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篇1

一、紧扣课本,强化基础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它不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战术。中考复习不但要巩固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复习达到预期效果。复习要注重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强调学生必须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

历年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全卷分值的70%左右,且考点和题型相当稳定,考点即是教材中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必须从教材入手,离开了教材复习,学生化学基础就不会牢固,在考试时就会出现学生对难度大一点的题对了、而一些简单基础的题做错的现象。所以在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认真回归教材。复习教材内容时,不妨先逐章疏理,后全面归纳提炼。熟悉教材要做到“细”,理解教材要做到“清”,掌握教材要做到“活”。

另外,基本概念及原理不容忽视。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是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要认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及剖析概念的层次要点。如质量守恒定律,其应用范围为化学变化,其理解的几个层次为:质量总和相等;质量总和是指参加反应的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其实质是“三不变”,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都不变。二要全面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纵观各地的中考试题,包括大量热点题,其实都源自于基础、来自于课本。有些学生做的难题很多,但由于忽视了教材,反而对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生疏了,这是不足取的。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解答时各种错误自然也会多,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重视实验复习,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技素养。初中化学教材列出了31项演示实验内容,安排了近80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化学作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实验与探究及运用于社会始终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新课程考试要求是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评价、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面较宽。所以,复习实验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结论(数据)、推导实验结论能力和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方面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对顺利解答一些开放性试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复习时我将实验操作要点简化为口诀教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同时,我积极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我提供了澄清的石灰水,其它用品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酸碱指示剂则用果皮、鲜花自制。

三、讲究方法,注重复习实效

化学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化学知识与能力。为避免枯燥、乏味,教师必须讲求复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效率。

1.复习课堂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生参与。复习同新课教学一样,教师的恰当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应做到精讲、少讲,重视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归纳和表达,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搞得懂、做得来,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地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2.利用多媒体,增加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地传授知识,大信息量地优化处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时应用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事物和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等录制、存放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等内容,在复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内容时,适时调用这些清晰的画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在复习氧气、氢气的制取,以及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以利用微机软件,由学生自己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画正确的装置图,这样可使其平时学到的知识形象地再现,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变乏味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规范性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化学试卷涉及的化学基本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专用名词、化学描述等。教师在复习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注意化学基本用语的规范训练,该记的要让学生记住,该强化书写的要强化书写,以此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仔细分析学生试卷,会发现学生的答题错误往往在于审题不仔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回答,或书写不规范,或分析问题不深入,或答题不全面等。如表达质量、体积时不带单位,比较溶解度大小时不指明温度;对反应现象描述不准确,将“有气泡产生”写成“有二氧化碳生成”,将“有白色沉淀生成”写成“有碳酸钙沉淀生成”等;对数形结合题不会识别,无法从给定信息中解读出解题的数据;解答计算题格式不规范,设未知数与写化学方程顺序颠倒;对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间质量比的意义及对应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列出比例式;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不正确,等等。我们在平时只要围绕以上常见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训练,使其克服盲目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提高,就一定能帮助他们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家骥,杨东.中国当代新教学法大全[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柳菊兴.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课前五分钟布置的内容要具体

1.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常见的、基础的化学方程式或其他化学用语,这些内容是学好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点。而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这些知识点的记忆,造成了更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困难。

2.概念、规律、原理、方法,或已重点讲解、反复强调,但在课堂练习、作业、测试中还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

3.在平常的教学中出现过的常规题、重点题和典型题一类的问题,这些习题不一定就是难题,但常常是一些易错题。

二、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的实施

内容要提前布置,不能搞突然袭击,让学生有针对性复习、记忆所布置的内容。而且一次布置的内容不可以过多,否则学生在几分钟之内不能完成任务,日久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同类别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记忆:

1.化学用语,分组竞争记忆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将那些基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某物质的化学式、颜色、状态、俗名等内容,先布置学生速记两分钟,然后在剩余的三分钟里让学生将记忆内容在速写本上默写下来,然后由教师统一收走评判,对于做得好的小组要在下节课开始之前给予大力的表扬,以示奖励,鼓励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这样,不仅知识点记忆扎实了,而且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浓。

