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思想史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思想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产负债率;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5
1 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的研究,各国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影响上市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出现的比较晚。直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才重视到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发现以下几点:(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使企业的负债增多。一方面,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实际的真实负债成本减少;而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降低,公司的债券收益高于股票收益,对债券需求上升。(2)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变动对上市公司融资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时利率期限这种结构也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体现在GDP增长率的波动,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上市公司预期会有较好的盈利,从而融资时偏向于债券,使得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江苏省的上市公司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比较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分析发现,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显著的问题是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普遍偏低。当利润率大于利率时,说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正面效应在融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但从下表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在利润率高于利率时,实际的负债水平并没有提高。说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效应的利用还不充分,负债水平需要提高。
2 相关研究成果
经过探讨发现利率和GDP的增长都会导致杠杆效应的降低。通货膨胀与杠杆效应呈同向变化正相关。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杠杆效应的使用还存在明显差异,新起的市场国家对杠杆比率的利用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Cook和Tang(2010)以1977年至2006年以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类二阶段局部动态调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GDP增长率、期限利差和信贷利差等宏观经济状况都影响着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符合Hackbarth,MM(2006)建立的理论模型,处于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公司向目标结构调整的速度比处于恶劣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公司要快。Chen(2010)认为不同商业周期中的预期增长率、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是如何影响公司融资决定的,回归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条件是影响公司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研究方法
3.1 问题的提出和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和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负债水平的明显偏低,在宏观经济条件下为了研究影响负债水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假设影响负债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股票交易总额增长率、利率这些因素。但是在实证研究中,根据研究过的资本组成结构中,大多数研究者的数据是采用的横截面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情况下,这些数据也会受到经济的影响而上下波动。为了解决减少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动而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SPSS的T检验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剔除变量的影响,使得变量影响最小化,使数据更真实可靠。根据数据的显著性的影响来分析相关性,而且数据采用了连续五年,也剔除了年份的偶然性。采用T统计检验和线性相关性,假设资产负债率与的T检验是相关的。用负债/总资产比率表示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变动指标包括: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变动。T检验的相关性分析的置信度为95%,若显著性值P小于α=0.05,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3.2 被选择变量的来源
本文中选取的42家作为样本湖南民营上市公司,选取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现在大部分公司的财务杠杆系数都是由研究者从公司的账面价值入手进行验算得到,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动,企业的账面和实际价值经常存在差异,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状。本文联系了宏观经济条件下来确定资产负债率影响主要有哪几个方面,以使得实证结果更加合理。在选择被解释变量的方面,本文从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大小选取了实际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交易总额增长率这几个数据:
实际贷款利率=商业银行3到5年期贷款利率-当年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前年人均GDP)/前年人均GDP
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增长率=(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前年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前年股票市场年交易总额
3.3 数据模型的建立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TDRnt=C0+LRt+CPIt+GDPt+TORt
其中t=1,2,…72;t=2011,2012,…2015。TDRt表示了第n个企业在第t年的资产-负债比。C0为截距项,CPI表示了第t年的通货膨胀率(按物价实际通胀计算),Rt表示第t年的实际贷款利率(由名义贷款利率减去当年通货膨胀率计算而得),LRt表示t-1年较t-2年的实际增长率(计算方法同R3t-1),GDPt表示第t年实际的GDP增长率(直接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LR、CPI、GDP、TOR均为宏观经济变量,因此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本文选定了42家湖南已经上市的民营公司作为样本单位,数据如表2。
3.4 检验结果
本文在接下来的分析中采用T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增长、利率、分析通货膨胀和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T检验方法中,将各观测点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用置信度的大小做出显著性表格来确定谁的影响最大。从表中得出在不同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下,假设通货膨胀率、股票交易总额和银行贷款利率对资产负债率有影响。在下表中,显著性都是小于α=0.05有利率和通货膨胀。所以,暂拒绝原假设,即通货膨胀和利率对湖南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而银行贷款利率在对经济增长率的T检验结果中,假设经济增长率对资产负债率有影响,表中表示经济增长率的显著性均大于α=0.05,即暂不拒绝原假设,经济对资本结构有影响。
