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和税收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值和税收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结构 资源型经济 税收
受益于丰富煤炭储量和产业的高增长,陕西产煤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是,这种靠煤炭资源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弊端已经初现,以黄陵县为例。
一、经济结构与税收缝隙
根据2013年数据,黄陵县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煤炭产值为96.63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136.35亿元)的70.87%,占国民生产总值GDP(159.95亿元)的60.41%。煤炭产值所占经济工业指标比重之大,经济对于煤炭工业的高倚重度,表明黄陵县属于典型的单一资源型经济。
而过度依赖单一或寡数产业的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无疑会增加经济的运行风险。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8-2011年,煤炭市场处于上行期,原煤价格、产值和销售额都在上涨。到2012年,黄陵县原煤产值和销售额虽然在增长,但在价格下降的因素影响下,增幅开始下降。而到2013年,在煤炭产量同比增长3.51%和销量同比增长8.22%的情况下,价格每吨同比下降16.75%,产、销量的微小拉动无法抵消价格的大幅下滑,导致原煤产值和销售额缩水。说明黄陵县煤炭市场已经进入下行期,开始影响黄陵县整体经济。
根据1987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和该国的人均GDP呈正相关。利用黄陵县数据,以GDP为自变量,国税收入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线性方程:
Y=-4.057846+0.238146X (R2=0.978134 F=134.1976)
(-2.632035*)(11.58437**)
其中,“*”表示t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t检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结果符合预期:自变量的系数为正,国税收入随GDP的变动而正向变动。GDP是税收的基础,经济发展必然增加GDP总量,扩大税收基础,使税收增加,反之,则会造成税收减少。
税收与GDP的线性关系说明税收对经济运行状况及GDP保有敏感度,但如果税收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即税收弹性(Δt/t/Δy/y)大于1,会使得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敏感度加大,经济的微小波动必然会对税收带来较大影响,增加税收风险。这有效解释了在煤炭资源型经济条件下,煤炭市场下行对税收产生缩减影响。
黄陵县国税收入从2008年的7.8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0.06亿元,增长1.56倍,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采取短、中、远期扶持手段,帮助煤炭传统产业度过难关。在短期,要降低煤炭行政收费,减轻企业压力,稳定煤炭市场供应;中期则加强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升级改造,降本提效,拓展市场;远期则要拉大煤基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煤能就地转化和煤化工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建立循环、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非传统重点行业,推动经济和税源结构更趋合理化,从而有效分散风险。2013年黄陵县旅游业占全县第三产业产值的56.89%,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必须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转型升级,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带动酒店、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胡永远.从税收视角看工业化:以湖南为例[J].税务与经济, 2004,(3)
篇2
[关键词] 创新 税收激励 理论溯源
一、引言
一国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历来是各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于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虽然国内诸多学者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受较多非政策因素的影响,税收政策究竟能否激励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很难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实证检验。本文力图另辟蹊径,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学说的角度,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二、理论溯源
1.内生增长理论
国外文献多在经济增长的框架内分析创新活动的水平和意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说明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来自技术进步,并将技术进步假设为外生给定,并未解释技术进步源自哪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需要超越新古典增长理论,并建立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由Romer(1986)、Lucas(1988)开创了使增长率内生化的理论,即内生增长理论。按照内生增长模型:Y/Y=K/K=sA-δ(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A为常量,衡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收入也一直增长。由该模型可以得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如税收政策)会使经济增长不断地提高。由于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定,将技术创新活动视为内生,所以一国政府能够利用税收政策影响本国的R&D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企业家行为,以刺激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增长。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经验研究均支持创新活动对于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已被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决策部门所广泛认知。
2.创新理论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首创,他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理论”。Schumpeter指出,创新可以理解为“是把一种以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进一步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即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另外,Schumpeter强调通过“创新――模仿――适应”这种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Schumpeter (1942)指出,企业家活动能够产生新的观念,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家行为来激励创新活动,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纳尔森和阿罗的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森和阿罗(Nelson,1959;Arrow,1962)最早将市场失灵理论运用于技术创新研究。他们认为,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经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的一系列情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存在政府干预经济,以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他们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源于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特征:创新收益的外部性、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和不确定性。创新的外部效应一般是正的外部效应。创新收益的外部性体现在溢出效应上: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创新市场的溢出效应、创新收益的溢出效应,由此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技术创新的规模与风险也限制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创新活动的特点为政府介入企业技术创新,制定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以减少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差距,矫正市场失灵提供了制度基础。
纳尔森认为,一般理论意义上,在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技术的主要供给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快科技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
3.外部化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亚瑟・C・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研究市场机制是否一定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时,建立了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社会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是对等的,当国民收入实现平均分配时,社会经济福利处于最大化状态,改进社会福利的最根本途径是增加国民收入,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资源最优配置。庇古以完全竞争为前提,提出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但是,庇古通过分析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仍然会出现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由此建立了其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这一背离表明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并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并不一定就能引导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帮助经济达到最优配置。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低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公共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以提高边际私人纯产值;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高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政府也可以对私人企业征税,从而实现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处处相等。庇古的外部化理论为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如税收政策)进行干预,促进资源最优配置,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福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说大多认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至于政策激励的效果如何,笔者认为,由于存在诸多难以剔除的非政策因素影响,很难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税收收入;税收预测;逐步回归
一、辽宁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的关系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两个显著的经济总量指标分析辽宁省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GDP、辽宁省税收收入总量(TAX)。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对于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方面,在计量经济学领域,成绩卓越。本文采用了协整检验来分析辽宁省TAX与GDP是否存在稳定关系,从操作方法上分为单一方程的EG两步法检验和多变量联立方程的Johansen最大似然法检验。
1.平稳性和单整性检验
用ADF检验法分别对辽宁省1994年-2009年的TAX和GDP进行平稳性和单整性检验。首先观察时序图,如图1所示。
图标显示TAX和GDP都有很明显的上升走势,因而采用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模型(2-3)进行检验,ADF法检验结果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TAX和GDP二者的T统计量值都大于1%、5%、10%这三个显著水平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
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对其用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TAX和GDP都是二阶单整的。后面对他们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对TAX和GDP这两个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如下:
TAXt=α+β*GDPt+μt
用OLS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TAX=0.1827*GDP-214.0129
(65.262 ) (-10.0746)
R2=0.9967 D-W=1.337
对以上方程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如下模型:
Δμt=α+ωμt-1+εt
得到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T统计量值大于专用于协整检验的ADF临界值,序列TAX与GDP之间不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前文检验出辽宁省TAX与GDP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下面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看看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目前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常用检验方法。由J.Grange在1969年提出的,在此以后,又有很大的发展。
在Eviews6.0软件中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99.2%把握水平下,接受TAX是GDP变化的原因的这个假设。然而在85%把握水平下,可以拒绝GDP是TAX变化的原因的这个假设,从而说明TAX与GDP的因果关系只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
二、基于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的税收增长分析
(一)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
