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学前儿童教育是社会与家长普遍的关注点,学前教育的水平关系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极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反之,不好的家庭教育也影响着孩子人格与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使之健康成长是现阶段家庭教育应保持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不容忽视。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简述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学前儿童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儿童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对孩子早期智力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同时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方面,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会伴随着儿童发展的一生。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目前,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不利于儿童的发育与成长。通常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溺爱式、放任不管式、暴力式、过分物质奖励式等。在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有的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个性骄纵。有的家长对孩子及其不负责任,不管不问,孩子发育过程中,没有扬长避短,出现种种问题。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管制,孩子对家长唯命是从,没有主见。再有及时利用物质刺激,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养成贪婪无理的个性。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恰当。很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但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不注重从孩子实际出发,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以自己的期望培养孩子,甚至出现攀比心理。这样不但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个性,忽视了孩子应该有的生活特性,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潜能与优势。
3.家庭教育引导方向不正确。儿童的价值取向,行为举解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广西南丹县幼儿园/杨志萍止多半是在家长的影响下或者是引导下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家长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面前往往做出一些错误事情,或者赞扬某种不良行为,孩子对此没有分辨,因此形成错误认识,进行效仿与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或者出现错误的言行。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用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想对儿童做好家庭教育,就要采用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健康的家教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树立榜样、环境熏陶、说服教育、实际锻炼、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指导安排生活秩序、鼓励孩子接触社会等等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根据儿童的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儿童身体健康为基础,从孩子实际出发,长远考虑,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注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与孩子沟通与交流。注重孩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3.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的榜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家庭教育又不像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规范,家长的思想行为有意无意中都会影响到孩子,身为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使其积极、乐观、健康发展。
4.加强引导,减少训斥。学前儿童更需要尊重,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能够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但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委婉,但也不可以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平时注意正确引导,开诚布公的进行沟通,使孩子理解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怎么做是正确的。劈头盖脸的斥责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要积极引导,与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更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儿童实成长实际出发,保证家庭教育的科学、合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志萍 单位:广西南丹县幼儿园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挑战 路径
家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而,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强调,应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发挥家庭教育子啊儿童少年在成长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防灾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有效提高。而当前家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到我国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家庭教育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家长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当前,虽然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获得发展,家长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断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说我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明显滞后。有些家长急功近利,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迷信所谓的“天才教育”,经常把自己的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过分地关涉孩子的成长成才。还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学习,缺乏对科学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掌握,教育孩子多以训斥、溺爱或暴力的极端方式进行,较少采用温和疏导的方法,造成不少孩子任性、自私、厌学并养成了不少不良的生活习惯。
其次,是家庭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学校化”倾向。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其目标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道德人格方面的教育,而当前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这一主要目标却缺乏明确的认识,将家庭教育错当成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或者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补习班”,是家庭教育附属于学校教育,家长在角色扮演上成为了教师的助教,没有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德育作用,造成不少孩子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在内心深处对家长产生反感、逆反心理。
最后,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当前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早教越早越好”等落后观念仍是不少家长的教育信条。而我国传统家教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外的科学家教理论却没有成为家长的家教理论。对于各种最新的各种教育理念,家长们却知之甚少,这导致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其家教行动缺乏理论上的行动指南,经常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
二、大力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以上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自身的问题是导致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积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是大力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首先,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确实树立大教育思想,给家庭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纠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念,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方面引导家长走上科学化之路。同时,在家长学校中,确实促进家长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家长自身对各种家教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更高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家教理论和水平。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其日常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确实区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而有效地纠正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学校化”倾向。只有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确实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熏陶作用,才能使孩子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养成,人格得到正常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应该将家长学校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它不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教育工程。我们只有将家长学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够使家长对各种家教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入,也能够在其日常的家教工作中更为恰当地将各种家教理论应用中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从而更高程度地提高其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十足的信心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迎接家庭教育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相信通过我们对于各种科学有效策略的实施,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实效,促进我国家庭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容中逵. 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2]张良才. 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 (6).
