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们对英语教师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英语教育实践的性质,进而促进自身英语教育的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认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关于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育科学研究的调研及理论思索
从教学研讨活动中观察统计表明,约有40%的教师对于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压根儿没有心理准备;在进一步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据笔者的教育观察调研表明,90%以上的英语教师,在参加本"教程"进修之前,思维层次较低。其表现特征是:他们虽然数十年置身于自身丰富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而没有通过独立思维,提出可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或仅满足于)堆砌大量的英语教育事实。水平较高的英语教师,也只限于“梳理教育事实”的水平。
长期承担辅导的英语教师,在“总结”中只懂得叙述历年来惯用的复习方式,至多附上近年来升学率的对比表,没有探究“教学措施”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源关系”和“结构——功能关系”能力。
每当研讨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学习障碍时,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缺乏有效的教学对策。他们习惯地把“学习障碍”归咎于“英语语汇的遗忘”。某些比较注重中国学生常见英语语言分析的教师,也只是“用心地”列出错误频度较高的语言知识点;在他(们)的教学对策中,只是以语言知识点(诸如:人称、名词单复数、时态、语态、情态等)加以归类,而后进行反反复复的“大题量”、“高强度”的试题练习,让他们的学生在茫茫题海中,以“苦”作舟。
一谈到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许多教师无所适从,不知用什么教学原则,什么教学方法去实施,只是淡淡地认为,利用“新教材”,让学生多听一点;一谈到教学效果,一味埋怨:“从考试成绩来看,到底是语法概念差”。
总之,在他们的“经验总结”中,只是集中了大量的“可直接感知”的课堂英语教育现象。他们常常缺乏分析、抽象、概括、总结、提炼,使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正如伟大哲学家培根所批评的,他们只具备“蚂蚁的工作方法”:只知搜集事实,堆砌事实,而不会总结。因此,他们的经验是不系统、不规范、未经验证过的、缺乏迁移价值的。即便是在英语教苑中成功耕耘的“经验”,也没法让同行们借鉴,大部分都“自生自灭”。
2 理论思索
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上述反映出的英语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诸多“事实”,必须作深入的理论思索,以便探求出这种“现象”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找出有效的教学对策和实施途径。
2.1 缺乏抽象概括能力是阻碍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第一因素。对于英语教师教育才能的研究的理论起点,首先应当检察他们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抽象概括水平”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作用有多大。从实践角度来研究它,这就是看他是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还是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
调研结果表明,在大部分英语教师(即便已达到了一级或高级)的认知结构中,可用于解决自身教育问题的思维“材料”,主要是历年来的英语教育事例,一些零星的感性经验。即大部分英语教师属于经验思维型的教师。
那么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与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本质差异在哪里呢?在于他们的思维品质。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思维优势在于,他们能从大量的英语教育经验中提取具体的经验作为自己思维中可供利用的观念,来确定自己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品质比经验思维型英语教师那种单一思维模式,在思维的多向性、广阔性上更胜一筹。另外,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由于理论思维认知结构的建立,能较熟练地改变主体感性经验的性质。这就是说,同样的有关英语教育的感性知识,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和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的感知,有着质的区别。首先,理论思维型的英语教师常常能从英语教育活动中注意到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注意不到的英语教育现象,获得经验思维型的英语教师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
2.2 缺乏创造思维是阻碍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第二因素。现代英语教学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以创造思维去设计教学,以创造思维去解决层出不穷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英语教育问题。显然,有的英语教师创造思维产品多一点,他(们)能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英语教育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有效的策略;而有的英语教师在发现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中,拿不出更多的办法,常常给人一种呆板的印象,缺乏创造性的印象。这两者之间在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可以说,不能自觉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概念进行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思维,是一种较普遍的倾向。显然,这种经验思维不能提高为理论思维的现象,对英语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进修英语教师进行抽象概括能力训练,采取有效策略,指导他们自觉地提取相应的英语教育理论内容来参与自己的思维加工过程,指导他们高层次地去处理英语教育问题。
篇2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篇3
[关键词]审计;培训课程;设计;职业教育
完整的审计干部培训过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实施、教学评估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前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其中,培训计划阶段确定培训班的类型,并明确各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课程设计则是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与课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程、配备师资、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等,以期达到培训目标。课程设计影响甚至决定着培训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从事审计工作多年,期间多次作为被培训者接受培训,近年来从事审计教研和审计教学工作,角色转换为培训者与执教者。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重视角,根据多年实践与观察,认为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作为指引和支撑。拼凑几门课程开办培训班是容易的,在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指引下进行严谨的课程设计是不易的。二是缺少对培训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清晰认知。培训需求不仅包括审计干部个体需求、审计机关组织需求、审计事业发展需求,同时还涉及三者间的关系、当前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三是教学方法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不够,有些培训班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式、“满堂灌”为主,有些将本应创造性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教条化。
二、课程设计应以先进教育培训理念为引领
