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物;输电线路路径;经济规模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是输电工程设计的基础。线路路径方案选择的好坏不但对工程造价有影响,而且对输电线路各设计方案有影响。所以,合理选择输电线路的路径方案不但可以节省工程造价,而且可以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但土地资源却不断减少。这样,一方面用电需求促使输电线路工程需要不断建设,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减少使得输电线路可利用线路走廊不断减少。当前,工程上虽然采用卫片、航片、海拉瓦等现代勘测技术进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但是输电线路路径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因为,这些勘测技术只能描述当前地物情况,不能从时间上描述地物发展趋势。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不能和地物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所以,在路径选择时,各方的规划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在城镇,规划相对完善,线路路径和城镇总体规划协调即可。在乡村,规划相对滞后,线路路径选择没有可循的协调依据。如何解决输电线路路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相适应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利用地物发展预测结果,对输电线路路径合理选择,增加工程的可实施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
2地物发展预测方法
大家都知道,地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物发展变化的有自然因素,也有认为因素。所以,我们分地物自然发展预测和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2.1地物自然发展预测
我们知道,大自然在不断地进行造物运动。地震、河水冲刷,风浪侵蚀等等,都是大自然造物的手,它不断地改造我们身边的地形地貌。古人的“沧海桑田”描述的正是这一地物变迁的情况。对于地形地貌变迁,我们根据地质水文资料进行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
除了以上地物变化,地表植被生长变化也是大自然的杰作。植被的生长高度也影响到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杆塔定位。由于杆塔定位呼高偏小,造成后期线路运行检修不断砍伐修枝线路下面林木并不少见。对地表植被分布及生长高度进行合理预测,可以为我们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和杆塔定位呼高提供基础。一般来说,树木不能生长无限高度。虽然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各类树木限高机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树高和树叶大小在统计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就是说,树叶越大,树高越矮,反之树叶越小,树高越高。
表2-1是线路选线时常遇到的几个树种的高度。
表2-1 常见树种生长高度表
2.2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相对于地物自然发展预测,人为发展预测更为复杂。因为人为有主观和随机因素。所以,在工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简单预测。
1)利用历史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和现有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对乡村发展规模进行简单线性预测。例如,根据某个乡村旧地图资料上乡村规模和乡村现有规模,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利用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一般来说,乡村的发展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有关。乡村经济发展越快,乡村的乡村的规模也越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式2-1对乡村规模进行预测。
(式2-1)
式中,
P是乡村未来发展规模;
k是乡村规模和乡村经济发展耦合系数;
A是乡村未来经济发展总量;
A0是乡村目前经济总量;
P0是乡村目前规模。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乡村规模急剧扩大,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乡村合拢;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滞缓,乡村发展萎缩,人口外流,会出现乡村空心化。
目前,乡村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乡村趋于向交通和生活用水方便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趋于规模化发展。
3地物发展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上的应用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小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小时,输电线路路径以变化较小的地物为参照,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河道、山丘、道路等,它们发展变化不大,在路径选择时,以其作为地物参照,顺其走向走线,输电线路建成后,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山脉和林木,虽然发展变化较小,但其涉及民俗民风,不可沿其走线。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大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大时,应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刚种植的树木,根据树木生长限高,在断面定位图上标注树木现状高度和未来高度,在杆塔定位时,合理的处理。
由于,乡村规模发展,居民住房将沿着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沿线建设,这时,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应适当考虑,线路适当远离公路。
对于乡村发展较快的地区,两个乡村可能出现合拢,应尽量避免从两个村庄中间走线。如乡村发展空心化时,侧可以综合考虑,线路是否从两村庄走线。
对于沙丘边沿地区,我们可以根据沙地的发展情况,合理选择路径。例如±500kV宁东~天津(注:现已改为±660kV宁东~山东线)直流工程途经毛鸟素沙漠边缘,设计单位利用1993、1998、2002年三个时相的卫片遥感图像,分析了近10年间线路所经地区沙地的发展趋势,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4结束语
我们知道,影响地物发展有诸多因素,要准确预测地物发展趋势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对地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简单预测,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提供参考。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适当考虑地物发展趋势,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路径协议落实,减少工程建设遇到的阻力,而且能最大化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使输电线路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这在没有规划的乡村地区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编著.输变电工程选址选线[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张洞明,王仲华,纪新元编著.电网设计工程师手册(输电技术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范泽鑫,曹坤芳.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J].植物学通报,2005,22 (5)
篇2
2019年7月20日,根据“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安排,乡村振兴服务队全体人员参加了全市队员后,在马德芹队长的带领下到镇报道。
到镇报道后镇政府派出专人和服务队对接,为服务队提供了办公场所、住宿场所和物质保障,妥善安置了服务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让服务队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性的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放下行囊后,服务队顾不得休息,马上和镇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展开了座谈,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辖区内以玻璃纤维、旅游、设施农业、食品酿造加工、林果、蔬菜等为主,是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和融文化创意乡镇,发展潜力巨大。
与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分别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委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实地走访了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查看了村庄的党建宣传、村容村貌、特色产业、道路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意见。在泉里村,服务队重点了解了乡村文明、特色种植、泉河村内段情况和生活饮用水事宜,了解掌握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汶城村,服务队着重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该村“两委”成员就今后社区规划发展和文化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镇里村,服务队重点对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导,与该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为他们出谋划策。在宫西村,服务队重点对组织建设、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对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进行了了解,对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规划进行指导。在王家庄村,服务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问题困难,了解到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里经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果蔬大棚,成立了绿客蔬菜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万多平的有机蔬菜水果大棚,主要种植有机西红柿和草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政策,发展集体经济。
