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科医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以,根据国外家庭医生的经验和我国全科医学的需求,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全科医生的途径分为以下几点:
1. 必须尽快实现宏观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专科医学服务模式转移到基础医学卫生服务模式。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全科医生将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需要达到全部执业医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所以,培养全科医生是医学院校的核心任务,所以,各地医学院应该认真地学习我国的医疗改革方案和学习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把培养全科医生作为今后教学的重心,并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
篇2
关键词: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我校要创建具有二本水平的民办大学,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学科建设提到应有的高度,认真分析现状,找准优势,认识不足,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强势学科,以点带面,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战略目标。
一、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几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但可能是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没有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的任务,没有出台学科建设的政策保障,在完成上述工作时没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达到学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例如,我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但没有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确立学科带头人和建立学术梯队。并提供条件使各个梯队在自己的方向上开展研究,多出成果。又如,学校非常重视专业建设,但没有进行专业结构优化,没有明确提出开展重点学科的建设。
尽管如此,我校前些年的工作已经为今天开展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一本院校、二本院校还是三本院校,学科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不同,目标不同。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迎评促建”为契机,以学科梯队建设为关键,突出特色,确保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构筑学科基础平台,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和重点学科建设拉动相关学科发展,积极构建学科群,从而大力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和学校综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学校达到二本水平形成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原则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规划和优化全校的专业布局,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
――在中肯分析学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学校所处总体环境和近10年的办学特色出发。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校、院两级制定既有超前理念,又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三、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内容
在现阶段,我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梯队建设: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组成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为群体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和开发。出台政策,加大鼓励科研的力度。
2、确定校内的重点学科:分析我校各学科的师资力量、实验环境、社会需求、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确定校内的重点学科,加大扶持力度,以便得到较快的发展。
3、专业建设与优化: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因素,对已有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专业。
4、实验室建设:在确立校内的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用当前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建设和扩充部分实验室,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实验室,争取将来成为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立足学校实际。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在现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学科梯队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层建设,稳步推进,适度扩大学科覆盖范围,形成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统一、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在五年内,争取达到下述目标:
(1)全校有3―4个学科(一级或二级)在全国的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
(2)全校有4―5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有1-2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获批1-2个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瞄准三件大事,并争取率先成功申报:
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后,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5)科研上一个台阶,获得10―15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逐步形成具有申报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实力。
(二)具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达到如下目标:
1、师资队伍的学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或接近20%:
2、培养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梯队,五年内各学院有3―4名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势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并能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开发,各学院培养出4―6名爱岗敬业的、德才兼备的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课题负责人;
3、各学院有4―6名50岁以下的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和资历的教师;
4、各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具有明显特色的强势学科,全校有2―3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具有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实力;
5、全校产生8―10个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6、支持学科建设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比较完善。
五、关于政策和措施的几点建议
1、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2、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基础,评价一个学校在某个学科的建设水平,科研成果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型大学并不是不搞科研,建议学校根据当前的形势迅速制定科研相关政策(包括横向课题的研究开发);
3、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应该采取重点扶持、全面鼓励的政策,不撒胡椒面;
