标准质量要求与质量监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芒市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工作 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维系生态安全的主要途径,芒市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以水源涵养发展工作方略为指针,以保护水土资源为中心,依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全市29个水土保持野外调查单元的分析、历年资料及工作经验,针对芒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1、芒市概括

我市1999年和2004年两次分流域遥感调查水土流失情况,经前后调查结果比较,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2.09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增加112.87km2,中度流失面积减少102.18km2,强度流失面积减少33.93km2,极强度面积减少8.853 km2,侵蚀强度呈现中度和强度流失面积减少,轻强度增加的趋势。就全市流失地类结构而言,坡耕地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0%,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远高于其它地类。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生态修复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必然选择。

2、芒市水土保持工作现状

近年来,芒市水利局认真实施水保法和森林法,采取治理与管理两手抓的做法,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和营林造林力度,开展了以坡面水系治理为主,治沟为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面积,建立水源涵养林,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和改良,加强荒山荒坡的治理,改造疏幼林地,25°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而使芒市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自1998年以来共实施5条(邦滇河、放马桥河、清塘河、南目变河、南懒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现有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保存为60%以上。

3、当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存在的问题

2012年至2013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14个,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6个。在已受理相关申报项目中,申报率达90%,项目实施率达90%以上。

然而,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落实水平并不理想,水土保持方案作为项目核准、立项和建设的主要技术文件之一,业主单位一般能主动申报,但是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重申报,轻落实”、仅仅为了拿到审批文件,水保方案成了项目继续建设的敲门砖,建设中仍然是注重主体工程建设,忽略水土保持工作,一般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或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都能按要求实施,但是方案新增的针对性水土保持防护措施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甚至根本未开展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后续设计工作。

一是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项目建设场地的临时排水、沉沙、临时拦挡、临时覆盖、临时绿化、洒水降尘等临时防护措施,大多没有按照方案要求落实,建设单位仅从施工场地管理方面考虑,在项目建设区边界砌筑围墙或用钢板围挡,虽可防止或减少对围墙外侧造成影响,但围挡内部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表土剥离措施及后期工作未认真落实。大量表土资源的浪费,以及项目建设后期实施绿化时,因未按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剥离表层土,造成覆土土源缺失。再加上后期现场处理及恢复不到位,对土地恢复和植被生长有直接影响,甚至造成土地资源闲置和次生水土流失危害。

3.2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2.1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监测工作。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工作,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以及科学、合理、系统地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手段,加上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宣传不够,导致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3.2.2有的项目业主单位虽然在项目开工前就委托水土保持监测,但监测工作存在一些不足。

业主单位不配合修建监测设施、设置径流小区、监测点等,致使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获得难度增加,准确率降低、资料存在缺陷;监测频率低,没有按方案要求和监测实施报告进行监测;监测报告编写不规范,监测范围与实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不一致,甚至直接从水土保持方案中照搬。这样做的后果,无论是对反映项目真实水土流失状况、检验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技术合理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还是竣工验收,都是不利的,也达不到水土保持监测的初衷。

3.3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率在不断提高,每年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数量在逐步提高。但审批后的水土保持方案在实施中有较大差距。

一是法律法规对水保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太轻。对开发建设项目业主不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违法行为,在法律责任中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不能强制处罚这种违法行为。而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处罚标准太低,达不到处罚目的。

二是执法环境不好。在“重人治,轻法治,权大于法”的传统意识支配下,部分领导和部门法制观念不强,行政干预多,执法阻力大,致使执法力度不强。

三是开发建设项目单位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开发建设业主对执行水土保持法意义认识不足,只注重立项报建审批,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不认真不及时。

4、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保法律意识

宣传教育是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基础工作和重中之重,更是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水利主管部门在现有宣传基础上,每年结合节假日、“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在大街、乡镇等地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展板、分发宣传教育材料、做游戏、现场讲解等方式,宣传水土保持常识,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报道,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理念贯穿并落实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收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

4.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监测手段。

4.2.1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

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用于验收的监测报告,而且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要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4.2.2提高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

宣传是每一项工作的先导,也是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要重点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4.2.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对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监测技术方法和监测手段上,建议具有监测资质的单位,要结合实际、面向生产,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方法,尽可能将新技术引入和应用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中。走水土保持监测跳跃式发展的路子,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他们才能制定出 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4.3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4.3.1对全市辖区内可能造成水土保持流失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拉网式定点检查。

在拉网式检查中主要检查建设单位是否按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否按规定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已批项目是否竣工并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开发建设项目活动造成了哪些水土保持流失及相关治理情况等。

