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教研一体化

篇1

关键词:探讨;机电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为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机电一体化这个职业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热门职业之一。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人才事在必行。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机电一体化职业类型成为了就业领域最广的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高速的上升期阶段,导致人才的需求量急速的上涨,当然人才的缺口也就逐渐的突显出来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是要求实践能力优于专业理论且为生产线源源不断的输送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依据目前来观察培养出的学生水平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教研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想

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总体思想是以社会市场的需求导向为依据,意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和专业能力,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和与教学统一的管理机制,通过具体的或与其相关的技术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在企业中优秀的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改革的总体目标定在培养学生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为首要为目的,培养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关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且能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行业生产的前沿工作,了解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动态的高技能人才。

3.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师主导为对象,将老师的思想硬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内,硬生生把学生们当作了学习的机器,将学习的主动变为被动。技工院校教师应该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在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以教学过程为中心与工学结合,教学内容驱动导向,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分析、载体引入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改变书本上的课程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应用和电化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媒介进行多媒体演示、仿真教学等课堂教授方式;聘请实习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及企业技术专家来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讲座,这样既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氛围还开阔了学生们视野。

3.2 综合化课程内容

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式,不要进行单一化教学。而且要适当增加实践的比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实践可以让同学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这样同学们既不会觉得课程难懂而且愿意学还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之内,相应的开设一些时下新兴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对以后工作的中有一定的帮助。

3.3 实验基地的建设与实验设施的投入

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设备齐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水平有协助作用,学校在实验设备配置上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除了国家每年给技工院校的资金资助之外学校还可以联合相关企业进行办学,为企业定向的输入专业人才,让他们来进行投资扶持。学校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且与企业保持友好密切的联系,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较好的生产设备以及能学到先进技术与方法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并且能学以致用,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还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要求标准并让企业对学校办学提出宝贵的意见的建议,以便更好的培养出符合企业标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3.4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专业院校中拥有完善的师资力量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在目前缺少教师是普遍存在的现状。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且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目的。

3.5 考试方式的变化

目前在考试中还是一直延续着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在今后的考试中应该逐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说在一些上机考试中适当的让同学们查阅一些资料,来给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让考试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知识。

4.结束语

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质量对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课程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拥有知识型、应用型的全能型的技术人才。今后随着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院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专业院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2015年5月4日,国务:颁布了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曳,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要实现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呢钥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了通过教师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1传统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很多情况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依据为基础[2]。要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对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实验课的配套教材多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二是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实验只停留在实验理论的讲授和实验演示阶段;三是学时安排使得上课时间较为分散,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总之,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本科生对实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需求。为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实现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适于大学生参与的支持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吸纳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设置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感受世界前沿知识的变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专业兴趣,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其所具备的能力,把握难度适宜、有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将课题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学生做出明确的分工[4]。四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归纳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严谨、求真、创新、充满挑战、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将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动转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舞台。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学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单一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是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科研活动的成果、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作为考核的内容。如此全面系统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学精理论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强化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3.2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撰写报告,既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从实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5],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冶[6-7]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训练其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变[8],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个人品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对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外学者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以及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例会的课题报告,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则有助于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这些更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3.3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学校和高校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保证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进行个人学术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授课不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过程,而是有着许多实例的、生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科研渗入到教学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体化模式符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种基本职能,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体化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它是普适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传授知识,以科研创新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使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渝,彭家和,钟小林,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5-356.

[3]戚晓利,张丽敏,薛春梅,等.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

[4]秦刚.关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6(9):90-91.

[5]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6]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45-48.

[7]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12-117.

[8]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学报,2008,7(7):81-84.

