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利率市场化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必要性;利率管制;推进
纵观世界经济近30年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总的趋势。从发达国家到新兴的的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潮流涌动,中国也是这股潮流中的一员。1996年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成为我国开始利率市场化的标志,到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巨大突破,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2015年初,央行又有新动作,预示着我国又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要开启。利率市场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风险。发展到现在,积累的种种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中国银行业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这样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不利于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年底,央行领衔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示着政府对此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着手改善。
第二,改革过程中阻力较大。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第三,基准利率体系不够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明显。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真正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利率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的完善。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第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较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日益重要,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贷款定价要考虑两个原则:平衡原则和兼顾原则。平衡原则,就是要实现贷款收入最大化。兼顾原则,就是兼顾收入和市场竞争力。贷款利率放开后银行业的贷款定价能力急需提高。
第五,货币需求者的利率敏感性不够。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个人的社会安全感偏低,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三个动机组成,即交易动机、投机动机、需求动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预防风险动机。持有害怕生病、害怕失业的心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体现在大量的储蓄。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出现很多问题,但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看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入,具体的改革优化措施如下。
第一,创造公平的金融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废除行政手段确定利率的方式,而由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来确定。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同一种环境下开展竞争,因此,应创造出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我国当前金融业经营市场化程度较低,应当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制度建设,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应选择具备正当公平竞争能力的市场竞争者,审视其是否有未消化的历史包袱。
第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发展停滞或动力不足,则无法保证金融的良好发展,也就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同时,应保持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波动的稳定。当前,中国持续面临着高通胀,且经济增速也有放缓的趋势。因此,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是很好。
第三,完善监督制度,提高银行定价水平。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风险水平会显著提升。控制银行业风险不仅要求政府的监管能力,还要求银行自身具有较高定价水平。在利率市场化后,如果银行的定价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带来的风险,而监管部门如果放松监管,那么银行系统的风险将会更加放大。中国银行融资在融资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这就要求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定价水平以及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以抵御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今本上只差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一步了,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一制度可以在银行业面临风险失控时,保证多数中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同时,这种制度的建立也必然会使银行的公信力得到增强,提升银行业的稳定。
第五,逐步放开金融产品和替代品的定价权。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一个没有完全放开的金融价格体系,部分产品的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另一部分的价格则是市场化的,银行难以真正进行市场化定价。利率市场化应整体推进,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同时,相关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应交由市场决定。
总的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取得的成就同样毋容置疑。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应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优化,使我国的利改完美着落。
参考文献:
[1] 吴炳辉. 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J ]. 金融论坛,2014.
[2] 王元.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N ]. 改革追踪,2014.
[3] 李斌. 央行的利率调控机制与利率市场化[J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
篇2
【关键词】预定利率市场化 定价风险 利差损 偿付能力监管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持续了14年的2.5%的寿险预定利率,严重抑制了市场对保险的需求,阻碍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保监会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推进寿险费率的改革。究其推行措施,主要是放开寿险产品定价利率,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
2013年8月,保监会正式启动寿险费率改革,放开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将定价权交给公司和市场。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不再受2.5%的上限限制。
保险作为我国市场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应反映市场的要求,充分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随着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预定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2.5%的预定利率上限与金融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不符,导致保险需求和企业利润不稳定,严重扭曲了价格杠杆对保险需求的调节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放开贷款利率下限,金融利率市场化正在进行。固守2.5%的预定利率上限,不符合金融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当市场利率较高时,由于受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寿险产品一般定价较高,阻碍了寿险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二)对保险费率的过严监管和过低的法定预定利率,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
长期以来,2.5%的预定利率上限的监管,导致寿险产品定价偏高,消费者得到一定的保障需要支付的保费越高,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
(三)过于严格的管制抑制了寿险行业的有效竞争,不利于寿险行业的优胜劣汰。
在严格的预定利率上限控制下,偏高的费率和过低的预定利率使得经营不善的公司也能因为产品过高的定价而得以生存下去,保护了落后企业,不利于寿险行业的有效竞争和优胜劣汰。
(四)金融国际化与市场化的发展也要求预定利率市场化。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多外国主体进入中国市场,市场主体竞争激烈。预定利率市场化为我国保险公司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推进产品创新,有利于市场主体公平有效竞争,从而促进寿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寿险行业造成的影响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剧寿险产品的定价风险。
