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室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8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9-01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更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与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的结合,是一种适合血站管理的新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保障采供血事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血站在科室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对于增强血站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简述精细化管理在中心血站科室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科室管理的根基性意义
科室是中心血站的组成细胞,是中心血站管理工作的基层和基础。中心血站的各项决策和采供血任务最终要靠各科室去落实和实施。科室的执行力、创新力、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心血站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所以没有科室的精细化管理,就没有中心血站的精细化,没有科室管理的高素质,就没有中心血站的高素质,血站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1.1科室精细化管理的目标通过系统化管理最终形成统一、科学管理模式。实现科室“安全管理精细化、基础管理精细化、人员管理精细化、教育培训精细化、工作安排精细化、监督考核精细化”等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达到“人员面貌――精神焕发、业务技能――精益求精、血液制品-符合国标精品、采供血服务达到温馨细致入微。
1.2科室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科室是管理工作最基础的管理组织,是完成各项计划、树立中心血站良好形象、创造高质高效的保证。科室精细化管理,是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所以全面加强科室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中心血站竞争力,达到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2科室管理中需要多方位精细化
2.1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重点体现在现场管理。具体要求是:
2.1.1要保证员工有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保障各岗位员工在采供血工作中和各种条件情况下不发生安全事故。
2.1.2要仪器设备管理到位,应急预案和安全设施齐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2.1.3要科室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纪律、劳动纪律,加强自主安全意识,杜绝违章作业。
2.1.4对安全物品摆放整齐,安全标志齐全、醒目。
2.1.5要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齐全。
2.1.6要做好安全操作的各种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及时了解和解决安全操作的情况和问题。
2.2基础管理精细化制度建设是科室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各科室结合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科室基础管理工作。
2.2.1要明确科室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技术、质量、成本管理措施,促进科室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室的执行力、服从力和战斗力,保证中心血站领导班子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2.2.2要强化科室自主管理要结合实际,促进科室管理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管理型转变。
2.2.3要进一步完善科室精细化管理检查评比和奖惩激励机制。把指标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员,把标准贯穿于每一道工序,把考核落实到每一个行为。
2.3人员管理精细化科室在管理中对职工实行精细化管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2.3.1要民主管理,以理服人。集思广益,尊重职工,
不以权势压人。
2.3.2要注意沟通,以情感人。诚恳、耐心地沟通交流,注重团结,热心帮助。
2.3.3要多注意发现对方优点,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2.3.4要培养职工树立科室的集体观念,树立团队意识,精诚团结干好工作。
2.4教育培训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就是要提高职工应知应会和现场操作能力。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工作任务就无法完成。为此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科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一要明确科室教育培训的职责和要求。科室是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制定科室中、长期培训计划,确定阶段性培训目标和培训措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好岗位培训。二要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定期培训与经常性的各项培训相结合,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可通过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员工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
2.5工作安排精细化合理、准确地将每一个工作日的具体工作量分配给每一位职工,是实现工作安排精细化的前提。一要有计划性。科室主任安排工作时,事先要对每一项工作任务“了然于胸”,对每一位员工的技能、体力、身体健康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分工时,量才使用,量力而行,做到工作安排无遗漏,轻重分配恰当。二要有超前性。在日工作安排的基础上,还要有周计划、月计划的打算。三要有周密性。辅料、设备准备是否齐全、措施落实是否到位、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劳动力是否布局合理、影响现场工作的外部因素是否解决等,都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需求。
2.6监督考核精细化建立一套精细准确的监督考核标准,组织小组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发挥科室质量监督员的作用,对职工工作完成情况的终结评定,是科室管理精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根据各科室的规程、技术标准的不同,编写制定不同的工作监督标准,精确检查各项工作的达标情况,并对检查的结果做出详细的检查记录,帮助和督促各项工作开展。
篇2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医学科研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97-01
精细化管理所遵循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以最优化、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其管理的最理想的效果,同时对事物运行的过程实现了最佳的把握,而且它还是遵循的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核心思想也遵循的是“精、细、准、严”[1]。而在医学科研的管理当中,则是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来合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并且对该项研究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协调和控制,使其在医学科学研究可以很好的发挥整体的功能,并且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的活动过程[2]。
目前人们都认识到了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精细化”的重要性,因此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医学科研项目管理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近年来我们依托精细化管理模式并运用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1.1 鼓励项目申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上的的起始点,同时提高科研项目中的标的关键点是科研项目高质量申请书的撰写和选题。我们重细节、重质量,而这就将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增加项目申报的数量相结合在一起,同时还把增强学院科技综合的事例和提升科研的效益作为该项目的重点工作来实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我校医学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的成效。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专家参与项目论证,提高申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1.2 重视项目过程管理,有效监督项目实施情况
科研项目一旦立项,必须按进度正常进行,并如期完成预期成果,以形成良好科研信用,这也是再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重要前提。因此项目过程管理也是我们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质量,因此我们坚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强化项目在研期间的检查工作,实行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年度报告评估制度和中期检查制度,督促科研人员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严格依据任务书,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对课题进行有效监督。此外我们还主动了解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以保证研究任务按计划进行。
1.3 加强项目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保障[3],我们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挖掘出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进行有效地集成和共享,向科研人员提供其所关心的科研经费管理知识,指导科研业务的开展。同时,我们还设立重大项目财务管理专人制度,有效降低科研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使科研经费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安全、有效。
1.4 注重项目结题质量,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我们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体系。我们参照任务书,考察科研任务和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警惕性,加强相关理念的宣教,严格控制课题延期或考核指标未完成等情况的发生。同时我们还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对项目研究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组能提交高质量结题报告。此外,对于、授权专利、获得奖项、成果转化等给予奖金或科研基金,一定程度上也激励科研工作者多拿课题、多出成果,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施展他们的才能。
