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问题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问题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问题调查

篇1

关键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阜新市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62-02

引 言

煤矿开采属于资源型产业,若矿区资源衰竭,将导致大批职工下岗。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原因较难实现再就业,从而收入减少,加之缺乏土地保障,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吴楠(2007)分析了我国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下岗失业职工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张世青(2008)针对我国下岗失业人员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提出采取制度激励的方式,如调节缴费分配比例、加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以费代税等方式来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王艳春、张宏伟(2007)对煤炭职工养老保险行业统筹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等。本文以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问卷数据资料为基础,对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

一、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1.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而兴的城市,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大批职工下岗,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突出。为全面了解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现状等问题,笔者进行了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调查采用PPS抽样、似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即把调查的太平区、海州区所有街道的社区作为一个抽样框,根据每个社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规模的大小,按照PPS抽样方法,查随机数表抽出社区名称及被抽中社区的样本数目,最后从被抽中社区的全部下岗职工名单中随机抽取相应数目人员进行调查。最终抽取太平、海州、新邱三个区共14个社区的1 140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构成样本。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集中填答)与结构式访问(当面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 140份,回收问卷为1 092份,有效问卷为1 038份,有效率为95%。

2.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

调查发现(见表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3.1%,参加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有16.4%,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仅有1.0%,而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达到了39.5%。这个数目不仅低于2008年辽宁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69.4%,而且低于2008年全国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75.8%。

3.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力低

调查显示(见表2),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了61.1%,501-1000元的占32.%,也就是说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高达93.2%。由此可见,大部分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收入偏低。

二、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平时交往对象中为政府官员的占1.3%,法制人员占2.1%,经商人员占7.1%,矿主占8.0%,矿工占41.5%,其他的占58.5%(见表3-1),估计其他的大部分为和他们生活状况相似的人员,说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人际关系网比较狭窄,社会资本缺乏。“一帮一”机制即针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由合适的煤矿或政府等领导与之结成对子,资助其开小店、做小买卖,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树立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以此增加收入,提高他们的缴费能力,使他们走出困难的处境。

2.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得知(见表4),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支出中,最大的家庭支出为子女教育的占到了56.3%。这说明,家庭积蓄的一半以上花在了子女身上,不用说看病吃药,就是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也可使家庭开支所剩无几。可见若能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养老保险缴费困难的问题。

3. 政府对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表5显示,有38.9%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认为年龄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技能水平(27.2%)和学历(12.1%),而其余诸如长相、性别等因素所占比例都不足10.0%,可见,年龄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成为主要阻碍因素,而他们年龄又普遍偏大。为促进这部分人员的再就业,政府可对录用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如优先安排公益岗、提高政府缴费补贴等。

4.以工代缴加政府补贴

可以考虑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工作岗位,如从事小区保安、物业管理、便民摊点、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工作,直接从他们的劳动所得中扣除养老保险费,同时政府再给予适当补贴,以此来提高此群体养老保险缴费能力。此法有可行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到“您对修鞋、买菜之类的工作怎么看”时,选择“能自食其力,普通人”和“很好,很值得尊敬”的比例高达96.6%(见表6),而且没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这两项的选择比例更是达到97.5%,这说明此群体需找工作的态度明显是积极的,若为他们提供小区保安等岗位,相信他们会接受。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调查资料,发现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存在参保率不高、缴费能力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这一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对企业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给予政策优惠以及以工代缴等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解决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难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以上研究能对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有所帮助,并希望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给予重视,进而有效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王小丽,陈薇薇,温冠辉,陈德钦.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创业障碍及对策――基于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92-495.

篇2

一、基本情况

当前,我市已有登记在册的煤炭经营企业100余家,其中批发的20余家。主要分布在两个高速公路出口联络线及107国道两边。

二、主要工作

(一)增强监管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煤炭经营监管执法力度,今年我们大队设立了三个煤炭经营监管执法中队,分区域负责对全市煤炭经营市场的日常监管。各中队均增设了副中队长和资料员,增强了煤炭经营监管执法力量。

(二)严格许可标准。认真做好煤炭经营资格证申办受理、登记事项变更等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每年对煤炭经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中,严格对照标准,对煤炭经营企业办公场所、储煤场地、环保设施、计量设施、质量检验设施等进行认真核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依法下达了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按期整改。在受理申办煤炭经营资格证工作中,严格认真核查企业资料和现场。在受理煤炭经营资格证登记事项变更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煤炭经营资格证变更受理制度,积极与工商部门对接联系,确保法人变更是在企业原始股东中变更,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倒买倒卖煤炭经营资格证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定期对全市煤炭经营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各企业法人代表、土地手续、环保措施、计量设施、质检设备及各相关证照是否齐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达不到经营条件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相应处罚。本年度共下达执法文书40余份,已处罚不符要求的煤炭经营企业40余家,共处罚金额30万元。

(四)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做好服务煤炭经济发展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煤炭市场形势,我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开展煤炭经营调查,现场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析。及时了解煤炭经营现状,分析煤炭经济市场,指导企业有效应对煤炭市场变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煤炭经营市场尚处于逐步规范的过程中,其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经营秩序混乱。无证煤炭经营企业大量存在(据我们初步调查,全市现有无证煤炭经营企业50多家),打击泛力。

