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标准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保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保标准

篇1

清晨,我们的车由市区直奔郊外,沿着蜿蜒的山道盘旋而上。薄薄的晨雾在初升的阳光下渐渐散去,公路两旁的青草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车子在林密处停下后我就被眼前的景观惊呆了,这里哪像养猪场,简直就像“世外桃源”。听吴董介绍,这里原本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峡谷,公司于1990年代中期以愚公精神移山填谷,修路铺桥,才有了今天占地近200亩,集品种培育、饲料生产、养殖研发等为一体的环保型生态养猪场。

在细节上下功夫

在我们对这里优美的养殖环境感到震撼的同时,也被悬挂在养猪场门口醒目位置的“进场须知”标识所吸引,尤其是第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重于治”的提示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吴董强调,“以防为主”最为重要,如果能切实做到在灾害没有来临之前从各个环节上加以预先防治,就能将大的祸患止息于未然之时。当踏进厂区大门时,我们根据提示进行进场消毒:第一道程序是脚踩消毒水,进行从头发到脚的喷雾式全身消毒;第二道程序是将鞋子放在特定消毒盆里进行再次消毒:第三道程序是在特制通道上用消毒水进行第三次消毒;最后一道程序是进更衣室换上专业的全身消毒服。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沿途非但没听到猪的叫嚷声,更没有闻到猪粪的味道。“这里是养猪场吗?怎么这么安静,而且没有任何臭味呢?”我们轮番发问。吴董笑着说:“因为猪粪便经过“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处理,已没有任何臭味:猪排泄物经生物活菌发酵后就是天然、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做为场内各种植物的天然养料。”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举目望去,场内各条通道甚至角落都撒满了石灰,吴董介绍说石灰有预防、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有效阻隔瘟疫传播。再往里走,绿意盎然,通道两旁则整齐有序地栽种了一千多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竹柏”,它们恣意地在微风中舒展着腰肢。这种高贵树种能以其特有的功能吸收猪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再转换出新鲜的空气使猪健康成长。树感恩着猪的“有机滋养”,猪呼吸着树创造的清新空气,这种自然生态的和谐氛围令人称叹。

从种源着手回归自然

从吴董那里得知,“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七千年的历史,古时称猪为“豕”(Shi),在《易经、大畜卦》六五爻辞曰:“殖豕之牙,吉。”殖豕是指一种小公猪,在没有之前它的牙齿非常锋利,凶狠无比,还会咬人,也不长肉,只有后它的牙齿才会慢慢退化,才被驯服,才会长膘。在古人眼里,家里不养猪就不像个家,所以“家”字是由“一”头和“豕”组成,而宝盖头在古文里代表房子,意思是家里养了牲口才像个家。在猪、牛、马、羊、鸡、狗六畜中,猪排在首位。古有六畜兴旺之说,猪又是家里的攒钱罐、聚宝盆。另外,在《易经、大畜卦》六五爻属阴卦,阴为黑,所以是黑猪为上。因此吴董推崇从“猪”的种源着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倾力打造一条纯生态的黑猪产业链,以自己独到见解,引领消费者重新认识猪、青睐猪。

据吴董介绍,猪的种类很多,大体上有从国外进口的洋猪品种,有土洋结合的杂交品种,还有本土的土猪品种。一般来说洋猪饲养5个多月即可出栏,杂交品种猪出栏时间不到6个半月,而土猪饲养时间则长达一年。由于受饲养周期较长、猪肉价格较高等因素影响,我国特有的土猪品种面临着被逐渐淘汰的窘境。这些话题令吴董神情忧虑,但他旋即颇为欣慰地指着一群活泼健壮的黑猪说道:“还好,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有幸得到了本土的黑猪品种。这些品种是纯黑猪,由野猪演变而来,特点是头大、毛长、毛发粗硬、性格凶狠,饲养的时间需要一年,这也就是所谓的‘年猪’。黑土猪具有优良的抗病能力,品种精良卓越,肉质鲜嫩无比,它的遗传基因里就有着别的猪种无法比拟的基能。比如,它的氨基酸、肌苷酸含量是外来品种的1.5倍以上,不饱和脂肪酸是外来品种的两倍,胆固醇含量却只有外来品种的40%左右……这与它们千百年来对气候、环境和水土的适应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洋猪在抗病力方面就要脆弱些,因为它的遗传基因来自国外,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它需要时间来适应。加之又被要求缩短成长周期,品质就会大打折扣,患病几率相对较高。其实,猪没有罪,它们很可爱,饿了就叫,吃饱就睡,憨态可掬,全身是宝。错的是人,例如为了加快洋猪的生长过程,除了采用大量高能量、高蛋白的人工复合饲料外,饲养时间也很短暂,使得很多营养成份在猪身上还没有完全转化和代谢出来,就被人类屠宰加工,有些不良因素就转换到人体身上,并对人体产生了害处。仔细想想,以前人们吃土猪肉后并未出现像现在这么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等症状!”

