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惯性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惯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中的惯性的教学中,课本首先便给出了惯性的定义: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之后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这两个实验,以此验证一切物体均有惯性。这节课里对于惯性的概念只是比较粗略的带过,而且是先给理论,后实验,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课程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不易接受,难以对惯性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感受到的知识内容比较贫乏,需要教师多加补充说明。不过笔者认为在惯性教学中充分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学习效果会翻倍的好。以下略举几点:
一、在导入新课之前,以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景进行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一人在奔跑之中,忽遇障碍物挡住脚,此时人会向前还是向后倾?为什么?
(2)在公车上,当司机突然刹车时,人向前倾还是向后倾?为什么?
(3)在静止的车内用细绳绑住一颗小球,悬挂在车内的把手杆上,当车子开动向前时,此时小球是向前还是向摆动?当车子突然停下时,小球又做怎样的运动(向前还是向后摆动)?
(4)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相撞时,车内的饮料罐会向车前方飞出还是向车后方飞出?为什么?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熟悉但却不知道其中原因,暂时无法解释,营造了一个个的疑团,从而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由此而导入新概念“惯性”的教学。
二、把课本中关于惯性的两个实验当作课前导入实验来做,教师先不要讲解惯性与惯性定律,而是先做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弹尺子实验中,先不要讲解,演示实验做完后,提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会掉到地上?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学生也许分析不出来,教师不要急着解释,先让他们着急着急,让问题与疑惑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再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得出结论:静止的物体有继续保存静止的特性,并让学生亲手再次做实验,充分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学习内容也变得有趣而丰富。同样,对于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的实验,也是同样采取先实验后提问,再由师生共同总结的方法,教师只做蜻蜓点水般的辅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并亲身体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具体施教方法:教师出示锤子,捶头在上,锤柄在下,将锤子的锤柄迅速向地面撞击,此时锤头套紧了,提问:为什么会这样?接着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找出原因,并且总结。
最后结合课本总结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叫做惯性。
三、以举例来解释惯性定义
在惯性教学中,由于惯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学生较难理解,课本内容缺乏探究性,是直接给出定义,再进行实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往往还有诸多理解错误的地方,在该节教学中也应补充各种关于物体具有惯性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这个例子补充说明也可以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以一边提问一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遇到的惯性现象:
(1)行驶中的汽车,即使紧急刹车,车子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之后才能停下,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后与老师一起总结:车子之所以在急刹车之后,还需要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停下这正是物体具有惯性的一种表现。
(2)匀速行驶中的火车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车子有人向窗外丢出一个球,请问这个球会落在丢出处的前方还是后方?(以火车前进方向为前方)
(3)为什么静止的汽车,发动后即使加大油门,也还缓慢运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走得快?
(4)货车司机急刹车时,车轮子不动了,可是整个车子还要往前平移,在路上有明显的摩擦移痕,是为什么?
(5)在匀速行驶的火车内,一旅客向上抛起一个苹果,请问苹果掉下来之后会落到旅客刚刚抛出的手上还是落到别处?
诸如此类问题教师可在提问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联想能力等等,是探究性教学实行的目的,也是物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的一个方面。
篇2
1.转变原先陈旧的德育教育观念
初中教育观念是人们对初中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认识,现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德育目标具有盲目的缺陷,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时间以来,大众受那种“注重智力而轻视品德培养”的传统初中教育观念所制约。正因如此,想要增强德育实效性,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和认知态度。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各方沟通,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良性教育互为填补,形成有力的支撑。而对于班主任,重要的是加强与家长联系,尽量能够定期与家长谈话,让家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在学习以及品德方面的成长情况,并且根据学校各种学习重点,确立家庭在教育中的任务,相互弥补缺失。通过子女的不断成长,影响家庭价值观、品德观;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渐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2.在班级中,班主任应当以自身为榜样,信任、宽容正在关键成长期的学生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充当的是亦师亦友的角色,摆架子则会失去学生的信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的权益。面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虚心聆听,平等对待,公平地判断学生的想法与行动。帮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与此同时,初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其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批评反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应有广泛的了解,因为它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紧密相连的。对体育强手、文娱能人以及专项能力卓越的学生,应提倡其在兼顾学业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及学校和校外比赛,为班集体以及自身争取荣誉。在活动的参与中,教师应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积极竞争、永不言败。
二、初中班级班务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在班主任的班务管理中,存在着在班务管理中缺乏计划性以及有效性的问题。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数量多并且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班主任对班务管理缺乏计划性,必将会给班务管理带来诸多困扰。在初中班务管理中,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因材施教,推行先进班务管理模式。初中班主任要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身在班务管理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将学生的心绑在一起,真正地实现班务管理有条不紊。三、初中班主任在面对复杂的班务管理上应当运用的策略
1.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
初中班主任,无论从专业教学知识的方面,还是从社会生活经验的方面来说,他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初中班主任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团结、关爱并且鼓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实现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2.组织优秀的领导集体
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样离不开其所组织的领导集体,其好坏对班务管理影响深远。
3.有效合理地制订班务管理计划
有了班主任积极的主导作用,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还需要合理的班务管理计划的后续支持。在初中班务管理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让班务管理计划能够有效地真实地反映出初中生对现实教育的需要。同时要以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综合不同的管理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各种班务管理计划。除此以外,在制订合理的班务管理计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切实提升初中教学任务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
[2]於进华.班级管理也需创新[J].师道,2005.
