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督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监督申请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政府安全;监督管理;建设性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128-01
1 目前大连金洲新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基本流程
目前,大连金州新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投标企业安全资格审查、中标通知书下达、安全监督受理书受理、施工许可证颁发、基坑开挖及支护、基础隐蔽前安全评价、主体隐蔽前安全评价、、装饰装修隐蔽前安全评价、施工安全生产验收备案几个主要的方面。
2 目前大连金洲新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价的流程
大连金州新区建筑工程安全评价的流程主要涉及到基础阶段、主体阶段、装饰装修阶段、竣工阶段四个方面。
基础阶段,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了《基槽隐蔽前安全评价申请书》、《基槽隐蔽前安全评价申请书》、基坑验收合格意见(含专家验收)。而安全监督站出具证明文件则主要以《基槽隐蔽前安全评价合格意见书》为主。
主体阶段,提交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主体隐蔽前安全评价申请书》,安全监督站出具证明文件主要以《主体隐蔽前安全评价合格意见书》为主。
在装饰装修阶段,《外墙保温或幕墙龙骨隐蔽前安全评价申请书》是主要的提申材料,而《外墙保温或幕墙龙骨隐蔽前安全评价合格意见书》则是安全监督站所需要出具的证明文件。
在竣工阶段,《大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验收备案表》、《安全状况综合分析报告》、《安全生产验收报告》、竣工照片2张是需要提供的相应材料。而《大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验收备案表》则是安全监督所需要出具的证明文件。
3 针对目前的管理安全监督管理流程和安全评价流程,结合本人从事安全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建议如下
3.1 加强市场准入的安全监督
(1)企业方面:包括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外阜企业的安全备案、特种设备企业的安全认证等;不具备安全资格的企业不允许进入招投标环节;(2)人员方面: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三类人员的审核和教育、农民工三级教育的监督检查等;在项目招投标环节不合格的三类人员不允许承揽相关工程,同时在现场监督检查中与项目办理安全监督受理环节的人员进行核对;(3)设备材料方面: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材料的监督备案,逐步建立设备材料的专业租赁分级管理机制,通过专业的管理企业来消除设备材料的安全隐患,同时逐步建立区内安全设备材料检测机构,定期对进入现场的设备材料进行安全检测;(4)必须严格安全准入,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3.2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1)建议定期组织区内所有在建项目的各主要参与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召开一次关于落实五方责任主体的说明会,强调企业责任主体的法律要求,通过此次会议可以建议各责任主体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充实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多一个人在现场把关就多一分安全保障;(2)严格执法,发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现场必须重罚并坚决停工处理。(3)陆续解决挂靠现象,将施工现场的检查情况与该公司的年审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挂钩,并经常约谈安全部达标企业的负责人;(4)严格安全防护材料和施工机械采购、验收工作,可以采取现场抽取安全W、配电箱、脚手管等材料设备进行检测,不合格的要严肃处理;(5)联合特检所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大型设备进行检测;(6)联合街道定期对现场文明施工及生活区消防进行监督检查。
3.3 完善安全验收环节
(1)可以抽调专家小组逐步对列入存在重大危险源和被要求整改的现场进行安全验收,安全验收不通过的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或者进行竣工验收;(2)可以联合特检所、设备厂家及租赁单位等部门和机构对区内现场的大型设备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允许使用;(3)严格进行现场安全评价,定期组织专家或抽调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和评价;(4)将现场安全评价成绩与安措费的严格挂钩,评价不合格的不予通过安措费的申领。
3.4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及应急管理工作
(1)要求区内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组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定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并进行考核;(2)要求各在施项目做好开复工、停工前及雨季、冬季、台风,节假日前后等特殊时间和季节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大在特殊时间和季节前后的安全大检查;(3)每年定期组织三级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要求各施工企业强化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4)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及在施项目的做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消防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疫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核工作,且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和评审。
篇2
关键词:食品检验 法律 安全 复检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75-02
近几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隐患,因此食品安全监督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群众的重视,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成为了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话题。食品检验作为评价食品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大大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性。食品检验行为规范了现有的食品生产及经营活动,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食品检验行为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保障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法律问题。
1 食品检验行为的一般流程
我国通过《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检验行为进行规定,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食品检验
机构的执业行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检或委托检验及食品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委托检验。接下来,笔者就食品检验行为的一般流程进行简单的阐述。
1.1 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流程
1.1.1 食品检验机构接受检验委托、签署合同
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各级机关与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食品检验委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参照有关标准及程序执行,并与委托方签署相关的检验合同,且合同中应根据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且所有检验委托合同应采用统一格式,并附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名及日期。
1.1.2 在检验报告中记入检验样品品名
食品检验机构在收到食品检验委托之后,在检验报告中应附有检验委托方及检验被委托方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应附有被检测样品的品名,品名代表被检测样品的相关属性,但是并不代表样品的来源。食品检验报告只能体现该样品的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并不能代表其他在委托合同中未提及到的项目。确保食品检验行为的合法性与公正性,食品检验机构有权利要求委托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盲样,并将其体现在委托合同中,且一切行为均在不影响正常食品检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
1.2 食品检验阶段
在以上条件具备齐全之后,便进入正式的食品检验阶段了。食品检验机构应参照相关的
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委托方所提供的样品进行全面检测,并以书面方式提供检验结果,最后进行存档保留工作。最后应说明的是,食品检验结果必须得到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承认之后,方可确定。
1.3 食品监管机构的检验流程
在通常情况下,食品监管机构对于食品的检验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首先,应购买抽
样检验时使用的样品。安全监督人员在进行样品抽取时,必须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抽样流程进行,并明确其中所指定的抽样计划。由于抽样检验时的样品是通过购买而得来的,因此不能征收除购买费用以外的任何费用;随后,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应将所抽取到的样品及时送交至具有食品检验资质的相关机构进行检验。食品检验机构在接收到样品之后,应立即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机构所提交的检验要求,并按照食品安全检验方法中所规定的的检验方式,进行相关检验活动。在检验活动结束之后,向食品监督机构提交合法的检验结果;最后,食品监督机构应将检验报告中的的检验结果如实转告给被监督方。若被监督方对于检验结果存在任何异议,必须在收到检验报告开始的十日之内,向食品监督机构提交复检申请书。食品监督机构视实际情况,对于被监督方所提交的复检申请进行处理。
2 我国食品检验行为中的法律空缺
2.1 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中存在的法律空缺
2.1.1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否拥有提出异议的权利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中, 并没有任何规定来保障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驳回权利,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们对于检验结论提出异议及申请复检的具体流程,仅仅在法规中规定若敏感食品的食品检验报告中具有阳性指标,应立即按照进行再次检验。在食品委托检验过程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委托方,食品检验机构是被委托方,在现行的相关法规中,没有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异议指定专门的程序,也没有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否有权利提出异议。如果委托方向食品检验机构提出复检申请,食品检验机构有权利拒绝,因为没有任何一部法规中规定其需要承担复检责任,这便是现行食品相关检验法律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增加相关规定。
2.1.2 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权利提出法律诉讼
若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检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存在任何疑问或者异议,有权利向法院机构提出民事诉讼。《食品安全法》中已经对于这一点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任何被委托的食品检验行为,食品检验机构都是将其分配至独立的检测人员进行的。检测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确保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内容真实合法,不允许出现虚假、和捏造事实的情况。针对这一条件,可以确定的是,当被委托方的食品检验机构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及合同内容履行相关义务,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权提出相关诉讼,并从中获取一定的赔偿。
2.2 食品监督机构的检验行为中存在的法律空缺
2.2.1 快速检测行为的法律约束
任何快速检测行为都不能成为执法根据,但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监督机构可以将快速检测的结果告知生产经营生产者,并要求其针对快速检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围堵措施,并制定改善措施。除此之外,快速检测行为不仅仅在内部范围内生效,还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并作为一项行政命令进行执行。因此在快速检测行为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损害,受损人都有权利提出行政诉讼。
2.2.2 委托检测及复检方面的法律问题
在相关食品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检验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具有争议,有权利提出异议。而提出异议的唯一手段便是申请复检,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复检来驳回原有的检验报告。在申请复检的同时,申请方必须适当说明申请理由及原因。在复检原因被认可之后,应由申请人重新选择检验机构,在选择过程中应当注意,原有的检验机构不能再次选择。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667-668.