根据税收理论,税收收入总额(TAX)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GDP(X1)、工业总产值(X2)、财政支出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外贸进出口总额(X5)、职工工资总额(X6)、固定资产投资额(X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等。下面选取1994-2009年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数估计法(简称“OLS”),建立税收收入总额(TAX)的非线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确定影响TAX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多少。
(二)建立逐步回预测模型
非线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为:
TAX=β0(X1) β1(X2) β2(x3) β3(x4) β4 (X5) β5(X6) β6(X7) β7(X8) β8ε①
①式中,β1-β8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项。β0为估计参数,对①式两端取自然对数。
能够得到如下非线性对数模型:
1n(TAX)=lnβ0+β1ln(x1)+β21n(x2)+β3㏑(x3)+β41n(x4)+β51n(x5)+β61n(x6)+ β71n(x7)+β81n(x8)+Inε ②
对所选的样本区间数据,对②式应用“OLS”法,得模型如下:
LOG(TAX)=-2.893+0.924*LOG(x1)+0.012*LOG(x7)+0.262*LOG(x4)+0.167*LOG(x3)+0.126*LOG(x8) +0.119*LOG(x6)-0.556*LOG(x2) + 0.248*LOG(x5)
(-0.727) (1.369)(0.064) (0.508) (0.62) (0.207) (0.291) (-1.446) (1.784)
R2=0.999 F值=899.95 D-W=3.193
上述方程有许多变量的符号与计量经济学原理不符,变量的系数也不显著,尽管拟合优度很高,但表面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下面采用逐步回归法,剔除不显著变量。
篇4
【关键词】税收;GDP;经济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89738.39亿元,是1994年的17.5倍。从1996年开始,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近两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2011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9.03%。因此,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税收的异常增长表示担忧,认为中国税收增长过快,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因为经济是税收的来源,如果税收增长过快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应该适度减税。但是,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一些简单的宏观层面的数字能够完整反映的,理性客观地对税收超GDP增长分析其内在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文献回顾
税收增长过快、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对税收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思路:
第一种主要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关系作为出发点,认为两者的合理增长应该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也就是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同步轮”。 安体富等[1]曾经对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只有在税收弹性小于1的时候,税收和经济间的相对关系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意味着税收增长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即说明政府实质上是推行了增税的宏观政策,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贾康等[2]则指出,我国近年税收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来自于税收征管机制的完善、征管力度的加强和许多一次性因素的影响,若剔除掉近几年每年各自不同的临时性因素,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同时,杨崇春[3]则认为,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提高,其根源是我国当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税收收入高幅增长,其本身就是我国宏观总体税负的理性回归,是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反映。而杨斌[4]则在全面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的税收增长弹性数据的基础上,对“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应该同步”的结论提出质疑。
除了探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外,业内人士探究税收增长之谜的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增长意外的征管、产业结构等角度入手。许宪春[5]认为我国税收的快速增长,除了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和征管力度几个方面的原因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原因,如产业结构升级、外贸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好转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等。而米建国[6]将税收高速增长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基础坚实、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征管水平提高、诚信纳税意识增强、除费正税等。吕冰洋等[7]建立税收增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税收增长的原因,认为征管效率的提高对税收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得税和增值税上作用尤为明显。
不可否认税收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说经济是税收的来源,经济决定税收,但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8]。西方古典财政经济学家指出:税收应该遵循确实需要的原则,税收不能被理性运用的时候,税收的基本原则已经被改变了。一般来说,当税收收入增长过快,税收负担过重,会遏制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当税收收入增长迟缓,税收负担过轻,则政府很可能无法正常履行其公共职能。但是,我们也不能局限于仅从经济因素来看待税收收入。应该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的特点、税收制度本身与变化以及税收征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而,本文主要从GDP增长、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税制结构因素三个方面探讨税收告诉增长的理性认识。
二、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计价法下GDP与税收增长的关系分析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一年)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通常情况下GDP的计价方法包括现价法和可比价法,二者的区别在于现价法计量的GDP包含了物价影响因素,可比价计量的GDP剔除了物价的影响。一般用税收弹性来反映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关系,即税收增长弹性=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由于不同的计价法下GDP的增长率不同,可比价计算的用税收增长弹性1表示,现价法计算的用税收增值弹性2表示。通常媒体上的GDP增长率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已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但税收总额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因此,税收弹性以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为基础来计算比较合理。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可知,现价法计算的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可比价法计算的GDP增长速度,说明物价因素对GDP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物价因素的影响税收弹性1和税收弹性2也有明显差别,现价法下的税收弹性明显低于可比价下的税收弹性,也就是说当税收和GDP均考虑物价因素时,税收增长相对于GDP的增长要缓和的多。以2010年的税收增长为例,可比价下税收弹性高达2.20,也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税收增长超GDP两倍,但是实际上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和税收弹性仅为1.29,税收增长只是略高于GDP的增长。所以,在比较税收增长与GDP增长时,统一计价是很有必要的,与其说2010年税收增长异常,还不如说2010年的通货膨胀尤为厉害。
税收增长直接关系到税负的高低,从表1的计算结果来看,现价GDP下的税负呈现出一种逐年直线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3.95%上升到2011年的19.03%,11年内上升了5.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46个百分点。仅仅从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考虑大口径的其他财政收入)来看,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较低,OECD国家2007年此项目的比重已经达到35.8%。当然,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能完全衡量纳税人的负担,因为还存在很大比重的非税财政收入,这里主要探讨狭义的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变化情况来看:该比重反映出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中间几乎没有回落。而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在不同的年份有高有低,是曲线上升的。说明税收与GDP的曲线上升并没有影响该比重整体的上升趋势,只是改变了上升的速度。
(二)产业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GDP的增长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总量计算的。在这三个产业中,一般情况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增长较慢,而第二、三产业往往又是税收的主要贡献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税收甚至税收结构产生影响,把握GDP与税收的关系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本文运用现价法对GDP和各个产业的产值进行计价,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均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但第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与GDP平均增长率最为接近。因为,不能仅仅从增长率来反映三次产业对GDP和税收增长的影响程度,还应重视各产业占GDP的总比重以及各产业平均增长率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假定各产业当期的增加值分别为:;GDP的增加值为,(i=1,2,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各产业的平均征税率为 ,表示当期增长的税收, 表示增加的税收收入与增加的GDP的比重即税收弹性,其值越大说明税收较GDP的增长越快。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由(3)式可知,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主要收到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平均税率高低的影响。 2001年至2010年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第二、三产业在贡献率方面占绝大比重,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甚微。更重要的是,税收增长值绝大部分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即t2和t3相对t1来说都较高。也就是说,税收弹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情况,以及两个产业的税率高低状况。反映的是税收与GDP之间绝对增量的关系,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相对增量的关系。二者的关系表示如下:
(5)式的结果说明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关系不仅收到税率和产业贡献率的影响,还与基期税负的倒数大小有关。由表1知税负呈现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即其倒数逐年下降,在税收政策和基期税负一定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税收弹性的大小。由于,我国近10年来税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平均税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近10年税收弹性的波动受各产业的贡献率影响较大。结合表1,现价法计算的税收弹性10年内的波动并不明显,这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然而可比价计算的税收弹性波动相对较大,主要是由计价的口径不一致,物价因素引起的。
(三)税制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税收增长的变化除了受到GDP增长、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自身税制结构的影响。不同税种收入在总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同,其增长速度对整个税收增长的影响也不同,下表利用2007年至2011年主要税种的占比与增长情况分析税收增长的原因。
表4 2007―2011年主要税种占比及增长情况
由表4计算可知,5年中税收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1.06%,其他各项税种中增长较快的有国内消费税、进口环节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以及营业税,增长率分别为32.11%、22.73%、21.76%。这些税种均属于流转税。此外,虽然增值税平均增长率不高为13.84%,但是其实现税收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较大,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依然较大。可见,流转税增长对税收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表4可知,国内消费税是增长最快的税种,而由于消费税是以特定征税对象的销售数量或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的,是对同一征税对象的第二次征收,在税收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因此不会对GDP重复计算。这类的税种除了消费税以外,还有资源税、车辆购置税、城建税等。这类税种的征收是税收和GDP增长不同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这类税收增长较快必然会引起整个税收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加快。此外,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会引起税收与GDP不同步的问题。近年来,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幅度较大,平均为22.73%,2010年增长尤为明显,其增长率高达35.72%,超过GDP增长的3倍多。而GDP的增长对进出口产值则以进出口净值为标准核算,所以进口高速增长对GDP而言只是起到一个扣除的作用。也就是说,进口货物的产值对GDP的增长未起到作用,但对税收而言,却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理性地认识到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是由各方面因素作用的一个结果,如GDP的不同计价方式、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等。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或者没有大的适当调整,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就必然存在。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纯地从一些宏观数据去认识税收与GDP增长的关系,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税收和GDP增长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一种合理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但是这种合理关系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需要不断跟进的。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 如何看待近几年我国税收的超常增长和减税的问题. 税务研究.2002: (8)