篇3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孩子的素质教育。“三农”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建设,其中农民尤其是农村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农村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和人生指导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完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加大投资建设的力度,还加强师资力量,从而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家庭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天生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既是他们行为的榜样、学习的蒙师,也是他们生活的参谋和感情的挚友。所以,父母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父母的价值观、期望、态度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优良的家庭教育无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情操素养,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或者进城经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往往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这些孩子的年龄普遍偏低,一般在2岁到15岁之间。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借读费也高,但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却偏低,难以将小孩留在身旁,只能留在家乡。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学校中,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留在农村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2至3倍。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只能由家里的老人来照顾,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能是隔代亲的缘故,家里的老人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去照顾管教小孩,尽力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围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反而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对他们造成疏忽,甚至采取放纵放任的态度,这样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不高,何况是他们的父辈基本上都是文盲,是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的。他们不仅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来照顾管教,同样的,他们的照顾管教也仅仅是物质上的。虽然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在生活习惯培养、心理精神上的引导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下去,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或者出现自卑甚至是自闭的倾向,从而形成孤僻、胆小、懦弱的性格。另外一些家长因为其他的诸多原因,选择让孩子自我管理。孩子本来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根本无法自我管理,也不能完全地明辨是非,这等于是无人管理,自生自灭。还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觉得亏欠很多,就尽力在物质金钱上去弥补孩子,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从小不知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再加上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久而久之,极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长大后也容易误入歧途。
2.农村家庭教育设施缺乏
农村孩子除了学校的教科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也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和家庭也缺少一些名人名言、箴言佳句,去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培养情操,修养道德。在农村,也很少看到一些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素质培养和多方全面发展的设施和场所。缺少了这些设施和场所,除了上学,孩子们就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根本无法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一些孩子沉溺在电视里,这样极易养成自闭内向的性格。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诸如抽烟、赌博、喝酒、打架斗殴,最终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农村家庭的悲剧。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很少去关心,有的甚至是不管不问,还有些家长连孩子在学什么课程,上几年级,班主任是谁,都不太清楚。农村家长也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无关。他们只是在物质上、生活上去满足子女,精神上也缺乏沟通,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全都推给老师和学校。但是,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例如有的农村,老师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映给一些家长,家长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也不赞成孩子在晚上再去花时间学习,他们认为那样不仅浪费电还影响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归责给老师和学校,而是认为学习的好坏是天生的,跟后天的努力培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论花多少功夫都是白费劲。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解决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事情的发生一般跟人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农村家长缺少对家庭教育的足够认识,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又相对落后。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长必须提高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任。有的专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反哺教育法”,主要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评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家长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有专家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为人处事,甚至是笑的方式,都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一言一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家庭的重视,对自己一言一行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2.构建农村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专家指出,必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第一,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帮助。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舆论上,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相关教育政策要照顾并向农村倾斜,不仅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还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更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加入进来。第三,家庭、学校、社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体系。以学校为中心,三者之间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关注孩子不足和进步,促进并引导孩子多方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联动机制,与专门机构进行合作,帮助教育管理这些孩子,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3.农村家庭中各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协调一致
首先,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的教育观念必须保持一致,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并对过去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忙着赚钱而忽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不应该托付给亲戚朋友去进行教育管教。其次,父母还应该去作好祖辈的工作,不能任由他们溺爱孩子,也要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一致,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家庭家庭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各农村举办家长学校,给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设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向他们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教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名著、郊游写生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又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陶冶情操。
三、结语
在新世纪的今天,风云际会,万物竞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教育是迎接未来、创造新的文明、新的科技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教育的成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是最关键且最具影响力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教育,老师和学校既要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精神引导。社会方面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教育好坏,只重视成绩,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光有这两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大多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家长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更应当加强精神上的沟通,自身就应当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因此,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才能作好农村教育工作,才能发展好农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丽丽.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113-114,116.