篇3
关键词:纺织行业;集中处理;污水处理
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并体现行业集体优势,工业园区模式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模式为污水集中处理提供了可能,而且集中处理给园区内企业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费用,因此,在当前环保政策引导下,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发展较快,不过,对于纺织行业来说,纺织工业园区内企业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异性较大,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一直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选择探讨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期望能为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提供一些帮助。
1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简述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就是将工业园区纺织行业的污水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涉及厂址选址、工艺设备的选择、相关运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各项指标的考核。一般来说,厂址的选择及规模确定都是工业园区及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工艺选择方面,集中处理技术中前期预处理阶段很重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预处理工序,而且后续处理范围要宽泛。集中处理就涉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彼此之间的合作,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中两个单位之间运行规章制度成为必要内容之一。
2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置存在优势,可是在实际运行过程,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2.1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选址规范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的厂址选址、运行规模等方面基本基于建设设计时工业园区的情况,很少顾及工业园内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设计规模过大,大量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反而提高了污水处理成本,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集中处理规模小,影响污水处理的质量。同时,纺织行业引入企业不规范,没有考虑已建集中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引进集中处理不能胜任或者处理难度较大的污水来源者,这势必影响污水集中处理的效果。
2.2缺乏约束力较强的污水接纳标准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中,处置单位普遍缺少联动机制和接受标准。只能被动的接受所有污水,可是纺纺织行业的污水水质情况复杂,在污染物物理性质及浓度方面,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企业不同时间的污水相差很大。如果集中处理过程中不事先进行联动,必然给集中处理带来影响;有时一些企业将强碱溶液直接当成污水输送到集中处理处,缺乏接纳标准任由企业随意输入,必然影响集中处理的稳定性。
2.3水资源再次利用率低
不论是是单位产品排水量还是行业总排放量,纺织行业所产生的污水量都较大,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水源回用利用,可是当前普遍存在回用率不高,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污水深度处理力度不够,处理后污水达不到要求、企业取水成本不高,使用回用水的动力不大。
3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的对策
3.1科学选址及规划
集中处理的厂址影响污水输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在规划和选址厂址要统一安排、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规模应该兼顾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采用适当余量、分期建设的规划建设思路,首先给下一步建设留有余地,其次,每次分阶段开工建设,确保既能保证当前需要,有可以为后续发展提供空间。引进或者新建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当前处理状况,确保环保合格的情况,合理引进企业进入。
3.2建立联动机制和接纳标准
针对复杂的水质情况,集中处理企业应该与具体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企业应该将污水的基本情况及排放规律与集中处理企业进行沟通,而集中处理企业也应该在每个企业排出口设置计量和检测设备,以便及时准确的了解具体企业排污情况。接纳标准的制定与沟通是为了保障后续处理的稳定性,也是防止企业随意排放的有效方法,因此,处理厂应该根据行业情况及企业具体情况给企业制定具体的接纳标准,并将标准与企业进行沟通,制定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约定。
3.3尽量提高水资源回用率
通过回用率原因分析,提高污水回用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大力宣传水资源回用率的意义,强调在水资源日渐枯萎的今天,回用率对于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长期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其次,集中污水处理厂应该加大投入,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处理后的水资源达到使用标准;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阶梯用水制度,从制度层面及价格调整方面刺激纺织行业使用回水。总之,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对于集约化发展中的纺织行业来说是一种趋势,尽管存在一定问题,可是克服相关问题后,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喜,王娟丽,李一.纺织工业废水处理模式改进研究[J].丝绸,2017,54(04):37-42.[2017-08-08].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又称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为主要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以反映企业在过去营运过程中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一、财务分析目的
1.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诸如销售收入的大小,净利润的多少以及现金流量等。在获知上述各项财务信息后,可与同行业进行比较,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
2.衡量企业现在的财务状况。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目前的财务和状况,诸如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的价值、债务的多少、存货的数量、以及负债与主权资本的比例关系等。在悉知上述各项信息后,可提供企业管理当局了解目前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便评价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3.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拟定多项可供选择的未来发展方案,然后针对目前的经营情况,权衡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最佳选择。为企业决策当局实施投资决策提供服务,同时,也从价值方面对相关业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二、了解财务分析程序
财务分析内容广泛,不同报表使用人根据其不同目的,选择不同数据,应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所以财务分析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分析程序,具体程序可以根据各自的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对象来设计。但通常一般程序:明确分析目的;收集相关的分析资料;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按分析目的进行分类;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指标,找出原因,为评价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掌握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运用的方法,取决于财务报表的内容以及通过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方法
所谓定量分析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财务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解释。从量上评价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获利能力的定量评价,就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计算出一系列反映获利能力财务指标。所以,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1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方法,它是财务分析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比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
一是构成比率,又叫结构比率:是指某一总体中的\"某个构成部分量\"占\"总体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二是动态比率:是指某一财务指标不同时期的数额相互对比,反映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三是相关指标比率:是指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求得各项评价的财务比率。
1.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因素替换法、连环替代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它可以帮助人们抓住主要矛盾,或更有说服力地评价经营状况。
1.3趋势分析法
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比较有关项目的数额,以求出其全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化的趋势。
2.定性分析方法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根据分析者所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凭借分析者的智慧和经验,对定量分析的结果作出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分析结论,在此,分析者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比如,企业资本利润率比同行业其它企业高,并且历年呈上升的趋势。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企业资本获利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结论。
当然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运用,也可以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财务分析,在此不再详述。
四、坚持财务分析原则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一般要坚持以下原则: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要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要注意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要进行财务综合分析,就是要将企业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全面地对企业解剖和分析。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
篇5
初中物理 趣味性教学法 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对于偏文科的学生而言,物理一直都是最为头疼的一门课程,也是初中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要求科技型人才具备物理方面的知识,物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科目,包含了很多自然学科知识。所以,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灵活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物理教学应该以满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目标,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在教学改革中要使物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彰显出来,使题材的有效性,科学性,时代性重点突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使用图形表达
为了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图画表达的措施,这样的方法是初中生最为感兴趣的。比如,Cartoon。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媒体的运用方面,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一方式,即图形的表达,特别是卡通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对物理有一个更加深刻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来达到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比如,唐僧师徒几人是每个初中生耳熟能详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国产卡通《西游记》最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会使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2.引进趣味事件
科学的“海样”是浩瀚无边的,许多事物都与科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为了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和物理有关系的趣味事件。可以找一些物理历史趣闻故事,并且结合一些图片来讲解,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有趣。比如,可以引进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围绕书本进行,应该使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