“理念”通常指思想,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就是理念。教育培训理念决定了设计课程的种类、采取培训的方式、管理的模式及培训的效果。(一)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职业教育正从为产业和特定职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扩展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综合性任务,因此,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是对审计干部从入职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不仅是一项提供审计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审计事业和全体审计人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比如,日本就将原来的《职业训练法》彻底重组变更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是吸收“终身教育”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它不只针对此时此刻、特定岗位的具体技能,而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二)学习过程。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学员都是带着自己固有的经验和信念来到课堂,并以此理解和消化新的信息、概念、现象和问题,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最后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理解,整合到自己的信念系统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秉持这样的理念,课程设计应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境,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自主的、终生的学习者。(三)学员和教师的关系。西方曾有项调查,问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居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公开演讲,仅次于死亡,排在第二位。如果老师把自己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那势必会带来巨大压力。而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认识是,在教学中老师是一个分享者、引导者、推动者,带着平等、开放的心态进入课堂,目的是分享和启发思考,每位学员经由思考进行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建构。在此过程中学员产生各样质疑甚至奇思妙想,这正是教学的成功,且会对教师和其他学员产生启发作用,并进一步引发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目的,正如经典案例教学教材中有句话所言:“愉快地引导案例讨论,其关键与其说是个人教学方法的高超,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四)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从能力学习的途径看,主要包括工作中学习、社会关系中学习和课堂培训,而这三者在能力发展中的比例是70:20:10。工作中学习是学习的常态。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最直接和帮助最大的方法是将其置身于挑战性的工作中,学习的最佳机会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各领域间产生新的联系,低智力投入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或即将被取代……所有这些都使得工作和学习的边界日益模糊。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也越来越以再现、模拟工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倡导和推行的培训方式都与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由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实现认清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目的;而行动学习英文是“learningbydoing”,即“做中学”,更是将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以质疑与反思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目前高校正在推行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也正是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的结合方式。
三、课程设计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课程设计应坚持需求导向,兼顾整体。与个体、长远与当前培训要服务审计发展大局,课程设计首先应着眼于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研究审计发展规划和战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要点。研究审计工作规划、战略,要面向发展,兼有前瞻性、外向性;研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要点,使课程设计对于审计干部胜任当前和近期工作具有针对性。所制订的培训计划、课程设计应有助于审计人员获得和提升适应审计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组织与事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面向未来、突出事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具体单位需求和个体需求。2018年,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曾对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的市县审计局长培训班和审计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得到的200多份问卷统计分析了审计机关负责人和审计业务骨干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宏观政策、管理学、人文社科、网络与安全、大数据等知识;组织领导、科学决策、沟通协调、具体业务、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能力。这些应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作为课程设计者,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使用这些方法的原因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教育培训理念。所倡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行动学习方法,是由一系列重要理论和理念生发出来的,如对职业教育培训本质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学员与教师关系的认识、对学习和工作关系的认识等。如果不是真正理解、接受了这些理念,只是生搬硬套地使用这些方法,结果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变得教条化;反之,得其神(精髓),就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还可以由此创新出更多方法。2017年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主办培训班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组合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将讲授、案例教学、研讨、座谈、访谈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基本控制在50%以下,有的班只占1/3左右。从培训实施效果看,学员们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将丰富的课程内容、优秀的师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课程设计应贯穿培训全过程。应坚持持续化设计的理念,将课程设计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一是对培训班课程在上报方案的基础上细化任务设计,提前与授课老师沟通,明确授课内容和形式。二是深化研讨课设计。研讨课一直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培训的成败。应放弃简单、自由的讨论方式,采用结构化研讨方式。研讨课前根据教学进程、学员学习领会的情况,收集学员最关注、最想解决的问题,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列出详细的结构化研讨提纲,使研讨更富实效。一个好的结构化研讨需要精心设计和备课,需要全过程的引导和掌控。三是课程设计者应全程跟班听课,了解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根据培训目标、课堂现场反馈和学员接受情况,及时对课程、师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调整。
四、实际教学案例探讨
篇4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教师教学技能 培训研究与实践