篇3

关键词:教研一体化;素质教育;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7-03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进入高速发展时代至本世纪初,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的“高铁时代”的来临也使得高校在办学规模、机构职能和教育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象牙塔”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许多本来非常明确的事情变得模糊,原来比较一致的看法现在也有了不同的理解[1]。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将运用何种手段来实现这一最终目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社会现象及需求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即,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国内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也由传统的大众型教育逐步进入精英教育时代。随着教育的转型,本科教学这一在以往教学层面中属于大众的群体教育的基石作用逐渐突显出来。本科教育现已成为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本科素质教育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输送的新鲜血液质量的优劣。

二、“以人为本”是影响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更应注重人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践行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新型育人模式理念,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出大量社会亟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种全面型、中层次高素质人才又是高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亟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胜任社会和科研所需人才类型的培养,为了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瓶颈,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提出了教研一体化的理念――让教学与科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科研验证教学,教学凝练科研成果,带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研共进的目标。而这一理念的实现必须由人来完成,因此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手段,才能让高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三、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的教研一体化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避免因重复立项而出现的教学资源损失

我校“生物化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根据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研一体化成功经验的同时,注重集约化办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下原教学资源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资源,原单一的、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分散的、相对灵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即将原教学实验室、教学资产、教学资金和教学实验人员全部投入科研,本科生不再定时、定点、定内容地集中进行教学实验,分散到各个课题组,由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作为指导本科生实验的主要力量,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任务,机动灵活地完成教学任务。

该一体化的优点是可以在科研实践中提高本科生实验能力,指导实验时间相对灵活,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学生引入实验室、课题组;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学内容不必完全相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进一步盘活,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维护更加直接;同时,将实验员编入科研团队,有利于提升实验员的科研学术水平。

四、大胆践行,勇于创新,在教研一体化探索中不断凝练、形成理论,即立足于教学资源的集约优化,注重本科生高素质人才两个层面的培养

以示范中心的微生物实验教研一体化改革为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课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定点、定时、定内容地集中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但是由于实验与教学的脱节,这时学生对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都模糊化了,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书上所列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简单地重复着实验步骤,单一地去验证这个实验结论是否与书上相同,对于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以及讨论,学生只会从老师那里拿到答案。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的欲望。传统实验模式的长期运行最终会导致实验与理论之间相对脱节,缺少延续性;只强调验证,缺少自我实践,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的空间,这种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如果将传统的实验模式称之为“量子化实验模式”,那么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教研一体化后的模式比作“连续函数实验模式”。将科研融入教学当中,使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教学又为科研夯实理论基础,借助科研“连续函数”的力量带动实验教学“量子化”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去实践,感受什么是实践出真知。教改实施后,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课题组中,分散、灵活地进行实验。由于学生分配到课题组进行分散实验,传统的实验内容可能不能适应所有的指导教师,导师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实验任务由导师自行确定。以传统实验大纲为基础,强调学生掌握相应的核心实验能力,最终以能力考核为目标。这样学生实验时间灵活化,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学生能有更多参与科研实验的时间。而最终的考核,由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导师根据平时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占70%;实验考试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占30%。

随着探索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深入,为我们提出双层面人才培养的理论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践依据。第一层面是指人才输送: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的对象是本科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却又低于研究生层面的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恰是这一个群体会是中国未来若干年内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这一层面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故而我们在教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首要注重的就是这一层面人才的输送,这里的输送是指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生精英教育方向――为精英教育层面输送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另一个是社会方向――以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为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们奠定其社会拼搏的信心。第二层面是指人才培养: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技的进步带动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这一类人才亦是我们此次开展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探索目标。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一批有着“实验天赋”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又勤于思考的本科生,在夯实他们基础实验能力的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给他们更大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在导师科研团队的指导与带动下规范自身的实验素养,扩大自己的视野,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使自己本科阶段的求学生涯不盲目、不困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实践出真知。

五、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框条,进一步完善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将产、学、研、用完全融入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促进当代高等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推进,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总结、完善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我们认为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共享“产学研用”资源,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创业创新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级示范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训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教研一体化优质资源整合平台。

所谓“产学研用”是指:产――依托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学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指导教师,开展面向后备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训;学――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技能训练;研――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基地提供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用――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实训综合基地,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创业活动。

我们相信本着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教育信念,科学地将“产学研用”平台整合到教研一体化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一定能够使高等教育中本科层面的人才素质培养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不久的未来产生明显的社会正能量,同时又能保证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基础质量。总之,面向本科教育层面的教研一体化改革是实践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手段。这种大胆的教学改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独立自我、勇于创新的科研意识,强化老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在学校的发展中形成一股浓厚的、向上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务实创新的“活力因子”。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2]曾志嵘,文民刚,宋于刚,上官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1,(09).

