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护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症医学科护理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症医学科护理规章制度

篇1

1重症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概况

    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是以 患者为中心,护士为主体,通过多系统 数据共享,为治疗、护理等业务提供信 息处理支持的临床信息系统。该系统主 要由ICU患者床位管理模块、移动临床 护理模块、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护理管理模块5部 分组成,具体功能包括:直观地显示患 者的各种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和显示来 自外接设备的数据;正确识别患者以保 证医嘱的准确执行;提示护士关注高危 患者并采取措施;回溯查询既往患者的 全部数据。还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 与医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 电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连接, 实现危重患者的管理信息化,是保证护 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工具。

2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介绍

   2.1 ICU床位管理模块重症医学科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 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 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每天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 理服务,使用的仪器设备繁多,有大量 的统计工作需要完成,尤其是随着医疗 技术的发展,医院评审标准的建立,对 患者的各种信息统计工作要求更为全面 和具体。ICU床位管理模块的主界面可 总览监护病区状态,与医院的医嘱、电 子病历、手术麻醉系统连接,自动获取 患者的各种相关信息,可以自动按时间 和类型生成每日交接班需要的患者信息 类报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报表和工作 量报表。该系统可以进行患者、护理人 员、设备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通过数据 的采集,全方位实现对患者基本信息的 统计和记录功能,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 各种报表,进行各种工作量统计,将护 士从每天的各种工作量登记,各种仪器 设备记录本的登记、转抄工作中解放出 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的 时间还给患者。

2.2移动临床护理模块

    2.2.1实现药物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危重,情况复 杂,治疗项目多,用药途径多样化,用 药品种复杂化,护士每天面临巨大的工 作压力,在执行医嘱时易发生错误。我 院通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使 用,实现了护士直接在系统中对医生开 具的医嘱确认执行,打印各种治疗标签, 使用掌上电脑(PDA)双人核对药物,扫 描患者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医嘱 等功能,从而进行关键环节的控制。再 通过接收PDA的医嘱执行信息,将该 患者的用药信息自动记录到危重患者护 理记录单上,还可以按照药物用量,自 动按时段统计人量,并结合出量计算患 者的出人平衡情况,为医护人员及时了 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 数据支持,而且护士不再需要转抄医嘱, 防止了转抄可能造成的差错,同时节约了 时间,真正实现了保证用药各个关键环节 的正翁性防范护士用药失误,实现药物 医嘱的闭环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

2.2.2识别及警示高危患者,提高护士 风险防范意识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 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患者最佳保障,以期 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通过重症医学科 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护士可随时查看 每个患者的APACHn、跌倒和压疮评 分结果,从而能够及时对高危患者进行 预防和干预;同时在交接班中,系统每 天能够自动提取高危患者的信息,加强 了护士对高危患者的重视,达到了降低 跌倒或压疮发生率的目的;还可通过系 统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根据2011年卫生 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 细则(2011年版)》要求,多条件、多角 度地统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危重程 度及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2.3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重症医学科

    作为感染控制的重点科 室,无菌包的管理成为感染控制的重要 环节之一。供应室质量追溯模块将无菌 包的清洗、打包、灭菌、登记、发放、 使用、回收等每一环节用统一的标签 进行识别,确认和信息追溯等均进行 了流程的规范,如未按流程要求操作, 进行下一步操作时系统会自动报错,从 而达到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使用 无菌包时需要扫描包上条码再扫描患者 腕带,从而对患者和无菌包进行绑定, 当某个患者出现感染时,可追溯其所使 用的无菌包及同批次的无菌包,同时可 追溯使用该批次无菌包的患者,并可追 溯到该无菌包清洗、打包、灭菌、登记 的人员和时间,利于护理质量的追溯与 改进。

2.4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

    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是重症医学 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与数字化 医疗仪器(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 呼吸机),医院各类临床信息系统(如医 嘱系统、检验系统、移动护理设备、电 子病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局域通 讯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患者数据的高 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4.1自动采集并记录监测数据及呼吸 机设置参数等数据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重,需要血流动 力学、呼吸系统等多项指标监测,生命 体征变化快,需要护士频繁记录。ICU 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可实时自动采集患者 的生命体征、各项监测指标和呼吸机设 置参数等数据,并将数值记录到危重患 者护理记录单的相应位置上,自动描绘 各项参数曲线,对患者病情变化一目了 然,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按需 求设置记录的时间间隔。

2.4.2通过建立护理记录模板缩短护理 记录书写时间护理记录是护士针对护理对象进行 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它不仅 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 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的 法庭证据。目前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书 写不规范、记录缺失、记录不及时等问 题®。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不仅需要生 命体征、用药的记录,更需要护士对患 者病情观察的描述和各项治疗措施的记 录,护士完成这些记录需要有充足的时 间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传统手 工书写护理记录的方式不仅占用了 ICU 护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对各 种数据进行科学、有效、快速、完整的 采集'ICU临床监护信息模块将护士 常用的针对患者的一些处理措施和病情 描述制成模板,护士只须使用相应模板 并对其进行简单修改和填充相应内容即 可完成记录,使护理记录标准化,弥补 了护理记录不完善、不准确等缺陷,从 而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节省了 大量用于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