2.概念、原理、规律,讨论记忆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以及规律、概念等等,需要学生们着重进行记忆和理解,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规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成立的条件,以及其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现,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为此,可以设置课前三分钟讨论环节,让同学们自由进行讨论,并自主推举代表来总结讨论结果,其他的学生可以给予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加强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化学知识,同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最为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们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抓典型、促分析、强记忆

收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出现比较集中的题目,编制成册,根据其中内容编写一份试卷,作为课前五分钟练习的测试内容。在课程正式开始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错题出现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根本所在,达到记忆加深和知识内化的教学目的。

三、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

1.锻炼毅力,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存在着基础不牢的问题,总是在较为基础的题目上出现错误,而在上了难度的问题上又占不到太多的便宜;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不能及时地对基础题出现的错误去进行改正和记忆。为此,借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将上述矛盾问题可以一并解决。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最为收益的还是一些成绩比较居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对于基础部分的学习比较扎实而且学习态度十分端正,因此在学习中的难点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对于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课前五分钟教学方法的施行,他们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个鼓励。然而,对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来说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经常会出现教学反应迅速但是正确率低下的问题,这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挫折又是一个小小的警告,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基础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多给予一些关注。同时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韧劲,也同时能够端正他们谦虚的学习态度。因为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定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设定,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予以全面的覆盖,并且这些问题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习惯的问题,因此,要将这个五分钟教学活动做精做细,让它能够实际地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巩固基础,稳步提高

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方法 研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1.充分准备,规范操作,做好演示实验

要教好、学好化学,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以下三点:

1.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借助实验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1.2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材料,熟悉实验内容和试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也要试做两次,对于影响实验的各种要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演示实验万无一失。

1.3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范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用量要适当,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学生看不到应有现象,就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2.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技能,体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活动过程。

2.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创新,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活动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反应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践,而实验的过程正是大脑与感官、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的过程。显然实验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

2.2用实验导学,激发“学“的兴趣。

如《反应热》的教学中,用“铝跟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作引导,借助鲜明、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将物质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内部的能量变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思”的投入。

如在《盐类水解》教学时,组织复习弱电解质电离的知识后,演示盐类水解实验,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的积极性。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祈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2.4拓展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创”的展开。

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到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了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许多家庭使用石油液化气,存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易产生CO毒气,又易熏黑炊具,浪费能源。因此,在做石蜡的催化裂化的演示时教师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一个特别的类似于燃气灶的小装置,通过调节空气量,让学生认识不正常燃烧产生的飘火、回火、脱火现象及排除措施,并调至最佳燃烧状态,既教会了学生合理安全使用液化气,又激发了学生研制高效、节能、安全的燃气灶具的创造性兴趣。这类实验拓展,深受学生喜爱。

3.改进实验,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质,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

3.1实验与观察。

实验是手段,观察是入门,两者都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关键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如硝酸化学性质实验教学:给盛有一滴浓硝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向两支试管中用铜丝绕成的螺旋上分别加几滴浓硝酸和稀硝酸,观察现象;将一根去膜铝丝一端浸入浓硫酸,1min后取出洗净,将两端均插入CuS04溶液中,对比观察现象。上述几个实验仅用滴量硝酸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现象。

3.2探究和总结。

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在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同的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概括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的定量关系、还原产物规律等。

3.3应用与延伸。

篇4

一、化学方程式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消化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灵活运用的方法