[2]胡.行政确认可诉性的实证检讨[J].湘江法律评论,2002,(5).
篇3
第一条为加强*省沿海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监督管理,维护*省沿海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船舶、排筏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安全,保护水域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建设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省沿海水域进行涉及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以下简称施工作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施工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应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全覆盖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海事局负责*沿海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其下设的各级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具体负责其管辖水域内的施工作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安监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交通主管部门、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海事局应联合建立施工企业的诚信管理制度,并协调施工企业的诚信信息。
第二章施工项目管理
第六条拟参与施工作业的单位应具有与其承包工程相适应的资质,需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还应持有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七条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招投标时,应当在招投标公告或者招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拟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业绩情况、《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记录及施工期间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措施等,并将其作为招投标文件的内容。
对于安全诚信记录较差的施工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招投标时,不得确立其投标资格。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在签订承包合同的同时,应当单独签订安全协议。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第九条项目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从事本办法所涉及的施工作业,应向施工作业所在地的海事行政主管机关递交施工作业通航安全审核申请,并取得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的许可。
第十条提出书面申请时,应填写《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审核申请书》,并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一)有关主管部门对该项目批准的文件;
(二)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施工作业图纸;
(三)安全及防污染措施计划书,应急预案或证明材料;
(四)与施工作业有关的合同或协议书;
(五)施工作业者的资质证书及影印(复印)件;
(六)施工作业船舶的船舶证书和船员适任证书及其影印件;
(七)施工作业者是法人的,还应提供其法人资格证明文书或法人委托文书;
(八)已通过评审的通航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九)航行警(通)告申请(必要时);
(十)专项维护申请(必要时);
(十一)在*水域内进行采掘、爆破等活动还应取得*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爆破作业许可;
(十二)在施工作业期间,有需要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的,应将潜水员水下作业时间、潜水员证书、工作方案及安全应急措施书面报备海事行政主管机关。
第十一条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在收到符合要求的申请后,应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做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未获得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的,不得擅自进行施工作业。
第十二条施工作业单位进行施工作业前,应向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航行警告、航行通告。
第十三条施工作业期间,施工作业单位设置的安全作业区和警戒区须报经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核准、公告;施工作业者不得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的范围。
第十四条从事施工作业的船舶、排筏、设施须在规定的区域进行作业,并按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号灯、号型。
第十五条严禁施工作业者随意倾倒废弃物和污染物。
第十六条施工作业结束后,施工作业单位应及时向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提交涉及通航安全的竣工报告。工程中有关涉及通航安全的部分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章施工船舶、设施和人员
第十七条参加施工作业的船舶、设施的技术条件应与施工作业区相适应,并经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施工单位应为施工作业船舶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合格船员。
第十八条内河船舶、渔业船舶到沿海从事施工作业,应符合《*省海上施工船舶临时性简化检验标准》,并持有船检机构签发的相应证明文件。
第十九条符合第十八条规定的内河施工作业船舶,在限定的区域内按照《*沿海水域内河施工船最低安全配员表》配员,到施工地所在地的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申请核发最低安全配员证明文件。其他船舶配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中关于海船配员的标准要求执行。
最低安全配员证明文件应与《船舶国籍证书》配合使用。
第二十条施工船舶停泊时,应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船员,保持有效值班。非自航施工船舶、设施还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和适当功率的机动船值守。
第二十一条每一艘施工作业船舶均应随船配备《船舶安全检查记录簿》,连续记录船舶安全检查情况。
第二十二条最低安全配员证明文件可由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申请,申请时必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船舶国籍证书》或同等效力文件;
(二)船舶符合《*省海上施工船舶临时性简化检验标准》,并持有通过临时检验的证明文件;
(三)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签发的工程项目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文件副本以及项目单位同意船舶参与施工作业的证明文件;
(四)拟进行施工作业的区域、连续航行时间以及船员休息时间的书面材料;
(五)办理人员委托书及身份证明文件。对于符合要求的,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在收到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签发最低安全配员证明文件。
第二十三条在施工船舶和设施上工作的船员和作业人员应完成《*省海上施工船员和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纲要》规定内容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海上施工安全培训合格证明”。持有《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的人员可免除“安全常识”部分的培训和考试。
安全培训由海事行政主管机关认可的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当地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按照海船船员专业培训监督管理规定实施培训监督管理、考试和发证。
施工船员和作业人员应随船携带“海上施工安全培训合格证明”,接受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的检查。
第二十四条施工船舶在施工项目结束后应将最低安全配员证明文件交还签发的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如参与*沿海水域的其他施工项目,需按程序重新申请相关证明文件。施工船上已取得培训合格证明文件的人员应向施工所在地海事行政主管机关申请更新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明。
第四章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十五条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作业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54号),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建设单位还应建立项目安全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施工单位及分包单位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要求的情况。发现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按规定立即整改。
第二十六条项目建设单位及施工作业单位应建立应对突发事故和险情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各种预案应向当地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备案,其中水运工程应急预案应同时向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施工作业单位应制定《安全及防污染措施计划书》,明确其作业时的各项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落实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责任。安全及防污措施计划书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施工作业单位应建立气象、海况收集、预报通报制度,并根据施工作业海域通航环境、施工船舶或施工技术状况、施工工艺等情况,明确提出限定施工船舶或施工作业的气象、海况条件,及时传达预报和做出调度安排。任何施工船舶均不得在预报风力达到七级及以上时航行和作业。
(二)施工作业单位应建立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使施工船舶或人员(包括施工船舶船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熟悉相关的航路、航法、航行规则、信号规则,并掌握施工水域内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水文、地质状况。
(三)施工作业单位应在施工区域设置相关的标示、标志,配备警戒船舶和警戒人员。施工单位还应为参与作业的船舶、设施和人员配备有效足够的通讯设备和AIS设备,以确保施工单位、船舶、设施、人员和海事行政主管机关间的通讯联络。(四)施工作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清除其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不能及时清除的碍航物应当按规定设立标识。(五)项目单位对施工作业船舶所需的船舶停泊区、避风区,应明确划分和提出相关要求,并报当地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审核。
第二十八条施工作业单位应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建设单位通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在通报建设单位的同时,还应报当地安监和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备案,涉及水运工程的重大事项还应同时报备当地交通主管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按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进行施工作业,并接受海事行政主管机关、交通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海事行政主管机关、交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22号),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责任。应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协商解决监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海事行政主管机关、交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和气象部门要建立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机制,严防因自然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海事、交通、安监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在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检查活动。