篇3
夏秋季节里的一天清早,我行走在通往乡间的道路上。乡下的空气就是清鲜,任由你去大口呼吸品尝,让胸腔溢满鲜爽的野外花草泥土的气息,我陶醉其中,这感觉是身居城市里所没有的。脚下是一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道路两旁栽种了一些说不出名字的花丛,艳丽受看,妆点着乡间的道路,给行人带来了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如绿色画卷接连不断的向你铺展开来,好像随时向你炫耀那作物旺盛的长势,叫你耐不住寂寞的情绪。密集高挺的玉米秆随你的行进而慢慢移动,就宛如威武的仪仗队夹道欢迎你的到来。我似乎看见了一家家农户院前屋后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小山,似乎嗅到了经过烧煮后那浓烈诱人的苞米香。我看着眼前青绿茂密的玉米林,忽地想起去年国庆假日到乡下的情景――沿途好大一片玉米地,片片玉米叶卷曲着,显露出金黄的玉米棒来,个个都颗粒饱满,我当时还想,这么大面积的玉米地啥时能收割完?得需要很多劳力呀!正想着,看见附近空敞的玉米地里,一个男青年正坐在一大堆横竖倒下的玉米秆旁休息。出于好奇,也为了解答我刚才的疑惑,我紧忙凑过去,主动跟他搭话。他正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态度很热情。通过闲聊,我从他朴实的话语中知道,原来他是从黑龙江特地赶来给老丈人家帮忙的,两位老人身体不大好,家里又缺少人手,活多忙不过来。他说在那边做点小生意,他还要在这里干一段时间再赶回去。我深表同情,也从心眼里钦佩他。
这里属于山区,到处沟沟坡坡,不像平原地区适用机械化作业。现在许多农村,大凡男青壮劳力都基本出外打工,他们不情愿成年累月在家务农,他们向往城市的繁华,要进城市发展创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所以常年在外务工,而在农村留下来的只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田地劳作需要管理,一定程度影响收成,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现实的问题。当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大搞新农村建设,相继出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增加粮食补贴,提高农民养老金和医保优惠待遇,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待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留守亲人的后顾之忧,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在党的好政策驱动下,通过勤劳智慧发家致富。幸福的阳光照耀在亿万农民的心坎,他们正满怀信心奔走在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走了一段路,见到道路两旁宣传墙很有鲜明的乡村特色,有古诗文书法,水彩风景画,还有特大字体书写的相关农村政策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吸引你的眼球,会让你情不自禁驻足观赏。眼前色彩缤纷的墙壁,就是一条立体文化长廊,透视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发展进步的成就。天蓝日丽,清风拂面,道路上不时有轿车从我身旁驶向乡村里。我粗略判断他们是到乡下游玩的吧!现在村里乡下都陆续建起了休闲度假村,度假山庄,许多城镇人都到那里休闲旅游。为方便游客,乡镇间还设有专线公交车、小巴车,定点往返。这时,一对男女青年从一户农家庭院里走出来,男的推着一辆崭新漂亮的摩托,神态充满自信;女的穿着时尚,肩上挎着一个同样时尚的皮包,笑意盈盈。随后,女的坐在后座双手搂住男的腰,显得柔情百媚。随着震耳欲聋的油门“突突”声,摩托飞快疾驶,转眼间消失在道路的远方。我好羡慕他们的潇洒浪漫。今天的农民腰包都鼓起来了,盖新房,买汽车,去旅游,他们也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了。
篇4
强调几点要求:下面。
一、坚定信心和决心
究竟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这需要我大家树立信心!县一直在小城镇建设上是全省的先进,刚才已经说了今年的任务最重、项目最多、投资最大。曾经有媒体报道“通河小城镇建设在全省领跑”去年“十一”期间我过全省几个在城乡建设上比较先进的县份,观赏学习后确实有比较大的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觉得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城乡建设仍然处在全省县(市)前列。看到比较好的内蒙古的市县还有我省的地级市,就县级而言,没有多少超越我第二个感受就是觉得我确实在有些方面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感受到全省各个县都在奋起直追,都是城乡建设上倾注了全力,和追兵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既看到城乡建设方面的先进性,也感到城乡建设上仍然有很大压力。
这是现实的选择,为什么要下大力气抓城乡建设?过去我讲过。也是历史的选择---发展县域经济必需大搞城乡建设!首先,就财政收入而言,去年两亿多的财政收入就有一个亿是搞城乡建设而来的基金收入和税收,不只是增加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乡村建设搞好了乡村的容量增加了乡村的人口增加了乡村的消费增加了乡村的经济自然就发展了所以说乡村建设不单是乡村自身的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另外,还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加快乡村建设,改造乡村棚户区,就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乡村建好了农民进入乡村,一局部农民变成了市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所以说它一个改善民生的大问题。为什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把旧城区改建和公共事业建设放在一条里?为什么能允许司法强迁?就是不能允许个别钉子户的阻挠而使其他绝大多数群众的住房条件得不到改善。所以我做什么工作都是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哪一个人的利益影响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第三,乡村建设也是提升政治地位的需要,一个县或一个地区,那个省或市有没有很高的地位,先看你乡村建设水平和品位,可见乡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只有我乡村发展壮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发展了通河对外的形象才干树立起来。还有,乡村建设也最能展现一个地方人民的精神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风采。乡村建设的精神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我通河精神,通过我抓乡村建设能看出这个地方的人气。因此,从现在开始,再不能小打小闹了而是要大踏步的前进!现在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就会被其他县逐步赶上,甚至被落在后面,这个信心一定要有!资金的问题不是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思想上的问题,没有钱我可以积极去争取、筹措,压力越大,干的事越多,争取到资金也会更多。必需有信心、有决心坚决完成今年的城乡建设任务。
二、加强规划管理
编制好这些规划文本主要还是县领导层面上的事情,谈到规划我往往想的编制的一些规划文本。这里我强调的规划管理的事,就是怎么样严格执行规划的问题。县是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这个荣誉是名副其实的这十几年来我县的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管理的比较好,街道是方方正正的没有多少新建的房屋跨越了红线,和其它县、市相比,县规划管的比较严,但近年来也发生很多违规建设的问题,如果我不掌握好规划,城乡建设就要出现许许多多的瑕疵,就要出现许许多多的反复,这些现象我点一点:第一种是违规建设的问题,没有审批手续就擅自建设,规划部门视而不见,既成了事实,还无法拆掉。第二种是小区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土地挂牌摘牌后已经开始建设,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增加建设项目,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中间再加个楼,一下提高了容积率,然后土地又不合法了另一个是住宅改商服,现在有的地方还是有这个问题。第三种是落位有悖规划,墙体在红线以内,阳台却在红线以外。第四种是规划设计时不严格,好多楼体没有设计牌匾的位置,牌匾没地方放,这都是规划设计造成的所以规划的问题必需引起我重视,今后的规划管理上必需从严把关,一个就是所有的建筑物效果图必需经过县领导审核,县级分管领导审,县级主要领导审,甚至拿到班子会上审,效果图既要有立面的效果,又要有落位的位置图。第二就是所有的小区设计规划完成之后必需坚决执行这个规划,不得改变。第三个强调的就是阳台一定要在红线以里,建设部门一定要把好关。第四个就是牌匾,必需留出牌匾位置,留出悬挂牌匾的建筑结构。今后,一旦发现违规建筑就要立即制止。
三、加快推进速度
东北有效的建设工期只有六个月,首先是各个项目的建筑速度必需要快。集中在5至10月份,好多工程如果时间抓的不紧当年就很难完成,就要跨年度,就会是两年工程也可能是三年工程。要把推进速度纳入各组考核指标,要求所有的规划设计要抢前抓早,好多规划设计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有的还是很慢,还是有好几个反复,要求凡是今年干完的工程,规划设计必需在四月初全部完成,五月就开工了开工后再搞规划设计就晚了不只是规划图,还有施工图纸,这些都得完成。第二就是工程的预算评审,这是个关键环节,去年由于评审力量缺乏,导致一些工程工期推后。第三就是拆迁,这也是影响工作进度的事,从现在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征收拆迁顺序。影响工程进度的第四个就是由于建设单位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拖后。加快进度这方面我要有一种雷厉风行的精神,坚决反对拖泥带水。今年有好多工程必需交工完成任务,两个公园必需完成任务,道路打通工程必需完成任务,其他工程在这里就不一一点了
四、确保工程质量
过去只注重建设,这个问题应该作为城乡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注重速度,不注重质量,现在必需增强质量意识,特别是现在这么多的工程,要强调的第一点是进场的工程资料要经过验收,红砖、水泥、钢筋特别是群众反应最多的门窗,要逐项检验是否合格。第二点是各个施工阶段必需经过检查验收,特别是地下隐蔽工程,每个阶段都要检查验收,而且要做好纪实。第三点是要依照图纸对整个竣工工程进行精细验收,要求现场质量监督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质量监督人员要公示,检查记录要存档。