2 科研氛围营造的精细化管理
2.1 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和团队协作
科研创新及其产生的技术优势,来源于科研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产生于个人、团队及组织之间的协作。培养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共享科技人员的知识,重视团队协作,是提升科研能力的保证。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对课题负责人进行管理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科研和创新能力。对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等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激励他们创造贡献知识,促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此外,我们还特别加强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建立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信息库,对优秀青年科研给予扶持,为申报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合作
我们积极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活动,创办了“杏林论坛”系列学术活动,鼓励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联系,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及时跟踪学科研究的前沿。同时我们还积极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交叉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挖掘各学科的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科室之间和国内外优势力量的交流与合作,联合不同学科领域组织课题,提高申报质量。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医学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院,加强转化医学的发展,真正使医学科研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的步伐。
3 初步成效
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自2009年推广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来,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由2009年580项上升到2012年的1016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经费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127项到2012年的264项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获资助经费数由2009年的3441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5570万元,获得的经费数近两年已连续突破1亿元人民币。获资助项目申请人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特别是获资助的35岁以下年轻人的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2012年获青年基金分别为64项、95项、104项,呈现了良好发展的趋势,标志着我校近年来中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科技队伍的生力军。
总之,精细化管理模式运用于本校医学院科研项目管理以来,效果显著。但依托精细化管理模式并运用于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分析效果,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医学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纽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119-122.
篇3
Abstract: Refined management is the new concept and technology about management, its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e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inement operation.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fun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funds in universities, and suggest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research fund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refined management into each link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funds, just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management;Refin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41-02
0 引言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近期教育部与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高校科研行为、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是科学研究正常开展的保证。建立科学可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才能切实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互脱节
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部门职能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具体进展缺乏了解,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不足。
1.2 经费预算不严格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财务人员也未参与预算编制与审核,不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使得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情况支出,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对科研项目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仅仅核算科研发生的直接费用,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项目的成本得不到真实、全面的反映。
1.3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不佳
现有的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组负责制,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由项目组来支配,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出现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4 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点在项目的争取上,忽视了项目结账管理。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经费时尽量多做预算,科研活动发生的支出相对较少,科研经费结余较多。项目结题不办理结帐手续,结余经费长期挂账,变成了项目负责人小金库。
2 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内涵是通过精确定位,细化责任,合理分工,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采取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习惯贯穿于所有的管理环节中去,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2.2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视细节与过程,实施精细操作的管理。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力求管理效益最大化,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粗放管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科研经费的管理,同时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用创新理念和精神指导经费管理,从管理的细节开始,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适应竞争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3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3.1 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意识,强化责任意识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要广泛宣传与普及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管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和量化,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能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
3.2 以制度化建设保障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制度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地方和上级部门的财务规章与规范、依据科研经费的来源与管理规范与要求,制订精细化的管理规章与工作规程,明确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明确与细化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的审批权限,使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订、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使精细化管理具备政策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科研经费的精细化日常管理
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执行,制定精细、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做保障,否则精细化管理就会沦为一纸空文。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精细化管理规范有序地实施。
3.3.1 科学核算成本,强化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一是要强化预算意识,做到科学预算;二是要强化经费的使用意识;三是要强化决算意识。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协助与审核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项目经费单独建立科研账户,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人管理、专人审核,规范和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使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范围与预算执行,加强科研成本核算,减少不合理开支,充分发挥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3.3.2 利用现有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与各科目经费余额,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管理部门可以了解项目进展的情况,引导合理开支;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由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保证科研财务安全和科研项目效率。