2.4.3 治疗和操作执行后自动提取相关 内容,防止遗漏记录顾秋迎等[4]曾提出,在使用重症监 护临床信息系统软件后存在漏记的问题, 漏记的内容主要为部分护理操作执行后, 护士遗漏了点击记录,如口腔护理、导 管冲管、床头仰角、尿色评估等项目; 有病情描述的部分需要手工输人,低年 资护士可能会出现录人不够准确的问题。 而我院的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在 护士手持PDA确认患者身份、执行具体 治疗和操作后,自动提取相关内容放在 记录中,避免了遗漏的发生,保证了记 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5护理管理模块 2.5.1护理人员的管理护士长将科室每名护士的信息输人 到护理管理模块中,内容涉及护士的基 本信息、职称、职务、学历信息、获奖信息、 科研信息、社会兼职等,从而实现对每 名护士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及科研 情况等的全面了解;可根据每天在岗责 任护士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分组,实施患 者护理工作;可在网上进行排班,方便 快捷,便于查看,并可实时统计护士工 作时间,以便统计护士的工作量,实现 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士可随时在网上 填写休假申请,护士长可以及时查看并 审核,将护士长“家长式管理排班”转 为人性化管理,达到护士满意,同时为 人员调配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5.2护理规章制度的查询科学、可行的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 人员的工作准则,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护 理安全的前提。但目前护理人员对护理 制度的认知和执行情况并不乐观。高荣 花等[5]2007年在医院管理年督导检查中 对11家医院包括护士长在内的55名护 理人员就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 查对制度等几项核心制度的知晓情况进 行考核,结果熟练掌握的人员不到30%, 大部分只是部分了解;在制度的执行上 仅仅局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印制 成册,没有形成依靠制度、规范、体系 进行管理的模式。因此为了提高护士对 护理规章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力,我院 的规章与流程形成了规范的体系,放人 护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护理规章制度 的电子化,同时护士可随时查看、及时 了解最新版本,保证各项规章与流程的 知晓和落实,规范了护理工作。

3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效果

    3.1给药错误发生情况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平 均每年发生用药错误为3例,自从使用 该系统后未发生过用药错误。

3.2书写护理记录用时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每 个班次每名责任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用时 平均为(76.60±10.37)min,应用后为 (44.28±9.43)min,前、后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t=16.299,P<0.001)。

3.3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 死亡率使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前危 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43 例/千日,应用该系统后下降到2.01例/ 千日;死亡率由7.98%下降到6.13%。

4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的体会

    4.1可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医嘱的正确 执行医嘱从开出到护士转抄,从转抄到 双人核对,从双人核对到执行,从执行 到完成后的记录,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多人操作,如何确保医嘱正确、准确、 安全的实施是目前护理同仁共同奋斗的 目标。而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可帮 助护士完成医嘱从转抄、核对、执行到 记录的全过程,并应用系统的报警和提 醒功能,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大大降低了在医嘱转抄过程中造成 的错误和不规范,优化了医嘱执行的流 程,从效果中可以看出,应用该系统后 未发生过给药错误,保证了患者安全。

    4.2可自动整合数据,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以危重患 者为中心,以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为主 线,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 护理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准确地记录 患者各项数据,并自动采集、生成各种 治疗护理记录。通过与床边监护仪的信 息共享,实现各种监护数据的自动采集, 减轻了 ICU护士的书写工作量。治疗及 护理操作执行后系统可自动记录,并能 自动统计患者出人量,节约了护士转抄 和计算的时间。通过护理记录模板的建 立,既确保了护理记录的正确性,又大 大减少了护士书写记录的时间,真正做 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实现了对危重患者标准化、规范化、流 程化的全程、全面监护,达到了李丽等M 所提出的应用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 使护士真正有时间为患者提供床边服务 的目的,提高了ICU护理工作质量和危 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3有利于对感染患者进行严格管理, 降低危重患者感染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 医院各种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可充分 共享资源,自动生成各种相关信息,有 利于指导护士及时发现高危患者。系统 中会标识高热患者,提示护士进行隔离 或体温监测;同时,ICU床位管理模块 可对感染患者进行标示,提醒护士在安 排、协调床位时,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当感染患者增多时立即处理,划分出感 染区域,做好区域隔离。通过标示,可 时刻提醒护士该患者为感染患者,有利 于感染控制,防止感染的聚集性爆发, 从而降低危重患者的感染率。

篇2

【关键词】 优质护理; 重症医学科; 满意度; 院内感染

重症医学科是2009年卫生部新设的科室,其主要负责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2009年3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8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其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4例患者,男52例,女32例,年龄36~69岁,平均(53.6±4.8)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4例患者为危重症孕产妇,21例患者为急性脑血管意外,25例患者为急性左心衰,24例患者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所有患者均为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治疗。

1.2 优质护理措施

1.2.1 强化服务意识,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过往护理人员只是简单地按照医嘱来完成工作,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性。优质护理是时刻为患者着想,应主动为患者服务。故在开展优质护理时应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全心全意地位患者服务。笔者所在医院定期组织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服务意识的培训,让所有护士人员都认识到现今的护理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掌握优质护理的概念,满足患者的各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1]。