五、研究工作方法
所以必需要有创新的方法,今年我城乡建设可能遇到难事、棘手的事会很多。特别是要发明性地开展工作,要研究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迂回工作法。尤其是指挥部成员,还不十分熟悉建设工作,要潜心研究和学习,不了解业务的要边干边学,另外,工作中遇到问题要多想些办法,多动脑筋,用智慧去破解难题。
六、勇于攻坚克难
篇5
摘要 起源于18世纪末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当代仍然流行。它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情感的音乐。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及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音乐形式:主题内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风格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伴奏乐器几个方面的内容。美国乡村音乐是从英国移民带入的民歌、民谣、舞曲和器乐曲中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其它外来音乐的文化,尤其是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工业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曲调朴实无华、伤感哀怨。
关键词:美国 乡村音乐 形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5 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
早期美国乡村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提琴,其它乐器还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义者带进美国的。它是乡村人最喜爱的,曾一度是乡村音乐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它活跃于各种场合,但最受家庭舞会的宠爱,而这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也非常适宜于乡村音乐的生长。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伴奏乐队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酒吧音乐中,由于这种娱乐场所非常嘈杂,欢笑声、碰杯声、桌椅移动声混杂在一起,平缓低沉的音乐已经不能压住这些噪音了,所以乐队要不断提高音量,加快节奏。密集型的和弦弹奏法逐渐成为酒吧音乐的伴奏特点,伴奏乐器多以电声乐器为主,例如:电吉他、电贝司和鼓,钢琴上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美国乡村音乐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加入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如曼陀铃、夏威夷吉他等。由于乡村音乐的伴奏无需庞大的乐队,华丽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场面极其灵活,形式多样。
在美国民间音乐争奇斗艳的百花坛中,乡村音乐可谓是一支艳丽的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旋律、真挚朴实的歌词以及返璞归真的本嗓演唱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在21世纪的今天,曾一度红遍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乡村音乐却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依然占据着无数美国人的心灵。由此可见,乡村音乐在美国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 谢为群:《美国乡村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秋桦:《生命的律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篇6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对策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将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定义为:城乡结合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是处于城乡之间、社会经济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是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是城市化最直接、最敏感的地带。由于其特殊性,城乡结合部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特殊性,本文将对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的结果结合实地的调查提出解决的对策。
1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现状
20世纪3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城市郊区化现象,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则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城市向农村的过渡带,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区,也是农村的边缘区,是城乡用地争夺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也是城乡用地矛盾最为激励的集中区。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制度造成部分地区 " 无管制 ",部分地区 " 双重管制 " 等矛盾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众多土地利用无序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违法占地、乱占乱用、黑市交易、规划失控、管理混乱、污染严重等等,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本质而言,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平面的、分散的城市化形态,在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里都有这种普遍现象。而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三位一体的变化,它使城市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使一部分土地从农业用途变为非农业用途,并引起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城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空间或地区结构的变化。
2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根源分析
2.1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2.1.1 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企业的外迁,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合部外边界不断由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延伸和扩展。人口大量瞬间聚集的同时,相应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以及电、暖、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展开,各类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土地供需矛盾变得十分突出。为了缓解人地矛盾,这些地区必然会继续向周围地区扩张,形成人口集聚和土地扩张的恶性循环。
2.1.2 土地市场管理混乱,用地结构更加复杂
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存在着各种非法占地现象,且隐形土地市场活跃。城乡结合部二元管理体制重叠,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政府只能通过征用的方式将其转为国有,村集体仅拥有土地的现实使用权,结果造成了与其等你来征,不如我先建,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管体制,土地利用管理失控。而且通常按照正常手续征用城市建设用地,征地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下,于是在经济利用的驱使下,大量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以多种方式流入隐形市场,造成土地市场混乱,管理难度增加。
2.1.3 土地产权关系模糊不清
有些地方乡村农民集体内部土地权属关系模糊,用地界线不明;有些土地还存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争议,权属界定困难。农民私自出卖农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私人乱搭乱建,一家建多栋房子,竞相建房销售和出租。这些房屋绝大多数未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土地的界定缺乏法律依据,土地的权属关系模糊不清。近几年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征地过程中发现的无籍房和违规房等与土地权属相关的补偿纠纷问题,80%都与此相关。
2.1.4 权属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1)各行政单位之间土地权属争议多,用地矛盾突出。(2)存在土征地用后土地权属不清现象。土地征用后谁来使用,如何管理,已成为城乡结合部的新问题。特别是开发区较多、重点工程多、修建道路多的乡,土地权属尤其混乱。(3)城市与乡村土地管理机构的权责不清。在城乡结合部这样的土地用途变化迅速的地带,土地利用类型之间随意转换、用地单位盲目非法占地、街道与乡级行政区界限不清,权属管理也较为混乱。
2.2 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2.2.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然占用土地,占用耕地也是不可避免的。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保持原有农业经济特色的同时,会越来越多地被非农业经济所渗透,在农用地不断转为非农用地的同时,非农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如北京城乡结合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