[2] 贾康,刘尚希,吴晓娟等. 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的主张――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论分析与思考. 管理世界.2002: (7)
[3] 杨崇春.税收收入增长的原因及特点. 税务研究. 2005: (3)
[4] 杨斌. 对税收与GDP应同步增长理论的质疑. 税务研究.2008: (9)
[5] 许宪春. 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 税务研究.2005: (3)
[6] 米建国. 中国税收仍会持续高增长. 中国税务.2005: (2)
篇5
林木加工业是海林工业的基础,是五大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林木资源优势,巩固、壮大、提高林木加工业,是发展海林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为加快我市林木加工业发展,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一)林木资源丰富。海林地处长白山系张广才岭东麓,林木资源丰厚,素有“林海雪原”之称,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基地,境内有三大森工林业局、二个两个农场和一个市属地方林业局,林业施业区面积89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1.3,高于全国50多全百分点。活立木蓄积6000多万立方米,占黑龙江省总蓄积量的12.6。林木树种繁多,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柞、椴、桦、柳、杨等针阔、乔灌树种,是加工木制品的上好原料,年采伐量40万立方米。海林周边县市也是黑龙江省重要木材产区,150公里半径内共有9个森工局和6个地方林业局,林木资源丰富,年采伐量190万立方米,出材147万立方米,剩余物43万立方米,林木价格优势明显,运费低廉,为在海林发展木制品深加工提供了原料保证。
(二)区位优势突出。海林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大通道中腹,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中心城市牡丹江的卫星城。海林交通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省会哈尔滨286公里,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301国道、滨绥铁路横贯东西,201国道、图佳铁路纵联南北,铁路贯通全国六大干线,可直达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公路是黑龙江东出海参崴、南下图门江的途经城市。
(三)产品种类繁多,出口渠道广。海林市现有木材采运及加工企业100余户,其中产品对外出口的企业有20多家。主要木制产品有木制百叶窗、实木家具、地板块、细木工板、集成材、卫生筷子、木制餐盒、铅笔板等,大部分出口韩国、日本、美国、瑞士、瑞典等国家及销往国内南方发达地区。部分企业与国际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有稳定的供销关系,其中天削卫生筷、木制餐具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林木加工企业每年出口额达到1300多万美元,是我市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四)技术力量雄厚。海林自建县便开始了林木采伐,并逐步发展了林木精深加工,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林木加工业成为海林财政收入重要来源。长期生产经营使林木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森工企业培养锻造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研发、明市场的经营管理队伍和生产技术队伍,技术人员门类涉及采伐、加工、生产、设计等各环节,为发展林木加工业奠定了人才基础,可根据市场发展和客户需要自主设计、生产形式多样的木制产品。
(五)对俄经贸潜力巨大。海林向东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口岸220公里,是对俄经贸前沿。俄远东木材主产区,木材蓄积量750亿立方米,其中60为过熟林,年可采伐2500万立方米,主要为白松、落叶松、桦、柞、水曲柳等,木质优良,适于发展境外采伐加工和生产高档家具及配件、高密度板、集成材等精深加工。绥芬河、东宁口岸背靠俄罗斯,是我国进口木材的重要集散地,目前年进口木材量达97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0亿元,正对绥芬河铁路运输实施提能、提速、换装三大工程,20__年竣工后,将大大提高口岸铁路过货和运输能力。省政府也正在拓宽301国道,变单向道为双向道,20__年竣工,届时公路运输能力也大幅度增强。在海林建立俄罗斯木材精深加工区,发挥我市林木加工原有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实施加工增值,潜力巨大。
二、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工业立市为先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精深加工和实施林木综合利用为方向,以壮大龙头、调整结构、建设大项目为重点,以招商引资、盘活企业、引进大集团为手段,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林木加工产品,巩固、壮大、提高林木加工业,力争把海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进口木材精深加工基地。
(二)工作目标
到20__年,全市林木加工业产值达到7亿元,税收3000万元(含实得补偿金500万元);到20__年,产值达到37.6亿元,税金1.3亿元(含实得补偿金)。
(三)重点工作
依托丰富的林木储备和俄罗斯进口原料,发挥森工企业技术、设备潜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对林木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展科技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林木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化、企业配套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方向发展。
1、科学调整,提高林木加工业发展水平。一是培育加工龙头,带动林木加工业全面发展。实施资金、政策倾斜,重点扶持新和装饰材料两户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区域骨干、龙头和生产核心。引进有实力大企业、大集团,新建林木加工企业,实施木材的精深加工,形成新的木业龙头。通过木业协会,引导企业密切配套关系,搞好分工协作,建立相互吃配、同步发展的产业链,联合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全市木业发展。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整合林木加工产品。突出扶持重点品牌、重点产品,运用政策引导企业综合利用林木资源,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压缩原字号、粗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大力支持出口卫生筷、木制餐具、木制装饰材料、木制家具、铅笔板、地板块、细木工板等产品的发展,扩大出口产品种类,积极开拓西欧、北欧及亚洲部分国家的木制品市场。三是建设域外原料基地。鼓励森工企业和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到境外合作开发,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稳定林木加工业。四是加大对森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政策,对森工企业技改和新上项目给予奖励和返税,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新增固定资
产投资。充分挖掘森工在林木加工上的潜力,利用技术、设备和劳动力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开展合资、合作,生产纸浆、造纸、胶合板、人造板、地板块等产品。2、分类批导,立牢扶强一批企业
(1)扶强壮大一批
一是装饰材料厂。健全营销队伍,完善销售政策,加大销售力度,巩固欧洲市场,开拓美、日和中国国内市场,增加商利润点,扩大销售网点建设,提高产销量和市场份额,力争使百叶窗、地板、家具达到满负荷生产。完成股份制改造,吸纳新股本,激发企业活力。不断改造工艺路线,提高生产能力,研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木制窗帘生产企业。到20__年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1000万元。
二是佳源木业公司。实现国有股退出;稳定主打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品种;引进先进工艺设备,综合利用加工剩余物,提高木材利用率和企业效益;吸引国外有实力的经销商参股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调动经销商销售积极性,理顺出口关系,扩大销售。到20__年产值1200万元,税收120万元。
三是大华木业。实施技术创新,利用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位成本,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产品占有率,巩固原有销售渠道,开拓欧洲、国内大型城市等新市场,保证开工率和产销平衡。新上替代项目,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到20__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税收100万元。
四是柴河耐力木业公司。积极开拓市场,争取更多订单,拉动集成材生产。引进、新上先进设备,实施技术创新,由生产集成材向集成材深度开发利用领域拓展,生产高端、高附加值家具等产品。到20__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税收100万元。
五是柴河木制品厂。完成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体制不新、机制不活问题,以改制促进企业增强活力。严细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元化,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进行铅笔贴牌加工同时,与产品销售商建立密切联系,建立健全自有销售网络,强力推进自主品牌“林海”牌铅笔销售。到20__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税收100万元。
六是长大木业公司。实施技术改造,扩大雪糕柄生产规模,推广应用木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木材出材率。选择新项目,完善企业产品结构。到20__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税收100万元。
(2)改造提升一批
一是林海纸业公司。投资800万元更换现有2车间纸机,将2100型低速纸机更替为2800型中速纸机,产品由C级提高到B级、A级,上升两个档次,从而达到低克重、高强度、全幅宽的市场要求。改造机加车间厂房,新建5车间,对2车间更换下来的2100型纸机进行改造,新上涂布机等设备,生产涂布白板纸。协调森工总局,降低柴河纸板厂出售条件,引导林海纸业收购纸板厂资产。到20__年企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年实现产值6500万元,税收500万元。
二是庆华木业公司。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百叶窗毛片生产能力,年产百叶窗毛片50万平方米。帮助企业融资,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完成集成材车间建设和生产线安装调试,年产集成材5000立方米。到20__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税收200万元。
三是绥欣木业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诺顿桌”和“依娃柜”产销量,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客商合资组建新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在生产原有产品基础上,按照美国客户要求,开发生产新产品“沙特”实木窗帘。到20__年实现产值20__万元,税收100万元。
(3)新上投产一批
一是新申利木业公司。加快新年产12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项目建设进程,协调解决各种难题,力争早日投产,年产密度板12万立方米,年实现产值30000万元,政府实得补偿金500万元。引导企业新上高档细木工板生产线,形成产品多元化。
二是引进大企业新建高档家具、集成材项目。规划建设俄罗斯进口木材精加园区,瞄准国内外木制品加工行业知名企业、集团,不遗余力地将战略投资者引进园区,开发生产高档家具及高附加值的集成材等项目,带动全市木制品加工企业改变粗放型、原字号生产经营格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云鹏装饰材料公司。完成一期工程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与北京知名生产企业合作,贴牌加工复合地板,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严格按合作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抓紧建设二期工程,新建2号车间,增加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到20__年加工复合地板20万平方米,产值1000万元,税收50万元。
(4)盘活启动一批
一是引进斯达造纸公司盘活金隆纸业。引进牡丹江斯达造纸公司租赁经营原海南造纸厂,投资改造后,利用牡丹江公司生产高档铜板纸造纸尾浆生产中档工业用纸。协调农行放宽造纸厂出售条件,鼓励租赁方向银行收购造纸厂资产并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生产系列产品,增加附加值。到20__年,年产工业用纸20__吨,实现产值800万元,税收150万元。
二是引进荣威木业公司盘活海林局一木器单板生产线。投资1100万元,新建厂房,收购原海林局第一木器厂一条单板生产线,新增1条细木工板和单板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到20__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税收100万元。
三是引进牡丹江腾达炭业公司盘活大海林红岩人造板厂闲置厂地。投资300万元,建立20座木炭生产炉,利用丰富的次小薪材和采伐剩余物生产木炭,为牡丹江顺达电石公司提供吃配服务,到20__年实现产值500万元,税收40万元。
3、加大宣传,打造一批木业知名品牌
筛选一批好的地方产品,进行策划包装,通过向大企业、大集团挂靠,或是不断增大宣传投入,逐步培育成叫响一方的地方名牌。一是确定主打品牌和产品。根据海林地域特色、历史沿革,围绕企业文化和产品,重点主打耐力牌百叶窗(家具、地板)、林海牌铅笔、大岩牌人造板、大华牌天削箸、佳源牌微薄木、林海牌包装纸板等。二是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创名牌。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激励企业增大广告投入和宣传费用,推动争创名牌氛围形成。三是实施对外联合靠名牌。鼓励企业弃小帅当大兵,主动向外挂靠,实施联合、联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做大做强企业,杨地方之名。四是加大市场炒作,造势创名牌。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经贸会、展销会、订货会,特别要组织参加好专业会展,广泛与同行业企业、销售商、商接触,推介产品,增加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协调相关部门,降低收费标准,争取各类活动冠名权,提升品牌影响。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施五大班子领导包产业、包企业、包项目,将林木加工产业