3.3.3 多部门协同强化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审计和行政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合作,实现科研项目运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按照批复的科目预算明细报送财务部门办理立项手续,把项目的设备费、国际差旅费、会议费等明细报送到国资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部门,实行多部门协同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独立建帐,单独核算,按照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计划,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项目,充分发挥好财务处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严把经费支出的第一道关口。
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审计部门、纪委监察处寻找与核查的科研风险防范点与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在项目的立项与验收工作中实施严格的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共同保障科研经费的规范与合理支出。审计部门不定期对项目经费收支情况、对项目合同执行过程、设备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加强对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对支出超过预算计划的项目应严格审核,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尤其加强对协作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的管理,报销与转拨要求必需附相关合同,在财务报销中附加测试清单、加工明细、实验结果的材料补充。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各项处理措施,从而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
3.3.4 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的监督
对于符合合同规定的结题条件的课题进行结题结算,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办理相应的项目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形成经费决算报告,审计部门进行审签。制定合理的结余经费使用政策,项目完成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监督课题组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支出结余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中心环节,只有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每个方面与环节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与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失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9-40.
[2]张喜爱.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18-220.
篇4
文/李尧
摘要】论文以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考察基点,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而找出不足,提出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有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专业精神是指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为特征的人格风范。本文着重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考察。衡量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包括学历标准,职称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而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则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学执行力和体现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的教育创新力,意即师生沟通、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目前,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共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专业知识方面
C 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 名,专业背景比较多元,有5 人分别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有2 人为社会保障专业博士毕业。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3 名、硕士4 名;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5 名,讲师2 名。7 名教师均有作为主持人的在研项目或已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至少1 项,1 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 项。该专业教师共有著作4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多篇。
C 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 名,学历结构上,博士与在读博士4 名,硕士2 名;职称结构上,教授3 名,副教授1 名,讲师2 名。该专业有国家级科研立项3 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7 项。有专著4 部,译著1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 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二)专业能力方面
教学执行力对于一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执行力上,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有部分教师有社会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沟通能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多数在本科教学上较少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属任务型教学。课上传授完教学内容,课下并没有予以反馈。而在研究生教学上,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仅是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探讨教学方法问题。
三、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不足
对C大学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整体上来说不容乐观,与真正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知识更新较慢的现象。从发表的论文及所做课题上来看,年龄在30-40 岁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经验积累上略有不足,承担科技项目较少。此外,年领层次较低的教师普遍拥有博士学位,部分硕士学位教师经验有余,但缺乏学术积累。其次,多数教师学历教育的专业与从教专业不符,导致学而不专。
第一,据调研,存在师资培训与讲座等偏向工科方向。第二,教师没能够很好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存在对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授。第三,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较弱,存在人情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第四,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系统的培训,虽科研具备一定的水平,但具深度不具教学广度。第五,科研与教学矛盾。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更倾向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科研,从而会对整体教学安排产生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根据对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学校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路径,主动建立与完善指导、培训、评价三个体系。研究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脱口而出,课由心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能够讲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融会贯通。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其二,强化高校录用师资标准原则。虽为文科类专业,但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所学专业与所授之课完全相符,避免学而不专的源头发生。
其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扩充,亦需高校将所建各项平台落到实处,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教师教学中心,从文科教师的角度着重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其四,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加大投资力度。针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引进社会保障专业所需的社会保障计算器等专业软件器材,对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加以专业测评,从而进行培训设计。如此下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关注度即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峻.专业精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林省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8 号。)
【作者简介】
篇5