3.5 结果分析
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大致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呈同向变化,同时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且财务杠杆效应也要求,流动资金中流动负债占大多数,而长期资金中则是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从湖南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看,在已有资料的湖南民营上市公司中,公司的流动以负债为主,达到了总资产的38.7%,而长期负债的比例很低,仅占总资产的9.7%,所以要想增加企业的流动负债就必然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使得企业提高负债水平。
根据比率分析可以得到所研究的42家企业的近五年(2011年―2015年)的企业发展状况,首先看股票市场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股票市场得总额无论是增多或是减少,所有GDP增长率的系数都显著为正的公司都利用了杠杆效应,说明了股票市场会与公司债务水平呈现顺周期,公司负债率的下降(上升)也会受到经济的下行(上行)的影响。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总体来说是下降的,说明企业的融资能力下降,而且经济的增长率也下降的,进一步说明了经济的上行或下行会造成资产负债率的上升或下降。实际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由于贷款利率会影响企业贷款,所以资产负债率基本与实际贷款利率呈同向变化。利率与股票交易总额也是反向关系利率越高则股票交易总额增长得越慢,说明投资受到收入影响.
4 总结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已有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影响湖南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最大因素是经济的增长,而银行贷款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次要的。虽然股票市场交易总额的大小不影响资本结构,但活跃程度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使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活跃的股票市场获得更多的股票融资。民营上市公司从融资往往是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其次是内部融资,最后才是债务融资。并且在债务融资的次序中主要是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而且公司的资本结构更是受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说明我国湖南民营上市公司在确定负债一权益融资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因此在宏观经济条件下,湖南民营上市公司想要优化资本结构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长期借款,减少股权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二是提高留存收益比率,增加资本内部积累,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三是加大公司的债务融资中债券融资,但是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债券筹资的避税功能。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选择恰当的资本结构的必然性,并且适当的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而且从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环境讲,应该把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渠道拓宽,特别是对于长期负债的融资信息更完善和及时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的信用。
参考文献
[1]张娅.信贷政策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机理及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2]姚琼.宏观经济环境下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02-106.
[3]苏锡宝.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1,(22):69-71.
[4]宫兴国,于金凤.股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效率相关性研究―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5,(24):18-20.
篇2
尽管“财务”并非一个古老的概念,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也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人类步入近代社会,尤其是以公司经济为支撑的近代市场经济产生之后,公司财务与会计不仅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且财务在公司经营与管理运作时序上要先于会计,成为公司经营运转的开端。管理学家认为,至近代社会“财务控制可能是早期管理控制中最发展的一种”(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第三章)。即便是起源于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阶段的威尼斯兵工厂,在产业革命之后的“工厂制度发展阶段”,客观上“财务”也已成为这个古老工厂里的管理“王国”(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第三章)。1918年世界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公司经营与管理组织体系构建中,正式把“财务”作为公司组织运作中的先导性部分(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随着股份公司制的产生与演进,公司意义上的财务便日益社会化了,财务控制随之成为资本市场管理基础层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至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对资本市场管理,如果不在管理工作中把财务、会计、审计置于市场经济管理控制上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它们在基础控制中的作用,那么发生在宏观经济与中观、微观经济管理上的失误便不可避免。
因此,谈多娇教授2013年出版的《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与2008年出版的《西方理财思想史》这两部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这两部著作填补了中国财务史研究上的空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企业和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者,以及学士、硕士、博士正确认识掌握财务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指导性作用与启示性意义。这两部著作给学者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财务理论参考,它们对管理者如何端正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思想与如何进行管理实践,提供了典型的历史案例与可兹借鉴的历史经验及其可记取的历史教训,并且对于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证研究,具有指引作用。
理财思想史与财务理论发展史,在历史逻辑上完全具有一致性。这两部书开展的研究,表现为一个科学、完整的财务史研究体系,所以,如学者通读这两部书,一定受益匪浅,通过它有利于加深对现代公司财务的认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创造新的业绩。仅就《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而言,笔者认为它是一部颇具创作特色的著作,分析作者立论所开设的八章财务理论发展专题史的逻辑体系,其特点在于:
(1)研究具有前沿性。这部书的一至八章都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前沿性问题,尽管这八个史论专题各自具有研究上的独立性,但在对重要财务研究方面,又彼此关联,形成现代财务理论上的完整体系,对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实践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对财务管理原理的学习也具有全方位启示性作用。(2)系统揭示了现代公司财务运行的基本历史规律。这部书的一至八章,作者在研究中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为指导,从历史分期上研究现代财务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各历史阶段的问题,每个专题都把剖析问题的成因放在重要方面,并把前后协调贯穿起来,总结某一理论的发展成