[3]李珍珠,张迎春.生化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4]易昆南,于菲菲.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8).

[5]何纯莲,赵冰清,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01).

[6]谢茵,全红.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05).

篇4

>>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 基于案例化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协作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军校学员的C语言程序设计研究教学改革 机制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C#.NET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工程实训的“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点钞教学做一体化的尝试 《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学生可以借助该平台复习或预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收集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C++的视频和自己多年研发的科研项目中部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构建C++程序设计资源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还利用Internet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系统,邮箱、课程QQ、飞信群和微信平台等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研发项目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动态把握和调控教学进度。

(3)合理使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博览群书明其理,研讨项目知其用”,即采用课本+编程技术书籍+MSDN帮助+幕课+网络搜索等多元化教学资源有效拓展C++教学空间。如通过国内外幕课学习平台,学生可以与全球范围内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进行个性化学习内容定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尽可能与知名高校学习同步。通过网络搜索可在小木虫论坛、博研论坛、中国软件开发者网络(CSDN)、如鹏网、程序员大本营等网站论坛上搜索浏览与C++有关的文档、教学视频、源代码等学习资料,并以论坛、博客、微信、QQ、Skype等为渠道和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方式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4.分层次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发挥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但在前几年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检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成员容易发生两极分化,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包揽了所有研发任务,成绩差的没有任何收获,这是由于不同学生的爱好程度不同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通过试验抽检、期中考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课程的爱好程度,据此分别按C++过程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分层次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公布多道题目供学生任选,且要求独立完成,在期末演示答辩,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分类评定成绩。实践验证,通过给每位同学施加压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础差的同学通过选择相对简单题目或者在网上搜索资料和同学的帮助,较好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动手能力强的同学选择有一定难度且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自学或论坛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和探究式学习。在此阶段任课教师仅对学生的关键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这种分层次的课程设计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一般是笔试占70%或60%,平时成绩占30%或40%的综合,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和上机实验4部分。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系统控制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较差,甚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知名大学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较好地与IT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进行对接。为此,程序设计课程组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课程考核评价进行如下改革:

(1)选择上机实践操作编程的考试方式对基础知识测验,占期末总成绩的50%,确保IT专业学生能熟练使用基础知识独立编程,也是其就业工作的最基本技能。

(2)根据项目开发进展和学生动手能力情况,让学生独立编写与所参与项目功能类似的小系统或游戏,进行检查阶段性学习效果,占期末总成绩的20%。

(3)日常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这是因为按时上课、做作业和实验编程是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

(4)综合创新性测验,即让学生自己组建小团队通过“构思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实现+功能演示+撰写文档”的一体化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该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该考核方式的实施,为学生申报、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后续程序设计语言、参加挑战杯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两个学期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和学生走访交流都反馈该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以构建主义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团队协作与工程项目控制的能力,为学生从事IT行业奠定基础,较好地满足了IT企事业单位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今后程序设计课程组仍将继续根据本校学生具体情况探索和完善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改工作,为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The CDIOTM Standards:2[EB/OL].(2008-06-30)[2009- 04-13]..

[2]胡志刚,任胜兵,陈志刚,等.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20-28.

[3]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4]姜大志,孙浩军.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方法研究――以Java类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9-164.

[5]杨玉婷,张晓波,梅红伟.基于CIDO的独立学院《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0):131-132.

[6]马晓梅,韩娜,张剑飞.CDIO理念下Java语言课程的设计与探讨[J].高教论坛,2010,(12):95-96.

