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云计算;云教育;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67-02
1 前言
在移动互联时代,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社交网络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平台下,教育变革深深影响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云教育”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云教育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积极作用。
基于残疾人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人员相对分散、培训时间受限等特点,通过云教育方式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成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可以实现残疾人运动员教育公平、按需学习和终身学习。残疾人运动员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对进一步挖掘个人发展潜力,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综合素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云教育技术特点阐述及发展现状
云计算成为2010年管理信息化行业十大关键词之一,云计算的发展势不可挡。云计算在学术界定义为: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模式,其推动力来规模化带来的效应,在这种模式下,一些抽象的、虚拟化的、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通过互联网按需交互给互联网终端用户。从技术角度来说,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者计算模式,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的,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合展现。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领域一种极具成长的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超大规模,让“云”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形态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高可靠性,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安全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构建对应的应用模型,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形态;(5)高可扩展性,规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变化,满足用户规模变化和应用拓展;(6)按需服务,体现了其低成本的商业价值,让用户得到收益最大化,减少购置边缘化设备和服务成本;(7)成本低廉,“云”端高容错性技术接入及其廉价的节点构成云网,免去各类需求用户维护高昂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时间成本。
3 云教育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分析
中国的云教育目前处于探索、示范和发展的起步阶段。云教育的定语及论争都相对浅显。云教育是一个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信息化原有基础上做好集中式管理和资源共享整合,建立一体化可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试图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中的传递慢、传递难、沟通难、资源少等突出问题,实现跨越国界、无地域、多语言、不受时空限制的对接模式,让云网中的师生共用一个综合平台,实现各类受教育群体的平等学习、共用共享、自由选择的权利,融合教学、管理、学习、交流、共享、考核、评估甚至娱乐等各类应用服务,让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云教育在技术应用、学校师资、资源开发、教育管理、设备成本投入、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根据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推算,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综述为8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6.34%,残疾类型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重度残疾月2518万,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整体低于全国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程度94万人,高中程度406万,初中1248万,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者识字少的人)为3591万,文盲率高达43%。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南京)是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于全省479万残疾人,每年容纳2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和10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训练培训,既是江苏省残疾人运动员和国家田径、举重、射箭、游泳、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主训练场,也是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是展示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窗口。2013年起组织开展对现役运动员进行信息技术轮训,目前现场培训工作开展3期,培训人员60余人,涉及肢残、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常见类型,培训内容包含计算机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上网应用、聊天工具、基本图像处理等信息技能。
通过3期轮训感受到运动员对熟练掌握信息技能的渴望,培训也出现了各类急需解决问题,如学历层次差别大、年龄层次跨度大、接受能力区别大、日常训练强度大、人员时间集中难、培训统一时段受限请假案例过大、培训内容和教案难度难以把握尺度、培训效果评估难等,导致培训中人员流动大,传统的教育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我国改革开放后重视残疾人发展问题,在残疾人教育和培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分支,教育不公平在残疾人教育上有了较为突出的改善,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教育和培训效果,改善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云教育平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上述方案。
云教育技术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云教育建设平台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培训资源建设部门将信息资源转移到教育云平台,不论运动员身在何处,只要通过连接网络的终端,申请获得教育云平台的访问使用权限,既可以公平使用教育培训资源。
2)可以降低成本,培训机构通过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无需提供高配置终端,降低购买培训资源的硬件成本,信息资源转移到租用教育云平台,服务器的购置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人力、研发、更新、能耗)降低。
3)教学资源网络数字化,培训师或者“电子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崭新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终端在线查看教师教案、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信息交流指导,交互性、协和自主性通过云平台得到实现,让培训学员能够切实学习到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个性需求的信息技能。
4)残疾人运动员面临退役问题,掌握信息技能给运动员们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残疾人运动员加入到教育云平台,在训练之余查看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培训视频,在政府的主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以及其他行业协会,通过云平台不断更新最新的培训视频,让残疾人运动员按需学习,自由选择,相信残疾人运动员个人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4 总结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社交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通过云教育方式拓展残疾人运动员发展空间,掌握当下流行的信息技能,丰富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和业余生活,让他们一起享受社会发展所带的福利。作为最新的发展方向,云教育让教育信息化在残疾人培训事业上的发展路途更加明确,残疾人运动员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激发,通过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选择学习的方式,让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得到保障,融于和谐幸福的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中新网,2007.5.
[2]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揭牌[P].新华日报,2007.11.