显著特点是土地开发、房地产经济活动活跃。
2.2.2 开发区过多过泛
工业区、开发区随处可见,大量农田被毁。各类开发区总量过多,面积过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着扩张心态,基本上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开发道路。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所谓开发区,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马,是目前开发区数量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7
1前言
“互联网+”时代下,农村市场庞大的寄递需求正在逐渐被激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普及,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营成本,使快递业得以长足发展。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
目前,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已达343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快递业规模已超过高技术产业而成为新的经济拉动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349亿元,增长424%。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其中通过快递产生的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在中国,快递业已经逐渐走进了乡村的视野。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甚至是某些一级乡镇也没有快递业务。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也很大。互联网和电商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网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配送系统严重滞后,买了东西却送不到指定地点。不仅在物品的买入上存在多种不便,在农副产品的输出上也存在很大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快递业抢滩农村市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对于农村快递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快、基础设施及人员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一边是政策的大力扶持?c广阔的前景,一边是低效的运营系统与高成本的投入,使农村快递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此研究农村地区快递服务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以苏北地区为例,提出对苏北五市农村快递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再根据分析数据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本文进行了以下分析。
2多元回归模型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要对整个苏北地区的农村快递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即要明确地表示出当影响发展的因素变化时,农村快递的发展变化。显然,如果对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进行预测是没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评价系统的评价过程是复杂的,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指标变化和农村快递的发展趋势。故选用农村快递发展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容易变化的三个指标来估计快递发展的流通值,而农村快递的发展现状可由政策、寄递需求、成本三个因素来大致决定。这里用多元回归方程来明确地表示农村快递发展流通现状和上述三个因素的关系。
具体步骤如下:
(1)苏北五市农村快递的流通值的计算。
(2)用Matlab拟合各因素的标准化数字和农村快递发展流通值。
最终获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Y=2017+00091x1+0001x2-00307x3
其中,Y是近似的农村快递发展流通值,x1,x2,x3分别是政策、寄递需求、成本的无量纲化数据。确定了农村快递流通值和三个指标的关系后,便可以从健康预警的角度出发,根据指标的变化趋势对农村快递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并给出具体的保护、管理建议。
3灰色预测模型确定指标变化趋势
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灰色预测模型是对灰色系统所做的预测,它是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做出预测的一种预测方法。
根据上述预警模型,若要评估某一影响因素对农村快递发展的影响,假设其他指标不变,只需要预测出未来几年该指标数据后;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未来农村快递的流通值,通过同以前的流通值比较和观察。若比过去几年的状况流通值相差甚远,或者未来三年间状况流通值一直降低,则对农村快递的状况发出预警,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此项因素进行治理。
5对策
我国快递业起步较晚,部分乡镇与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较低,配送平台的建设仍不够完善。政府需继续加大对农村快递的政策、资金的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惠民政策实施。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快递企业进军农村,为农村地区提供专业技术与人员支持。引导农民与快递企业进行合作经营,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得快递企业更了解农村状况,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也使农民更加了解快递业的新功能,真正将“新鲜事物”“引进来”与“农副产品”“走出去”相结合。既满足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又提高了居民对农村快递的认可度。
开辟独特的农村快递经营模式,可以依托当地的一些超市或标志性地点作为点。起始阶段,快递公司要重视对农村网点建设的资金与专业人员技术的投入,大胆启用熟悉当地环境的人员工作。加强与货主的交流,进行积累配送或自取快递,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篇8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普及性不强。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城的加快,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旅游者新的体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世界各国政府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衰退、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北京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4个阶段,实现了由最初的自发式发展向规范式标准化、由单纯的“农家乐”向类型多分布广的“乡村游”、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想内涵式提高的三大转变,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分工、定位清晰、社区营销、基础完善、融资创新、标准管理”的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短期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方式,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北京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类型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这些成为制约京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其中服务质量不高又是其软肋之处。服务质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京郊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以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试图给出一个明确规定,却仍未达成共识,探讨还在继续。但对于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是大家所逐渐认可和接受的。
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Unusual Environment)下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3]。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乡村旅游作为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满足游客寻求平衡和解脱的心态,满足他们从喧嚣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简单和平静的生活体验[4]。所以,开发形式多样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注重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日常生活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观光,提高服务质量,让旅游者通过个性化的参与过程获得美好的心理感知和享受,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回顾
对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虽未达成共识,却也极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
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中永久性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5]。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6]。纳尔第(Nulty,2004)指出,“乡村旅游的概念涵盖了很多要素,其中心部分是乡村旅游社区,乡村旅游依赖于提供旅游场所的农村地区,它的遗产和文化,乡村活动和乡村生活。”[7]