篇3
[关键词] 自由主义;历史演进;经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36-02
在西方国家重视并实施市场经济的近300年时间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而备受关注。我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历史背景下,完善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梳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对我们借鉴其合理经验理论、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前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形成了主张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放任自由的理论思想。色诺芬在其代表作《经济论》中最先提出“经济”一词,这里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家庭管理”,他重视农业生产,初次探究了劳动分工的现实意义。玛尔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将农业置于一切行业之首,奉劝奴隶主应该经营土地、从事生产的行业。他强调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关乎生存的重要技艺。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古典经济学时期以反对专制、限制政府权力以及主张经济自由为核心,这一阶段以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萨伊为思想代表。
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代表作《经济表》中提出国家的一系列干预政策应当取消,行会制度、工业法规的实行也是没有必要的,应该采取自由竞争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他对于工商业的自由竞争理论,就是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直观体现。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的鼻祖,其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基础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主要强调了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对市场的作用。他反对国家做出干预经济的政策决断,主张自由生产和经营。他认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会自发地促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资源会得到最优配置。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只有商业自由,才能够实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工,个人才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国家才能更高效地发挥资源禀赋,以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增加。他的比较成本学说就是倡导各国应分工生产对自己有利且成本最低的产品,以实现互利共赢。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古典学派成熟的国际贸易理论,至今仍是各个国家推行的贸易准则。
让・巴蒂斯特・萨伊不仅仅继承并发扬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并且使其更加通俗化和系统化。他提出的“三分法”以及“萨伊定律”等无不体现了他对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认可和推崇。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市场会自发地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旨在论证供给会创造需求,自由放任的市场会凭借市场机制自发地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旨在强调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其发扬了边际主义的理论思想,以供求为载体,弘扬了自由主义思想。马歇尔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他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探究和描述。他强调自由竞争,提倡自由竞争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最大化的效用,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他认为只有经济自由才能保证生产要素投入和消费者支出的均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派以马歇尔作为其代表,提出的全部理论分析均是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作为理论依据。
四、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取代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是凯恩斯所提倡的干预经济政策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行不悖,他并没有完全否认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他强调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市场的自由运行提供调控和指导。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派众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入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新阶段。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是伦敦学派,以哈耶克为理论代表。广义的主要有伦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货币学派等等。下面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派进行论述: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作为伦敦学派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他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诞生和确立。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或者计划经济的实施,会使经济发展收到制约,会导致国家权力专制,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的认可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摒弃。他认为市场就应该是自由放任的,强调自由的市场、生产和经营。他认为国家干预、计划经济和垄断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坚决反对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他强调私有制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前提条件,认为只有独立的个人拥有生产资料才会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都是以哈耶克的思想作为核心基础,哈耶克的理论对新自由主义兴起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罗伯特・卢卡斯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新自由主义代表,在《预期和货币中性》中提出了他的思想主张,强调市场自由运行、提倡经济自然发展。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为公民提供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不应对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经济发展就越繁荣。其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崇尚市场自由放任
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有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能够长期稳定的通过自发调节得到发展,市场利用配置的资源完全可以规避经济危机发生的风险。(二)完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保证政策的适宜性和连续性
