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的基本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的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a)-0142-05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XIE Xingliang XU Xiaohong ZHANG Zhonglin ZHENG Xianghui SHENG Yanmei

Pharmacy Schoo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harmacy graduat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ccupational area. How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conforming to industry need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achie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the med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to f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ultivating model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 goals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motion and individual training. Furthermore, the thought on how to construct this cultivating mode is explored and thought,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大学教育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决定着我国各行业产业结构能否成功D型,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完成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增后,已进入了提升教育质量内涵的新阶段,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2]。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机制,以显著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近年来研讨最为集中的课题[3-4],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5],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该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支撑[7]。课题组基于历年指导药学类本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践体会[8-11],在分析当前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学生选拔、团队组建、培养环节与内容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丰富和创新现有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构建背景

1.1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医药产业界的努力下[12-13],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药品研发、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均显著提升,行业监管日益专业化、规范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14-15]。这些新形势对于医药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药学职业领域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关注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16-17]。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受培养定位、教学方式、内容及资源等方面限制,在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培养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医药行业对药学类本科人才的新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8]。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创新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成为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平台

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来,逐渐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资助力度和实施范围越来越大,为广大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计划实施至今,有关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各种成果屡见报道[19],相关研究已从最初的具体操作、经验介绍,逐步深入到探讨该类计划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辐射与平台作用,甚至将其视作本科教学观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20],如任良玉等[7]提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构建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董健等[21]提出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推动建立以实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新模式,颇具示范意义,也为本文提出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2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思想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为针对当前传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不足的两大问题,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并结合药学类本科生学业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学生个体两个关注目标,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以下两大核心任务。

2.1 显著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以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该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带I下,进行科研团队构建、技能培训与考核、项目选择与申报、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研讨交流、研究报告与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以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显著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解决药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各环节的工作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沟通组织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2.2 引导药学类本科生实现学业与职业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围绕项目课题展开工作,而且需要密切关注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帮助其克服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创新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师生间、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一起认识、发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其构建适宜其个性特点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征,扬长补短,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学业、职业方向发展,实现药学类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3 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3.1 学生选拔

受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和老师时间精力所限,同时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预期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从药学类本科生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乐于参与的学生,具体选拔策略如下所述。

3.1.1 选拔时间与对象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在从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中公开招募。大二年级学生已能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学习模式有了较多体会,对药学专业领域也有初步了解,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根据创新性实验和人才培养周期需要,从大二开始实施亦可保证尚有充足时间完成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

3.1.2 选拔过程及考察因素 选拔过程分为交流考察和实验室考察两个环节。交流考察主要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初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参与项目的原因和目的;②学习情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和英语水平;③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例如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个人职业偏向;④对自己个性特点的评价和认识;⑤沟通表达能力。实验室考察是根据初期交流情况,选择6~8名学生分配到课题小组,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科研实践体验(主要为文献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研讨、实验操作等模块),深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做事态度,是否主动积极、认真细致、敢于吃苦;②学习兴趣,是否对科研实验感兴趣,乐于思考、勤于动手;③科研潜力,是否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潜心研究精神;④做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否能较好完成分配任务,能否与其他成员配合做事;⑤文字表达能力,能否准确、有条理的用文字表达。

3.1.3 选拔数量 通过前期考察和师生双向选择,结合课题组导师带教实践体会,考虑到导师时间精力、实验室容纳量等方面限制,原则上要求每名导师每年招募不超过5名大二学生,三个年级学生组成的整体学习培养团队的人数以不超过15名为宜。

3.2 科研学习团队的组建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团队实现的,整个大团队是由1名指导老师和大四、大三、大二年级共约15名药学类本科生组成。为保证每名学生的实践机会,需要将15名本科生按照创新性实验项目分为几个独立小组,原则上每小组至少应由1名大四学生、1名大三学生及适量大二学生组成,其中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是固定成员,大二学生为见习成员,可在各小组流动,其具体人数可根据实验项目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动态调整。

篇2

关键词:能力本位 外贸英语函电 设计理念 思路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际商务英语的精华,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各门课程深度结合,外贸函电的撰写也是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目前在高职示范院校中推广的校企结合工作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本文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1行业分析