4.3.2加大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和举报奖励制度。

积极鼓励社会人们团体及个人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并造成水土流失的个人或单位。经核实后,依法进行查处,并给予举报者适当的奖励。

4.3.3强化前期工作,切实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以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以落实“三同时”为核心,是推动《水土保持法》全面贯彻实施的突破口。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做好各部门的工作,将其纳入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之中,做到没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核发的《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证》,不得立项和开工建设。同时要切实加大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水土保持设施变更设计的审查审批工作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竣工验收工作。

5、结束语

总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在水土保持法的约束下,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其程序化、规范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任须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把水土保持工作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厚才;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2007,(01)

2、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中国水土保持 - 2007(1)

篇5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6-02

一、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 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 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 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 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 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 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 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篇6

切实了解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认真研究农村法制传播面临的问题,是实现农村法制建设以及确保涉农法制传播致效的前提和基础。据有关农村法制建设现状的实地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还相当薄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任务在农村还很艰巨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传媒涉农法制传播,除了面临农村受众的法律意识一直非常淡薄的老问题之外,还面临不少亟须予以重视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给法制建设与宣传带来新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变换职业和转换身份创造了条件,使农村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一是以承包土地为主的群体。这一阶层目前是农村社会最大最主要的群体。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的高度分散,传统法制观念、法律文化的严重缺失等原因,他们对法制的认知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阶层,一方面他们在农村依然承包一块土地,另一方面又在城市中从事建筑业、饮食业、修理业等劳动,他们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其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更需要法制来保障他们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工业化进程加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阶层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三是个体劳动和私营企业主群体阶层,他们一般具有某方面的技能,但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对法律不怎么关心,只有在涉及切身利益时才想到法律。四是乡村管理者阶层,包括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以及村民小组成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不强的现象。五是农民雇工阶层,该阶层对其所经营管理的财产没有所有权,但人数较少。这些阶层由于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需要。②

“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受众的接触与选择,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而占有市场,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新闻媒介及其设定栏目的准确定位”③。因此,传媒应深入了解当代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各阶层受众的利益诉求、收视习惯、信息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从法制上宣传、引导和整合农村社会各阶层,促进其融入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目前我国新农村普法宣传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传媒涉农法制传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观念、手段及实践成为新农村法制传播的新课题。我国农村传统的经济体制正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之中,农业与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管是农业的承包,还是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都迫使农民接受现代的契约观念。同时,由于现代市场活动是以经济组织互动和流通为主,而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简单的农业组织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增加,而现代社会组织间的互动所体现的是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关系,或者从根本上说,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契约④,由此,农业组织法律规范化成为一种现实的要求。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倾向虽然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农村市场的契约制度尚未建立,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市场契约的主体。如何培养农民的契约观念,培养他们运用契约手段,积极进行契约实践,成为能否顺利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传媒涉农法制传播必须注意的一个新内容。

农村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传媒舆论监督任务艰巨。目前,有关农村的法律虽然已具相当规模,但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有些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某些法律、法规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具有明显的义务本位特点,强调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对维护农民权益、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授权性”、“服务性”规范体现不够;基层政府的行为没有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各种监督力量各自为战,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舆论监督机构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可谓任务艰巨。

树立人本法制理念,改进传播方式

农民问题是核心,定位要准确。涉农法制传播致效的前提和基础是准确定位,为此,传媒应深入农村,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想做好涉农法制宣传报道,必须真正了解我国当代新农村法制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当代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各阶层受众的利益诉求、收视习惯、信息需求等情况,通过有一定深度和系统性的宣传报道,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只是把节目做成一个表面化的涉法事件报道或者是法律知识性的介绍。

新闻服务生活,选题要贴近。当前传媒涉农法制报道在选题方面往往过多关注刑事案件而忽视民事案件,即便报道民事案件也大多反映村民之间的邻里纠纷,没有真正地反映出当前农村的现实问题,如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情况、农民减负政策的落实问题、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问题、贫困学生救济制度情况、扶贫工作的法律监督等。总之,涉农法制报道应真正立足于“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受众”去选题,切实满足农民对法律的真实诉求。

