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结合方法
1、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为我国培养优秀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直接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还有挑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这一论题,本文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即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来讲都有较大的意义。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重视起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对于我国一些地区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现象,以经济建设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是值得人们花费精力去研究、推行的一个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2、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扫展,需要引进外资,而外资的引用需要人才的支持。技术型人才是人才构成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加强对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较强,其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较强,其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技术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缺少了技术型与应用型人力资源的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思路会被限制。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有促进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来看,社会对于高级的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较大的人才培养任务,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困难的重要途径。企业利用高薪聘请技术型人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配合。只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够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重视起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没有重视起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许多地方的企业出现了外资迁移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人才构成不合理,人才水平较低。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服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开展新的教育需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高等职业院校要对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明确,了解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是其培养的重点,将科学技术融入到这些人才的头脑当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布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自然会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金的以及教学方法不足、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要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不仅需要与企业进行联系,更需要企业的帮助。
3、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能将经济与教育相结合起来,并且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说,二者之间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相互作用、影响这一方面,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较高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作用。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建设进行结合,需要双方共同做出努力。下面,我们就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3.1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依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当国家的工业发展处于初期时段时,对于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也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一定技能、文化水平处于高中阶段的劳动者。而当工业发展进入到产业布局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时,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与产业结构高度地匹配;那么,在这一阶段,培养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就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迫切要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当地劳动人员的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当地的经济结构要达到不断优化调整的要求,就要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3.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本地区学生,学生毕业之后也会选择留在本地。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使专业设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有利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问题,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个人发展。在每一个地区,都会有一个支柱型产业,这个产业受到地方政策的支持,其发展链条较为合理,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支柱型产业对于当地的就业问题解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针对当地的支柱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对于那些发展规模较大的非支柱型产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可以进行了解与考察,发掘一些受社会发展欢迎的专业。
3.3加强专业设置的特色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其专业的设置要与高等教育的院校具有不同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选择那些具有特点的专业化专业进行设置,促进社会分工的明确化。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技能与职业特色。比如,对于一些果园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设置一些与农业技术相关的行业,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3.4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但企业更希望利用最小的投入来取得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企业输送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解决。但这些人才的培养缺少全面且科学的实验场所与实习基地。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资源上更具有互补性,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企业要与学校进行沟通,让学校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而学校也可以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让企业为人才的培养打造一个实习基础,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这样的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采取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方式。许多国外的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一个中间机构,负责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课堂,为学生传统技术与实践知识。而高等职业院校也加强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国外,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建设在发展效益较好的企业周围,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国也应当加强学校企业化模式的利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优秀社会人才。