1.2.2 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熟练各项操作技能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都是危重疾病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时应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故护理人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起到关键效果。重症医学科患者疾病严重,如再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会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故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导致疾病恶化[2]。

1.2.3 强化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患者患病严重,心理负担很大,其既担心疾病会严重危及生命,又会担心因治疗而花费巨大,给家人带来负担,从而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甚至厌世的想法。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在治疗中给予积极配合,促进疾病痊愈。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安抚患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勇敢地面对疾病[3]。

1.2.4 评估患者疾病情况,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疾病都各不相同,故患者入院后应首先对患者疾病进行 评估,在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的护理方案。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才可促进患者疾病早期康复[4]。

1.2.5 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疾病情况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输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常规护理操作。对患者的病室应定期进行消毒、通风、清洁工作。患者的应保持舒适,定期给予患者进行拍背、翻身,辅助患者进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患者出现褥疮的并发症。患者疾病严重,发展迅速,变化快,故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疾病情况,出现情况时应立即上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5]。

1.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患者疾病严重,很多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以支持患者。并应注意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等情况,及时纠正异常紊乱状态,防止酸、碱中毒等并发症。定期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检查,了解患者情况以给予其调整。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优质护理实施前及实施后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010年、2011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后,84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为(98.6±1.1)%,实施前调查问卷满意度为(89.8±4.3)%,满意度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患者都为疾病严重患者,患者疾病变化快,发展迅速,需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本组资料显示,给予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给予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不但需要自身的服务意识发生转变,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技能,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全心全意地位患者服务,从而取得患者的信赖,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给予重症医学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订方案,此措施可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盛祥文.门诊优质护理服务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8.

[2] 於军兰.深化优质护理服务[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5):12.

[3] 潘宝娟.我院门诊药房规范操作与人性化服务之契合浅析[J].中国药房,2011,22(29):23.

[4] 袁芳,陈丽.支助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J].护理学杂志,2011,9(19):45.

篇3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丁兆红,杨延民. 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8):104

篇4

【关键词】:护理;学科体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1学科及相关概念介绍

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门类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共有包括医学在内的13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是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的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如医学门类下有包括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如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包括内科学等18个二级学科.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设置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目录为依据,二级目录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与调整[2G4].

2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的研究进展

在护理学未成为一级学科以前,就有专家曾经提出将护理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同时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设置为护理学二级学科[5].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提出了护理学学科范围,包括内、外、妇、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14个研究方向[1].随后,国内各护理学学位授予单位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各抒己见,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胡伟力等根据社会需求、国情特点提出可设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灾害护理、心理卫生护理、护理教育与管理等二级学科[6];川北医学院根据培养需求,结合该校经验,自主设置了急危重症护理、外科消化疾病护理、内科慢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等目录外二级学科[7];赵秋利等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护理学二级学科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开展的专科领域进行研究,专家公认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为护理学二级学科;对于是临床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还是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专家的态度各占一半[8];张艳等通过研究确立了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标准,立足当地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中医护理学、军事护理学、母婴护理学等10个护理学二级学科[9];苏芳等通过对201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招生方向设置比例较高的为成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精神心理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不区分研究方向以及科学学位的母婴护理学与人文护理学和专业学位的儿童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研究还进一步指出,需进一步探讨招生方向是否满足二级学科的纳入标准[10].

3我国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构建思考

3.1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的意义

构建护理二级学科体系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学科结构调整,完善护理高等教育结构层次;②有助于护理的专科化发展,不断扩展护理学研究层面,在特定领域或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11];③有助于明确硕士、博士培养的目标、方向、层次和规模,培养护理高层次人才;④有助于促使护理学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护理学科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12G13].

3.2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缺乏学科目录指导和相关制度.二级目录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学科目录自主设置与调整,但是国家的学科目录中护理学一级学科下并无详细二级学科目录,对学位授权单位构建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指导不明确.此外,应成立护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定护理二级学科体系构建及建设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指导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护理二级学科.②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以经验居多,对学科基本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极少运用实证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较弱.③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受重视[14].目前,我国多数护理硕士、博士授予单位对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未能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撰写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论证方案—组织专家论证的程序进行,导致二级学科的设置随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篇5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缺陷控制

Implement nursing risk management,Control nursing defects

DU Bo,ZHANG Yuan.