政府为达到短期经济效果而做出的经济政策往往会带来影响范围更广更深的经济波动,可能会带来更加棘手的经济问题。(3)提倡政府应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由水平为政策目标。政府通过强硬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经济调控,会打破经济发展的平衡状态。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现代货币学派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他站在货币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他提出如果政府对经济没有进行任何干预,市场的稳定程度要高于凯恩斯主义所描述的程度。他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造成经济的动荡和不平衡,政府不应该试图在短期内影响经济的自由运行,应该首先保证货币总量的稳定。货币总量能够以稳定的态势持续增加,那么价格就会稳定,价格的稳定就会带来整个市场的稳定,促使经济稳健地增长。他认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唯一的手段就应该是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稳定市场,而并不是靠强硬的政策企图实现短期的经济效果,例如调控失业率以及物价水平等等。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核心即为推崇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因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对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考虑到多重影响因素的作用。我国进行政策制定应借鉴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思想,规避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造成不利的危害。充分发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考 文 献]
[1]陈莉.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J].经济科学,1995(5):75
篇4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的存在是以“市场失灵”为前提条件的。通常认为,市场在这些方面是无力的: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外部经济;不公平的分配;宏观经济效率低下,等等。因此,公共部门必须介入,其目的在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矫正不公平的分配格局;通过税收、支出等来影响物价、就业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正是市场经济赋予政府财政的职能。
政府财政的职能决定了政府的活动范围:(1)通过税收和支出,提供私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使资源在私人邹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合理配置,纠正由于“外部经济”和“私人生产成本递减”而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2)通过税收和支出,使收入分配更公平合理;(3)利用政府预算来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个成果不仅属于资本主义,也属于社会主义。作为市场经济,它既可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搭配,也可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搭配。我国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因而夕政府财政的活动范围也就不同。
如果说“市场失灵”是公共部力介入市场的前提的话,那么,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正在发育过程中,其市场“失灵”的领域和程度相比之下就会更大一些,因而公共部门的范围也就比资本主义国家大一些。更何况在我国:(1)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经济的职能;(2)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增长的任务远比其它任务更为重要。所以,除了西方国家政府财政活动的一般范围以外,我国政府财政投资将在社会总投资中保持有一定的数量。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的短缺,由于企业、个人行为在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缺乏规范性,因而,通过政府储蓄进行投资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政府选择的投资领域中,首先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而且也·需要发达的交通、电力、通讯和商业服务等。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项目的经济收益率证实,财政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上升到某一点时,农业和工业项目中的生产率就会明显提高。据统计,财政投资在GDP中的份额上升到10%时,经济收益率会提高6%以上。国家财政投资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统一市场和传摇信息,最终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我国政府直接经营和控制的行业,不仅包括了西方国家直接经营的邮电、通讯、公路、铁道,而且还包括原材料、电力、化工和一些新兴产业,这对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功能财政党政行政
在财政思想史上,“功能财政”是相对于强调预算收支平衡的“健全财政”而言的。“健全财政”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论”基础上的一种财政思想和财政制度,而“功能财政”则是在否定这一理论的前提下,强调财政调节并服务于经济的一种思想和制度。从极端的意义上来说,“功能财政,,就是彻底取消“财政平衡”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它不过是强调了财政和,经济的关系,即所谓的财政经济学。
“功能财政”的思想通常表达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这是对财政和经济关系的本质一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根据价格所提供的信号自由选择进入的行业和部门,政府的作用不是去限制他们的选择,而是帮助或协助他们作出最佳选择,同时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可见,政府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对经济进行千预和凋节。当然,调节经济必然会造成政府开支的增大,由此可能出现财政赤字。这时,政府就面临着一种选择,要么放弃财政收支平衡,要么放弃对经济的必要调节。前者着眼于财政收支本身的平衡,而后者则着眼于宏观经济的平衡。
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一方面保持了政府节俭的美德,另一方面防止了财政赤字对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但代价却可能是宏观经济的失衡。按调节经济的需要增加政府开支,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但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可能又会反过来破坏宏观经济的平衡。由此可见,如何认识财政赤字是作出这种选择的关键。实际上,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需要考查三个条件:(1)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之间是否存在盈余?有多少盈余?来自国外的储蓄有多少?(2)商品市场上的供求状况。(3)是否还有闲置的资源?在这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即财政赤字是审慎的情况卞,木能为了财政的平衡而放弃宏观经济的平衡。所谓财政经济学的思想,不过是这么一种思想,即财政只不过是政府的一种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的平衡。财政政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的。
三、对财政调节手段的再认识建筑类
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借助财政调节的诸手段,如税收、支出、补贴、申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其它各手段都是向接通过价格来调节的,只有处理好和价格手段的关系,才不致降低市场机制的效率。在此夕我们仅就税收、支出和补贴三种财政手段作以下分析。
(一)税收