杜江等(杜江,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8]。王兵(1999)则认为,“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农民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9]。肖佑兴等(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10]。
在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旅游的本质,笔者尝试为乡村旅游做这样一个解释:既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以及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相关的各种活动和民俗为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对象,来满足游客寻求平静、求职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三、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京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体系逐渐完善。随着游客消费意识愈加成熟,京郊乡村旅游也正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基于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始逐步出现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近年来,各区县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民俗文化和农耕体验产品,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乡村景观、民俗旅游村(户)、休闲度假区、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节庆类旅游产品,构建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从2007年起,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组织专家调研,明确了各区县的旅游特色定位。比如,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昌平区为“温泉胜地”,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平谷区为“休闲绿谷”,密云县为“渔乐圈”等。这些“一区一色”的定位,避免了同质化经营,形成错位发展,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为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确立了方向。
3.沟域带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不足之处
虽然北京乡村旅游成绩斐然,但在实践中,京郊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存在着模式单一、缺乏品牌、产品层次较低、服务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游客从中获得的服务和精神感受层次并不高。
1.缺乏品牌,主题性不强
在游客心中建立恰当的地理品牌个性,可有效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差异化市场定位[11]。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主题性不强已经成为北京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虽然北京市旅游局通过“一村一品”对各区县的旅游特色进行了准确定位,但是从实践来看,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仍然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花摘果等满足游客物质欲望的层面,甚至出现了乡村旅游等同于饮食游的倾向,造成乡村旅游地品牌定位趋同化严重。只有少量的艺术采风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客人以度假的方式留宿在爨底下和遥桥峪这类古文化村落。
2.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体验氛围的营造
郊区农民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虽然搞旅游接待使他们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卖方市场,但观念、意识的发展变化迟缓,对旅游市场需求不太敏感,仅凭原始的乡村待客常识提供服务。即使是开发的其他体验项目,也是经营户服务程序简单,服务态度消极,大多需要游客提出服务要求时才予以提供。这种状况与村落离城区或景区的距离成正相关,即离城区、景区越远,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程度越低。
3.产品层次性较低,市场细分不明确
北京市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民俗村、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园等为主。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旅游的产品升级转化[12]。要引导乡村旅游与周边景区景点联动发展,既丰富游线内容,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又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4.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新的推动力和亮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13]。然而京郊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经营者非本社区居民,当地居民并没有分享到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本地村民参与程度不高,游客也不能从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身上感受到当地风情的热忱和当地的人文气息。
5.商业化污染严重,部分传统乡村民风民俗消失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在京郊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民俗村为了迎合部城里人的需要,把传统的木制门窗换成了铝合金,漫地青砖都改为地板砖,红砖外墙贴满锃亮的瓷砖。这种土洋结合的结果是游客完全不能体验到真正的“乡村味”。因为缺乏特色,一些民俗村逐渐对游客失去吸引力,失去自身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与对策
面对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它的发展前景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策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品质,以促进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定位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如果缺乏鲜明的主题,无法给游客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乡村旅游作为典型的体验性行业,其产品定位应集中体现在主题上,即体验主题化。主题性不强直接导致了游览和活动项目设计时的混杂,市场定位和营销工作难以开展,从而难以对潜在游客产生足够的拉力,前来旅游的顾客对服务的整体感知也不能满意。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多做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提炼其体验主题,通过细节强化主题,加快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高、中、低档乡村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有感召力和参与性,体现各自本土化的特色与文化,以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附加值的提升,使游客真正享受到农家乐趣,为他们带来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二)重视旅游地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乡村性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旅游推销的整体核心和独特卖点[6]。但从长远看,只有将市场对乡村性的诉求和认可凝聚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上,才能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获得游客忠诚,以实现长足的持续发展。作为品牌对应消费群体情感需求的核心,旅游地品牌个性如何取得游客认同,形成游客忠诚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旅游地应立足本地特色,在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地宣传,塑造旅游地品牌形象,以获得游客忠诚,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对能否发挥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现在的自发性、自觉性、无序性的服务,甚至缺乏诚信性和欺诈性的服务时有出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对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也应自觉学习旅游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服务品质,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篇9
开阳县龙水乡中心小学六年级
杨玉婷
我的家乡原叫龙坑,现更名为龙水,因为巍峨的山脉屹立在浩瀚的乌江河畔,像一条蛟龙盘旋在水边,形成灵活蜿蜒的龙,于是龙水这名就悄然而出。虽说龙水偏远,地形陡峭,远看似一个盆地,但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家乡披上了绿油油的外袍,用她那完整的肌肤哺育着这一方人,家乡人好像偎依在母亲的怀抱,进行一次舒适的深呼吸,我不仅喜爱家乡人文美,还敬畏家乡自然美。
我最敬佩的是家乡风土人情浓厚,一方人养一方学子,让我难忘的家乡人冉利刚叔叔,工作在外,然而他时刻惦记家乡的亲人,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他非常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家乡的学子,据老师们介绍,冉叔叔每年都要用一定的资金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他这样的行动使我深受感动,我一定要奋发学习。