The Kunm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void nursing risk effectively;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nursing defects and nursing disputes, to provide the patients with safe and ordered nursing care.Methods Review the typical cases of nursing defects which happened in the Cardiology Department in the last five years;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ir occurrence and formulate precautionary measures.Results We had reasoned out four main causes of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defects and formulate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Conclusion Only by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defects and persistently improving prevention devices as well as fully carrying out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we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nursing defects.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Defect control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具有风险[2]。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就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心内科由于病种特点,加之多为高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缺陷、纠纷的风险较他科大大增加。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行为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控制护理缺陷发生的重要手段[3]。

1 典型案例

①2005年3月,晚班护士误取5%新洁尔灭溶液为一昏迷患者行尿道口护理,致患者会阴皮肤发红,包皮高度水肿发亮,经家属提醒,再次核对后发现取错(经积极采取措施后患者包皮消肿,会阴皮肤恢复正常);

②2006年8月,午间护士接诊急诊科送入的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准备溶栓过程中)患者发生呕吐,相继出现休克征象,在遵医嘱准备吸痰过程中,护士耗时较长,对电源、吸痰管连接动作不敏捷,家属不满,辱骂护士;

③2006年11月,夜班护士交班,一心力衰竭患者右足内踝处输入多巴胺,周围皮肤“稍发白”,但“可见回血”,白班护士未引起重视,致患者右足内踝皮肤坏死5 cm×4 cm;④2007年5月,一高龄心力衰衰竭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护士行尸体料理后先后两次“催促”家属“拉走尸体”,家属对护士言语、表情不满,殴打护士;

⑤2008年2月,一实习护士误将35床输液氨基酸错加至36床,刚打开调节器即发现,慌忙中急寻老师“商量对策”(未妥善安抚、处置患者),患者关闭调节器举着输液瓶至医务科投诉;

⑥2009年1月,一低年资护士协助一失明患者如厕,在门外等候时,患者跌倒致头皮裂伤,家属投诉。

2 原因分析

2.1 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个别护士自律性和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慎独精神,不能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势必导致缺陷发生。

2.2 专业技术不过硬,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若不重视自身继续教育,就难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导致工作压力加大,也增加了护理风险系数。调查显示,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发生缺陷人的护龄、工作经历和职称密切相关,护龄和职称越低,差错发生率越高,这与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经验有很大关系[4]。

2.3 缺乏有效沟通

告知行为不规范,告知不到位,语言或行为不当,医护人员与患者未达到良好的沟通,也是造成护理纠纷的重要隐患。

2.4 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临床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纠纷隐患认识不足,在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忽视了患者知情同意、安全治疗等合法权益,一旦出现护理缺陷,则处于被动地位。

3 防范措施

3.1 健全科室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3.1.1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护士长负责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必须具有高度的风险管理责任意识,将护理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定时分析科室护理安全现状,罗列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断找出隐患并采取相应对策。

3. 2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细化科室相关护理制度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多习惯于按医嘱机械工作,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的工作,而忽视病情观察、输液巡视等无形的工作。为此,科室修订了护士各班工作流程,突出了护士首要工作是观测、记录重患者病情;细化了输液巡视签字制;规范了急、重症患者抢救时护理配合流程。

3.3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护士应定期检查,对抢救设备、护理文书、危重患者、各种导管等进行监控[5],发现安全隐患时,积极查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发生缺陷、纠纷时,进行认真分析,是管理制度不健全、还是执行不力,或是护士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还是护士技术能力不高所致,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后,采取相应对策,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科室的相关规定。

3.4 加强护理管理,落实规章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常因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而发生护理缺陷,引发护理纠纷。尤其在病情急、护理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常会发生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如查对不认真、用错药、未严格观察用药效果等。科室制定了有效的考核措施,加大考核力度,以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强化急救意识,保证在急、重症抢救过程中动作敏捷、表情到位,设备及时、准确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实习生带教制度。

3.5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3.5.1 不断加强护理业务技术培训 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加之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护理人员只有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努力参加医院各种业务技能培训,同时自觉加强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才能提升服务能力,适应人们高期望值的需要,适应护理学发展的需要。科室规范了新入科人员、低年资护士培训制度,对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进行系统的培训、考核,确认具有胜任该专业能力后方可上岗,避免因技术不熟练而延误救治。

3.5.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

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医护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自律、慎独和无私奉献[6]。护理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责任心,主动、自觉、认真地履行工作职责,追求患者利益最大化[7]。在日常工作中,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讲究语言艺术,注意说话的语气及表情、眼神等,学会换位思考,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发生缺陷、纠纷时,首先要安抚患者,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补救,把损害降低到最小,态度要诚恳,不要找客观理由。

3.6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只要护士违反和护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标准,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如三查七对)或有瑕疵的履行注意义务(如未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其行为就存在过失[8]。科室经常组织护士对医疗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及时通报其他医院、其他科室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护理纠纷的分析会,使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常规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护士长要注意关键环节(交接班、危重症患者抢救等)、关键人员(实习护生、新毕业护士、危重患者、特殊患者等)的管理,防范护理风险,加强护理安全。

护理缺陷的控制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防范和减少缺陷是体现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认真分析缺陷原因,持续改进防范策略,全面落实防范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1(7):405-406

[2] 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4] 刘建丽.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护理缺陷.首席医学网,2008年6月15日.

[5] 周碧月.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319-320.