近年来,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各地区各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而且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部门与企业走上世界,直接参与对外贸易,这使得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另外,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素质不高、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培养的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学生无法达到既熟悉商务实践、又有扎实的英语实际水平的国际商务技能型人才的标准。

2课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外贸各环节函电磋商中常用词汇和外贸英语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行文方法与文体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必须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的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地使用英语和对外进行各项业务联系及通讯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能力本位教育

加拿大的CBE理论认为“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是包括完成某一特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巧用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4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4.1设计理念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课程设置紧贴贸易流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教学情景紧贴工作环境”的课程开发原则,采用“仿真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虚拟的外贸工作环境,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和商务谈判能力。

4.2设计思路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按照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的流程来进行课程开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如图: 4.2.1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的遴选紧密围绕典型的外贸业务活动来选取和组织,从职业工作出发,通过解构职业工作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共设计了六个能力项目和相应的子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项目一:开发客户;项目二:磋商交易;项目三:达成交易;项目四:支付贷款;项目五:履行合同。

4.2.2 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设计学习情景

《外贸英语函电》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坚持“工作过程、校企共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仿真式项目――实务、实训、实战”教学体系,创设虚拟外贸工作环境场景,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体验”教学方法 。实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实训:课堂仿真模拟、外贸实训平台及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实战: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设计仿真的贸易交易过程,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技能,而且通过综合实训和赴湖南HEG观摩并操作外贸平台,更加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4.2.3以教学任务来选取教学方法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技能训练课,每一堂课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的“能力实训过程”。

4.2.3.1 任务导向教学法

任务导向教学法(Task-oriented)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再现任务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活动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4.2.3.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去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教学内容,并在最真实的模仿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4.2.3.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申诉和索赔的内容时,教师先提供以下案例供学生讨论。

Hunan Provincial Industrial Products Corporation Ltd. concluded a deal with Seow Khim Polythelence Co Pte Ltd for sales of 1000 cartons of WWD0004 20-Piece Dinnerware Set. The contract said that it should be packed in wooden cartons, marking with English and Chinese on each item . But the Chinese company used other packing instead in the actual delivery, and still used only English marks. Seow Khim Polythelence Co .Lt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ocal market and sales, hire people to change the packing and shipping marks. The. Seow Khim Polythelence Co .Ltd lodged the claim against the exporter.(来自湖南省商务英语技能抽测试题,2010,贺雪娟)

这是一个由于包装与合同不符而导致的贸易索赔。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层层导入让学生找出案例中涉及的贸易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得出:If the seller failed to perform prescribed packing conditions, it shall be deemed to be a breach of contract. Hunan Provincial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Corporation Ltd. has two faults, one is changing packaging materials, the other is that the mark is not stip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So, it is reasonable for Seow Khim Polythelene Co Pte Ltd. (SKP) to lodge a claim for compensation.

面对这个索赔案例,可设置以下两个情景:

情景1:若你是Seow Khim Polythelene Co.Ltd. (SKP)的外贸工作人员,该怎样给Hunan Provincial Industrial Products Corporation Ltd写关于索赔的外贸信函?

情景2:若你是Hunan Provincial Industrial Products Corporation Ltd的外贸工作人员,收到申诉函后又该怎样回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当前的国际贸易案例和经济类报刊杂志的国际贸易等真实的外贸情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

4.2.4以实践性为原则开拓教学资源

学院的多功能语音室配备了交互式英语平台和外贸实训平台等特色软件,有效地辅助了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与大学城空间共享案例、视频、练习文件、学习资源链接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保证互通信息和高效交流。

4.2.5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考试的弊端,以考核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环节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分为知识考核(占40%)、素质技能评价(40%)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20%)三个方面,其中根据给定的情境撰写相应函电、填写相关单证、撰写合同,采用口头和笔头上的虚拟实训来进行综合评定。

5课程设计突出的优势

5.1 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

根据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提取岗位能力、分解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重构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以工作项目为引导,每个项目均设若干个子任务,分步骤地呈现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各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5.2 以“实务、实训、实战”为教学体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企业协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外贸业务全程实践模块的“实务、实训、实战”的教学体系,即熟悉国际贸易中所包含的每个流程、依据国际贸易流程所设计的实训项目、赴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和我院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的外贸公司的运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了TAPS教学理念。