第一个层次的成功是市场机会的成功。这是企业成功的最原始层次。此阶段,市场的机会与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企业成功的因素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早期的成功都得益于此。当然,这也离不开企业家的胆识、魄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企业的这种成功,可能为企业争得市场上较好的竞争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很难独享某一市场的机会,并且市场环境是多变的,所以企业必须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的能力,摆脱对有利市场条件的依赖,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个层次的成功是管理的成功。企业在市场的成功阶段,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此时企业必须进一步优化流程,改进工作,继续深化自己的结构,通过建立组织的理性来维持企业的持续成长。完成这个过程,企业就实现了管理的成功。此时,企业的管理制度已经系统成文并且“法律化”。管理成功的企业开始摆脱对单一市场机会的依赖,具备通过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来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成功是文化管理的成功。企业取得了管理的成功,开始向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组织也将形成庞大的结构化。如何让越来越庞大的机构处于一种组织状态,保持系统高效的运作而不出现官僚化,并保证企业跨越一个又一个不确定性的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不断走向未来,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取得文化成功的企业能够在内部形成一种特有的氛围与工作激情,确立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这种规则将逐渐变成企业的一种理智与规范,每个员工都会自觉自发地遵照规则行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大家都在统一的原则下协同工作,追求共同的目标,在无形中就注定了企业的长盛不衰。
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是文化再造,即企业文化中的管理文化系统。精细化管理意味着从思想意识的重塑达到行为模式的转变。精细化管理的文化内核是理性。理性可以使管理从随意文化向规范文化转变,使推责文化向责任文化转变,使虚假文化向诚信文化转变,使守旧文化向创新文化转变,使消极文化向激情文化转变。通过文化再造,使企业执行力落地生根,从而使企业实现从机会型向战略型的转变,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
精细化管理也是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讲的是规则,落实的是流程,考核的是标准。它告诉员工做什么(工作职责)、为什么做(工作目的)、怎样做(工作方法)、做的程度(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把岗位工作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模板化、严格化、协同化、实证化,指导员工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篇6
摘 要 在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传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对提升医院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为对医院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对其目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途径展开研究,为现代医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院 行政管理 科学化精细化
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精益求精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责任分工进行明确,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医院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但现阶段医院的行政管理仍存在问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在各方面探索实践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一、目前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现象普遍
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岗位说明书,但其文字介绍较笼统,并未对各级职务、职责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以上级要求和工作经验等作为职责划分的依据。其次,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职责相关规定,但其并未结合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使医院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的现象较为普遍,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难度。
(二)岗位工作流程不清晰
现阶段部分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工作管理、公文等作为部门间协调的主要手段,而工作人员并未具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依据,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工作情况时,由于工作流程不清晰、信息传递不全面,工作效率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使医院的行政成本增加,不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虽然近年来医院的新员工培训、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不能结合实际需要对人才储备、培养、招聘等进行完全的独立计划,使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另外,现阶段医院的人才开发机制存在缺陷,前期花费较大成本培养的人才,后期不一定可以有效应用,使人力资源培养开发的成本被浪费;除此之外,现阶段部分医院激励机制建设不足,使人才流失、人才道德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不利于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四)结构内部或结构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首先,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在跨部门沟通时单纯注重对正式沟通的规范,而忽视对非正式沟通手段的利用;其次,上下级在沟通的过程中,上级主动沟通的意识较差,下级的协调事项难以受到重视,使沟通的积极性被打击,这不仅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加大了协调成本。
二、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探索
(一)对管理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首先,应对医院原有规章中对行政职责的规定进行整合,并结合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医院内部各部门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准确的认识,为科学化、精细化行政管理的落实创造整体氛围;其次,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行政职责进行细化,使医院各岗位,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认识,图1为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岗位职责图,这对避免岗位职责较叉重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结合医院的发展,对新出现的行政职责或工作内容结合相关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分配,以此杜绝医院工作无责任部门负责的现象发生。
(二)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完善
首先,医院应对信息传输通道进行改革,以扁平原则为指导,将冗余的环节合理的删除,并在医院行政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内部及相互之间;医院各项业务部门、后勤部门内部和彼此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使医院内部行政管理的相关决策、指令等得以快速、有效的传输,这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院不断加大相关的经济投入和管理水平,使信息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其次,医院应有意识的对核心流程进行改造,在具体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职能限制进行突破,使不同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以项目为连接纽带相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项目小组,使项目的开展有具体的领导和负责主体;需要应用平行作业的管理形式,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氛围;需要对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全面准确的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可行性分析,尽可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并对流程的具体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一直为稳定有效的状态运行;除此之外,需要对单个流程的具体时间进行明确的限制,这是保证流程高效实现的有效途径,在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不断的优化。再次,需要针对行政管理对象建立全面有效的处理机制和回应机制,这对医院实时获取管理对象的需求信息,进而为流程优化提供逻辑支持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调动医院内部员工参与工作流程优化的积极性,处理机制和相应机制的实现,需要医院建立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利用局域网,使医院的信息被整合应用。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进行落实
医院在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人才信息储备库,并结合工作人员的具体信息建立人才培养计划,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缩减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
(四)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是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在现阶段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具体的运行成本方面,医院应在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预算保障力度进行有意识的提升,而且对保障重点有意识的突出,这要求医院各部门在认识到医院运营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的建立正常运转的最低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财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财务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成本预算的准确性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对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结合医院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探索,这是我国医院服务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应在不断优化的同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秀余.科学管理,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现代医院管理,2014.05.