、企业、项目作为重点包扶对象,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海林林木加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修编林木加工业的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出台扶持林木加工业政策,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外部关系和重大问题。选派相关部门对重点林木加工企业和项目进行包扶,包企业要做到“五包”,即包经营者素质提高;包产品、技术创新及发展策划;包市场开拓、营销策划,提高经营水平;包安全稳定,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包税收及各项指标全面完成。领导小组经常组织包企单位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通过协调银行贷款、联系合作伙伴等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力保企业正常生产。在企业扩大规模时,帮助解决征地、用水、用煤、用电、原料采购等问题,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发挥部门优势,帮助企业搜集、整理、筛选有价值信息,及时将合适的项目、好的信息、相关客户提供、介绍给企业,促进企业上项目、搞合作、研发新产品。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及时防犯隐患,避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帮助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严格按照公司制要求组织生产经营,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四权制衡的经营方式。为企业领代办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安全卫生、环保评价、房产证照等审批手续,帮助办理立项审批、可研编制、项目申报,对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争取上级支持。要做好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工作,对续建、改建、扩建项目不遗余力帮助筹措资金,保证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积极落实新上项目投资主体,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认真实施收费审查制度、厂长经理例会制度、派驻企业联络员制度,将重点林木加工企业全部纳入协议服务范围。强化对林木加工企业在市场导入、市场开拓、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人才培训、投资融资、改制盘活、环境监察、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对重点林木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超常服务,实行代办、领办、一次会议协调和限时办结制。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扶持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激发林木加工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凡是新建林木加工企业,只要是对木材进行精深加工,全部由市林业主管部门协助办理林木加工许可证。对新建、盘活、改制林木加工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财政局从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无偿投入企业支持发展。对投资规模较高,对地方经济拉动较大的新建、改造项目,按银行当期利率,由财政给予贴息。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林木加工企业,其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前十年全额投入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200-500万元的新建林木加工企业,其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前五年全额投入企业,后五年50投入企业。森工企业改制、盘活林木加工企业,每年新增税收地方分成部分50返投森工局。新建林木加工企业,建设期间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收费一律按下限收取,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万元的,免收建设期间本级政府地方行政事业收费。转制企业办理土地、房产变更等手续只收工本费。每年从工业发展基金中提取部分对有独立品牌的林木加工企业开展广告宣传进行补贴。
(三)强化招商引资。一是落实招商主体。发挥社会各届力量,开展全民招商,特别要发挥好已有林木加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企业弃小帅当大兵,主动向同行业的大企业、大集团攀高结贵,实施横联挂靠。地方和森工要打破所属界线,联手实施招商,紧紧围绕优势资产、优势资源、优势项目,精心包装项目,通过网络、亲朋、对口单位寻找投资者,以招商推推动森工企业盘活闲置和低效运营资产。二是落实招商责任。包扶林木加工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成员单位人员要肩负起招引商的主要责任,要带头扛标,要在领导小组内建立激励与鞭策机制,将每个小组成员每年必保至少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林木加工企业列入全市一级目标考核。三是选准招商对象。要将眼光重点锁定在具有战略投资倾向的国内外木制品加工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和精深加工项目上,加强对大企业发展的了解和投资动态的研究,选准与海林发展林木加工业的结合点,主动出击,定位、定向地搞好对接。对已洽谈的项目,要持之以恒,紧盯不放,不惜血本,上门搞服务、给政策,不达目的不罢休,吸引客商投资。实施靓女先嫁,重点推荐与大企业有合作关系、经营良好的企业率先实施挂靠,利用知名企业技术、品牌优势,带动企业发展。
(四)健全管理队伍。一是组织经营者定期培训。政府每年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班1—2次,聘请有经验的学者、专家、业内人事到海林举办企业管理、投资、技术创新、行业发展动态等讲座2—3次,提高企业管理决策层驾驭市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组织企业家到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学习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逐步提高经营者的实际管理能力。三是利用现代化网络学习。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终身教育意识,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参加不同层次网络培训。四是激励企业家自学。实施教育补贴,凡是从正规院校毕业,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由政府补贴1000元、研究生学历补贴20__元,博士生学历补贴4000元。
篇6
关键词:蔗糖产业;循环经济;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
一、 引言
广西是我国糖业第一大省,最有优势也最具潜力。蔗糖生产是区内大多数市、县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甘蔗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加工,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这已成为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
循环经济恰好可以同时解决制糖产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但,制糖产业不会自动的实现循环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干预必不可少。以往的研究中,从总体上描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文献居多,专门讨论某个产业,如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文献还比较鲜见。
本文尝试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广西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首先分析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理清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方向,最后尝试提出支持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二、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及现状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大型企业。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达到18家。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产糖量甚至达到了50多万吨。这些大型制糖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它们既受青睐又遭诟病,为摆脱困境,这些企业先后发展了循环经济,如今其循环经济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有了前车之鉴,东糖、永鑫、永凯、湘桂、丰浩等后来兴起的制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贵糖(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最早实行循环经济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1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生态工业园区。贵糖就是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贵糖已建成制糖、造纸、酒精(乙醇)、轻质碳酸钙循环经济体系(见图1),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制糖工业曾经的废弃物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产值已达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个数值远高于主业制糖所占的比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与此同时,其它制糖企业也通过拓展产业链的方式,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如,南宁糖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稳糖进纸”等工程项目,逐步优化了制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打造了“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甘蔗、制糖、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或酒精废液浓缩燃烧、钾灰制复合肥)”两条主要的产业链,成功实现了从农产品“甘蔗”到工业产品“化肥”再到“甘蔗”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促进。而蔗渣造纸、废酒精生产化肥本身就是废物再利用。2010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了40亿元。
来宾东糖集团是广西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秀。来宾东糖集团2003年由东糖集团入资,在原迁江糖厂、来宾一糖、石龙糖厂、凤凰糖厂、来宾市造纸厂等5家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拥有涵盖40多万人口的原料蔗生产区,日榨原料蔗2.85万吨,年产45万吨机制糖。目前东糖集团已形成“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原料蔗、制糖、蔗渣、造纸”两条生产链。实现了多种副产品多途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对区域环境整治做出了贡献。东糖集团已基本建立“原料蔗、制糖、造纸、酒精、生物肥-原料蔗”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据测算产业链延伸将会使东糖集团总产值增加到17亿元,远远大于现在机制糖12亿元的产值。
广西南华糖业集团和南宁东亚糖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糖业集团,它们的核心企业均在素有“中国糖都”之称的广西崇左。这些企业也已经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甘蔗为原料的精制糖、蔗渣造纸、糖蜜做酵母、滤泥产复合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打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出名的央企中粮集团也正在崇左市推进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相信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将因此而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这些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发电、制浆造纸”两条主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制糖工业内部循环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循环促进。
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仍旧依靠生产机制糖和制造生活用纸维持经营,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全区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
1. 原料蔗种植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首先,农原料蔗种植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2010年西南5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收成,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建议加大蔗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力度,降低气候因素的不良影响。
其次,目前原料蔗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作为生产原料的甘蔗的种植效率并不高,制糖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较高。甘蔗种植主要采用一家一户式的方式,规模有限、种植技术欠缺科学性,单位产值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建议推行生产基地建设,走集约化生产道路,提高原料蔗生产效率,增加单位产值。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下模式中的一种予以解决:
第一种模式,制糖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或承包土地集中生产,实现原料蔗生产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原料蔗单位产值。
第二种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的家庭承包土地的模式下,以制糖企业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尝试建立农业(原料蔗)生产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应对自然风险,如干旱、霜冻等对原料蔗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适当的时机对原料蔗种植进行财政补贴,尽量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挫伤农户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保证了原料蔗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与制糖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复合肥产业的发展。