5.3 以实践性、开放性、先进性为原则,创建科学的学习资源平台

我院是国家信息化大学试点校园,这给《外贸函电》课程的多方位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程充分利用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运用了多媒体、电子书包、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相关教学计划、课件、教案、校本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都已上网,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建立了商务英语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语音室配有交互式英语平台等特色软件。

6结束语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把外贸流程中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按照国际贸易流程的六大项目,分设学习任务和设计教学情境,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外贸英语函电阅读和撰写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马立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J].职教通讯,2008.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校本科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20-02

首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指出:只有全民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发展学校体育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却满足不了或者达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怎么培养,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者要面对的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国中小学在校生农村留守儿童达2019万,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我们深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为了满足社会各种人才的发展需要,国家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离开学生谈核心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于同一层面上的两个事物而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务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学“一致论”指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内在关联性紧密,教师发展是学生成长的基础,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概念分析

1.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个人逐渐掌握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与健全人格。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各校研究的重点不一样: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校学科素养建设等,这几个维度都可以阐述。要使核心素养顺利落地,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素养发展之外,抓好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2.教师专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师帮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自身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课堂创新能力。

3.体育学科素养:体育学科素养指集广大教师的热情与智慧,积极组建团队,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并制定教师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的一种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素养”建设把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抓起来,实现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农村体育队伍的建设发展。

三、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应依托体育学科素养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及团队建设。我们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力图通过教师培训,使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科研探索、团队意识”等方面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工的孩子,受条件制约,导致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自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及城乡学校,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体育教师自身的闪光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1.基本思路

(1)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参与体育学科素养建设,让教师的“教、研、组”三方面都有所提升,能更好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基本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校本教研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己;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导,创建校本科研模式,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寻找学校体育特色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教研组团队建设: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这个大环境。教研组顾名思义要注重“教学、研究、组织”三个领域建设。农村体育教研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搭建教研平台及科研模式,构建队伍文化及体育特色”三个方式来完成教研组建设。

基本思路:由学校组织竞聘选拔一名有责任心的组长,再由组长确定团队口号及发展目标,以一定的目标和理念来组建体育教师共同体,形成团队文化;再设若个备课组,协助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3)体育W科素养建设:体育学科素养发展需要团队建设,而团队发展要求有“人、口、才”几个基本要素,应充分挖掘各教师的长处,形成团队合力,以实现体育学科素养利益最大化。体育学科素养建设的具体内容:从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提升、教师科研模式的研究、体育教研组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

基本思路:由教研组统一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口号,形成团队文化。每位教师提供一张生活照,每张照片下配上教师的毕业学校、专项、特长以及取得哪些教育教学成果;写上每位教师的工作信条与发展愿景,形成学科素养文化。

2.发展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们要先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学科素养发展的研究思路,成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小组,挖掘本校体育特色;根据本校体育特色及教师个人特点,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重在目标的确定,由目标引领行动,会使措施的制定与选择更加明确。制定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发展分三步走,根据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密切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具体的行动研究。

(1)个人发展策略。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与详细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跟踪评价与考核,对照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队伍建设规划,看整个发展目标进展的如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依托“教学竞赛、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备课组活动”几个渠道来进行。

主要措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立足校本科研,校本科研主要是以学校自身为科研平台,全组教师就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挖掘学校体育特色,明确每位教师优缺点,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以各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研究小组;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共同研究,以具体的项目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发展。

(2)团队发展策略。制定教研组团队建设发展规划,统领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发展规划;教研组长应该由一个负责任、有大局意识的体育人来担任;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层面要做好教研组长的选拨聘任工作。

主要措施:教研组团队建设规范校本培训。开展教师教研培训,形成条例,每两周一次,每次要有活动主题,明确主持人;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进行教师专业方面的研讨,例如,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设计的提升,学科问题的沟通,说课评课的研讨;积极组建青年教师培训班,在专家地引领下开展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

3.学科建设策略

成立w育学科素养研究小组,统筹三年或五年的学科素养规划建设,并明确各项目具体负责人;创设教师教学平台、教师科研模式、团队制度文化;制定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发展。包含了三个维度:课堂构建意识及专业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及校本研讨能力;核心素养意识及团队文化认同。