篇3
关键词:期刊 品牌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03-02
品牌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有精品才能有受众,有品牌才能出效益。品牌是出路,是生机,是影响力,是摇钱树。只有像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一样讲究科学,精耕细作,细心呵护,把刊物当作精品品牌来培育,刊物才会越办越好。近年来,我们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小品文选刊》作为大同市“转型发展、特色崛起”的一个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文化名片去精雕细刻,精心打造,使其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国文学期刊发行低迷的状态下,《小品文选刊》发行量连年增长,2013年比上年同期超15%。
一、精准定位,努力发现最普遍的读者需求
读者是上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期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宗旨,更是检验期刊发展方向、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现在,我国报刊的高速发展期已过,由于网络新媒体等等的冲击,报刊发展遇到了复杂的“瓶颈”,这其中,文学(文化)类期刊的发展更加艰难。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00多种文学期刊,生存状态较好的只有10%,不足百家。为此,我们根据自身特点,面向市场,精准定位,提出了针对性的办刊思路,并实施了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是明确所要面对的读者群。现在是中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提高的时期,也是小品文创作的黄金时期。报刊、网络上有上万小品文作者,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小品文每天都有上千件,网络博客里的小品文更是数不胜数,而短小精彩的小品文对当今快节奏而且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得到的精神调节。面向大众,关注大众需求,不与北京、上海的报刊争夺高端读者,不去引导读者高消费,踏踏实实地与普通读者一起过“日子”,是我们近年来的读者定位。二是强化“读者本位”意识,使《小品文选刊》具有与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读者阅读的内动力。做品牌,就要将提高期刊阅读价值放在首位,在提高期刊可读性和耐读性上下功夫,让读者开卷有益,从而留住读者的眼睛,抓住读者的心。目前,我国纯文学期刊大多面临生存危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我们的办刊人未能牢固地树立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而发展的理念。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读者在变,读者的阅读口味、欣赏品位在变,而我们的办刊人对此研究不够,不能直面读者市场这个大环境,也没有在与时俱进中将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并不是读者不需要文学,而是我们的办刊人“目中无人”,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欣赏需求。单凭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办刊,只能是孤芳自赏,读者也不会买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品位,永远是刊物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牢固树立为满足人们群众需求而发展的理念。大同市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我们为每一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阅了《小品文选刊》,请他们提意见,提建议,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的好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小品文选刊》在本市的影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安排,我们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动”和“走转改”活动,走向基层,走近读者。为拓展本土市场,我们为全市未订阅《小品文选刊》的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赠阅了全年刊物。
二、铸造刊魂,以鲜活特色触动读者心灵
灵魂是一份期刊的生命所在,也是与其读者心灵相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与读者的心灵息息相通,才能真正引起读者的共鸣。为此,我们将办刊原则确定为八个字,即“导向、品味、可读、可用”,将党和政府的要求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统一了起来。事实上,不讲导向,没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主心骨,就失去了期刊的生存前提,也会违背办刊宗旨;没有品味,缺乏社会内涵,就会行之不远;没有可读性,就进入不了读者,也就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可用性,虽然可以暂时迎合读者,但获取不了长久的市场。为铸造刊魂,保证期刊拥有一流的内容和质量,我们铁定了四条选稿标准,一要引人入胜,二要耐人寻味,三要发人深省,四要动人心弦,同时规定每期刊物的每篇文章、每个页面、每幅插图乃至每条看点与侃点都要用是否具备进入点、记忆点、传播点来衡量。文章不分大小长短,也不论作者是名家还是新手,四条标准和三个点必有其一,否则绝不刊用。其次是提升品位。小品文作为一种平民艺术,贴近生活,具有易写易发的优势,大量作品散见于全国数千种报刊、网络中,作者多来自民间,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们创作左右逢源。《小品文选刊》作为选刊,选择范围非常广,但要从上万件作品中每月选出70多篇作品,且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确实不容易。首先,做编辑的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和知识涵养。这就要求编辑有一定的敬业精神,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用在阅读上。其次,要练就一双慧眼,保证所选稿件导向正确,质量上乘。选稿一般化,不能把时下最优秀的小品文佳作选上来,慢慢的,读者也就不订你的刊物了。再次,必须保证稿件的第一选,否则就不新鲜,等其他刊物选过了,你再去选,读者也就不买账了。读者不买账,不订你的刊物,你的刊物还怎么办得下去?为保证稿件的第一选,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新鲜感,我们将全社人员的选稿范围和选稿数量责任到人,实行奖惩兑现。谁每月选多少稿子,谁负责浏览哪些刊物、报纸上的小品文,都有明确规定。现在《小品文选刊》每期三分之一稿件由作者和读者自荐,三分之一稿件由编辑精选,三分之一稿件由网络或兄弟报刊编辑推荐,稿件质量精而优。
三、坚守质量,坚持高品位的办刊目标
刊物有了灵魂,是因为它的内容达到了一种高质量的境界。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是期刊成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选发好的作品,我们努力培养编辑的敬业精神,倡导编辑博览群书、博览群刊,优中选优,挑选中意的作品,力求精益求精。因为要坚守质量,所以经常出现刊物经过三校即将付印又临时换稿的现象。在我们《小品文选刊》,没有名家和新手之分,刊物可能是新手的福地,也可能是名家的滑铁卢。事实上,《小品文选刊》不仅是一份纯正的文学期刊,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励志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更是一个绿色、环保的朝阳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坚守质量,才能发展起来;唯有发展起来,它所弘扬的思想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它的功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彰显。
四、厚积薄发,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拓展生存空间