他接着说:“黑土猪的肉质香醇细嫩,氨基酸、肌苷酸含量很高,精瘦适中,肥而不腻,口味适宜。特别是在它的肉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对人体的皮肤、筋腱、骨骼、毛发都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既能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改善机体生理和皮肤组织细胞的储水功能,使细胞得到滋润,并保持湿润状态,更能有效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延缓皮肤的衰老,是老少皆宜的最佳食品。猪骨头汤更是补品中的上品,能在人体中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这是由于人体骨胳中最重要的是骨髓,随着年龄增长和机体的老化,骨髓打造红、白细胞的功能也逐渐衰退,骨髓能量降低,直接影响到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而骨头汤中含有的胶原蛋白恰恰能增强人体打造血细胞的能力。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喝骨头汤加以调理,可以减缓骨髓老化:同样,骨头汤也有助于青少年的骨髓增长。如此宝贝中的宝贝,我们怎能将它丢失呢?就算代价再高,成本再昂贵也要把黑土猪品种保留下来。”

从饲料源头做起防患于未然

在吴董的生猪产业链中有一块占地约600亩的生态园基地,因其拥有一条流水潺潺、悦耳动听的山溪,故取名为“鸣溪”,专门种养各种绿色有机农产品。养猪场主要以生态园内种植的天然牧草加上自己生产的优质饲料喂养生猪,防患于未然,从饲料源头杜绝不健康因素的渗入。据吴董介绍,他的生态养猪方法和传统养猪方法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区别。相同之处是养猪场以优质牧草和五谷杂粮,添加有益微生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出不含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学药品的有机饲料,生猪的饮用水也是从一百多米深的地下抽取的甘泉:不同之处则在于过去大多是用剩饭、剩菜,馊水等喂养生猪,这样

很不卫生,甚至可能使猪患上传染病。因为有部分人群的疾病是先天遗传的,例如肝炎,肺结核等,这些顽固性疾病的潜伏期特别长,有的一代,甚至几代人都可能遗传。无论是先天或后天,有遗传疾病的人用完后的剩菜、剩饭、剩汤都归总到一起喂养生猪,即使经过高温蒸煮?消毒,这些剩饭剩菜也会产生众所周知的致癌物质一一亚硝酸盐,这样从人身上残留下来的疾病就转换到猪的身上,再从猪身上还给了人。这是个该引起我们人类深思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如同,“进门盗窃之人固然不可道,但开门防盗之人也要有所觉醒”。人类健康的维护是个很宽,很广的课题,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小细节着手。一个有责任感的养殖企业,一定要凭良心赚钱,每一分钱都要赚得心安理得,才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己。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传承、发扬和改进传统的饲养方法,就是苦一点,累一点,少赚一点也是值得的。