[7]余彩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与思考――以亳州师专环境艺术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8):175-176.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 一体化 教学模式

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亲历从计算机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ERP全方面会计信息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教授的班级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考证、ERP沙盘演练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

“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

“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

“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方案。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评价有三个标准:取得电算化证书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用会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堂课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结合考证的内容,电算化教学内容还要涵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初级水平一般包括账务和报表系统,而中级水平则要涉及很多专用子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个层次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传统式的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差,所以学得差。实行一体化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考核、问卷、座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中的缺点,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教学所需。

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考证通过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经过一体化操作训练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财务系统,而只是一个账务系统,其产生的不是财务信息,而是会计信息,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过程中,引入具备了价值链管理功能的ERP 管理软件是发展趋势,这也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当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财务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IT化、自动化,特别是当XBRL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财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要实现这一点,财务人员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体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单片机;创新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还要强化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实现等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单片机引脚功能和和接口电路,掌握通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应用,学习单片机控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析、解决本专业中涉及到的计算机控制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自学相关器件专业技术手册开发简单控制类程序与设备。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鉴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创新来进一步推动本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教与学。通过把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技术核心的项目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后引入到教学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项目设计开发、项目实践,并有效结合原本教学实践当中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立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院校通过利用所授专业知识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改进、科学创新,并进一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开发实际产品的能力,最终将研发项目量产为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实际产品。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全面掌握,并能有效推动教学成果进行转化。

根据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需求,院校相关系部认真修订人才培训方案,确定授课计划。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贴近企事业实际需求,细化专业方向,深耕专业课程。根据学科、专业,各院系建立创新实验室,衔接产学研。并借此得以衔接教学与科研生产。通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视野与实际动手能力。通过选取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产品导入创新实验室内进行项目产品孵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完成,无论是技改项目还是新市场需求产品,无论是全部项目技术(下转封三)(上接第176页)实现还是部分攻关技术实现尽量都放在创新实验室内进行完成。此举有效带动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并籍此有效储备一批优秀的科研生产技术人才。通过校办企业产业化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产品产业化,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大力提高学院科研生产能力,有效回馈项目参与人。

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通过院校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改革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将与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本门课程应用技能有关的内容放大来讲,将关联性不紧密,理论性较深部分内容缩小来讲,将项目基础实践部分能用到的技术先讲,将项目实践深入开发将要使用的技术知识通过前期评估教学效果后再决定是否展开讲。这样达到了循序渐进式的讲解目的,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易于付诸实践反馈。对于基础扎实,并愿意深入研究的具有创新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实践创新环节不停的补充新知识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当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实践,再通过教师指导帮助,我们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我们的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的带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不断帮助提高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目的。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实践

传统《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是以其结构为主线,首先讲硬件结构,其次讲指令和软件编程,接着对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再讲单片机系统开发实例,按此种教学结构,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和难以理解。此外,在传统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方式,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加之单片机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等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对单片机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单片机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机电一体化”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所需全部自动控制类知识结构的载体,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可学性”,致使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教学效果也不太好。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并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后获取一些技改项目和研发项目,将其导入到创新实验室开展课上课下的教学做工作。通过创新实验室中的项目建设与课堂教学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项目完成与课程学习相结合。项目实现与课程知识掌握并行,同时完成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采取以应用为主线,把单片机技术按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同时,运用项目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项目化结构。将项目经过需求分析后设定的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对分解的任务设置详细的研发步骤,围绕开发步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展本门课程的讲解,并适时前后穿插讲解,期间不断通过仿真软件及实验板、面包板、实际电路板等进行实验设计。

围绕从创新实验室导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实现,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就要以项目为中心,项目的实现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开始介绍什么技术。实践教学中,采取先从单片机器件本身物理特性及相关参数值进行具体实现功能分析;接下来,简要讲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体现;依次,再介绍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RAM的使用。将上述介绍完毕,即可以实际参与项目开发。开发过程中不断补充编程及指令使用知识,同时不断学习新的项目使用的器件参数特性,通过项目实践不断进行验证与学习。