文学期刊现在虽不是“四面楚歌”,但其影响力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坦言:“文学期刊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喘着粗气向前走,一边解决人头费,一边解决办刊经费,一边思考怎么发展。”怎样摆脱困境,生存发展,《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当改革到来的时候,最先冲上去做事情的,将是在改革中站住脚的人,只是哀叹、等待的人将被淘汰。文学期刊的情况虽不相同,但改革也会带来不同的机会。”现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如火如荼,新闻出版总署实行报刊退出制,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期刊退出,要想在浴火中获得新生,就一定要勇于面对挑战,有良好的应对挑战的心态,有充分的应对挑战的准备,有多变的应对挑战的策略。我们认为,即便我们的经营再困难,杂志的编辑品质是永远不能降低的,降低品质的恶性循环只会致使失去的越来越多,以牺牲杂志品质为代价所换来的一时“”最终仍逃不过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事实上,当一个社会出现浮躁、出现泡沫时,期刊人的坚守就显得尤为珍贵。期刊人的责任就是把精神食粮从无序、无章的信息中筛选出来,精心打造、加工,送给读者,服务大众。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不仅尤为重要,而且十分迫切。近年来,我们特别加大了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分期分批组织编辑参加了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业务培训,并顺利取得了合格证书,每年都要派员参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书刊博览会和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期刊出版创新年会。同时,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先后就“信息时代,内容如何创新”、“移动时代,形态如何创新”、“产业时代,模式如何创新”及“编辑日常工作规范”等进行了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其次,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编辑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这也为我们迎接下一轮的改革做了基础性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4)
篇4
本月,书记组织全校广大教职工学习了李向东局长的讲话,从而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
要解放思想,我们首先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实践,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觉得更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学校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的要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黄金屋”。首先要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通过不断学习,深刻思想,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学校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有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人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自己的东西。
三是要敢于转变,通过学习,认真总结,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篇5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8-02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通识类课程授课方式及效果的冲击不容忽视,互联网高速发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当手机一按知识即来的时刻,老师如何站稳讲台且使学生有收益是一个挑战。书本的内容学生可轻易从网上得到答案,过去填鸭式教育已被彻底颠覆。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如何使现在的授课仍然能使学生有所得,是现有教学过程中亟需思考和改革的内容。自2011年春季以来,我们在同济大学开展了《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式实践教学的探索,以下分别就课程实践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思考与体会。
一、实践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课程的参与程度直接标志着课程的效果。目前的课程大多以老师在讲台上讲授课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老师的授课任务重,且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及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从课堂上的收获有限,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措施
1.学生自主选题,分组演讲和讨论
《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的环境类普适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期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贯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程从水、大气、固体、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几个专题向学生进行介绍。原来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授各专题的知识,遇到的问题是这些知识比较老套,无需老师讲解演绎,学生均可获得。因此,提出学生自主分组选题,搜集资料整理文档并演讲讨论。将原来老师讲解的内容分给学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老师长篇阔论地讲述,学生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整理提炼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课堂的主动性及自信心,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 互动式随堂练习系统的使用
为了改变期末考试一统分数的客观局限,增加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占分比重,在课堂上选用了互动式随堂练习系统。该系统可随课程进度安排测试练习,师生均可及时考查课堂讲述内容的掌握情况。互动模式增加了趣味性,调整了上课的节奏,使学生能从沉闷不变的课堂节奏中找到兴奋点。同时,互动式随堂练习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突击压力,加强了过程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学习的积累。
3. 实践环节的穿插
根据《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专题,设计了三次实践环节,结合课堂教学专题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践中获取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手的体验。针对水污染专题,安排了同济大学三好坞水样采集和水质检测等实践。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走进环境实验室,了解跟自己身边相关的水污染的问题,巩固了课堂学习知识。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废旧电池调研报告,并在学校、地铁及小区进行现场调研,让学生掌握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认同性,切身体会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的重要性。针对大气污染专题,结合现在公众关注的PM2.5的现状,组织学生在校园、道路边及建筑室内开展PM2.5的检测实践,让学生对于公众关注度高的大气污染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穿插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其灵活性和专题性得到加强,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互联网络的应用
让互联网走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尝试点。从大气污染专题入手,针对雾霾话题,让学生随堂搜索网上信息,及时归纳观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选择一个角度当场讲解、交流。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被调动起来,手、脑、口同时运转,收集资料分享、综合交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即时口头表达也充分锻炼了学生快速获得信息并归纳凝炼信息的能力,应对了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三、 思考
从课堂沟通及评教网页上学生的留言信息可以看到,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给予了赞同和认可,认为互联网搜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上课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的反馈直接指示了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方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教师在交流互动中的引导作用也得以体现,沟通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互动式教学是手段,最终要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将老师由授课的角色改变成"导演"的角色,通过安排剧情,让学生根据"剧情"要求主动展现"表演"才能。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才可能更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及各项资源。
参考文献
[1]蔡仕鹏. 关于大学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30):19-20.