知其所以然是关键,注意系统策划和深度挖掘。采写涉农法制报道不能停留在对现成事实的处理表层,还要深入事件的表象,结合法律点,在阐释法理的同时,把视角拓展到案件背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命运经历,揭示与法律事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成因,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增强法制传播效果。为此,对选题要进行系统策划和深入挖掘,使涉农法律宣传有一定的体系和深度,这样才能培养农村受众较为全面深入的法律意识。比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这里面就涉及了很多的法律问题,传媒可以通过提前策划,从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及拖欠问题到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管理、从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到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等角度,以深入系统的传播方式关注农民工的法律问题,其传播效果远大于孤立的表面化的报道。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要灵活多样。法制宣传报道在形式上要多探索符合农民口味的报道风格和样式,注意拓宽题材范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除了增强目前观众喜爱的以案说法的故事性和服务性之外,还可以制作针对农村的法制信息报道,及时传递新法规以及农村法制建设的新动向;还可以增设论坛式的节目,针对农民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在报道中尝试性加入娱乐元素,如通过Flash、情景剧等方式,通过法律宣传与戏曲曲艺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素养,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要增强报道的参与性,让农民在参与和互动中学习法律。

多渠道开展农村法制传播与服务工作

媒体合力。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各自宣传优势,形成合力,从而营造浓郁的农村法律氛围。各家媒体应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采取多方位、多渠道的方式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加大农村法制传播的力度。比如大连电视台《法制天地》栏目就设置了《每周断案》板块,每周推出一个依据真实案例演绎的法律事件或纠纷,让观众判断事件的主人公是否违法犯罪,违了什么法,犯了什么罪,观众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来参与,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学法的平台,普法效果非常明显。

送法下乡。定期组织送法下乡活动,开展农村实地法律宣传教育。要结合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抓住农民最感兴趣的问题,围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咨询和服务。如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下乡活动应遵循“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传播资料,登门到户宣讲,分发普法资料,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法律知识,增强宣传效果;定期开展村民法律座谈、法律讲座,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切实提高农村受众的法律素质。

法律援助。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如在城市里帮助农民工成立自己的组织,鼓励农民工加入这样的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法律援助,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涉农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在农村设立法律咨询室,使农民遇到有关法律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法律的帮助。

日新月异的中国新农村,将对传媒法制传播工作产生更多更高的需求。大众传媒对于新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作为现代化进程推进器之一的大众传播媒体,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21世纪新农村的变化,如何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了。

注 释:

①刘白明:《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昌高专学报》,2006(5)。

②阮雪梅:《以法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217页。

④齐心:《中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特点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

篇7

关键词:城建档案 档案管理 困境及出路

前 言

城建档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建档案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管理的内容日趋复杂。面对新形势下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科学、全面、迅速发展,应积极探索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出路。如何进行城建档案管理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其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出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概述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

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城建档案管理陷入困境。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主要是由于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其具体内容如下:

1.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

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致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执法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制约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条款上进一步对城建档案工作给予了支持,同时也拓展了城建档案的服务地域,如:城市、乡村都纳入了城建档案的业务范畴,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尚无进一步修订或完善。另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较低,使得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过缓,也造成了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2.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在城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说来,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亟待转变。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足,在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阶段,不利于现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滞后。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不足,使得城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三是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于缓慢。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开发至关重要,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需要。

3.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档案收集来源不均衡。总的来说,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在管理权限上,专业部门内部档案收集较多,而外部收集较少,档案资源收集容易存在漏项、空白的地方。另外,在档案资源处理方面,城建档案工作也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盲目收集和没有分类管理,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城建档案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优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城建档案管理的出路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水平,改善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针对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城建档案管理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

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是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应加大城建档案管理的执法力度。对于不够完善的城建档案管理办法,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完善,制订出实施细则,明确权利义务, 障城建档案管理,为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对于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宣传也必不可少。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宣传媒体,加大对执法的宣传力度,调整内外部执法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协作,积极参与执法;对于多发、贯发违法案件重点突破,加大责任追究及处罚,使行政执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2.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加大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宣传,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断优化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大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介入力度,切实加快观念的转变。二是要加大城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对城建管理信息化而言,要结合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化办公设施,逐步搭建档案资源流转、利用平台,缩短档案资源归档的周期,提高城建档案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利用率。三是要加大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开发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应对横向和纵向的档案信息管理实施分步开发,优先满足小区域既有档案资源的信息化需求,并兼顾大区域信息化开发的过渡,同时,统筹规划大区域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为整体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3.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