主要措施: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应立足于团队文化建设。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要立足于教研组内进行,强调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感与责任感;每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感悟要及时共享,并形成反馈机制;关注全员参与,注重老教师与新教师的带教对接,并形成定期的反馈机制。

四、总结与建议

教研组应集全组教师智慧,打造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使教师获得先进的理念,并获取将理念变为行动的方法。挖掘本校或本区域体育教学的亮点与特色,分析体育教师队伍资源,把握学校体育教学问题,选好研究的突破口,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1.总结

(1)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依托学校或当地的体育特色来进行。

(2)教研组是每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家”;各位组员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

(3)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成长,构建名师队伍,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2.建议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心态的培植;有为才有位,让自己忙碌起来,持之以恒做一件事。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科研选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84-02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研需求不断增多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而高职院校单纯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以“精英教育”为宗旨的发展策略已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需要,而“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及“产学研”为发展指导理念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而对于科研工作方面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需要首先正确认识自身的科研现状,准确定位科研方向,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之路,进一步发挥自身在学科、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方面优势以确保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大多高职院校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相当一个时期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的配备,科研经费相对不足。教学工作投入时间多,科研时间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课题经费来源和渠道少。另外,科研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实力不强,在高层次、高档次的科研项目竞争中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较量。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是其生命线,随着生源数目的增多,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没有余力投入科研工作。

(一)科研设备不是十分完备

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实验或实习需要,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但没有独立的科研场所,设备的精度及档次很难满足科研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院校将全校实验实训进行集中管理,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需要去探讨:如何利用现有实验设备进行科研,提高学校科研的整体能力?

(二)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

高职院校师资目前在科研方面能独当一面的博士数目依然不足,虽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数目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上的不完善,加上新进硕士知识结构科研的经历不足,即使少数硕士可以得到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传、带及指导,但科研实力的成长依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不断承接科研项目的历练,由于教师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及相关工作,科研在相当一段时间难见成效。

(三)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其一,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或者已经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满足于备好课,讲好课;其二,没有形成有相当影响力的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依然是单打独斗,无法产生群体示范效应。另外,形成了所谓的科研就是找找资料,缺乏实验研究显得科研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四)缺乏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科研中没有高层次的带头人,意味着科研工作没有主心骨,课题中遇到需要攻关的难题难以形成集体合力共同解决难题,而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整体组织管理及科研具体实施方面是科研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五)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目标方向的不明确,科研管理无科学的理念指导,不能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作出长期及短期的目标规划,对科研过程的监督及科研成果的奖惩制度不清、执行力度不够,另外科研培训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产学研教育可整合高职院校、用人企业、与科研单位所能提供教学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学校教育能够传授的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中可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保证人才供需畅通,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

产学研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并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首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成立,确立了合作教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的地位。在美国MIT的本科生科研计划,明确规定大学除了学习课程之外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在德国,产学研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在英国,工作学习交替进行,学校的学习外还要到相关企业工作1~2年成为了一项教育制度。经过实践验证,这种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法。中国于20世纪后期引入了产学研教育模式,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产学研合作教育由于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得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力推广,而在重点院校的教改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高职院校科研选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的方向定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及本地经济发展,为企业及用人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纵深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可推进并加速学校企业合作发展。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发挥自身在科研教学方面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改进企业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样双方优势互补,学校可依据企业的市场需求提供与时俱进的科研成果,企业可以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应把科研工作放以技术为重点的应用研究方面。

(二)高职院校科研的选题原则

一个好的选题是科研成功的一半,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前提。科研选题要做到:有创意、以需求分析为导向、有科学性和确保切实可行。

篇5

【关键词】光电材料;创新;综合实验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5]Jo J, Chi C, H?ger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J]. ChemistryCA European Journal, 2004,10(11):2681-2688.