第三十一条水上水下工程建设中的违法行为,由交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海事行政主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海事行政主管机关应责令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船舶、排筏和施工作业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
(一)应书面申请《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而未取得,擅自进行施工作业的;
(二)所持《许可证》已失效,仍然进行施工作业的;
(三)未按《许可证》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施工作业的;
(五)未按有关办法申请航行警告、航行通告即行施工作业的;
(六)施工作业与航行警告、航行通告中公告的内容不符的;
(七)施工作业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
(八)施工作业水域附近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海事行政主管机关认为有必要暂停施工作业的;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秩序,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全培训机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培训(以下统称安全培训)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
前款所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从事安全监督监察、行政执法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是指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第四条安全培训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统称国家局)指导全国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国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对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安全培训机构
第五条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活动,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分四个等级。
一级、二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局审批、颁发;三级、四级资质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从事煤矿安全培训活动的培训机构三级、四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
第六条取得一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煤矿安全监察员;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或者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一级以下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二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二级以下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
取得三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特种作业人员;市(地)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取得四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除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一级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下一级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
第七条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一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10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四)有15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8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经国家局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10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5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二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8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四)有10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国家局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8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2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三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5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四)有8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能够满足同期5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00平方米以上;(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安全培训机构申请四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3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有5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能够满足同期3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60平方米以上。
第十一条申请一、二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材料报国家局;
(二)国家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申请三、四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材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并报国家局备案;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教。
第十四条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不得出借、出租给其他机构或者个人。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原颁发证书的机构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五条对安全培训机构及其教师的考核发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章安全培训
第十六条安全培训应当按照国家局、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安全培训大纲进行。
安全监督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与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及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国家局组织制定。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制定。
第十七条国家局、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2年组织一次优秀教材的评选。
安全培训机构应当优先使用优秀教材。
第十八条国家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安全监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所辖区域内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指导和监督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安全培训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条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
第四章安全培训的考核
第二十一条安全培训的考核应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分级负责。
第二十二条安全监督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及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由国家局制定。
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国家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安全监察员的考核;负责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的考核;负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负责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
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二十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培训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管理档案。第五章安全培训的发证
第二十五条接受安全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的,由考核部门颁发相应的证书。
第二十六条安全生产监察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含IC卡);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其他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
第二十七条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含IC卡)和上岗证的式样,由国家局统一规定。培训合格证的式样,由负责培训考核的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的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期满前2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办理延期手续。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为6年,每2年复审一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需延期或者复审的,应当于期满前1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办理延期或者复审手续。复审内容包括责任事故记录、违法违章记录、参加培训记录等。复审不合格的,经重新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办理延期手续。个人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满时,经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同意,不再复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延长2年。
第二十九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考核颁发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审查、颁发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证书。对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或者举报。
第三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履行安全培训工作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在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中、、循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安全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没有违法所得的,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
(一)未按照统一的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培训的;
(二)专职教师未经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而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
(三)将安全培训资质证书出借、出租给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安全培训机构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安全培训活动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安全培训机构评估检查不合格继续从事安全培训活动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没有违法所得的,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规定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的;