当预定利率发生变化时,寿险公司已销售保单的预定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上调利率时,寿险公司已发生的承诺不变,而新销售的保单由于价格降低,保费收入不一定增加,承诺更高,利润波动大,如果利率波动的幅度较大,公司不善于经营的话,就容易造成公司的财务困难。
另一方面,寿险产品的价格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当利率变动频繁时,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时期,必定会影响寿险业务的发展。实行变动的预定利率,产品价格随利率波动而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心,甚至引发信用危机,导致消费者退保和减少新保单的销售量,从而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涨,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相当之小。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利差损。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高利率时期,一年期存款利率曾高达11.34%,与市场利率走势一致,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超过8%。然而随着我国进入降息周期,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保险公司的不善经营和投资渠道受限,寿险公司产生巨额利差损。目前,从客观情况分析,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多元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寿险公司发生利差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国现在处于加息周期,如果预定利率定得过高,也有可能导致利差损。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减少公司利润。
十几年来,2.5%的预定利率导致寿险产品定价过高,预定利率市场化之后,寿险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下降,这会导致新产品的销售增加,但同时由于老保单的利率过低,很可能会发生退保风险,在销售收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公司的利润。
(四)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会促使寿险公司之间的非理性竞争,从而导致行业秩序混乱。
随着保险市场的放开,我国保险市场上,市场主体日益增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公司等竞争日益激烈。预定利率市场化之后,如果寿险公司盲目扩大市场份额,以不合理的低价进行竞争,就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的以上问题,都会对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树立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加强对精算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等方面,为预定利率市场化扫平道路,全面推进预定利率市场化。
三、应付预定利率市场化的解决措施
(一)推进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设。
随着预定利率的市场化,应加快推进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设,实行统一监管,简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强化对风险资本的监管,提高资本使用效益,更加注重定性监管,充分发挥定性监管对定量监管的协同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的市场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
(二)加强树立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公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保险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在保险业大力提倡回归保障,回归本质的同时,是时机让消费者认清保险的本质,了解保险的重要性,理性购买保险产品,促进保险行业的理性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精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产品定价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寿险产品定价的职责由精算从业人员负责。因此,精算从业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从公司整体利益、股东利益和广大消费者利益出发,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及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从这个角度看,利率改革实施至今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有两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所承担的风险能够从利息收入中得到补偿。其次,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大小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资金价格。
可见,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依旧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首先,商业银行为了保障其稳定性与盈利性,将贷款标准制定得较高,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等主流机构获得贷款。同时,在中央银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只管下限,不管上限”的政策下,上浮利率并没有被各个商业银行所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整体上偏小,并且贷款利率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最后,信贷融资困难催生民间融资。2011年以来,中国民间借贷市场借贷利率一路走高,平均年利率超过20%。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
三、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资信较差。中小企业权利过于集中,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与约束性,从而容易造成投资失败,因而违约风险较大。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较为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账务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信用记录,缺乏偿债意识,因此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信任。
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商业银行有效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缺乏科学的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是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没有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有待改变。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而忽视 “盈利性”原则。三是商业银行信贷灵活度有待提高。在信贷方面,缺乏灵活性的信贷体制制约了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融资。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缺乏引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措施。二是政府对我国银行结构治理不足。我国整体的银行结构不合理,过于单调,大银行过多,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合作银行。三是政府对“利率双轨”需加强治理。现在市场上就是两套利率,一是国家规定法定存贷款利率,一是民间借贷利率。后者的利率明显高于前者,导致银行存款增量和存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其向中小企业贷款。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美国在向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其针对性强,对中小企业研究和了解较深,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本为解决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结构完备、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直接向中小企业融资。
可见,美国与日本在面临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处理办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首先,我国应积极建立中小型银行或部门来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政府要积极建立政策性银行来弥补商业银行的不足,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
五、利率市场化下关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建议
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与资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当分散权力,企业决策时要进行综合评估,学企业先进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式。同时,中小企业应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健全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连续性。最后,中小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借贷之后积极还贷,重塑自身还贷形象。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高效的风险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并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行业、担保方式、历史违约率、行业前景、发展潜力等实行不同的风险定价。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