[2]周四梅.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0(35):133-134.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留守农村的儿童处于无人管、缺乏管的状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故家农村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类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注重家庭教育已迫在眉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亦不相同。
首先,隔代监护大多数由年事已高的祖辈完成。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在隔代监护表现特别明显,祖辈对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生活方面的关心较为关注,但过分迁就、溺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之相对应沟通交流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力有限易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无法有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上代亲戚监护一般由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亲戚负责。上代亲戚监护的家长日常忙于农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外,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全方位的引导。加之亲朋好友监管别人孩子难免有顾虑之心,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现代家庭教育的步伐。这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权益的保障。
再次,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容易滋生留守儿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的性格。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环境会使留守儿童迷失自我,无形中成为“流浪人”。留守儿童未成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差,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走弯路。一旦犯错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对三种监护类型带来不同问题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不管是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生活还是独自生活都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只有把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梳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的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在于城市对劳务工作需求量较大,劳务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留守儿童的父母用自己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但子女如果带在身边将面临转学等诸如此类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产生。家庭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在外务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家中。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只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就有必要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结合实际分析存在不足有利于帮助监护人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较为典型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对孩子的监管效果不佳,特别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所呈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其中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方法老一辈都无从获悉,年老体弱,加之迁就、溺爱,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经历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除了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求,在精神、道德、安全等方面祖辈都无法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
第二,监护力度不够,学习成绩不好。隔代监护人的祖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其他监护人常忙于农活,更是无暇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上一旦缺乏必要的督查和引导就会放任自流。重养轻教的习惯由来已久,监护人不仅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在农活、家务等方面反而要求留守儿童加以分担,这样必将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易滋生不良行为。教育思想存在不合理,当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监护人会愚昧的采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把照看农村留守儿童视作子女留的任务,进行家庭教育总会担心管得过严孩子反感并可能得罪其父母。不敢打骂就连正常的管教也少之又少,真正合理的家庭教育未能得到体现。一旦缺失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为相关监护人推卸教育责任埋下伏笔。监护人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为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意志品德、心理健康、劳动与安全、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缺乏沟通,造成亲情缺失。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与孙辈代沟较大,沟通较少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由此会形成放不开、胆怯、焦虑、孤僻等性格,还容易形成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而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甚远,更没有条件进行必要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是成长的一种痛,说谎、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服管教、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怀、鼓励、开导所致。一些打不开的节、过不去的坎将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注重家庭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学校积极配合、社会更新观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首先,从政府政策支持着手,注重监管效果的提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从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急需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的留守儿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政府政策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就业环境就越宽松。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则越愿意也能够留在孩子的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能有效提高监管效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尽量的留在身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所以从政府政策着手非常重要。
其次,学校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以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克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的常见问题,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做好控学保辍工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谈话,改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让监护人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针对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加以对症下药的引导,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留守儿童逆反、抵触的心理一旦消除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学校从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两方面着手,在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的同时,也督促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保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家长现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进行优化可避免不良行为的滋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的必要,留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都很重要。所以针对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确立符合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孩子为主且尽量多元化,在增长留守儿童学识的基础上尽量想方设法丰富其兴趣爱好。监护人明白才能灌输给留守儿童,这些都和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收集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数据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增设留守儿童救助站,保持留守儿童热线的适时畅通。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尽快解决,让更多的问题得以化解是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爱。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监护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所以监护人除配合地方政府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尽量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倡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怀,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在家监护人还应该为其购买现代儿童读物,引导阅读并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广泛的爱好,争取让留守儿童进一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去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关键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孩子是祖国的行为和未来,其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 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2009..