[3] 杨娇,许采娟,等.“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6.)
篇2
1.1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保障残疾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客观要求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3.4丰富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育途径
篇3
一、落实的基本情况
总的看,自2004年10月10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以来,原创: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关部门对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文体生活、福利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扶持政策得到一定的落实,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维护,社会助残扶残的风尚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近年来,在残疾人扶持政策春风的沐浴下,残疾人康复服务领
域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立与完善,县残联康复办组织的康复活动(精神病康复、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等)的增多,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或补助的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2004、2005
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84%、98.19%;残疾学生与特困残疾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减免有保障,接受高等教育学费补助有落实;残疾学员参加培训费用有补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参加技能培训的氛围得到加强。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实,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关
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加强,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根据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进行了工商管理费的减免、税务部门对从事个体服务性行业月营业额在5000月以下的进行了营业税的减免、卫生部门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残疾人办证、监测、产品检测收费的优惠。残联加强了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种养殖示范户借款、贷款贴息和苗种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残疾人自强自立从事个体工商、种养殖行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依靠自身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意识加强。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得到丰富
有关单位对所在的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残疾人文体活动的阻
挠减少,对残疾人正常训练与参赛较为支持。残疾人参加县、市、省级文体比赛所取得成绩更加优异,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残疾人特殊文化得到发展。
(五)残疾人福利环境得到提高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得到提高:1、
各乡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2、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残疾人优先安排进敬老院。3、县残联、县社保局对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者给予一定补助。4、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文化广播电视局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电表、水表、有线电视的初装费给予免费或减半,并每月免费供电10度,供水5吨。5、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残疾人参观旅游景点给予免费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残疾人事业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残疾人扶持政策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残联等部门对残疾人扶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对有关残疾人的扶持政策知之不多,享受扶持政策的意识不强。
2、卫生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比较重视,根据扶持政策出台了帮扶操作程序,但由于医院经济困难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除县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外,其余未实施对残疾人就医免收挂号费、检查费和注射费(不含材料费)的有关规定。
3、交通部门对扶持政策文件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八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搭乘交通工具、原创:优先购票并减半收取”中的搭乘交通工具减半收费,无法实施。理由是因为其客运公司售票只是船东或外县区有关客运公司售票;公交部门认为上级有关法规、政策未明确规定对残疾人搭乘交通工具实施减免,因此无法按照县里扶持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对于优先购票,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悬挂“残疾人优先”、“残疾人专座”等标志牌实施较好。
4、电信部门对扶持政策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五条第四款“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电话,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未曾落实,其有关人员解释是因为未收到扶持政策文件,以后根据扶持政策加以实施。
5、县自来水公司一直以来认真贯彻实施扶持政策,对公司管理区内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水表,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并且每月每户免费供水5吨。但其提出大多数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月用水并不需要5吨,考虑其企业的负担是否能按其实际用水吨数(但不超于每月5吨)给予补助。
6、残疾人因其残疾而使其待岗、待聘的现象还有一定存在,各单位在与残疾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除名、辞退残疾职工之前,未向县残联通报。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调研及平时掌握情况,建议如下
1、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第22号令《舟山市扶持残疾人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对岱政发[2004]139号《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进行完善,拟定初稿后征求有关单位意见。
篇4
(一)合作办学,探索“双系统”办学模式
所谓“双系统”办学模式,是指电大系统和残联系统两个系统合作办学。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内蒙古电大和残联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双方经常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教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盟市电大分校在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中也都采取了与当地残联合作办学的模式,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系统办学得以在全区开展和推进。
(二)以人为本,探索特色教学过程
为确保残疾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规范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同时,在加强支持服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1.采取混合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效。残疾学员利用“阳光学习网”平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时,考虑到一方面残疾学员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识点通过网上自学还不能够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家庭比较贫困,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或者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实际困难,学院适当增加面授课的课时量,并且尽量将课程安排在电脑机房来完成,使他们可以在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和熟练计算机的操作。2.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教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抓好毕业生实训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办事处、残联等实训基地参加3~4周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教学与学生心理疏导并重残疾人学生因身体缺陷,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残疾人普遍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等情感特点。学院开设增强基本素质类“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南”“残疾人康复系列讲座”“新残疾人观”等课程,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授辅导,引导残疾人学员对自己正确定位,能够正确认识所处环境与社会,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生命质量,培养残疾学员提高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残障学员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经济窘迫、求知欲较强、敏感自闭、期待平等、渴望融入等特点,学院还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为核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全国助残日”和“迎新春”等主题,分别举行了师生联谊会和座谈会等活动。新生开学典礼、定期师生座谈会、不定时地为表现优异的学员过生日等活动已成为学院常规教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加强了人文关怀,让学员形成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学院特有校园文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定位,稳步发展