市场经济以价格为核心,人们在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作出选择时,都是以价格信号为依据的。如果政府的征收改变了商品的价格,那么,就会改变经济主体的选择。如果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政府征税应以保持中性为原则。在历史上,人头税是一种不影响价格机制的税,但在现代国家的税收中,主要是所得税和商品税,因此,,纯粹不影响经济的中性税是不存在的。那么,政府征税时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不影响市场价格,保持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呢?答案是,政府税收应尽可能地减少额外负担,并坚持税负公平的原则。对生产者来说,完全竞争和没有外部影响的市场是生产高效率的必需条件。不完全竞争的消除当然不是税收所能办到的,然而,减少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征税成本,保持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却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生产的外部影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税收还可以通过替代效应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政府对某种商品课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就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改变后,通过价格传递既会使经济效率提高,也会使经济效率低下。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流转税是以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方法来调节企业生产的,它不同西方国家直接作用于价格的商品课税。首先,我国流转税调节经济的作用不是通过价格信一号传递的。其次,我国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互不交叉,各种商品的税收负担难以横向比较,这样会影响到商品相对价格的合理性。再次,所得税按经济性质不同分设不同种类的办法,不能保证企业有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最后,税收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作出。
(二)支出
税收决定了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支出决定着政府支配的资源在公共部门内部的配置比例。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财政投资的原则,以及“准公共产品”的定价间题。
1.财政投资的原则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中投资占有相当大比重(1991年为726.33亿元,占支出总额3793.87亿元的19.14%),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投资支出的管理。政府部门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目的,因而投资的方向和安排投资的原则也就不同。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也需要注意投资的经济效益(尤其要防止以社会效益为借口而牺牲经济效益),私人投资考虑的因素,如边际投资效率和利率的比较,,投资对产出的影响等,在政府投资中也必须适当考虑。在对生产性投资作出安排时,应采用“成本一一效益”分析法,详细论证,选出最佳方案。
2.“准公共产品”的定价
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如教育、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公用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价格应该尽可能考虑其成本的大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补贴和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消费者的盲目消费,适当的收费和免费提供相结合,将会使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篇5
[关键词]公债管理;资产组合理论;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68-01
一、现代西方理论中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
一般来看,广义的公债管理是指政府决策当局和公债管理部门围绕公债运行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付,还包括管理体制、债券评级、反假防伪等诸多内容,管理对象既包括债务规模也包括债务结构。而狭义的公债管理仅指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相应地,管理对象仅指既定债务规模下的债务结构。与之相对应,广义的公债管理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债政策,它既包括公债规模的控制政策,也包括公债结构的调整政策。狭义的公债管理政策仅指后者,具体而言,即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偿还和调换等政策措施来调整公债的结构,以此来影响经济动向、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二、资产组合理论与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公债管理是否可以成为政府用于调节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基本前提在于公债结构的调整是否能够对实质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即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事实上,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公债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上。20世纪中叶,Rolvh(1957)、Musgrave(1959)、Brownlee and Scott(1963)和托宾(1963)等经济学家发表了关于公债管理政策有效性的一系列文献。尤其是托宾发表的《论公债管理政策的原则》一文从资产组合和累积角度探讨了公债管理的经济效应,开创了现代公债管理政策研究之先河。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于1952年创立的,他认为最佳投资组合应当是具有风险厌恶特征的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的交点。威廉·夏普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与有效率风险资产组合收益率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各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组合。根据上述理论,投资者在追求收益和厌恶风险的驱动下,会根据组合风险收益的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构成,进而会影响到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公债管理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沿用托宾开创的组合分析方法,以后的许多经济学家都为探索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完全一致。斯科特(R.H.Scott,1965)在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行研究后得出:公债平均期限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金融市场长短期利率的波动。但是,莫迪利亚尼和萨奇(FModigliani and H.Sutch,1967)在根据他们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后却发现,公债期限的调整对美国当时金融市场利率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弗里德曼(1978)在托宾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公债效应的组合平衡模型(mrffolio balance model),论证了如果调换后的公债与实物资本的替代性比调换前更差,那么这样的公债管理操作则可以促进实物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挤入效应”(crowd-ing-in effecl)。他的研究实质上是将托宾的理论进一步实证化、模型化,结论也与后者不谋而合。
罗里(V.V.Roley,1979)则从另一个角度建立了公债管理政策的研究模型。他将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中的效用最大化思想和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多种证券均衡决定的方法应用于公债管理的组合模型中,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公债管理对实物资本需求的影响取决于资本的方差和各种公债与资本的协方差。组合中的方差与协方差越大,投资的风险越大,此时投资者为降低风险就会减少对资本的需求,资本需求的下降直接降低了托宾的q值,从而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政府可通过计算特定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方差和各种公债与资本的协方差,确定不同的公债结构调整方案,根据需要选择扩张性的债务管理政策、紧缩性的债务管理政策和中性的债务管理政策。