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邢台学院创建于1910年,2002年升本,升本10年来,为邢台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技能上过硬并深受社会认可和赞誉的有用人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技能深受学生的好评和肯定,但初等教育学院在2010年8月底才完全迁入本部真正实现集中办学,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所以,在初等教育学院扎实开展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初等教育学院基本现状
1、初等教育学院的简要历史。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是两所在乡下从事师范教育几十年的中等师范学校,2003―2004年相继迁市后(2005年6月组建初教院)又在地处偏僻的邢台市桥东区楼下道南校区办学,本、专科教学工作经验非常欠缺。
2、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初教院现有教职工268名,专、兼任教师共有188名,其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其中第一学历中师毕业的43名;大学专科毕业的61名;本科毕业的75名。现有硕士学位的38名,其中第一学位为硕士学位的9名,后取得硕士学位的29名,后取得博士学位的1名,在读硕士5名,在读博士3名。
3、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初教院现有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的教授7人,副教授39人,讲师47人,助教40人,仍有原中专教学系列技术职称61人,其中高级讲师31人;讲师26人;助讲4人。
二、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师魂精神需进一步打造。应当说,初教院的老师长期从事中师教学工作,由中师学校的教学工作过度到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实现脱胎换骨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艰难过程,目前,初教院在校生规模达2700余人,绝大多数教师是勤奋敬业的,已能够适应本、专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不容回避的是仍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心浇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不够,2010年8月底迁入本部实现集中办学后,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先后有13名教师出现教学事故被通报。
2、忧患意识不够。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推进,根据预测,近几年生源将逐步萎缩,到2017年将跌入低谷,部分教师对这种严峻的生源形势认识不够,缺乏忧患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下岗的局面同样将摆在高校教师面前。
3、教学技能需尽快提高。初教院的老师虽然先后两次在全院各系部说课比赛中成绩表现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年邢台学院教师职称参评和转评的过程中,初教院参、转评的部分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课件不会制作,有的制作了不会操作,有的根本就没有课件,有的即使是使用了课件,但课件的大标题、小标题、正文全部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号,有的使用的根本谈不上课件而是word文档,个别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要领,课程的性质、大纲、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法掌握不够,说课过程逻辑混乱,反映了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技能不强的实际情况。
4、科研氛围、学术氛围不够浓厚。近三年,初教院共有市级课题101项,省级课题3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和学术论文高质量的不多,真正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很少,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很少,和其它系部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其它高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学历结构离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当中硕、博士比达到40―50%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现仍有61名教师的业务职称为中专教学系列的技术职称,其职称结构和高校教学系列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
经调研认为,初教院师资队伍师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忧患意识缺乏,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是造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主要原因。要想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才能实现其目的,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愿望。
三、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看似仅限业务技能方面的提高,但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初教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1、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教院教务科研科及课题组通过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活动和全体教师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增强了甘愿奉献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充分认识到了高校生源即将出现的滑坡,将带来的是今天不敬业明天就下岗的严峻局面,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动力。
2、加强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在面对当前生源情况基本良好、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坐班场所、居住分散、队伍庞大的实际情况,教务科研科和课题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是坚持每周三的教研室主任例会制度;其次,是启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例如,2012年春节前夕,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拜年短信:“一年来,老师您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您辛苦了,在此向您拜年了,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教学业绩卓著!”。2012年春节过后,开学前夕,又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了:“年终评优=教研室推荐+绩效考评,教学优秀奖评比=教案评比+说课比赛,教学工作的竞争局面业已形成,望您精心育人,努力拼搏,在新的学期取得新的业绩。”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在加强师资队伍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及时陕捷有效的重要作用。
3、投资12.6万元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教院原有多媒体教室7个,根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现象,管理层也有一定责任,2011年10月份初教院下大决心,投资12.6万元又增设了五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目前,使多媒体教室总数达到了12个,其中承担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的多媒体教室两个,另和其它
相关部门共用一个,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初教院将继续增设多媒体教室,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的教学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
4、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1月份,初教院拿出8万元奖励学术著作和教材撰写作者5人;奖励学术论文作者65人;奖励纵向课题(市级)主持人18人;奖励荣获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人;奖励学术论文省、市级征文奖获得者2人。共计奖励103人次。使初教院的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具有中专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必须在1-2两年内转为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