如何给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为构建自治区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是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促进地方教育公平,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课题。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定位,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理清发展思路,对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明确今后发展目标,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蒙古地区办学的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拓展未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提出“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特殊人群教育”办学思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意见。笔者认为,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内蒙古电大要实现与其他普通院校的“错位发展”,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定位,重点需要解决内蒙古学院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实现问题。如何才能够让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稳步推进中实现在全区的覆盖应当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双系统”办学独特优势和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和合作模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地区教育公平,实现开放大学自身价值。2.发展定位:面向残疾人全体,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并重,实现内蒙古地区残疾远程教育在全区的稳步发展。3.办学特色定位探索构建内蒙古地区特点的残疾人远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及运作机制、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残疾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习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并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的定位,旨在发挥内蒙古学院在本地区组织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促进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稳步科学开展,体现学院的核心价值。
(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
篇5
关键词:城市圈 残疾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21-02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宏观体制、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及在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2005年开始依托武汉电大进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期试点,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残疾人,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与健全人有着一样的规律。残疾人虽然在肢体、听、视和言语方面存在着障碍,但他们在体质、人格和心智上与健全人一样有着全面发展的需求。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参与专业学习与职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在全面健康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正义与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应该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就业机会平等的权利。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适当的补偿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保障。
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没有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这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武汉市城市圈的一些地方规定,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高等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总体来看,由于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残疾人高等教育在立法、政策保障及落实等方面都还不到位。
2.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投入非常少,没有设置专项经费。而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全人的高等教育,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健全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例如,聋人可能需要手语翻译及与正常人进行社会交流的电子辅助工具,盲人可能需要盲文课本、辨认方位的信号与盲道,肢残人可能需要无障碍通道。这些残疾人教育需要的特别辅助设施及器材,需要的经费投入要比普通教育更大。武汉电大残疾人高等教育三个教学点,虽然可以按所收残疾学生人数得到市残联给予的学费补贴投入,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日常的教学开支,更谈不上添置残疾人专用的教学辅助设备了。由此可见,经费短缺的问题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3.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残疾人高校,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健全人为教育对象的,现在招收残疾人的几所高等学校,如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其中的残疾人数育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残疾人在校内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对无障碍校园、校园文化、语言沟通、专业书籍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而武汉城市圈仅有依托武汉电大三个教学点开设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班,教学点开办残疾人教育时间不长,且受经费的制约,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疾人学习的需要。
4.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限
首先专业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各类残疾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选择范围很窄,就业范围也受限制,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偏重理论而少实践操作,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需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理念滞后、师资建设落后和社会容纳较差等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5.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资薄弱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培养出来的有限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又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极为低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机会也极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少了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必然会停滞不前。
6.残疾人高等教育行政与业务缺乏统一协调与宏观管理