几乎与公债管理政策的资产组合方法发展同时,以卢卡斯为首的经济学家将理性预期和时间一致性问题引入到公债管理,为公债管理政策开辟了新的方法。Persson等人(1987)和Bohn(1988)将理性预期和时间一致性理论应用于名义债券和指数化债券的分析;Bohn(1990)将时间一致性问题用于分析公债的币种结构;Broeck(1997)则将该理论运用于公债的所有者结构的分析。他们均得出了与卢卡斯等人相似的结论,即政府在进行公债管理时都会遇到时间一致性的问题,即在缺少充分承诺的情况下上述诸种公债结构调整政策均会趋于无效。
参考文献:
篇6
“财政学。”
“哦,那就是搞经济的?”
“不,我们不专门搞经济,我们也研究政府与市场。”
“哦,那你们是搞政治的。”
“也不是,我们绝不纯粹搞政治。”
“哦,那你们是搞管理的咯!”
“不是,虽然我們懂管理,但我们也不专门搞管理。”
“那你们出来是做会计的?”
“不,我们也不专门做会计,虽然我们懂会计。”
这是我和一个同学关于财政学专业的“经典”对话。
财政学是什么
经济、政府、市场、管理、会计,估计非财政学专业的同学有点弄不明白了,财政学究竟是做什么的?“财政”英文中对应的单词为“finance”,但更多时候却是被翻译作“public finance”,以此来表示财政学是一门公共经济学科。事实上,财政学确实是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门学问,研究的内容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政学学什么
财政学专业主要学习公共基础、经济学、财政学三大板块的知识。
首先是基础课程,语文、政治自不必多提,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数学是我们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的基础。而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助于我们阅读外文文献的原文。况且,对于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好也是就业时的加分项,许多英语好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外企进行打拼。
其次,关于经济学知识的学习,由于财政学产生于西方,因此财政学专业的同学首先必须了解西方经济学。现在财政制度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宏观、微观的基础之上的,而西方经济学恰恰是分析经济,包括财政问题的有力工具。就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那么为什么就业难或存在失业呢?很多人也会抱怨现在物价高,那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会不停上涨而不是下跌呢?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能告诉你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如果有同学对苹果、小米、华为的成功感兴趣,利用微观经济学也许能够找到其成功的“秘密”。
最后,财政学专业的同学当然要学习财政学相关的知识了。拿财政学这门课程来说,不同的学校使用的教材可能不尽相同,而无论哪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另外,除了财政学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税收学、财税思想史、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经济法、公债学、国有资产管理、会计学、政府预算、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当然,如果想要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行为,研究更为深奥的财政问题,还需要继续深造,继续攻读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
除了以上学习内容外,我们还需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政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比如很多人在存钱的时候会考虑利率,许多同学的亲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也会考虑贷款利息,在我们看来这是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但其实还涉及到了许多国家政策,就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了。
财政学的就业与未来
篇7
摘要:英国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经济学的创立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分析。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西方国家奉为圣经,一直是西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候的依据,但是随着“滞胀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很大的不适应性,但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挑战;理论发展;新凯恩斯学派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突破以及核心理论
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瞩目的经济危机,在这一经济危机下,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显的无能为力。其中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自由市场可以调节经济危机的论调更是得到了彻底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问世。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自动调节理论,采用了全新的总量分析法。他通过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凯恩斯对于传统经济做出了突破性的观点,这一突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经济学尤其是以萨伊为代表的学派奉先“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他们认为经济危机并不真实存在,只会出现局部的经济失衡。而凯恩斯明确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因为生产过剩而造成的经济危机。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是万能的,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凯恩斯在其经济理论中明确否认了这种看法。他反对自由放任,主张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在具体的政策主张上,凯恩斯提出扩大政策的财政支出,通过提高预算、发行公债、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对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革新,提出了全新的货币理论第三,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从就业、生产的根本性因素进行考察,创立了被称为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有效需求原理、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试图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的方法。
二、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首先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基础或者核心则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一般理解为均衡状态时的需求。这里的均衡状态指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相同或者在需求―供给图中表现为两条曲线相交叉之值。需要提醒的是,有效需求的对象并非指单个行业甚至企业,而是整个社会。一般来说,需求决定了就业量;需求不足由就业所造成。另外,从就业、收入、消费这三者的关系来看,存在着这样的规律。消费和就业的增加会带动收入的增加;反过来,收入增加也会引致消费的增加。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提出了针对有效需求的三个心理定律。这三个定律无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的关键。它们从资本效率、消费倾向、流动性这三个角度阐述了影响有效需求的因素。这对于传统经济学无疑是很大的发展。这三个心理定律的解释了无疑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以流动性偏好定律来说,它引出了货币量和利息,并解释清楚了它们和消费的关系。因而它也成为了凯恩斯有关有效需求的三个定律中的核心。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社会中的就业量不需要人为干预,会自动达到平衡。