篇5
关键词:微课;岗位培训;教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23-05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性分析
微课(Micro-lecture),是目前国内较为新颖的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是以“微”为标志的现代传媒技术下的重要概念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进行理解和阐释,因此学术界对微课的定义描述不一。对微课的描述,主要存在以下观点[1]:
黎加厚:“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郑小军: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胡铁生: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和“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生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中国微课大赛: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虽然在微课定义的描述上有差异,但可以看出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点,表现在“以视频为载体,集中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技能点,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短小,教学用时短,教学活动完整”六个方面,其特性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短小而具体、用视频媒体呈现、结构良好”三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有力实践。因此,微课可以这样描述:微课是就单一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视频媒体直观呈现,以使学习者在教学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以达到快速掌握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目的。
二、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
传统教材的建设往往以学科为本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低,教育以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为主。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建设教材,关注的是岗位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其教材建设追求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和岗位实践的操作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高,教育以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符合岗位培训目的。而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往往由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和呈现,因此,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应变学科体系的建设为行动体系的建设。由于行动体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培训教材是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因此,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可用微课呈现,若干具体行动构成的一个完整行动可看作由多个微课组成的一个教学微单元,若干教学微单元组成基于微课的培训教材,如表1。
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一个教学微单元而言,内容单一具体,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编制起来较为快速,若增加了新设备,增添了新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进入教材和课堂,满足培训教学中应急响应的需要。二是以微课作为教学形式和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其时间短的特点,使得媒体较为容易编辑制作。三是以微课作为媒体资源的教学,时间较短,能够有效保持培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突出。
每一个教学微单元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次微课也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首创“一分钟的微视频”课程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认为,在微课中,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另外,要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微课制作准备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前期设计,以保证教材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方法
按照教材建设思想和结构设计,教材由若干教学微单元构成,教学微单元由若干微课构成,因此教材建设需要关注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和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1.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
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可依据表2模式实施。
根据表2,教材建设可按照以下十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岗位工作对应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将必需具备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细致地设计、划分和规整梳理,形成若干个教学微单元。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将若干教学微单元进行顺序排列。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知识和技能,编制出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将每个教学微单元的编号、名称和教学目标添加至“教学微单元”栏目中。
第二步,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点,对教学微单元进行细致划分,划分成多个微课。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对微课进行顺序排列,连同编号和教学标题依次添加至表格相应栏目中。
第三步,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编制出具体明确且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编制的教学目标添加至微课的“教学目标”栏目中。
第四步,依据微课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岗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岗位理论知识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编制中,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将编制的教学内容添加至“教学内容”栏目中。
第五步,为突出岗位培训的实战性,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尽量使教学环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将设计的教学环境添加至“教学环境”栏目中。
第六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确定微课类型。将确定的微课类型添加至“微课类型”栏目中。
第七步,根据微课类型特点,对微课进行精心的脚本设计。脚本如同电影中的剧本,需要精心构思和设计,一般需要单独编制,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编制完成的脚本设计文件添加至“微课脚本设计”栏目中。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八步,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的制作进行前期准备。将要做的准备工作添加至“制作准备”栏目中。
第九步,结合前期准备,对微课进行制作。包括素材的搜集、处理与制作,多媒体信息的合成等。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十步,针对微课内容,编制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考题与操作题。将编制出的思考题与操作题添加到“思考题与操作题”栏目中。