二是执法实际操作难,煤炭经营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都相对过于宽范,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实际操作。

三是环境污染重。由于大部分的煤炭经营企业都集中在城乡的结合部,严重污染区域环境,影响市容市貌。

四是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因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市煤炭经营行情极不景气,主要是由于我市煤矿停产进行兼并重组,没有煤源造成的。整个一年中90%的煤炭经营企业全年未做生意。

四、下步工作设想

1、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

2、加大对无证煤炭经营企业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煤炭经营市场秩序。

篇3

关键词 煤矿;煤炭资源;地质环境;对策和建议;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209-01

我国是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的消耗量相当大,因此,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煤矿的地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而煤矿的地质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环境保护还对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规范煤矿生产活动,保护煤矿地质环境成为我国当务之急。

1 煤矿生产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内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地质因素的总称。而煤矿地质环境是指矿山建设和开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的总称。煤矿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煤矿生产活动的不合理规划等导致的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比较多,其中主要有3大类。

1)环境的污染。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井下开掘岩巷,半煤岩巷排出的矸石,露天矿剥离物以及原煤洗选过程中的煤矸石等,还有煤矿开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瓦斯造成的周围空气、水质、土壤等地质环境的污染。

2)资源的破坏。煤矿开采时形成的废石、弃土堆积在采矿区附近压占土地和植被,使原有的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且容易导致水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开采过程中还有矿井抽排水的活动会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储存和循环状态,给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3)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由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起的泥石流和采矿岩移诱发的山体滑坡、塌崩等地表地质灾害。以及在外力诱发下引起的矿井突水、瓦斯爆炸等矿井地质灾害。这些问题都会使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这些由煤矿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给矿区职工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制约了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我国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

由于煤矿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煤矿的地质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1 159 km2,国有煤矿矸石山 1 500多座,历年堆积量达30×108 t,占地达5 000 km2以上。煤炭行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排放量为每年73.13×104 t/a,其中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硫气体,其产生的酸雨对土地的破坏性最大,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34%以上。

虽然我国煤矿的地质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初步建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加强了矿山环境保护的管理,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但煤矿地质环境的恶化没得到有效遏制,大的地质灾难时有发生。2011年10月29日:18时10分,湖南衡山县长江镇霞流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致29人遇难。11月3日:19时45分许,河南义煤集团千秋煤矿发生矿难,致8人遇难,67人获救。11月10日:6时25分左右,云南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4人死亡,9人失踪。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煤矿地质环境恶化情况,总结出煤矿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开发秩序混乱,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作坊式的黑煤矿依然存在,它们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对煤矿资源大肆开采,从而造成地质环境严重破坏。

2)开发规模小而零散,由于开发规模的制约,直接限制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不但严重的制约了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导致矿产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地质环境的恶化程度。

3)开采工艺的落后,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部分煤矿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工艺比较落后,不仅浪费了矿产资源,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遗留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

4)过度的开发,一些矿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取煤炭开发的最大利益,大肆剥离土层,破坏植被,严重破坏了煤矿的地质环境。

3 煤矿地质环境的应对策略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地地质环境问题,给煤炭业的发展和矿区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要全面的认识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在政策和技术上对煤矿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大煤矿地质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煤矿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1)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要想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就要对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和危害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好煤矿地质环境的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建立一支技术高,设备精良,素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煤矿的地质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系统地调查矿区内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发现地质环境因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对由开采煤炭资源时的煤矸石、弃土的堆放所引起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问题的调查,研究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条件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并进行针对性的连续监测,对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防治;②对矿区瓦斯的调查,主要调查煤矿中瓦斯储存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评价矿井中瓦斯含量,随时掌握矿井中瓦斯涌出特征,避免瓦斯危害造成严重的后果;③对矿区内水文地质的调查,主要是查清矿井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通道,确定污染水体的扩散途径。对矿区的水质和岩土进行分析,查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以及煤炭生产中有害化学成分迁移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水土资源流失为保护地质环境提供依据;④建立矿区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充分利用“3S”技术(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开展矿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在开展加强各类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研究运用新型煤矿开采技术,做好煤炭开采规划,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相关的政策管理措施。在煤矿地质环境的综合防治过程中,制定相关的治理原则,出台相应的防御措施,建立一个地方性的群众监测网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各地区财政投入支付力度,积极施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原则。另外还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规定,由企业负担治理资金,通过政府示范引导,本着“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举,以环境保护为重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点,落实地质环境保护应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坚持谁利用谁保护、谁受益谁出资、谁破坏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矿山堆放的废石、弃土等可能会导致滑坡、泥石流以及植被破坏等灾害的地方,应尽快进行治理。

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采用先进的采矿、筛选工艺,并开发低废物、无污染的煤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开发煤矿“三废”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体系和工艺设备,建设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

4)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目前,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制度还极不完善,环境调查、政策管理制度、防治手段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都比较落后,煤矿开发工艺的技术也没有发达国家的先进。因此,只有加大科学的投入力度和资金的投入量,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才能改目前地质环境的被动局面,才能保证矿区周围的地质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和矿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我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大大的提高了,能源的巨大消耗带来了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与此同时也给煤矿的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灾害。从目前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来看,煤矿地质灾害已严重威胁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对煤矿地质环境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必须提高采矿工艺水平,加强政策管理,做到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才能有效促进区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杰.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7:394-396.