一、利率市场化含义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1.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它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1)货币利率市场化
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放开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6年,国务院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全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化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但这之后的10年间,利率市场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06年10月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试运行,并于次年1月正式运行。2007年末,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即已确立。
(2)债券利率市场化
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开始了初步的市场化改革。直到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国债发行实现市场化。
在债券市场利率放开后,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壮大,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2011年末,我国债券发行规模已达7.8万亿元。
(3)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87年,人民银行首次进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2004年,人民银行决定将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实现“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原则。
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为刺激房地产需求,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扩大为0.7倍。这被认为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迈出最后一步,也是对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一次尝试。而在这期间,国内外币存贷款基本完成了利率的市场化。
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存贷款利率的首次双向浮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1.理财产品市场发行量将继续扩大
理财业务的发展可以加强结构化金融工具的创新,整合银行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拓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利率市场化变革并不会削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并且银行会将业务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向理财领域,理财产品市场将会出现空前的繁荣。
2.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市场出现分化
受利率市场化推进冲击,各家银行定价会更加差异化,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面对当前投资标的市场投资回报率普遍不高的情形,各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模式、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会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市场定位,理财市场将开始出现分化。
3.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冲击较大
从产品类型看,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与自主定价的存款较为接近,投向较稳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且计入表内负债,因此产品规模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可能会相对较大。非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则会朝资产管理的方向发展,更趋专业化。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以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多是为了维系客户,争夺存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吸储”工具的现状有望得到根本扭转。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息差收入,商业银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而理财业务将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1.银行理财应细分客户群
在利率市场化之下,银行应该根据客户拥有的金融资产状况进行分类。中低收入阶层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应销售固定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或者信托计划。目前银行都将目光集中于中高端客户身上,殊不知在低端客户群中也蕴藏着很多商机,该群体很容易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而且他们也有可能转化为高端客户。中产阶级的收入较高而且稳定,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而且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可以向其销售浮动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此类客户更加注重售后的维护,专业化的跟踪式一站服务就尤其必要。
2.结构性投资产品比重将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市场资金价格的自由浮动将使预期收益类产品线遭受较大的冲击。为此,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投资领域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通过对研发流程、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突破,实现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将加大理财产品形态创新,改变预期收益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分红型、净值型产品,扩大结构性投资产品占比。
二是在理财资金的投资上,将加大股权等权益类投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商品类投资、另类投资、量化投资等新型投资领域,提升理财业务的技术水平。
3.非保本产品将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理财业务是银行客户进行资产管理和投资运作的中间业务,由客户承担投资风险,客户收益由真实投资产生。由于非保本产品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因而这类产品应该成为当前及未来银行理财的主体,而且也更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下,保本产品既享有银行的信用担保,收益水平又高于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保本产品将逐步丧失存在价值,市场份额也将随之大幅降低。而大力发展非保本型产品,既能满足客户投资理财、博取较高收益的要求,又能持续吸引客户资金,带动存款、电子银行等多项业务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金融创新的必经之路。放松利率管制,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流通,将大大活跃我国金融和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但利率自由化在给予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主权的同时,也促使了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本人就旨在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增加,以期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并提出若干银行管理和控制的若干建议。
自20世纪70年代以E.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出现后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了众多发展国家所推崇的发展该国经济的手段。纵观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历程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随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WTO的加入利率市场化必将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金融创新的必由之路。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国家对利率的管制将会减少.从而导致利率的变动将会更为频繁。利率市场化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价值取向。对于国有银行来说.这无疑是有利亦有弊的。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确立了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赋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能够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和需要确定利率水平从而可以有利的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其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另一方面.利率变动的频繁以及预测有效性的困难,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加重.为其经营管理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重的风险