篇6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其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病区收治的患者。危重病的监护与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临床学科,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做好各环节工作的风险监控,提出预防措施,对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医院综合性ICU护理中存在的或潜在性护理风险问题对ICU风险的防范做出研究和探讨。

1 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危重病人大多是神志不清,行动不便,会发生意外坠床,特殊的外出检查时心跳、呼吸的停止;约束带固定或是被动形成的压疮;院内感染;多种药物的运用;大型检查与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各种侵入性操作导致感染或误伤其他脏器或患方原因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

1.2 非计划性拔管。ICU患者多管道护理已成为重点,造成患者非计划拔管主要因素为:患者病情影响,烦躁,无适当镇静,约束带约束不当,管道固定方式欠妥,不牢固,医疗护理操作失当带出管道,健康教育不到位等。

1.3 护理技术因素所致风险。 由于ICU护理工作量大,基础护理繁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常常过度疲劳或紧张,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意识下降,而产生如下情况:一时观察病情不仔细,以致忽略重要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二是由于ICU个别新护理人员上岗时间短,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临床抢救经验欠缺,导致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影响抢救质量。

1.4 环境因素。 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否则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5 信任危机所致的风险。由于ICU不能有家属陪伴及患者病情因素,个别病人家属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担心医护人员的治疗水平和看护能力,个别病人和家属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赔偿。

1.6 护理记录存在的风险。.护理记录常存在以下问题:医疗记录时间不统一;内容不相符;护理记录涂改现象多,书写字迹不清晰;缺乏专科特色,重要病情变化;护理措施记录不完整,甚至无记录;护理记录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 ;签名不规范或代签名现象时有发生 ;存在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不统一现象,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等

1.7 其他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都是增加护理风险的因素,不仅是发生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威胁患者的安全。ICU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也会导致风险。ICU患者因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导致的不幸状况时有发生。

2 ICU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建立风险监控组织,完善各种操作规程 对事故的好发点,重点环节要把好关特别是危重患者抢救,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护理风险预防与环节质量管理密不可分。护士长对管理过程及护理工作相关信息要有通盘的了解,洞悉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这样才能将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识别出来。作出处理。

2.2 严格上岗培训制度 ICU护理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工作量繁重的医疗性工作。因此,要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持续的急救护理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此外,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也是防范护理纠纷、减少风险的重要条件。增强法律意识,使护理人员明确角色责任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要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每项操作和护理的具体当中,对己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教育素材,进行风险意识教育,要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注重落实 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事故的保障。管理中要重点完善并落实护理监控制度,从系统内部的运转上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

2.4 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信任 ICU患者不仅身体上陷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着压力。ICU的管理模式是封闭的,且没有家属陪伴,在加上进ICU的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大多为突发事件,突然由健康变为危重患者,其患者家属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往往表现为急躁、情绪失控,极易引发纠纷,此时应和病人家属加强沟通协调。患者从进入ICU开始,医护人员就要向患者及家属告知ICU规章制度及患者病情,向家属讲解ICU不能留陪伴及探视时间、制度,探视时由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陪同,负责介绍病情及治疗情况,解答家属疑问,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任何不满和问题,或医患双方发生纠纷、产生矛盾、出现纠纷要及时回应,由上级医生出面妥善处理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对于不同患者及家属可根据他们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准确判断患者及家属所要表达的意图并及时给予解答,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疾病痛苦,同时对一些特殊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或投诉要注意收集资料,留下有利证据。

2.5 提高护理记录水平 (1)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在护理书写记录中遵循“三个随时、三个重点、三个不能有”的原则,即有问题要随时记、病情变化要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要重点记录客观事实、记录护理行为、记录护士确实做过的事情。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词的记录不能有。(2)加强医护交流,避免出现记录不符 。医护双方对患者资料来源的误差及医护沟通不及时是造成记录不符的原因。对于关键性的语名及数字护士应先同医生核查后再记录。发现书写记录中存在不一致时,应及时找医生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书写时应做到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3)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管理常抓不懈。 ICU成立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小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要由护士长和组长经常检查,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记录,随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萌芽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如业务学习、科室或院内护理记录评比等。

总之,在ICU护理工作中,根据“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要及时有效的识别护理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提高各级护士风险意识,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病情观察及服务到位,落实各种核心制度,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使事故发生率降低,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余珍华,魏彩虹.ICU病房护理风险与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02~1603.

[2] 翁莉群.孔红武.持续质量改进对ICU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07,13(6):742~743.

篇7

在临床ICU的管理当中,细节管理是一关键环节,对于提高ICU的临床治疗护理水平、切实减少护理缺陷和纠纷、确保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几年来,我们将细节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现将我们的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ICU现开放床位13张,平均每年收治600余名危重症患者,包括各种疑难大手术后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在岗护士18名,护理员4名,其中护士长1名,护理组长4名;本科毕业14名,大专毕业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9名,平均年龄27.1岁。

2 细节管理方法

2.1 树立细节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进行细节管理的保障和前提。我们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了ICU工作制度、ICU工作人员职责、ICU工作指南、ICU护理常规与护理流程。护理流程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流程、护理工作流程、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流程,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使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一套符合ICU病房实际情况、可操作量化、各司其责的管理制度流程,让每一个护士有章可循,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持续化、系统化。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分层培训和考核

对护士按照毕业年限进行分层培训和考核。基础培训强调“三基训练”;专科培训强调从技术细节上进行培训;护士法律法规培训强调制度的落实与“慎独”精神培养;培养制度落实从细节做起,质量管理从细节监控。

