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对策
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定好教学目标,掌握与控制好教学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有着抽象性的特点。这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而言,也更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呈现出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储备量较少,思维能力较差,尚未培养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根据此学科抽象性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限,在理解上也很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针对于学生的这一客观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应当合理的设置好教学目标,科学的统筹好教学内容,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形象化的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以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很好的把握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三)教学特点
在教学方面,小学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再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要求有着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为分散,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当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的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对策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其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难懂的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合理、形象的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科抽象性的特点,着重注意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以便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采用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来说,也更是如此。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认知程度不高的特点,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理解知识的程度,做好分类教学工作,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针对于学生主体年龄较小的特点,相关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上还要多加变化,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学习特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科、学生、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
篇2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是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面对这一难题,小编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六、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着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八、统计的思想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学习内容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教学方式老套、学习内容单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最终导致我国学生的能力低,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竞争能力的学生,我国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了课堂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枯燥、教学方式古板,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教学方式老套
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小学数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能力高低,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等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2.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增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教师只注重“讲”
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学习中的地位
小学生活泼好动,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增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设置和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也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因此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已经得到改变,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实验科学,因此教学方式也应随着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难题被解决,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天生好动,因此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套用公式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图像、图画等方式,动脑动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途径
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促进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民主互动气氛
数学课堂中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活跃实践课堂气氛。
2.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还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进一步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其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长期以来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教师对数学理论和公式的枯燥的讲解,因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3.创新实践内容
按照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方法、情感进行考查,合理界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实效性比较高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实践的增加,不仅能够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学习中的重要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和责任,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改变,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知识来源比较单一,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出现错误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判断和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听取周围的意见,不断增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这样的磨炼,教师可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提高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关注,因此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课堂中的民主互动气氛、增加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内容、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主,提高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复习
在小学数学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把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数学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指导,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指导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整合了教学过程,整理了知识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大保障。
二、课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为将来做好准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学会复习,提出问题,学会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带着疑问来听课,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减少了教学负担,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上采用互动形式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方面,可以采用小组等形式,即将整个班级进行分组,再在小组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这样可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而且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所以,若能掌握小组形式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交流上,要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形成交流互动的生成式课堂,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真正尊重,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四、课后教会学生复习
