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

篇1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nancial aid work for poor students,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ies the scientific confirm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ions for poor students, establishes th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ptimizes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poor students and improves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college Identification for poor students Existing problems Measures

贫困生的认定、资助和管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内容,其中,贫困生的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公平公正。各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途径,但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1 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的缺乏。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各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即使是地处不同地区层次相同的学校,收费标准和生活成本也有较大差异。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等原因,运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现“贫困”并不太实用,因为变化的因素太多。[1]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据学生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贫困材料来认定其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然而,高校难于判断生源地所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的真假。其一,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部分学生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冒充贫困生争取助学资源,存在“假贫困生”的现象。其二,国家对地方民政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对于要求出具贫困证明材料家长有求必应,对被证明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不予审查。这些情况导致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不到国家的资助,而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却享受着国家的资助,浪费了国家的助学资源。

(2)贫困生认定方法不科学。高校自身认定法、学生在校月生活消费比较法和综合认定法是高校贫困生认定采用的主要方法。[2]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采用综合认定法。这种做法是,学校根据学生本人申请,学生提供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或《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生活消费情况,经所在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所在年级民主评议小组和学院民主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报学生工作部门进行最终评议,公示后送学校审核。这样的评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但是依然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证明材料的真伪辨别等局限。有部分学校甚至出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班会上演讲的方式,然后由班级同学投票评选出其心目中的贫困生的认定模式,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严重背离了国家助学的初衷。国家资助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果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没有深入,没有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导致已经摆脱贫困的学生仍然获得国家的资助,而家庭新出现意外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无法及时获得国家资助,造成了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浪费。另外,这种做法把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和生活消费情况考虑在内,但认定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强。

(3)贫困生认定的模式单调。通过十多年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摸索,各高校“不断总结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经验,出现了以生源地为主导、以学校为主导及以生源地与学校相结合为代表的贫困生认定模式”。[3]在以生源地为主导和以高校为主导的两种贫困生认定模式的基础上,部分高校形成了以生源地和高校认定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开学之初,认真查阅《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资料,初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其次,辅导员通过与贫困生进行单独交流,确认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及在校的基本花?N;然后,辅导员通过与班干部和同寝室同学反映的情况,进一步确认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及消费水平;最后,在“贫困证明+自我申请+老师意见+民主评议”的方式下,最终确认学生是否贫困及其贫困程度。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通过学生评议、班主任辅导员评议和学院评议来确立贫困生认定的依据,而学生和老师给出的都是定性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观因素的成分很大,即贫困生给同学或老师的印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自己每月的消费情况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定量的客观指标在贫困生认定的工作中却没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致贫困生不信任民主评议。

2 优化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新举措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构的合理认定。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以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学校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年级民主评议小组必须严格按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流程,根据各自的职责,认真完成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学校层面,建立贫困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领导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组织和管理全校贫困生工作是学生工作办公室的重要任务。院系层面,各院系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为成员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小组,负责贫困生的审核和监督工作。班级层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为组长,学生代表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负责贫困生的民主评议工作。贫困生的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要在各院系范围内公示。

(2)建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认定标准。给高校贫困生的认定过程提供清晰的量化标准叫做定量指标,能够及时修正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定量调查不足的指标叫做定性指标,只有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才能保证真正贫困学生的优先认定。一些指标可以作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绝对贫困指标,主要包括:①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②学庭成员患有残疾或患有严重的疾病,需为此支付大量医药费;③家中遭遇了巨大灾难或者遭遇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的,导致了严重经济损失的;④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达到上面所列的其中一项指标,高校可以认定其为贫困生。另外,下面这些指标对贫困生的认定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①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失业)的;②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③家庭所在地的经济水平;④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除了上述的定性指标外,还必须参考定量指标,如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家庭收入与支出比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等。

(3)优化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一是及时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导致有些原本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突然致贫,而有的贫困生家庭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而脱贫。因此,高校应该及时调整贫困生的信息,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尤其是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辅导员通过查阅新生的各种贫困材料,初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此时提交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辅导员通过与贫困生的交流,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及在校开销;辅导员通过与同班同学及同寝室同学了解情况,深入了解贫困生的生活消费情况。辅导员通过比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当然,贫困生档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根据贫困生家庭困难程度的变化、在校学习和生活表现等状况进行信息的调整,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实地走访。实地走访是了解大学生是否需要资助的有效方法。但因为大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分布比较分散,导致走访的成本比较高。因此,为了做好贫困生认定的工作,目前各高校只能采取个别走访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导致缺乏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全面性。而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因此,需要学生工作者有非常敬业的精神,才能保证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篇2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贫困生资助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逐渐扩大。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高校和中等职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随后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保障。我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奖、助、贷、勤、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从而为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有利于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保证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各项资助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要做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首要任务是科学地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确定资助政策的目标群体。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才能提高助学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反,如果不能准确认地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资金的使用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对如何有效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发生了偏差,将有限的助学资金分配给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意味着高校资助工作中公平公正原则的失守。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其资助工作的实现,会从另一侧面影响高校学生对公平、公正、公开等人类普适价值观念的认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高校总体工作中也许只是一个局部环节,但其内在的价值意义不容忽视[1]。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因素

1.贫困生证明可信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确定。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学生主要提供的贫困证明是村镇贫困证明和家庭情况调查表两份材料。贫困生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是辅导员了解大一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中,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所在地的村委会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问责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往往不做全面的调查,而是讲利益、讲关系或是做个顺水人情,只简单盖章,不管真实内容,甚至为某些“关系户”夸大贫困事实,从而影响证明的真实性。二是由于受某些利益的驱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他们往往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冒充贫困生,与真正的贫困生争夺有限的助学资源。一旦助学资金到手后,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利用这些钱购买高档的生活用品,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资助的初衷,在学生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