3.5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全球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与国际接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首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方向,高职教育要明确我国国情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外语水平,培养其专业的技术能力,使其了解国际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掌握一些国际性的经济法律,提高法律意义。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丰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对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再让学生学会做事,之后引导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在品质教育方法。学生的个人素质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起学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6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高水平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还明显落后。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博士学历,还要具有五年以上的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每一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都要具有两个职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教师是由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范学校培养,其要求非常严格与明确。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认识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定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使教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才有所保障。
4.结语: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结合,是企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笔者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入手,对其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关注,利用正确的专业设置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理念,提升办学水平,创办特色专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经济产业与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沛武,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2]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04)
篇2
我们曾经对某乡的种植业、养殖业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现在许多农民还停留于一般的传统劳作上,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人数比例是极低的。即使少数人从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获利很低,经济效益很差。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结构,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的生物学知识。要达到上述目的,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操作:
首先,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
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棚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讲“物质代谢”时,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适时阉割的内容进行讲解。
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应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可持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49-01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一、当地的职业教育应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当地政府应提升认识,把发展职业教育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合理把中职学校合并升为高职,根据专业合并中职院校,针对高、中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高、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这将是我们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约化办学成为新的趋势,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约化办学的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园区,在职业教育园区全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使专业群可互补、错位发展,各个学校间共享资源、校企合作、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 临近产业园区,周围有众多产业、企业,既可以建设一批与国家和区域支柱产业相衔接的重点专业群组,又可以为企业进行社会人员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师资配备齐、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优、办学效益好和辐射能力广的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和教育集团,形成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当地的职业教育应从行业需求及提升学生未来可持续能力双方面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应立足自身,突破其终结性教育思想的长期束缚,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学制和招考等方面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建立顺畅的中、高职乃至本科的招生通道。
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培养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现代的媒介工具―如百度等网络来进行学习,建立洛阳市的职业教育网,开设“慕课”课程,将各个学校的微课程放在洛阳市职业教育网上,学生在学校可以在线学习,即使毕业了也可以在线学习,真正意思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区域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而不是各个中职、高职学校自己单独搞的校企合作,我个人认为各个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的瓶颈是凸显的,提法不错,但是效果不一定好,执行也会不到位的。
课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都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传授课程体系,并使受教育者能够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从而造就优秀的职业人才。工作过程是指在职业或工作岗位上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无论何种职业教育都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工程知识,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能够反映工作过程的要求,能够提供给学生完整的工作工程知识。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摆脱传统的学科思维,要反映现实职业情景和过程中的需求,加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各地的职业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情商入手----先成人、成长、后成事、成才
我国初中以前的应试教育给部分后进学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情商的低下,不知道社会的公序良俗,有的连起码的礼貌礼仪都没有,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相处,不知道团队精神、共赢理念,不知道服从社会规范,不遵守纪律,没有准时、守时的信用概念,本人认为:在当今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定将人文的精神文化补上,加强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如讲授《弟子规》,讲中国的节气,中国各种节日的由来,多开设集劳动课、手工课、艺术鉴赏课、集体舞蹈,在劳动中、在手工制作中、在玉器字画的鉴赏、集体舞蹈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情商和讲究卫生、干净整洁的内心愿望,不断强化进行养成教育,学会协作、沟通,建立团队精神 ,守时,守纪律建立个人信用理念,对当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先成人,在成人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中强化做事,享受做成事情的快乐及自信心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进去,中、高职学校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才。
古语: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成人、成长、成事、成才教育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严谨,学会创造,让学生懂得获得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更有用,做到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并符合国情、省情、市情,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不能没有当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大构架,盲目地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而发展,浪费公共资源,各地的职业教育框架的建立应围绕如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为起点和突破口,让职业教育真正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意大利政府资助有实力的企业来中国参加博览会,让他们代表国家推广的是意大利品牌文化。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各种企业到世界各地展览,传播的是香港品牌力量。如今许多政府利用地方物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借助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制造各种“节日经济”,挖掘地方潜在的产业优势聚集时尚力量,推动的是本土品牌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岛政府通过时装周形式,营塑以时装为主体的青岛时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联想度,缔造地域品牌的态度和实践值得借鉴。