不论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课后学生若就此不管不顾,老师不论教的多好,都是白费。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巩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策略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就能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深刻把握数学课程的宏观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探索,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教学内容不仅仅满足给学生准确的结论,要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呈现要注意新鲜感、多层面和多样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迸发着思维的火花,应当是充满着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从这个角度出发,考量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就会发现许多课堂提供的素材性例子还存在着假思维或浅表思维的现状。我们要从课程的高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材给出的是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数据,要求学生算出比值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多次的教学经历让我发现,这一教学活动素材过于简单,结论过于封闭,学生已经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具体数据的干扰,始终从具体计算进行分析,得到速度一定的结论,缺乏对“变量”和“不变量”的宏观认识。经过查阅初中物理和数学教学的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我先让学生分别用量杯量出水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然后分别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中,任意选择几个已经盛水的杯子,按照盛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排开。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水面的高度竟然形成了一条倾斜着的直线!”学生很惊讶。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水的体积猜测高度,根据高度找对应的水体积就很轻松了。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正比例的意义自然凸显了出来。
爱迪生曾说:“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著名的“椰壳效应”也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素材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鲜活程度仅仅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还要赋予这一内容更多的内涵,让她承载更多的过程性、思想性的目标。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视野,时刻站在课程的高度看学科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
二、深度演绎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前后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之间并不都是并列存在的,而是有着主次之分,呈网状式结构,即知识结构。其中,有的知识处在知识结构的中心位置,具有极强的广泛联系作用和统摄功能,由这一知识点能够衍生出其他知识、迁移出规律,对其他知识点而言,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致性,即核心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还要善于分辨出核心内容的主要方面,从关键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稳固的知识“生长点”。
学习“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启发谈话:“以前我们也研究过类似这样的一个乘法、两个除法的算式,还记得吗?”学生回忆起了二年级时根据图形写一个乘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例子,如:3×2=6,6÷3=2,6÷2=3。也有学生立刻想起了单价、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等等。我引领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他们发现其实都是用每份的数量乘以份数得到总数量,用总数量除以每份的数量得到份数,用总数量除以份数得到一份的数量。然后我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了a×b=c、c÷a=b、c÷b=a等。我再让大家谈谈这里的每个字母可能表示的是哪些变量呢?学生思如泉涌,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内化。原本很平淡的一节课最后变得那么的富有韵味。
将数量众多的一般性知识“聚合”于与之相关的处于基础地位的数学核心知识之上,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实践表明,小学数学中一些定律、法则、公式等,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其直接的指向就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模型。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知识“发散”的积极作用,通过创设多变的问题情境,让核心问题置身其中,让问题形式表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带领学生多维度解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本质性的认识。布鲁纳认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知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用一般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来解释和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最能让学生接受。课程标准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建立模型是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部分。
三、深入解读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发展
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提出的问题一般都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后表达出来的。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期盼答案和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他们十分相信自己的逻辑,并据此来构建世界的一切。“效率主义者”并不这样看问题,他们主张用成人世界里的具体活动来组织儿童的学习过程,用成人的思维来编制课程目标和教科书,教育的真正中心是教师和教科书。面对儿童的问题,如果成人一味的从自我认识中去简单解释,这样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会扼杀儿童发散性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和理解万物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深入的解读学生,多倾听学生的讲述,从中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向;多让学生解说,借此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做到集思广益;多让学生自学。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要倡导“自学—辩论—总结—导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一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问题:如图,用小棒摆三角形,如果三角形有a个,请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小棒的根数。
老师先让大家独自探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答案的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学生给出的的答案千奇百怪。有学生认为是:3+(a-1)×2,先摆第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以后每摆一个三角形要2根小棒。也有学生认为是:3a-(a-1),将所有三角形都看成用了3根小棒,然后减掉多出的(a-1)根。还了有学生认为是2a+1,事实上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了2根小棒,只有第一个三角形多用了1根。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认为这些解法都是有道理的,于是有学生提出来:既然小棒的根数是一定的,为什么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却不一样呢?这些式子之间是不是相等的?大家再次投入到了仔细的观察和紧张的演算、讨论当中。
苏霍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实有效的教学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唯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在这方面,优秀的教师善于洞察学生的思想,并想办法将其展示出来。比如,上述教学,在第二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追问,怎么知道多出的是(a-1)根的呢?学生可能是这样思考的,可以先把这些三角形分开来,就能看出后来的每个三角形各少1根;或者先摆出分开的三角形,每个用小棒3根,然后将它们合起来组成现在需要的图形,可以看出后面每个三角形多出了1根。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点部分,是大多数学生存有疑虑之处,要尽力展现过程,凸显问题性和思考性。这样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篇6
【关键词】课程预习;小学数学学习;因素;重要性
课前预习不单单是对于数学课程的基础了解,最主要的是培养一种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如果小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培养这种能力,不但会以最快的效率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使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在脱离开老师指导,家长的呵护时,能够自主的独立的积极的学习,顺应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的步伐。
1.发挥好课前预习的作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1利用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果
例如:教师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可以适当安排预习作业,让学生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哪些知识点容易理解,自己可以消化。哪些看不懂,需要教师讲解。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数学相关章节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因此,在听课时,他们就可以在课堂中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改变以往盲目听课的状态。