2.认定标准统一性不高,无法准确定级。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由于提出申请的学生情况复杂,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很多,用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难度比较大。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各地民政部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也就有所差异。在这种差异下,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个在当地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相比与其他地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相对较好的。这对贫困生的客观认定无疑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贫困生等级的准确认定也同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将贫困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一般来说,贫困生等级的确定是根据班级评议小组的讨论确定的,讨论时常常出现成员意见不统一,各执己见的情况,从而造成讨论结果难有定论,再加上定级过程中常常对认定情况缺乏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造成了贫困生定级标准的不统一。这些都会使资助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各类资助不能公平公正地分配到真正需要收资助的学生[3]。

3.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水平有限,影响认定结果。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班级评议小组的水平直接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由于班级评议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班委,这些成员同样是入学新生,他们对国家资助体系及其资助政策知之甚少,对资助工作基本知识完全不了解,并且缺少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经验和能力。高校辅导员往往所带班级数较多事务较重,不能做到事事亲力亲为,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只能从大体上进行指导,这使得班级评议小组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很陌生,常常不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因此班级评议小组的水平有限、缺乏工作经验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此外,由于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对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明确,并且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使得在认定过程中通常采取让贫困生上台演讲的方式,由班级同学投票评选出其心目中的“贫困生”。这种做法对贫困生认定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原因,不愿向班级同学表露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不会上台让同学为其投票。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情况真正有困难的同学往往被忽略,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对准确认定贫困生,落实资助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3]。

三、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1.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

贫困生认定必须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学习生活等支出水平综合起来考察。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泛,使得家庭经济情况的确定变得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单凭根据收入来源区分大学生群体意义并不大。而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有实践价值,因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领域是相对明确的。大学生群体中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通过消费环节体现,并且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比较容易观察、分析和测量。因此,应将认定贫困生的切入点放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和观测上。此外,在制定认定标准时可以借鉴美国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包”政策,该政策将上学成本、预期家庭支出和资助资金量化,有利于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及家长根据规定的方法预算、审核、监督和评判资助的公正性[4]。

2.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出现虚假贫困生证明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使真正的贫困生收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与不安,为他们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让他们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能够实事求是地陈述家庭经济情况,从而降低贫困生认定的成本,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5]。

3.提高认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应树立责任意识。一是作为学生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具贫困证明时,应意识到他们是代表自己所在部门行使职责,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参与民主评议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前应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内涵与目的,认识到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性,同时深入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后续的资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必须提高民主评议小组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既可以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又是为了使资助资金投入到其真正该用到的地方[6]。

4.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后续管理。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续监督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前期调查、认定,而忽视了后续的监督管理。对贫困生的后续监督主要是指学生群体的监督,必须让每个同学都全面了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程序、标准与方法,并积极参与到贫困生的前期认定和后续监督的行列中。辅导员应对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抽查核实,贫困生资格和等级确定后,应将评议结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示,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与举报。对于不符合贫困生条件的假贫困生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设立监督电话与邮箱,并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学生的利益[7]。

5.实现贫困生资助观念与资助模式的转换。

资助观念的转变,一方面是从传统的物质资助向物质与精神双重资助的拓展与转变,从而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不断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从资金式资助向能力式资助的转换,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所谓资助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转换。这种转换一方面可使那些假贫困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主动退出,另一方面贫困生通过做义工等回报社会的方式,可以缓解享受资助的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是通过劳动换来的[8]。

总之,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通过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认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后续管理;实现贫困生资助观念与资助模式的转换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高校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从而保证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刘明然.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讨[J].学理论,2009(08).

[2]黄娟.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9).

[3]杨柳艺.关于新生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2(05).

[4]刘丽.浅谈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J].商业经济,2010(03).

[5]侯鹏飞.关于独立学院如何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

[6]魏芹.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08).

篇3

关键词:贫困程度;量化;评定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73-02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党和国家落实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贫困生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也随之迅速扩大,尽管国家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贫困生认定方式落后、指向对象和收益对象不一”[1]等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个紧迫且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学生家庭经济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三维一体”的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并在多年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贫困生数也明显增加。国家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国家助学金从1500元/生/年提高到1000~3000元/生/年范围内确定,分为2~3档;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金额也高达每生每年5000元,确保所有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贫困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效率,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量化认定标准。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是贫困生认定的关键。长期以来,贫困生认定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认定方式是:根据生源地政府开出的贫困证明,依据学生日常行为和表现,结合家庭电话采访及实地考察等甄别手段,再以学校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基准线,对学生的贫困状况给出判断,进行资助。纵观目前的认定方式,总体是“定性多、定量少,主观依据多、客观依据少”[3],因为“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标准的多样化,甚至在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认定标准也不能统一。”[3]所以,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已成为困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题之一。

2.个别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贫困生资助是国家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3]。由于社会诚信制度中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和惩戒制度,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开具假证明、弄虚作假等手段,冒领国家资助金。一些真正需要资助金的贫困生由于自卑等个人原因放弃申请,致使资助政策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生上。因此,诚信缺失是贫困生认定工作陷入一定困境的又一原因[4]。

二、基于“三维一体”的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构建

对学生贫困程度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5]。本文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本着全面、客观和系统的原则,研究出从学生家庭经济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三个维度来量化学生的贫困程度,构建了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学生家庭经济量化主要从生源地、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众多因素来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侧重于班内其他同学和辅导员对学生在校内经济支出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表现的认可程度,具体各项的量化指标与权值如表所示。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指标需要考虑到影响家庭经济的所有因素,并系统分析各个因素对学生家庭经济的影响度,根据不同影响程度,赋予不同权值。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区域资源、家庭经济资源、家庭人力资源以及特殊性事件等方面,区域经济主要考虑学生所在地是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村镇还是县市;家庭经济资源、家庭人力资源主要从二级指标家庭情况得到,又将二级指标细分为:双亲情况、经济类型、父母身体状况、父母年龄状况、赡养(外)祖父母情况、家庭成员(兄弟姐妹)情况等7个三级指标,每一个三级指标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各个观测点,如双亲情况细分为: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父亲)、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母亲)、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其他人)、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父亲)、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母亲)、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其他人)、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抚养费支付其他情况等8个不同的观测点,而且根据不同观测点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程度不同,赋予了不同的权值。家庭特殊性事件的发生为附加加分项,主要从自然灾害与危重病人两方面量化。