2.3 细化优化基础护理流程

对ICU的病人强化和细化基础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护士长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流程培训,通过现场示范和演示使她们掌握流程并严格按此流程操作。做好护士入科培训,将基础护理流程列为ICU岗前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使每位新职工、实习护士上岗前均能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同等重要的意识,入科后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手把手带教。对基础护理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每天6:30~8:30集中进行基础护理,内容包括:洗脸、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更换床单位及衣裤等,每周三床上洗头,16:00口腔护理、会阴护理;20:00足部护理,对各类导管及引流袋的护理方法、更换时间和更换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护士长监督考核执行。

2.4 细化对压疮的预防、评估与上报

对所有进入ICU的患者均进行皮肤情况评估:对未发生压疮的患者做好危险性评估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入ICU有压疮的患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新入、转入、手术后回ICU的患者如何与相关科室进行皮肤的交接与记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5 细化护士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强化安全管理

重点是病情发生变化前预警细节、非计划性拔管与脱管预警细节,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法律、法规、规章与流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在做每一项护理工作时都从细节上思考,增强护士的责任感。

2.6 细化ICU危重患者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

重点是书写内容与书写格式上。强调危重患者记录书写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性。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体现护理记录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使危重患者记录更加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2.7 细化ICU抢救物品与仪器设备的管理

所有仪器设备给予定位放置、专人管理,班班交接,及时补充,每班登记使用时间和使用情况,对仪器设备安排专人定期维护保养并进行记录、登记,消除隐患,安全使用,始终保持所有抢救物品与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8 细化环节管理。

“抢救”属于一项团队行动,而团队成员配合是否默契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抢救效果[2],护理工作中常会遇到影响护理管理的不安全因素,如夜班工作忙乱时、护士过于疲劳时、大型抢救时。为此,重点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的管理,加强对节假日、周末、夜班等重点时段的人力配备,实行弹性排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保证人力的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加强对责任心与能力不强、新毕业、转科、进修等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密切注意高危环节,随时监管。

3 结果

以病人为中心,促进持续改进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持续质量改进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3]。。通过实施和注重加强对ICU的细节管理,进一步培养了护士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临床思维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加强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了护理缺陷与纠纷;使ICU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质量、患者满意率等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规范了ICU的各项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88.

[2] 洪玲萍,李香琴,王采芽,等.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减少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漏收费[J].护理学报,2007,14(7):4243.

[3] 黑莲芝,李琛.持续改进在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3C):823824

篇8

重症监护病房即重症加强治疗室(ICU)最早于1958年成立于美国,ICU是临床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重症监护的目的: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连续评价器官功能状态、指导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发现高危因素、评价加强治疗疗效、实现滴定式和目标性治疗。

重症监护的专业特征:①重症监护的早期可预见性:重症患者疾病发展迅速,病程变化多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因此,通过疾病的早期预测,实施积极的预防策略;如严重感染患者一旦出现血压降低,则提示患者已进入休克抑制期,治疗困难,预后凶险,若能够在休克的代偿期早期预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有可能早期逆转休克的发展,明显改变疾病的转归,这类患者在常规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出现改变之前,组织低灌注与缺氧已经存在,乳酸水平可能已经升高,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4mmol/L,病死率达80%,因此,乳酸值及其清除率监测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疾病发展的早期指标,指导重症感染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②监测手段的适用性:选择恰当的监测手段,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前提;如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比监测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更易准确表示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及每博输出量变异度(SVV)等容量指标。③监测结果测量的准确性。④监测的动态和连续性:重症患者往往器官功能已处于储备功能耗竭或接近耗竭的状态,病情变化迅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连续、实时和动态的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可对治疗进行准确的评估。⑤测量结果的可翻译性,即在病理生理基础上监测结果的准确解读。⑥测量结果对治疗反馈性:评价和指导治疗是重症监测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获取准确监测结果,全面分析病情,以此指导治疗,同时对治疗的疗效或反应进行监测,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实现重症患者以“滴定式”“目标性”为特征的“监测-治疗-监测-治疗”的新模式;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针对病因不同的ARDS患者,ARDS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呼吸力学、肺功能、肺顺应性和肺气体交换的改变,不断调整机械通气方案,实现小潮气量、高频率和气道平台压不高于30cmH2O的治疗目标。⑦监测范围广覆盖性:重症监测已从过去单一的器官功能监测横向发展为全身各系统的综合性监测,目前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的监测涉及呼吸、循环、肾脏、肝脏、胃肠道、神经系统、血液、代谢、营养、免疫等多方面。⑧全面的生命信息监测:重症监测的内容逐渐从最初的器官水平功能监测,深入的组织水平,监测项目从单纯的生命体征监测扩张到营养与代谢、内环境、电生理的领域,逐渐向生命信息的全方位监测发展,为疾病的评价和疗效的评估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

重症监护病房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和护士,护士/患者比例高。②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仪器和治疗手段;如:有创心血管检测、辅助呼吸支持及营养支持等。③可以应用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治疗,能体现出检测性、治疗性、科研性三大特征。