篇5
一、充分认识规范天然气汽车改装和营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汽车燃料,与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相比,不仅使用经济(燃料费用和汽车维修费用降低50%),而且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尾气中不含硫化物和铅,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分别降低80%、60%和70%。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市天然气事业的迅猛发展和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建成运行,全市现有天然气汽车改装厂6家,使用天然气的出租车、私家车达到1000余辆,年加气量500万立方。天然气汽车改装和营运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私自改装、非法改装,取证后作业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已不能保证取证条件,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设施设备简陋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规范,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因此,为规范车用气瓶安全监督管理,保障车辆改装质量,规范车辆改装市场秩序,各有关部门必须增强依法管理天然气汽车改装和营运管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职责,严格程序,形成合力,推动我市天然气汽车改装和营运工作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二、严格规范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行为
(一)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在申请改装所在地的发改部门取得立项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名称核准,取得名称核准通知书。
2、凭名称核准通知书依法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许可的压力容器安装Ⅰ级资质。
3、依法取得省级燃气行业主管部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资质证书》。
4、在申请改装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5、参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6、有5名以上经过燃气汽车改装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
7、有满足生产需要的改装、检测设备,厂房面积一般不得低于300平方米,改装和调试区域必须分设,通风设施、消防空间及设备应当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8、执行有关改装标准或技术规范。
9、燃气汽车改装需用的技术文件齐全完整,并能指导生产。
(二)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登记前的预审。从事天然气汽车改装工作的企业,登记前要向市车辆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并填写申请书。申请报告要阐明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力量、工装设备、检测手段、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市场需求分析。市车辆管理部门接到企业申请后,要会同质监、公安、交运、公用事业、安监、消防等部门进行资质及现场条件审查。
(三)对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的其他要求。
1、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要对改装后的汽车质量负责,并出具改装汽车合格证书,按照“一车一档”的原则建立改装汽车档案。
2、天然气汽车改装、维修需用的专用装置要符合有关标准,经过检验检定,有合格证书。
3、天然气汽车使用的车载气瓶要在质监、燃气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未登记注册的气瓶不得安装使用。
三、规范天然气汽车改装办理程序
车主(车属单位)应按以下程序办理天然气汽车改装业务:
(一)到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办理车辆改装申请手续。
(二)到公安车辆管理部门指定的具备天然气汽车改装资质的单位进行改装。
(三)车辆改装完毕后,改装厂向车主出具天然气、汽油两用燃料汽车改装竣工出厂合格证、天然气汽车使用说明书。
(四)车主持竣工出厂合格证到燃气主管部门指定的检验单位进行气密性检验,办理“CNG”汽车用气登记证,并在车辆保险杠左侧和后厢右下适当部位喷涂“CNG”字样,在车辆前后挡风玻璃上缀贴清洁环保汽车“CNG”统一标记。
(五)车主持车辆改装申请手续、“CNG”汽车用气登记证、改装竣工出厂合格证和经批准的其他文件,到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存档、备案,并在行驶证副页背面最后一栏加盖“加装压缩天然气机动车”后,方可正式运行。
四、明确责任,密切配合,依法履行天然气汽车监管职责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原则,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燃气汽车改装、营运的管理工作。
(一)质监部门负责车用气瓶安装许可证的监管工作,规范车用气瓶安装许可工作,保障气瓶的安全运行;对车用气瓶安装单位实施监管和检查,对不符合取证条件及非法改装的单位进行严厉查处;CNG加气站不得对手续不全的非法改装车辆进行充装。
(二)燃气主管部门负责对天然气汽车做燃气气密性检验,审核办理“CNG”汽车用气登记证,气密性检验合格后方可到车管部门进行年检。
(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公路运输天然气汽车、城市出租天然气汽车的运营管理,通过日常车辆技术状况管理,监督、督促天然气汽车车主按规定进行二级维护和车辆综合性能检测。
(四)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负责审查燃气汽车合格证、车载气瓶检验合格证和气密检验合格证等都在有效期内,方可按照正常程序年检。
(五)安监部门负责燃气汽车改装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考核、发证工作。
(六)工商部门负责对经批准运营的车用天然气加气站、汽车改装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手续。
五、综合施治,促进天然气汽车的安全管理和推广应用
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是促进节能减排、减少尾气污染、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宜居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的原则,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天然气汽车的安全管理和推广应用。
篇6
为了规范出口加工区的管理,促进本市加工贸易和对外出口的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出口加工区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出口加工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设立,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专门从事出口加工业务的特定经济区域(以下简称加工区)。
第三条(管理委员会)
各加工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接受加工区所在地的区(县)政府的领导,并依照本办法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在加工区内行使下列职责:
(一)制订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负责投资项目、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管理;
(三)负责开发建设,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四)配合海关、检验检疫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通关活动实施监管;
(五)协调和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
(六)承担市和区(县)政府委托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投资项目管理)
管委会接受市外资主管部门的委托,对下列进入加工区的有关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审核和确认,并将结果报市外资主管部门备案:
(一)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国家鼓励类项目;
(二)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国家允许类项目;
(三)本款第(一)项和第(二)项所涉及的项目合同、企业章程的变更。
管委会接受市发展改革部门的委托,对进入加工区的不需要全市综合平衡的内资项目进行核准和管理,并将结果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五条(企业设立管理)
申请在加工区内设立企业,所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核准、登记手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前置审批的事项,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外资主管部门分别对内、外资企业设立实行集中办理,并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前置审批手续。
第六条(规划管理)
管委会接受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审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许可事项,并负责相应的许可实施监督检查,依法制止和处理违法建设活动。管委会应当在完成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15日内,报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管委会违反规定实施规划审批委托事项的,委托部门可以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责令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违法审批行为未改正前,委托机关可以收回委托的审批权。
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以及用地性质不得随意变更。有变更需要的,管委会应当向原组织编制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由该部门论证认可并组织修编后,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第七条(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由管委会对加工区内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进行协调及提出意见,并协助用地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向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第八条(建设工程管理)
管委会接受市发展改革部门、市和加工区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加工区内建设项目立项、工程报建、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进行审批。
加工区内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投标等日常工作,以及除大型设备安装工程外的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由市和加工区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管委会办理,并负责监督抽查。
管委会应当将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进行建设工程审批、监督的结果,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市容环卫管理)
管委会接受所在地的区(县)市容环卫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加工区内建设项目的市容和环境卫生有关事项进行审批,并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环境保护)
加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管委会应当协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严格做到达标排放。
第十一条(进出口及加工贸易管理)
管委会接受市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的委托,对加工区内企业生产用设备、料件的进口,制成品的出口,以及开展加工贸易的范围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就业和劳动保障管理)
管委会协助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加工区就业和劳动保障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通关服务)
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加工区实施监管,并采取便捷的通关措施,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第十四条(简化出国、出境手续)
对加工区内因业务需要经常出国、出境的有关人员,可以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审批办法和办理一定时期内多次往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手续。
第十五条(政府管理信息公开)