[2]邱燕,甄洪.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李静云,肖玮.煤矿区环境污染与清洁开采的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4.

[4]李侠.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5]丁永涛.浅谈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J].2011.

篇4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风险防范

一、行业形势及企业发展情况

煤炭行业在2002年至2012年的“黄金十年”里快速发展,涌入大量资金,促使煤炭工业从弱到强、煤炭企业从少到多。煤炭企业从这一阶段起从小煤窑到大型现代化煤矿迅猛扩张,企业规模和员工队伍迅速扩大。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行业进入“寒冬”期,煤炭企业面临全面亏损的严峻局面。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是脱困的必经之路,劳动用工管理的调整是必要措施。本文以大型煤炭集群化生产企业H公司为例,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当前形势下用工管理的调整措施。

二、国有煤炭企业劳动用工现状分析

(一)测量工具及数据收集

本文以大型煤炭企业H公司为例,通过内部统计报表和“国有煤炭企业劳动用工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采用统计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对新形势下国有煤炭企业劳动用工现状进行SWOT分析。本次统计数据以2014年12月末数据为依据,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回收合格率为87%.

(二)用工现状的SWOT分析

1.优势(S)

1.1用工总量大、形式多

在煤炭行业上行时期,煤炭企业为了快速发展,短期内迅速扩充员工队伍,并采用多种用工形式,降低用工成本、保障生产建设。以H公司为例,公司合同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为、工程外包人员占用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2%、17%、31%。其中合同制员工从平均人数由2009年的3623人增至2014年的5960人,增幅为64.5%。

1.2员工学历高、年龄小

随着煤炭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先进生产设备的应用,大型煤炭企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矿井转变,煤炭企业引进大批高校应届毕业生,为煤炭企业发展提供了新鲜活力和动力。在H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仅为32岁,其中30岁以下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3%。

1.3企业年少,积留问题少

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是在近10年通过重组、并购或者投资控股等多种形式组建,因此企业年轻,积留的历史问题较少,在职业卫生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社保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尚无明显的显现,这使企业用工管理压力小、劳动纠纷较少,能够轻装上阵进行改革创新。

2.劣势(W)

2.1员工经验少,技能水平低

年轻员工队伍的缺点是工作经验欠缺,技能水平偏低。虽然有老煤炭企业员工的“帮扶带”,但是传统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粗放式管理思维与现代化矿井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2缩减用工与留住人才的矛盾

为了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大型煤炭企业缩减业务范围、减少用工数量的同时需要保留一高效率、高忠诚度的精干队伍。但是,企业经营困难时期,因为薪酬水平降低、员工对企业信心不足等原因,自然流失的往往是优秀员工。根据本次调查统计,83%的员工有离职的想法或念头,其中36%为科级管理技术人员,55%为员级管理技术人员。引发离职想法和念头的主要原因是“职位晋升无望”“薪酬水平降低”及“工作无法满足个人需要”等。

2.3用工管理中的漏洞渐显端倪

在煤炭行业形势利好时,较高薪酬水平、员工对行业及企业的信心和积极心态掩盖了企业在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变更、休息休假制度、职业危害防护、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但是,在行业形势持续不乐观、工资水平下降之时,员工的心态会发生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员工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寻求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在本次调查统计中,就有47.5%的员工对目前公司的休息休假制度提出不满和质疑。

3.机会(O)

3.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近年来,无论是大量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是煤炭行业因为结构调整产生的富余人员,都为煤炭企业用工提供了数量上的保障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3.2发展速度放缓,有利于人才开发培养

面对新的行业形势,煤炭企业不再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张和产能提升,增速放缓为人才的培养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4.威胁(T)

4.1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增加了用工成本和风险

新《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的条件,这要求企业在选人、用人及劳动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做到精细化管理;《劳动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出劳务派遣用工与合同制员工同工同酬、享受各项社保福利的要求,提高了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成本。

4.2行业形势不景气影响员工队伍稳定性

行业形势短期内难以实现好转,工资水平连年下降,直接影响员工的队伍的士气和稳定性,同时也会连锁的导致安全事故和劳动纠纷的发生。

三、新形势下劳动用工管理措施

(一)用工结构———有增有减

组织规模收缩理论认为,企业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和发展战略调整而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削减的活动,是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配套的人力资源削减行为可以促成企业战略变革的成功。

1.缩减外部用工

劳务派遣工和外包外委队伍曾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壮大做出突出贡献。但是,在企业发展稳定、控制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阶段,加之国家政策法规调整带来的外部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的增大,逐步释放外部用工,挖掘自由队伍的潜力,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

2.增加关键人才储备

在控制用工数量的同时,不可堵塞所有的用工通道。企业的长序发展需要人才梯队的支撑。因此每年应该有侧重的为一些关键岗位、关键专业领域补充优秀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薪酬福利———有升有降