[2] 潘达.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几点建议[J].赤子(上中旬),2015.10.
篇7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人性化管理;分析与对策
1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工作环境和护理对象都十分特别精神病医院一般位于偏远的地区,其管理模式都是封闭式或是半封闭式的,这就让患者和外界基本隔离了,而且精神病患者有很高的危险性,极易使护士的心理出现扭曲。因而,护理人员在管理时,最起码要保证患者处在自己的视野中,防止患者外跑,能同时保证患者和护士的人身安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十分繁重,大多数都处于心身疲惫的状态。很多护理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会对护理工作产生厌恶感,从而降低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没有对患者做到应有的服务和关爱。
1.2可观的形势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压力如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大,医院要能更好地发展,必须应该提高自身治疗和服务患者的质量,给患者最好的服务。要制订要求严格、标准高的管理模式,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在增多,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尽职尽责、认真仔细。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就引起护理人员的心理出现问题。对于那些刚刚入院或者综合素质偏低的护士,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会使护理工作经常受到阻碍,就自然产生了心理问题。
1.3社会的评价与价值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持着较高的偏见,特别很歧视精神病患者,精神科护理人员始终占有很低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原因的社会价值。护理人员的奉献被忽视了,社会上普遍认为他们的护理工作没有用处。随着精神科护理的快速发展,但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仍然没有认同,只是把医生作为医院最重要的。并且医院制订的相关制度都是针对医生而不是护理人员,这就使护理人员失去了工作的成就感,失去了工作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和身体问题。
2管理对策
2.1改善激励制度,创设积极的工作氛围医院有关部分要努力给护士创设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加护士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降低护理人员的忧虑。科学合理地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和精神负担。并且,还要改善现有的激励制度,要将重心稍稍向护士偏移,奖惩分明,选拨模范护士,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还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重视护士的作用,让他们也感觉到是医院的重要部分。
2.2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护士长要经常和护士进行沟通,发现影响护士心理问题的因素,并经过医院有关部门讨论,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护士抗压和解压的能力,使护士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营造一种轻松积极的氛围,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对特别情况的护士应单独疏导。培养护士对年龄和心态各不相同的患者的服务能力,及时地对护士工作指导,有助于释放护士内心的工作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2.3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护士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学习,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首先,引导护士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社会价值,精神病人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好精神病护理工作既能给患者家庭带来幸福,还能减少给社会减少压力,让患者的精神疾病消除,回报社会,这就是护理的目的。护理人员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实现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还要不断地自学,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重视精神病护理的新动态、新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给患者最好的护理服务,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医院内要积极开展活动,引导护士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加生活情趣,放松心态,使身心积极健康。
2.4合理的排班排班的班次固定,护士长要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安排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规定,给护士安排轮休、培训,并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正确配备人力资源。按照护士的个人能力、个性特征和特长,用之所长。经常询问护士的意见,采用合理的建议,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
2.5采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护士长要多和护士交流,明白护士的所想,充分了解护士,尽最大努力和护士建立感情的纽带,可以通过在生活上多加观照、在学习上不断鼓励辅导、在工作中互助互爱等方式。护士长不仅是护士的上级,更应该是护士的知心朋友,应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帮助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创设团结友爱的环境。
3小结
总之,精神科护理人性化管理要从细节之处做起,和护士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创作一个和谐、团结、友好的工作氛围。护士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最大限度地了解护士的情绪,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完好。此外,社会还应给予护士更多的关注和温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精细化;减少
中图分类号: U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稳步增长,客户对供电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服务态度好,更重要是在提高供电可靠率、减少停电时间上下功夫,让老百姓放心用电,用好电,让老百姓共享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才是最好的优质服务。因此,对如何有效地科学持续提高供电可靠性,是我们供电企业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随着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可挖掘提升的潜力逐渐减少,开展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将成为提升供电可靠性的持续动力。根据国内外在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本人结合实际工作,在基础管理、电网规划、电网建设、运行管理、技术进步等五个重点领域进行了总结,提出一些精细化管理措施,以持续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