武汉市试点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由市残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学院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宏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给基层教学点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拿招生工作来说,残联有残联的标准,残院有残院的要求,当两者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基层教学点要投入不少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点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使残疾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化地发展。因此,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办学资金和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需要专门机构来宏观统筹与协调管理。
三、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补偿机制
1.切实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健全立法并真抓落实
建议武汉城市圈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突出法规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真抓落实。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资助政策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细化。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可以规定“联合助学行动”,支持残疾人终身学习。对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免费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在省内进行短期培训的,技能鉴定费及本人和陪护人员的往返路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2.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残疾人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很多,教育经费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来说,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其教育成本相对于残疾人基础教育更高。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直接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确保各级各类残疾人教育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否则将会因教育的中途失败而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拓宽办学思路和筹资渠道,依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教育对市场经济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创新。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学生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制度、“绿色通道”制度以及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贫困残疾人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鼓励社会其他力量多方面投入的资助政策体系。
3.设立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1+8”城市圈可以设立一所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应具备符合残疾人受教育的校园、师资、设备等各类条件。学院应研究专门的残疾人大学生评价标准,注重过程管理,确保残疾学员能顺利毕业。
此外,还应建立由教育局、残疾人联合会统筹,各地区和相关单位参与的指导机构,全面协调管理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负责制定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组织专家审定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生比例、办学规模、办学资金、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要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标准等。
4.建设无障碍人性化人文校园
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招生时应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对年龄、婚否等问题,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教学上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按照个体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学习地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择都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有残疾学生的高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设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辅助工具。人文校园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能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5.科学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
残疾人高等教育可结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武汉市目前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会计等专业,这些只能满足部分肢残人的需求。通过走访北京、天津、重庆、长春、南京等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校,结合各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面向听力障碍人群应开设工艺设计(服装制作、艺品制作、陶艺、动漫制作)、农业发展(园艺、果树花卉栽培、养殖业、制茶)、康复(特殊儿童和老人护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专业;而面向视力障碍人群应开设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调音师)、汉语言文学(文学创作)、针灸推拿等专业;面向肢体残疾人群应开设公共管理(残疾人工作协调员)、网络编辑与管理、印刷、艺术教育(绘画、音乐教育)和会计等专业。
6.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智力保证。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般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还要有正确的残疾人大学生特殊教育观,要有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如要掌握盲文、手语等交流手段和教具。就全国看,高校特教专业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并且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方面也相对缺乏。目前,全国有高等特殊师范院校(专业)27个,年计划招生规模2100多人,大都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只有5所。教师的素质是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智力保证,只有有了一批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残疾人大学生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残疾大学生。
7.畅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出口及创业渠道
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一般有三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创办的福利性企业;自主择业。近年来,进机关越来越难,去福利性企业就业的也越来越少,而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自主创业者则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国家两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残疾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的优惠;二是专门为残疾人创业出台的特殊政策,残疾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用它们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对于残疾人高校来说,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并在校内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创业技能类课程,举办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让他们掌握一两项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信念。同时,还要结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组织他们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创业方向,为他们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
8.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保障、课程设置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门研究还是空白,也没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政府应该直接推动,投入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对区域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2]李长文.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祯祥,黄璐,张家年.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认知障碍者学习需求角度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0):41—44,23.