1. 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 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化学方程式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科学方程式,所以,想灵活运用就应该善总结,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和化学反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帮助大家积累总结经验。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二氧化碳(2NaOH+CO(少量)=Na2CO3+H2O)像此类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在写出盐的化学方程式时,就需要注意到盐的配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记忆时对于生成物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所以,对于如何写出同类的生成物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配平时,要注意到盐里面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加上一个氧化原子形成了负二价的原子团,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方程式提供的引导去做出准确的配平。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永恒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现阶段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本身也不止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需要我们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所以要传授知识给学生,首先必须给自己充电、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一、做一个会学习的化学教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会学习的教师就是专家型的教师、科研型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随时更新观念,这是一个会学习的教师的核心素养。当今社会发展和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学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同时,教师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加以研究、推广让自己实现由“教书匠”向“学习者”的转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

二、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量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会学习的化学教师要能结合社会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考试能有一个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还要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

三、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法:例如,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

(3)对比法:化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学习时若能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可加深理解和记忆。元素间、化合物间、同族元素与异族元素间,以及一些概念不同,学习时均可进行对比。对比的方法不仅加深、扩大、巩固新旧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的过程。

(4)设疑法: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5)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的时间设计

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过程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过程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3、课堂的问题设计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学习《氯气》一节,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氯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从氯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氯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4、课堂的实验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会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相同大小的气球,气球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改进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5、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答对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

对于课外作业,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布置适当数量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考查学生对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次还要布置一些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总之,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学的得轻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学习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以学习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以学习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篇6

    攻克“身边的化学物质”

    难题:身边的化学物质这部分知识是令学生们颇为苦恼的一部分,原因是这里的知识点繁多、出题角度冗杂。

    办法:同学们可以在复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解题技巧,从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点——线——面这个网络的深入理解。因为物质的变化反映出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攻克“物质构成的奥秘”

    难题:不同于第一部分,物质构成这部分的主要障碍在于知识的抽象性。由于平时所接触与学习的都是具体的物质,在接受领域里已被动地形成一个具体的思维定势。

    这部分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用更形象的方式帮助思考、记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形成“深—浅—深”的接受过程,即:深入抽象的知识,简单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办法:实验不失为促进这种思维转化的好方式。

    攻克“物质的化学变化”

    难题: “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复习的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如“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办法:质量守恒定律的另外一大考点是计算题,在处理这类试题时,要遵循上面所讲的原则,按部就班进行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题中的应用与这类题的思考方式、解题办法:在参透所要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后,再分析、解答完成这类问题。

    攻克“化学与社会发展”

    难题:2006年的高考以“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为基本思路。而后两条与这一部分的联系十分密切。同时,这要求同学们关注健康、材料、环境、能源等社会问题,注意从科学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与社会生产、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化学问题。

    办法:解决这部分试题的关键在于要从生活中认识化学,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般而言,可以从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出发。例如今年沈阳的头等大事——世园会,这里可以从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进行考查。

    但是无论出什么类型题、从哪个知识点出题,都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对知识及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考查,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这类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攻克“科学探究与实验”

    难题:这部分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情景性和开放性试题的设置点。该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能通过给定的情景,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得到资料,并进一步反思与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篇7

寒假各科复习计划

1.语文

对于语文的复习,最基础的就是重新再看一遍课本,把课本上的一些最基本的诗词、文言文等记忆性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个全面的复习,这些复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考试中的默写部分。当然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能够学到古诗词当中的一些名言诗句的象征意义和诗词基本常识,帮助自己更好得理解文言文阅读。

总之,语文的复习方法就是要多读课本,在阅读的理解上多体会,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和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生活,总结出答题技巧。

2.数学

数学的复习最基本的是关于初中三年数学课本上的基础概念和公式、定理,细心复习这些基本概念,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并通过平时的做题去巩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

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看平时做的题目,特别是自己积累的错题集,更是要高度重视,在回顾错题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更多的错误,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发现自己有所疏漏的知识点。

做好以上两步之后,可以适当地做些经典的题目,检验一下自己的复习成果,同时也是对于知识点的在复习。

3.英语

英语的学习虽然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是在考试临近的集中复习对于最终成绩的帮助还是很大。