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主要考察贫困生在校期间,相比于非贫困生,物质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费和社交情况以及衡量贫困生能否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和自立自强。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方面的表现,以精神资源为主。物质资源主要考察贫困生每月消费开支情况,具体包含:每月伙食开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价格总和是否≥6000元;是否拥有多件名牌服饰、中高档化妆品、其他高档奢侈品;是否经常上网、玩电脑游戏、聚餐、旅游、K歌等情况。精神资源主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以便在资助时更加全面,同时也能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助学金。作为一名贫困生要充分利用助学金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也有力地避免了贫困生滋生对助学金的“等靠要”的消极心理和接收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错误心态。

三、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实践

从2012年起,我院就采用量化评定的方法来认定贫困生,现已覆盖全院5个年级共近1300名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时,组织填写《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问卷》,作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的主要依据,而后在学校组织贫困生认定助学金评定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和提交证件,再组织班级评议和辅导员评议的量化工作,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以及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表现,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全面、客观。

实践证明,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避免了“假贫困生”的出现,同时使得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也得到认定和资助,做到指向对象和收益对象的统一;获得资助的贫困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对学生事务、学生管理的积极参与,也让学生认识到助学金是学校对自己实施权利和义务的充分认可,加强了学生的义务感,充分营造了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学生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贫困生资助是扶贫、励志、助学的有效统一,是体现我国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三维一体”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公平,使得有限的资助能真正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保证国家助学解困惠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晴,叶M.国外高校学生贷款资格审查的借鉴与启示[J].高校学生管理,2009,(3).

[2]于美亚.从“假贫困生”现象看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J].新课程研究,2010,(4).

[3]白华.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3).

篇4

【关键词】学生资助 高校贫困生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57-02

贫困生档案是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中,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做好贫困生相关工作的先决条件。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在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客观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1.学生本人提供申请材料

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个人申请书(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

2.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10~15人民主评议小组,负责认定本班贫困生的民主评议工作。评议小组收集好学生个人申请书、《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组织学生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等。评议小组根据学校文件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最后确定本班家庭经济困难生初步名单及资助等级,在班级公示三天无异议后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3.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各班级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系部将各班名单汇总后在本院系范围内公示三天,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4.学校审核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审定结果在全校公示7天,无异议后,学校将审定结果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5.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批各院系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档案申请表》,以此为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二 贫困生档案管理要求

1.档案材料的真实化

建立贫困生档案主要目的在于摸清底子,掌握现状,为今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依据,要求档案材料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档案材料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在思想、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采集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时,不能只收集由学生本人提供的贫困材料,务必要有学生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的佐证材料;同时学生本人在校的生活情况,不能仅看表面,需要调查和听取相关人员的反映,对于采集来的信息资料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多方论证、去伪存真,保证贫困生档案材料来源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2.档案信息完整化

包括贫困生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等原始材料等。个人申请书、《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等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是作为贫困生档案的基础材料。这些文件和材料是贫困生认定最为有效的证据,也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的内容。《高校国家助学金名单备案表》和《高校助学金评定依据表》这两项表格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产生的重要材料。基本审查通过后,提出贫困生申请的学生,需要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拟评定的人员名单需进行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也是贫困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档案制度的统一化

由于学生资助涉及每个资助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出资人资助经费公平、公正的发放。所以,资助工作本身应该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形成的档案环环相扣,关联度非常强。加上,学生资助档案来源广泛,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每个学校都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归档时间、部门职责并落实到人,将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管理纳入考核范畴,加强监督。

4.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所有资助等各类资助材料,要落实到责任人。从评议小组成员—辅导员—学生科长—系主任—学工处长—分管校长,必须各级责任人签字,以保证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价值。在资助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材料,仍然应当还原成纸质文件进行归档,并在归档时加盖部门公章。以班级为单位整理装订成册,系部统一收集,交由学工处进行专人档案管理。

贫困生档案是对贫困大学生认定实施有效援助的基础,是整个资助体系的重中之重。

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建立,使贫困生享受社会及学校的资助得到切实的机制保障,也为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和有效资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三、薛深.高校民主评议贫困生制度评析[J].法制与社会,2007(2)

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逐渐加大。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约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超过40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而实施这些资助措施的基础便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因此,及时、准确、公平、合理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了规范,也对认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各高校依据此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认定工作办法,至今已实施三年。总结这段时间工作情况,找出不足,建立有效、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对于当前和以后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不良因素

(一)认定材料作为衡量标准有待商榷

1.家庭情况调查表失信

家庭情况调查表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且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较差。

2.参考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这一指标虽可作为家庭经济总体情况的观测口,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不具有横向比较性。

第二,家庭状况。如父母双亡、单亲和变故等情况,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二)认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各高校的做法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评议小组评定——辅导员审核——学院审批——学校审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把关不严

在认定程序的各个环节中,评议小组评定是关键,基本是由班级或年级的学生组成(申请认定的学生除外)。大家都比较熟,弄不好会影响同学关系,为了简便和逃避责任,多数采取组织学生投票的方式来确定。而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又很多,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中。此外,个别辅导员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的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评议小组报上来的名单,大多只能是听之任之。学院审批、学校审批也基本尊重基层的意见。

2.指标分配

为操作方便,许多高校采取按各学院学生的人数或以班级为单位分配指标的办法,而不是依照各院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配,这就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有的学院或班级贫困生人数较多,但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贫困生就享受不了资助。有的学院或班级名额相对较多,为完成指标,只能放宽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致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享受了资助,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认定工作的目的。

3.人为因素影响

在评议过程中,虽然要求评议小组的同学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评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较大。有的同学利用各种关系及手段使自己披上“贫困生”的外衣,混入受资助的行列,致使评定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有限的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的现象。

(三)认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界定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校平均消费水平

如果学生在校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全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可初步定为贫困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个人消费观念、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可依据性并不是很高。