1.2利用课前预习带动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增强听课效果。学生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进一步讲解,印象会更加深刻,没看懂的不理解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学生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之下以及课后帮助下,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给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做好基础铺垫,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节数学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学习的科学循环。
1.3利用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个班级里,学生除去一部分优秀生以外,大多数的是中差生。他们在普遍反映在数学课时经常感到很吃力,这样长期下去,他们与优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甚至会反应,自己对于数学学习已经发展到听课像听“天书”一样的境界,别人都在提高的时候,这些学生连基本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但是,经过教师开展课前预习教学模式以来,这种情况就大不一样,学生通过预习改变了以往学习数学被动的局面,有的地方学生自己,从而产生可以理解,这一建立起一种自豪感.有的地方尽管还没弄懂,但是带着问题听课能够让这些问题当堂解决。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积极主动的思考,听课自然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也会慢慢萌生。
1.4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在课前预习中,经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亲自探索和思考,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中的苦与乐,体验学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从而进一步磨炼每一个学生磨炼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培养小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细致的学习作风。
2.课前预习相关策略
例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首先要全面的浏览教材,初步了解数学教材相关章节的大概内容和知识框架。并且对于基础的公式进行识记。其次,学生要找出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数学知识的联系点,由点及面,找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技巧,明白自己忽略的所需的旧知识,并及时补习这些知识.然后要在预习时找出该数学章节的的难点和重点,并把这些疑难点作为学习重点以及作为听课的重点。对与一些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疑难问题用不同的笔划出或记入预习笔记中,方便以后复习强化。
3.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符合教学实际
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在预习过程中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过粗,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往往是花费了时间却没有得到学习成果;还有一些同学,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花话费时间太多,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还有一些学习太过于严谨的同学,多于学习精益求精,预习时一定要把全部知识点都搞懂,都掌握理解.这样就失去了课前预习的初衷。而一些有学习技巧的同学,就能很好的掌握预习的秘诀,能看懂的都看懂,然后做记录。看了几遍仍不懂的地方,在用不同颜色的比做上标记,然后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去着重理解,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2单一学科科学预习
小学生课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学生会出现各科一哄而上,一起预习的现象,例如:很多老师认为初次预习,应该破旗扬学生的预习习惯,因此布置较多科目,他们认为科目太多并不是问题。但是,课前预习应该先选一到两科进行学习试点,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有了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逐渐扩大到其他学科。
3.3预习不可代替上课
预习不能代替上课的地位。例如:.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通过预习对数学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认为已经听课没有必要,进而导致自己听课是精力不集中,走神。这就喧宾夺主的不良现象。因为预习是起到辅助上课的作用,是为学生更好的课堂听课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不能混淆。
总结
学生只要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就会尝到预习的甜头,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情境激趣培养数学能力
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氛围,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认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所以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要性,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好奇心比较重,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很喜欢,老师可以运用一个小故事创设一个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比如,在学的“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把学生的心绪领进了一个可爱的动物世界:森林里又在举行每年一次的泼水节活动了,我们熟悉的熊大和熊二上场了,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水桶,熊大拿的水桶是红色的,不仅粗还那么矮,熊二手里的绿色水桶却是又细又矮,他们兄弟两个正在争吵说:“我的红色桶是粗的,比你的桶装水多。”熊二不甘示弱,把自己的绿色水桶提得老高,对大家说:“我的绿色水桶那么高,肯定装水会比你多。”原来,他们两个是因为在比谁的水桶装得多,可是争来争去,还没有分出胜负。最后,他们依然没办法。此时,我提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请教一个聪明的小猴子?谁愿意当这个小猴子给大家想个办法?比较一下他们两个水桶谁装水会更多?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很快就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我趁机问学生,那么,他们两个具体能装多少水呢,下面我们学习如何计算圆柱形的体积。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很高,课堂气氛好。
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老师是课堂的指导者与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老师要把课堂的权力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是在“圆柱的体积”的内容学习中,给学生出示公式V=sh,我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课本上的例题,而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形的小水桶,由小组长带领合作学习,让他们找出适合的材料,想出推导公式的办法,可以把水桶拆开,与其他材料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与圆柱体积相关因素。分配任务之后,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当中,他们认为桶的高度与体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就量出了桶的高度,也有的学生认为,桶的粗细与体积也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他们又量出了桶的直径。他们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也有的做监督员,很快,他们找出了公式推理方法。他们合作非常默契,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分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分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老师进行因材施教。老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目标学,最后达成统一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内容时,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为一队。每两个队进行比赛。在每个层次中,我们再放入一到两个层次高的学生于其中,起到带头学习的作用。这两上作为小指导员,其他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而在低层次学生的小组中,主要是让他们听从小指导员的指挥,降低他们的学习要求。比如,我们在一个层次中给他们出一个题目48÷4=12,让他们观察除数、被除数,然后老师把这个题目进行简化,变成24÷2=12,再让他们观察,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在低层次的学生中,他们可能只是看出两个算式中商是不变的,而在高层次学生中,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除数与被除数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此时,老师让高层次的学生自己写出类似的算式,而低层次的小组,老师再细细讲,而中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讨论,然后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很高。
四、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数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形成一种创新的习惯。
1.选择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教材。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时,我们不能把这些材料原封不动地拿到课堂上,而是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运用分层次分小组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合理地教学,教学中也要注意方法的变化。比如,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教学时,我对教材上的表格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要具有创新性。数学教学中,我们简单地看是教给学生知识,事实上,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数学学习的能力。我们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意境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上的指导,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篇8