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目标管理,规范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要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首先,要统筹安排城建档案资源的收集。把资源收集纳入目标管理,统一规划收集的对象、结构和层次,制定相应目标,分阶段达标;严格按照城建档案管理分类大纲逐步堵漏补空;认真分析资源分布结构,有重点地突破资源收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其次,积极推行档案资源收集方式的多元化。对于能够纳入特种载体收集的资源,力求搭建微机化或网络化管理平台进行采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为资源使用、服务提供保障;同时,对符合既有收集资源向特种资源转换条件的,逐步进行载体转换。再此,要加强档案资源的规范化处理。做好档案分类研究,把好关口,分清层次,做好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统一,杜绝垃圾资源的侵入;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的工作流程,结合多元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提高管理效率;另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的检查督促。采用平推检查和互检的方式予以监督与交流。

结 语

总之,城建档案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与城建档案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在进行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应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不断探索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关于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城建档案.2009(01)

[2]吴召艳.论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外建筑.2009(03)

[3]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9(07)

[4]王洪云.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档案.2009(03)

篇8

2012年我县普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司法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工作立足点和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实施“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县规划,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为主线,进一步健全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全县法治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

2012年是“六五”普法工作开展的第二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年。根据“六五”普法的工作要求,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县普法教育领导组成员,组成了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县六大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37个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县级机关各部门也相继建立或调整了普法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健全了全县“六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六五”普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关于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充分结合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费县“六五”普法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单位、县直单位及乡镇量化考核办法》。《量化考核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普法职责任务,为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县规划,形成全县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六五”普法效果进一步提升

1、建立普法专题网站,打造“六五“普法新平台

“五五”普法期间,我局利用农村远教平台开展的网上QQ普法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学法用法,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的网络普法体系,丰富网络普法的形式,我局不惜人力、物力,在费县司法局网站的基础上,开辟建设了费县普法依法治理专题网站。网站建设围绕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和科学引导的工作方针,栏目设置力求科学、规范和全面,最大程度上增强普法宣传效果。一年来,我们在网站上法律法规学习辅导讲义、学法用法提纲以及普法工作动态等各类普法信息100余条,通过网络开展了3次普法问答和网络调查活动,整理了一个超过2000道题的法律知识题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普法教育效果。同时,我们在网上QQ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费县普法在线空间的形式和内容,开通了普法在线腾讯微博。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登录、和浏览普法微博信息,同时对网民的留言进行及时回复,认真解答有关的法律问题。普法微博的开通在普法人员和普法对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零距离的绿色桥梁,使普法学法的效率有了极大提升。

2、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

今年以来,县司法局、普法办公室加强与有关执法部门和行业主体的沟通联系,整合资源,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3.22世界水日、4.7世界卫生日、6.5世界环境日、6.25全国土地日、5.1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法律主题集中宣传活动11场次。活动宣传内容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采取发放宣传材料、解答法律咨询、展出法制宣传图板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的开展既营造了节日期间法治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也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在全县广大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按照“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提升宣传效果”的要求,县司法局、普法办公室积极与县电视台、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联系,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一周播出“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宣传字幕,利用县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手机短信群发平台,向全县广大群众发送普法宣传短信,倡议全县公民学习十精神,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巩固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成果,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最大程度上扩大了法制宣传活动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了宣传效果。

三、突出重点,讲究实效,“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开展

根据全国“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将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列为“六五”普法重点对象,依照我县“六五”普法规划和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要求,我县将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作为新一轮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开展“法律六进”的实施意见,通过细化要求,落实了责任,明确了目标;努力突出重点人员学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做到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法律六进”的有机结合,由点及面,全面提升普法效果。

1、以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为抓手,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历来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费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成绩、依法决策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个人档案。按照省、市普法办要求,每年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年度普法考试,及格率达到100%,有力地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根据各自单位工作实际,广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进一步健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了严格执法,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以农民和农民工学法为突破口,深入开展 “法律进乡村”活动

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和农民工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把农民和农民工的学法用法作为“法律进乡村”活动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启动了“131”工程(即每个乡镇有一个法制辅导员、每个村有三名学法用法带头人、每五户有一个法律明白人);二是建立了三项制度,即定期学法制度、农村“两委”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普法宣传联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三是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活动。采取法制宣传资料到乡村、以案示法到乡村、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到乡村、法制文艺到乡村、法律援助和法律顾问到乡村、人民调解到乡村、综合治理到乡村、民主法治建设到乡村。广泛宣传了土地、森林、婚姻、刑事、治安、继承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目的,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法律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我们立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年初专门制定下发了《费县2012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学校法制教育,深化依法治校,切实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是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全县各中小学校坚持学法“经常化”,严格落实了常年学法计划,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二是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法制报告进校园”活动;三是进一步拓展第二课堂,全县各中小学校还广泛开展了法制作文比赛、摸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以及“反警示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学法用法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上营造了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4、以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为目标,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县司法局、普法办公室制定了我县“法律进企业”工作标准和“法治企业”创建标准,加强联系协调,全县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向广大职工宣传了《职业病防治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法律素质。县属重点企业建立健全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制度,加强了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