3.组织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实验,使学生在学习更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是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当前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课题,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从多个渠道来获取知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引进一些小游戏,会使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些小制作,趣味小游戏和小魔术等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提高教师能力,使教学水准提升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这是先决条件。教学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1.语言表达需注意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的信息,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迅速理解掌握,语言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在维系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功是,力求使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够使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此来感染学生。对于同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对于一些比较活跃,好奇心很强的学生,引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引导其思维会更加有效。若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趣味性,则会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提要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尤为重要。教师面对趣味语言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处理,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校爱好来编制语言。比如,一位四川教师在物理课的讲课过程中,使用了地方方言,即四川话,导致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笑声不绝于耳,这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听课的热情高涨,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这也使教师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运用教学设施需注意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物理教学的方便性,因为很多设备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呈现不断普及的趋势,在物理教学中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对活跃课堂氛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应该将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在物理教学中,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出现与运用是教育技术的一大创新,它加速了计算机的普及,使很多先进的教学技术的价值在物理课堂上得以显现。在早期的物理教育中,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为了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制定了物理智力竞赛方案。虽然活动效果颇为满意,但受到当时教育设施的影响,很多教学工作无法实现自动化,人工操作占据了很多环节,每位教师在竞赛完成后都感到很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导致智力竞赛方案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即自制教学课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开发出来的。一个好的教学课件不仅能给学生制造前所未有的学习感受,还能引导教师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如游戏软件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因为其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有效运用这一软件能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结语
物理作为初中阶段的关键性学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仅仅在学校里学到的物理知识还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即做到会学习,想学习,这样会使学生终生受用。作为一个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积极主动地使用趣味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做铺垫。
参考文献:
[1]王连升.“学案导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7,(01).
[2]陈磊.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6
那么,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这就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1、概念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师范领域出现的,在我国尚属较新领域,近年来对之系统研究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2、类型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课前反思)——学什么
比如:《力的合成》一课,原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备课时就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怎么学
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当讲到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打好纸带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加速度时,原来认为学生基础较差,只设计了一种方法,请一位学生回答,结果他却说出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后来,我经过很短暂的反思后,立刻表扬了他,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如果有,哪一种最好?这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结果学生们想出了四种方法,通过比较,确定出一种最好的方法,计算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这样,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课后反思)——学会没有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必须养成在教学中自觉反思的习惯,知晓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反思什么”,并懂得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
1、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养成了反思习惯的教师,心理上有一道“警戒线”,它会随时提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或遇到特定刺激(如困难、问题等)便自然进入反思状态。
2、知晓反思的内容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教学技术,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2)教学理念,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3)教学伦理,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3、掌握反思的策略
(1)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记下对以下一些问题的回答:在这段时间的教学生活中,我感到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的时刻——这一时刻我对自己说:这是做一个教师的本来面目吗?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教学后记可以一周一回顾,也可一触即记。
(2)教学录像。录像反思策略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3)同伴观察。即有目的地邀请同伴观察,听同伴真实客观的评判,做出反思。
篇7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有形力量 无形力量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255-01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班主任应结合有形无形力量去管理班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1 有形力量
1.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1.1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那这个班级是一盘散沙。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小型集体,在集体中了维持一定的秩序,需要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更好的成长,以明确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在规定面前,在纪律面前,大家是平等的,步调是一致的。班主任作为规章制度的主导者和执行者,需要在全班同学的民主建议中建立这些合理的规章制度,有规章制度可依,是班级正常秩序的保障。
1.1.2 健全的班委会组织
要做好学生各方面工作,单凭班主任自己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建立健全的班委会组织,形成以班委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能更快的看到彼此的优缺点。设立必需的班委会职位,选举适当的学生担任,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让其他的学生心服口服。班主任在管理班委会时要适当放权,给予班委会一定的权力,把一些班委能处理的事情放手交给班委去处理并予以支持。
1.1.3 建立适宜的评价体系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意别人的评价。作为班主任,更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在在班级内部建立量化计分的体系,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评价,在适宜的评价体系之下大家共同努力,使得个人得分优异,班级的整体得分也高,大家有着共同的集体荣誉感。班主任不应该仅是对学生定各种规章制度,对自己也应该严格要求,
1.2 设立合理的目标
班级目标是班级的航船灯塔,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没有目标,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就没有动力源泉。目标的确立具有导向、激励作用。
1.2.1 班级目标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评比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卫生、纪律、体育等各项评比,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定下恰当的目标,这样体现了民主原则,也体现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也能提升全班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个人都能有极强的责任心,以整体利益为主,为达到目标而一起努力。
1.2.2 个人目标
每个班级都是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使得班主任工作比较复杂。在确定班级的整体目标的同时,要注意确定个人目标,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每个人都需要有适当的目标来鞭策自己,使得自己能漂亮的完成自我目标。使得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为班集体的整体提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无形力量
2.1 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作为班主任,在这样的天职之下该要能管理好学生工作。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班主任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水平的建树前提下,更要加强师德修养,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与楷模。在实际生活中养个要钱自己,树立自己的威信,学生更是心悦诚服的服从管理。班主任还有体察学生思想感情、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的能力和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
2.2 营造良好班风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因此营造良好的班风是每个班主任必须要做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班级亦是如此,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凝聚的班级体。在团结的基础上应提倡公平竞争,提倡全面竞争。班主任必须在班级管理中“以严正其身,施爱暖其心”,严爱结合,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利于班级气氛和风气的形成。
2.3 强化师生交流
“情”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班主任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剂”。恰当、及时、真诚、平等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不仅促成了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使班级更具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一个宽松、民主、真诚、友爱的学习环境。班主任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要知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了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档案,档案上应该包括学生所有的基本信息和资料。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的益友。
管理一个班级需要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双管齐下去,既需要合理严格的制度、明确的目标,也需要教师自身素质及能力,形成良好班风,师生频繁交流与沟通,从而使班级的每个成员都能班级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才能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张安芝.浅议班主任心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5期.