重症监护病房的规章制度:①医护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②ICU患者出入登记制度。③三级查房制度。④消毒隔离制度。⑤抢救制度。⑥医疗文书书写制度。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⑧ICU诊疗护理常规。⑨ICU质量评估上报制度。⑩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重症监护病房的噪音控制:ICU应安装噪音检测装置,白天的噪音控制在45分贝(A)以下,傍晚40分贝(A)以下,夜间20分贝(A)以下。

重症监护病房的探视制度:ICU病房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允许病员家属定时探视,1~2小时/次,2~3次/周;探视需带口罩、帽子,更换鞋套,穿隔离衣;患传染病家属及儿童禁止探视。

重症监护病房的房间及设施要求:每张床占地面积比普通病房的要大,一般宜10~15m2,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有床挡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元常规设置床边监护仪、呼吸机、简易呼吸囊、输液微泵、滴注泵、肠外营养滴注泵、降温毯、医院中心控制的管道供氧、真空负压及压缩空气装置、手电筒、听诊器、常规急救药品、床旁近处有多个不同制式插头的电源,床边应配有洗手池,以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床边操作;有条件的还应配备除颤仪、心电图机、气管导管、喉镜、血液滤过或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床边X线机、便携式B型超声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等。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中心监测站:原则是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带,以护士站能直接观察到所有病床的扇形设计为佳。内设中央监护仪兼记录仪,电脑、电话;为存放病历夹、医嘱本、治疗本、病案报告本等各类监护记录表格所在地。

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患者主要来源于急诊室、绿色通道、手术室或院内其他科室无法提供高级呼吸支持或需两个、两个以上器官系统支持的患者;①急性可逆性疾病,ICU可有效降低死亡率;②潜在的或已形成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危患者,ICU可有效的防止和治疗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③某些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期,ICU可以帮助其渡过危险期,恢复到原来的慢性疾病缓解期状态,具备一定的效益;④其他疾病的不可逆恶化期或恶性肿瘤的终末期,ICU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不建议收入ICU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转入基本的交接班体检:①意识状态、昏迷程度、瞳孔直径及光反射、肢体活动状况及病理征。②体温、血压、脉搏、心电图、周围循环。③呼吸状态、吸入氧条件、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结果。④血糖及电解质最近一次检查结果,现有静脉通路及输入液体种类、滴入速度、治疗药物。⑤各种引流(胸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等)是否通畅、量及颜色、注意单位时间内的明显改变。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监测内容:①一般项目: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尿量。②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和测压: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③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乳酸浓度、胃黏膜PH值。④呼吸功能监测:潮气量(VT)、呼吸频率(f)、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呼气末正压(PEEP)。⑤尿液检查:尿量、尿色、尿比重。⑥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白蛋白测定、血清蛋白试验、凝血功能测定、血氨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测定等。⑦神经系统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形状及光反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节律、有无呕吐、Glasgow评分。⑧特殊检查:颅内压测定、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脑多普勒超声。

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基本操作技能:①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监测术。②洗胃术。③气管插管术(经鼻、经口)及气管切开术。④机械通气术。⑤深静脉置管术。⑥心肺脑复苏术。⑦电复律术。⑧肠内营养术。⑨胸、腰、腹腔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⑩床旁血液净化术。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转出标准:生命体征稳定,各监测指标无异常且稳定72小时。

篇9

【关键词】 护士长 护理纠纷 作用

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的科学[1]。而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及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意识明显提高,护患纠纷日益增多,处理难度大。护士长作为临床最基层的管理者,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地预防和降低护理纠纷。现将常见护理纠纷的类型及纠纷中护士长的作用介绍如下。

1 护理纠纷常见类型

1.1 护理质量引起的纠纷 (1)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如巡视病房不及时,没有按照等级护理要求执行一级护理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重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发现;输液发生药液外渗引起并发症。查对制度不严格,使三查七对制度流于形式,出现打错针、发错药,输入有杂质的液体。(2)医疗护理知识欠缺,护理技术、专科技能不熟练。如静脉穿刺未能一针见血,尿管插入深度不够就注入气囊,致尿道损伤;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急救仪器、设备不能熟练使用或不能正常使用,引起不满,导致纠纷。

1.2 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 护患缺乏沟通,是引起纠纷的主要因素。文献报道,因语言诱发的纠纷占17%。表现在语言的不规范,态度生硬。护理人员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解答或解答简单,甚至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特别是中午或晚上值班护士少,工作忙时更换液体不及时,病人的呼叫未能及时应答,又没有耐心做好解释,引起病人不满。

1.3 医疗费用引起的纠纷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原来的“公费”医疗一去不复返,病人对自己的费用高度重视。但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病人对收费项目的不了解。护士计价时的误操作,医生未能及时停长期医嘱而多产生费用。这也是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1)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对各种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及时,不完全,不准确,出现纠纷时不能提供有力的法律证据。(2)在实施护理操作时不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或在病人面前与他人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