2. 企业生产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蔗糖产业链涉及制糖、造纸、酒精、生物复合肥等多个行业。蔗糖产业循环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而且要求企业生产环保型产品,要求企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这对蔗糖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升生产技术,改造现有设备或者购买先进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其资金实力总是比较有限的。没有财政支出政策的大力支持,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
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是蔗糖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两个途径。技术开发方面,建议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补贴。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先由财政拨付前期研发费用(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类科研项目)开发技术,再由企业购买研发成功的新技术,这是第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直接支付技术研发费用,购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同时由财政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补贴。技术引进方面,若企业购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财政也应该考虑给以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财政支出政策上的这三种做法都可以鼓励企业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际操作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某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某几种。
生产设备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也可以有所作为。由于购买先进生产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这个时候有关企业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地方财政可以考虑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直接补贴,或者在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者由财政直接授权专门银行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采购设备时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政策安排也都有利于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有利于制糖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资源的循环利用。
3. 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在产品销售环节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体现出来。
从产品的最终去向看,各级政府机关的消费也会在产品的总销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这就为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支持某些使用循环经济技术生产的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这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这些产品投放市场的最初的那几年,产品的销售形势可能非常不乐观。
为此,建议采用立法的形式,要求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产品,应优先采购用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产品,而这些企业的名录财政部门一般可以查询到,操作具有可行性。或者也可以考虑明确规定,每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当中循环经济产品的采购率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审核通过。必要时,可以考虑对某些产品进行补贴,帮助其打开销路、迅速占领市场。
政府优先购买符合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其实也是向市场发出了一种积极信号,这也将对于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造成压力,客观上也在敦促其改进生产技术。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时,其采购量比较大,货款支付也比较及时,企业资金容易回笼并能较快用于扩大再生产;政府采购为循环经济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必将使蔗糖产业链中的各个生产者加快循环生产的步伐。
企业因产品销售遇到资金困难需要贷款时,也可以考虑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担保,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由此看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对企业减小库存压力也大有裨益,它可以加快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生产节奏,局部来看,其作用于企业生产销售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全局来看,其将促进整个蔗糖产业循环发展。
四、 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构想
由于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本文只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环节讨论相关税收政策。
1. 企业生产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企业,在一段时期以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建议采用税前扣除、延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鼓励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投资。
构建新型的所得税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为法律依据构建适合广西蔗糖产业特点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结合国家的有关税收政策,如《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和《资源税综合利用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明确税收优惠方向并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给予蔗糖产业的相关企业切实的税收优惠。建议考虑给予循环经济园区内的以糖蜜、酵母提取物、酒精(乙醇)等制糖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有效推动蔗糖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循环发展。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综合运用上述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同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消费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的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性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当期的商品和劳务总额中进行一次性扣除。这实际上减轻了企业外购机器设备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设备,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议加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蔗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 产品销售有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国家调整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将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企业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与非循环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有效地区分开来,可以考虑提高循环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蔗糖产业中非循环经济产品退税率。
建议国家完善消费税。从扩大征税范围来完善消费税,将非循环发展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可以将原浆纸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或者少征收消费税。抵消非循环方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为循环经济产品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尝试在蔗糖产业中试行这一做法。
另外,还可以考虑对于在广西就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为蔗糖产业后继发展积累人力资源。还可以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缩短相关企业各类减税、免税、退税业务的办理时限。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尽量减轻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能免税就免税,能退税就退税。
五、 结论
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但,相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简要分析了广西制糖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结合主要的生态产业链,从原料采购、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三个方面初步提出了支持广西蔗糖产业循环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构想,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初步提出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构想,力争将甘蔗“吃干榨尽”,尽量不污染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政策构想,具体的优惠幅度和补贴额度,还有待实际工作部门深入调研后再行确定。
参考文献:
1. 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广西糖业,2010,(3):45-48.
2.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张跃彬,李东徽.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甘蔗糖业,2011,(1):57-60.
3. 毛礼镭.我国糖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初探.广西蔗糖,2012,(1):42-44.
4. 杨戈夫,刘玄,杨亢.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广西蔗糖,2010,(2):22.
5. 曾仕联.应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生态型制糖企业建设.广西蔗糖,2011,(3):39-42.
6. 程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88-193.
7. 马金华.和谐社会视角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18-22.
篇7
一、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1、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加大,县域经济质量提高。年县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为18.0,较之200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一是推动了城镇的扩容提质。年全县26个乡镇工业投资4456万元,包括在集镇兴建工业厂房和农民进城建房办厂在内,年内新增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0.66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14.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年全县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为18524人,个体工业户从业人数8581人,合计27105人,占在县内从业的劳动力总数的7.5。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72元,其中从工业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家庭工业经营收入达352元,占现金收入的4.8。
2、工业经济总量加大,增长速度加快。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789个,完成总产值9.89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76万元,完成销售产值1.78万元,产销率为100.6。规模工业占全社会工业的比重为17.8,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增加值率为28.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水泥、机制纸、化肥、煤炭、硫铁矿、砖、复烤烟叶、电石、水电供应量等几大支柱工业产品产量均有所提高。
3、工业企业税收比重增大。年全县全部税收为10168万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工业税收3165万元,同比增长38.0。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1.1,同比增长4.8。全县13家规模工业实现税收增长684万元,增长61.6。4、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今年以来,县国有企业改制步伐明显加快,后山铁厂、水泥厂、丝绸公司、后山茶厂、食品公司等重点国有企业先后改制,“三个百分之百”全面实现,企业存量资产处置取得明显效果。到今年10底止,全县48户国有企业改制已完成60%,安置职工人数已达到4409人,完成60%以上。
总的来说,工业从量的增长方面来看尚可,但从质的提高方面来看尚存较大差距。还处在刚刚走出发展低谷和以量为主的初步发展阶段,仅是低水平的增长,我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二)制约工业发展的几大症结
1、体制不活。
年我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改制开始启动,但两年来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县原有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177家,截止年或承包经营,没有触及产权制度这个核心,同时数量更大的乡镇企业改制改革刚刚起步。企业改制还应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产权制度滞后,抑制了企业竞争活力,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约束了企业的机制转换。年以来,由于加大了力度,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已成功转制22户,尚有23户正在改制中,改制后的企业由于民营资本进入,充分显示出了体制活力。
2、资金不足。
调查表明:企业的最大困难是缺资金。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县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争取信贷支持解决了部分资金,两年来仅招商引资这一块就引进县外资金1.07亿多元,但是整个工业企业资金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原因一是信贷支持不够,银行投资去向主要是农业贷款和商业贷款,年末工业贷款额为1372万元,仅占整个贷款总量的1.82。二是本地民营资本投入少,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差。民间资金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储蓄、教育、建房,每年全县民营资本对工业的投入不到5900万,计算到每个人,尚不足全年人均总支出的2。