1.利率市场化所引起的利率波动,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使得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发生变化.从而带来收益或遭受损失。由于银行内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不同.其随利率变动的幅度就会产生区别。通常银行资产的到期日是小于其负债的.所以当利率下降时,资产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将大于负债从而使银行的净资产遭受损害,价值降低。管制下的利率波动幅度小.中央银行把利率的波动幅度控制在各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并且波动频率低.变化速度慢.可预测性相对较强。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变动将更为频繁、更加难以确定.从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将更为严重。
2.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利率管制时.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基准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各个商业银行只能在规定的水平上做微小的调整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技术手段.服务质量、营销战略等非价格因素上,价格竞争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将利率制定这一决策权交于银行.使得银行对价格的决定能力增强可能会出现谁贷款利率低谁吃亏。这样容易造成银行过度竞争中小金融机构出局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不利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建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危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3.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大大放松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会投向高回报和高收益的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本着借款不还的思想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这就可能给银行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更为突出也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
4.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带来金融腐败。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贷款价格制定全归属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利,还具备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利归于一身,使得很多金融单位不严格按照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人情利率“和”关系利率”就会出现人为降低贷款利率就可能在金融机构出现。这一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银行国有、投资主体单一,银行垄断地位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银行风险内控和利率定价经验还远远不足等原因。
二、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随着2006的临近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将更加迅速因此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想出应对之策.才能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位。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成功的银行风险控制取决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个因素。
1.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由于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财政在产权归属上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产权属性造成这三者的财产权利和财产责任界限模糊使得我国金融机构金融风险控制存在“软约束“形成企业与银行缺乏真正的风险防范抵御能力。因此改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银行是解决当前产权缺陷理顺产权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银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机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使其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按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独立行使资本的运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才能使经营者真正关心银行的安全和效益。
2.积极推行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转变。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企业化改革的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国有银行要转变经营观念。
首先,建立商业银行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树立金融市场上资金价格主体的观念。在利率市场化以前,我国的利率受到了极为严格的管制,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不能很好的发挥利率的能动作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调配更为灵活。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应从成本和收入、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各个方面审时度势,进行分析,以决定风险和收益搭配最佳的利率水平。
其次,树立企业为主体的经营观念。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特别是很多效益好的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将下降,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酷的客户追逐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给自己重新定价,应以企业为中心,服务于企业。比如银行可以为其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资金理财,以此来留住老客户并吸引新客户。
3.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其能有效地预测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并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映。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将面对的风险将主要为利率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免于在这次利率大战中处于不利地位。科学准确的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以及其他银行风险的前提,这是国外其他已经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的经验。我国现有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还比较薄弱,各金融部门应该成立专门负责银行风险监管的部门,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完善我国利率预测机制,才能更为有效地应对这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风险,保护银行的地位。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存款;浮动利率;生成机制
abstract: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is the certain requirement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ur banking reform has reached some achieve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un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q-regulations gives us a lesson that we should push our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prudently. nowadays the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our economy main body,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our benchmark rate,the abilities of our commerce banks,finance management and risk control still cannot completel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posit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deposit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s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mminent work is to perfectour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system.