根据以上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本门课程安排总教学量为80课时,其中,前30个课程分别以课内小实验及教师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共同带动基础知识的讲解,这里主要包括前述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存储器的使用、C语言指令的使用;再安排16个课时通过实验及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中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常用接口(中断及中断控制器、计数/定时器、串口及串行通信、并行接口及其扩展、存储器扩展、显示器及键盘控制、A/D、D/A等)的应用讲解;最后34个课时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具体项目中进行项目实践与技能验证。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将教学考核分为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是否真正将产学研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项目为核心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项目的选取一定要有示范意义,有实用价值,适合循序渐进的学习。通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终动手能力的获取等方面来反观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更多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这一点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同样得以体现。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在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对他们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考核、课程技能考核、职业能力考核。基本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系统的应用能力;课程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单片机硬件的设计能力,软件的流程图制作能力,用Keil C软件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用Proteus ISIS仿真调试能力;职业能力考核主要指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最终获得单片机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最后取得的考核评分值来源于这三种考评的综合。

教学实践证明,《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非常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各项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学英.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0-71.

[2]杨志帮.《单片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研究,2011(9):38-39.

篇7

【关键词】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具备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会计教学模式的现状

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指导的,这就决定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应用在实践性很强的会计学科的教学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所以对实践内容的目标、要求、范围及性质不明确、不具体,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地位。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在学科内部,因过分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深度、广度上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求全、求广、求深,造成知识的传授目的不明确而把握失度。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脱节会计专业类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讲授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如何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只不过是把实践内容概念化,理论化了。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几乎没有感性东西作为依据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讲授去用想象,推理等思维明确实际业务是怎么样处理的。达到这一目的教与学双方都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实践教学是将会计处理的原始资料交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解说,指导学生能读懂原始单据,能分析原始单据,并根据原始单据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同样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这两种教学无论在目标、方法、内容上都有所不同,如果生硬的将两种方式拼凑在一起,不仅不会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还会加大教师与学生的负荷,这也是专业课教师总在报怨课时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对会计实训教学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会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导致会计实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整个实训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熟练掌握。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很多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实验员担任,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当中部分人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

上述种种现状都会导致“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这一问题会使社会对学校的学生质量产生疑问,产生负效应。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生源乃至生存等诸多方面。

二、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的机会。这一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会计实践基础;第二步层次为专业专项会计实践;第三层次为综合会计实践;第四层为会计电算软件实践。

第一层次会计实践基础。这一层次是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起点,是最基础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论上应具备对会计实践基础业务的处理能力,如填写会计凭证,设置会计账簿,简单的记账工作,填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这一教学目标就决定了会计实践基础的教学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的比例。例如,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记录 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明确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存货业务的确认与记录、生产加工业务的确认与记录、收入和利润业务的确认与记录、所有者权益业务的确认与记录。在填制会计凭证实践技能训练时首先由教师讲授会计凭证填制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等。其次,由教师示范填制会计凭证,教师的示范要求规范并与实际工作中的填制方法相一致。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业务填制相关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实践技能训练教师首先要对已由学生填制完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审核,使每一张凭证正确无误,然后指导学生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需要登记的账簿主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填制会计报告实践技能训练,教师要以讲授方式介绍会计报告的种类、编制方法和编制原则,也要使学生明确会计报告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将实际的会计报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层次专业专项会计实践。这一层次是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各项专项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及技巧。这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例如往来款项业务实践,企业在同国家、其他单位和企业职工个人之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中,经常出现一些待结未结的应收、预付款项和应付、预收款项,这些款项称为往来款项。通过本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往来款项业务,包括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填制及相关会计账簿的登记,即包括明细分类核算也包括总分类核算。财务会计报告业务实践,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通过本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如何对会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会计综合实践。这一阶段是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是最后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各项专项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各项专项会计业务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个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不要求象第二层次那样有深度,但要求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以某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一个月或一个年所发生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依据,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实践中会计岗位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会计工作体系的。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只起辅导、解凝的作用。