2.家庭收入对比

以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家庭人均收入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生,但由于学生在提供家庭收入支出证明时,难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现象,使我们在认定过程中无法可靠地获取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3.综合素质对比

实际生活中,贫困生的综合技能一般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偏低,而在年度各项评优和评奖时,主要依据综合测评成绩,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中,会尽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假贫困生往往会暴露出来,此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

4.心理特征对比

贫困生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般存在自卑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在现实生活中胆怯畏惧,行为上过分保护自己,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回避集体活动等。我们可根据贫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来避免传统认定方法所带来的弊端,可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来观察贫困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致使这些心理表现往往被忽视或不被发现。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效机制

为克服以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真研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一)落实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应重视此项工作,按要求足额配备人员,资金、设备到位,做到职责明确。认定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公示审核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改革认定方法,构建困难程度评价模型

学校对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机构、程序应有明确规定,积极探索“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建立“学生困难程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人口、个人消费水平、综合素质、个人心理特征等多项指标,来确定学生的困难程度。这种指标化的管理方式,将客观条件与主观认定相结合,可大幅提高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

(三)全程监控,动态管理

首先,要先从源头抓起。家庭情况调查表是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首要条件和主要依据,在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全国认证和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民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许多乡、县级的具体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应开展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了解他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大对提供虚假材料的惩罚和追究力度,以保证地方民政部门提供的学生家庭情况真实、有效。

第二,对认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合理、科学地界定贫困生。高校贫困生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其实质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中下阶层利益保护问题,该群体的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阶层间的有效的融合。从社会学角度看,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其更是机会和能力的被剥夺。应根据各院贫困生实际认定人数,同时结合专业的特殊情况,合理分配名额。强化认定程序,尽力做到公开、公平、科学、合理。不断改进评定办法,提高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三,检验评定结果,实行动态调整。检验评定结果准确与否的有效方法就是家庭走访。因此,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深入困难学生家庭,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资助工作和学生发展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调查情况对我们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对评定结果进行调整。当然,这需要人力和经费,只由学校资助部门的人来做会相当困难。可以将这项工作推向各个学院,包括学校领导及普通教职员工,使他们了解走访贫困生家庭对于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只要有出差机会如:开会、学习、探亲、旅游等,就近就便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同时设计出科学、简捷及操作性强的调研提纲,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篇6

一、高校资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的多渠道的经济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资助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和程序不科学,难以保证资助的有效性

1.认定标准方面。资助的前提是对贫困生的认定,目前,很多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都存在很多漏洞。就以宿迁学院为例,贫困生认定一般是在新生入校不久,要求贫困生提供有民政部门盖章的《宿迁学院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民政部门开的困难证明。但很多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随便乱填乱开,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情况真实的反馈。由于新生入学时间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少,班干部对同学之间了解也不够深入,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是贫困证明,最多再要求上交一份家庭情况说明,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认定程序方面。在认定程序上,一般步骤为“本人自愿申请”(即学生向辅导员上交贫困证明或者家庭情况调查表)+“民主评议”(即学生在评定小组会议上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陈述)+“投票表决”(即评定小组成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结合家庭情况陈述进行表决),这种做法看似程序完备、公正,但一方面无意中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造成极大的自尊心伤害,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认定;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很难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导致非困难的学生能容易开到“贫困证明”而竞贫,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开不到“贫困证明”而失去认定资格。

(二)无偿资助导致受资助学生出现缺失诚信、责任、自强和感恩意识

现如今的国家资助政策,除助学贷款外,都是无偿资助,无偿资助会有一些弊病。

一方面会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思想:不求上进、等、靠、要、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缺乏创业、创新、自强意识,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意志,去拼搏、去奋斗;拿到资助金钱后大吃大喝、购买高档化妆品、服装或者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会导致受资助学生诚信缺失,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助学贷款的还款上。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前银行会要求进行毕业还款确认,确认时要完整真实的填写自己的就业信息和联系方式,以便银行提醒、督促其按时还款。然而,部分贷款学生在进行还款确认时随便编造就业单位及联系方式,导致贷款不能及时还。在宿迁学院,每到学生毕业季会有部分贷款毕业生不能及时认真进行贷款确认。

(三)注重经济资助,忽视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仅仅是就资助论资助,只是简单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具体的资助工作的安排,大大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际效能。在宿迁学院,资助工作主要是辅导员在做,笔者自身就是一名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资助的常规工作非常多,每天很多时间就是在接收任务,分配任务,上交任务,比如助学金的分配、助学贷款的统计和录入系统等,资助教育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

二、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经济帮助、心理援助、精神辅助三者的结合,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经济资助: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按照“学生为本、帮扶为基、育人为重”的工作要求,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体系化、制度化。可以建立一个由个人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学生评议、评议小组初评、公示、接受监督、调整评定结果、最终公布等环节组成的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确保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

二是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渠道。目前,在经济资助中,国家层面力度比较大,有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学校层面也会设立校级资助基金,比如宿迁学院有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但是,社会层面的还需要继续拓宽资助渠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比如宿迁学院的宿迁市成才基金,宿迁市福彩爱心助学基金,阳光助学慈善救助。

(二)心理援助:让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贫困生一般在会有自卑、焦虑、烦躁、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在贫苦生求学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给予及时的教育和辅导,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

一是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内容的活动,培养贫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品质,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是辅导员要注重研究贫困生特点,多与贫困生沟通和交流,力争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灵,能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三)精神辅助;让贫困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贫困生由于自己的不自信心理和受教育条件的限制,自己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是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篇7

关键词:高校;助学金;贫困生;发放

中图分类号:C4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与方法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平均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分为3档,一等4000元,二等3000元,三等2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也在贫困生中产生,每生每年5000元。

(一) 贫困生认定标准

教育部对“贫困生”的定义确定了贫困生的基本标准,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各省市各高校对贫困生的划分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一般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2]

(二) 贫困生评定方法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生源地认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高校自身认定相结合方式来确定的。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说明。高校以此为参考依据,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结合其在学校的消费、生活及学习情况进行初次评议。之后由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评议,再由辅导员甄选,再通过学院、学校认定工作组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及等级。