3、环境不优。
的发展环境通过治理整顿,虽已出现明显好转,但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政府优化环境的政策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或是担心落实不了,缺乏信心,没有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二是对违规行为缺乏抵制力。调查表明,对违规行为表示拒不接受的占37,表示勉强接受的却占63。
4、产品不“强”。
近年来,我们一是抓企业技改,扩大了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二是抓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了产品结构。三是抓产品的扶优扶强,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但是的工业产品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主要表现有:一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品种不多,涉及行业也不多,以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居多。二是产品不丰富,矿产品是的主导产业,但矿产品的加工率只有20左右。三是名、优、特、新产品少,没有形成自己的区域优势和强势产品。对工业原料的加工大都停留在粗加工上,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能力弱;产品出口少,在省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
(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今后20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保持这种较高的发展速度,以传统的、常规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是不可能的,根本思路在于创新观念、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工业是解决县域经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从工农业质量效益比较来看,发展工业有五大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二是税收高。据统计分析,每百元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工业是农业的22倍;三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也在工业;四是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有利于农民增收。从我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县是山区农业县,工业先天资源虽然较好,但制约因素很大,工业实力薄弱成为导致全县民穷财弱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工业强县”意识,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始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县内各种资金向工业倾斜,各方面工作和各项服务向工业集中,各项优惠政策向工业聚焦,干部力量和各种人力资源重点向工业摆布,使工业经济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四)县工业经济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的机遇。国家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纳叙铁路、古叙矿区开发、泸州火电、西部化工城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已经或即将动工兴建,特别是古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纳叙铁路的动工修建,将对我县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二是我县具有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交通比较优势。县县城作为西部出海大通道的四川南大门,是川滇黔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大纳公路横贯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条件。三是具有资源富集优势。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16.9亿吨,硫铁矿储量15亿吨,水能可开发量8万千瓦,水力资源可利用达21亿多立方米,理论总储万千瓦。此外农副产品加工优势较为突出,拥有195万亩林竹资源,是全国的烤烟生产基地县和养牛基地县,也是全国200个煤炭生产基地县之一。
二、实施工业强县的具体措施
到2007年全县要实现建成3-5户产值超亿元、利税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9.7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56亿元,平均年增长15%的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观念,加快整合“大工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急剧加快,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大工业”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种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工业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地处古叙矿区前沿的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林竹和农副产品等优势资源,发展好特色主导产业,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工业强县的基础。一是要正确对待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发展关系。要冲破思想禁锢,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全部纳入“工业强县”的大旗之下,努力促成各级各类企业在信息上互享、市场上互帮、管理上互学、发展上互比的新格局。二是要加速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围绕社会化生产、组织化销售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加速农业向工业靠拢,加快工业向农业渗透,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二)扩张总量,狠抓工业投入
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社会、金融单位多元化加大工业投入,扩张企业规模,扩充经济总量,关键是要创新思路,拓宽发展县域工业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借助外力。精心包装项目,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性投资。依靠优势项目、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启动民力。要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培植多元工业主体。据调查,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3亿元,加上各种形式的社会闲散资金,可用来发展工业的民间资本总量较大,启动民间资本的关键是给它们提供商机,同时,要舍得把好的企业、项目、场所拿出来,使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三是激发活力。要用改革的办法整合企业有用资产,盘活资产存量,推进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投资担保公司、投资开发公司、租赁公司等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加强企业经营者诚信教育,协调改善银企关系,争取更多的金融投入。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对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在领导精力、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上实行“三集中”。
一是坚持效益优先,强化企业管理。要引导企业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切实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胆探索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对我县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国家、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三是突出重点,抓好煤炭采掘业,火电、水泥、造纸、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四)创新机制,走县域工业民营化之路
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的政策取向,大刀阔斧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力争经过3到5年努力,全县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一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股的退出步伐,把一批县域工业真正改造成为100%的民营工业。二是建立全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扶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积极扶持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帮助民营工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庭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四是强化“五放”措施,即:“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开,经营上放活,准入上放宽,工作上放手”,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五)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和配套工业依托煤炭资源,重点扶持煤炭采掘业和加工业
帮助四川投资集团投资煤炭行业,解决泸州大火电原料需要,力争原煤产量到2007年达到500万吨;积极扶持双桥火电项目建设,保证2004年开工发电;新建两个30万吨/年洗选煤厂,提高煤炭商品附加值;以金虹化工为龙头,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速22万吨/年纯碱项目建设,形成产值上亿元、税收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加速整合水泥优势资源,新建60万吨干法旋窑项目,到2007年全县水泥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税收达2500万以上;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以江门纸厂为龙头,积极推进20万吨/年竹浆项目;充分发挥全国烤烟基地县优势,积极推动三友打叶复烤公司实施二期技术改造,达到60万担/年复烤片烟生产能力,创建产值上亿元、税收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
(六)依托载体,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
要倾全县之力把龙凤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工程来抓,高起点、高标准搞好5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项目、资金、人才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07年培植2个产值上亿元,利税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园区产值达到5亿元;力争到2010年,工业园区产值达到10亿元,上缴税收突破1亿元,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
篇8
一、财政经济运转近况
县是州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全县完成财税收入7329万元。从整个财政经济运转状况来看,出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财税收入总量小。1996年,依托税源大户烟厂的支持,全县财税收入到达8368万元,创下历史最高记载。1998年烟厂停产后,直接影响到烟草、印刷、精密加工、电力、自来水、交通运输、个别饮食服务等企业的生产运营,致使全县财税收入大幅下降。年,本级收入仅5227万元,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向,人均财税收入仅为105元,远低于省州其它县市程度。二是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支出由年1.41亿元增进到年4.8亿元,年均增进22%,而仅个人工资支出就占可用再分派财力的80%以上。1999-年,国家执行了四次调整工资政策和年关一次性奖金发放政策,依照州财政相关文件规则,调资增资支出县财政担负比例为15%,经过实践发放,县财政综合担负比例高达24%。因为县财政坚苦,形成应由县财政担负的个人增资局部无法兑现到位,从1993年至年县财政共欠发各类福利待遇费45895万元。年的调资,全县共需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县财政又构成了近1000万元的硬缺口。三是财政欠债重。到2005岁尾,县财政已累计赤字3982万元,财政帐面欠债已高达1.88亿元,个中贸易银行借款3060万元,世界银行借款1884万元,国债转贷资金51万元,中扶借款22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借款675万元,乡村不变资金借款541万元,欠拨各单位专款900万元,教育欠债5000万元,乡镇欠债4500万元。
二、财源建立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源建立的注重认识不够。过来工作中,局部乡镇和县直单位对财源建立主要性认识不够,习气用方案经济时代的思想办法来思索财源建立问题,“等、靠、要”思想严厉,没有把财源建立摆上主要议事日程,没有财源建立目的和规划,工作自动性不强,抓财源建立的方法不多。
(二)财源构造不合理。虽然是农业大县,但随着乡村税费改革深化推进,特殊是农业税免征及作废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农业税源首要起原是烟叶特产税和零散耕地占税、契税等,对财税收入奉献较小。年农业供应税收仅1270多万元(个中烟叶特产税1073万元)。工业因1998年烟厂停产后跌入低谷,近三分之一规划工业企业堕入停产或半停产,工业税源干涸,年悉数工业税收仅932万元。第三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对财税奉献有限,年个别工商户完成税收974万元,仅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3.3%。
(三)财源项目建立不力。受财政管理体系体制改革等多种要素影响,县财政对财源项目建立直接投入的不多,加之短少专业技能和管理型人才,形成财源项目建立发展迟缓;随着金融体系体制改革的推进,县级贸易银行只要收贷收息的职责,简直没有放贷的权益,既使有少局部小额借款,借款前提相当苛刻,对中小企业和个别私营经济项目建立的支持力度分明削弱,当地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的景遇在加剧。县内国家投资建立的重点项目不断较少,由此招致项目建立供应的税收相对较少。
三、增强财源建立的对策