1.5 病人方面的 (1)因病人或家属的认识和专业知识局限,导致他们认为医疗护理后果系非正常的后果,从而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纠纷。(2)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上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病人和家属一旦认为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时,就会产生投诉动机和行为,甚至想以纠纷为借口谋求经济赔偿或达到不交或少交医疗费用的目的。

2 护士长管理中的作用

2.1 严格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责任 护士长认真指导护士遵守医疗护理制度及规定,时刻提醒护士将各种制度当作法规去履行。在护理实践中,按照分级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明确各班次,各岗位、具体事、具体人的责任,特别要明确分级护理内容。注重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的管理,做到100%的准确到位,完好。

2.2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护理工作是一项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服务,护士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种疾病的临床护理经验,还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2]。因此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鼓励护士在全院的技术操作比赛、知识竞赛中拿名次,利用晨间提问、科内业务学习,护理查房以及参加医院开办的各种讲座,使全科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

2.3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进病人的信任感 开展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注重护士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护士的言行、举止,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以亲合护患关系。

2.4 加强护理管理,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 根据科室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堵住漏洞和盲点。发生护理纠纷后,护士长作为管理者,挺身而出,竭力制止事态的发展。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经过,仔细听取病人及家属的申诉。属于护士技术问题或责任心不强的,要敢于承担责任;属于服务态度差的,要向病人当面表示歉意并及时纠正;对无理取闹的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必要时按法律程序解决纠纷。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提出防范措施,可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教育,强化护士法制观念 护士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法制观念,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与法律的相关文件,尊重、熟知病人的权益(十项基本权),使护士掌握如何维护病人的权益和尊严,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法律问题,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护理记录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2.6 善于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护理纠纷 护士长是护患沟通的桥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及时处理潜在的护患纠纷,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纠纷发生时,在面对病人及家属时,利用护士长的威信,采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耐心沟通,使纠纷防患于未然。

3 小结

护士长是护理队伍中的骨干,也是科室管理的领头雁,护士长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护理纠纷防范中举足轻重。我们医院在推行星级护理服务中,本着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护士长善于发现护患纠纷苗头和具备解决纠纷的能力,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有效地减少了护患矛盾,化解了护理纠纷,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由原来的92%上升到99.8%,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3]。

参考文献

[1] 谢红莉,张秀华,王爱华.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持有原则[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0):32~34.

篇10

【关键词】 护士素质;护理质量;儿科

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业务面广、技术性强,医院感染控制要求高,无菌操作要求严格等特点[1],儿童患者在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更不是成人的缩影,故不能单凭成人的护理知识来解决儿科患者的护理问题,儿科护士除了热爱本职工作,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儿科护理专业素质,如此才能做到尽职尽责,胜任儿科护理工作。

1 科学管理、人人做好小管家

护理工作绝大部分是管理工作。每个护士都是一个“小管家”,儿科护理也同样离不开管理,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生儿相关疾病诊疗仪器的增多,多功能监护仪、各种电子仪器的应用,给儿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人、财、物只靠护士与总务护士是不可能管好的,只有人人参与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儿科病房的管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2]。如治疗护士对各类仪器的一级保养;责任护士(组长)整个病房的头皮静脉穿刺;护理班对眼部、脐部、等护理;书写护理文书等单项进行全面负责就是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能力,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工作的忙乱,甚至影响儿童的诊疗效果。

2 耐心细致的病情观察

儿科患者的诊疗、护理和抢救要求分秒必争,只有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才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即使是年长儿,也因限于理解能力与观察力的不足,而不能正确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观察病情的技巧十分重要,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从中察觉病情变化。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细致、准确,时间就是生命,不贻误时间、不贻误病情,是病情观察的主要原则;其次,观察病情时要十分认真、仔细、不遗漏、不忽视病情变化的任何细小环节;遇急危重症患儿时,抢救人员的到位,药品、抢救器材的准备,抢救中的配合,抢救中的各种技能快、准、轻、稳的应用,为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四勤”即眼勤、手勤、嘴勤和腿勤,积极主动,在保质的前提下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3 过硬的技术,扎实的基础

儿科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工作原理,简单故障的排除以及维修保养知识,避免人为损坏,以延长使用寿命。要做好儿科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除了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关心体贴患者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要求对各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要以娴熟的技能完成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其技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小儿患者血管纤细,脆弱,活动度大,患儿又因恐惧哭闹而不配合,给穿刺带来困难。儿科护士必须熟悉头皮、肢体、躯干各部位静脉的名称、位置、走向以及血液循环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穿刺时,要结合不同患儿的血管特点或生理变异,看清血管走向,摸清其深浅粗细,然后选用其长短,大小及斜面均适宜的针头进行穿刺,要求部位恰当,目标准确,动作稳、准、轻快,力求一针见血,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和患儿的痛苦,尽量避免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引起的不良刺激。并不断加强三基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并发症及转归,了解常用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可能引起的不适。

4 掌握儿童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能力

儿科护士除了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按年龄段分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全面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身心状态,运用各种新技术及健康宣教,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主动与医生、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完成治疗、护理,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支出。

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技能,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外,还必须学习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还要了解艺术,美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对患儿施行全面的、优质的身心护理,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