篇5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最适合孩子,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被学者们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归纳起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说缺少了哪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和基地,家长是儿女以后人生的导师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识、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而父母由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连续性。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着父母的教导,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父母给予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五是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从于父母的教导,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父母的权威性,对于促进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得益良多的。
1.3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眼界的开阔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出路。但是,普遍的农村家长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些限制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凸显。①广大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科学性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在于学校、在于老师并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派给老师,而他们只要保证孩子的经济条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望子成龙成风心理过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不过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认知的缺乏、家长的教育能力较低、家长的方式不当,以及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2.1 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家长认为它们只要保证孩子经济条件让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他们只负责挣钱,而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了学校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不深,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②还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钱看,认为学习无用,对孩子上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势必会给子女的学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今的我国也是比比皆是,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
2.2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约着家庭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农村家庭在当前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他们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农村,弱势文化也传给了子孙后辈,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没有与现念的家庭教育接轨。③二是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虽然先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够的。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不足,使当前我们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有名无实,而且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的为农村的学生所利用。而且广大农村也较为缺乏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许多农村小学生业余时间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2.3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现在很多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金钱观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挣钱,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骂,致使家庭温馨局面荡然无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农村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来自于父母的给予有利于个体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又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何种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父母的爱的是教育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村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学校教育,这一现象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残缺。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们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管。④儿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标、学习态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指导,残缺的家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3 解决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单单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协调与合作的。针对我国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里的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书籍各种媒体等改变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傲。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家长大会,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乡村、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时间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村支书在村里邻间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划出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网络各种教育媒体等在农村家庭中的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应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乡村特色为孩子创设富有教育性意义的各种娱乐和学习场所,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边最近的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潜在的去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选择,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
3.4 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优先发展县级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大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多数农民可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优化周边环境,充分认识到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政府、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综合发力,在加大报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免费开设一些家长教育培训班,既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⑥就农村小学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绿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亲子关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样化,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
注释
①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1-52.
③ 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1999(1):78-81.
⑥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3):59-61.