(一)突出烤烟做优农业,夯实基本财源。一是突出抓好优质烟叶生产。紧紧抓住常德烟厂在兴办优质烟叶基地有利机遇,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税作废后的农业主体财源项目和优势产业来抓,制订鼓励办法,加大扶持投入,大力施行烟田基本设备配套建立,推进规划乡镇和专业村建立,争夺年烤烟栽种规划到达8万亩,收买量达16万担,税收到达2000万元。二是做大乡村支柱产业。充分应用当地丰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依照“区域化结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运营”的理念,围绕林果业、蔬菜、药材、黄牛等乡村支柱产业,搞好品改和科技培管,推进农产物争优创牌,扩展农林畜产物基地规划,建成以椪柑、脐橙、猕猴桃为主的15万亩优质生果基地和3万亩辣椒、2万亩药材基地。三是做强农产物加工业。依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拳头产物”的形式,加大本草制药、松喷鼻、奥瑞克、友发牧业、松柏大米加工等联系关系度大、带动力强的州县龙头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破解当前特色农副产物丰厚、加工严厉滞后的难题。还依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准则,指导和扶持农民坚持烤烟、辣椒、生果、养殖等专业协会,着力发展乡村大户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经过农产物加工增值、搞活农产物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二)突出矿业做大工业,强大主干财源。一是大力发展矿产物加工业。县矿产资源非常丰厚,现已探明储量的有铅锌、镍钼、煤、铁、钒等1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71亿元,矿业开发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最大但愿。要加大永茂镍钼矿、万民结合矿业、王村方解石厂等已投产项目标跟踪服务力度,抓紧桃子溪铁矿、盐井铅锌矿、青坪镍钼矿等在建项目建立,启动年生产才能1000吨以上示范性钒矿项目建立,努力推进工业产值和税收成倍增进,力争年矿业产值到达5亿元,税收到达5000万元。二是持续扶持传统企业。纺织、建材、机械是传统优势企业,当前也是全县规划工业的主体。要充分应用民族定点企业补助、地域开发指导资金贴息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锦帛钰纺织、万源水泥、大继成化工等生长型企业,着力优化生产运营情况,保证企业达产增效,扩张工业总量,提高工业税收比重,力争“十二五”末,传统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有1户以上,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4户以上。三是下大力量推进工业园区建立。依照“产业堆积,工业集中,地盘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指导各类资金投向开发区,完善路网和水、电、通讯等基本设备建立,力争“十二五”期内,入园企业达20户以上,年均产值增进50%以上。还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本,依托筹措公路,在青坪、石堤一带规划建立一个二类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矿产物加工等产业。
(三)突出资源整合做强旅行业,培植新兴财源。充分应用得天独厚的旅行资源优势和猛洞河国家重点景色胜景区等七大“国”字号品牌优势,依照中国土家族文明中间的定位,大力整合旅行资源,抓好旅行基本设备建立,增强宣传造势,做精做优“河生态漂流、古镇采风、小溪生态探险、不贰门温泉疗养、老司城祭祖仿古”等文明旅行产物,使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到年,全县年招待旅客达150万人次以上,完成旅行总收入5亿元以上,占GDP比重到达20%以上。经过旅行业来带动饮食服务、贸易零售、房地产、民族产物开发等三产业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进点。
篇9
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在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帷幕,但试点行业并未包括建筑业。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却被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其行业特殊性使得其与现行增值税征收范围具有一定的交叉重叠,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平等问题,极不利于建筑业及房地产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一)建筑业的重复征税规模巨大
建筑业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上下游产业均不乏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其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使得流转税重复征税问题严重。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35个行业)对建筑业重复征税规模进行测算。投入产出表划分的每个行业应缴增值税或营业税的属性以及税率基本是单一的,因而估算建筑业中间环节缴纳而在下一环节无法抵扣的增值税与营业税的规模较为可靠。假定各行业均适用其基本税率,不考虑小规模纳税人因素和税收优惠因素。对建筑业直接消耗的增值税应税行业中间投入产值,分行业换算为不含增值税的价格,再乘上各自对应的增值税税率,得出增值税税额;对建筑业再生产下一环节直接消耗的建筑业产值,乘上其适用的营业税税率3%,得出营业税税额;测算出的建筑业课征营业税所引起的流转税重复课税规模见表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35个行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因建筑业缴纳营业税而上下游行业缴纳增值税所导致的重复征税存在于两个环节:一是所有增值税应税行业对建筑业的中间投入,产值大约39660亿元,对应的增值税税额大约有5755亿元,因建筑业非增值税行业而得不到抵扣;另一环节是建筑业投入到再生产下一环节,产值将近2000亿元,对应的营业税税额大约60亿元。流转税重复征税规模合计接近5815亿元,占当年度税收收入总额(49451.8亿元)比重超过10%。当然,如果把小规模纳税人和实际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考虑进来,重复征税规模应该没有这么大。本次测算忽略了小规模纳税人因素,主要是考虑到一是缺乏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税款数据,二是小规模纳税人户数虽多(2007年小规模纳税人户数占增值税纳税人户数比重达85%),但缴纳份额不大(2007年小规模增值税人缴纳税额占增值税额份额仅为4.14%)。因此在缺乏数据的前提下,只能对流转税重复征税规模进行粗略的测算。
(二)重复征税造成税负不公平
1.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进项抵扣所导致的税负不公平
增值税转型后,原来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的重复征税问题部分得到解决,但购买建筑劳务形成的固定资产中含有的营业税仍不能抵扣。因此,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形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倾向于直接购进固定资产以获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而不愿意接受建筑安装业发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样是购进大型而贵重的机器设备,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之后,一般纳税人的当期纳税义务大大减轻,而建筑业企业的税负没有任何变化,相对而言是加重了建筑业及其他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区别对待的税收制度所导致的行业之间的税负不公平将不利于建筑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提供建筑劳务并销售自产或外购货物的税负不公平
新《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提供建筑劳务并销售自产货物的纳税人应分别核算货物销售额和应税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从而使得建筑工程耗用的这部分自产建筑材料只需负担增值税。但对提供建筑劳务并销售外购建筑材料的纳税人却未要求分别核算,其营业税计税依据应包括外购建筑材料价值,即建筑工程耗用的这部分外购建筑材料不仅要负担增值税,还要在此基础上多征一道营业税,从而导致这两类企业或业务之间的流转税税负不公平。
(三)复杂的税制增加了税收征纳成本
1.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的税基确定困难
征税实践中,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容易混淆,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核定税基。新《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建筑业的部分重复征税,但对于未分别核算的该类建筑业企业,由于国税与地税机关对应纳税额均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提高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成本。
2.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增加了逃税机会
由于建筑行业尚未实行增值税,其在购进水泥、沙石、砖瓦、钢材、铝型材等建筑原料时,无需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机制,给上下游企业留下了逃税空间。一是建筑业上游的供货商可以不必为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受发票比对制约从而获得了隐瞒销售收入、偷逃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机会;二是建筑业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结盟,将从上游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转售,从而使得结盟单位可骗取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三是建筑业纳税人可以利用普通发票不比对、难以查实的漏洞,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帮助下游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综上所述,建筑业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平衡及征纳成本增加等问题,干扰了企业对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选择,不利于建筑业及房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建议应尽快将重复征税矛盾突出的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二、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难点分析
(一)建筑业增加值税负变化及适用税率测算
本文以2007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35个行业)数据资料为基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为辅助,采用生产法估算增值税理论税基,并选取4档税率测算建筑业税制改革前后的行业税负变化。
1.税制改革前的建筑业增加值税负
税改前建筑业按适用税率3%征收营业税,其理论税基是行业总产出,需要将以总产出为基础的建筑业税负换算为以增加值为基础的税负。通过计算得出建筑业增加值的税负为12.96%:
2.税制改革后的建筑业增加值税负
以统计年鉴为辅助,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税制逐步调整税基,推导出合理的税负测算公式,以尽量缩小估算税基同理论税基之间的差距,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生产法估算建筑业消费型增值税税基的最初表达式:增值税税基=总产出-中间投入+进口-出口-资本形成总额=增加值+进口-出口-资本形成总额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测算建筑业单个行业的税负变化,而非测算我国增值税整体税收变化,故建筑业增值税税基不予考虑进口部分。根据我国现行增值税税制可知,我国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从而税基中应剔除出口部分。根据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可知,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存货增加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两个部分。扣除存货增加是因为当期增值税理论税基中应包括当期销售的前期存货的价值,不应包括当期存货的价值。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因而估算增值税税基时需要扣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可抵扣范围仅限于新增机械设备投资。则建筑业增值税税基公式相应调整为①:建筑业增值税税基=建筑业增加值-出口-资本形成总额=建筑业增加值-出口-新增机械设备总额-存货增加
同时,估算建筑业税基时还需要考虑到增值税免税部门和非增值税部门的中间投入。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购买免税部门及非增值税部门产品和服务时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税基中应当加上这部分行业的服务购买部分。本文假定,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现有增值税应税行业税率政策保持不变,即煤气、水等仍然适用优惠税率13%,其他普通商品和劳务仍适用基本税率17%;纳税人对农产品等免税产品的购买仍按现行税制政策凭小票按购买价格实行13%税率进项抵扣;上海税改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试点行业之外的所有其他营业税行业也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并对“扩围”行业适用统一税率。则建筑业增值税税负估算公式相应调整为②:(略)。
本文设定4档税率来衡量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前后的行业税负变化,测算结果如表2:(略)。
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测算。
根据测算结果,若使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前后的行业税负变化不变,适用税率近似为15%。如果建筑业按基本税率17%缴纳增值税的话,流转税税负虽有增加,但增幅仅为3%左右,变化幅度很小。另外,从投入产出表中能看出,建筑业行业增值率并不算高,但劳务报酬占增加值比重却很高,超过了51%。因此,如果能解决好建筑业劳务成本抵扣问题的话,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建筑业税收负担。如果建筑业实行低档税率13%,行业税负降幅较大,长期看能有效刺激消费需求,促进行业发展,但短期内会使得国家税收收入大幅度下降,降低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的经济能力。当适用税率为11%时,行业增值税税负为负值,因而该档税率不予考虑。
(二)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征管难点
1.纳税监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业企业尚处于经营分散、流动性强、业务规模小的经营阶段,行业中还存在许多个体工程队非法挂靠、转分包现象等临时经营现象,税收监管漏洞较多,偷、逃、漏税频繁,税收征管难度较大。在纳入增值税体系后,如何通过增值税发票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实现对纳税人的内在约束,从而实现对建筑业的纳税监管则成为一项难题。而且大量建筑企业达不到现行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是否需要重新核定建筑业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也是一个问题。
2.发票取得困难
建筑工程很大一部分原材料例如黄沙、石材的供应商都是规模小、类似于农业生产者性质的个人、个体工商户等,他们一般难以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改征增值税后很可能也无法给建筑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会导致建筑业企业不能足额抵扣进项税额,仍然存在一部分重复征税。此外,建筑业长期存在的发票意识不强也为增值税的推行造成了困难。
3.纳税时间不稳定导致税收波动大
建筑业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工程前期投入多,回报少,如果按照营业税规定的纳税时间征收增值税的话,结果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由于原材料等进项税额抵扣较多,远高于销项税额,导致企业几乎无税可缴,而在建筑工程竣工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会计期间集中缴纳增值税,不利于税款均衡入库。
4.纳税地点的选择存在两难
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纳税地点的确定不仅关系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而且也把建筑业纳税征管陷入一个两难境地。若继续维持在劳务发生地纳税,因异地施工的财务核算多在机构所在地,大部分情况下单个项目的施工企业只是临时建立起的施工队伍,基本上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而增值税计算比营业税复杂,如果由施工企业自行缴纳增值税,由于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企业很难准确核算出当期销项、进项税额,也就不可能按照当期增值额缴纳增值税;如果由建设方代扣代缴的话,同样也会因建设方不可能全面清楚了解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而按照实际增值额代扣代缴增值税。若选择在企业机构所在地纳税,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因无法确切掌握异地应税劳务的工程进度、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监管实施很难到位,而这会使得纳税企业利用监管漏洞对异地劳务采取少纳税款甚至隐瞒纳税义务等方式偷逃税款。