1.薪酬构成比例有升有降

薪酬体系由基本工资、激励工资、津贴、福利等各种形式构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薪酬策略,薪酬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应有所调整。在目前煤炭行业形势下行、煤炭企业发展成熟时期,应该保持基本工资的稳定性,提高激励性工资的比例,发挥激励工资的高差异性;减少津贴福利的比例,但是要重视津贴福利的低差异性。

2.工资水平有升有降

平均主义是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中最常见的问题,虽然近年来遵循市场规律,有所改观,但是没有本质的改变,本次调查中65%的人对现行薪酬分配制度不满意,其中主要原因为“平均主义”“没有体现多劳多得”和“没有激励作用”。而在引发员工离职想法的调查中,“薪酬水平偏低”是第二大因素。因此调整薪酬结构,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提高优秀人才、关键人才的工资待遇,确保普通员工的工资稳定;降低落后员工和绩效差的员工工资水平。

(三)员工发展平台———有进有出

美国学者卡兹从保持企业活力的角度建立了企业组织寿命学说。他通过大量调查统计绘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指出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到5年,超过五年就会出现沟通减少,反应迟钝,即组织老化,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员工的退出机制达到组织的重组。该学说从组织活力的角度证明了雇员流动和人才退出的必要性。煤炭企业要在新形势下保持创新发展活力,必须建立有进有出的职业发展平台。一是建立了科学公平的考评办法,促使优秀员工提升进步、落后员工层层退出。首先,对机关部室人员进行考评筛选,落选人员补充生产一线;其次,对生产单位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考评筛选,落选人员配置在辅助岗位,替换部分劳务派遣工;最后,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考评筛选,落选人员解除劳务派遣关系。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管理干部聘任制度和职务退出机制。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依然留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建立合理的干部选拔聘任制度和职务退出制度可以为组织机构调整和干部队伍优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三是合理应用法律法规,清除不合格员工。企业应该依照法律规定,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对不合格员工可以选择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对违反劳动纪律的员工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虽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解除劳动合同比较难于执行,但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对个别员工的解除劳动合同处置一方面可以淘汰落后员工,另一方面对其他员工具有反向激励作用。

(四)风险防范———有轻有重

新行业形势让企业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漏出来。强化用工管理、严格控制用工风险是今后劳动用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1.要重视程序管理

摒弃过去“重实体、轻程序”的管理观念,树立起“实体”与“程序”并重的管理理念。如果用工单位不履行法定的“程序”,即便有实体法律依据,也会由于程序不合法而不产生法律效力。

2.要重视证据管理

在用工日常管理中,必须树立起证据意识。因为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举证责任都在用工单位。因此日常管理中必须注意相应证据的搜集和保全管理,以减少企业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3.重视制度规范

《劳动合同法》下的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非常重要性。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准则,可以引导、教育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出现不良行为。同时,可防患于未然,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即使发生劳动纠纷,规章制度可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张莉平.国有企业裁员及人员退出机制案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9).

[2]傅健鸥.论烟草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J].当代经济,2011(2).

篇5

[关键词]产权改革 矿难 问题思考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因为煤矿事故死亡的矿工人数达5000-6000人之多,占全世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80%多。虽然我国政府对矿难事故和煤矿安全十分重视,也制定了不少措施,特别是2004年国家推出的对我国煤矿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期望通过产权的明晰和资源的有偿使用,达到根治矿难和提高煤矿资源回采率的目的。许多学者也认为,启动以产权改革为标志的煤炭行业深层次改革,理顺煤矿企业产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煤矿产权制度,才是治理矿难的根本之法。但从2003~2006年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矿难事故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矿难层出不穷的现实状况与政策设计者的理论期望形成了明显反差。为什么矿难事故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究竟还有哪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产权改革的重新思考,是一个急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二、矿难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首先,事故是与需求紧密联系的。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同时,带来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煤炭供不应求,煤矿行业完全处于买方市场,需求的激增必然导致煤炭价格上升,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矿主在利益的刺激下,不惜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铤而走险,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因此,他们往往忽视了安全生产问题,使煤矿和矿工超负荷运行,从而造成安全事故。

其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方式划拨给国有煤炭企业开采的。煤炭资源的非市场化,造成了行业的困境,其突出表现为煤炭产品的成本中资源的成本被低估,煤炭资源不能按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一些小煤窑同样只需不多的投资即可打进采煤,因此也出现了小煤窖“遍地开花”的局面。为了更多的获利,他们采取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造成现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也造成了安全事故激增。

再次,矿难的发生,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与矿主的所有权息息相关。于矿主而言,由于其随时面临着煤矿被收购或者关闭的危险,矿藏只是他们暂时的拥有品。所以,他们也抱着侥幸的心态,能生产一天算一天,因此,他们没有动机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安全检修,部分矿主对安全建议采取逃避、敷衍的策略。

综上,基于安全投入的增加会降低其利润,煤炭价格的升高增加了停业检修的机会成本,而矿主对煤矿的产权不完全三方面的原因,促使矿主忽视安全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产权改革理论评析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但长期以来开发利用效率低下,发展也相对滞后。我国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虽然这些年也进行了改革,但总的说来已经不能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很多学者都认为煤炭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是我国煤矿滥采滥挖、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煤炭企业产权改革。