一、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
三、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四、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缺中侵泡而忘了洗 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五、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学习差生中,因为不会,就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六、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七、竞赛活动中持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72-01
要使数学学习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遵循数学学习原则以外,还要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方法使用适当,就可少走弯路,常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抓住学习环节
在学生开始学习某门数学教材之前,我们老师必须告诉学生,学好数学需要注意抓好下列环节学习方法: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每个学习环节还需要老师作具体的指导,如怎样听课,如何预习,如何小结等,在每一学期的前几周课中老师应逐步介绍给学生。
二、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
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比如说让那个学生写1 0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数学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意思。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四个步骤
我们认为,不论学习任何层次的知识都应掌握相应的四大要素,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是无法理解结论的原理的,只懂得理论知识,不知“怎样用”,便成为无用的知识,各种知识点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联系不紧密而零零散散,这样的知识不牢固,基础也不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时很难有创新,并表现出较弱的学习能力。因而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学习者一方面务必要分成四个步骤,有意识地全面掌握每一节知识的四个要素,这四个步骤就是:感知、理解、应用、系统化。
四、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
快速学习法是日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恐怕这个经验教师最有体会,教师讲课时,为了向学生说明白,脑筋在紧张地活动,所讲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强化,并得到了整理,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要求完全理解,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目录和提示,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测性地作“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第一次通读可以检验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 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讲授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比第一次比较准确有条理。接着再通读第二次,这次通读会获得更深的感受。当你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你会讲得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起来,最后再来一次通读,可快速浏览,作一系统总结,感到知识都已清楚地反映在大脑之中。经过三到四个回合的“自我讲授―通读、精读、粗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五、教会学生有效学习
篇10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数学学习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30-01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偏科,全方位地发展。当代的小学生教育中主要还是以数学与语文两项学科为主,小学语文课相对于数学课而言故事性比较强,小学生对语文课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数学课。在有些小学生的眼里,数学课就是背加减乘除法口诀和一些其他算数公式,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时间比较短,因此,这也给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提高小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目前小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之所以难学,在于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由于数学枯燥、乏味,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是目前小学学困生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头疼的事情。所以,要想解决小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就要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入手。
(二)教师授课方式的原因
很多学生对数学教师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数学教师比较严肃,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距离感。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很少会从心理层面去关心学生,感情投入较少。对于能跟上教师讲课进度的学生教师就喜欢,不能跟上的就厌恶,这导致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再加上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从内心抵触数学课,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三)家庭对小学生教育放松的原因
家庭教育在学生小学以及中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小学生们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点难题就开始打退堂鼓,不愿意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去钻研,而家长也不去督促,反而觉得小学生的学习很苦,对于学习的监督产生了松懈,这也是造成小学数学学困生不断增多的一个原因。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古至今,不论学习什么学科,学习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新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动性。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课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用废纸张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可以参照家中的收纳盒、教室的粉笔盒、铅笔盒等,教学生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线,然后按照线缘进行裁剪粘贴成一个盒子的形状,课堂上对这些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耐心指正,言语不要太过苛刻[3]。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授课内容进行理解,手与脑的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育观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日常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容易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差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产生反感,认为他们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导往往采取的是严厉的批评,性格内向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自卑,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越来越不在乎这门学科。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这类学生加倍地进行关爱,在各方面多给予一些帮助,让小学生们感到教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从而激发小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三)联合家长共同督促小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出现与家庭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小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及时将学困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告知家长,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放学回家后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然后与家长共同找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并不断尝试,最终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该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该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数学对于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非常重要,它会从小学一直伴随到大学,在今后的生活中依然会运用到。同时,数学也是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让学生从小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这样将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沈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市某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35.
[2]何文娟.小学中年级学困生的现状转化策略研究: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