1.加强综合停电管理
1.1 每月停电计划的制定必须满足可靠性要求,不具备条件或配合工作未准备好的停电工作不予批准,用户接火的停电计划至少提前1个月提出申请,原则上不单独安排停电,充分利用停电机会安排各项工作,做到“一线停电多处干活,一家申请多家工作”,严格控制和审批临时性停电,推行设备停电和临时停电“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重复停电现象。
1.2 每月召开全局性的停电协调会,建立主配网停电联动机制,通过停电协调会将协调主、配网停电的方式拓展到主、配网工程立项、设计、施工、物资申购、停电施工全过程联动,将主配网协同工作的关口前移,打通了原来主、配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改变了到停电才进行协调的工作方式,实现主配网工程项目最大程度的统筹和协作,并最终实现相关联工程停电时间的一致,减少重复停电。
1.3 严管“重复停电、临时停电和延时停送电”,按照“先算后停、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原则,对计划停电实行闭环管理,即停电前评估分析,制定转电方案,停电后严抓延时送电。对停电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可靠性指标跟踪检查,实行全过程管控,避免因过程管理不到位造成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2.细化转供电管理
2.1 在综合与统筹停电计划过程中,对具备转供电条件的预安排,按照“逢停必转”、“能转必转”的原则实施转供电,对故障停电,按照“先转后修”的原则,在隔离故障点后实施转供电,减少非故障段客户受停电的影响。
2.2 由调度中心统筹全局转供电工作,对配网停电计划中能转供电的,提前制定转供电方案,实行转供电全过程管理,对每月转供电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量化考核,定期通报。
2.3 提高转供电操作效率。制定配网设备倒闸操作时间标准,明确各项设备转供电的操作时间,在安排一项涉及多点转供电操作任务时,规定安排多组操作人员配合,提前到达操作现场做好操作准备,缩短转供电操作时间。
2.4 大力推广合环转电。实践证明,线路转供电是有效减少停电范围的重要技术措施,特别是配网不停电转供电对减少客户受停电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不仅提升了客户对供电可靠性提高的切身感受,同时大大减少了因停电需要通知客户的工作量。因此,规范联络图绘制、合环点对相等合环转电基础管理工作,对所有符合合环转电技术条件的线路全部实施合环转电。
3.强化配网规划,完善网架结构
3.1综合考虑地区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配网规划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配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目的,把关口前移,以供电可靠性来校核配网规划,细化“一市(区)一册”、“一镇一册”配网规划和修编工作,作为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为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网架结构和高供电可靠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完善的网架结构是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按照典型接线模式,实现线路分段、联络、环网供电、互为备用的网架结构,逐步提高线路环网率和转供电能力,不但满足N-1,对重要客户采用N-2或更高模式,还要满足合理的变压器容载比要求,以此,消除电源布点不足、不满足N-1、线路“卡脖子”和重载问题,改善容载比,使电网结构合理、运行灵活,设备可靠性高。
3.3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是相对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使配网在结构设计上先天不足,特别是不能满足分区分层以及负荷中心各级支撑电源的要求,因此,按照电网规划技术原则,要实施分区分片供电,避免交叉重叠,分阶段实现合理的电源布点,解决线路和主变设备重载问题。
4.稳步推进带电作业
4.1 实践证明,配网带电作业是有效减少重复停电、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为尽量减少停电,要将带电作业流程作为停电流程的前置环节,只有不能开展带电作业的项目才能进入停电审批流程。在条件许可的区域推广带电作业,成立带电作业班,购置带电作业车及工器具,组织作业人员参加带电作业专业培训,考取资格证上岗作业。
4.2 建立健全的带电作业管理机制,编制配网带电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现场操作规程及常规项目作业指导书,在每次带电作业前必须先测湿度和风向,对工器具进行检查,再进行安全交底,还要选派熟悉带电作业每个环节的安全监督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确保作业零风险。
4.3 借鉴现有成熟的带电作业经验,在配网基建、技改大修、线路设备故障消缺等工作上稳步推进10kV带电作业,实施架空线路拆接火,更换柱上开关、绝缘子、刀闸、跌落式熔断器、避雷器、故障指示器等,处理线夹和导线断股、清理飘挂物、带电立杆等常规作业,减少因工程接入、线路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停电影响。
5.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
5.1 承接网、省公司管理标准,细化设备准入和选型原则,以统一标准,做好设备安装和验收工作,确保设备零缺陷投运;设备选型要将可靠性放在第一位,主要设备均采用全绝缘、全密封、低损耗、全户内免(少)维护设备,设备类型相对集中,按30年使用寿命设计,质量优良的选型原则,客观上减少设备的检修次数,降低设备故障率。
5.2 严格执行网、省公司设备运行管理标准,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发现故障缺陷,及时制定措施,落实整改,消除隐患,不断提高设备运行健康水平。
5.3 提高线路设备运行的风险管理,防止外力破坏,建立“黑点”档案,如易受受车辆碰撞的设备、外单位施工或树障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等,重点监控;对因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而不能满足安全条件或有树障影响的线路,建议将裸导线更换为绝缘导线,城市及城镇中心区逐步实现线路电缆化,提高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4 加强客户专用设备安全监管。由于客户内部设备故障影响到电网停电,建议采用加装“看门狗”设备,让用户“故障不出门”,将这部分故障仅限制在用户范围之内,避免因客户设备故障影响线路跳闸。
6.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配网装备水平
6.1 加快配网自动化建设,提高配网运行实时监控能力,通过配电自动化设备使用遥控功能,可以在远方迅速隔离电网故障,进行不停电合环转供电操作,恢复非故障段供电,免除了工作人员来回现场的时间,实现线路故障快速定位、隔离和快速复电的目的,缩短故障查找时间、快速隔离故障、缩短故障停电的范围和时间。
6.2 推广配网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应用,开展开关柜、环网柜、电缆分接箱的局放测试,连接点的红外线或热成像测温技术,电缆振荡波测试技术等,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有利科学制定检修策略,这种以状态监测为主导的设备维修有效地避免了检修的盲目性,降低了维修成本,减少停电修试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6.3 提高配电线路的防雷技术水平,开展线路综合防雷及接地装置改造,在雷害较重区域的10千伏线路加装防弧金具及线路型避雷器等,有效防止雷击断线,减少线路故障率,且投资相对较少、维护简便、效果明显。