至今,我的家乡能有这般繁盛的风貌,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不知多少年前,家门口曾是污秽不堪的淤泥、臭水沟,院子里长满了杂草,住房破旧不堪,如果遇到雷雨天气,大家会忙得不可开交,值得一提的是家乡的崎岖马路陡峭而狭窄,每到上学都要步行十几里,行人如蚂蚁搬家,没有新鲜气息。偶尔一辆汽车通过,掀翻了泥土,淤泥被车轮迸溅路旁,将路边的绿遮盖了,把花的艳吞没了,这样的“悲剧”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家乡的变化令我感叹不已,最有趣的是那沼气,对动物排泄的废物收集圈下,通过发酵产生的一种气体,沼气可用来照明、取暖等多种用途,这样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循环使用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保护了环境,这充分说明了不仅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
篇10
畲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80年代以来,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迅猛发展,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大大地优于我国内陆或中西部地区。因此,在相同的时期内,东南部沿海地区所经历的社会经济变革要比中西部地区深刻得多。作为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的发展变化及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福安市是我国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相对于全国来说,福安市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就福建省而言,福安市则属于全省比较落后的闽东地区;而福安市的畲族与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主要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的山区。可以说,福安市畲族的发展状况大体上是我国畲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畲族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福安市的畲族主要分布在乡村,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大分散”即全市19个乡镇的429个行政村有畲族人口分布,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6%;“小聚居”是指畲族主要集中聚居在721个自然村,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4.2%。因此,可以说畲族经济基本上是一种乡村经济。进入90年代后,福安畲族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由1990年以前的几个百分点提高到10个以上百分点,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同步。以康厝畲族乡为例:该乡1983—1990年的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69%,而1991—1996年则达到12.84%,年均递增速度提高了3.77倍;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则超过了30%,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乡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根据福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康厝、穆云、坂中三个畲族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0年的605元、566元、644元提高到1996年的1600元、1780元和2013元,增长了1.64—2.13倍。不可否认,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畲族乡村经济与全市的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经过实地考察畲族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我们认为畲族经济社会有如下几个特征。
1•畲族村基本上无工业。福安畲族以“大分散”的方式聚居在各自然村(或行政村),除个别村外,畲族自然村基本上都分布在山区,地理环境较差,缺乏办工业的基础条件,故畲族村基本上无工业。尽管福安市政府在坂中畲族乡设立了工业区,建立了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和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但都与畲族村经济的关联度不大。甚至以铁湖畲族村命名、在该村地盘开办的铁湖畲族经济开发区,其开发区的工业亦与铁湖村经济没有任何关系,村委会不参与开发区的管理,不享受开发区的利润分成,也没有一名铁湖村居民在开发区的工厂就业。1996年铁湖村经济总收入的81.72%依然来自农业,这个比率是相当高的。三个畲族乡虽然也有一些工业,但基本上都是乡政府及其周围村庄的私人或村集体开办的,与山区的畲族村没有什么关系。
2•畲族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福安畲族乡村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并且不断地强化粮食的基础地位,始终坚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的原则。与农村改革之初相比,一般畲族乡村的粮食种植面积都没有减少。如康厝畲族乡1996年的粮食种植面积达39,800亩,比1983年增加了12.79%;粮食种植面积占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49%,仅比1983年减少了4.66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我国南方农村来说是相当高的。作为“小康明星村”的铁湖畲族村,1996年粮食种植面积也占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06%。随着杂优水稻等优良品种的广泛使用,粮食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还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目前,畲族乡村居民的人均口粮大多数都在300—400公斤之间,少的也在250公斤以上,吃饭已不成为问题。1997年粮食大丰收后,福安市的粮食市场价格比国家的定购粮收购价低15%(50公斤稻谷约低10元)左右,政府粮食收购部门反而要按合同定购粮的数量每50公斤稻谷向农户返回10元钱,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绝大多数畲族村居民的穿着也比较好,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其穿着与都市的同龄人没有什么区别。但畲族居民的住房条件还普遍较差。
3•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仍处在自给阶段。畲族村基本上都处在山区,农田以山垅田、梯田为主,且狭小而分散,大块的水田不过一分,小块水田仅一张桌面般大小,所以绝大多数农田都无法使用机械或畜耕,只能靠手工劳动,甚至像犁田、耙田这样的农活也要用田锄完成。收割、打谷也基本上沿袭历史上的传统方法。据福安市民委1991年4月对25个畲族行政村的调查,这25个行政村仅有4台手扶拖拉机,①而且这几台手扶拖拉机主要是用于运输,不是用于田间耕作。因此畲族村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与50年代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推动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手段是靠良种的推广、水利条件的改善、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农民植保技术的提高。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耕技术,其生产也必然是自给型的。手工劳动也使得农业耕作粗放。例如,许多畲族村只种植单季稻,而且水稻收割后很少种植冬季作物,一般都是用水泡田,以便第二年锄田、耙田时方便些。若不泡田,第二年锄田、耙田都很麻烦。但这就降低了农田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与周围的汉族聚居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例如,在铁湖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中,畲族聚居的铁湖、满洋、岩角亭3个自然村冬季都是用水泡田,农田都是空闲的;而汉族聚居的高坂村则在冬季空闲的稻田里种植蔬菜、搭暖棚种植花卉,一片忙碌。畜牧业生产亦然。作为农户家庭收入重要来源的生猪和家禽饲养,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从90年代初已开始根据生猪和家禽的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期,广泛地使用各种不同的专用饲料,从而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克服了环境和资源的约束,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加了家庭收入。然而,在福安市的畲族村,则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直接用稻谷喂鸡鸭,将番薯藤切碎混合米糠或粮食经熬煮后喂猪等,在观念上还未能摆脱“买饲料要花钱,番薯藤是自己种的,不用花钱”的习惯思维,结果依然是每个畲族农家都养几只至十几只鸡鸭,养一两头猪,与十几年前的家庭经营没有什么区别。在福安的畲族村,畜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都较低,如铁湖村畜牧业收入仅占农业总收入的6.39%,凤洋村占17.85%,康厝畲族乡占17.24%,而我国南方农村一般都占25%以上。除了虎头、溪塔等个别畲族村外,水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也基本上是零星、分散的,远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而没有规模化,也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也就难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p#分页标题#e#