目光长远打造极品猪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吴董从事养猪行业已有十八个年头,对养猪有独到的见解和深远的考量。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最高处,他常对周围的人说:如果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在人群中,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脑勺:只有站得高,才能做到了然于心,也才能看得更远。这就是兵书里常说的“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吧。吴董还对一代贤相管仲的名言很有感触:“老百姓的肚子吃饱了,才讲究廉耻;仓库装满了,才讲究礼仪。”当今社会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风向标已愈发凸显,打造自然生态的健康极品猪肉势在必行。2005年,吴董就果断将养猪场从普通养殖模式转变成为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即采用“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严格执行生猪养殖零排放的环保标准,猪粪经生物活菌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并进行循环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环视大旺种猪场,四面环山,环境优美,场区的空地上种满了瓜果蔬菜及花草树木。猪舍干净整洁,通风条件极好,猪舍两面的墙壁上分别悬挂着大量的水帘和喷头进行负压降温,据说这是在大热天为猪准备的专用降温设备。大旺种猪场原本存栏母猪有2300多头,又于2009年引进了200多头黑土猪,作为基础母猪进行育种改造,预计2011年年底可以出栏。吴董还规划将传统养殖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相结合,实行半开放式饲养,扩大生猪活动空间,恢复猪的自然特性,进一步提高生猪福利。抓好品种、育种、环境、饲料等各个环节,延长饲养周期,在产品检测无药物、无激素残留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极品生态猪肉,专售生态猪。按他的原话就是:“让不喜欢吃猪肉的人闻到肉香,也会喜欢吃猪肉!”

篇2

(一)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城乡规划建设局。

(二)县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5%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每年达95%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

(四)全县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环境正常水平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污染防治目标

(一)2015年与年相比,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如下:化学需氧量减少9.5%(其中工业加生活9.1%、农业10.9%),氨氮减少13.3%(其中工业加生活14.0%、农业10.9%),二氧化硫保持不变,氮氧化物减少7.5%。其中:2013年各项减排比例要达到2015年减排目标比例的60%以上。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经贸局、农业局、统计局。

(二)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每年全部规范处理;工业企业每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卫生局、经贸局。

(三)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2公里;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稳定在80%以上;加强垃圾处置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所有污泥按规范处理处置。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

(四)开展机动车尾气专项整治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所有在路行驶的机动车每年均达标排放。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环保局。

(五)全面推进清洁生产,2015年前按规定完成省、市下达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环保局。

、生态保护目标

(一)全面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开矿、采砂,和各类生产性、经营性排污口,以及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及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和规划工作,并对乡镇级水源地水质开展定期监测,每年一次以上;省、市政府确定的流域整治年度重点项目完成率超过95%。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2013年建成省级生态县,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2015年辖区内50%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的要求。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局。

(三)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四种环保养殖模式(猪—沼—果(草、林、菜)、达标排放、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和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其中主要推广猪—沼—果(草、林、菜)、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模式;完成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深度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订畜禽污染治理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加强日常监管工作,对县域内禁建、禁养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整治,以巩固治理成效,防止回潮。

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四)按时完成省下达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工作任务。2015年前,所有乡镇均成立承担环保职责的机构或确定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城乡规划建设局。

(五)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企业责任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情况纳入矿山年检指标。2015年前,所有开采矿山能严格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实现“边开采,边治理”。

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六)2012年,完成积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四、环境监管能力目标

(一)按要求完成依法行政工作,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或者干扰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及时上报环境违法信息。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环保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中央、省级项目的配套资金按承诺落实;每年县政府的环保投入(按“211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核算)不低于上年水平。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三)加强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全面使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2012年前,县环保局应有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四)按规定完成年度环境应急工作任务;2015年前,达到《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五)2012年前,本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中部地区相应标准;2015年前,按照国家东部地区标准,全面完成县级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六)按全省年度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任务;2015年前,县环境监测站达到东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并通过省级环保部门验收。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七)加快推进城市供排水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专业化管理机构,完善监测设施设备,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五、县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目标

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2013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旅游总收入2.85万亿元,增长11%;国内旅游32亿人次,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2.49万亿元,增长12%;入境旅游1.34亿人次,增长1%,其中,过夜旅游5850万人次,增长2%,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增长3%;出境旅游99200万人次,增长15%。我国旅游业为了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不断导致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各种资源的枯竭,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旅游业必须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怡悦身心、回归自然、疗养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卫生良好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欲望并最终将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生态环境以其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数量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潜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旅游产业做支撑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其次,旅游能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的发生;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推动环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化了旅游城市的经济结构,替代了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推动了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当前我国旅游城市在环保工作中所共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高标准的环保工作要求差距较大