第十一步,根据通用教材的格式设置,以及艺术字、插图等媒体信息的优势,制定出详细而又明确的教材编制格式要求。
第十二步,根据表2中构建好的教学微单元、微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考题与操作题等内容,按照教材编制的格式要求,利用Word软件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文字教材。
第十三步,按照文字教材结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合成软件,将表2“微课制作”栏目中的视频文件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电教教材。
2.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教学微单元包括名称和教学目标两个要素,微课主要包括教学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制作准备、微课制作八个要素。根据教材构建思想,教材内容由行动体系构成,而行动体系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需要关注以下九个方面的编制方法和要求:
一是微单元名称的编制要求。一个微单元通常包含多个微课,因此,微单元名称应该是该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向学生指明学习的内容或者范围。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微单元要表现的特定内容,力求简洁、高度浓缩。比如焊接冷裂纹试验方法。
二是教学标题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精炼、最简洁的词语经逻辑组合表达教学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可将教学要进行的行为或途径契入标题,关注行为方式的表达:采用动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做什么,比如,话说网络安全。采用提问式结构描述,强调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使用数字万用表?采用主谓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具体某一件事,比如,焊接钢管的螺纹连接方法。采用问答式结构,强调某事及解决该事情的方法,比如,什么仪表既能测电压又能测电流和电阻?万用表。
三是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后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者效果的描述。对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描述,通常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使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来陈述或描述。可从三个要素考虑进行编制:一是行为。指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够做什么,能够有什么样的行为变化。比如:柱型散热器组对。二是条件。指明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环境或条件因素。比如: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三是标准。指明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比如: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这样,由以上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学目标举例就是: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
四是教学内容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编制要突出岗位操作技能,用于指导操作的岗位理论知识是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中的,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聚集岗位操作技能,以岗位操作技能的操作方法为主线进行内容描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第二,关注岗位理论知识,将岗位理论知识点恰当地贯穿到操作技能的内容之中,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第三,强调岗位操作注意事项,将完成操作特别注意的或者需要说明的事项,恰当融入到操作过程当中,或者作为强调内容附于操作过程之后,解决“不应或不该发生”的问题。微课“结构良好”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编制,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快速引题。快速引入微课题目,使学生知道马上要学习什么,并能够迅速产生兴趣。该部分描述上要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内容上力求简洁明了。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第二,清晰而简练地表达教学内容。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阐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主线要明确,内容要简洁且客观准确,能使用句子的不使用段落,能使用词语的不使用句子,能使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使用词语。语言上也力求通俗易懂,语句最好朗朗上口。若朗读这段内容,最长时间应控制在八分钟以内。第三,干练收尾。教学内容表述完要迅速进行总结,总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要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总之,按照黎加厚教授观点,教学内容的用时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五是教学环境的编制要求。要明确地列出传统教室、真实场地、模拟真实场地三种教学环境中的某一种环境,列出教室应具有的条件,场地的位置和应具有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列出教学中所需教具准备等。
六是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微课根据展示形式划分,分为录制屏幕式、实景拍摄式、动画虚拟式三种类型。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就是要列出每一次微课的具体类型。微课类型可从以上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次微课一般只对应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给教学的创新性赋予开拓的空间。比如“管道工识图基本知识”微课,微课类型可设置为:录制屏幕式。
七是微课脚本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微课脚本是制作微课的基础和前提。一部完整的微课脚本,可以使教师(制作人)有步骤地、较为轻松顺利地制作出一节微课。微课脚本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微课类型,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构思、设计和编制。微课脚本设计可参考表3和表4的微课脚本设计模板进行编制。
模板中的“微课名称”,是指表2中微课对应的教学标题,“内容”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小片段内容,“画面”是指小片段内容的媒体表现,“景别”是指画面主体占画面空间大小的描述,“教学反思”是指教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设计的表格文件要进行单独保存,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1_神奇的蒙版脚本设计.doc”,便于对微课的教学支持资源进行有序整合。
八是制作准备的编制要求。制作准备是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制作进行的前期准备。对于录制屏幕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和恰当的媒体素材,制作出精美的PPT课件;对于实景拍摄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进行视频画面的拍摄,收集有价值的视频素材;对于动画虚拟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能够反映真实情境的虚拟动画素材。由于媒体素材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文件添加至栏目中。素材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九是微课制作的编制要求。微课制作是对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按照声画同步的基本要求,进行再创作,生成微课文件。由于微课制作过程更加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视频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6_冒泡排序法.mp4”,便于对微课进行后期整合,使生成的电教教材中的微课有顺序地排列。
篇6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篇7