[4]刘岑岑.残疾人教育探讨[J].教育在线,2012,5(47).
[5]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
[6]王世海.我国残疾人事业研究[J].中国青年,2011,12.
[7]武,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8]王钊.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J].教与学,2012,5(41).
篇6
关键词:社会政策;残疾人就业;反残疾歧视;就业援助;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01-04
残疾人在社会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全世界有6.1亿残疾人口。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个家庭,其中很大一部分残疾人都具有劳动能力或者是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残疾人在社会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虽然在身体或精神上有残疾,但在人格和权利上他们与健全人是平等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尝试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和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概括和描述,并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作出一些思考。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残疾人普遍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文化水平也比较低,这就制约了其工作的范围,就业行业比较窄。而且残疾人非正规就业比重高,就业稳定性差,这也影响到他们参与社会保险,使得参保率比较低[1]。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从业残疾人口与从业调查人口之间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残疾人的就业层次较低,导致残疾人的收入和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2012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的统计结果表明:未就业残疾人的主要生活依靠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比例在农村高达67.8%,城镇为40.4%,2012年,全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普通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约56.2%[2]。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这无疑加重了家庭其他成员的负担。
由于用人单位或企业普遍缺乏履行对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就业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形下,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日趋困难。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截止到调查时间,我国仍有858万有劳动能力且达到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没有完全就业。《2012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达到劳动年龄段并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比例为50.0%,城镇的比例仅为37.2%。在2012年城镇人口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至9.2%[2],是全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的2.2倍。实际上很多残疾人下岗或失业根本不会被记录在案,真正的失业率远远不止这些。
在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方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以此作为残疾人政策的主体规范我国残疾人主要的就业主要形式: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及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这三种就业形式,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条例,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的提高与完善。尤其是2007年5月出台的《残疾人就业条例》,旨在减轻社会障碍和残疾障碍对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实现的影响,从而保护残疾人就业。
福利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速下降,导致这些企业在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福利企业为了减轻经济负担,首先会选择解除大批残疾人的工作,企业又不会重新吸收新的残疾人劳动力,导致下岗、失业的残疾人数越来越多[3]。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按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3条中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的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工作类别。对于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或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现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4]。表明该项规定的目的是把残疾人就业的任务逐渐转变为社会责任。
因此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已有较多相关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但是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我国残疾人无论是在经济收入、就业率还是在就业结构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健全人,残疾人仍处于长期的弱势地位当中,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残疾人就业仍需要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协调。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具体政策的实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首先,以《宪法》为核心,其次以《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等为基础,并以《残疾人就业条例》与《残疾人保障法》为主体,最后,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有关规章和条例为补充,这些政策相互联系和补充,组成了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整套政策体系,同时这些政策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主要从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等三个方面相关政策来分析。
第一,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政策相对落后。就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的供给政策来看,在教育培训政策方面,虽然在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之后,残疾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有了不少改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区)有2206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1044个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教学校发展到110所,除此之外达到中等专业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48所,全国已有约59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6]但是实际上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十分有限,无法满足适龄残疾人的培训需求。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18岁以上残疾人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在城镇为53.6%,农村高达81.5%,仅在农村,18岁以上残疾人未上过学的比例就高达42.2%,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仍不高。我国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政策相对落后,加上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残疾人职业培训机会稀少、教育程度低,使得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康复政策方面,我国200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来完成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力求为康复后的残疾人入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把康复工作与残疾人就业联系起来。相比之下,国外的康复政策较为完善。首先,在时间上,早在1973年,美国的《康复法案》(Rehabilitation Act)中就提到康复工作对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其次,在内容上美国《康复法案》中也相对完善,对康复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且针对美国各个州不同的情况分别开展不同的康复项目,如Assessing the Role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Disability Policy中的弗吉尼亚州的职业康复项目(VR,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随着《康复法案》的实施,美国有一大批残疾人在康复后参加了《1973年全面就业与培训法》第301、303条款中规定的各类技术培训计划,仅在公共就业计划方面,受益人数就达到1912万人。