既然产权界定不清是煤炭资源无效率配置与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那么提高煤炭资源的配置效率、治理矿难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最为要紧的是改变煤炭资源为公共资源的特性,使其变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像爱护与珍惜自己的财产一样加以开采和使用。不久前开始的山西省煤矿产权改革从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着手,采矿权从无偿获得过渡到有偿使用,煤矿经营者根据不同煤种及煤炭的储藏规模在缴纳几百万到上千万元的采矿权价款换取新的采矿证后,成为其煤矿的合法采矿权人。

由于采矿权是有偿获得的,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煤炭资源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这将有利于提高煤矿经营企业节约资源、有效开采煤炭的积极性,并促使它们从长远出发,增加投入,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增强矿井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矿难的发生。

目前,部分换取新证、明晰了产权的煤矿企业已经有了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长远规划,它们有的已经或者正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在扩大产量的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并主动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当煤矿的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且真正能够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推进,资源的出让能够切实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公平的竞争办法,政府只对参与竞标的投资者设定相应的规模、技术、环保措施等门槛,“权钱交易”和“官煤勾结”将可以得到根治。

四、根治矿难需要综合治理

虽然长期以来,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许多问题,确实是由于我们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缺少有效、明晰的产权制度等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所造成。但这也只是矿难频发的原因之一。而追根溯源,关键不在于我们缺少了什么制度,而在于我们为什么会缺少这些制度?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我国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1.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

在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行业协会或专门事故调查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对违反国家法律造成后果的,国家安全监察员有权提起公诉,并处以经济罚款;二是由国家安全监察机关组织事故调查,必要时邀请技术部门参加,根据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处理。因此,改善煤矿监察管理机构的构成,增加一些技术性的人员,强调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加强监管时所必须予以关注的。

2.阻止煤炭企业的过分民营化和小型化

作为煤矿企业这样一个集战略性和安全性于一身的重要的战略性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投入,而私营企业和规模比较小的煤炭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这种投入。这也是为什么小型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比大中型国有煤矿的要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继续走国有化和大型化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防范,也将使得煤矿企业获得更多的规模经济上的好处。

3.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缓解矿难发生需求层面的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形成合力,促使煤矿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采矿设施,努力推进采煤技术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以达到不断减少需要下井采煤的矿工的数量。另外,要不断加大对煤矿工人的培训力度,使得煤矿采掘技术更加先进,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李红梅.解决矿难问题建议.科学决策,2005,5.

[2]茅于轼.关闭不安全煤矿未必能减少矿难.

篇6

据**煤炭工业局调查显示,**市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资源总量居全省各地 州市前列。根据云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和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XX年9月完成的《云南省**市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全市煤炭资源储量为1658193万吨,其中:探明煤炭资源总储量为930867万吨,预查煤炭资源储量为727326万吨。此外,**褐煤盆地煤层气储量117亿立方米,镇雄煤田煤层气储量822亿立方米。

**煤炭分布情况:全市11个县区均有煤炭分布,其中昭阳、镇雄、彝良、威信、大关、盐津、绥江七个县区较为丰富。

1、**盆地褐煤资源好,煤层厚,最厚达193.77米,分布于昭鲁坝区190km2以内,已探明储量81.99亿吨,大部分适合露天开采。 1979年详查勘探工作在海子、诸葛营井口钻孔中发现瓦斯井喷高达15米,持续时间48小时以上,按空干煤测算含气量1.43 m3/t,煤层气开发条件优越,施工条件好,适合褐煤液化油和开发煤化工产品。

2、早石炭世无烟煤,分布于**、彝良、大关一带,多为透镜状,含煤地层薄,煤层稳定,煤质优良,结构简单,变化不大,多为复煤层,单层厚1.4—2.4米。如有名的小发路无烟煤矿区,已探明储量2262万吨,预测储量9296万吨。煤质有特殊用途,广泛用于制造高级碳素系列产品,是制造还原剂、冶金焦及其他高碳产品的优质原料,是出口铸造焦的优质配煤和出口创汇的稀缺原料煤。市政府已对小发路122km2煤资源矿区进行规划,列为重点保护开采煤资源片区。

3、晚三叠世烟煤,分布于绥江、水富太平、永善桧溪一带,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主要煤层稳定性好,但地层含煤性差,一般含1—3层可采薄煤层,单层厚0.64—1.54米,已探明储量1778万吨。

4、晚二叠世无烟煤,分布遍及全市各县区,尤以东部最为丰富。昭阳、镇雄、威信、盐津、彝良等县区煤层发育较好,可采煤层1—4层,可采总厚2—7米,以中厚煤层为主,适合建大中型矿井。已探明储量6.86亿吨,预测储量100.54亿吨。