这一看法的基础是就业量会随着工资率的变动而变动。但是凯恩斯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工资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减薪虽然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但货币工资率整体降低会影响总需求,从而使按比例减少。因此,从长远来看,更大的生产和就业能保持只有当增加总需求,因此,与减薪换取利益的做法是不好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价格在分析需求和变化,增加货币数量之间的价格水平的总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首先降低利率。由于利率降低,利润率将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和增加投资物业及在国民收入随之增加的需求,同时也由于增加国民收入,通过乘数效应,对消费品的需求将增加。需求增加,刺激生产,供应也将增加。虽然增加的需求使价格上涨,但供应量将降低价格扩大。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价格,而不增加货币相同的比例。凯恩斯主义价格理论还包括:缺乏时,当劳动力供给,不应该增加货币量,否则会导致真正的通胀。当非自愿失业普遍存在,如果不增加货币量,降低利率,刺激有效需求,将形成失业的压力,阻碍产量增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是失业,因此,增加的货币量来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价格,这成为凯恩斯达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
(一)理论假设遭到了挑战
凯恩斯理论首先遭到的挑战是其理论的假设前提。众所周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重要假设前提是工资和价格表现为刚性。新古典学派认为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一假设前提进行很好的解释。即凯恩斯所认为的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导致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节实业的原因。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中经济社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一现象。同时新古典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假设忽略了两大假设。首先是经济人在市场活动中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次就是理性预期。它是有效利用在长期平均经济变量的前提下,所有的信息说最准确的,但符合利用经济理论,模型的预期。而凯恩斯理论中理性预期的缺失造成了其模型中个人行为的不一致。
(二)政策作用遭到了挑战
凯恩斯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因此其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分析是很正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利用货币政策的方式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凯恩斯的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凯恩斯理论只是应对短期经济问题才有效。事实上,对于经济危机的问题早在19世纪的时候,马克思就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相互冲突。因此提高人民的普遍收入、进而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
(三)政策的传导机制遭遇到了挑战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是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通性偏好的途径;其二为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乘数效应来达到目的。这一政策传导机制是凯恩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正如卢卡斯所指出,凯恩斯没有考虑到政府决策中的私人依赖性。事实上,私人的经济决策会发生变化。这样凯恩斯经济学对于政策的效果就产生了高估,政府的政策不一定会达到其所要设定的宏观调控目的。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发展
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在结合马歇尔对于经济活动的微观分析,以及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发展。这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古典综合派对于凯恩斯在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所建立的就业理论进行了改进,他们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政策,增强来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适应性。第二新古典综合派改进了凯恩斯经济学对于经济分析只注重静态分析的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动态机制。新古典综合派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张,诸如在经济衰退是扩大政府开支和货币供给,在经济繁荣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给。但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张对于经济危机的防止上仍然显的无能为力,因此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批判。
篇8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外贸实际业务能力熟练”的人才。据了解,在每年的外贸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外销员资格、报检员资格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通过率99%,也有一些同学通过了“报关员资格”(全国的录取比率12%左右)的考试。2012年,在有70多所高校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本系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二等奖”和“校企合作奖”。
篇9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重商主义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
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员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历史学派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随着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边际效用学派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庸俗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帕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
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主义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维克塞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占有特殊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经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据此,他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新经济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50~60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
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因而,不仅在理论上彼此有争论,而且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经济学科”。