管委会应当将涉及加工区审批事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申请人要求管委会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管委会应当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十六条(对加工区有关事务的监督检查)
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事项外,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对加工区的行政管理事项,应当征求管委会的意见,由管委会对进入加工区的指导、检查和监管活动进行统一安排。
管委会应当支持、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完成执法检查后,应当向管委会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七条(管委会与委托机关的责任)
除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依法应当由委托行政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责任外,管委会对接受委托的行政审批事项负全面责任。
委托行政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委托管委会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管委会应当接受委托的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并定期向其报告委托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情况。
管委会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审批委托事项的,委托行政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必要时可以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八条(职能分工)
篇7
一、《办法》的制定背景
在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各环节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也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许可,而对于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在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许可制度。近年来,化工企业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过程中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6年8月7日,天津市津南区鑫达工业园区宜坤化工公司发生反应釜重大爆炸事故,死亡10人,近200平方米厂房被毁。2011年1月6日,安徽省宿州市皖北药业有限公司实验车间发生三光气泄漏事故,造成75名职工住院接受治疗和观察,其中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重症病人17人(包括危重病人5人、特危重病人1人),死亡1人。这些事故的发生说明需要加强对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需要把涉及使用重点品种的化工企业纳入安全许可范围。
2011年3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应当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并对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安全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相关法规的新要求,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办法》。
二、《办法》的制定过程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2011年2月着手编制《,办法》,9月编制完成了《办法》(草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修改完善,充分吸收了各方意见。经多次修改,《办法》逐步成熟完善。前后历经1年多时间,经反复研究、协商和修改完善,最后《办法》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分7章,共49条。包括总则、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条件、安全使用许可证的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办法》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参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针对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的实际特点,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及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准入门槛,从申请条件、颁证程序、延期和变更手续、法律责任等各个环节规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并且明确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企业和安全评价机构等相关各方的责任。
(一)明确了适用范围
根据《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九条“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规定,《办法》的适用范围确定为: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的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为燃料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
其中,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依据《条例》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的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的化工企业类别。我局近期将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参照我国传统化工行业的分类,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三个典型的制造业(大类)化工行业剔除部分涉及化工工艺普遍简单、所用危险化学品量一般较少的小类行业后,作为使用许可范围,并予以公告。
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进行公布。拟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作为使用许可品种。使用量的数量标准,拟以企业危险化学品10天设计用量是否达到重大危险源临界量作为依据。
(二)明确了安全使用许可证颁发管理工作的原则
根据《条例》“申请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化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的规定,《办法》确定,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实行企业申请、市级发证、属地监管的原则。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和管理,不得再委托其他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实施。
(三)严格规范了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条件
《办法》有关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条件的规定有12条,基本参照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对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准入条件的有关规定,充分吸收了“两重点一重大”的有关要求(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布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严格规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准入门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址布局、规划的要求。《办法》要求企业总体布局符合《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新建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和布局。
二是设计、工艺和安全设施的要求。《办法》要求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装置,由具备石油化工医药行业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三是制度和人员要求。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办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每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与职务、岗位相匹配。《办法》还对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了细化,要求企业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变更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19项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四)明确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申请和发证程序
根据《条例》“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45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的规定,《办法》对企业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提交材料如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文件及申请书,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等11项材料明确做出规定,并对发证机关具体颁证程序、变更手续、延期手续及证书载明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办法》第二十五条对企业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变更作了特别规定。企业进行安全使用许可证变更的条件,一是增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情况;二是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情况;三是改变工艺技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五)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细则
《办法》规定,“发证机关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本办法和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规定,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同时,办法还详细规定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撤销、注销情况,并要求“发证机关应当将其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
根据《条例》要求,《办法》强调了对企业违规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处罚。企业未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同时,《办法》明确规定了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办理延期手续仍然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安全使用许可证等情况下对企业的处罚及对承担安全评价、检测、检验的机构违规操作的处罚。
四、实施《办法》的意义
篇8
第一条为彻底清理已使用的“五无”工程,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行为,有效遏制新的“五无”工程的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行政区域。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五无”工程,是指1998年3月以后在建和已建成使用的“无规划、无报建、无证设计、无证施工和无质量安全监督”的房屋建筑(60平方米以上、二层及二层以上)。
1998年3月以前建成的房屋建筑,凡属建设管理手续不齐全或者属违章建设的,按建设年代当时的法规进行处理,不属本办法处理范围。
二、权责界定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清查处理“五无”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督促检查全市开展清理处理“五无”建筑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府办、市监察局、市安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产局、市消防大队、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局、市供电局、市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成员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抽调,负责全市清查处理“五无”工程工作情况收集、联络、督查、协调。办公电话:5525852。
第五条各镇(街道、农场,下同)按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的已建和新建的“五无”工程,负责督促依法清理和报建。市政府将把各镇在建工程的违法违章情况纳入当地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五无”工程监管不力的镇,将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各镇也要相应成立以镇长(办事处主任、场长)任组长,分管建设规划工作的领导和建设办主任、招商办主任任副组长的专项整治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镇的“五无”工程专项整治工作。