篇6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对策 城乡结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20世纪后半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入城市。相应地,随父母一起进城的随迁子女也在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推算,全国14周岁及以下的流动儿童规模已达到1834万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流动人口增长过快,其素质却得不到相应地提升。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已成为社会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隐痛。
一、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家庭是每个人一生都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在他们的幼年时期给予怎样的家庭教育,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培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流动性极强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中,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家庭背景决定了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具有关键和基础作用,家庭不仅是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也是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
(一)家庭生活的双重性。随迁子女在跟随父母从农村到达陌生的城市,一方面还未摆脱从前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耳濡目染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感受到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窘迫。面对家庭、社会和教育环境的极大转变,特别是由于家庭贫困、与主流社会疏离使得环境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时,随迁子女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二)生活环境的变迁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的限制、文化水平低下,没技术没经验等诸多因素,他们在城市的工作不具有稳定性和保障性。相比较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看似是在父母身边能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照料,但是由于父母工作的性质,实际上并不比留守儿童强多少,仍然存在缺乏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沟通的问题。
(三)家庭收入的制约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个很客观、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家庭的收入往往首先要解决的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其次才会考虑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投资。然而除了少部分成功的流动人员外,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仍然奋战在城市最底层、最辛苦的岗位上,挣着或许与自己的劳动并不相符的工资,加上大部分农村家庭出身的流动人员家中子女一般较多,负担较重,所以有限的收入对他们而言养家糊口都是问题。由此看来,家庭收入的有限性就直接限制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四)资源占有的弱势性。长期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成为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一个巨大屏障,很多地方由于财政上的压力对流动儿童上学仍持排斥态度。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随迁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在地方财政的投入和管理上相较公办学校都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限制了对农民工子弟的良好培养。
二、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时间少
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迫于生计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往往是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他们的职业性质往往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家因他们在城市的地位低下,且法律意识淡薄就将他们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并剥夺他们的正常休息时间。家长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使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很少沟通感情,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二)家庭教育存在盲目性。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准绳,良好的家教观念会促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良好发展,在亲子关系方面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然而在进城务工人员当中,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相当淡薄。一方面,由于他们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落后的贫困地区,自身受教育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他们从小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很有限,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观念和模式往往受上一辈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很大一部分随迁子女的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学习成绩列为首要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大多数父母都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做的不足,却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调查显示,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63.2%的随迁子女家长是采取鼓励的方式,但是仍有23.4%的会严厉批评,9.0%的使用打骂手段。这样粗暴的的管教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成绩的进步,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同父母更加疏离,对学习更加厌倦。
在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方面,据相关资料分析,一半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未曾或是很少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或是书店等兴趣场所。在给孩子买课外书方面与本地子女的家长相比更少。
(四)随迁子女自身敏感、脆弱,不善于与人沟通
从农村搬入城市,面对一个更广阔的大世界,很多东西都是新奇的,却也是陌生、害怕的。
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自己的家和所就读的学校也随之不断变化,流动性大,使得这些子女缺少知心朋友,缺乏安全感,加之父母大多数时间在外地工作,亲子间交流甚少,致使子女内心孤僻,不善与人沟通,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作者简介:崔文星(1990.7-),女,青海贵德人,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参考文献:
[1]郑信军.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关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人际交往的困难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方式失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也是永远的老师,他们的价值观、教育观等因素的外部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影响。“90后”学生的家长多生于20世纪70年代,学习方法、教育方式、生活需求等成长环境与现在有很大不同,部分家长却没有认清这一点,对孩子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很难获得真诚相待的朋友,人际圈也就越来越小。
(二)家庭环境复杂“90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建立、认知能力、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健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与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一般的家庭中,父母担当各自的角色,这样互补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心性平和宽容,做事为人有度,易于接纳他人。父母感情不和睦、父母离异、再组家庭等复杂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相对敏感,容易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不重视与他人感情的建立和培养,人生态度较冷漠。
(三)经济条件困难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氛围等成长环境差异,城镇学生的生活环境优于偏远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偏远地区学生易于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他人看不起自己,难以向他人敞开心扉,会产生自卑心理。研究也证实了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强迫、焦虑、人际关系等精神特质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人际方面的问题。