篇6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道路建设建筑材料是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水泥、砂、石、沥青等常用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使用与检测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清晰的判断,是学习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的前提,高校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策略。

1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弊端

1.1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介绍了砂、石料石灰、水泥及水泥混凝土、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木材、工程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等道路建设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能、技术标准、检验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1.2 道路建筑材料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当前,本课程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板块。从学时分配上,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一大半,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实验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从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一般以传授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种类、生产组成、基本性能、适用范围等内容,实践教学主要进行实验验证。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实验室教学也会脱离了实际。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更新,教材更新跟不上新材料的速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相分离。

2 道路建筑材料的课程设计目标

2.1 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基本思路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操作步骤是将本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将其分为课堂理论、实验检测、施工现场三大教学知识模块。根据固定的比例安排三大模块的具体学时来安排教学。首先是开展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循序推进,实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更好发挥”实践效果,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二个基本设计来源于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和作用。根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发挥专家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确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将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要求纳入课程设计中,成为学生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2 课程设计的目标

高校课程的目标一般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许多高校在设计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选修道路建筑材料的土木专业的学生,一般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土木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与社会相适应,可以将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

3 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3.1 制定课程的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较为传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我国道路建设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办学者应该根据深入建筑行业的调研和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加强对于道路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目标、用人标准等基本情况的了解。根据得到的结论制定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两大环节结合起来,作为制定课程的标准。使学生能够短时间、高效率的方法认识建筑材料、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检测技能,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

3.2 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

我国传统的课堂形式主要是“满堂灌”,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解和吸纳是学生的任务,这种传统的模式使得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较为枯燥,学生“翘课”现象增多,教学效果差,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够深入。

针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一个与实践能力挂钩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不仅依赖于理论成绩,更应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3 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

从老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向学生参与式课堂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加专业技能和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同时,要加强招收老师的标准,不仅是单一的要求高学历,更应该注重老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等,提高教师的素质。

4 总结

现代的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实用型和应用性的复合人才,道路建设建筑材料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公路行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商艳.新建高校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 蒋玲.《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1(6).

[3] 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5).

篇7

一、坚持“学识致真”发展之路――培训・科研,学研并行

落实科研先导工程――六大课题引领,推动课改前行。

在“学识致真”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充分发挥科研课题的引领作用,通过“生本理念”指导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以“课题引领课改,科研引领教研”为课改工作的基本思路,在学校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全员积极投身课改,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课改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落实教师队伍培训工程――培训强基,专业发展。

正师风:

结合开学《师德第一课》及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师德教育,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秦皇岛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要二十不准”》;学校带领大家学习同志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强师能:组织教师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和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文化建设理论,为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奠基。

提素养: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教师队伍年轻化,本学年继续加强岗位练兵活动,结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工作”,完成“讲模式―谈设计―晒课堂―说反思”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一):加强教学模式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加大课改革监管力度,以常态课堂为阵地,以“三课机制”(督导推门课――常态课;亮点展示课――晒课堂;模式研讨课――研究课)为载体,围绕“学生好学”这一中心思想落实生本理念,践行课堂教学改革。

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二):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学、教、评、研”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制度本学年,在教学研究方面,我们建立“学、教、评、研”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制度。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教研活动引领方向,以教研组为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以“主题教研”为教研的基本方式,按照开学初制订的教研活动计划,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二、打造“品行致善”素质品牌――阅读・考级,齐头并进

为大力推进学校大阅读工程,扎实开展海量阅读的研究,通过调研,我校确立了大阅读工程工作基本思路:学习――研究――阅读――指导――评价。

1.学习――阅读内容的选择

推进学校大阅读工程的实施,首要任务是要解决阅读内容的问题。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韩兴娥海量阅读系列丛书》、《中国幼儿、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表、推荐表》等相关理论书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阅读内容筛选的科学性。

2.研究――阅读书目的落实出

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落实阅读书目的配备这一重点工作:(1)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动员家长自愿为孩子自行购置书目;(2)学校自行筹措资金,解决部分年级部分阅读书目的配备问题;(3)定期举办“淘书乐”实践活动,实现阅读书目的流通和再利用。

3.阅读――阅读时间的安排

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采用“集中阅读+分散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控。

集中阅读:开辟海量阅读绿色通道,每周五下午半天为集中阅读时间。

分散阅读: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亲子共读。

4.指导――阅读过程的把控

学校从课内、课外两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把控和指导。

课内阅读:采用“新四步阅读教学法”教学模式,除进行课文的阅读外,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拓展同主题或内容相关的文章、书目的阅读。