5、早二叠世烟煤,仅分布于巧家凉风台一带,厚0.5—2米,变化较大,探明储量25万吨。目前,尚无煤质分析资料。

6、早二叠世无烟煤,分布于镇雄、彝良、巧家和大关,多为薄煤层,一般为一层,煤厚0.4—0.7米,变化较大,已探明储量168万吨。目前,尚无煤质分析资料。

**市昭阳区蕴藏着丰富、优质的无烟煤资源。但由于过去昭阳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加之煤矿均由原来的小煤窑演变而来,致使昭阳区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建矿基准低,集约化程度低,综合利用率低的“三低”现象,且绝大多数煤矿未经正规规划布点和设计便组织开工建设,资源配置和矿井布局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易引起社会热点问题,极不适应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发展的要求。

“世界煤炭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煤炭业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当前国际油气价格的大幅上涨,几年前曾因大气环境等问题受到冷落的煤炭工业正在变得炙手可热。作为世界煤炭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煤炭业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寻求**市快速发展,需要抓住当前机遇,将我们的优势产业,推向中国,走向世界,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对于国外投资商来说,煤炭工业已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利润空间。”**煤炭业吸引外资的方式不仅仅是引进投资者,还要更新设备,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现行煤炭消耗主要以发电为主,发电用煤占社会消耗总量的50%左右;煤炭占发电成本的50%,电煤价格变化对发电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电厂的生产布局或是在坑口,或是在设计上就是与煤矿配套的。煤、电双方依存度较强,可选择余地较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2.煤炭成本是生产成本中的关键,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煤炭价格增长显著,政府虽然已经提高了电价,但仍然不足以弥补燃料成本的升高。电力利润被挤占。“保持透明定价和标准化合同将成为**煤炭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一次能源价格包括煤炭价格矛盾,促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篇7

关键词:地质勘察 地质评价 煤矿区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2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人们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世界多个国家已出现能源危机,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其消费总量占我国不可再生资源的70%。由此可见煤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煤矿区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评价对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故而要加强煤矿区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评价。

1 我国煤矿区地质勘察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

1.1 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地区存在缺水、地质灾害等情况,还有一些煤矿区由于缺乏治理,最终诱发多期较大规模的地质问题,如地裂缝、地面塌陷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矿井水害威胁,主要表现在水害事故频发、老窑积水等。第二,勘查工作滞后。在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滞后,且研究水平比较低,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第三,环境问题。在我国煤矿区中,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如抽水引发的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从而造成某些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1.2 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和评价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坏。据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煤矸石山有高达1500多座,占地面积>6000 hm2;因煤矿开采而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高达8.7万 hm2,造成水土流失、矿区地面积水等问题。第二,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区的开采,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第三,环境污染。我国煤炭采矿行业每年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气,其中包含大量的有害物质,再加上自燃、结构腐蚀、爆炸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 解决我国煤矿区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问题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煤矿区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保障我国煤矿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加强水环境的调查与管理

在我国煤矿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煤矿区水资源的调查,然后根据每个矿区的实际情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煤矿区有限资源,保障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要对煤矿区的开采工作展开调查,主要是关于煤矿开采的影响,如对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平衡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要求既要缓解矿区水资源的紧张,同时还要保障脆弱的生态环境。

2.2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工作

在煤矿区的开采之前,需要对该矿区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历史资料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的环境信息,并且清晰地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从而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保护地质环境。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煤矿区开采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还可以保护煤矿区的环境,推动我国煤矿产业的良好发展。

2.3 加强煤矿区的防水治水工作

在煤矿区的开采中,由于其地表和浅层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该地区的煤炭资源储存量会越来越少,人们开始逐渐转向深层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由于深层地下煤炭资源埋藏比较深,给开采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开采过程中需要更高的技术,且极易受到地下水的突水威胁。因此,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做好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认真分析和研究地下水位和充水水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水治水工作,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4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对开采的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地质勘查的技术和设备均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人们在煤矿区的开采中,加大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在减轻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如提升其精准度、扩大勘查范围等。为了保障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效率,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2.5 加强矿区范围环境地质评价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煤矿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仅仅依靠小范围的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区的综合规划和管理。因此,人们必须要加强矿区范围环境地质评价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规划和管理,保障煤矿区的环境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必须要正视目前我国煤矿区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如加强水环境的调查与管理、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工作、加强煤矿区的防水治水工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矿区范围环境地质评价,不断推动我国煤矿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秀芬.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9):146-147.

[2] 李维.简析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学,2013(11):245.

[3] 陈正胜.煤矿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J].煤炭技术,2009(5):153-154.

篇8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而煤炭资源丰富,土地比较瘠薄,所以一度将煤炭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农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矿务局,阳泉矿务局,汾西矿务局等国有产业的三巨头,下设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窑,收罗了附近大量的农民就业,从事煤炭的采挖和运输,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决农业过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前期开采计划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采滥挖,煤炭资源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