篇8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育探讨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曾有过一定的探讨和感悟。
一、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专家认为,初中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因此它是实施德育的良好载体。郝京华教授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地“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体验与内化,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表现冷漠,抱无所谓态度,在价值观判断中经常出现问题,那这个人的本领再大,又有何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老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老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艺术、服饰仪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如教师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集形、声、动画于一体,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致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被教师爱护,被教师尊重时,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吉尔特·海特在他的《教学艺术》中也指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地超出科学的范畴。”这说明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于用物理学家事迹鼓舞学生
如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报效祖国的故事,也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颁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四)充分发挥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如在讲解“汽车刹车”问题中,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先用多媒体放映一个交通事故的片段。让学生从中看到尽管司机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仍有一只穿过公路的野兔被撞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明白从司机发现野兔到汽车停下来所经过的路程跟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反应时间?什么是刹车时间?要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司机应如何做?让学生初步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强化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对其事件进行客观评析。有的学生说:撞死一只兔子,何足挂齿?有的学生说:兔子也有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的生存权……
这一环节虽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不大,但突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交流,增进了学生的爱心、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等。
(五)运用实验教学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可重点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还可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为人类幸福终身服务的责任心。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教学活动
德育渗透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周围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但正是由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缘故,一般不会引起同学的重视。老师要促使同学们主动、积极地思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物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9
[论文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围术期处理
[论文摘要]目的:为提高重症肌无力(MG)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治愈率,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对2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主要措施是围术期合理用药、术中胸腺及前纵隔脂肪清扫彻底及术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危象等,从而保证了手术效果和术后安全。结果:21例患者术后无死亡,总有效率90%。术后出现3例危象,均经呼吸机治疗和药物调整而愈,无切口感染发生。结论:胸腺切除加前纵隔脂肪清扫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首选方法,切除的彻底与否是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呼吸机的使用是保证术后安全的重要措施。
1995~2004年9月,我们为21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施行了胸腺切除加前纵隔脂肪清扫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手术前后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时机的选择、麻醉方法、术后呼吸机的应用和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30~68岁,平均49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发病半年以内者4例。主要症状:Osser man[1]分型Ⅰ型(单纯眼肌型)3例,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复视。Ⅱa型(轻度全身型)12例,表现为活动后四肢无力,胸闷气促;Ⅱb型(中度全身型)4例,表现为四肢无力,丧失劳动能力。Ⅳ型(晚期严重型)2例,表现为早晨无力起床,呼吸困难,吞咽及构音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每日服用吡啶斯的明超过600 mg,病程超过10年。本组病人均经新斯的明试验确诊,胸部CT检查发现合并胸腺瘤者4例,其中Masaoka分期1期2例,2期2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3例,其中2例有甲亢症状伴血清T3、T4含量升高,1例仅有血清T3、T4升高。全组病人术前均服用吡啶斯的明,服药史1个月至20年,剂量90~600 mg。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8例。