这几年来,尽管各旅游城市对环保日益重视,认识逐年提高,但在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游客和市民等有关单位和人员中尚未形成环境质量是旅游城市品牌的观念,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事关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因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现象在各个旅游城市仍时有发生。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体制不顺

与生态保护工作有关的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各自为政,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如旅游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旅游开发,环保部门又往往只考虑环境污染的防治,二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于顺利实施,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生态环保行政执法力度不够,行政执法水平还不太高,执法监督不健全,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四)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这些年来,尽管各旅游城市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但总体而言,这些投入与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与国家环保局规定的标准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各旅游城市在垃圾处理、污水净化、城市绿化等环保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旅游区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人为破坏,导致旅游区水土流失,水资源锐减。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市民和游客的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观的游览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吸引力下降甚至消亡。例如,截至2003年,黑龙江省镜泊胡景区大庆湖光宾馆旁被破坏的林草植被有1hm2,垃圾乱放对景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了影响,二龙山万佛寺的修建是3 hm2的山地植被遭到破坏;五大连池中小弧山山体的1/6被挖,出现了严重的山体滑坡现象。

(六)旅游垃圾污染严重

由于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备以及旅游者本身素质低等各方面原因,致使与旅游有关的服务行业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弃于景区内。例如,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如果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既影响了游人的游兴,也降低了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加强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工作存在的上述困难和问题,导致各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经济收益低下。因而,要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各旅游城市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城市的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城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决策部门以及旅游经营者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环境的长远发展观念。为此,要通过举办环保培训班、环保知识讲座以及报刊、电视、简报、内参、录像等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等途径,不断加大对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上,各旅游城市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资源、发展旅游业,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资源能永续利用。应遵循“科学评价,合理开发,综合保护”的原则,把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保护性开发,把保护放在首位,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此外,开发与保护的利弊分折不能单凭经济效益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应把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三)进一步理顺生态环保的管理体制,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

建立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是环保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环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打破部门分割,实现各部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共同参与、联合管理,已经成为各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要建立一个高层次、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管理机构,对整个旅游城市的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处理包括生态环保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行政执法水平

生态环保行政执法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各旅游城市一是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具体的法规保障;二是要切实加强环保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旅游城市的生态环保行政执法水平;三是要切实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的执法监查力度,切实采取法律手段避免、减少或控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环保工作范围大、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各旅游城市一定要在环保投入上舍得下功夫,为环保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一是要进一步给予环保、农林、旅游等相关部门适当的政策倾斜,适度给予这些部门增拨城市建设维护费等资金用于环保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对排污费的征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饮食服务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费、烟尘废水超标费的征收力度,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以此来补充污染源治理资金的不足;三是利用旅游城市声誉和投资环境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网上招商、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吸引国外、市外资金投资环保产业,解决环保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要开发、推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

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环保和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且还能给旅游地带来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模式。为此,各旅游城市应顺应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开发、推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等这些亲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

四、结 语

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日趋重视意味着人类更为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各旅游城市应坚决走旅游业的可持续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对策;山东寿光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51-01

山东省寿光市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寿光市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品味逐步提升,2006年并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7年又踏上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征程。由于旧城改造不够彻底、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 寿光市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1.1 农村环保设施薄弱,菜农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菜农们只重视短期效益,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破坏了人居环境,如粗放灌溉方式、农膜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1.2 原有的城市规划已经落后于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从总体上来看,寿光市的土壤处于清洁的水平,具有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的清洁土壤条件;就空气质量而言,目前农村优于城市[1]。随着寿光市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原有的部分城市规划已落后于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如部分原有的农户稀少的工业区现已发展成为农户聚集区或居民生活区等。因此,企业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环境。少数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生态型新农村的标准,村镇绿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也尚待改善。

1.3 国家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农村环保监管能力尚且不足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能力以及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且治理难度大,给环保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环保标准和法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发放环保法律手册、张贴宣传画、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同时适当地采用经济刺激手段,鼓励农民从自身做起,保护生存环境。