培养人际交往困难生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高校优化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环境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高层次的精神形态,在学生的发展、成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方面达到认同,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对精神、心灵的塑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高校应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普测等活动,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深刻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主动要求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强化人际交往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促使孩子在与同伴进行人际交往时,态度友善,更乐于帮助他人、信任他人,发生矛盾时也能主动让步、化解矛盾,更易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宽容待人的态度。一个善于忍让和包容的人也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便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拥有更多有力的因素。学会了替他人着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欢迎,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发展。重视挫折教育。家长应特别注重将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交往、日常培养中去。鼓励孩子面临挫折时的自我应对、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行为调节、合理情绪宣泄、转移注意力调节等方式消除烦恼、释放压力,看到挫折事件中的积极面,有意识地淡化消极面。同时,家长应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与挫折耐受力。
(三)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高职思想教育和“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各有特点。“90后”人际交往困难学生家庭要实现教育目标,离不开高职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探讨有效的教育途径,建立与家庭保持长期有效联系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校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及时反映学生的异常情况。家长对子女在校的主要表现有知情权,做到让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的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学校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扭转家长态度,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全面表现以书信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家长,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提供家校双方所需的信息。教师和家长同时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只有加强联系和交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学校、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学生发生突发状况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人际交往的困难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相关文章:
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3.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9
摘 要: 隔代教养指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抚养和教育,已成为现今家庭教育中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出发,分析城镇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儿童 隔代教B 学前儿童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和教育孩子,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学前儿童大都由祖辈照顾,祖辈成为全面教育、照顾第二代的“主力军”。这种由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养。
一、隔代教养的类型及现状
城市中的隔代教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孩子全权交给自己的父母,由老一辈进行家庭教育,父母大都忙于工作,与孩子很少交流。另一种是祖辈与孩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父母工作时孩子交给老一辈带,闲暇时间自己负责教育。
隔代教养正发展成为当今城市家庭的主要育儿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中60%的家庭会让退休老人参与孩子养育[1]。隔代教养已经成了一种被大众认可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教养方式既照顾到年轻父母的工作,又能充分利用退休老人的闲暇时间。但也有不少问题存在,一是孩子的祖父母虽然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但是时代在进步,有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二是祖父辈一起教育孩子,可能会因为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同而引起矛盾,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进而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笔者从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分析城镇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二、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退休老人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照顾孩子方面得心应手,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有效地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另外,老人退休在家,有小孩的陪伴会丰富老人的生活,孩子也因有家人照养而感到温暖,对年幼的孩子有着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
其次,年轻父母往往工作繁忙,处在事业上升期,很难一心两用。自己带孩子不仅感到精力不足,生活舒适度下降,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彼此都会疲劳。由老人照顾孩子,一是感到安心,二是兼顾家庭和事业,家庭关系和谐,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隔代教养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力量,在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时,有利于保持老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隔代教养的不良影响
诚然,隔代教养有很多优势和合理之处,但对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智力发展等存在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隔代教养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老人还是更关注身体健康方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很难照顾得到,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老人们经历过生活比较困难的时代,对饮食起居及物质条件比较重视;加之现在城市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教养孩子时难免出现过度爱护的现象,往往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大部分要求。这种“隔代惯”的现象导致学前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另外,老人们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了解不够科学,总是怕孩子累着、伤着,因此很多孩子自己经历、自己解决的事情都由老人们代替了。祖辈们害怕孩子摔倒总会抱着上下楼梯,担心吃不饱总要追着喂饭,不管孩子怎样调皮,老人们都为孩子收拾凌乱的衣物、玩具等。这样就使其依赖性增强,遏制孩子独立性发展,导致自理能力低下。在祖辈的庇护下,有的会出现胆小、不合群、不爱说话、反应迟钝等行为,有的则恃宠而骄、很难管教[2]。除此之外,老人总是会惯着孩子的小脾气、坏习惯,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没必要那么严厉,殊不知,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成长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智能的开发。