5、以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为促动,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

为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我们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普法工作与社区中心工作有机结合。立足于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开展宣传教育,以社区经济发展促进普法工作进步。二是普法工作与维护社区平安稳定有机结合。以“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强法制宣传橱窗、法律图书角等阵地建设,在预防社区违法犯罪、化解民间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宣传法律,促进社区法制建设。三是普法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6、以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最终目标,深入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

所谓“单位”,主要指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的公共事业机构或组织,如银行、医院、车站、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它们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全县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运作要求,分别确定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和内容,切实以“法律进单位”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的法律信息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了《水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等专业法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阵地,围绕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办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栏目,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四、普治结合,明确任务,法治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费县2011-2015年依法治县规划》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创建量化考评标准体系,大力推动法治费县创建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各乡镇、各部门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狠抓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构筑了一个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的依法治理网络。全县各级坚持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重大问题注重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按照“四民主、两公开”要求,积极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校园”、“执法示范窗口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在行政执法部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了全县依法治理进程。县司法局、普法办联合县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 “民主法治村(社区)”申报考核工作的通知》,加强指导各行政村、社区抓好以“四个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依法建制,以制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规范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全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公民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县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今年,我县又有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村被命名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县工商局、县农商行、费城街道初级中学、县供电公司、探沂镇柴埠庄社区、费城街道小安子村5个单位被评为“全市‘法律六进’示范点”。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基础,树典型,以点带面,努力实现普法工作的全面提升。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各单位、各部门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的落实,不断完善普法组织网络建设,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调研力量,抓好机关、乡镇(开发区)、村、企业、学校等不同类型普法典型,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

篇9

首先,深化农村普法教育要坚持“六化”:

一是宣传队伍要网络化。目前,农村普法工作普遍缺乏专(兼)职队伍,基层司法所由于人手少,工作开展很难到位。为此,不仅要充分发挥县普法宣讲团、镇普法联络员优势,积极构建一支由法律服务工作者、村人民调解员、村普法宣讲员、户“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农村普法网络,确保农村普法队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情有人抓、工作有人干,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农村普法队伍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其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普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宣传、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资料进乡村、法制信息进乡村、法制文艺进乡村、法律服务进乡村等活动。各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要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节目,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教育;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义务法律咨询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报刊、电视、电台、农村广播要增加法制内容,广开普法栏目。网络宣传教育要针对农民特点,调整栏目,充实内容,努力提高点击率,向农民传播法制信息,扩大农村普法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农民学法用法效率。

三是宣传阵地要固定化。要大力加强农村普法阵地建设,乡镇要依托文化站、农民培训中心等建立法制学校,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村要建“五个一”工程,即每个行政村要建立一套村民学法制度、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制宣传栏、一支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每年定期开展一次群众性法制教育专题活动,努力拓宽农民学法途径。

四是宣传经验要特色化。在农村普法工作中,要通过“学法用法示范村”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农村普法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进行推广。对在普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与先进典型,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培养和树立一批学法用法的先进个人和组织,充分发挥先进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把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五是宣传内容要实用化。要根据普法对象的特点,选择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强、易于接受的普法内容,并有侧重、分层次地进行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群众需求和社会变化,结合群众关注的、常用的法律法规灵活地进行学习和宣传;要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法律真正为民所想,为民所学,为民所用。例如对青少年学生,以《民法》、《刑法》、《义务教育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对普通村民群众,以《婚姻法》、《继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础法制常识以及《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的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平安法治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六是督查考核要经常化。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督查考核。对农村普法工作建立层级管理制度,形成镇抓村、村抓组、组抓户的格局,层层抓落实。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农村普法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镇“五五”普法考核的主要依据,不断推进农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深化农村普法教育要做到“五结合”:

一是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当前,加强农村普法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法制,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二是要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农村法治文化,重视法律思想、法治精神的宣传和渗透,让法律文化融入农村主流文化中去,用法律文化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是要与平安法治建设创建相结合。立足于农村实际,注重培养广大农民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和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不断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依法维权的主要渠道,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篇10