5.活动――阅读成果的展示

“淘书乐”活动: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图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以书会友、资源共享的目的,学校已连续两年开展“淘书乐”活动。老师指导学生在活动前,积极准备,精心挑选书籍,布置图书摊位,学习推销技巧;指导学生围绕淘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真实、独特的个性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淘书乐”征文比赛,同时将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交流分享,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色添彩。

“读书故事会”活动:结合“读书节”活动,学校分年级开展“读书故事会”,选手们参赛的故事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表现风格各有千秋。读书故事会不但给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我校推进大阅读工程,打造“书香校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评价――阅读情况的考级

对于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学校建立了阅读考级评价体系,考级内容共设七个级别,每级三个星级,考级过程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学期学校安排一次集中考级,过级后学校颁发阅读考级等级证书。

三、建立“艺体致美”特色校园――课堂・课程,花开并蒂

1.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国家课程11门;整合地方课程4门(心理、礼仪、健康、安全教育);体验拓展型课程15门(趣味汉字、儿歌吟诵、走进古诗、诵读书画、名篇名著欣赏……);特长彰显课程19门(金色阳光合唱团、儿童音乐课本剧、少儿电子琴、陶笛、摄影、篆刻、校园足球、儿童轮滑……)。

篇8

关键词: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线问题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可以说是历经波折,从以往的单一性能检测发展到综合检测;从引进技术和检测设备,发展到自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较于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检测站的规划布局、设备应用与维护、制度建设等还存在着许多瓶颈。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是道路运输车辆检验部门(A级站),它承担着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等级评定工作,营运车辆的二级维护检测和客车等,检测任务比较繁重,特别是在检测中也出现了诸多实际性问题。下面就将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决。

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概述

伴随着汽车技术发展起来的汽车检测技术,可是“汽车后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使得汽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这也促使一些相应检测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当小型汽车步入高速发展的生产轨道,私家车数量逐年提高,这些变化都使得机动车检测需求立即进入了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以下简称“检测站”)的工作就是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测、诊断;接受检测委托,对车辆改造、报废及新产品、新工艺、科研成果等项目进行检测并提供结果;对汽修行业里的在修车辆进行安全检测;接受公安、计量、保险和商检等诸多部门的委托,为其进行有关的检测并提供结果。但由于目前检测站的主要检测对象大多是营业性运输车辆,而对私家车的有关检测基本上为空白,也就是说在迅速崛起的机动车规模大潮中,检测站并没有从中获得很多的利益。

2.汽车检测线布局的基本思路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汽车检测线布局的思路:①通过快速的检测设备系统组建,完成客户对检测线需求的前提是要做到检测产品的检测流程在主体程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完成。② 要保证工程人员通过简便的维护,就能使检测产品在检测流程中形成的系统布置可以保持正常工作。③在一些常规配置之外,也要对特殊车辆补充相关道路设施。例如:一些通过双后轴驱动且轴间传动无法分离、多轴驱动的车辆等,就要通过道路试验仪器来完成行车制动性能检验;全四轮驱动、且不能解除驱动防滑控制装置的汽车,为完成路试车速表的相关检验就要采用道路试验仪器。④若产品在检测系统中运行时,出现某个物理通道发生损坏,下位机只需简便的改换到备用通道,并修改上位机通道组态中相应的通道号,就可以使该软件立即恢复工作。⑤需要配置路试检验驻车制动性能的重要设施――驻坡台。⑥为实现自动检测并打印报告等功能,检测线检测仪器设备应采用计算机联网的模式。按检验车型的不同和汽车检测线布局的基本思路,企业配置一般可分为小型车辆检测线和大型车辆检测线;另外,根据采用不同制动试验台的检测线,也要对配置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

3.检测站检测线常见问题分析

3.1硬件问题

3.1.1单侧制动力的检测数值为零

此现象可能是由于单侧传感器脱落,也可能使老鼠咬断了单侧数据传输线。而对制动力检测过程细心观察后发现,一侧滚轮在车轮进入轮式制动力检测台后就停止了转动。导致轮胎速度为零,进而制动采样数值也为零,这并不是传输线路和传感器产生的问题。发现问题原因后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更换滚轮的动作继电器就可以了。