2.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防治环境污染

政府应投入大部分资金建立喷灌系统,进行科学灌溉;相邻村镇建立污水、粪便处理中心,变废为用,节省能源,减少污染[2]。

2.3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

由于农民群体知识水平较低,多数只看重眼前利益,政府应逐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制度,针对农民群体灵活开展工作,引导农民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监管环境[3]。

2.4 着眼长远,统筹兼顾规划城乡建设

将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企业,如防水卷材生产、化工企业等,迁至羊口工业园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耕地和菜园;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成立居民生活区,并建立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2.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通过组建老年学校、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免费教农民科学种田、种菜等相关技术,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群体素质,从而提高其环保觉悟,使其自觉地保护人居环境。

3 结语

通过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寿光市在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农村文化产业得到了提升,农民的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农村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农村规划布局愈见合理,人居与自然协调发展,逐步达到了生态型新农村的标准[4]。

4 参考文献

[1] 成世才.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选择性种植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2] 延妍.论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对策[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0.

篇5

一、考核目的和意义

我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南水北调水质安全,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开展此项考核,是检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考核结果关乎今后中、省对我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正常拨付和奖励。因此,全县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我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

二、考核范围

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所列,我县全境均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范围之内。

三、考核内容和指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自然环境质量指标包括水、空气、声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各项考核指标数据由县环保局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的要求收集、整理。我县不能独立完成的监测数据,由县环保局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获得。

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等,其中林地覆盖率由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草地覆盖率由县农业局负责提供;水域湿地覆盖率由县水利局、林业局负责提供;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由县国土局、城建局负责提供。各部门必须按照真实、科学、及时的原则,与县环保局协调一致提供考核数据。

四、技术规范和标准

自然环境质量状况中的水、空气、声环境质量监测,依据《市监测方案》规定,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和标准执行,从样品采集、流转、分析到数据审核都要有完整的记录,并进行三级审核,同时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其中声环境质量监测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有关要求。

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中的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等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林业、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等主管部门概念。

五、监测时间

按照《市监测方案》要求,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自2011年5月起实施。

篇6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篇7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协调和管理机制

区域的合作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具体到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亟待成立区域生态环保协调机构。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及京津冀三地市长(省长)组成的指导小组,共同组成京津冀生态环境发展的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研究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协调三地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合作的顺利实施。

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整合三地的环境保护力量,在联合协调理事会下设专门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战略规划的执行,开展环保执法,保障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日常工作的开展。

同时,成立生态环保合作督导组,进一步监督协同工作的开展。可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土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共同组成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督导组,负责监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执行、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环保执法、项目环评等情况。

建立区域环境污染

联防联控机制

京津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阶段不同,实现协同治理,应统一区域生态环保标准。进一步加大政策整合力度,统一并完善京津冀生态环保标准,研究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三地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的无缝对接。

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行京津冀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共享,建立京津冀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

同时,还需要建立环境预警、联合监察和交叉执法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和海域等环境预警协调联动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形成京津冀环境联合监察机制和交叉执法机制,针对区域性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执法。

建立区域生态红线

保护制度

吸取过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京津冀协同必须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统筹考虑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设立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既要建立三地统一的红线区管护问责制度,落实管护部门,明确单位、人员、职责与任务,形成生态红线区的组织保障体系。

也要建立三地统一的生态准入制度,将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纳入环保“三同时”体系,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先决条件,对与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冲突的项目实施“零容忍”。对于生态红线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行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和行为进行清理。

按照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以条块结合的方式,将各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和建设职能分解到各市及各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红线区管护。

建立流域和横向生态

补偿机制

水源治理是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重点内容,围绕海河流域上下游,结合三北防护林和北京风沙源建设,可划定京津冀张承水源地保护区,做好产权界定,按照生态有价的理念,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在总结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津冀引滦等现有水源地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并完善以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流域和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以及京津冀三方政府财政资金拨付形成)。