[2]程露. 刍议大学互动性课堂的发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14.
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教学;见习;社区;体会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全科医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疗费用等多种原因[4],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全科医学发展的必要性,从1997年以来,中央制订了多项关于全科医师发展的决策,为此,我校也很早便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然而,教学场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理论层面,而实习见习课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几学时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还较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层面,更有学生认为全科就是各个科室知识的浅表组合,因此,让学生进入社区基层医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全科医学了解的重要途径[5]。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全科医学的社区见习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课时数较少
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大部分内容都在社区进行,内容繁多复杂,包括儿童保健,每个婴儿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该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适应证、禁忌证,疫苗如何保存,妇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检查,社区中健康档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之前所未曾接触过的,也只有在社区实习中才能实践掌握。另外,全科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维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是每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三甲医院科室间多半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靠会诊制度等,而全科医学锻炼的是学生能够把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看成一个整体,从疾病谱出发,以人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体格检查为关键,综合的整体的去分析疾病,并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评估及随访等。另外,社区有一些课程是比较耗时的,比如家庭随访等,要真正走进患者家庭,通过细心耐心详尽的了解及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完成档案的建立及随访工作等。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实习课程学时数仅为几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60.9%的带教医师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见习课程应当延长为4周[6],可见,全科见习时间应该有所延长。
2.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地区的全科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7],因此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对全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且我国师资数量严重匮乏[8],研究生学历导师所占比例不足5%,且带教年限大多数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医学社区基地的师资主要以主治医师为主[1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11]。个别社区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由于参加培训次数较少,对新进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导致学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师带教积极性较差,由于社区医院鼓励倾向性政策较少,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中缺乏耐心,这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2.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差
有研究显示[12],约30.3%学生基本不了解全科医学,而约12.9%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学生们对社区很多方面存在疑虑,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患者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样,社区医生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社区老师讲解到医联体、健康促进等和一些政府对全科医生的政策倾向时,同学们也只会背诵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义,这说明同学们对全科医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另外国家对全科的政策的宣传还不欠缺,这可能会是阻碍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为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
3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
全科的重点是全科思维的培养[13],并不是机械性的去掌握各个科的理论知识,全科医生面对的更多是家庭,社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强调的更多是沟通、是真正的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从整体考虑,以人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实实的从患者角度出发,为该区人群服务,关爱,耐心而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维的形成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2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适当延长课时
全科医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全科的认知又很少,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全科医学实习课的课时。另外要注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把家庭访视、SOAP病志书写等以视频形式推送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3.3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全科医学政策的宣传力度
2018年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全国128所医学院校中仅有68所建立全科医学理论课程[14],只有26%的省份的师资均接受过全科医学的专业培训,20%的省份中有一半以上师资接受过此方面的专业师资培训[15]。可见,我国全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18年的《意见》[1]里也回答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真正属于我国的全科师资标准,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应该细化全科师资标准,选拔优秀的人才,更多的给予专业培训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全科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理论技术过硬,全科观念稳定的人才,早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6]。
篇7
1.1全科医学定义
全科医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供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医学服务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
1.2全科医学的原则