1.2 手术方法
全组病人均行正中开胸,胸腺及胸腺瘤切除,前纵隔脂肪清扫按曾氏方法分10区进行,各分区送病理检查,术中注意清扫上腔静脉内侧、无名静脉上下、主动脉两侧及肺动脉主干前等大血管间隙中的脂肪组织,术后病理检查除4例胸腺瘤外,有胸腺增生者14例,异位胸腺发现18例,占86%。
2 结果
术后顺利康复1个月内停用吡啶斯的明及激素者4例,药物减量并在2年内逐步停药者15例,2例症状缓解不明显。合并甲亢者有1例术后2个月复查T3、T4正常;另有1例术后半年甲亢症状缓解,均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及胆碱能危象1例,单纯肌无力危象2例,均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调整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而愈。全组无手术死亡,总有效率90%。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胸腺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其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该抗体封闭、破坏了运动终板中肌肉一侧的乙酰胆碱受体,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药物治疗、放疗、化疗及血浆置换都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异常抗体的含量及增加运动终板中的乙酰胆碱来减轻肌无力症状,但需长期用药,且副作用大及易出现耐药等,10年生存率仅30%左右,而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率为60%~90%[2]。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重症肌无力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因病人症状随机体免疫力的变化而起伏,故手术应在症状最轻,服药量最小,且近期内无上感发热及情绪稳定时进行,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时,要予以有效的治疗待病情稳定且控制良好时手术。对全身情况轻差、营养不良者,要给鼻饲以改善体质后选择手术;对有肺内感染者要控制感染后手术。
3.2 麻醉
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尽量不用肌松剂,对重症病人完全不用肌松剂。术中注意止血,做到尽量不输血,以避免病人出现异常免疫反应。术后抗感染治疗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止痛治疗可采用止痛泵及硬膜外阻滞等方法,尽量减少药物用量,避免一次大剂量给予镇痛和镇静药。
3.3 围术期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肌无力危象及胆碱能危象是术后较凶险的并发症,对病人术前病情和用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恰当地使用药物有助于减少和控制危象的发生。术前应将胆碱酯酶抑制剂减少至最小剂量,以能维持病人呼吸、吞咽和咳嗽为标准,但对轻症病人每日120~240 mg吡啶斯的明是可以接受的。激素在术前最好能完全停用,以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加重感染等。
3.4 关于呼吸机的使用和呼吸道管理
呼吸机的使用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其次是肺内感染、咳痰无力而导致呼衰,我们的经验是术后早期上机时应先用经鼻气管插管,如病人肺内感染不重,对吸痰效果要求不高时,该插管可维持1~2周,基本上能在此期间控制肌无力危象,避免了经口腔插管需用镇静药及在胸部正中切口上方行气管切开而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在出现危象时应注意不要过分依靠药物纠正,因有时可能是胆碱能危象,新斯的明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情,使用呼吸机后重新调整药物剂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3.5 营养支持
术后维持营养是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重症患者,术前进食困难,体质很差,且术后易出现危象,如行气管插管则进食更成问题,所以对重症病人可予术前鼻饲以改善全身状况,术后鼻饲一方面可维持热量供给,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鼻饲给吡啶斯的明。
3.6 感染的防治
术后感染主要是肺内感染和切口感染。前者多因全麻插管、气管切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人无力咳痰引起,可予有效抗生素治疗,但应避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加强呼吸道管理,使用少量抗胆碱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对切口感染要尽量减少激素用量。术区止血彻底,以免术后出现积血,引流要通畅,胸骨合拢固定要确实可靠,因大部分病人服用过激素,多有肥胖,切口皮下脂肪较厚,易于液化而导致感染,所以缝合切口时对胸骨前肌层要严密,防止感染向深部蔓延,皮下脂肪层缝合尽量用间断缝合,减少血运破坏,另外皮下切开及止血时电力能量要小,要点状止血。
[参考文献]
[1]Michael SN,Gary JR,Frederick JS,et al.Manage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by extended thymectomy with anterior mediastinal dissection[J].Surgry,1992,112:681-688.
篇10
关于法律认识错误,英美刑法一贯坚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的原则,换言之,“在作为主观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1〕
“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起源于一概不允许认识错误的诺曼底时期的绝对责任。关于事实认识错误,在13世纪的布莱克顿的教科书中,已承认其为抗辩理由;与此相对,关于法律认识错误,判例却一贯给予处罚。其最古老的判例是1613年的Vaux案。该案判旨认为,即使不知英国法律,但由于认识到被起诉的事实,不知法律也不成其为抗辩理由。
由于事实认识错误影响犯罪成立,而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成立,故英美刑法中存在如何区分二者的问题。而且,在英美,“关于法令的认识错误”不成立抗辩理由这一原则,一般仅限于关于刑法的认识错误;如果是关于私法的认识错误,则不管它叫法律的认识错误还是叫事实的认识错误,均成立抗辩理由。〔2〕后者的典型案例是, 误认为他人的财物是自己的财物而毁损时,被认定为无罪。
在英美刑法中,不知法律(ignorance)与法律认识错误(mistake)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概念。但从判例上看,法律认识错误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不知法令的存在;二是法律解释的错误。