无论祖辈是否接受过教育,普遍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是基本的识字和数的学习。祖辈家长喜欢抱着孙辈看墙上有关拼音、英语、数数方面的挂图,有的还会教他们读书背诗。但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并且对现代教育观点、教育理念不了解,不知道新时代需要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时依然使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影响其身心正常发展。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老人们虽然育儿经验比较丰富,但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方面不均衡,更多的是社会实践知识,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时往往以自己过时的观念引导。在解决孩子的疑问时,要么不知道,要么用比较落后的观点解释。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不积极的回答会打击学前儿童好问的积极性,回答的结果不科学又会影响科学探究的兴趣。这样在教育的时候就凸显老人的知识面太窄的缺陷。学前儿童正处于大量获取信息的阶段,知识面窄不仅无法满足求知的需求,还会打击对未知探索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对学前儿童的知识成长、智力发展及问题探究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前儿童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互动的时候很难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遭遇挫折时往往难以承受,导致情绪不稳定、调节能力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攻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情商及人际交往发展。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的孩子多数不喜欢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很难和其他小朋友正常相处。
四、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建议
隔代教养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独特优势之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既要利用好退休老人家庭教育的有利资源,创造家庭教育的便利条件,又要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此对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亲自教育,义不容辞。
父母需要明确认识到,抚养教育学前儿童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老年人可以帮助照顾学前儿童的物质生活,但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和地位。有研究表明,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完全隔代抚养儿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都好,父辈亲自教养是一种最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抚养方式[3]。父辈应当为孩子的未来担当起责任,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老人是极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尽管孩子的父母干好自身的事业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年幼孩子最需要的却是父母的陪伴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年轻的父母们应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游戏,和孩子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让孩子待在家里,而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4]。
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无法和孩子朝夕相处,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手机、电脑等交流媒介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困惑,做孩子的知心人。另外,常年在外地工作的有l件的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带来身边,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二)转变思想,由溺到爱。
老人们对孩子往往比较溺爱,孩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父母要正视这一问题,首先父母应当理解老人爱孩子的心,不能因为怕和老人有分歧产生矛盾就回避,要知道回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和老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遇到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时,父母要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要详细地了解情况,积极主动地与老人沟通,不能一味责备老人,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尽量避免产生矛盾,要让老人明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老人育战线,转变溺爱孩子的行为,给予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前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和祖父母尽量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孩子能做又不会做的事家人要好好教导。祖辈家长要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学前儿童各方面素养,例如向学前儿童教授传统的手工制作、童年的游戏儿歌,在传统节日时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等。真正做到由“看孙子”向“育孙子”转变,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变,有效减少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的不利影响。
(三)更新观念,形成合力。
因为孩子父母和老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样,生活的时代、经历也不一样,在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产生分歧。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两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孩子为出发点,肯定老人对孩子的爱护,肯定老人丰富的教育经验,然后抛砖引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反映老人们在教育学前儿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老人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最后检讨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改善,借此机会向老人们推荐一些育儿经典,可以是相关书籍,也可以是一些教育视频,和老人同时研究,共同探讨,最终和老人达成教育孩子的统一共识。总之,只有充分发挥祖辈和父母辈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双方达成家庭教育的共识,才能为孩子提供优秀的家庭教育。
(四)沟通交流,家园共育。
3岁-6岁学前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成为主要教育者,着实减轻了祖辈的教育负担,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老师们可以在老人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其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组建由祖辈和父辈共同构成的家长委员会队伍,定期开展年轻家长论坛活动及祖辈沙龙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在上面一些经典教育案例,组织亲子教育活动等,让家长理解并掌握科学育儿理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教师再给予指导,实现家园互助合作。
隔代教养为幼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用其长避其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如此对孩子的教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陈改君.城市家庭隔代教养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4).
篇10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妇女;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家庭内对于子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或身体上的教育。后者指子女入学前教育,即学前教育,子女入学前由家庭负责,以区别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本文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乃广义概念。然伴随举家搬迁式家庭流动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危机,尽管流动妇女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然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平等。因此加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互助网络意义深远。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M社区是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一个行政村,毗邻昆明火车站,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M社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900余人,流动人口约8.6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接近1∶22。本研究结合问卷与访谈法,针对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状况向昆明M社区进行了调查访问。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204份;访谈流动妇女以及儿童共15人。调查旨在探寻目前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为后续社会工作干预提供策略。