7.结束语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改造、电网运行、供电服务等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整个电网从规划、建设、运行、服务、技术、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和提升过程,最终目标是让客户亲身体验到停电时间减少这一变化带来的真正实惠。因此,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总抓手,运用PDCA闭环管理方法,全面推进基础管理、电网规划、电网建设、运行管理和技术进步等五大领域的精细化工作,持续提高供电可靠性,努力迈进全国供电可靠性金牌A级企业,使供电可靠性总体水平实现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兴隆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农村电工2010年10期
[2] 余新财对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2期
[3] 朱圣龙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探讨科技与企业 2012年15期
篇9
龙州市地处鲁东南,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23处乡镇(街道),1337个行政村,105万人口。1987年撤县建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去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3亿元,财政总收入8.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亿元;有24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其中5家利税过亿。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5.3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7亿元,分别增长23和26;全市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116项,其中过亿元的27项;在国家四部委最近公布的(上级市)市19家大型工交企业中,龙州有5家。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题,深入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后进促平衡,抓改革上水平,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__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近两年,我们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市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去年,全市计划生育率、晚婚率分别达到99.4和97.4,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106.7,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创新思维,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计生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龙州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一直比较健康。1995年,我们创造的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20__年,我市被命名为全省8个“优质服务先进市”之一。这既是上级对我市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更大发展,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后,我们审时度势,大胆改革,确定在计生部门大力推行信息化,以信息化拉动计生整体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提速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计生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应用先进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的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政府提速”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加快政府工作信息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理应走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前面,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政府电子政务水平做出贡献。
再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计生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同群众关系最直接也最敏感,工作千头万绪。搞好信息化建设,能够让群众对计生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有利于改进部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通过网络传递,有利于增强推行政令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龙州经济不断发展,先后创造了诸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化等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委的充分肯定。为推动全市经济更快发展,今年以来,围绕落实省委和(上级市)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了“到20__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__年基础上翻一番”、“市内赶寿光、省内上位次、国内进百强”等一系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作保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不单纯是降低生育水平,还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缓解就业压力、加快脱贫致富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推进计生工作信息化,既可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又能快捷、准确地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关依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坚持和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对计划生育工作,龙州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坚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听取计生工作汇报时,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同志经常到计生部门现场办公,检查指导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是投入到位。在人员配备上,面对机构精简、编制压缩的大环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市里坚持每年都分配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计生部门工作。近两年来,共为计生系统增编设岗16人。在经费投入上,我们舍得花钱,采取市财政拨一点、乡镇(街 道)出一点、村(居)挤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以保证工作需要。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其中市乡财政拨款74万元,用于市、乡两级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23处乡镇(街道)计生办都至少配备了2台微机,并在5处重点乡镇(街道)配备了电子触摸屏,全市已有118个行政村配备了微机。完善的硬件及网络设施,为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是协调到位。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电信、电力等有关部门,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对计生部门予以重点倾斜。近两年,市里共召开有关计生信息化建设的调度会、座谈会等10多次;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又分片召开了全市计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调度信息化建设。为充分发挥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20__年上半年,市里协调教育系统开通了校园人口网,在初、高中在校学生中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受到了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成效明显,工作水平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精细化管理模式;妇产科;护理管理