不知法令的存在时,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行为人长时期生活在外地或海上因而不知某法令的施行。 例如英国1880 年的Buruns v.Nowell案,船长在航海期间,不知国家于1872年施行《诱拐禁止法》,违反该法运载南洋诸岛当地居民。又如美国1812年的The Ann号案, 被告不知美国1808年的《船舶出港禁止法》,将船舶从纽约里波斯驶向牙买加。上述两个案件均被认定有罪。其二是外国人不知自己的行为在所在国是犯罪。最著名的是1852年的R.V. Barronet and Allqin案。法国不处罚决斗行为,法国人不知决斗在英国构成谋杀罪,而实施了决斗的帮助行为,被英国法院认定为有罪。
法律解释的错误,是指虽然知道存在某种法律,但由于误解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例如英国1840年的R. v. Price案, 被告人知道法律规定了申报出生户口的义务,但误认为自己属于英国国教会成员因而没有必要申报,也被法院认定为有罪。
不知法律或法律认识错误也不能免责的原则,具有各种理由或根据。英美刑法判例主要反映出三个理由:第一,这一原则是维护公共政策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原则之一是,负有遵守法律义务的人不得主张不知道法律。第二,这一原则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社会福利与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此,不允许以不知法律为理由逃避法律责任。第三,这一原则是刑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司法机关往往很难查明行为人是否不知法律,如果被告人主张不知法律就免责,刑法就难以有效地实施。英美刑法理论也从三个方面说明上述原则的根据:第一,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即应当知道法律。布莱克斯顿说:“具有辨认能力的任何人,不仅应当知道法律,而且必须知道法律,并推定其知道法律,因此,法律认识错误在刑事法上不成立任何抗辩理由。这是罗马法的格言,也是我国法律的格言。”〔3〕第二,如果法律认识错误是免责事由, 则被告人常常主张法律认识错误,事实上又难以证明,因此根本不可能裁判。〔4〕第三, 法秩序具有客观性,法律是具有客观含义的规范,刑法所表现的是通过长期历史经验和多数人社会舆论形成的客观伦理。当法律与个人的信念相对立时,法律处于优先地位,故法律认识错误不是免责理由。〔5〕
“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虽然具有上述根据,也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但进入本世纪后,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美国,出现了承认这一原则有例外的判例,尤其还出现了因相信法律家的意见而误解法律时认定为不可罚的判例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因信赖州最高法院的判决而实施的行为不可罚的State v. O‘neil案。
美国衣阿华州最高法院于1902年和1906年两次判决认为,将贩卖、购入麻醉饮料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法律,违反了合众国宪法。O‘neil案的被告人信赖上述判决,于1908年实施了贩卖、购入麻醉饮料的行为。但在1909年,衣阿华州最高法院变更了以前的判决,认为将上述行为规定为犯律的法律符合合众国宪法。于是,地方法院其后对上述被告人作出了有罪判决。但该有罪判决被衣阿华州最高法院撤销,理由是,信赖自己所属州的最高法院判决而实施的行为,应作为“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例外而免除责任。
后来又出现了信赖地方法院判决而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判例(Wilson v. Goodin,1942)。这样,在美国,在某种法律以前被法院判定违宪后来又判定合宪时,信赖违宪判决而实施的行为,就被认定为“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例外而不可罚。
另一方面,美国1911年的State v. White案还确定,信赖具有某种权限的行政官员的意见,误认为某种犯罪行为被允许而实施该行为时,也不可罚。案情是,被告人实际上没有选举权,但事先基于选举人登记官员的决定,误认为自己具有选举资格,于是作为选举人登记。原审法院判决被告人有罪,但密苏里州最高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理由如下:虽然认为任何人都知道法律,但事实上,连受到最严格训练的法官有时也难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法律。在本案中,被告人是根据具有选举资格审查权的行政官员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如果认定被告人有罪则过于苛刻,因为行政官员自身犯了错误,对被告人提出了不适当的意见。
由上可见,在美国判例中,明显存在承认“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例外的倾向。但英国判例还没有如此明显的变化。不过,近年来的英国刑法学说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信赖专业人员的意见所实施的行为一概不免责,是不适当的。〔6〕
那么,为什么进入本世纪后,美国承认“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例外呢?对此,日本刑法学者福田平的回答是,“由于行政机关非常发展,在实际惯例上,行政机关的裁决在许多场合具有最终的决定力,因此,行政机关成了在各自的部门里具有权限的机关,故应允许个人信赖行政机关的解释。信赖具有权限的行政机关的意见的人,与其说具有违反法律的意图,不如说具有遵守法律的意思,因此不能因为行政机关意见的错误而将行为人认定为犯罪人。”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生活复杂化,对于包含了现代商业生活最复杂局面的法规,信赖其专业人员的意见所实施的行为,没有理由追究行为人的责任。”〔7〕社会的复杂化等原因,使得法官对法律的见解发生变化, 使行政官与法官对法律的见解不同的情况增多。与此同时,对因信赖其中一方而实施的行为不能予以责任非难的情况也增加,美国法院判例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仍然是处理法律认识错误案件的基本原则。
二、美国的现状
美国模范刑法典第202条第(9)项规定:“关于行为构成犯罪或规定犯罪成立要件之法律的存在、意义以及适用的认识、轻率及过失,并非犯罪成立要件,但规定犯罪的法律或本法有特别规定时,不在此限。”据此,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原则上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或者说基本上肯定了“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
但该法典第204条第(1)项又肯定了上述原则的例外。该项规定:“关于事实或法律的不知或错误,在下列所定场合,即可作为抗辩:(a)其不知或错误在否定证明犯罪基础要件所必需之目的、认识、 确信、轻率或过失时;(b)由其不知或错误所证明之心理状态, 经法律规定可作抗辩时。”可见,在上述情况下,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同样可作抗辩理由。不仅如此,第204条第(3)项还承认没有上述规定也例外可作抗辩的情况。第(3 )项规定:“确信其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时,如有下列所定情形,可作为对基于其行为所生之罪的追诉的抗辩:(a)行为人不知规定犯罪之制定法或其他成文法规的存在, 且在实行被追诉的行为时,其法令尚未公布或处于其他不能知悉法令存在的状态时;(b)基于相当理由,信赖包括Ⅰ制定法及其他成文法规、Ⅱ法院的裁定、意见或判决、Ⅲ行政命令或许可、Ⅳ就规定该罪之法律的解释、适用或执行在法律上负有责任的公务员或公共机关正式解释等公开法律见解而实施行为, 其后该法律见解变得无效或错误时。 ”第204条第(4)还规定:“第三项之抗辩,被告人应以优越的证据予以证明。”由此可见,上述第(3)项的规定, 实际上是前述美国法院判例的条文化。