key word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banking deposit,floating rate,formation mechanism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市场机制决定资金均衡价格,从而能够更好的反映资金稀缺程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目前我国的利率体系仍然属于国家主导型,这里面有历史原因、经济现状约束、未来风险考虑等因素,但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市场化而简单的放开管制任其浮动。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阿根廷等发展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改革开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89年),是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并伴随以其他利率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的实质,其他的一些利率体制改革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1990-1997)以 199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1990年和1991年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先后在深圳和上海建立并开始营业,实施了股票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等的市场化,并调整和完善了利率体系。这个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在利率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立完善上做文章。第三阶段(1998至今),以1998年1月1日中央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为标志,我国进入了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时代,并且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核心最关键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个阶段的改革更加深化,但由于没有对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所以还是没有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采取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路。其中“先外币后本币”的原则是为了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保证中资商业银行经营外币业务时不亏本,境内外币存款利率需要及时跟踪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先贷款后存款”是为了防止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引发“揽存”的恶性竞争,抬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成本激增势必引发商业银行的倒闭风潮;“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原则,是为了理顺利率的期限结构。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后,为了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商业银行的利率一直处于被压低状态,尤其是那些大型基建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大额、长期的贷款利率更是被压低,利率合理的期限结构在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先放开大额长期有利于弥补银行的风险缺口: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定价理应越高;合理的期限结构有利于利率结构的联动,使得资金配置更加合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的约束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是最后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60%以上来自于存贷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导致吸存的竞争、存贷差的减小,在中间业务收入尚不能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将直接导致部分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很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这是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要切实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必须破解其面临的一系列约束条件,包括:
(一)微观主体行为不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利率变动对其行为影响不大。由于企业行为不适应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缺乏微观基础。现阶段要实施利率市场化就必须构建出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出解决引起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才能为构建市场型银企关系奠定深层制度基础。否则,即使暂时解决了银企之间的不良债权债务存量,还会再度形成不良贷款。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创新和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日显落后,四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充分,在重叠业务方面的监管存在扯皮现象,违背了其为适应金融分业经营现状、明确部门职责、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初衷。金融监管方式僵化,表现为一切都要经过审批,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监管能力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使得事前的风险预测和防范不够,往往只能进行事后处理。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完全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独立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信息准确和金融机构持续稳健和审慎经营。中央银行和各监管部门要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金融监管、化解金融风险和完善利率监测的管理上来,并对商业银行的违规现象进行查处,以确保金融业有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我国的金融垄断现象普遍
金融垄断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数量偏少,这必然带来商业银行竞争不充分,并会与充分竞争的开放式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发生冲突,产生垄断利润。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占的比重很小,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抗衡。最后,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也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大部分都供给了国有企业,私人部门很难获得贷款。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金融市场不发达,就不可能形成畅通的社会融资渠道,资金的供求不能通过利率变化进行有效调节,在此条件下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在市场不完全时,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问题,此外金融机构还会产生提高利率的自增强倾向,引诱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给经济造成极大伤害。目前我国各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中央银行要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手段来调节和影响市场利率,必须培育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四、结语
首先,无论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还是阿根廷的惨痛教训都说明: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渐进式改革;第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大方向,单纯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第三,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可以看出,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无论是分区域还是分时间,都可能引发资金的大量异动;最后,本文认为除了要完善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市场参与主体的适应能力外,还应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因突发金融事件引发挤兑风潮造成的金融危机,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海鸥,季波.改革三十年利率市场化路径反思[j].上海金融.2009,(2).
[2]王颖,李浩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2006,(6).
[3]范兆斌,左正强.金融压制、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2,(5).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放开,仅在人民币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作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进一步市场化乃至完全放开。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目前却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因为它们是现行利率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利率管制,让银行业还维持着“开门就赚钱”的格局,没有内在动力去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不管银行欢迎与否,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进程的提速,银行能做的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利息收入,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及客户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的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0%。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并且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业务。目前“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价格垄断,银行业成为利率管制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15家上市银行共实现690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1.6%。息差收入仍然主要利润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然而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现行的盈利模式将遭受极大的冲击。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往往也是利差缩小的过程。例如,美国存贷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场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后的1.63%,中国台湾地区由之前的4%下降到不足3%。其次,由于存贷款利率的全面上浮导致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大客户倾向于直接融资,导致银行主要盈利客户流失,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利润水平将会下滑。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的利差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定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发生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可能性增大。