第四层次会计软件实践。这一阶段是会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升华阶段,即由手工处理升华到电脑数字处理。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适应现代会计实践的这一新特点,具备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顺应这一要求我校把会计软件做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电算化处理,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了准备。

上面是针对不同阶段的理论授课进行的四个层次的会计实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实地参观发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当介绍成本章节时,可带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参观,使学生认识生产产品的流程等,认识成本归集的原理,这样可以带给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特别是在毕业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大块时间将三年多了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充分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能从客观上对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更加充分大学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三、对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学院需要加强的方面,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训室(厂、场)。要在校内形成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践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和教学经验,又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故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造就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再次,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再仿真的资料,也只是仿真而已。因此学生在实训操作中往往会认为资料是假的,从而将会计实训当成一般的会计作业来完成,未能达到实训的预期目标,一旦接触到实际业务,仍一筹莫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顶岗实习也有一定的困难,一是企业无法同时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分散岗位。学校多联系几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它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单位留出几个岗位给学生,一个班的同学同时进行实习,最少应有两个月,实习结束后下一个班同学再来替换。

参考文献:

[1]王文涛.浅析会计的实践教学[J].才智,2011(02).

[2]巩楠.关于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的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篇8

关键词:实验; 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 实验习惯; 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新教材中的课堂演示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多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做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通过亲自动手,结果对否,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随之激发出来。例如,在教材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时,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小实验。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中的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例如,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3.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9

[关键词]教学练做 教学模式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54-03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到目前,法律高职教育模式已经运行了十多年,这期间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探讨,对专业设置理论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提升。本文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而仅从微观层面以劳教管理专业(戒毒方向)于第四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为例,将宏观理念融入微观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将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解读。

一、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课程实施中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主要从以下四点进行可行性分析: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学对象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教学保障条件、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基础部分并不难讲授,结合实务操作,掌握部分理论就足够了。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将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进行有效结合,先掌握实务部分,再进行总结汇总,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先实务后理论、边实务边理论的上课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学科体系下先理论、后实务的授课模式,这是一种挑战,也是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

(二)教学对象对教学模式的需求

1.对象特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课程于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对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都有了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这是学生今后走向就业岗位、掌握职业核心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无缝对接的关键一个学期。

2.情绪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等先天性不足一直干扰着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再加上面临“2+1”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整体处于浮躁期。学生对下个学期即将到来的实习充满了各种好奇、期待与不安,总之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会干扰学生对正常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学习。

3.心理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据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些学生性格内向、自卑、不自信等特点比较突出,这与成为一名管理者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间有很大差距。

以上三点对本课程实施提出很大挑战,如何将课程讲活,让学生掌握好,能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同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意向旺盛。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学生急需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化训练,通过训练及教师对训练过程和效果的指点、评价,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条件保障

本教学模式设计学生规模为40人,方便进行分组练习。另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投影仪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司法部强制隔离戒毒交流资料等资料为课程的外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四)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设定三层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表1

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一)课程实施原则

鉴于劳教管理专业(戒毒方向)学生在山东省内就业面窄、门槛高的现状,本门课程以戒毒管理为主线,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扩充,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课堂演练为载体,通过反复演练、质询、探讨、评价,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提升课堂效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进行宏观的教学设计与引导,将教学设计、课程规划、课堂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综合设计,主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分模块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度表)(见表2)

2.以一次课实施过程为例。(以学习情景五,项目1:回归社会准备期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内容为载体进行展示)(见表3)

三、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评价分析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由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共同构成了横向和纵向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互评融入过程评价中,分值占学生期末总成绩的50%;期末评价和教师评价作为综合评价,分值占期末总成绩的50%。本课程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评价标准的固定模式,修正了平时成绩由教师进行概括化评价的高度盖然性,由学生就训练项目进行具体评分替代老师的单一评分体系。该评价体系优势明显,一是提升了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关注度;二是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三是提升学生观察问题的高度与广度;四是锻炼学生的概括汇总能力。