由于模范刑法典的影响不可低估,事实上也影响了美国一些州的刑法,下面对模范刑法典的前述规定作些分析。
模范刑法典第204条第(3)项(a )规定的是被告人不知法律存在的情况。法条虽然包含了“法令未公布”而致行为人不知法令存在的情况,但由于法律以被公布为前提,故重要的是要讨论“其他不能知悉法令的状态”的含义。从有关判例可以得知,“其他不能知悉法令的状态”仅限于有合理根据而不知法律。如果连没有合理根据的法律认识错误也作为抗辩理由,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模范刑法典第204条(3)项(b)规定的是, 行为人信赖有关机关的法解释而实施行为,但该解释后来被认定为错误解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也存在法律认识错误,但这种错误只有基于相当理由才能免责。下面就模范刑法典第204条(3)项(b )的有关规定作些分析。
“信赖制定法”所指的情况是,行为人确信某制定法合宪而实施行为,但行为后该制定法被认定违宪,因而其行为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确信制定法合宪可作抗辩。
“信赖判决”是指信赖行为时的判例而实施行为,但法院后来变更判决使该行为有罪。在这种情况下,信赖判决可作抗辩。前述 State v. O‘neil案是因信赖自己所属州的最高法院判决而免责的判例,事实上也存在因信赖地方法院的判决而免责的判例。如Whiteman案。行为人将没有牙科医师执照的人雇请到自己的诊所,被认定为违反州法律并被剥夺牙科医师资格。行为人提出上诉,理由是自己信赖法院认定该州法律违宪的判决才实施上述行为。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判决指出,仅仅轻视某法律违宪才不能成立抗辩,但信赖法院判决而实施行为时则应免责。
“信赖行政命令”成立抗辩的先例,是前述White案。 此外还存在信赖公务员的法律解释意见也成立抗辩的情况。如Wheedy案,被告人是广播局的工作人员,因擅自对他人通话录音被起诉。被告人提出,根据公共事业委员会的通知,以为这种行为是合法的,该抗辩成立,原审有罪判决被撤销。问题是,在信赖公务员的意见时,该公务员对该问题享有何种程度的权限。模范刑法典的起草者认为,信赖下级公务员或行政官厅雇佣的非公务员的意见时不能免责,〔8 〕但实践中有不少判决承认这种情况是抗辩理由(如1948年的Olshefshi案,1907年的Simmons案)。不过,在类似案件中,不仅要考虑发表意见的公务员的地位、权限,还要考虑免责与不免责对社会、公民有利与否。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行为人信赖律师这样的私人性质的法律家的意见而实施的行为应如何处理?在美国,只有新泽西州的制定法规定,信赖律师的错误意见因而造成法律认识错误时可能成立抗辩,其他州一般不承认这是抗辩理由。信赖律师的意见之所以不成立抗辩,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如果承认这种抗辩,则使法律认识错误的抗辩过于广泛。第二,如果由于律师的不知或错误而允许违反刑法,则律师的价值高于法律,在多数案件中,被告人会寻求律师的意见。不过,在美国, 也有两个判例例外地承认信赖律师意见成立抗辩, 这便是1907年的Williamson案与1949年的Long案。前者是关于取得公用土地申请的法律解释错误;后者是关于离婚的有效性的认识错误。两案被告人都是因为诚实地信赖律师的意见而实施了行为。原审法院均认定有罪,但上级法院撤销了原审的有罪判决。〔9〕
不管行为人信赖何种公共机关的意见,要免责还要求行为人的误信具有相当理由,轻信下级公务员或律师的意见而招致的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得免责。要求法律认识错误基于相当理由,旨在要求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即一般人可能意识到违法性时,不承认抗辩理由。
综上所述,普通法一直承认的“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仍然是美国处理法律认识错误的基本原则,只是在进入本世纪后,才逐步承认这一原则的例外。所谓“例外”,也只限于基于相当理由完全不知法律存在的场合以及信赖有关权威者意见的场合;而且,法律认识错误能否成为抗辩理由,还取决于法院具体的、实质的认定;另外,模范刑法典公布后,许多州的制定法也只规定了事实认识错误,许多州的制定法对法律认识错误作了相当严格的规定。
三、英国的现状
与美国例外承认法律认识错误可能免责相对,英国的立法与司法机关现在还严格遵守“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不承认不知法律或误解法律是抗辩理由。
在英国,因法律认识错误而欠缺违法性意识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信赖公共机关的意见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错误的法律评价;二是对法规符合性欠缺认识。在英国,不知法规存在的而实施的行为,不可能免责。
关于第一种类型的法律认识错误,英国现在还不承认其为抗辩理由。
关于第二种类型的法律认识错误,即没有周密认识行政刑罚法规因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符合该法规的,英国也不承认其成立抗辩。
但是,美国模范刑法典的例外规定,给英国的刑法学说产生了很大影响。70年代,Ashworth首先接受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指出:“在英国,虽然不知或误解法律不成立抗辩,但该原则实际上已经被部分修正。”他列举了以下几点〔10〕:第一,根据“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如果是对私法的认识错误就成立抗辩,如果是对刑法的认识错误则不成立抗辩,但有的场合,即使是对刑法的认识错误也可能成为抗辩,即有些场合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制定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没有这种认识就不成立犯罪。第二,更明显的例外是, 1968 年的盗窃罪法(Theft Act)与1971年的毁弃罪法(Criminal Damage Act)承认法律认识错误成立抗辩。 盗窃罪法第21 条第(1 )项规定的是恐吓罪(Blackmail),作为成立条件的“要求”必须是不当的(unwarranted)。据此,既然被告人确信“其胁迫是实现要求的正当手段”,即使不合理也不能认定为不当的。〔11〕即关于正当性的认识错误,在盗窃罪法制定以前不成立抗辩,但盗窃罪法制定之后成立抗辩。1971年的毁弃罪法第5条第(2)项规定,如果被告人认为其损坏行为被法律允许,则不成立犯罪。可见,在恐吓罪与毁弃罪方面,“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已被修正。第三,Ashworth还说明了今后应该承认为抗辩的领域,这便是正当化事由的认识错误与信赖行政当局和法院判决所产生的认识错误。
最近,Williams对传统的“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进行了严厉批评。英国1989年刑事法草案第21条不承认法律认识错误可作抗辩。Williams指出,与美国的模范刑法典相比,英国的刑事法草案陷入了“悲惨”状态,这样下去,判例将来就没有扩大抗辩范围的余地。他提出,对于信赖政府机关的意见所实施的行为,法院应承认为抗辩理由。〔12〕
Matthews则从责任主义的观点主张法律认识错误可能成立抗辩。他说,“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理由,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法律”或维护公共政策的必要,这在以往或许是成立的,但在重视责任主义、法律又相当复杂的现代,上述理由并不成立。认定犯罪最重要的要求是对行为人具有非难可能性(blameworthiness), 对法律认识错误应从刑事责任的整体上进行考察。〔13〕