为提高服务质量,本院引入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Y料 以我院妇产科的3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26~35岁,平均(29.14±2.28)岁;职称:高级护师、初级护师、护士分别为8名、10名、12名;学历:本科、大专、中专分别为6名、15名、9名。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30名护理人员均未出现变动。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12.1.1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业务素质,掌握护理学知识,同时熟知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指导其日常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根据医院规定对护理人员实施适当奖励或惩罚。
1.2.1.2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典型病例讨论,配合抢救重症患者;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监督护理人员学习。
1.2.2研究组 采用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1.2.2.1医疗安全管理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医疗纠纷制度,分析原因,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学习,熟悉我国各类法规,正确评估护理风险,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加强药品管理,按照药品用途、性质等进行分类摆放,对于急救药物定时清点。对于设备做到规范使用同时消毒,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对新生儿及产妇管理,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班次交接时应仔细进行核对,防止出现错误。
1.2.2.2工作职责管理 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规范工作流程,并将专业化、系统化贯穿其中,根据患者需求实施个性化设计,完善工作中细节问题。
1.2.2.3专业护理知识管理 定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专业知识和素养培训。初级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合理培训内容及制度,并实施轮训计划,由专业导师进行面对面教学,讲解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对骨盆外测量、脐部护理技术、接种卡介苗、胎心听诊技术等进行专科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完成独立操作,并学习导师最新经验。对于专科急症,系统性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鼓励护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新技术,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经验丰富护理人员,重视提高职业素养,根据其业务水平及特长,提供合理发展平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1.2.2.4实施弹性排班制度 根据医院工作情况,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可实施"三班倒"或轮休制度,对不同年龄段护理人员实施合理分工,发挥资深护理人员帮带作用,同时可保证护理人员休息充足。
1.2.2.5制定合理奖惩制度 每月评估护理人员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专业水平等,给予优秀人员奖赏,对工作中出现失误人员予以适当惩罚,给予正确思想引导,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1.2.2.6医疗服务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和态度,重视人文情怀。树立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
1.3观察指标 ①职业认同感:分别于实施前、实施后对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概念、职业态度,每项1~5分,分值越高,表示职业认同感越强;②护理质量:分别于实施前、实施后各选取45例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专科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每项2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实施前后职业认同感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
2.2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后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
3 讨论
妇产科服务对象为产妇和新生儿,具有复杂性、高风险、繁琐性等特点,对护理人员工作要求极高[1]。从事妇产科服务工作多为女性,心理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易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在妇产科中较为常用,但没有根据护理人员能力、学历给予不同工作安排,造成护理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
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医疗安全教育,促使其正确评估护理风险,加强对急救药品管理,并严格规范和使用设备,按时消毒,同时加强对产妇及新生儿管理,有助于护理质量[2]。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资深护理人员帮带经验较少护理人员,可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3]。弹性化排班制度可使护理人员休息得到保障,在工作时保持良好精神。合理奖罚制度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障护理质量。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进行护理工作,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提示该管理模式可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可显著提升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新芬. 谈"以人为本"护理模式在妇产科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75-276.
[2]鞠建新,陈鸿,隋萍萍,等. 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04):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