(二)利率风险凸显,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长期以来的金融管制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为:首先,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进行利率市场风险管理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大部分专注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利率风险管理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技术落后。由于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缺乏有效预防、规避和分散利率风险的多种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第三,具有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缺乏。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管理架构、风险意识,还是人员素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资产质量受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将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而商业银行如果单纯通过提高利率进行风险补偿,结果往往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逐渐将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贷款需求者挤出市场,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高风险借款人的占比上升,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提高。另一方面,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将驱使金融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道德风险凸显,埋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例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英国银行业曾因盲目扩张不动产业务出现过次级信贷危机,德国的部分中小银行则因从事外汇投机业务和高风险贷款导致损失。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及措施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盈利模式再造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作为未来的获利重点,逐步降低利润实现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切实改变目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经营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现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担保、信息咨询及金融期货、期权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客户要求的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新品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盈利模式,更在于要从根本上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均衡发展的战略,加快业务转型、实现综合化经营。2010年招商银行提出了“二次转型”,高调推出面向创新型成长企业投行业务的“千鹰展翼计划”,正是为了积极备战利率市场化。深圳发展银行则提出今后的发展核心将以贸易业务为中心,运用综合金融战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零售客户。
(二)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大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其次,建立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利率期货及期权、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对冲风险,由被动型利率风险管理转变为主动型利率风险管理。第三,要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切实提高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三)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金融交易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定价。在此过程中,贷款利率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定价高了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定价低了则可能使争取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目前国内的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但是运用得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怕流失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提速和深化,商业银行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独立判断风险溢价,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做好自主定价和稳定市场份额之间的利益权衡。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现有的信贷管理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精细化定价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核算内部成本,确定自身合理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本着“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行业、区域、贷款品种的风险差异,以及费用分摊、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让利幅度和由于提前还款、违约及延期导致价格调整等众多因素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定价。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一轮洗牌,谁能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摆脱对单一利差盈利的依赖,尽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谁就能在改革中赢得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新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经营影响的调查分析[N].金融时报,2011(12).
[2] 曹远征, 廖淑萍.提速利率市场化改革[J] .财经,2011(21).
篇9
2015年7月19日是可以载入中国金融史的一天,当天晚上19点,央行宣布,自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具体由各银行自己决定。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业备受关注的热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凭借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良性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对传统的高利差盈利模式造成冲击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中,利息收入占有比较高的比重。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有比较严格的管制,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仅依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可以从中获取高额的利差,而非利息收入却比较低。也就是说,依靠经营存贷款获得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有数据表明,我国五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达到了70%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了90%。
利率市场化实行以后,由于银行可以自主调整存贷利率,为了争夺市场,银行间的竞争会让存贷利率利差有缩小的趋势,这样一来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存贷差作为主要利润收入的盈利模式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利率变动频繁,银行收益就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之中。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在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仍然依赖存贷业务利差收入的情况下,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就更大,存贷款利率的细微变动就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利率市场化一旦真正全面运行,必然会对国内商业行的盈利造成巨大影响。
(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提出挑战
银行负债业务的稳定性是其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来自于通过间接融资得到的存款和其他负债。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占其负债总额的比例高达85%,这一数据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过高的存款占负债的比例将会导致一部分存款得到浪费,加大负债业务的成本。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资金成本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应该遵守的原则等问题没有太多的经验,只是一味执行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定价和经营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有可能出现利率风险问题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导致银行资产的价值和收益相对于负债的价值和成本发生逆向或非对称变动,从而造成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对我国的金融业来说,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对于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上的利率水平随供求、经济情况和许多因素发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由于利率的高敏感性,利率的频繁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利率风险。首先,各商业银行之间为了争夺存款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势必会使得存款利率不断上浮。其次,传统的存贷差利息收入不再像过去一样利润空间巨大,这就直接压缩了一些竞争力弱的银行的利润空间。又由于一些商业银行缺少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经验、手段、人才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和不完善,也将会使其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四)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凸显