第六条领导小组和专项整治小组每两个月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和部署有关工作。
第七条市规划局依法按时审批各类建设工程,加强对审批后的建设工程的跟踪管理,加强对未经规划审批的建设工程的处理,及时对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第八条市建设局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而擅自施工的违法建设行为或设计、施工单位超越资质范围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第九条市安监局按照分级处理原则,负责查处因违法建设而导致人员重伤、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
第十条市公安局应积极配合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对在查处“五无”工程的工作中出现妨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市消防大队对已经查明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或违法建设项目不予办理消防审查验收手续,并依法给予处罚。
第十二条市工商局在办理营业执照申请时,应查验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包括场所租约或产权证明等能够证明申请人拥有使用权的证明文件。
第十三条市环保局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许可证的审批管理,并查处无证排污行为。
第十四条市供水、供电部门对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建设工程设施提供永久服务时,应当查验建设工程验收合格证或房产证,没有建设工程验收合格证或房产证的,不得供水、供电。对发现擅接水电进行违法建设施工的,应及时通报市清查处理“五无”建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第十五条各镇要依照《广东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开工管理若干规定》(粤府办〔2006〕6号)做好新建工程的监管工作,发现违反基建程序的项目开工,要立即发给停工通知书进行制止,并及时通知市建设局(违反规划的还应及时通知市规划局),由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协同当地政府、市安监部门依法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不能对未报建先施工的工程提供相关服务,否则,由市建设局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三、对在建“五无”工程的处理
第十七条对在建的“五无”工程,严格依法处理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停工补办手续。
经查出属“五无”的在建工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制止其建设,并即向市规划局、市建设局报告,依次由市规划局、市建设局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有关手续和质量确认,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对经查出的“五无”工程,建设单位拒不按第十七条规定办理手续的,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均可发函通知供水、供电部门,采取停水停电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市供水、供电部门在接到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停水停电通知时,应积极配合,做好停水停电工作。
四、对已竣工使用的“五无”工程的处理
第十九条各镇专项整治小组负责督促本镇区域内的“五无”工程业主到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条对查出的“五无”工程,市规划部门依据下列原则处理:
(1)对严重违反城市规划和影响城市规划又不能采用改正措施的,不予补办报建手续,由市规划局责令其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
(2)对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其整改和整改后补办报建手续。
(3)对不影响城市规划的,给予补办手续。
第二十一条“五无”工程业主在市规划部门办理有关报建手续后到市“五无”工程清查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并要提供以下资料: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规划验收合格证。
(2)设计图纸。
(3)消防验收合格证(自用私人住宅除外)。
(4)环保建筑噪声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五无”工程业主依照下列情况对“五无”工程分别办理检测鉴定委托,进行房屋安全鉴定:
(1)1998年3月以后产生的“五无”工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及三层(含三层)以上的公共建筑以及多层厂房、宿舍、办公楼的“五无”工程,委托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或者具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的质量鉴定机构检测鉴定,并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4年版)》(JGJ125-99)对检测项目的构件、房屋组成部分(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维护结构)、房屋整体(鉴定单元)等三个层次进行安全性检查鉴定和等级评定。
(2)1998年3月以后产生的“五无”工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及二层以下(含二层)的公共建筑、单层厂房和其他建筑物的“五无”工程,由我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由市质安站、设计院、监理等有执业资格的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依据第(1)款规范、标准联合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第二十三条“五无”工程业主办理房屋安全鉴定登记备案的程序:
(1)房屋安全鉴定完成后,“五无”工程业主持《**市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备案表》和《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到市建设局办理房屋安全鉴定登记备案。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由市建设局依法处理。
(2)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备案分别作如下处理:
①建筑结构安全的,由市建设局核发《**市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备案表》,作为产权登记的组成文件。
②建筑结构不安全需加固补强的,在检测报告签发之日起二个月内完成补强加固,补强加固工作应符合粤建规字〔2001〕78号文的规定,加固补强的工程必须报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跟踪监督。补强后的工程必须经业主组织加固补强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鉴定机构验收合格后,市建设局根据工程加固补强竣工验收文件核发《**市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备案表》,作为确认产权的组成文件。
第二十四条“五无”工程登记产权的程序:
由业主向市房产局提交以下资料办理登记:
①房产初始登记申请书;
②经办人身份证明;
③工程项目的土地使用证;
④建设工程规划验收证明文件;
⑤消防专项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⑥《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⑦《**市房屋安全鉴定结论备案表》;
⑧违法建筑已依法接受行政处罚的相关生效法律文书;
⑨具有合法资质测量单位出具的房屋建筑面积测量报告及房屋平面图。
第二十五条“五无”工程业主自其房屋被确认为“五无”工程之日起18个月内逾期不办理规划手续的由市规划局依法处理、逾期不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并由市建设局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经鉴定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又逾期不办理补强手续的,由市建设局依法责令停止使用,并作出处罚。
第二十七条经鉴定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且无意义进行加固补强或无法加固补强达到安全使用要求的建筑工程,由市建设局依法发出停止使用通知和责令立即疏散人员。对影响公共安全的,责令在一个月内完成排险工作。对逾期不办理补强手续的,由市建设局依法责令停止使用。
第二十八条对严重影响公共安全或拒不执行市建设局指令的,由清查处理“五无”建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协调处理。
第二十九条从本办法印发之日起,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已使用的“五无”工程清查和处理工作。
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游艇安全管理,保障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防治游艇污染水域环境,促进游艇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游艇航行、停泊等活动的安全和防治污染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游艇,是指仅限于游艇所有人自身用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的船舶。
本规定所称游艇俱乐部,是指为加入游艇俱乐部的会员提供游艇保管及使用服务的依法成立的组织。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统一实施全国游艇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污染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职责,具体负责辖区内游艇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污染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检验、登记
第四条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者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
第五条游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附加检验:
(一)发生事故,影响游艇适航性能的;
(二)改变游艇检验证书所限定类别的;
(三)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证书失效的;
(四)游艇所有人变更、船名变更或者船籍港变更的;
(五)游艇结构或者重要的安全、防污染设施、设备发生改变的。
第六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的游艇,应当取得船舶国籍证书。未持有船舶国籍证书的游艇,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航行、停泊。
申请办理船舶国籍登记,游艇所有人应当持有船舶检验证书和所有权证书,由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国籍证书》。
长度小于5米的游艇的国籍登记,参照前款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
第七条游艇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考试,具备与驾驶的游艇、航行的水域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水上消防、救生和应急反应的基本要求,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未取得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人员不得驾驶游艇。
第八条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未满60周岁;
(二)视力、色觉、听力、口头表达、肢体健康等符合航行安全的要求;
(三)通过规定的游艇操作人员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第九条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授权的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考试。
申请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应到培训或者考试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并提交申请书以及证明其符合发证条件的有关材料。
经过海事管理机构审核符合发证条件的,发给有效期为5年的相应类别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条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类别分为海上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和内河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一条持有海船、内河船舶的船长、驾驶员适任证书或者引航员适任证书的人员,按照游艇操作人员考试大纲的规定,通过相应的实际操作培训,可以分别取得海上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和内河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二条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的有效期不足6个月时,持证人应当向原发证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换证手续。符合换证条件中有关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给予换发同类别的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丢失或者损坏的,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补发。