第二,残疾人就业援助政策的局限。《宪法》规定了残疾人有劳动的权利,2008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并特别作为纠偏行动实施,然而由于该制度没有对残疾人劳动关系解除作出规定,于是有些企业在政府相关部门检查时,临时安置一些残障人士就业应付了事,等政府检查一过,就马上解聘这些刚招来的残障人士,到下一次检查的时候,他们再临时雇几个残疾人应对。而且该条文中“达不到国家规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相关规定,很容易被一些用人单位认为企业只要缴纳就业保障金,就可以不用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缴纳保障金来推卸责任,残疾人仍遭受到间接歧视[7]。例如,四川省政府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颁布实施了《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但是根据数据显示仍然有五分之二的残疾人未就业。这说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残疾人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针对援助残疾人就业出台的小额信贷和给予福利企业税收减免等措施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例如,在河北、河南、湖北等农村地区,部分残疾人根本不知道有残疾人证,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而针对残疾人的小额信贷也就更少被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知道并利用了。在城市地区,很多企业给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收入非常低,这些企业吸收残障人士工作只是为了获得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利益。
第三,残疾人就业服务配套政策不足。为了提高残疾人服务的水平,2000年中国残联制定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对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并做出了详尽的具体部署。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已有22个省级残联和中国残联设立了机关内部办公网,有30多个中国残联组织开发的各类项目管理软件并投入基层使用。在《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实施之后,构建了基本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但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仍存在很多问题:求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未与残联、街道或社区联网,有效的服务难以提供给农村残疾人用于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对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关注不足,就业培训内容和方式也不能满足残疾人真正需求。据《2012年中国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显示,2012年靠熟人介绍就业或工作的残疾人口在城镇和农村比例分别高达61.6%、66.7%,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仍需加强。国家残疾人就业制度规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最大用途应是用于残障人士的职业培训”,但残联部门往往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来购买一些康复中心的器械,或用于奖励一些安排残疾人就业成绩突出的企业,这样一来按比例安排就业制度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残疾人士身上。
三、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我国目前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仍不完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合适的就业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为残疾人士提供适当的就业职位,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改进相关政策。
篇7
一、全面落实一个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贫不能入学或辍学”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浙江一定要坚持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不能就学或辍学。这很快成为省委省政府向社会的一个公开承诺。
扶残助学是整个扶困助学工作的一部分,在开展扶困助学工作中,我省始终高度关注扶残助学工作,做到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各级残联组织有效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当好残疾学生的知情者、代言人与维护者。通过乡镇、街道并深入残疾人家庭,一家一户地抓好情况调查,摸清底数,建立档案。二是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使残疾学生助学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统一助学计划。三是当好联系社会、宣传社会、发动社会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组织助学结对仪式,不仅发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而且发动私营企业、个体户甚至寺庙、道观等各种助学力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扶残助学工作,一是将扶助贫困残疾学生的工作纳入到省政府扶困体系;二是建立“爱心捐款”基金,每年向每位三残儿童少年发放15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款,仅2004年就发放了130余万元;三是通过学校组织的“手拉手”、“结对子”工程,开展以捐赠钱物为主要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四是每年安排特殊教育学校专项补助金120万元;五是发动社会各界募捐。
二、率先推进一项制度: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
今年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通知》,规定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其受教育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5月,省政府决定在今后3年内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经费,全面实施“四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学生提供爱心营养餐,省财政按每生每周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全省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免交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费用的学生范围。
我省还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形成进行了创新,推行了“教育券”、“营养餐券”资助制度。“教育券”、“营养餐券”由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发给贫困学生,学生交给学校充抵有关费用,学校按收到的“教育券”、“营养餐券”与同级财政或教育部门结算,取得拨款。同时,全省还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认购“教育券”、“营养餐券”的形式捐资助学,成效显著。
三、深入开展一个行动:爱心助学行动
省残联于2002年发起“相伴十六年,爱心助成材”全程式扶残助学行动,目前正一年一年深入。该行动面向全省广大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在他们成长成材的16年(义务教育阶段9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中,通过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投入,对家庭困难的,给予资助;成绩优良的,给予奖励;学成毕业的,给予培训,最终达到扶持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健康成长、成材的目的。目前,全省残联年均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助学已达到2000多万元。助学已逐步成为各级残联的日常工作,已出台的政策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如杭州市最近规定: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健全子女,也给予最高小学300元/学期,初中、高中500元/学期补助;考取大专以上院校的给予一次性8000元补助。
我省教育部门从1999年初开始,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爱心行动”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节约两元零花钱,资助残疾小伙伴”活动,在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中开展“大家都来奉献一份爱,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都入学”活动,募集“爱心基金”,资助尚未入学的全部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和一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为了让每一份“爱心行动”中所奉献的爱,真正落实到残疾儿童少年身上,省教育厅制定了《浙江省“爱心捐款”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用“爱心捐款”的利息和部分本金,资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班)就读的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学生的基本学习用品费,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三类残疾学生基本生活费。
四、逐步建立一个机制: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助学机制