在利率风险无法识别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识别方面出现风险隐患。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掌握了一些另一方不清楚而且可能对其不利的信息,信息上的不平等极易导致逆向选择,导致道德风险,而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的道德风险,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
三、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使得银行可以获得自主定价权
在信贷资产方面,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战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同业竞争、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合作前景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的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根据不同的客户结构,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利率市场化在促进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也使得利率可以反映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在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下,主要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处于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事实上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利率市场化势必会缩小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因此,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商业银行应该寻找其他途径来增加盈利,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来获取自身盈利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一个主要意义就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定位
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并在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整下实现市场对于银行贷款利率确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保有量以及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预判,自主的确定贷款利率。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于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行分析,指出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利率的影响,避免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利率,是对利息率的简称,通过百分比的形式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的利息量与本金之间的计算比率,利率对于实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变量,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对于利率市场化了的理解有多种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利率市场化的含义会有所区别,现在主流的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首先是从政府的角度,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种直接的行政管制的消除,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政府对于存在利率拥有行政管制的权利,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解除对于银行存贷利差的管制,用市场的方式确定资金的价格。其次,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更大程度的发]市场的作用,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市场主体自主的是生成利率。最后,是从银行的角度理解,在银行的盈利过程中,实现由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保证了商业银行对于利率调节的自主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确定应该是在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内进行调节。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贷款利率受到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贷款利率定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所带来的机遇包括:
(一)有利于银行增加存贷比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值,这个比值能够反映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当存贷比高的时候,表明在此种经济条件下,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能够自主定价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虽然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银行的利差,但是对于我国的银行来说,由于资金基础较为丰富,能够保证在实际的发展中不会压缩利差。尤其是银行在贷款业务中的定价权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银行存贷比的增加。
(二)有利于银行提高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盈利性的贷款产品,贷款利息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银行能够对于贷款产品进行灵活的调整,会出现风险加大的问题。银行为了避免或者是降低风险,会更自觉地建立信贷资产审核的体系,不断完善借贷的管理制度,在实现盈利增加的同时,降低由于风险加大带来的损失。由于我国当前的借贷市场供求之间不平衡,并且长期存在一种供小于求得局面,因此,大多数的企业需要从银行中获得资金支持,而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定价的能力。
(三)有利于银行贷款利率定位的创新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商业银行在此种背景下,会不断地对于自身的贷款利率定位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管理利率风险增加的影响下,银行会不断创新贷款产品。在过去的时代,贷款的利率较高,银行出于垄断地位,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发展,过去银行的盈利通道发生了变化,刺激了银行在传统的存贷业务多样化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贷款利率定位不仅是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主要的挑战包括:
(1)重新定价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对于银行带来的风险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重新定价,或者是称之为成熟期不相匹配的风险。这种风险之所以常见,是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和表外的中间业务之间存在的时间差造成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是有市场供求决定的,不能保证利率的稳定性,一旦利率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银行内部重新定价的不均衡,进一步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出现波动。尤其是在重新定价存在缺口,且缺口不为零的状态下,市场上的利率发生变化,银行会存在利率的风险。
(2)基准变动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的变动,是一种银行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导致现有的利率水平与市场时供求关系直接相关,一旦供求发生变化,利率水平就会随之变动,导致银行的盈利水平出现不确定性的因素。尤其是银行的贷款利率重新确定的过程中,利率基准变动会增加银行的盈利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贷款利率定位的建议
(一)提高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在给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因此,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银行对于内部资源负债管理的能力,一方面完善银行的信用评估体系,针对于市场中的客户行为进行考察,注意客户财务状况,尤其是关注其负债结构和经营成本,避免由于利率的变化造成的不可控问题。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制定风险预警系统,利率市场化在国外的发展中已经渐趋成熟,国内的银行亦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内部设置预警系统,对于市场的变化进行监测,实现在利率出现波动时,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完善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银行的运行实现利率管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是有市场决定的,政府不能对利率进行管制,所以银行相对来说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方面比较欠缺。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于利率有了更多的定价的权利,所以应该制定相应的定价原则,并在自身提供的贷款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构建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模型,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个定价模型不断完善。
(三)完善定价策略,重视传统存贷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利差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尤其是巨额的存贷利差对于我国银行的盈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存贷利差收缩的现象,造成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因此,针对定价策略完善的基础上,也要保证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的发展,在实现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同时,保证银行具有相应的盈利水平。
四、结论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定价的影响,不仅是有着积极的一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降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银行在新的环境下的新发展。贷款利率市场化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带来新的生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还能够加快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变速度,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创新,为我国商业银行定价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傅晓初.利率市场化的制度供求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2(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