在确定补偿资金规模时要充分考虑供水地的生态保护和用于治理污染的必要成本,以及为保障供水量与水质而失去的机会成本,包括为提供生态服务所支付的直接支出与间接支出等。

同时,突出国家在京津冀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中的牵头、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强化水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的监管、考核、评估,确保生态补偿资金合理使用和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在治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制度性的设计避免新的污染产生,特别是应发挥市场作用,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应完善排污权交易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构建污染源基础信息平台、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分配管理平台、排污权交易信息管理平台的力度。实施企业和地方环保部门两级监控措施,建立排污跟踪、许可证跟踪和年度调整三个信息系统,完善排污监测系统。

其次是确立配额总量和初始分配方案。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确立京津冀区域内的污染气体排放总量,并进一步确定排污交易中的配额总量。配额总量要小于目前京津冀区域内大气中的污染气体排放总量,要与当前京津冀的经济相协调,并根据京津冀的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

再者是设计合理的排污权定价机制。排污权初始指标有偿使用的定价所定价格高于社会最优治理费用水平,低于社会最差治理费用水平,从而客观上促进排污权交易的活跃开展,并依据鼓励污染减排的原则,在确定社会最优治理水平时,要激励那些技术先进、有减排潜力的企业积极开展污染物的减排活动,要鼓励这些企业不断应用和研发先进的减排技术。

篇8

为贯彻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市生态建设规划》要求,用科学的发展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生态建设,强化大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全镇的奋斗目标,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健康的发展道路,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全市“率先在苏北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围绕我镇“激情跨越,打造东南第一镇”的奋斗目标,突出以工兴镇、富民强镇,致力提高新街的生态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的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4年,是全面贯彻“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坚持以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为主线,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进步为动力,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总的目标是:全镇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减少5%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70%以上。加快生态镇的建设,处理好污染纠纷,做好河道清淤等工作,努力实现产品ISO14000认证突破。

三、2014年环保工作要点

1、制定全镇的环保工作实施意见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计划。

2、调整镇环境管理委员会和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搞好“六·五”宣传教育周活动,营造生态建设的浓烈氛围,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4、协调、配合做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具体工作。

5、确保沿海生态村通过验收,力争邱墩村通过验收。

6、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河道清淤工作和集镇的综合整治。

7、服务好新上项目的环评工作。

8、建立秸秆禁烧禁抛的行政组织,与村签订秸秆禁烧禁抛责任状。

9、参与环境纠纷的调处。

10、完成镇长与市长签订的责任书全部内容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的其他各项任务。

四、保障措施

2014年,国家、省、市都把环保工作尤其是生态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镇党委、政府也更为重视全镇的的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为全面完成2014年的环保任务,特制定如下措施: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真正把环保工作作为国策来抓。

2、加强组织领导。调整镇环委会和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将环保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

3、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开展生态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向广大干部、群众、学生普及生态知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4、严格环保执法程序,不断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篇9

一、优先保障投资建设项目所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在我市投资的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所需排污总量指标予以优先保障,在本市总量指标来源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帮助向上级争取总量调剂。

二、提前介入做好项目前期服务。主动参与吸引投资的各类项目洽谈、招商推介活动,了解掌握项目引进、投资信息动态,提前告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环保行政审批事项和报批工作流程,避免项目环评阶段走弯路、误时机。坚持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低排放、高效益的大项目,要强化环评审批服务联系,确定专人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开展一对一指导和帮助,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对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项目,要在果断喊停的同时,耐心做好解释,力争引导投资符合产业政策项目。

三、全力提高审批效率。对落户已完成规划环评的经济开发区、莲华山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的投资项目,只要符合园区产业布局,环评文件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评结论予以简化。对投资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要求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时限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法定60日缩短到7日,报告表从法定30日缩短到5日,登记表从法定15日缩短3日,特殊情况视情特事特办,即到即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在资料收集完成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监测报告表,14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监测报告书。

四、积极开展环保科技服务。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组织环保科技人员开展投资项目以及污染防治技术的咨询论证,帮助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治理设施,培训环保管理人员。

五、不断加强环保咨询中介服务管理。规范环评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提高环评编制质量,避免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督促各环评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收费。对投资项目,在确保环评质量的前提下,鼓励环评技术咨询、评估单位降低业务收费,按标准的70%实行优惠,缩短项目环评编制时间,项目环评报告书50个工作日内完成,环评报告表10个工作日完成。

篇10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