3.1.2分析仪主机不能与灯屏或下位机进行通讯

此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串口线或网线接触不良、系统参数设置不当等。先对通讯端口的设置进行检查,如果不是设置的问题,则可以确定是线路的问题。先将计算机关闭,然后详细检查所有连接线路,进行上述检查后就能排查和解决故障使系统正常工作。

3.1.3在测试期间出现死机

此现象可能是中央或分缸的高压线出现了漏电,电流经由标准缸传感器或次级高压传感器对计算机造成影响。解决办法是让几个传感器与次级高压保持一定距离并将计算机重启,如果问题仍未解决,则要对高压线进行更换。在测试时应将分析仪机柜的前门和后盖关闭,若不关闭则容易造成死机。计算机在启动系测试期间不能对断火进行控制:没有找出正确的初级端子,由于有的端子能感应转速和采集初级信号,但是不能对断火进行控制。解决办法是查询相关资料找出正确的初级端子。

3.1.4能正确检测加速时间、滑行距离而不能采集功率数据

此问题也许是由于压力传感器不能工作或者设备使用前没有进行预热,使驱动力值F未达到10~34的范围,驱动力不足以准确检测底盘输出功率。也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调整电器工控柜的前门以及主板DCG-10 AMP上电位器的放大倍数而造成,对W2进行调整。如果示值误差超过(±2.0%),应将驱动力加到约392daN时对W1进行调节以满足要求。

3.1.5底盘测功机的滚筒转动达不到采样转速或完全不能转动使检测出现问题

由于驱动力F过大使滚筒达不到采样转速或完全不能转动,可以对W2进行调节。由于检测车间的温度与外界相比过低,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颗粒,电器工控柜内芯片接触不良进而导致励磁电流和驱动力过大,使检测出现问题。可以将CMOS74LS244和4N33光电耦合器这些芯片进行重新插拔就能解决此问题。

3.2软件问题

3.2.1升级软件时没有保留原有数据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任务繁多,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记录所有应检车辆的情况,但许多检测站软件在升级时没有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保留。给检测工作造成了不便。同时软件不具备在线帮助的功能。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目前人们已将网络作为常用的交流平台,因此检测软件应具备在线帮助功能来方便顾客使用。

3.2.2将技术等级评定报告单格式转换为二级维护报告单时,新软件不能正确对应外检项目,也对检测工作造成了不便。

3.3.3汽车检测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化,没有实现信息、软件、硬件等资源共享。全国的检测中心在现有的基础上都应将全国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联成一个广域网,方便上级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各地区车辆状况即时进行了解。

4.结语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要检测营运车辆的二级维护情况,评定客车以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等级,检测任务繁重,在检测中遇到问题时应分析实际情况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袁文胜,金梅,吴崇友,肖体琼.国内种肥施肥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年12期

篇9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应用

1.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化学、生物、药学等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实验教学在理工科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沿袭数十年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已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则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诸多矛盾,如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兴趣,认为实验课是一门考查课,学习内容不如理论课多,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减退;厌倦写实验报告,认为写实验报告是在浪费时间,敷衍了事,对归纳、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从老师那里领了论文题目后,不会查文献资料,头脑里没有研究思路,不会设计实验方案,不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不会写论文,不知道如何答辩,应变能力较差,等等。这些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广泛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相关教师充分讨论的情况下,笔者试探性地整合了个别实验项目,增添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具有研究和开发特点的综合性实验,即研究性实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成果正准备以论文形式发表。这些研究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巩固和加强了有机物催化合成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学到了必要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收益匪浅。笔者所进行的研究性实验,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1实验项目及方案的确定

2.1.1实验项目的确定。有机物催化合成实验项目突出的特点是催化剂的筛选和制备,也就是说研究的催化反应一定是个符合现代技术发展要求和趋势的新型反应。此外,催化反应所用原料或试剂、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等必须确保对学生安全可靠,实验耗时不宜过长,操作难度适中,测试分析能在学校实现等。因此,在确定实验项目前,教师要对拟确定的题目进行以上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确定实验项目后,实验指导教师要反复进行预试验,确定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然后要及时总结并列出实验的难点和重点,确保所选实验项目的成功顺利实施。