二、 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贫困生认定界限模糊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消费水平不同,家庭贫困的概念也不同,造成贫困家庭认定的标准不统一。如认定标准中“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属于贫困生,但是“绝对贫困”和“低收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些学校将“父母双下岗”作为认定标准之一,但很多下岗职工再就业收入超过在岗职工。[3]种种因素都导致贫困生认定工作成为助学体系中最复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二) 贫困证明可信度有待商榷

目前高校在认定家庭贫困时,为了操作方便,往往将认定成本外化,即依赖于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虽然村委会或街道办是比较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但是为了让本村村民获利,同时对自身利益又没有损害,所以贫困证明很容易办理。更可甚的是,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花钱开证明的情况;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三是通过亲属关系或职权关系获得证明。[4]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以一纸贫困证明作为依据是不合理的。

(三) 贫困生审批过程中的人为操作影响公平性

大学扩招带来的副作用使师生比不断下降,一个辅导员经常要面对几百人,想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经济真实情况压力很大。于是很容易出现辅导员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处理,“轮流享受”和“平均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在实际的评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做出虚假评议、拉帮结派等情况,导致民主评议失去原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甚至走向“竞争”贫困生名额的极端做法。

(四) 助学金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反馈体制

贫困生领到助学金以后到底该怎么使用这部分钱,没有部门监管,也没有相应的监管体系,同学中也很少有人去上报反馈不良的消费信息,这也为伪贫困生提供了温床。还有同学无偿获得了这些钱就不去珍惜,随意挥霍。这样的反馈跟踪信息缺乏不仅使高校的助学金体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助长了伪贫困生现象的蔓延。

三、 改善助学金发放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 多渠道、多角度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

1、 提高贫困证明的可信度。针对当前出现的生源地相关部门不负责任的轻易为学生开具贫困证明的现状,国家和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规范办事程序,并对造假行为予以追究。这样不仅能提高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也解决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同时,要向贫困生证明上所盖公章部门打电话核实,杜绝假章现象。

2、 确立贫困生硬性指标。根据生源地和学校消费水平以及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可申请贫困生资格的硬性指标。如:不可使用苹果等高档手机;不可使用任何奢侈品;不可使用摩托车及私家车等代步工具;不可佩戴钻石、珠宝及其他高档首饰等。

3、建立贫困生档案。建立包括贫困生生源地、具体家庭困难情况、父母职业、月收入、贫困证明、历次受助情况、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及时跟踪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和调整资助措施提供翔实的材料。

(二)规范评定审批程序

助学金应当是解决生存问题的资助。助学金的发放要求必须严格,一定是“雪中送炭”不能是“可有可无”更不能是“锦上添花”。因此,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及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由同学民主产生贫困生认定小组,通过平时生活中用心观察,审核助学金申请者,避免产生“伪贫困生”。

(三)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虚假资料的出现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让贫困生明白,贫困资助不是廉价的同情与施舍,是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关怀。作为受资助者只有刻苦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四)健全助学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助学金使用的监督机构,用来监督贫困生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建立辅导员机制,通过组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全体班级成员共同监督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这样那些伪贫困生就会有所顾忌,退出贫困生的申请。其次,建立贫困生认定责任追究制度。从校长、学生处、院系、辅导员层层强化职责,加强监控和约束力,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制裁。对于骗取助学金的非贫困生,一经查出,不仅退回助学金,还应给予相应的处分。

参考文献:

[1] 彭文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

[2] 梁思影,陈健.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及存在的弊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篇8

关键词: 贫困生 量化标准 界定模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1997年全面实施招生收费并轨之后,我国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标准不断提高;再加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许多高校相应地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政策体系,开办了针对贫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贫困生的界定存在着较多问题,困扰着高校开展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界定的一般模式

(一)贫困生界定标准。

目前,江苏省内各大高校较认同的关于特困生和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界定为特困生:(1)孤儿、烈士子女、单亲家庭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丧失劳动力,家庭经济来源少的学生;(3)家庭成员遭受重大变故且家庭经济基础差的学生;(4)父母双方下岗且再就业能力差,享受低保待遇的学生;(5)因家庭特困,欠费额度较大,在校每月生活费低于80元的学生。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贫困生:(1)父母一方下岗且再就业能力差,无其他经济来源;(2)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收入低;(3)家庭经济困难,有欠费情况,在校每月生活费低于120元;(4)父母年老体衰,劳动力弱,在校读书子女多,家庭经济来源少。

(二)贫困生界定程序。

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和建档级别,并向学校出具由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民政部门盖过章的贫困证明;经班级同学根据申请贫困建档同学的家庭经济及日常消费情况进行评议,决定申请贫困建档的级别;通过民主评议的贫困生名单,再交由院(系)审核;最终交由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批。

二、贫困生界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证明缺乏说服力。

学生要取得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资格,须向学校申请贫困建档,并通过贫困生界定程序确认。但事实上,一张贫困证明并不能说明问题: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贫困补助,故意隐瞒家庭人口和收入的真实情况;而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也不进行实地调查,使得贫困证明存在很大“水分”。

(二)拉票现象较普遍。

为了彰显公平、民主,大多数人喜欢选择投票表决的方式解决问题。投票表决本来是一种相对比较民主的方法,然而在如今的高校里已经演变为一种另类的甚至令人唾弃的方法,拉票现象相对普遍。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的博弈导致小团体的存在。在一些班级里,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小团体,或是一个宿舍的,或是来自一个地方的,或是平时关系要好的……因为学校的贫困生名额有限,申请的人又多,为了争取获得资助的名额,各种小团体粉墨登场,严重地违背了投票表决的原则,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被忽视。

(三)学校审核困难。

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生源地分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贫困线亦不尽相同;再加之计算方法的差异,各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差距很大。由于人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生资助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认证;对于学生家庭能否承担起其在校的费用的问题,学校审核难度大。

(四)钻政策空子投机取巧。

国家政策规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先入学,再办理相关手续。一般不交学费的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或贫困资助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因此,一些学生钻国家政策的空子,不交学费,投机申请资助。事实上,很多学生并非真的没能力交学费,只不过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补助而已。