第十三条依法设立的从事游艇操作人员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船员培训管理规定的要求,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批准。
第四章航行、停泊
第十四条游艇在开航之前,游艇操作人员应当做好安全检查,确保游艇适航。
第十五条游艇应当随船携带有关船舶证书、文书及必备的航行资料,并做好航行等相关记录。
游艇应当随船携带可与当地海事管理机构、游艇俱乐部进行通信的无线电通信工具,并确保与岸基有效沟通。
游艇操作人员驾驶游艇时应当携带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
第十六条游艇应当按照《船舶签证管理规则》的规定,办理为期12个月的定期签证。
第十七条游艇应当在其检验证书所确定的适航范围内航行。
游艇所有人或者游艇俱乐部在第一次出航前,应当将游艇的航行水域向当地海事管理机构备案。游艇每一次航行时,如果航行水域超出备案范围,游艇所有人或者游艇俱乐部应当在游艇出航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名、航行计划、游艇操作人员或者乘员的名单、应急联系方式。
第十八条游艇航行时,除应当遵守避碰规则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的特别航行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游艇应当避免在恶劣天气以及其他危及航行安全的情况下航行;
(二)游艇应当避免在船舶定线制水域、主航道、锚地、养殖区、渡口附近水域以及交通密集区及其他交通管制水域航行,确需进入上述水域航行的,应当听从海事管理机构的指挥,并遵守限速规定;游艇不得在禁航区、安全作业区航行;
(三)不具备号灯及其他夜航条件的游艇不得夜航;
(四)游艇不得超过核定乘员航行。
第十九条游艇操作人员不得酒后驾驶、疲劳驾驶。
第二十条游艇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专用停泊水域或者停泊点停泊。
游艇的专用停泊水域或者停泊点,应当符合游艇安全靠泊、避风以及便利人员安全登离的要求。
游艇停泊的专用水域属于港口水域的,应当符合有关港口规划。
第二十一条游艇在航行中的临时性停泊,应当选择不妨碍其他船舶航行、停泊、作业的水域。不得在主航道、锚地、禁航区、安全作业区、渡口附近以及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禁止停泊的水域内停泊。
第二十二条在港口水域内建设游艇停泊码头、防波堤、系泊设施的,应当按照《港口法》的规定申请办理相应许可手续。
第二十三条航行国际航线的游艇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船舶进出口岸的规定办理进出口岸手续。
第二十四条游艇不得违反有关防治船舶污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向水域排放油类物质、生活污水、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游艇应当配备必要的污油水回收装置、垃圾储集容器,并正确使用。
游艇产生的废弃蓄电池等废弃物、油类物质、生活垃圾应当送交岸上接收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五章安全保障
第二十五条游艇的安全和防污染由游艇所有人负责。游艇所有人应当负责游艇的日常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游艇处于良好的安全、技术状态,保证游艇航行、停泊以及游艇上人员的安全。
委托游艇俱乐部保管的游艇,游艇所有人应当与游艇俱乐部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在游艇航行、停泊安全以及游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方面的责任。
游艇俱乐部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规定及其与游艇所有人的约定,承担游艇的安全和防污染责任。
第二十六条游艇俱乐部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并具备下列安全和防污染能力:
(一)建立游艇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制度,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
(二)具有相应的游艇安全停泊水域,配备保障游艇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设施,配备水上安全通信设施、设备;
(三)具有为游艇进行日常检修、维护、保养的设施和能力;
(四)具有回收游艇废弃物、残油和垃圾的能力;
(五)具有安全和防污染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具备相应的应急救助能力。
第二十七条游艇俱乐部依法注册后,应当报所在地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备案。
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对备案的游艇俱乐部的安全和防污染能力应当进行核查。具备第二十六条规定能力的,予以备案公布。
第二十八条游艇俱乐部应当对其会员和管理的游艇承担下列安全义务:
(一)对游艇操作人员和乘员开展游艇安全、防治污染环境知识和应急反应的宣传、培训和教育;
(二)督促游艇操作人员和乘员遵守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污染管理规定,落实相应的措施;
(三)保障停泊水域或者停泊点的游艇的安全;
(四)核查游艇、游艇操作人员的持证情况,保证出航游艇、游艇操作人员持有相应有效证书;
(五)向游艇提供航行所需的气象、水文情况和海事管理机构的航行通(警)告等信息服务;遇有恶劣气候条件等不适合出航的情况或者海事管理机构禁止出航的警示时,应当制止游艇出航并通知已经出航的游艇返航;
(六)掌握游艇的每次出航、返航以及乘员情况,并做好记录备查;
(七)保持与游艇、海事管理机构之间的通信畅通;
(八)按照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内部管理的应急演练和游艇成员参加的应急演习。
第二十九条游艇必须在明显位置标明水上搜救专用电话号码、当地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水上安全频道和使用须知等内容。
第三十条游艇遇险或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游艇操作人员及其他乘员、游艇俱乐部以及发现险情或者事故的船舶、人员应当立即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游艇俱乐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救援到达之前,游艇上的人员应当尽力自救。
游艇操作人员及其他乘员对在航行、停泊时发现的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求救信息或者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需要施救的,在不严重危及游艇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游艇应当尽力救助水上遇险的人员。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游艇、游艇俱乐部和游艇操作人员培训机构实施监督检查。游艇俱乐部和游艇所有人应当配合,对发现的安全缺陷和隐患,应当及时进行整改、消除。
第三十二条海事管理机构发现游艇违反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责令游艇立即纠正;未按照要求纠正或者情节严重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游艇临时停航、改航、驶向指定地点、强制拖离、禁止进出港。
第三十三条海事管理机构发现游艇俱乐部不再具备安全和防治污染能力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未按照要求整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将其从备案公布的游艇俱乐部名录中删除。
第三十四条海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未取得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许可擅自从事游艇操作人员培训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还应当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六条游艇操作人员培训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暂扣培训许可证6个月以上2年以下直至吊销的处罚:
(一)不按照本规定要求和游艇操作人员培训纲要进行培训,或者擅自降低培训标准;
(二)培训质量低下,达不到规定要求。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规定,在海上航行的游艇未持有合格的检验证书、登记证书和必备的航行资料的,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航行;对游艇操作人员,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并扣留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3至12个月。
违反本规定,在内河航行的游艇未持有合格的检验证书、登记证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其停止航行,拒不停止的,暂扣游艇;情节严重的,予以没收。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规定,游艇操作人员操作游艇时未携带合格的适任证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游艇操作人员持有的适任证书是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吊销该适任证书,并处*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规定,游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专用停泊水域或者停泊点停泊,或者临时停泊的水域不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二)游艇的航行水域超出备案范围,而游艇所有人或者游艇俱乐部未在游艇出航前将船名、航行计划、游艇操作人员或者乘员的名单、应急联系方式等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一条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海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游艇从事营业性运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营运船舶的管理规定,办理船舶检验、登记和船舶营运许可等手续。
第四十四条游艇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交纳相应的船舶税费和规费。
篇10
关键词:业务流程 ;试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5104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SectionⅠ)Found in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CHEN Xiaoming
(Quanzhou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the MSA of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Quanzhou MSA has embarked on the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 (SectionⅠ) (Following called New Procedures), which is about static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 such as permission, approval, registration and etc. Some problems emerged in the trial work are analyzed; Their settlement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re also propounded; All that supply the decision makers with reference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New Procedures.
Key words: enforcement procedures;trial;countermeasures
在2008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徐祖远副部长指出:“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高,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确保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经济执法队伍中处于最前列,确保”十一五“末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部海事局准确把握海事发展的新规律,认真分析海事面临的新形势,在全国海事系统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一面旗”建设。“一面旗”建设是中国海事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编制和运行《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是“一面旗”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进一步规范海事执法行为、提高海事执法效能的重要措施[1]。
1 新流程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试点工作是全面推广实施部海事局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通过试点工作来验证新流程的正确性、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按部海事局的总体部署,泉州海事局于2009年3月1日起试行新流程。总体来讲,新流程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方便了行政相对人,是一项便民利民的伟大工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分支局政务中心涉及的大部分许可业务流程的环节仍然偏多,多数许可业务需要受理人、审核人、审批人等3名执法人员经3个环节才能完成,程序不够简化。