2.1.2实验方案的确定。根据所查阅的所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和催化合成原理,教师向学生讲述几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论证每一条合成路线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终确定一条安全可靠、合理可行的实验路线和方案。实验路线和方案确定以后,如何分组实验以找到最佳合成条件是实验方案确定的另一主要内容。指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文献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找出适合本次实验的条件,确定好最终的实验方案。

2.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实验

以实验项目“纳米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己酸烯丙酯”为例,为了找出最佳的催化合成条件,我们把实验小组分成两组,一组以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为主,找出催化剂最佳的制备条件;另一组以乙酸烯丙酯合成为主,找出最佳催化合成条件。该过程为实验操作过程,一般需要20个学时。

2.3实验结果总结和讨论

按设计方案将学生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并将合成出的初产物进行干燥、常压蒸馏、真空蒸馏、过柱、重结晶等实验操作,以得到精制产品,然后运用红外、折光仪等手段进行产品的结构鉴定。在确定产物结构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一道分析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使学生经过最初的宏观实验后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直至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这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实验结果汇总和讨论过程是在科研性实验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约需4个学时。

3.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中,两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有机物催化合成实验,实验项目的开设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验证后科研的顺序开出,循序渐进,逐渐使学生掌握有机催化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这一改革举措符合学生求知欲望的心理要求,实施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书中的方法并不总是最好的,这种认识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是十分有利的。(2)查文献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积极自觉查文献,不但从书和期刊上查资料,而且从网上查资料。(3)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所提高,除了常规的文字处理,在书写分子式、画表格、插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如从网上下载实验装置图等,使课程论文更加科学、美观。学生学习化学物结构解析软件,积极性高。并且是一个教师教会几个学生,然后由他们再去教别的同学,之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4)基本建立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还不十分准确,如可变因素的设计中同时改变两个因素,不够科学,但经过讨论,学习又进了一步。学生变得主动和爱动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所提高,对实验内容认真仔细研究,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提出疑问。(5)写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尽管学生的论文还很幼稚,有一些内容安排得还不尽合理,但是经过评阅他人的论文和答辩,解决了一些问题。(6)表达力有所增强,一部分学生本身能力较强,个别学生较差,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锻炼或展示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0

一、让我们深感不同寻常的行动研究

这次的研究与以往的课题研究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寻常之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让我们感到:本次研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它的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研文化,并将教师作为实践新《纲要》的基本力量,使她们的在自主研究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面临来自实践的种种问题和需要,作为教研员应怎样看待教师?怎样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合作者、支持者、引领者?怎样的教研过程才能为教师将新观念转化为新行为提供有效服务?这是我们教研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为此,我区于2002年开始以新《纲要》为行动纲领,以“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市立园、机关园、街道园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与教研过程为背景,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主动发展为目的,建构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与指导策略.帮助教师在实践和体验新观念的过程中改善教育行为,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基于这些认识与思考,我们从转变教研员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做起,将日常的研究与教育实践和贯彻《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并由此入手,一步一步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点点地向《纲要》的要求靠近,切实提高质量。

二、当前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经验与发展的关注。教研过程急功近利,只追求教育的表面效果,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教研过程缺乏对教师内在研究动机和原有经验的调动;缺乏对如何使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研究;缺乏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尝试、运用并反思教育理念的足够支持。这些都是导致教研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第三,缺乏对教研方式的研究,造成教研支持不能满足教师主动学习和建构需求。这是影响教师将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们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及研究任务

为全面贯彻《纲要》精神,我区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项原则、四个谋求的研究思路。

一个目标:

以幼儿、教师、园所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目标。

两个重点:

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研究教师、研究教研过程、研究有效的教研方式。

构建合作化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共同学习、研究、发展的平台。

三项原则:

遵循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的原则。

主体性——一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幼儿园为研究的主体;

开放性——研究者心态的开放、教学场所的开放、研究过程开放;

过程性——体现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全面落实《纲要》的过程。

四个谋求:

在幼儿发展上谋求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教师发展上谋求每一位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

在园所发展上,谋求每一所幼儿园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