4•外出打工已成为畲族村中青年的主要经济活动。在福安畲族村的绝大多数家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几乎都要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已成为畲族村的一种普遍现象。打工者外出打工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大体上是春耕农忙结束之后即外出,但也有常年在外打工的。康厝畲族乡的凤洋村,全村共有351名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者多达200人左右,农闲时全村80%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其他畲族村也大体如此。除了凤洋、和安等少数几个畲族村的打工者有建筑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外,绝大多数畲族中青年都是外出做无技术的小工。按照福安市的行情,无技术的小工不包食宿一天可挣20余元,有技术当师傅的一天可挣30—40元。有无技术对打工的地点有很大的影响:无技术者一般都在福安市区或本地乡镇打工,铁湖、满洋和岩角亭等畲族自然村的居民即是如此,通常都是白天到福安市区打工,为节省住宿费用,晚上回村里住;有技术者打工的范围则广阔得多,如凤洋村的打工者,在福建省各地和邻近省市的浙江、上海,远至广西、四川,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中青年外出打工对畲族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审美观、婚姻观等生活态度的变化。由于打工者主要是在城市打工,城市居民的审美观及生活方式无不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服饰方面,如今即使是在最偏僻的畲族山村,年龄35岁以下的居民及少年儿童的穿着与大都市的同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深秋时节,山村里男青年身着夹克或西服,脚穿皮鞋或旅游鞋;女青年身着紧身衣、短裙、连,脚穿旅游鞋或高跟鞋的比比皆是,把城市文明融入了山村的生活。打工的生涯也使青年人的视野更加宽阔,从而更加强调婚姻自主,择偶的范围也更加宽广。凤洋村的打工者甚至将他们娶的四川、广西媳妇带回了山村。其次是年轻人已不愿干农活。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的现象非常普遍,道理也很简单,用畲族村居民的话说:“打两三天工就能挣回一担稻谷”。对于习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来说,靠种田生产一担稻谷显然太费时、费事、费力,有些畲族村的居民甚至把承包田租给别人种,自己则外出打工。有些30岁左右的山村居民虽然帮助家里干农活,但也不太尽心尽力,一心惦记着忙完农活外出打工挣钱。另一方面,从畲族山村衣着入时的男女青年的情况看,即使在家闲着也不愿意干农活,甚至把家务活也交给了老年人。实际上,他们的衣着打扮已不适合做砍柴、挑水之类的家务劳动。由于外出打工挣的钱多,老年人对年轻人不做家务和不下地劳动也没有什么怨言。依靠老年人干农活,其农业的技术进步必是缓慢的,其生产方式也必是粗放的,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循环。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回落,投资增长速度趋缓,房地产市场由于积压严重而呈现不景气状态。在这种大环境下,外出打工者找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根据我们在一些畲族村的调查,无技术的打工者连续几天、十几天找不到活干是很平常的事情,运气好的每月最多能干20余天,运气差的每月只能干两三天,一般的能干十几天。按照每年外出打工6个月的时间计算,打工的收入仍然大大高于务农的收入。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福安畲族乡村的经济大体上处在“种田吃饭、打工挣钱”的状态。由于耕作粗放,农业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又由于打工者普遍无技术,找工作不容易且机会不多,因此靠打工也谈不上过富裕的生活。在我们调查的畲族村当中,还没有发现特别富裕的人家。当然,倘若家中无病残者或不缺乏劳动力(如孤寡老人家庭),也不会太贫困,至少吃饭穿衣不成问题。而由于支撑这种经济模式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其进一步的发展也很不容易。
二、畲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种田吃饭、打工挣钱”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基础是传统农业已无法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畲族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从加强农业生产和提高打工者素质入手,为提高农业产出和为打工者创造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把“双层蛋糕”的上下两层都做大。我们认为,福安畲族乡村经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源丰富,开发的潜力大。福安市山多临海,气候条件优越,农业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就分布在山区的畲族乡村来说,无论是山林土地资源还是物种资源都非常丰富,用材林、经济林、竹类、水果和茶叶等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是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罢了。在我们调查的一些畲族乡村,林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都很低,如1996年康厝畲族乡林业收入仅占农业总收入的9.61%,该乡畲族聚居的凤洋村占7.74%,铁湖村仅占4.77%。水果、茶叶等在农业收入中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但这些恰恰说明山区资源开发还有很大潜力。近几年来,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呈回落态势,对农业精耕细作和农业的综合开发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茶叶、水果和稻谷价格的下跌,已直接影响了畲族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造成畲族乡村荒废的茶园面积增加,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衰减,砍果树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应该认识到,与大量的人口相比,我国的农业资源是相当有限的,由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农产品的价格将呈现出长期稳定向上攀升的趋势。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产品价格的暂时回落而放弃农业综合开发。
2•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加工业。福安畲族乡村开发潜力最大的是花岗岩资源。近几年来,畲族乡村花岗岩的开采与加工业迅速崛起,其中以康厝畲族乡的发展速度最快,如果能有效地控制污染,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1997年,康厝畲族乡的石材加工企业已达28家,而且赢利情况都不错,与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亏损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根据我们对单台电锯的调查测算,开办一个单台电锯的石材加工厂只需十几万元投资,毛利率约为30%(未扣除设备损耗),获利是比较丰厚的。在穆云畲族乡发现的火山气泡流纹岩,蕴藏量极为丰富,可加工成高档建筑装饰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畲族村居民直接参与开采或加工提供了可能,至少也可为其打工提供更多的机会。
3•畲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两年,福安市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通过政府各部门与各行政村挂钩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等措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福安市统计局和市民委提供的数据,到1996年底,全市尚有111个行政村不通汽车,227个行政村不通电话,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4.80%和50.78%;在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78个畲族行政村中,尚未通车的行政村22个,不通电或简易拉电的行政村41个,不通电话的行政村71个,收不到三套或三套以上电视节目的行政村75个,分别占78个畲族行政村总数的28.21%、52.56%、91.03%和96.15%。然而,仅仅过了7个月,即至1997年7月底,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实现了通电和通电话,电视信号覆盖率也达到100%(均能收看三套以上的电视节目),90%以上的畲族行政村都通了简易公路。其建设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至1997年11月,所有的畲族行政村都实现了通车。畲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无疑将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在我们调查的畲族村中,1997年3月通车的凤洋村,已出现了两户运输专业户;1997年6月通车的满洋村已出现了全村第一户运输专业户。这两个原来闭塞的山村通车后,村中的小商店迅速配备了冰柜,使山村的居民也吃上了冰淇淋,还可以随时买到鱼肉;居民们外出也更加方便,生产经营的渠道也明显拓宽。#p#分页标题#e#
4•“造福工程”的实施,为畲族乡村居民发展经济创造了新的条件。从1994年起,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部署,福安市政府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山村居民实施异地搬迁的“造福工程”。搬迁形式有整个行政村、自然村的迁移,也有若干户山村居民的搬迁,政府对搬迁居民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从1994—1996年底,全市的畲族村就有662户、3318人实行了搬迁,1997年这一工程仍在加速实施。这是一项巨大的、名符其实的造福工程。在历史上,畲族可以说是一个迁移的民族。但畲族的迁移历史都是从一个地区的山上迁移到另一地区的山上,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山。而“造福工程”则是将一些畲族居民搬下山,这就为这些原来的山区居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搬迁的畲族居民不仅仅是在条件更优越的地方建立村庄或家园,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如新的地方有路、有电等),更重要的是其观念的变化。我们在康厝畲族乡东山村调查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东山村包括3个自然村,因山体滑坡,属于整个行政村的搬迁。当我们问及搬迁有哪些好处时,一位村干部的回答使我们感到十分意外。这位村干部没有罗列新的村庄地势平坦、有路、有电、不用每天爬山等好处,而是仅仅强调两点:一是人变得勤快了;二是人的精神面貌好了。因为在原来的山村,辛苦一年种的粮食仍不够吃,再勤快也没有用,人也就逐渐变懒了;搬迁以后,不仅在原来的山里种单季稻,还在山下的村庄周围租地种菜、租田种水稻,有了奔头,人也变得勤快了,精神面貌也好了。村民们租的水田种的都是双季稻,有的村民还养了成群的鸡鸭,也有的到建筑公司等单位打工。原来的山村居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东山村居民目前的要求更高了,认为村里的简易公路不好,要改建;村民用水不方便,应当安装自来水;村里的污水排放问题要解决,等等。这些要求是那些未搬迁的畲族村居民从未考虑过的,是重大的进步。具有了新观念的畲族村居民,也具有更大的发展经济的潜力。