然而,在创建地域品牌的大潮中,有些政府长期不作为,认为企业创名牌、产业树品牌,都属经济行为与政府不相干。也有政府过分作为,令企业苦不堪言。如位于某制造基地的服装企业主愤怒地告诉笔者,当地政府举办时装周,既不与企业招商定货需求相结合,也不与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传播相融合,在没有外来观众的情况下,强“逼”企业走秀凑时装周会场数,一场活动下来企业枉花几十万自娱自乐。如此为制造政绩而非推动地域品牌发展的政府作为,令人警惕。
创建地域品牌,需从实际出发。如何高屋建瓴地做好市场调研,客观理性地分析消费需求,明确地域品牌的文化定位,科学制定品牌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挖掘品牌的核心价值,创建品牌的营销体系传播体系,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激活消费者对地域品牌的利益联想,地方政府要有作为。
推广地域品牌,需抓准特色。地域品牌既是一批魅力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传播媒介。如何精准包装出地域品牌的风格特性,通过品牌传达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及风土人情,通过品牌展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时尚价值观,地方政府要有作为。
发展地域品牌,需坚持不断给力。如何激励地域品牌定位做到第一,品牌传播策略做到第一,渠道构建策略做到第一,盈利模式做到第一,品牌附加值做到第一,多用智慧少用金钱,借势发力持之以恒,以超低成本塑造强势的地域品牌,地方政府必须作为。
纵观国内创建地域品牌的众多活动不难发现,与经济关联似乎十分密切,而与文化相融者却不多。正因为地域品牌文化内涵的创意不足,使得品牌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对城市经济圈的影响力都十分有限,更无法获取品牌巨大的产业链效益,无法链生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延伸效应。
一座城市没有文化,很难有发展的灵气。一个地域没有品牌,很难产生诱人的魅力。缔造一个品牌,使其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一方经济的聚宝盆,决不是某几个策划者的几日密谋,决不是某几个行业组织几份报告,决不是某几个媒体几次呼吁就能够实现的。
篇5
在已经过去的2012年,全球经济受到一系列有关财务战略管理等问题的困扰。欧债危机导致欧洲经济动荡不安,美国QE3带来的全球资金泛滥以及财政悬崖问题能否及时解决,这些都为2013年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稳定、不确定及更难预测的冲击。全球市场需求疲软使得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作为中国的CFO,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国企、民企、合资甚至于外企,都无法在经济全球化中“孤芳自赏”。如何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CFO,将是2013年CFO们面临的一项挑战。
我担任独立董事的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经营全球化的布置或试探,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进行市场开拓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当地的会计准则是否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何设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当地财务税务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国外子公司融资需求的考量及来源等,这方方面面都少不了CFO的积极参与与掌控。
2013年,我希望更多的CFO能在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领域中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在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从财务的角度提供提升企业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如何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下设计公司的业务流程及业务模式,如何在符合税务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保障了企业的价值,如何让财务部门在事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业务的运作中去而不是事后消极被动地做账务处理,这些是CFO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地方。一名成功与强势的CFO,其价值在于融入企业的业务经营中,以财务为核心,加上各方面优越的条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突显自身的价值。
同时,身为CFO,“现金为王”必须时时牢记在心。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也许很多人会忽略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这往往导致在经济动荡突然来临之时,企业遭遇现金流危机而一蹶不振,甚至于宣布技术上破产。经济动荡的时候,如果无法通过变现来持续产生现金流,那么准确估计、管理和减少公司每日营运中所需的现金将帮助企业绝地反击。
篇6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林业生产单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林业生产单位首先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保障林业生态的基础上,促进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理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包括3个方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调控。
2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加快调整林木生产结构
林木生产结构主要是针对森林种植品种的结构,为了实现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要对当前的林木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营林单位对于林木的品种要进一步优化选择,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林木种类。同时,尽量丰富林木的种类,避免出现地区林木品种单一化。过度单一的林木品种,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传染。通过品种的更新达到提高营林部门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次,延长林木加工的产业链,实现林木深加工,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避免直接进行原木加工,没有任何的林木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最后,营林部门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护林木的生长,也可以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2.2加快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实现林业生产质量提高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证,林业生产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在林业生产和保护过程中,注重对林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对林业专家的引进和咨询,通过林业专家的专业指导提高营林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林业科技设备的采购,提高林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依靠科技人员和科技设备,林业生产部门可以快速查找出自身在营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靠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验盲目处理各种营林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营林的持续生产和生态保护双重目的。最后,营林部门不仅要加强引进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也可以对营林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营林方式和措施。例如,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森林培育监控系统、森林生态监控系统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结合当地的需要加以运用。通过对森林环境的整体监控,提前发现森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提升林木生产水平,实现营林生产的增产增效。
2.3完善林业生产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林业生产制度对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受我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仍然没有全国性的相关规律法规,对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设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只有各个省级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因此,地方林业部门在生产和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参照省市各级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林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生产和保护制度,制定出适合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人员设置及职责配备方面,外来人员的管理和营林生产过程及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方法及原则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保证营林生产和森林保护的各项要求及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应综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营林生产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刘玉善.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5(2)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差异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受到当地国的抵制。