全省各级政府在助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十分突出。省、市、县三级政府奖学金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各级财政每年单列安排10亿元转移支付经费基数,其中省本级财政安排4亿元,主要补助欠发达地区。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补助4000万元,用于欠发达地区学校布局调整、扶困助学和名师名校长培训。
社会各界扶残助学行动蓬勃兴起。如浙江康恩贝集团从2001年起,与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康恩贝奖学金”,每年出资10万元,奖励优秀残疾大学生。浙江耀江教育投资公司为安排一名重度下肢残疾大学生就学,为他搭建了专门宿舍,在宿舍内配备了一整套无障碍设备,在宿舍门口建了一条专用无障碍通道,还安排这名学生的父母在校区打工,以方便照顾。全省还有很多残疾人加入了“残帮残”的行列,盲人按摩师、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企业家等等,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扶残助学。
五、努力形成一种局面:扶残助学,特教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扶残助学是整个特教事业的一部分,在抓好扶残助学的同时,我们努力推进整个特教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我省特殊教育逐步向两头延伸,开设了学前班和高中教育班,对学龄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和教育,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残疾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篇8
第一条为了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制定本规定。根据《市残疾人扶助规定》结合我县实际。
第二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本县残疾人享受本规定的各项优惠待遇。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县政府负责领导和综合协调本县区域内的残疾人扶助工作。
并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综合协调本县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扶助工作。
做好残疾人扶助有关工作。共同做好残疾人扶助工作。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政府委托。人社、工商、财政、税务、卫生、民政、扶贫、教育、交通、城建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按照各自职责。
第四条对残疾人的扶助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方针。鼓励社会组织、个人为残疾人扶助工作提供捐助。
全社会应当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禁止侮辱、歧视、侵害残疾人。
第五条县政府按本县辖区人口。每人每年至少不低于0.5元的标准预算并落实残疾人康复经费。
第二章康复医疗
第六条社区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室)并配备必要的康复器材。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免费开放。
第七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县内各医院就医。免收普通挂号费和注射费。给予挂号、交费、化验、取药优先照顾。
第八条有关部门应当对贫困残疾人重症医疗患者给予特别救助和康复医疗补助。肢体残疾矫治。按照80%以上的标准予以核销。将白内障复明。小儿脑瘫、偏瘫截瘫、精神病、孤独症、听力语言、智力残疾康复和假肢装配等列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第九条降低残疾人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住院自付标准。贫困残疾人及持二级以上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在各级医院享受济困病床待遇。残疾人医保住院、大病住院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分别上浮15%20%以上;大病救助、医疗补助优先照顾残疾人。
第三章教育
第十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教育救助制度。采取特殊扶助措施鼓励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注重实施特殊中等职业教育,普通学校增设特教班。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拓宽残疾人接受高中教育渠道,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十一条政府应当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落实并适当提高特教教师津贴。不断提高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收入。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
第十二条县政府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校服和作业本。根据方便监护的原则。应当就近就便入学。按照规定补助寄宿生活费。实行统一校服和统一发放作业本。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子女。
第十三条普通高级中学、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招收残疾学生;残疾考生和在校残疾学生。听力残疾学生免试外语听力。学校应对贫困残疾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政府对贫困残疾学生录取后提供助学补助。免试与本人身体不适宜的体育项目。
第四章劳动就业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应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得拒绝接受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并为其选择适合的岗位。除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外。
第十五条县政府对残疾人就业应当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各相关部门、社区。安排不低于30%岗位供残疾人就业。城市环境卫生、公共停车场、报刊信息(公用电话亭)收费公厕等服务行业的公益性岗位中。
第十六条工商、税务、卫生等相关部门通过依法减免税费、补贴经费等措施。鼓励安排残疾人就业。应当为录用的残疾人按照规定足额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扶持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机构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
第十七条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经营。优先核发营业执照。按国家规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残疾人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优先安排经营场地。免征营业税;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以及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有关规定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十八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免收残疾人培训证书工本费和职业技能鉴定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残联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培训、职业推介和档案托管等服务。
第十九条残疾人对用人单位解除与本人的劳动合同有异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诉。
第五章文化体育
第二十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免费进入图书馆、公园、风景区、公厕等公共场所。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以上公共场所。以上场所举办商业性活动除外。对盲人、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
第二十一条残疾人参加文艺、体育、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用人单位要给与支持。其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不变。集训、演出、比赛期间。
由组织者或举办者发给交通费和误工补贴。参照参加活动的残疾人标准发给交通费和误工补贴。农村残疾人和无单位的城镇残疾人参加会议、职业技能竞赛、文化体育活动。误工补贴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盲人、一级肢残和一级智障残疾人的陪护人员。
第二十二条公共停车场免收残疾人车辆停放费;邮政部门应当免费邮寄盲人读物邮件;公共图书馆应当逐步开辟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第二十三条残疾人运动员获得国际、全国、全省和全市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奖牌的按有关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章社会保障及其他扶助
第二十四条房管部门应当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廉租房或给予住房补贴。要优先实行实物配租、租金核减、发放租金补贴等。县政府要将城镇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
县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计划并落实配套资金。
第二十五条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供养条件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供养范围。
对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仍不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残疾人家庭。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按照保障标准上浮20%发给低保金。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对其本人的救助上浮比例不低于30%对生活确实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临时救助。政府应当按规定给予护理补贴。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救助水平。