一、抓机制,强化领导,形成合力

我省从完善领导机制入手,着力解决“法律六进”工作的长效性问题。

高度重视“法律六进”工作。省委领导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就确保“法律六进”工作落到实处提出明确要求。*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出席全省“法律六进”启动仪式,并向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的代表赠送了普法教材。*年,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柏继民出席全省“法律六进”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对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今年,省委副书记刘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柏继民,副省长郭兆信等领导同志对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作出批示,提出新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28个扩大到38个;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综合治理和平安*、文明*建设百分考核内容。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考评标准,将普法依法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明确了机关工委、农业厅、民政厅、教育厅、经贸委等部门为“法律六进”工作的牵头部门,分别负责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工作。省普法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每一进”的学法内容、形式和任务目标,使“法律六进”工作有了硬指标、硬抓手。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法律六进”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实施意见,出台相关举措,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淄博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听取汇报,带队进行专题调研;各地领导亲自部署、参加“法律六进”活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有关部门共同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典型,以点促面,整体推进

我省把抓典型、树亮点作为“法律六进”工作的重要举措,培养和推广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法律六进”工作的开展。

(一)“法律进机关”突出制度化。各地围绕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任前考法、法律知识培训、普法考试考核等制度,不断加强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每年多次学法。省政府把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规则,每年举办市厅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培训班。各地建立了行政执法人员管理数据库,认真开展行政执法培训,实行以证管人,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省普法办每年组织近40万名科以上干部参加普法统一考试。省工商局明确提出,把“法制建设作为工商管理的生命线”,认真落实干部学法制度,不断强化全员普法教育,实行“一月一法、一法一考、一季一评”,对全省基层工商所长进行培训。公安系统组织开展了以“基本法律知识考试、执法办案卷宗考评、工作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考”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升级制度,对执法民警全面建立个人执法电子档案,定期对学法用法情况进行考试考核。

(二)“法律进农村”突出阵地化。我省始终把农村普法作为“法律五进”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推广枣庄“两个一工程”经验,大力培养法律大专生村干部和家庭法律明白人,切实加强农村“四个一”阵地建设。全省7.4万多个村建立了法制宣传一条街。烟台市着力加强村民法制学校规范化建设,80%以上的村建立了法制学校,引进了电视、网络等教学形式,大力宣传与“三农”有关的法律法规。东营市在每个县城建立一个普法广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超市。莱芜市开办农村干部法律中专班,专门培训农村“法制村干部”和“家庭明白人”。

(三)“法律进社区”突出经常化。各地围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不断加强“六个一”建设,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延伸。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把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区矫正等职能融为一体,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青岛市大力开展“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消防”“五进社区”活动,加强普法宣传队、法律辅导员、法律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加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教育。

(四)“法律进学校”突出课堂化。我们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认真实施《*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把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范围。从去年开始,全省中小学全部开设《法治教育》课,真正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各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学校、政法部门、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宣讲团,济南、青岛、济宁、莱芜等地吸收“五老”参加,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宣讲法律知识。目前,全省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5742个,97%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今年5月,举办了“*省首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有17.6万名中小学生参加。

(五)“法律进企业”突出规范化。我省首次把农民工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省政府两次召开座谈会,主要领导对加强农民工学法用法、维护合法权益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加大法制教育力度。省建设厅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工程项目建设工地开办业余学校,组织农民工学法。青岛市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建立农民工法制学校150所,95%以上的农民工实现了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不断加强,讲座、培训、考试考核等制度逐步健全完善。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济南铁路局、济南钢铁集团等单位针对企业领导干部、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取分类施教的方法,增强了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枣庄市建立了区域性的“民营企业法制建设促进会”,实行“联户一员,订单送法,以法兴商”的新模式,在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中开展法制教育,形成了“法律进企业”的全面覆盖。

三、抓创新,注重实效,提升水平

我们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普法为民”的工作思路,着力探索“法律六进”的新途径、新形式,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创新理念,强化服务大局意识。我们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理念贯穿于“法律六进”工作的全过程,把发展经济、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突出宣传与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省普法办组织编写了《*省“*”普法读本》、《农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和《居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平安*建设法制宣传月、宣传日活动,举办了“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法律知识竞赛。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物权法宣传以及和换届选举有关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了、房屋拆迁、商品房销售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禁毒、知识产权保护、气象等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关于注重发挥“五老”作用,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实施了“关爱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广泛开展了奥运法制宣传活动,成功举办了“奥运法制宣传万里行”青岛站活动,为青岛奥帆赛、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以及奥运火炬在我省顺利传递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