三、贫困生界定的创新:建立界定模型

目前,在贫困生的界定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只是根据一些定性的标准来界定,操作难度相当大。为了使贫困生的界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不妨制定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再通过界定模型来确定贫困生的“身份”。

(一)量化界定标准。

贫困生是大学中相对贫困的一个群体。根据国际上研究相对贫困问题的方法,高校贫困生界定的贫困线可按下公式计算:

PL=X/2

其中,PL表示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学习、生活相关消费的平均值)。

根据PL值,可计算贫困率(PR),亦即贫困线以下学生占总学生的比率。

再根据PR值,高校贫困生人数可有下公式计算:

PN=N*PR

其中,N表示在校大学生总人数。

(二)建立界定模型。

为了克服评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界定模型如下:

设定模型参数:贫困证明(A),饮食消费(B),投票表决(C),拥有手机(D),交际、穿着打扮、旅游上网等综合消费(E)

假定SUM(总分)=100,其中A=20、B=35、C=20、D=10、E=15

评定公式:SUM=A+B+C+D+E

根据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各因素给参数赋值;计算综合得分。将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根据已确定的贫困生人数确定目标贫困生。

四、对应用贫困生界定模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传统的做法往往将贫困生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同学的监督,这就会造成一些贫困生出于面子等原因羞于说明实际情况,导致其难以获得资助。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常常使一些贫困生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贫困”,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基层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与个别学生谈心,和班级学生的私下了解,以及平时的观察等途径,关注并引导贫困生健康地成长。

(二)以贫困材料作参考,以平时表现为依据。

既然贫困材料缺乏说服力,那么“事实胜于雄辩”。调查贫困生的消费记录,关注贫困生的平时表现,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受资助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较准确地掌握其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更好地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对贫困生的资助不应仅限于其能否吃饱饭,还要考虑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最基本的交际需求、文化娱乐活动等。对于贫困生的一些必要的开支(如因勤工助学需要购买通信工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认为是高消费而加以禁止。

(三)分级建立贫困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学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通过建立贫困档案对贫困生实施分级、动态管理,跟踪帮扶。对贫困生的健康、学习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状况,保证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为了细化管理,可按10%、20%、60%的比例(仅作参考),将贫困生分为特困生、贫困生、一般贫困生三级,使得对贫困生的资助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此外,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可对贫困生的档案级别进行调整(包括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档),以提高对贫困生资助的效率,将有效的资助资源用到更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身上。

(四)加强诚信教育,完善赏罚机制。

加大对大学生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贫困生的界定和监督的行列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同时,完善奖惩机制,以制度作保障。对那些不贫装贫的假贫困生加大处罚力度,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一切补助,并取消各项评奖评优资格等。

参考文献:

[1]林良夫等.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67-70.

[2]徐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87.

[3]高娟.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中诚信问题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14-16.

[4]孔亚琴.高校贫困生工作应把握好三个度[J].江苏高教,2008,1:121-122.

篇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档案管理 有效援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自1983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费加资助”政策逐渐取代了昔日的“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用以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即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好贫困生的身份认定则是这一资助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界定贫困生在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开展者是各大高校,为此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逐渐探索出一套可行而较完善的认定方法与步骤。然而随着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断开展,其内部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以国家助学贷款的评定工作为例,根据我校调查研究表示,在每月只能消费300元以下的307名贫困生中,只有48%的人申请到了助学贷款,有39%的学生不能申请到助学贷款,有13%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认为学校助学贷款的评定不能体现学生的需要。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仍存在缺陷,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的关怀。

在整个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中,类似此种情况仍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是:在认定体系中,缺乏一套完整的高校贫困生档案,或者即使已经建立了高校贫困生档案,但却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可行性。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角度,探讨走出贫困生认定工作困境的新思路。

一、完善高校贫困生档案内容

1.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记录

家庭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身份证、户籍、基本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等。

在校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就读年级、专业、住宿、医疗、图书借阅、成绩等情况。

2.学生经济困难情况记录

这一方面记录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高校一般用以评估学生困难情况与程度。因此,此方面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完善性足以决定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成效问题,乃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困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学校所在地保障线、学生所在地保障线。

经济资源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

人力资源指标:家庭成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成员教育支出情况、家庭重大支出。

自然资源指标: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有无特殊性产业。

社会资源指标:家庭亲戚及其资助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包括入学前与入学后)、受资助的金额与类型、勤工助学的情况。

特殊性指标: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

学生在校消费指标:所在学校一般学生(非贫困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与一般学生的日常生活支出之比、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消费习惯(节俭还是奢侈)、娱乐消费水平。

当然,这些记录必须具备相应的真实证明材料,如有关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的科学统计数据,后勤部门提供的月膳食卡消费数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及父母所在单位出具困难证明材料。

3.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品行及成长记录

高校贫困学生在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后,普遍会开阔眼界,锤炼品格,从而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建立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变化通过档案的形式加以记载保存。另外,贫困生档案还可以包括贫困生接受资助的文件、心理变化的测试表、学习成绩表、品行进步的证明、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

二、科学化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流程

1.确定划分标准

(1)定性标准

贫困生一般至少要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之一:来自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收入很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父母双亡、单亲、离异家庭,没有固定的经济资助来源,失去家庭依靠的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或家人长期患病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收入来源减少、家庭已经背负大量债务的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意想不到的事故、家人或本人突然患病,面临突然困难的学生;城市大学生父母下岗或无固定职业和收入,家庭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

(2)定量标准

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评定标准也考虑了多种因素。但其中很多因素难以量化,并且各个高校的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在评定过程中传统经验主观判断因素占了很大部分。对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便于实际操作的科学和量化的标准。

①学生在校相对贫困标准――可以运用国际上惯用的公式:

PL=X/2

其中PL表示大学生在校月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生活、学习有关消费的平均值)。X值可通过随机抽取不低于全校学生数的10%的问卷统计获得,得出本校认定贫困生的量化指标(PL)。