2)新流程对每一项许可业务所需保存的书面材料并不明确。虽然每项具体的业务流程都有“执法主要标准”和“执法文书和台 帐”的规定,但是都无法获知需要保留的书面材料到底是哪些,出现执法人员见仁见智的情况,给行政相对人造成困惑。
3)新流程对行政许可类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未作规定。
4)新流程对执法信息的传递方式未明确规定,易陷入书面传递的误区。
5)《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业务流程》要求相对人提供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国际)防止油污证书复印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复印件、船舶适装证书复印件,不够便民且可操作性较差[2]。
6)海事处涉及的《船舶在港区水域洗舱、清舱、驱气许可业务流程》和《船舶在港区水域排放压载水、洗舱水、残油、含油污水许可业务流程》等2个流程中的岗位职责仍然将受理人、审核人、审批人分开,也就是说该项业务仍然需要3名执法人员经3个环节才得以完成,明显违背了高效便民的原则。
2 相应的解决对策及理由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供决策者改进和完善新流程参考。
2.1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建议审核环节与受理环节合二为一,即受理人直接履行审核职责,审批人负责全面把关。
理由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这样做缩减了1个环节、节约了1个人力,同时也增强了受理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能保证每一个海事许可项目从头开始就干好做实。本人认为多数的3人流程应进一步压缩简化。二是一项许可业务由3名执法人员共同完成,理论上是层层把关、万无一失,实际上常出现职责混沌、推诿扯皮的现象,特别是受理人与审核人之间的摩擦、不协调、互相责怪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三是受理环节实际上是基础和至关重要的。受理人开出了《受理通知单》后,行政机关(或者说审核人及审批人)已无太多回旋余地,如果材料内容出现问题,行政机关极易陷入被动[3]。因为此时行政机关只能按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及本机关对外服务承诺所确定的时限作出相应决定,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所以受理人在受理申请材料时不应只是机械受理、上传下达,还应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审核即履行审核职责,确保行政机关在受理环节上即赢得主动。这也要求受理岗位的海事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2.2 明确规范执法文书和台帐
建议新流程以“高效、便民”为原则对每一项许可业务所需保存的书面材料进行梳理,并在“执法文书和台帐”中予以明确。避免出现申请人办理同样的事时因受理人不同而被要求提交不同的书面材料的情况[4]。
旧流程中申请人除了申请书以外,还要提供大量的书面材料,如果书面材料为复印件,还得申请人和受理人双方在复印件上签字盖章并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及日期。不少相对人反映:到海事部门办事手续太多太繁。海事系统要确保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经济执法队伍中处于前列,就必须以新流程上狠下功夫,删繁就简,能简化则简化、能事后监管则不必事前提供、用口头和电子文档等其他方式能解决的则不必保留书面纸质材料,方便相对人办事、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展示高效廉洁新形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节省纸张,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机关[5]。
2.3 明确行政许可档案的保存期限
建议以试行新流程为契机,在新流程中对各项行政许可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作出明确规定。
水监体制改革10年以来,从未出台过许可类档案材料保存期限的规定,因而无人敢于销毁堆积如山的陈年档案,不少海事机构更是满仓爆仓。海事机构的办公场所原本就十分有限,陈年档案令大家困惑不已。
2.4 丰富信息传递形式,全面提高执法效率
建议新流程以有效、高效为目标,因事制宜,允许静态部门采取多样化的信息传递形式,包括口头、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电子邮件等各种有效形式,力戒书面传递形式[6]。反之,动态监管部门应主动查阅许可档案台帐,获取执法信息。
旧流程中凡是信息传递必是书面形式,事事书面来书面往的,其结果是让执法人员耗费大量时间于电脑桌前敲键盘、办公室里做台帐,多名执法人员配合且忙乎了大半天才完成一个简单的许可任务,其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其他经济执法队伍对海事部门的“忙”感到不可思议。
“全国海事一家人”,海事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应是宽广和无极限的,在海事系统内部要实现动静态信息共享是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必要采用书面传递形式。况且书面执法联系单承载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往往还需要通过查阅台帐、电话询问等其他方式作补充才获得令动态监管人员满意的信息。实践证明,在一个海事局(处)范围内“口头传递”配合“主动查阅”执法信息是最“有效、高效”的。
2.5 简化申报材料,方便行政相对人
建议由申请人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上的备注栏内注明相关船舶证书的有效期、适装的货品,以此取代由申请人提供(国际)防止油污证书复印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复印件及船舶适装证书复印件。至于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则纯属多余,因为《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上已注明了危险货物的“舱室编号”[7]。
理由有以下几点:(1)提供证书复印件不够便民且可操作性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必需提前24小时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因而通常情况下办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时船舶正在海上航行或者并未靠泊,这种情况下提供船舶证书复印件和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显然是困难重重的,给相对人造成较大麻烦。(2)海事机构要求申请人提供上述证书复印件的主要目的是要掌握证书的有效期、适装的货品。根据《行政许可法》申请人必须诚信申报的法律原则,由申请人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的备注栏上写明三种证书的有效期与适装的货品,也可达到同样目的。“在申报单上填写证书有效期、适装的货品”与“提供证书复印件”其实是等效的,既然是等效的,当然要采用简便的方式。(3)提供证书复印件不科学。如果上述三种证书很重要,必须复印,试问适航证书、载重线证书等其他船舶证书哪样不重要?岂不是都要复印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由于要求提前24小时申报,因而申报时往往无法核对船舶证书原件,而复印件又极易造假,提供复印件并无益于事前审批。(4)按行政许可法的“控制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督”的原则,海事机构应减少审批手续、强化事后监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减少审批手续不提供证书复印件,而由申请人在申报单上填写证书有效期及适装货品。这样做一点也没有弱化海事监管,相反地可以让执法人员腾出更多时间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事后监管:一是登录船舶数据库核实申报材料,二是船舶进港后在办理进出港签证、现场检查、船舶安检等多个环节核对船舶证书原件,如发现申请人在申报单中虚报瞒报、船舶证书过期失效,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滞留)等多种惩处措施[8]。
2.6 关于两个业务流程的具体修改建议
建议《船舶在港区水域洗舱、清舱、驱气许可业务流程》和《船舶在港区水域排放压载水、洗舱水、残油、含油污水许可业务流程》更改如下:“受理人负责许可申请的受理、审批、归档、台帐登记等工作;负责有关信息的传递。”
上述2个流程是日常的防污许可业务,完全可以参照《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业务流程》由受理人直接审批。既然是1个执法人员能完成的工作,为何要由3名执法人员来做呢?
3 确保新流程取得实效的其他措施
随着新流程试行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许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为确保所有问题的顺利解决,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措施。
3.1 要深刻理解新流程的目的,确实树立便民利民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在碰到问题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在2009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徐副部长要求海事系统要继续创新海事管理机制,改进海事监管与服务方式。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从规范服务转向优质服务,把海事管理效能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海事部门更要立足服务,时刻不忘海事服务于航运发展的政府特性,研究进一步提高海事管理效率,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海事管理服务,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编制和试行新流程是海事系统贯彻落实徐副部长指示的具体措施。全体海事人员要充分领会新流程“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本意,并转化为办理具体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动。
3.2 要及时调整执法督察的重点和方向,监督新流程正确有效实施
海事执法督察是海事执法工作的指挥棒,具有方向标的作用,也是监督新流程正确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水监体制改革之前,海事业务流程比较简化,甚至于有点随意,我们不妨称之为“初始的简化”阶段。水监体制改革10年来,随着执法督察的深入开展,海事业务流程不断规范,但是规范的同时也增加大量环节和书面台帐,比如航运公司DOC(国际)证书的核发程序多达9个环节,而每次执法督察必增加不少新的书面台帐记录,造成海事部门办事手续日趋繁杂、办事效率逐渐下降。我们称之为“规范化”阶段,并向“繁杂化”量变。这一过程执法督察发挥了主要作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海事服务走向高效便民,新流程的试行将引领海事业务流程进入“规范前提下的简化”阶段。从上述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正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新的阶段,执法督察将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执法督察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上述客观规律,及时调整督察的重点和方向,突出高效便民,突出优质服务,鼓励创新服务方式,鼓励简化办事手续,反对增加相对人负担,反对增加书面材料。
3.3 要加大执法人员队伍的建设力度,确保新流程的有效实施
徐祖远副部长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熟悉业务、依法行政、办事高效、廉洁奉公、文明服务的海事执法队伍。海事系统的“三支队伍”中,执法人员队伍是主体,它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新流程的具体执行者。为配合新流程的运行,必须按照徐副部长的要求,加快执法队伍建设。要针对近年来海事系统录用大量新人的情况,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特别是新流程培训学习,并把优秀执法人员调整充实到受理岗位,确保新流程的有效实施。
4 结束语
通过对现行的海事执法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编制并运行新的海事执法业务流程,其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促进执法理念的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要求;二是增强执法为民意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和帮扶航运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体现交通海事以民为本;三是减少办事流程,删除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高执法效能和工作效率,展示交通海事高效廉洁新形象。基于以上目的,我们有必要将试点工作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确保新的业务工作流程更加合法、合理、便民、高效。
参考文献
[1] 潘怀明.行政许可制度基本问题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5-80.
[2] 张义忠.与打造信用政府的理念与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6),58-62.
[3] 郑国庆,谭海涛.浅析海事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适用错误[J].中国海事,2007(3),36-39.
[4] 唐 捷,郭子华.论海事行政许可中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审查原则[J].中国海事,2008(10),22-24.
[5] 董林宝.海事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J].中国水运,2006(6),30-32.
[6] 张 兰.浅议海事行政许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运管理,2004(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