三、流动妇女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灵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
在对昆明市M社区流动妇女的访谈中,流动妇女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出息”,其理解无外乎两种,一是赚大钱,买房买车;二是上大学。这与流动妇女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紧密相连,她们迫切地希望摆脱贫困,寄厚望于孩子。但此期望使得流动妇女将家庭教育的重点让位于学校教育,关注学业成绩。流动妇女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内容是“搞好学习”。另外,很多流动妇女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仅停留在让他不饿肚子,保障基本安全,至于孩子的调皮捣蛋、沉迷网络等显得束手无策。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
访谈中,当问及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普遍反映的是属于说教式为主,言教多于身教。问及“孩子不听话时,您通常怎么做?”50.98%的流动姐妹选择“打他”,35.29%的人选择“骂他”,64.71%的人会选择“好好跟他讲道理”,还有11.76%的人选择生气不理他。而打骂孩子的原因,主要是不听家长的话(占66.67%)、做错了事情(占52.94%)、因为学习成绩(占27.45%),极少部分是因自己心情不好。若和孩子讲理依旧不听,33.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生气,骂他”,45.10%的人选择“打他”,31.37%的人选择“尝试换其他方式讲解”,3.92%的人选择“请老师给他讲”,15.67%的选择“其他”。问及“若孩子有不良行为,如说假话,拿别人东西,您会怎样?”43.14%的人选择“会生气骂他”,64.71%的人选择“批评他,要他改正错误”,2.00%的人“感到意外,但是不会责怪他”,13.73%的人选择“其他”。问及“孩子和你顶嘴、吵架,怎么办?”,45.10%的人选择“好好跟他沟通,和他讲道理”,52.94%的人会“生气,打骂他”,3.93%的人选择“不搭理他,不管他”,11.76%的人选择“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采用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性、不科学性。
(三)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模糊不清,认为是“操持家务”“算账”“让他们注意安全”“要他们好好学习”……参与调查的流动妇女80.39%的人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困难。问及这些困难主要是什么,流动妇女中13.73%认为“与孩子关系紧张,难以开展家庭教育”,66.67%选择“自身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不足,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更好的给予孩子家庭教育”,29.41%选择“环境太复杂,外界不良影响太大,教育起来比较吃力”,17.65%选择“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此外在访谈中,流动妇女普遍反映自己在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足以应付现在日益更新复杂的学校教育。故谈及“自己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时,31.37%的流动妇女认为很有必要,54.90%的妇女觉得“有必要”,她们提到与孩子的沟通困难,管不住孩子,孩子来城里不听话了,学坏了,担心孩子受伤害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另外还有9.80%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3.93%的妇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我们询问她们这样认为的原因,她们觉得自己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性格什么的都已经定型,学习这些家庭教育知识对她们来说有难度,难以改变。
(四)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
访谈中,发现许多流动妇女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单一。当问及您觉得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懵的,她们说“就是该教的教,不该教的就不教”,我们追问,那什么是该教的?她们就说“做作业啊,懂礼貌啊,注意安全啊,这些”,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孩子作业”或者“长大了会赚钱”,所以她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体系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她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而对自己孩子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却置若罔闻,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少受到危害,但是对孩子的保护教育却很有限,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基本的日常的保护,如交通安全,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层面的关注却很少,她们甚至对“性健康教育”表示很反感,说拿到台面上来讲这些,很难接受。
四、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对M社区的调查研究结果,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尝试以流动妇女为实践主体,以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命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服务,以丰富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内涵,增强流动妇女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技巧,增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最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整个干预策略包括如下部分:
(一)以小组工作,协助流动妇女构建自助互助网络
整个小组工作的主题围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进行。根据生命的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维度、精神生命维度和社会生命维度进行设计,采用参与式培训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小组工作等方法对流动妇女进行了7次培训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为避免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角色扮演、场景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场景模拟等,同时我们利用影视声像等资料进行辅助,整个培训活动力求风趣、易懂、易学、实用。整个小组工作,旨在通过流动妇女的参与,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与互助的社会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与资本的提升,满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多元需求,协助流动人口适应环境。
(二)以个案跟踪服务,满足流动妇女个别化需求
组织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对同时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妇女进行个案跟踪服务,即进入流动妇女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现状,尤其对其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难处与问题,通过个别会谈和辅导等方式,协助流动妇女开展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服务,并定期开展见面会,了解流动妇女的收获和困惑,鼓励流动妇女通过相互的经验分享和借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以社区宣传服务,实现对流动妇女的赋权
首先,项目组结合前期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及对流动妇女的跟踪服务,收集和总结流动妇女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以展板的形式在流动妇女人口聚集地区以及社区宣传栏进行呈现。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进驻流动人口家庭,访谈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经验,并对前期的生命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跟踪,收集其有效的家庭教育经验与故事,进行整理,形成相关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最后,项目组结合完成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吸纳M社区内流动妇女志愿者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以扩大服务对象受益面,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赋权。
参考文献:
[1]谭玉伦.谈发展家庭教育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63-64.
[2]王鸿俊.家庭教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0:23.
[3]刘芳,高万红,杨月明,莫佳妮.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妇女健康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33-36.
[4]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