②学生家庭相对贫困标准――我们可以参考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科学界定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并根据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及物价水平,动态调整划分标准线,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标准:

A.根据高等教育所需的基本费用,再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进行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的界定。以我校医科为例,其每年学费为5760元,说明一个大学生家庭除日常生活开销外,每年需额外有5760元来支付学费,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人均要额外有120元,而广州市2005年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20元,所以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定在440元会比较科学合理。

B.根据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核实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将低于低保标准150%以下家庭的高校学生划分为贫困生。若此规定应用在广州则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是定在480元。

以上两种方法得出来的标准差异性不大,都可以作为贫困生的划分标准,具有比较好的指导性。结合广州市物价,我校的认定标准为:低于200元的为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200元且低于400元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400元且低于600元的为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动员和宣传,收集意见,加强业务培训

在全面开展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之前,学校向全校学生公布建档的要求及流程,并进行适当的宣传,聆听与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仅可以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贫困生档案的意义和建立流程,同时也可对整个贫困生档案建立细则与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

学校随同录取通知书寄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入学指南》,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各项相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并提前让有需要的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为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动员宣传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我校提前与捐赠单位沟通,及早确定资助项目,为统筹协调安排资助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利于综合考虑、合理分配各院系相关名额指标。要健全沟通机制,加强与校内外各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与学校财务处、基金会、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各资助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共同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为使师生了解资助工作要求,学校应注重业务培训工作。以下是中山大学相关工作安排。首先,针对贷款学生,学校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会议,通过宣传、咨询和培训,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为便于学生详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操作流程、提交材料及相关注意事项,学校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极大地方便了贷款学生。其次,针对各院系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学校先后分校区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工作专题培训会和咨询会,并为具体开展贷款工作的老师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再次,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专题交流会,就当年各助学金评选的要求、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进行现场答疑,提前解决了资助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电话、QQ群、邮件等网络通讯及时与院系沟通相关信息,为院系在资助工作方面提供即时的业务咨询与指导。

3.学生提出申请

经济困难的学生向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并根据学校的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要求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4.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

由辅导员(班主任)召集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作风正派、思想正直的学生――包括具有群众基础的班干部、宿舍长和同学代表。小组共同讨论并审定申请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一方面使认定程序透明化,有效规范资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学生隐私,维护申请学生的尊严,避免让贫困生直面全班同学审视的目光,违背了基本的慈善扶贫伦理要求。同时亦要防止认定工作受到申请对象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杜绝学生拉票等现象。

5.认定小组将拟定名单和所需材料上交至辅导员(班主任)初审

6.辅导员(班主任)初审后上报院系审核

7.院系根据各班级上报材料进行审核

确定院系贫困生名单后,将《贫困生登记表》发给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院系将本学院的全部贫困生有关信息数据录入《贫困生名单汇总表》,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

8.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后汇总全校贫困生信息

将其全部录入贫困生电子档案,《贫困生登记表》和《贫困生名单汇总表》学校与院系各保存入档。

9.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在贫困生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后,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和修订,整个档案建立的过程必须遵循客观、科学、动态、保密、自愿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以下内容必须有动态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学生家庭重大支出、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拥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受资助情况等,至少一个学期登记一次。可取的做法是,利用假期里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即时的补充登记及提供资助。2008年,我国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我校立即对家庭受灾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摸查统计,共有726名学生家庭因冰雪受灾,有172名学生家庭因地震受灾,另外54名新生来自地震延考区。我校2008年共有47685人次的本科生获得各级各项困难补助433.6065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为家庭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学生提供500元/月的生活补助,从5月至12月共发放生活补助19.8万元;3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共为5625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11.8125万元;3月,为在冰雪灾害中受灾的726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受灾补贴7.26万元;4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为30763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246.104万元;5月,学校为6000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一次性困难补助共60万元;12月,学校为4024人次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0元/人的困难伙食补贴共80.498万元;为151名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8.15万元。

三、结语

科学界定、即时补充贫困生档案正是做好困难补助及其它各种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贫困生档案,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学习、生活、各项能力及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等真实情况,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及资助等级。要坚持做好摸查统计,注重基础性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发展。并注重档案资料的动态记录,即时补充资料,尤其是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受灾学生的补助。坚持“实事求是、标准合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奖助贷补勤减免缓”为一体的资助体系;秉承“奖学助学,重在育人”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生活负担,着眼于从思想上解决贫困,树立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四川档案,2007,(1).

[2]倪迎华,刘昊,陈攀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3]张明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3).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财会研究,2006,(4).

[5]薛浩,于建业.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档案与建设,2004,(10).

篇10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国家奖助学金;对策

地方少数院校的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比例的25-30%,地方民族院校的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尤为重要,国家奖助学金作为重要的资助方式,在保证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委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部署,从秋季学期开始提高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高校国家助学金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3000元,增幅达100%,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的20%,年资助人数增加了7倍,基本保证了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一、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基础是贫困生的认定,贫困生认定是对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定等级,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级一一对应贫困生认定的等级。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

(一)贫困生证明弄虚作假,真伪难辨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来确定是否是贫困生。《调查表》中需填写家庭年收入,人均年收入,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信息,还需要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印章。由于国家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开具证明缺乏严格监督,再加上去核实《调查表》内容成本过高,部分《调查表》未被仔细审核,填写不完整或不规范,有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为了省事,要学生本人以民政部门的名义写份证明,就可以盖上印章。因此,大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调查表》,这就助长了许多非贫困学生开虚假证明的风气,大家争着做“贫困生”。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持有信息完整的《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学生都争当贫困生,而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不可能一一去生源地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只能凭借《调查表》中的信息和印章来确定是否贫困,这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贫困生证明夸大事实,准确度难分