1.2.1医疗体系门户的责任原则:一般认为,在1000名健康人中,约750人有健康问题,其中仅一人需住大医院,5人需专科医疗,9人住一般医院,约250人可由全科医学培养的全科医生(GPs)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首要原则即是守好医疗体系的门户。
1.2.2明显特征的全科服务原则: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格化,即新型的医患互动关系服务(希波克拉底语“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什么病更重要”);考虑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层面、服务范围及服务项目的综合;对个体从生前到临终关怀的持续;多方合作的协调;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靠的可及。
1.3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区别。
2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准则
2.1全科医生培养的基本原则
2.1.1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管理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策划和维护患者的健康事务,并能负责医务所的运作和管理。
2.1.2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诊疗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负责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和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全过程(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康复和临终服务)的家庭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在社区内解除疾病的困扰。
2.1.3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协调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在病人需要时,负责为其提供协调,包括动用家庭、社区卫生资源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与专科医生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关系。
2.1.4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咨询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提供健康和疾病的咨询服务,认真听取和体会病人的感受,通过有技巧的沟通与病人建立信任,对各种有关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并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
2.1.5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支持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服务对象适应疾病和健康需要,全力以赴支持患者克服困难。
2.1.6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教育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形式,对服务对象随时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保证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2.2全科医生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2.1全科医生应有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一个人患病的整个过程包括: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觉察到一些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尝试某种程度的自我保健以家庭服务为第一线的外部资源利用其他非专业的外部资源求助于职业性的非医疗资源医生诊视诊断性评估处理计划结果(治愈、慢性病、死亡)。
2.2.2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各个层面的相关知识:在个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医—患关系动力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熟悉个体正常发育及人类行为的知识,了解人类易感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用筛检方法早期诊断疾病;在家庭层面,全科医生应有病人—家庭相互关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和其他人交谈以获得有效信息的技能;在社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心理、社会、环境、职业、经济因素的知识,了解卫生资源对疾病影响的知识,了解疾病对社区和人类生态学影响的知识,了解家庭及成员对社区影响的知识。
2.2.3全科医生应有处理短期健康问题和持续性保健措施的知识:包括能迅速机敏进行急救处理,能熟练提供慢性病长期连续性照顾,能向病人解释各种合并症并及时预防和处理,有康复方案设计和康复技术的知识。
2.2.4全科医生应有对待健康问题的整体观点,并有预防保健的态度和技能:即对个人问题的预防态度,理解三级预防思想,具备疾病预防知识和设计个人保健计划;对家庭问题的预防态度,制定家庭预防时机,预测家庭健康问题;对社区问题的预防态度:了解社区流行病学和预防时机,关心支持社区干预措施。
2.2.5全科医生应具有家庭医生的责任感。
2.2.6全科医生应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需要。
2.3全科医生职责范围
2.3.1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的内科、儿科、妇产科疾病,不需住院的外科疾病,慢性病和心理问题。主要内容:(1)门诊项目: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诊疗、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门诊登记和统计、随访观察;(2)会诊和转诊:对病人有效的会诊和转诊是社区卫服务的重要内容,既要及时的实施会诊和向上级业务部门转诊,又要有制约措施促使在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返回到社区治疗;(3)建立家庭病床。
2.3.2护理服务:主要内容:(1)门诊护理:接诊分诊和预约,建档和统计,实施门诊检验和治疗操作,慢性病人随访。(2)家庭护理:实施各项家庭治疗,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教育动员病人家属理解病情并参与病人管理;(3)社区护理:参与特定人群健康目标管理,负责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服务于全科医学的发展。
2.3.3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保健,疾病筛检,慢性病管理(内容:种类、内容、传单、教育活动、建卡、整体干预评价、计算机管理)、家庭保健合同(完善—制度化—与保险系统接轨)。
2.3.4康复服务和善终服务:(1)康复服务是针对慢性病患者、伤残老人和老年患者进行的治疗和训练,使病人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和职业上获得最大的潜能;主要内容包括:康复评价(理化因子疗法、中医疗法、辅助用品、心理干预)和组织工作(家庭、社会支持,自助小组)。善终服务是指对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危垂病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服务,使其获得平静舒适尊严的死亡;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教育(权利、反应、解释、安慰)、止痛与支持疗法、多方协作关怀(随访、护理、目标设计、价值与社交能力提高)、家属居丧期支持。
2.3.5健康教育:要适时宣传一般生活健康常识,常见病防治和合理用药知识,进行营养饮食卫生教育和帮助患者合理选择膳食,进行卫生运动教育,制定合理锻炼计划,进行心理教育和适时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
3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1全科医学培养模式
3.1.1基础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全科医学管理者,包括医院院长、防保科科长、家床科科长;目的是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明确全科医学的意义,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从而为其决策全科医学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1.2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部分专科医生;由于这些学员都已接受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培养,故全科医学的培养目的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进行补缺和充实,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1.3学历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