四、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评估

学期末,笔者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实务》课程在授课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整学期上课质量进行评价。问卷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大项,共计五十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单项选择题,有“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五个选择答案。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具体统计数据见表4。

表4

从统计数据看,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认可度很好,认为非常好的占据72%。

五、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教学练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在各工科职业院校中演化出各种类似版本的教学模式,如“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在文科职业院校,尤其在法律职业院校中,由于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该种教学模式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建议从以下三点进行操作:

(一)转变教师思维定式

1.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改变课堂上“一本教材、一个课件、一张嘴”的由教师一人主宰的独角戏格局,转变为发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把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学生向着更专业的高度和深度发展。2.将教师的尊严与教学服务进行科学定位。教师要带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将对学生的教学服务做到极致,用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水平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这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教学态度,接受学生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进行专业化的指导。

(二)突破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难点

该种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程度,包括课堂进度控制、气氛调节、情绪调动、平衡各种观点纷争等现场调控。这要求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懂得如何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服务。

将法律类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务的教学顺序,转化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思路。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合适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总结相关原理、原则等理论性知识,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汇总、反馈,再进行下一次演练。如此反复练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完全掌握了专业课程实务内容,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定学习效果。

六、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建议

1.教师的专业培训。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法律类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宏观结果,忽略微观教学实施过程的现象。建议对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培训,开展多形式的学习、观摩、交流等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接受、领悟与执行。

2.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训练。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转变为集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掌控能力为一体的“导演”。这要求教师除了钻研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恰当的评价、奖励、惩罚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及课余时间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 参 考 文 献 ]

篇10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体系更适合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以,目前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与其它化学学科合并,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热情,使具备一定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实验教学和实习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分析化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实践

    2.1完善理论课教学

    结合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2003年主编出版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大纲进行了修订.经过5年教学实践与总结,于2008年主编出版了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5],这次教材编写注重了分析化学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合理穿插一些运用基础理论解决相关学科实际问题的例子,使之更具鲜明的农业特色.根据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和这部特色教材,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即四种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知识点进行了提炼,形成了“平衡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方法应用”五个模块.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精髓,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建设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成果与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并制作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授课录像、习题、实验演示、常用数据以及网上答疑系统和学生考试系统等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综合使用,开展立体化教学.立体化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立体化、辅导答疑立体化、学生作业立体化、学生考试立体化和实验演示立体化.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课上教学的束缚,留言板、论坛等形式使师生的沟通更加及时,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6-7].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析化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采用问题式、比较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式、角色转换式和逆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双向交流”.以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出总结,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使学生养成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考核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从而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宽知识面、创新能力强的角度出发,根据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制作了分析化学考试的题库,同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构建出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分析化学考核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平时作业(10%)、随堂测试(10%)、学生讲课(10%)、读书报告(10%)、外文文献翻译(10%)、网络测试(10%)和期末考试(40%).

    2.2优化实验课教学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化学》[8].随之修订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实际,注意将学科的传统内容和现状及发展相结合,开设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实验,关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按照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考核性设计实验4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9].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每堂实验课前学生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网络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在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验证性实验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主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和操作手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的目的在于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认真上好实验课,完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验证性实验阶段过后,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考核,以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定容操作等为考查内容,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混合酸和混合碱,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整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做好铺垫.经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与提高.这时再为学生开设数个综合性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综合性实验阶段是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并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实验内容,为后续即将开设的考核性设计实验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学会了独立操作.因此,这时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就要提高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考核性设计实验选了有代表性的31个混合样品作为分析题目,这31个题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要完成这些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本阶段由学生制定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独立实施,学生结束实验后,总结实验完成情况与体会.

    2.3开展实习创新训练

    首先,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分析测试单位进行观摩,掌握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情况.其次,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教师提出专题,学生自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实施方案,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10].为向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空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化学教研室每年组织和配合学生申报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实验基金项目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申报,获得审批之后,学生分组完成所申报的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是学生想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或探索,由学生自行填报立项申请书并找合作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所学知识也进行了串联和融合,对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有了新的理解,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