训学校VB教育培训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培训方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探讨翻转课
堂教学模式对VB教育培训的优势和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VB教育培训;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62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云(1986-),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李婷婷(1989-),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0 引言
2013年3月份以来,甘肃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始实行无纸化考试,这意味着培训学校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需要做一些调整。如今的VB教育培训大多面向大学本科生。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本科生VB
的教育培训进行研究和探讨。
1 研究背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VB教育培训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如下:
(1)学员人数多、知识基础差别大。以兰州方通计算机学校为例,自1993年建校以来,兰州方通计
算机学校开始招收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的大学生学员
,每期VB学员有500人左右。学员知识基础差别大,其突出表现为: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总是难以满
足全体同学需求。有的同学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太简单,希望能加深难度;而另外一部分同学
则认为,教学进度太快,讲授的软件太难,难以跟上进度[1]。
(2)学员学习时间不足。由于各种原因,该校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前一个月才开课,也就是说
学员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开学之后,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学员上课通常安排在课余时间,而且
大多数时间在听教师讲,自己上机练习的时间较少。程序设计本身要求多花时间上机实践,上机时间
不足会影响通过率。
(3)互联网应用开发成效显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及商务技术、远程教
育技术、网上娱乐技术等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使用知识水平的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网
络服务等技术的提出,构成了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
生活各个领域。
(4)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通常被翻译成“翻转课堂”、“反
转课堂”或“颠倒课堂”。传统教学由知识传授和内化两部分组成,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
上,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堂之外。翻转课堂却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把知识内化安排在课堂之中,知
识传授安排在课堂外。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
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2],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充当教学的指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调整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不必像在课堂上
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3]。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
中,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2.1.1 研究目标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VB教育培训中,尝试对学习基础差别大的学员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
学,检验在VB培训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探讨其对教育培训的意义、作用和局限性。
2.1.2 研究思路
将500多名学员分成两组,A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B组(100人)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
学。B组中的学员按照每人的时间自由组成3~5人的小组。预设的思路为:A组的教学时间为每周一、三、五晚上和周末的早上及晚上,其余时间由学员自己分配时间来机房练习,上机过程中安排一个辅导教师;B组的学员只需通过自
篇8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将机械工程训练分成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强化训练、工程综合训练4个不同阶段来进行,让工程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在原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加工、数控冲等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综合实训》等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在项目驱动中,由学生自命题进行创意设计训练,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在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实习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中心不断地通过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变了之前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基础训练+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和“集中+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金工实习主要以各种独立的训练项目,如车工、铣工、钳工等为教学内容,缺乏各训练项目间的相互衔接,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对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的整体认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新工程训练模式,以工程项目完整的操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习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该训练模式的顺利进行,中心采用“集中+开放”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14天),主要完成车、铣、刨、磨、钳、焊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特种加工等所有实训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15天),每批次学生按照5~6人/组自由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一种基于工程目标的综合创新作品的设计方案,通过指导教师组的审核即可开始创新作品的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预约开放时间。为了防止开放过程中学生实习时间“偷工减料”的现象,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基础训练+项目驱动”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金工重技能向现代工程训练重工程能力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综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开设了《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固化。