3.1.4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3年(专科)和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2全科医学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3.2.1对基础、技术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短期(3—6个月)的培养,用半脱产的形式,集中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最后经过结业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
3.2.2学历培养要系统的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康复医学,采用全脱产的形式,最后经过学历考试,各格后发给学历证书。
3.2.3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是一新生事物,基本培养原则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明确专业培养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可利用专业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服务。
(2)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主要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医学和康复医学。
(3)明确专业培养方法: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方法要借鉴哈佛大学的“新途径”教改方案,即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专门学习传统医学教育课程未曾教授,但在全科医学临床实践中必然要遇到且需运用的各种技能。
4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4.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医学专科,它既不是通常认为的“赤脚医生”,更不是“万金油”。发展全科医学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全科医学教育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乃至卫生事业发展。同时,还应广泛宣传全科医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全科医学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4.2加强师资、教材和基地建设
合适的师资、适宜的教材是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均应给予人才物的重点投入。同时采用边培养、边总结、边建设的方法,加速培养一批专、兼职教师,总结编写各种模式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抓好全科医学服务试点和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4.3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地位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是全科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涉及医学教育、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医疗制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包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体系、组织机构配套政策体系、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体系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体系。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分专题研究,尽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同时,对全科医生一定要提高其技术地位(业务学习和培训进修)、经济地位(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的良好态势。
篇8
2011年12月,调查组对广东某高等医学院校2010级临床本科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300人,对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6份。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临床医学生毕业打算和就业意向
2.1.1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被调查者在“本科毕业后你的打算”问题上,选择“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去城市工作”、“到基层工作”、“其他选择”的分别占28.4%、8.1%、40.5%、10.1%、12.8%,去城市工作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出国或考研。
2.1.2临床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
在被调查“如果当医生,你愿意在什么单位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城市单位,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分类,级别越高的所占的比例也越高,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的仅仅占被调查者的1.4%,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也只有12.2%。
2.1.3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期望收入
对毕业后的每月期望收入,46.6%的人期望达到5000元以上;24.3%的人期望达到4001~5000元的收入;20.3%的人期望达到3001~4000元;仅有8.8%的人期望工资为2001~3000元;1001~2000元收入没有一人选择。
2.2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高达27%的医学生不知道“全科医生”,可见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知情况不高。在问及“你认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应该开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吗”时,有87.8%的被调查者选择“应该”,有12.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还是希望获得全科医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2.3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的接受性
针对“如果有需要你愿意毕业后通过转岗培训或者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吗”问题,被调查者中75.7%的人表示愿意,24.3%的人不愿意。调查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时,64.2%的人认为全科医生将来发展空间大,26.6%的人认为是对全科医学的兴趣,6.4%的人认为由于大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只有2.8%选择喜欢在基层工作作为原因。对不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展前景不好”、“得不到社会认可”、“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收入低”分别占34.5%、32.7%、19.2%、14.5%。与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不足不同的是,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相当高比例的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并不存在抵触,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认为发展空间大的比例较高,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担心全科医生发展前景不好和得不到社会认可,其次是收入因素。
3讨论