一般情况下国家助学金的分配就是按照认定的贫困等级分配,一般困难学生只能获得三等助学金,困难学生可获得二等、三等助学金,特别困难学生可获得一、二、三等助学金,贫困等级越高获得的助学金越多。许多学生填写《调查表》和《申请表》夸大事实,把一般困难的状况写成特别困难来获取同学和老师的同情,骗取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资格。所以许多学生上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信息准确度不高,不能客观地说明家庭经济情况,以至于一个班上纳入到贫困生数据库的学生有4/5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三)国家奖助学金的认定依据过于单一,主观性强

国家奖助学金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申请表》,表格主要是学生个人陈述申请认定的原因,班级评审小组依据这表格来认定是否有资格受助及受助等级。这张表格的主观操作性强,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家庭描述非常贫困,而且贫困生认定的依据过于单一留给许多非贫困生钻空子的机会,而且不便于客观公正地操作,仅凭贫困证明是不能客观地说明是否是贫困生,因此需要制定多维度、多层面、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四)国家奖助学金程序缺乏有效监督,过多流于形式

国家奖助学金的主要程序是学生自愿申请;班级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对证明材料进行民主评议,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学院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公示。贫困生认定程序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在操作中很难按照要求去执行,主要原因是整个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程序的设计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班主任为首的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在评议过程中未深入贫困生当中调查他们实际的消费状况,凭借认定小组成员的认定来评定贫困等级,而认定小组成员碍于情面,一般不会轻易说出同学不贫困的表现,导致了凡是递交《调查表》和《申请表》的学生都可以被认定贫困生,一个班上超过半数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

二是有的班主任并未组织贫困生认定小组讨论、评议,甚至连评议小组长的意见都是学生代签,认定小组只是根据上交的证明内容来认定等级,而许多证明是夸大事实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班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三是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操作性不强,审核只能疲于应付形式。由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分管多项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去学生的生源地一一调查情况,很难去甄别每份证明材料的真伪。

(五)贫困生认定后续管理严重不足,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后续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给许多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的贫困生制造可乘之机,他们不愿退出贫困生数据库。主要体现在:

一是贫困生数据库缺乏动态管理。虽然贫困生认定每年进行一次,但是学生从大一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后,绝大部分学生会继续留在数据库里,不愿退出。许多高校为了减少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量,规定:想继续留在数据库的老生只需要填写《申请表》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四年里不会一直不变,许多贫困生的认定理由是家中有多位子女读书或是家中父母重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认定理由可能会得到改善。此外,每年也会有老生自身或家庭出现突发事件,想纳入贫困生数据,这就导致贫困生数据库里没有脱贫的老生,只有追加贫困的老生。这就导致了真正贫困的学生未及时享受资助或者享受的资助不够,这就违背了国家设置国家助学金的初衷,注重了机会均等,却忽略了结果均等。

二是对于贫困生信息的跟踪和反馈缺乏监督。许多高校规定,每学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从事贫困生的跟踪和反馈工作的很多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跟踪贫困生数据库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很多时候只是走走过场,甚至未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跟踪。

二、改进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的主要对策

(一)高度重视,确保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1. 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

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要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选日程安排和评审程序开展工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谁经办、谁负责”、“谁违规、谁担责 ”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来加强管理。同时学校要对上报学生材料进行逐一评审,经评审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通过后才能公示。学校在评审过程中若遇问题要及时向评审工作指导小组联系人反映,积极妥当处理问题,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在开展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前,地方民族院校要组织参评老师、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评审文件,准确把握文件精神。要通过晚点名、公告栏、网页、QQ群、短信等一切可能之方式将国家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到所有学生及每一个参加评审的老师,并且做好记录,让学生和老师都清楚评审条件、评审程序、投诉办法及各种违规情况的处理意见。避免因政策、评审条件、程序宣传不到位造成投诉。

3. 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投诉机制

首先,地方民族院校要求各班进行班级民主评议并要保存好记录,学校要集中存档。民主评议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参加评议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要掌握评议、评审全过程情况,各二级学院集中评审也要保存好评审记录。

其次,地方民族院校必须设立咨询、投诉电话及电子邮箱,要公布在本单位网页、公告栏,并在班级或寝室张贴,确保咨询、投诉渠道畅通,及时接受学生的咨询、投诉,初审学生名单至少公示3个工作日,确保评审工作公开透明;凡是上报学校后被举报经查不符合评选条件者将直接取消资格。

再次,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妥当的处理。若因处理不积极或评审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学生将问题投诉到学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经调查核实,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按规定与下一年度奖助学金安排和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第四,地方民族院校将及时把此通知及名额分配情况在办公网、学生论坛,并将统一印制和发放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宣传海报(包括评审条件、评审纪律、名额分配、举报方式等),粘贴在学生活动的密集地。

(二)严格评审条件,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要求

1. 确保受助学生有学籍。地方民族院校组织国家奖助学金申请前要明确告知学生必须是有正式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籍且在校就读者才能申请。

2. 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评审条件。地方民族院校要严格按照评审条件进行评审,各二级学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评审细则。

3. 合理确定评审范围。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范围是所有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大二以上),地方民族院校不得把毕业班学生排除在受助学生范围外,要结合学生实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实习报酬等确定合理资助比例;也不得把上学年获得过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排除在本学年申请范围外,要根据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统一评审。

4. 实事求是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下达奖助学金指标多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人数,应将多余指标结存起来,在上报名单时单独说明结余指标情况,不得出现为完成评审任务而将奖助学金指标评给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结余资金由学校收回后集中安排到下一学年使用。

(三)加强受助学生的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1. 加强受助学生的后续管理。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本学年度严重违规违纪或本学期考试不及格科目超过两门、受资助后存在请客、送礼或有其它高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学校将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 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地方民族院校要利用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时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做好感恩、诚信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资助政策行骗。

(四)加强督导检查,认真总结评审情况

地方民族院校在评审过程中要建立定点联系制度,选择部分班级,参与评审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主动深入到学生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通过随机座谈的方式,了解班级评审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对评审工作的意见。学校在完成评审后要认真总结本学年奖助学金评审情况,上报评审总结,主要包括评审工作情况(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评审过程发现的问题、对下年度评审工作的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综述[N].中国财经报,2011-03- 03.

[2] 杨翠龙,陆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践与思考――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