5•福建省的经济实力使加快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福建省是我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改革开放的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因此,福建省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是我国许多内陆省区所不及的。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解决偏僻山区农村的通路、通电、通电话问题;向每户无电视机的农户提供100元补贴让其购买电视机;乡财政年收入不足50万元的一次性补足50万元,村财政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一次性补足3万元;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的“造福工程”,等等。如此大的扶持力度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想象的。福建省的畲族只有30多万人,对于一个经济强省来说,扶持其发展应当不成问题。此外,福建省制定的发展规划对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在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中,以求实的态度,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分析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规划中所确立的支柱产业,根据福建省山多及海域辽阔的特征,提出大念“山海经”,把发展“林”、“海”产业列为全省支柱产业的组成部分,避免了与其他省、市、自治区产业雷同(如十几个省都将汽车、化工、机械列为支柱产业)而可能造成的过度竞争。福安市就像是福建省的一个缩影,同样是山多靠海,将“林”、“海”作为支柱产业符合福安市的实际情况,其中将林业作为支柱产业更是有利于带动畲族乡村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以上的分析表明,无论是畲族乡村的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支持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三、迈向21世纪的畲族乡村经济
畲族乡村目前形成的“种田吃饭、打工挣钱”格局,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土地与人力资源的矛盾,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这两个基本矛盾的长期存在,目前这种“种田吃饭、打工挣钱”的基本格局仍将延续下去。实际上,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例如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苏南和浙江的一些农村,我们也能在其经济结构中发现这种模式的影子。但其根本的区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的是一种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只需很少劳动力就能实现原来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农业产出;发达的乡镇企业不仅能完全吸纳本地乡村的离土农民,而且还吸纳了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只占其经济收入的很少部分。然而,受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等条件的约束,畲族乡村向这种模式过渡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但是,经过畲族乡村居民的自身努力和各级政府的扶持,充分发挥各种潜力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能够将“种田吃饭、打工挣钱”模式提升为“种田除了吃饭也能挣钱、打工能挣更多的钱”这么一种新模式的。建立以上的新模式,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行农业(大农业)的精耕细作。畲族乡村目前所形成的经济模式,是以粗放的农业耕作为基础的,因此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是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的基础,也是畲族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农业的精耕细作,畲族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实际上,福安畲族乡村中个别比较富裕的畲族村和一些比较富裕的畲族农户,也基本上都是由于其实行了较精细的农业耕作。例如穆云畲族乡畲族聚居的溪塔村,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并不特别好,只是村民的耕作比其他畲族村精细得多,该村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精心地种上了各种作物或果树,就连小溪两岸的乱石滩都精心地种上了葡萄(在小溪的上面搭起支架,让葡萄藤在小溪上面的支架上生长),可谓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的创举。能做到如此精耕细作的畲族农民没有不富裕的道理。溪塔村居民因规模化地发展水蜜桃等水果生产而成为福安市最富裕的畲族村之一。依靠农业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外出打工者也就自然减少,溪塔村也因此成为福安市外出打工者最少的畲族村之一。在一些畲族村,比较富裕的居民固然很少,但其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技术或者是家庭中有人在建筑公司当工头或老板的人家;另一类就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耕作比较精细的居民。坂中畲族乡和安村的一户钟姓农家,是全村极少的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过得比较殷实的人家,这户居民所做的只是养了5头猪,比本村一般居民家庭多了一倍;每年收割完水稻后就翻地种菜,然后将蔬菜挑到城里卖,而村里其他几十户居民承包的水田基本上都是空闲的,收入差别也就由此产生了。从上述的个别例子来看,畲族乡村的农业是能够实现精耕细作的。#p#分页标题#e#
2•加强科技推广和普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近几年来,福安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粮食、茶叶、绿竹、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几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五大粮食高产区和高优农业综合开发区,其中赛江两岸万亩巨峰葡萄、百里绿竹长廊、穆阳水蜜桃、潭头芙蓉李等均闻名遐迩,有20多种农副产品的产量已居全省前列。畲族乡村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也已列入发展规划:沿海畲族村广泛种植晚熟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重点发展海水滩涂养殖业;山区突出发展茶叶,尤其是明前茶和高档优质茶叶;毗邻城区集镇的畲族村主要发展蔬菜;沿溪、沿河、沿路的畲族村大面积种植绿竹。从而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畲族乡村经济发展格局。但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农业产业化所包含的种、养、加工、储运和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生产的规模化。没有生产的规模化,农业的产业化也就无从谈起。生产的规模化不是分散的农户简单生产量的叠加,而是注入科技因素后由于效益提高所引起的量的扩大,是农业科技进步形成的生产规模化。实际上,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以及科技服务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福建省及福安市成功地推广食用菌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向广大农民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科技推广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菌种的生产(向农户提供菌种)、向农户提供技术帮助的咨询服务体系以及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建立等,很快地形成了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化。这项从无到有的产业使福建省很快就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而食用菌生产也成为福安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生产遍布全市所有农村,成为福安市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因此,无论是畲族乡村农业的精耕细作还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都应当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入手。据我们的调查,这些工作目前也是畲族乡村最薄弱的。在面向21世纪的时候,在畲族乡村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3•建立劳务输出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畲族乡村青年开展技术培训。应当认识到,外出打工者的大量出现是畲族乡村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客观反映,创造条件提高打工者的收入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是促进畲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亦即村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畲族乡村的外出打工基本上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打工者找工作主要是依靠亲友和自己碰运气,找到工作的概率不高,既耽搁了时间又影响了收入。福安市毕竟是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如果政府能建立劳务输出的服务机构,适当地组织劳务输出,这无论对增加打工者的收入还是对促进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此外,应重视为畲族乡村青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改变打工者普遍无技术的现状。打工者无技术不仅找工作困难,而且收入也低。我们在畲族村“打工族”的调查中感受到,这些打工者都有学习一两门技术的愿望,只是苦于无处学或因为学费高昂望而兴叹。因此,很有必要由各级政府出面,为畲族村青年开展一些收费较低的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劳动者从无技术到有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还包括了观念的变化与更新,使之成为一名全新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对推动畲族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