3.1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较低,毕业打算到城市工作以及出国或考研这样的传统所占比例相对高,对于具体工作单位的选择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生更向往城市级别较高的医疗机构。此次调查结果与赵露、任成所作的研究结果“临床医学生对到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选择高达84.9%,而对乡镇医疗机构的选择仅有1.6%”非常接近[1]。学生的就业观点并没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而发生转变,作为非一流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观点与一流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没有差别,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将有部分学生会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对学生开展入校专业教育和卫生政策宣教,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卫生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一定要紧密联系我国卫生改革现状和社会的卫生人才需求实际。很多学校都有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教学内容没有随医改政策而做出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这需要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2],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3],选择专业人员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优化课程设置[4],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改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适应社会需求。
3.2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
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不高,与笔者的另一份调查结果“27.7%的临床医学生不知道我国近几年有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吻合,说明医学生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卫生政策和卫生改革了解甚少。但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并不抵触成为全科医生。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生普遍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以普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也同样起到引导学习兴趣和正确就业知识的作用。与此同时借助《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对我国新医改政策导向和全科医学制度开展宣传。比如学习全科医学时,有必要首先向其介绍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学科地位与作用,密切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工作实际,要让学生首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5]。同时,学校多提供与宏观卫生政策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等,鼓励医学生多选修相关课程,以扩充医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使本科阶段的医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卫生人才需求和就业挂钩。
篇9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生学会(RACGP)给全科医学和基层保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全科医学是卫生保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整合目前的生物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科于一体,为所有的人、家庭及社区提供基本的、连续的、综合的和协调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生是一名临床医生,经过被认可的全科培训、具备必要的经验和技能,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基层保健包括有能力对病人的任何问题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在处理病人过程中,全科/家庭医生可以将病人准确地转诊到其他医生、健康保健人员及社区服务部门。全科/家庭医生是大多数人寻求卫生保健的第一站。在提供基层保健过程中,能够见到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全科/家庭医生经常要处理比明确诊断的疾病要复杂得多的临床问题。
全科医学特征
全科医师独特而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可及性和持续性的照顾,具备疾病诊断、急慢性疾病监护、危急事件及时治疗以及卫生保健的预防能力。
全科医学的特征:
首诊;
诊断方法学;
危急重疾病的早期诊断;
连续性和可及性照顾;
个性化的照顾;
急慢性疾病的照顾;
居家照顾;
突发事件的照顾(在家里或在社区的及时治疗);
家庭保健;
临终关怀(在家里);
预防;
健康促进;
整体观;
卫生保健协调。
除这些之外,全科医师还必须处理一些非常普通的涉及各个领域的问题。
连续性照顾
全科医学的本质就是连续性照顾。连续性照顾 为医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对病人、病人家庭及家庭压力、病人的工作及娱乐环境有更多的了解,获得大量的背景知识。
提高连续性照顾的策略:
人文关怀;
病历;
检核表;
家访;
预期指导;
病人教育;
个人健康档案;
病人登记;
既往史清单;
计算机。
全科医学常见症状
Murtagh教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澳大利亚常见症状:
咳嗽
肠道功能紊乱
腹痛
背痛
胸痛
头痛
颈痛
耳痛
咽喉痛
关节/四肢痛
皮疹
睡眠障碍
疲惫
阴道不适
(节选自Murtagh教授的著作《Murtagh’s General Practice》)
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定义及学科特色
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科研、循证与临床实践内容,及以初级医疗卫生为主的服务特色。
篇10
建立起中医药与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充分融合、有效运作的新模式,使中医药在社区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与潜能,并使之与社区卫生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摆在所有致力于中医药服务社区工作的人们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1中医全科是临床二级学科
为了顺应全科医学的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中医全科作为一门新的临床二级学科宣告诞生。中医全科决不应是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两者的充分融合、碰撞与提升。培养中医全科人才决不是要培养以前的走方郎中、赤脚医生,或是仅停留在中西医结合通科的基础上,而是要培养能将中医精华与全科医学理论融会贯通的新型社区中医药人才。因而,中医全科在继承中医精华的同时必须积极顺应当前全科医学的发展,不应只是中医内、外、妇、儿、针、推、伤各科内容的简单堆积,而应体现出全科医学的理念、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需求,并突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心理调适、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优势与潜力。
2找准结合点,以点带面,积极融入“六位一体”
中医药服务社区决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找准中医药的优势与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点,积极主动地融入、渗透到“六位一体”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有意识地锁定一些能够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与特长的切入点,将中医传统理论与全科理念进行结合与互补。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饮食调适、运动疗法、精神疗法、慢性病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探索中医药在六位一体工作各方面的有效介入形式。
2.1充分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
2.1.1指导临床医疗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强调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与全科医学提供个体的原则是相同的[1]。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开阔临床诊疗思路,更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尤其对社区居民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妇科病等更具优势。