经济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奠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剩余价值学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并把每一部类产品的价值,分解为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所构成。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经济学学科分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愈来愈复杂、丰富,专业化程度愈来愈细密;同时,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也愈来愈扩展。一方面,从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经济学中,不断分化出带有应用性和独立的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学科内部各个分支相互交叉的学科,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彼此联结的边缘学科。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的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的学科。这样,就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类分支繁多的经济学科体系。
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门类:
理论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经济发展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它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政策提供历史背景。
经济史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别经济史(如中国经济史、英国经济史等),地区经济史(如欧洲经济史、拉丁美洲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以世界为整体,研究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按部门或专业来区分,有农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银行发展史等;按历史分期,有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之分。关于世界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实际上属于现代经济史范围。经济史如同理论经济学一样,要受研究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经济思想史或称经济学说史。它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所起的影响、所占的历史地位,以及各个人物、各个学派之间的承袭、更替、对立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
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学科。
经济学家比较注重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应用数学推导经济理论,建立数理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理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静态的、动态的、微观的宏观的经济模型。与之相联系的一个分支是经济数学,它侧重阐述现代经济分析中运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这实际上属于应用数学范围。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大体上可分为:
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
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
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
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等。
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篇10
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架、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在坚持其中最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不变外,其他课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在现行主干课程设置中,一是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不足;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特别是学生实习课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联系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仅在纸上谈兵,甚至有的满堂灌,讨论少。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缺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课程门数少,而且课时分配少。三是主干课程设置中数理基础课不足。高职院校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和数学,现代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理分析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中的应用。数理分析是研究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我国高校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比重小,培养的学生所学到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接触到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只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从现实经济运行中去调查研究,从寻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经济改革方案。四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课程。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经济研究人才,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现行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缺少方法论课程。
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主干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这里仅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2.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在此目标下各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反映不同的特色,如西北大学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普通班及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实验班,就各具特色。基地班以培养理论高职院校经济学研究基础人才为主要目标;普通班以培养具有高层次理论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试验班则主要是在数学与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交叉中来培养特色研究人才。
2.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千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方法和科学规范方面,同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将发展的政治高职院校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生动形象地教授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承认外国高职院校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等方面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盲目推崇、生搬硬套。要学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谣方经济的差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就是注重“中国问题的国际化”,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二是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是与高职院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