篇9

通过对S集团员工培训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工作对策。

【关键词】

煤炭;煤化工;人力资源;员工培训系统

0 引言

S集团所属省份陕西省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是我国的煤炭基地建设大省。S集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行业整体优势,从调整煤炭经济结构,培育壮大以煤炭开采、煤炭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出发,在原省属国有煤炭化工企业基础上经过两次重组、三次划转组建发展起来的省属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首先,陕西省内十个重点煤炭生产企业于2004年2月进行重组,组建了S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又于2006年6月,将S煤业集团公司与省内三个大型煤化工企业进行重组,组建了S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次划转是将物资供应公司、建设机械公司和煤矿机械公司划转给S集团进行管理。由此,S集团聚合了全省煤炭和化工两个行业的发展优势,奠定了集团的经济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了集团的整体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8年12月24日,集团公司进一步对煤炭主业资产进行重组,联合长江三峡总公司等单位发起设立了S煤业股份有限公司。S集团经过多次重组和六年多的发展,主营的业务由组建初期单一的煤炭生产,发展为“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业务范围涉及以煤炭、煤化工在内的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燃煤发电、运输物流、金融等七个产业板块。

1 集团培训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1培训需求的分析。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S集团在该环节的工作非常薄弱。培训需求分析的工作主要包含两项内容: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其中需求分析工作是在收集了员工的培训需求之后,由培训管理机构开展的可行性分析,其行为主体是培训管理机构。

1.2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通常包含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要素。由前文分析可知,调查问卷中显示的课程内容与员工期望存在冲突的问题,主要是由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因此,在培训课程设计环节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实际授课形式与员工期望之间的冲突。

1.3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制定的核心工作是确定培训的目标,企业组织培训的初衷是通过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组织公民意识等素养来提高企业的业绩。这一目标诉求的逻辑中,要求培训计划实现两个方面的统一,其一是要求企业组织培训活动追求的目标应该和员工接受培训的目标动机相统一,其二是培训计划制定的目标应该与组织长期的整体的绩效目标、战略目标相统一。保障前者实现的关键是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而实现后者的关键则是以企业长期战略为导向,制定合理可行的短期培训计划。

1.4培训实施的组织。培训活动和生产活动在时间上往往是冲突的,因此培训组织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调配员工的培训时间,必须考虑培训时间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冲突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意愿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化工的生产特点之一是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即24小时连续生产制,企业对生产一线同一岗位的员工实行一班四倒(或三倒)制度,煤炭生产工作中支护、采掘等工作也经常有连续作业的需要。因此,结合问题24中76.7%的员工希望可以在上班时间接受培训而不影响自己的休息时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培训实施组织工作的难点就是合理调配培训时间。

1.5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首先,评估标准会影响并引导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其次,培训之后的评估是否公正并符合员工预期,会影响事前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即事后的无效率可能直接导致事前的无效率;最后,评估的结果和信息更是人力管理部门改进完善培训工作的决策依据。当前,S集团针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没有统一体系,评估标准缺失,这也导致S集团员工对公司培训效果评价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职称评级培训根据培训之后员工是否取得更高的职称证书这一客观事实标准,可以明确地进行定性评估,其他类型的培训活动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估标准。评估工作的难点在于确定合理无争议的评估标准,是在对S集团员工培训体系进行优化时应重点关注的难点。同时,培训效果评估还包括对培训组织机构和培训讲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同样需要确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1.6培训工作现状小结。综合上述对S集团培训工作各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集团培训工作流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培训需求分析不足、员工表达需求的通道不顺畅、授课形式与员工期望冲突、培训计划缺乏战略引导、培训时间调配难度大和培训效果评估标准缺失。

2 对策

在对培训需求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之后,就进入到了制定培训计划的工作阶段。对于组织而言,培训计划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与组织战略相联系的长期培训规划,以及与培训项目直接相关的短期培训计划。企业培训工作的长期规划是对组织人力资源发展走向的前瞻性的计划,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应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相匹配。而企业培训工作的短期计划,是对培训规划的具体实施,关注培训项目的实施。

当前S集团在培训计划工作中缺乏统一的培训长期规划的引导,集团层面的短期培训计划又只是各子公司计划的简单汇总,子公司各自计划、组织培训工作,培训计划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实现集团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针对S集团培训工作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协调问题,提出如下的改进对策:

2.1集团根据组织战略规划和市场预期。由总部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三年期的人力资源和培训工作规划方案(前文已提出集团近三年的培训规划方案)。每年10月份根据上一年度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最新的市场预期和培训工作情况,对三年期培训规划方案进行修正和滚动更新。

2.2培训工作规划方案确定。由总部培训办公室对不同类型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整,下发至子公司培训调查小组,开展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工作,形成年度培训计划。

2.3集团总部培训办公室内设立。由计划制定专员组成的培训计划制定与监督小组,统一负责集团的培训计划工作。

3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课题,而其中的员工培训工作更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性工作。S集团是集煤炭开采和转化于一体的特大型国有现代化企业,在过去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内,集团通过业务重组、产业升级等多管齐下的方式,紧紧抓住了煤炭行业重组升级、竞争格局洗牌、市场形势大好的有利条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面对2012年煤炭行业的持续“寒流”,要想完成集团“十二五”发展战略总目标的任务,就必需从自身变革做起,深化人力资源整合以发挥集团煤炭生产产业链完整的潜在优势。

【参考文献】

[1]岳福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王军.煤炭安全生产模式研究[0].西安交通大学,2005

[3]雷蒙德.A.诺伊, 徐芳译. 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运行成本;降本增效;设备管理