三、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17%的基本税率,辅以特定的财政补贴
从国际实践来看,建筑业的税收待遇最好还是和其他行业一视同仁。根据上文的税负测算,如果对建筑业适用低税率13%,对国家财政冲击很大。如果特意为建筑业设置一档新税率的话,比如税率16%,虽然行业税负接近持平,但是过多的税率档次会增加增值税制度的复杂程度,削弱增值税的中性优点。因此,建议建筑业实行基本税率17%。虽然建筑业行业整体税负略有增加,但增幅很小,对建筑业发展影响应该不大。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3%的征收率,与原来的营业税税率3%持平。此外,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发现,建筑业行业流向其他行业的“中间使用”部分产值约为2000亿元,而流向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的“最终使用部分”约为60187亿元。这说明建筑业有绝大部分产值流向了最终消费。因此视国家政策需要,可对那些为政府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进行的工程项目,如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房建设、水利设施、公路建设、农村建房等,由纳税人就这些特殊项目的税额缴纳申请财政补贴。直接的财政补贴支出并不会扭曲税收经济效率,可以作为平衡行业税负实现公平的手段之一。
(二)加强征管的措施
1.以企业资质与财务核算划分纳税人类别,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
建议实行将建筑业企业资质与财务核算两项标准作为划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条件。《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87号)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行业标准分为三类: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及劳务分包企业资质标准,其中每个资质等级标准都对收入规模、资产规模作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划分建筑业纳税人类别时,可以将具备资质等级、财务核算健全的建筑业企业直接认定为建筑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于具备资质等级而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建筑业企业,税务机关可对其实行专门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辅导,在辅导期内督促并辅助企业规范财务核算,直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对于不具备资质等级但财务核算健全、能如实反映销项、进项税额的建筑业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按规范办法计税,或选择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按简易办法计税。对不具备资质等级且财务核算也不健全的建筑业企业应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办法计税。对提供建筑劳务的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监管,可以借鉴比利时的经验,要求建设单位或总承包人代扣代缴,以实现对建筑环节税款的源泉控管,同时也能有效遏止非法转、分包经营,改善建筑工程质量。
2.规范建筑业发票管理,对初级原材料凭小票抵扣
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提高防伪技术和严谨审核程序,并严惩伪造、倒卖、盗窃、虚开专用发票等进行偷、骗、逃税等不法行为。充分发挥建筑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监督作用,对建筑业的非法使用发票等不诚信行为,最好能与企业资质评级挂钩,以促进企业依法纳税。对提供建筑业原材料的个体生产者等小规模纳税人,可以考虑对其提供的部分建筑原材料,主要是建筑用初级原材料,参照“自产农产品”增值税管理,允许购买者凭借收购凭证按比例计算进项抵扣额,但要达到税收政策目的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税收监管,经常性地进行税收稽查。
3.明确计税依据,建立增值税预缴制度
影响建筑业计税依据确定的因素包括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工程承包方式等。不同的工程承包方式,因承包双方之间经济关系形式的不同,对计税依据确定的影响也不同。建筑业的销售收入主要为工程结算收入,要明确计税依据就得先确认纳税人工程结算收入实现的标准。目前营业税已实现了部分的差额征税,比如对建设工程实行建设全过程总承包或分阶段总承包的建筑企业,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计征营业税的收入额。营业税的差额征税本质上已经有了些增值税的影子,为建筑业的增值税制度推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计税依据可参照其缴纳营业税时的税基。为有效解决建筑工程周期长、盈利周期与增值税的纳税周期不匹配的行业特殊问题,建议可对建筑业实行增值税预缴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工程进度百分比法确认当期工程收入,并据此计算和预缴增值税,按月申报,工程竣工后再进行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篇10
一、淮安区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
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高低通常有三个指标: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一般而言,这三个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地方的财政收入质量越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也就越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淮安区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日益壮大,但财政收入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财政收入数量与质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06年以来,淮安区提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相应地带动了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长。
GDP由2006年的101.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亿元,年均增长19.2%。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5611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40556万元,年均递增43.9%。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10%。以2009年为例,淮安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57487万元,占GDP的比重为9.6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2.16%和发展中国家22.9%的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20.1%、全省24.7%、全市19%的平均水平。
二是上划收入增长快,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分税制后,主体税种的大头上划中央和省级,地方留成部分较小,超收部分70%上划中央。以增值税为例,75%部分上划中央,12.5%部分上划省级(2008年规定),地方本级仅12.5%。2006年―2010年,淮安区地方财政上划收入从18839万元增加到61615万元,年均增长34.5%(上划中央收入年均增长33%,上划省级收入年均增长4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32444万元,增加到136964万元,年均增长43.3%,分别低于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划省级收入增幅0.6个、1.4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分级结构来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57.8%,下降到2010年的56.9%。
三是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淮安区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财政收入中费重税轻现象加剧。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2010年,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淮安区地方税收收入从24203万元增加到87468万元,年均增长37.9%,远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幅。从占比来看,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既低且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74.6%下降到2010年的63.9%。以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主的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则居高不下,接近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缺乏稳定的财源基础。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产值比例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第二、三产业发展越高、速度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就快,收入质量相对就高。因为各个产业的产值含税量不同,对财政的贡献率不一样,第一产业几乎不提高地方税收收入,第二、三产业的贡献比第一产业的贡献要大得多,这已为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所证实。
近年来,淮安区产业结构虽有所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24.6:42.6:32.8调整为2010年的16.6:47.8:35.6,但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经济效益还不高,企业未从根本上走出“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循环圈,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实现质的飞跃,造成淮安区财政收入基础薄弱。
二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产业分布不尽合理,缺乏地方稳定的支柱财源。2006年以前,淮安区基本上没有一家大型支柱财源,地方税收收入的产业分布零星分散。2006年以来,随着淮安区确定“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海螺水泥、井神盐业、国信燃气等一大批企业。但由于这些新引进企业,主要以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种为主,纯粹的地方税收贡献不多,而以缴纳营业税等地方性税收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不够,这造成了对支柱财源依赖性强,财政收入风险性大、波动性大,财政收入与可用财力增长不同步。
三是部门利益驱动,非税收入长期居高不下。有些收费部门和单位置全区的经济发展大局于不顾,以“财政不安排资金,或安排过少”为借口,不依规收费,不依法行政,乱收费,乱罚款。同时,政府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力,统筹力度不够,对财政专户收入实行高额的比例返还政策,客观上成为一些收费单位和部门生财的主要门路。一方面,这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从财政得到高额的返回比例,全民收费,以致“费挤税”、“重费轻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税基。另一方面,不服务、只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又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动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致使财政增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税收征管措施不到位,流失较为严重。虽然淮安区在税收征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不少切合淮安区实际的征管办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税收流失仍比较严重,税收征管 “死角”和“盲区”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纯地方留成的小额零散税收征管问题尤其突出。
三、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对策建议
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都必须有充裕的财力作保证。因此,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对于缓解当前基层财政困难,改善财政运行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发展“税源经济”为突破口,构建地方稳固的财源增长新体系。要牢固树立“工业富区、富财政”的理念,突出发展工业,拉长工业短腿,确立地方经济发展由“产值经济”向“税源经济”转变的新理念,以“抓项目就是抓财源”为指导思想,坚持效益优先不动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税收潜力,特别要注意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突出集约化招商,既注重量的扩张又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产业前后配套,财政早日增效。要十分注重发展“大项目经济”,千方百计引进、扶持、培育大型骨干税源企业,以保持税源的梯度增长,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持续增长的财源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主体经济”,壮大支柱财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地方财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纳外埠财源;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加乡镇财政实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经济,扩大营业税收;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稳固农业基础财源;以城镇化和旅游业促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兴财源,等等。
(二)扎实抓好财税征管,构建质量稳步提高的财政增收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要加强对收入质量的考核。同时,要结合淮安区实际,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抓财税征管:一是加强个体私营业税收征管,巩固和规范税费统征改革,从体制上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实现源头控制,挖掘个私税收增收潜力。同时还要逐步调整税费结构,提高税收比重。二是加强两个所得税的征管。当前要着重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登记造册、重点监控等办法,重点加强工资表外收入、劳务报酬、财产租赁收入的核定征税,力争应收尽收。三是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抓住大头,确保重点骨干企业税收稳定均衡入库。四是加强零星税收的征管。分税制后,零星税收全部为地方税收,直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小额零星税收的征管,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做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