通过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导师制、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拓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等科技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训练创新基地和桂翎车队两个科技创新组织,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西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两个平台,专门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形成“以竞赛为主线,以学科为依托,导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按“自愿报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赛前强化培训―竞赛―科研训练”的流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目的训练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已经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次参与技能培训。中心于2015年引进了两名研究生,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趋合理,从源头上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小结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寻。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1)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装配、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即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3)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机械创新产品,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赴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篇9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 个体需求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现状
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引入高校已逐步被认可,已有100 多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在该校体育选修课网站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上点击率最为频繁。在高校体育课开展户外体验式培训符合高校体育选修课的实际需要、更符合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更符合现代社会化人才需要的要求。一些大学已将户外体验式培训课作为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又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以及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已经具有专属的训练基地,应用于课外体育教学。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桎梏。
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灌输中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味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了个性、缺少了人文的关怀。而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一种既符合传统教育的规律,但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的学习与教育方式,它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
现代的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是由多个针对不同训练目的的项目组成的,这些项目的使用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进行排列组合,将不同类别、不同应用层次的项目穿插使用,在安排项目顺序的时候,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它在项目的组成,课程的设计上充分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所缺失的一些东西,它主要是通过这些设计、实施,达到一个提高和改变的目的。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
户外体验式培训的课程安排上更符合教育学关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也更符合马斯洛的,人的能动性是客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新的要求,新的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了物质(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理论;并且也更为灵活。所以户外体验式培训在课程的安排原理上更能吸引学习者,也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三)户外体验式培训的课外体育中的具体应用
户外体验式培训根据个人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制定课程,不仅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习者良好、健全的个性。比如:一个学习者,他在完成空中抓杠这一项目中,从开始的不敢、害怕到勇敢的跳出这一步,在他完成的同时,他也完成了一次战胜自我、突破自我,也使自己得到了一次提升、一次飞跃。还有一些项目是培养对伙伴的建立信任,从而实现合作。例如“信任背摔”的目的就是让学员们体验站在下面看上面的人时和自已站在上面时完全不同的感觉,从而理解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同的道理.同时学会战胜自已和敢于相信同伴、信任部下。让学员真正感受到“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成功的前提”这一道理。
再比如户外体验式培训的项目里面有着很多的有关于沟通方面的项目、课程,如破译密码,它是在看不见、不能说话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得到的信息与其他的学习者交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项目、课程对学习者在沟通方面、与人交流方面等都得到了提高;户外体验式培训主要的是培养学习者一种团队的精神、一种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的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通过一种更直观、更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是让学习者学到知识,更是让学习者直观的体验到知识,正如荀子所说:“知之不若行之”,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知就是知识,而行指的就是教育原则、学习的方式。
三、户外体验式培训在体育教学中的三种重要开展方法
(一)提问。
提问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首先,教师在宣布培训项目后,一定要根据项目规则的理解度向学员进行提问,对疑问处逐一解释清楚。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观察,如发现偏离游戏规则之处,应通过提问,确认情况,给与及时辅导。最后,在项目结束分享时,提问的方法最关键。有经验的教师是从来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员的,而是通过设计精辟的问题,让学员自己领悟寻找答案。换言之,在项目结束是,你想要学员知道的小结内容,通过提问,让学员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户外体验式培训中应用较多的互动方式。一般项目开展方案的制定,项目阶段性小结,项目结果的分享,都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加以实施。小组讨论的时间把握很重要,通常在10到20分钟左右。在小组讨论互动中,应要求组长引导,把控时间。另要求专人记录,以便后期的大组分享。
(三)大组分享。
大组分享与小组讨论经常是合并使用的一种互动方式,一般是安排在小组讨论后面。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小组讨论结果,每人时间一般把握在3分钟左右,对演讲精彩之处,应给予掌声鼓励,对演讲的闪光点,应加以发挥和总结。大组分享交流需注意的是:要点提炼和时间把控两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充分的符合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将它有效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特长,全面培养学习者良好、健全的个性。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兴趣和教育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能够通过满足这些需求达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基金项目:1.2012年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
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