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那里,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一是正式制度,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都以法律来规范,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对于外来者非常难,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渗透其中,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8
(1)贵州农村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目前当地农产品加工业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如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再生产出面条,这样的加工技术落后、质地较差,自然销量也就不好。还有一些农产品根本就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投入到市场,如马铃薯等。在笔者所工作的地方,马铃薯是属于主要的农产品。多数人家每年的马铃薯生产量都在万斤左右,但就是这样大产量的产品,农民也只是将其背到集市上,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外地商户。这样的出售价格相当低,而且还受交通的制约,每次销售量也不大。当然,像玉米、稻谷、六谷、小米、红薯、各种水果等,更是谈不上加工,要么是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卖,要么就是浅加工后用于自给自足,因而无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无法在农村这一最初源头得到加工,同时也就无法产生对农民特别有利的经济效益,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不再愿意种地,不再愿意把工夫用在农产品的生产上。这样,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就无法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几点思考。首先,找准市场切入点。任何一项加工都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如何找到市场切入点,这方面农民是很难把握的,政府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农民寻找市场,指导农民了解当前的市现状。同时,政府还可以帮助农民联系市场,政府的招商引资不仅仅从工业方面去考虑,同时招商引资也应该从农业方面考虑。
(3)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当前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农民主力军基本上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他们大多数接受过初中教育,一部分接受过高中教育,还有少部分接受过大学教育。而这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在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时,比起他们的上一代农民来说就快得多。政府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条件,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培训,让他们迅速掌握农产品加工的一些技术。
(4)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宣传。以面条为例,盘县水塘镇生产的水塘面条,通过政府的宣传,目前在盘县境内的销量就很好。另外还有六枝的岩脚面条,政府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于是销量目前也很好,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销售情况。
(5)把握质量关。农产品的加工业只要经过上述努力,就很容易发展起来,但如何把握质量关,这就是这样的加工业能否长期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民的商业意识不强,容易只顾眼前小利,不顾长远发展,总会在加工过程中投机取巧,这样加工的产品一旦失去了信任,很快就会走向末路。云南罗平的菜花比较有名,而与菜花相关的产品就有菜油和蜂蜜,很多地方的人闻名而去,他们在欣赏菜花的同时也想购买一点这些产品。但很可惜,由于当地人的急功近利,在蜂蜜和菜油中都添假,刚开始是有一些人上当受骗。但很快,外地人就不再相信这些所谓的本地产品。现在虽然每天菜花节前后,每天都有上千人到当地欣赏菜花,但购当地蜂蜜和菜油的人却不多。因此,把握好质量关,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政府,应该以政策和制度的形式保护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业,保证质量,稳定销量,提高信誉。
篇9
即将出台的通用机场建设标准彰显了中国深化通航改革的决心。那么,通用机场如何发展才能造福地方?本刊邀请德事隆中国区总裁林明扬撰文,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提供一些参考。
不难看出,在旅客吞吐量较大的国际大都市的枢纽机场计划航班的数量大致相同,但北京和上海100千米以内的公用机场数难以匹敌其他国际大都市,通用机场的发展更是望尘莫及。
通用机场如何发展才能造福地方?我们接下来看两个鲜活的实例。洛杉矶以北20公里处有一个名为范奈斯的机场(KVNY),是当地重要的通用机场。这个机场拥有两条平行跑道,长度分别为1200米和2430米。驻场飞机包括大型喷气飞机在内共668架。整个机场只有通用航空飞行,每年可起降503000架次,每天约有1380架次,数量略低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场的发展成就了5大主要的FBO(固定基地运营商),主营业务包括飞机存储和停放、航空燃油、飞机销售、飞行指导、飞机租赁、飞机维护、航空电子和飞机内饰。机场内企业众多,在100家企业中约有8所飞行学校。机场的年收入非常可观,高达13亿美元,并为当地创造了12300多个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除了私人和公务飞行,机场还解决了当地公共服务运营的需要,为消防、警察、空中救护和搜救提供了运营的基地;为社会稳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带您看完了通用机场的个案,我们再放眼通用机场发达的美国弗吉尼亚州,该州位于美国东海岸,拥有800万人口,面积为110785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国福建省。该州有66个公用机场,其中9个商业机场、57个通用机场。这57个通用机场均匀分布在弗吉尼亚州的各个地方,带来的经济贡献不容小觑:7.3亿美元的年收入,5200个就业机会。以2010年为例,所有通用机场的飞机起降架次达到了100万,而每次起降带来的经济收益为722美元。不难看出,小额投资的通用机场不仅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如果把地方经济比作一架高速飞行的“喷气公务机”,通用机场就是动力强劲的“驱动机”。只要发展得当,它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以及推进偏远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篇10
一、“三访三评”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组织的部署和要求,***月***日至***月***日,我参与了市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机关干部走访活动,共走访群众30户、模范村1个、村(居)党支部5个,通过村民座谈会、村干部座谈会、群众家庭走访等形式,主要针对维稳、民生、干部作风、扶贫帮扶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二、走访发现问题
1.民生问题;
由于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村里并没有特色的产业,做为经济增加点,因此,农民的主要收入仍然是那几亩农田或外出打工的所得,总体收入水平依然很低,2014年甲东镇人均收入水平仅*元,
广大群众对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利用自我优势引进项目,促进生活质量改善十分关注。
2.稳定问题;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式不容乐观,社会维稳压力十分严峻,集中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有、假币等,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群众的生活,同时也产生严重社会问题。
3.作风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甲东镇的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于群众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力度不强,存在着形式主义、,甚至在一些存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诸多方面,一是由于一些村干部本身的自我素质不高,二是一些村干部虽想干点实事,但由于办公资金短缺等,使得一些本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三是由于当地的一些传统腐朽思想和习俗的影响等。
三、具体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主要突出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自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巨大的优势可言,因此,建议加大扶持的力度,通过引进相关项目,努力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此外,可通过政府和镇共同出资的方式,加大当地的交通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银行可以通过向这些欠发达的地区提供一些优惠的贷款政策等。
2.积极强化当地的社会治安治理;
甲东镇等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式不容乐观,社会维稳压力十分严峻,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假币等各类违法犯罪现象并严厉追究相关维护和包庇人员。
- 上一篇:环境污染及处理
- 下一篇:卫生法律关系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