A.T.H.Smith也指出,刑法学说上不一定要维持,而应修正审判实践上严格遵守的“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他还对有关制定法事实上承认法律认识错误可作抗辩的条款进行了分析。〔14〕
尽管英国刑法理论对“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但英国1985年的刑事法草案以及修改后的1989年刑事法草案,对法律认识错误仍然采取了与以往一样严格的态度,并没有象美国的模范刑法典那样对上述原则作例外规定。
1985年刑事法草案第25条规定:“(1 )关于事实与法律的不知或错误,可能阻却犯罪的主观要件(fault element)。(2)在第(1 )项中,有关刑法事项的不知或错误,如果没有特别规定,不成立抗辩。(3)‘有关刑法’是指有关(a)犯罪或抗辩的存在与定义,(b )犯罪的防止与追诉或逮捕犯罪人的所有法律规则。”上述第(2 )项规定依然维持了法律认识错误不成立抗辩的原则。虽然条文表明,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成立抗辩,但英国刑法在这方面的特别规定极为罕见。而第(1)项的含义是,如果对一定事实的认识是犯罪成立条件, 不知或误解该事实时,阻却犯罪主观要件;只是在此范围内,法律认识错误有成立抗辩的可能性,即法律认识错误导致不符合犯罪主观要件时,才可能成立抗辩。
1989年的刑事法草案同样维持了“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该草案第21条规定:“对有关法律事项的错误或不知,除下列情形外,不影响责任:(a)法律规定免责时;(b)否定犯罪的主观要件时。”与1985年刑事法草案相比,该条没有规定事实认识错误,但关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定没有什么变化。
在上述两个刑事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英国的起草者们也讨论过象美国模范刑法典那样,对“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作例外规定,特别是提出将信赖判例与公共机关意见而实施的行为作为抗辩理由。但讨论结果是不能承认上述情况为抗辩理由。〔15〕
四、分析与评价
综上所述,普通法一贯坚持的“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进入本世纪后,在同属普通法系的美国与英国,其维持程度却不同:美国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承认其例外情形;英国则严格维持上述原则,几乎不承认有任何例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美国国土辽阔,各个州的文化规范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各个州又有自己的法律。在这种国情之下,难以一律要求国民知法,故有必要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而英国则不同,国土并不辽阔,人口也并不众多,各地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故没有必要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
第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具有法律的违宪审查权,州最高法院对本州法律也有违宪审查权。当法院宣布某法律违宪时,公民便认为可以实施该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但法院又可能变更以往的判决,认为该法律合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就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且造成公民无所适从。而英国法院不享有违宪审查权,不存在上述问题,故没有必要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
第三,美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相当大,行政机关的裁决往往具有最终的决定力。在这种情况下,信赖行政机关的意见或裁决而实施的行为,难以被认定为犯罪。因此也需要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相比之下,英国各级政府的权力相对小一些,行政机关的裁决不一定具有最终的决定力。故在这方面也不承认上述原则的例外。
在我国,关于法律认识错误能否免责,或者说故意的成立是否以认识到违法性为前提,还存在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上认识的错误,也可以说是对构成犯罪与否毫无影响。法院不是根据行为人是否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来决定其是否犯罪,而是根据每一刑事案件的具体事实,按照刑法的规定衡量是否构成犯罪来决定。”〔16〕可见,这种观点旨在严格维护“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成立犯罪的故意,行为人不仅应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也应该包括认识行为的违法性。”〔17〕看来,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第三种观点认为,“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说来并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绝对化,不能排除个别例外的情况。如果原来并非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一旦用特别法规定为犯罪,在这个法律实施的初期,行为人不知道有这种法律,从而没有认识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是可能发生的。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有这种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那就不应认为具有犯罪故意。”〔18〕显然,这种观点在坚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原则的同时,也肯定了特定的例外情形。
限于篇幅与论题范围,笔者不逐一评价上述观点,只发表以下简短看法:大陆法系国家及我国的多数刑法学者,在讨论违法性的认识问题上,都混淆了实质的违法性(即社会危害性)与形式的违法性(行为与法律规范相抵触),因此,不可能正确解决法律认识错误问题。在我看来,故意的成立均以认识到实质的违法性为前提;形式的违法性原则上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但因为不能认识到形式的违法性进而不能认识实质的违法性时,则不成立故意。〔19〕前述英美刑法一贯坚持的“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的原则,实际上是故意的成立不要求认识到形式的违法性的原则。因此,我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 中南政法学院教授(1〕 Cross & Jones,Introduction To Criminal Law,para, 6. 72(11th ed. R. Card 1988)。
〔2〕 J. C. Smith & B. Hogan, Criminal Law,1028(6th ed.1988)
〔3〕 Blackstone,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27(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