在寒假期间,可以集中总结一下关于初中三年英语学习的单词和词组搭配,把这些知识集中总结一下,为自己下个学期的学习冲刺做准备。

4.物理和化学

对于物理和化学,可以在寒假期间先把物理和化学的课本从头至尾全部重新看一遍,对于相应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定理全部重新回顾吸收一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有针对地复习,先看课本知识,再结合平时的错题,查找相应的知识点。

制定计划的基本原则

具体

例如,一周内看完某本书、每天学习多少内容等。

合理

制定自己能够完成的计划,不要让自己闲着,也不要使自己过于紧张。学习计划制定的不合理且执行的不好,会产生不好的心态。

循序渐进

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每天学习任务的量和难度。

不同课程交叉进行

一般说来,某门课程学习的太久了,容易产生厌烦感,要使不同的课程交叉进行,以保持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精讲精练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把它作为小科目以启蒙的地位存在。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时较少、任务较重,如何在短短一年中让学生愿学乐学且学有所获呢?

首先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应当首先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做。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对学生化学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波义耳在无意之中发现酸碱指示剂,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通过录像观看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元素符号的变迁、有关物质形成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

有的老师把初中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虽不那么准确,说的却是实情。初中化学中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在“元素”一节课中就出现了多种元素符号,学生一次记住难度太大,易出现厌烦情绪。为此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散地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互查。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而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巧妙进行环保教育和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知识问答竞赛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充满对化学的学习激情。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无论采取哪样的教学模式,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师生共赢。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方法灵活得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文汇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从多种渠道来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了解XX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XX的化学性质……这种毫无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xx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二、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动机对学习资源进行吸收、鉴别和发展的一种活动。首先教师要创设一种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创设和模拟化学实践情境,如水的组成、元素、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等微观范畴的系列概念教学时,可借助实验演示、图形展示、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播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立体、综合的化学表象,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

三、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尝试化学。有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像纯碱、醋、石灰粉、石灰石、酒精、鸡蛋壳、蜡烛……,请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我们周围的物质来制备新的物质。这个题开放性相当强,首先,反应物可自己选择,生成物可以自己确定,有的实验还必须亲自动手,当然,要想准确无误,通过老师的认定,还必须验证产物。学生当时提出的答案很多,有二氧化碳,熟石灰,水……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蜡烛制备碳,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他们拿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得的碳,这位学生拿来的产品是在小碟子底部的碳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来验证是不是碳黑,使他们养成一种探究精神。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化学空间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利用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现实而又广泛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目前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离子的运动,一些化工生产和工艺流程制成科学、规范、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学生欣赏电脑动画的同时,达到了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制作的课件既要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电脑的使用规律:使用简便、空间小。二是选材要得当,选取教学中难点、重点、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知识,有毒、有危险,难以课堂演示的实验,且不可盲目追求课件的花样和形式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像不出中毒的样子,电脑完全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氢气的燃烧、爆炸的微观解释;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学课件时,完全变成了微机的操作者,成了“一只鼠标”,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可以成为一块绊脚石。

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6-02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并且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目的,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加具有弹性,在达到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的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化学”的目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不仅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出现很多种方案,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有效,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勇于向他人挑战,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构建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一些举措等;又如可以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又源于生活。

三、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单调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而现代多媒体声画并茂的教学特点,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中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或过程的描述,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耳闻目睹、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有助于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再现性,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这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以更加新颖独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有效的运用了课堂提问,还能掌握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给予学生评价,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促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飞跃性发展,最终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提供对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新课标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提出,要使学生认识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化学中的运动观教育

化学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以“运动的观点”观察和理解各种化学变化。如讲到原子结构内容时,可以联系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情况;讲到“电解质溶液”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当学到“物质的溶解与扩散”、“化学平衡”?、“盐的水解”等内容时都可以渗透物质是运动的,以及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的教育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不管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蕴藏着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在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这节中,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

3、化学中量变到质变规律的教育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质变规律在化学领域里表现的特别普遍和明显,而且形式多样。例如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中,对于第三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数次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利用化学教学,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又可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桂启,孙扬眉.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教学,2012,(13)

[2]连英平.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