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煤炭企业内外环境更是复杂多变——外有低价进口煤港口囤积,内有产能过剩至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再加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给严冬下的煤炭企业加了层霜。为求生存、求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实质、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法。集团公司年均设备投入占到总投入的60%左右,所以,研究有效的“设备管理”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1国内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设备资产底账不清,数字信息化系统不健全

设备台账主要包括设备固定资产台账(一般为财务台账)、账外设备台账、报废在用设备台账和低值易耗台账等。煤炭企业经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60%左右煤炭企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设备信息化系统,其余仍为手记纸质台账。随着产能的增加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设备数量相比炮采时代增加了3~5倍。因为手记纸质台账在大数据面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已建起的设备信息化系统多数停留在设备资产数据化时代,功能仅限于查询、统计和日常的电子报表功能。总体来讲,在现阶段的设备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①固定资产台账存在有账无物的情况;②账外、报废在用、低值易耗等设备和配件存在未登记的情况;③现有设备信息化系统缺乏管控能力。

1.2设备采购缺乏统筹考虑,资金缺口严重不足

通过对山西、河北两地3个具规模性的煤炭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设备采购上存在一个共性问题,设备使用信息反馈体系不完善,不能与采购系统紧密结合。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同种使用功能的设备在单独矿井中有10个左右的厂家型号,所属集团公司达20~30种之多。这样做,不仅弱化了采购定价的话语权,而且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控制使用维护成本;再加上现阶段设备投入资金缺口较大,2015—2016年煤炭价格比2010—2013年平均降低近40%.这40%的降幅让多数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更有部分企业开始亏损,面临倒闭的困境。据调查统计,近两年企业相比前三年设备维修资金投入有10%左右的小幅下滑,而设备更新改造资金降低80%以上,这就为生产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1.3设备维修、存放管理相对滞后

煤炭企业在过去的黄金十年里,有充足的资金用来更新改造设备,长时间的已买代修、已外委代替自修的方式使自身的维修力量减弱,包括维修技术、人员、专业设备都未得到发展;再加上这些年机械化、程序化、自动化的应用,企业的维修力量已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据统计,煤炭企业设备修理费用外委是自修的6~8倍左右,维修数量比基本持平,个别企业甚至自修数量要大于外委数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自修能力未得到合理发展。另外,对于设备的存放管理,在数量上也增加了3~5倍。可是,设备存放场地多的增加1倍,少的基本未增加,只是寻找边角的地方占用。这就造成设备堆积存放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采、掘、运设备最为严重;再加上存放养护工作重视度不高,造成完好设备存放过程中损坏,甚至报废的情况接连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2煤炭企业设备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

2.1改革管理模式,建设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企业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必须跟进,要以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提升科学管控水平为目的,建立一套包括设备查询、流转、计划、评价和维修等业务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最终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精细化,提高设备运转效率和质量,提升工作效率,辅助领导决策。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参考图1.

2.2统筹发展,组建设备租赁、调剂体系

现阶段,设备投入资金紧缺已经显现,且日趋严重,设备投入不足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这时,企业就需要用现有的资金来满足生产需要,即组建设备租赁、调剂体系。设备租赁主要是集团层面针对大型、价值高的设备,以租用的形势购入,而后全盘考虑,租赁给各分公司使用,避免大型设备的重复投入。设备调剂则以集团层面组建调剂管理,各子公司的闲置设备相互调剂。新建设的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为调剂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全集团层面,通过调剂可避免设备的重复投入,且进一步盘活了资产,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通过调查某个已开展设备租赁和调剂的煤炭企业资料发现,2015年,该企业设备投入相对2014年减少近60%,2016年设备投入资金计划比2015年的实际情况又降低近50%,可见成效可观。

2.3组建集团层次制修中心,强化制修力量

为了有效减少外委修理费用,提高制修能力,煤炭企业应建立起集团层面的制修中心。这样可以有效开展高技术水平的修理工作。各子公司制修厂保留简单基础修理项目,其他项目由制修中心完成,制修中心可以组建一支高技术、高素质的维修队伍,便于统一管理、统一学习;可以用有限的资金集中购置制修设备,检验仪器,从而提高制修质量;可以增加额外营业收入,技术力量的强化可以对外承揽维修项目,增收盈利。

2.4设备存放保管工作实施精细化

开展设备存放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设备挤压和氧化锈蚀损坏,避免堆存遗失,减少使用时移动的运输成本。设备存放保管工作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分类存放和设备保养方面。分类存放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①尽可能扩充存放场地;②根据企业设备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存放场地,不同种类设备根据使用频率、大小、设备状态规划出固定的存放地点;③制作设备存放下垫、上盖、支撑架等用具存放设备;④挂牌管理,标明型号、数量等。做好设备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①设备升井后浮煤清洗,可利用高压水枪和沙枪,确保设备基本清洁;②大型设备升井后的管件部件拆解存放;③设备外露处防锈包裹,避免锈蚀、冻损等情况的发生;④建立设备存放养护台账,确保每台设备心中有数。

3结束语

强化设备管理是目前煤炭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方法,唯有踏踏实实做好做精设备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投入,降低运行成本,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云花.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经贸,2013(16).

[2]谢蛟龙.浅谈加强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