2.1.2处理亚健康问题社区中的一些健康问题,如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胃口不佳等,往往只是自觉不适,却又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程度,但确实对当事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面对这类有症状却暂无疾病的亚健康状态,西医可能无从下手,中医却可通过“辨证论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疾病遏制在萌芽状态。
2.2发挥防治手段丰富的优势
中医药多样化的防治手段可以为社区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采用中医综合性防治手段对于社区常见慢性病控制的效用也十分明显。而某些疾病虽可有一个明确的西医诊断,但其治疗手段与有效性(尤其是非手术治疗)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中医药却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患者与社区医生选择,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2.3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工作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仍以医疗服务为主,普遍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而中医历来注重预防,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有效的预防手段,可以弥补现代医学之不足。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与全科医学的三级预防相呼应,前者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等内容,后者则能有效地指导医疗、康复活动[2]。又如“先安未受邪之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都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可以尝试运用中医预防理念与手段,介入目前社区高危人群管理、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乐龄助医等实际工作中去。
2.4中医药有效介入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也是目前“六位一体”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中医师则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各种有效的中医药康复手段,并制定中医特色的运动方案、饮食方案等,运用中医知识指导患者康复期的禁忌,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多良好的康复资源。
3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
中医技术简、便、廉、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某些适宜技术的应用虽较为广泛,但标准不够合理,如针灸、火罐等收费较低;许多方便宜行的中医适宜技术没有收费标准,如刮痧、耳穴等,这就难以很好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对这些适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造成障碍。此外,针灸器械、火罐等用具消毒不够规范、相关管理质控工作制度不够完善、适宜技术操作标准不够统一等也是制约因素。
4大力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人员队伍老化,整体学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受到待遇较低、中医社会认知度不够、发展环境不够理想等因素的制约,年轻中医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石,目前的中医师培养是按照中西医结合通科医生的模式进行的,这为他们进一步接受与完成中医全科医生的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借鉴目前西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尽快开展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继续教育,为社区中医师创造进一步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社区中医药人员的总体水平。加强二、三级医院中医科及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交流与联系。中医向来十分注重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加强与上级医院专家的交流指导,可帮助弥补实践经验的欠缺,有效提高社区中医师素质。可请上级医院中医专家定期下社区指导工作、开展讲座、并指导中医科研工作,这也有利于上级医院医生对社区卫生工作的了解。同时积极选送社区中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实行名老中医与优秀社区中医师结对指导等措施。此外,对于社区西医师、全科医师、防保人员等也应分层次开展中医培训,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5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居民的医疗保健知识是决定其选择医疗服务的主要依据,加强中医科普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对培育和拓展中医医疗市场十分必要 [3]。应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力度,宣传中医适应证,提高居民对中医的认知度与认同感,改变目前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中医只是调理、看慢性病、西医看不好才找中医试试”等片面印象,从而提高中医药服务需求,为社区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拓展市场。
此外,应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普及诸如食疗药膳、起居调适、疾病禁忌、养生保健、中医锻炼方法等中医药知识,提高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运用中医药理论来进行健康教育,要比药物和手术治疗手段更方便、简单、经济,是目前任何高精尖领域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4]。
6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6.1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现在正大力推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了二、三级医院中医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交流与指导。但目前推广的内容绝大多数仍以治疗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正向预防为主、六位一体模式转变,推广工作也有必要适应社区的需求,尝试推广一些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在加强上级医院专家指导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科研力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些相关方面成熟的方案也进行一些交流与推广。
6.2健康档案中中医内容的体现
把“望、闻、问、切”等中医药内容融入居民健康档案,出发点良好,但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制定统一规范,建立与目前1+8X居民健康档案相配套的中医健康档案。目前大部分社区健康档案的动态利用与管理情况仍不尽完善,要将中医药内容在健康档案中体现,仅靠书面的方式远远无法满足动态管理的需求,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只能流于形式。因此,相关配套软件的开发与完善非常必要。此外,由于中医健康档案的专业性决定其必须是中医医师方能进行规范正确的填写,这就无法也没有必要为所有居民建立中医档案,根据需要与实用性的考虑,可由门诊及家床的中医师为接受中医药服务的人群建立中医健康档案。
中医药是全科医学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强有力的融合剂与催化剂。通过对中医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之与社区卫生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我们面临的就是如何让其与社区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同时也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社区体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与活力。
7参考文献
[1]纪桂茹.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 (1) :37-38
[2]冯仙荣.社区医疗与中医特色[J].实用全科医学,2007,5(8):726.
[3]老膺荣,朱泉.论中医知识普及与医疗市场培育及中医药学发展的关系[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4):78-80.
- 上一篇:全球经济情况
- 下一篇:有关劳动法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