第二十六条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确保城镇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鼓励并组织残疾人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其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所在单位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七条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家庭。并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适当补贴。相关部门应在用水、用电、取暖等方面给予补助。沼气开发、改厕改水等方面应当对农村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
第二十八条县政府应把残疾人脱贫列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并在项目、技术、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开展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
第二十九条农村残疾人、残疾人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不承担乡、村级筹资筹劳费用。
第三十条对残疾人家庭的有线数字电视收视维护费按不低于50%标准给予减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家庭在安装电话、信息网络、自来水等设施。服务收费给予适当优惠。凡申请安装地点与户籍所在地一致的应减半收取安装费。
第三十一条残疾人搭乘本县范围内汽车、火车。并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必须设立残疾人专用座。优先购票。
盲人、一级肢体残疾人免费搭乘城市公共汽车。
第三十二条公共服务行业和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服务的单位(场所)应当在单位(场所)入口处、收费处、营业室等适当位置设无障碍服务窗口。并悬挂残疾人优先的明显标志。
第三十三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共服务性场所(政府及其部门的服务性窗口、商场、医院、宾馆、车站、公园。各类文化服务单位和大型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广场、公共厕所以及道路、桥梁、地下通道等)必须按国家建设部、民政部和中残联颁布实施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禁止非法占用无障碍设施。
第三十四条对涉及残疾人权益的案件。法律服务机构应予优先优惠办理。
第三十五条残疾人夫妻互相投靠。未成年残疾人投靠父母、亲戚。并免收相关费用。残疾人投靠子女需要迁移户口的公安部门应当优先办理落户手续。
第三十六条贫困残疾人在申办残疾人证时。医院检查符合残疾人标准的应当免收残疾鉴定费。
第三十七条县内公共媒体应当无偿刊登、播放反映残疾人事业的公益公告。
第七章法律责任
篇9
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在基层。在从事残联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深有体会。我认为,必须从理论上澄清一些观念,明确服务理念,切实做好基层的残联工作。
一、本质功能定位——服务
基层残疾人工作是指县以下(含县级市、区)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工作,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因而是改善残疾人状况的重要环节。由于残联是一个新型的事业团体,组织建制时间短,所以过去我们在重视自身服务及其岗位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化了很大功夫,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事业,然而却忽视了服务整个系统的有效链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服务缝隙,只重视共同需求服务,忽视了个性化服务。江苏省太仓市残联从工作的本质功能定位入手,切实团结教育残疾人,努力为残疾人服务,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树立服务理念,从理念、体制、体系、制度等四个方面积极构建服务型工作部门,用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品牌和延伸服务内涵,成效显著,获得了江苏省“九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光荣称号,这是充分注重个性化服务的良好结果。
二、工作环境因素——有形展示
残联的工作职能是“代表、服务、管理”,是按照“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工作宗旨开展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残联的整个单位是“窗口单位”,直接面对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所以基层残联的工作环境因素十分重要,工作环境的有形展示它直接体现了工作的水平与工作能量,这对于残联组织这样一个新型事业团体来说尤其重要。太仓市残联在积极构建服务型工作部门的工作中,将有形展示的表象性扩展到服务内涵的人文性,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内涵拓展。该上墙的上墙,该公示的公示,工作环境醒目了然,办公区就是服务区,让残疾人一进入就感觉到是到了“娘家”一样,工作的成效就必然会令各方面满意。
三、主体因素——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过程
在残联工作的人员是残联服务的主体因素,工作人员担当着服务表现与宣传残联事业的双重任务,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甄选、培训、情绪、举止等方面要求尤为重要。工作的精简高效是个基本工作原则,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的表情愉悦、专注和热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要求。我在一年多的残联工作中深有体会:到残联来要求解决的问题许多都是很难解决的;有的残疾人到残联来压根就不是来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的,他只是有些困惑或者说是有话无人讲而到残联来“聊天”的,把残联当作可以说说知心话的一个“家”;当然也有个别人是提出一些无理要求的。凡此种种,只有用热心、细心、耐心、爱心的工作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愉悦的表情、专注的眼神和热情的说服可以减轻来访者的不耐烦情绪,这样,不能解决的问题当事人也理解了、来“聊天”的转化为送上门来的“调查研究”、提无理要求的也在工作人员的热情中放弃了固执等等。太仓市残联用统一原则强调服务的自觉性,比如,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实行桌卡、胸卡制度,挂牌上岗、亮证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地解决了一个工作态度问题;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制和“一条龙”服务管理,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快节奏、方便办事,有效地解决了一个工作效率问题;全面推行限时限次办结制,在公开承诺的时限内,实行“立即办”工作方式,同时对所办事项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必备的材料、手续、时间,并热情引导和帮助完备,不得让办事者多次往返,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一个工作责任问题等等。太仓市残联工作实施一体化策略,独创了服务结构扁平化、服务终端个性化、服务关系互动化的基层残疾人工作模式,收到了极好的工作效果。
篇10
>> 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进展评析 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述评 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的回顾与特点分析 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满意度研究综述 加强农民工培训,使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版)发展的特征 近十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热点透析 近十年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回顾及发展展望 我国近十年美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传媒人新闻观念的演进 近十年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变化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 “近十年我国约翰?杜威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上海市公布“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gzdt/2006-04/22/content_261363.htm.
[3]李丽.济南鼓励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参加培训有补贴[EB/OL].http:///rollnews/shandong/201011/t20101122_6808854.htm.
[4]于洪光.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来自济南市的调查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2-04-14(02).
[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工人日报,2010-06-21(01).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2-03-19].http:///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7]买天.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农民工[N].农民日报,2010-02-23(02).
[8]史载,程喜明.甘谷10万农民工华丽转型[N].天水日报,2012-10-28(05).
[9]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比较分析[J].成人教育,2008(1):95-96.
Analysis on Policies of Rural Labor Training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ZHANG Ling, FAN An-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Teachers’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