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生涯的规划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生涯的规划性

篇1

关键词:动力理论 影响愿望 成功愿望 挫折承受 人际交往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34-01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做行为反应的物质,即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独特的行为表现,思考方式、决策方式等。类型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面,共计八个方面。具体为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知觉八个方面。我选取了与工作相关性最大的动力因素做为指标,对我校8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人格理论和动力理论测试。从而得出学生的人格倾向和动力人群指数,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给出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建议。现将测试分析报告如下。

1 测试指标的基本情况

1.1 人格理论测试

(1)外向,关注自己如何影响外部,将注意力聚焦于外部世界和与他人的交往,如聚会、聊天等。

(2)内向,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将注意力聚焦于内部世界,注重内心体验。如独立思考、听的比说的多等。

测试结果:外向为59.69%,内向为40.31%。

(3)感觉,关注由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

(4)直觉,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

测试结果:感觉为635.9%,直觉为36.41%。

(5)思考,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喜欢通过客观分析作决定评价。

(6)情感,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为重,将价值观作为判定标准。

测试结果:思考为11.31%,情感为88.69%

(7)判断,喜欢做计划和决定,愿意进行管理和控制,希望生活井然有序。

(8)知觉,试图去理解、适应环境,喜欢宽松自由的生活方式。

测试结果:判断为49.28%,知觉为51.72%。

1.2 动力理论测试

(1)影响愿望:希望影响、控制他人行为、情绪的倾向,喜欢引导或说服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动力。

测试结果:

1~25为26%

26~50为22.49%

51~75为20.55%

76~100为30.96%

(2)成功愿望:面对工作,极积主动的心态,包括工作的持久性、意志力、自信心、追求卓越的程度等。

1~25为19.64%

26~50为21.59%

51~75为24.84%

76~100为33.93%

(3)挫折承受: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的心态、情绪反映及特定的行为方式。

1~25为27.57%

26~50为28.87%

51~57为24.7%

76~100为18.86%

(4)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和技巧,以及能够获得的人际支持程度。

1~25为11.57%

26~50为25.88%

51~57为30.3%

76~100为32.25%

1.3 动力类型

根据各个维度上的心理动力特点,构成个体稳定的心里动力模式。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个是追求成就类型,它下分四个类型:主宰型、满足型、寄托型、自强型。另一个是逆境承受类型,它下分四个类型:开拓型、安定型、坚守型、尝试型。它反映人们设置目标并且努力推动目标的实现以及在前进过程中克服压力与困难的心里动力。(这项由于个人差异不同,未做统计)

2 测试指标分析

本报告对人格特性及动力特点的统计结果没有好、差之分,但不同的倾向对不同的工作存在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表现出优、劣势。它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接受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限制选择。一个人的动力和人格特点是由遗传、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不要试图去改变它,可以通过对结果的有效利用,按照动力特点去工作、学习、杨长避短,更好的发挥个人潜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满足,生活将更快乐,更丰富多彩。

影响愿望一项70分以上的占30.96%,25分以下占26%,中间占56.18%

影响愿望高、低分的倾向区别在于是否愿意主动影响、控制或引导他人,干预他人的情绪,做事方式,

成功愿望一项70分以上33.93%,25分以下占19.64%中间占46.43%。

成功愿望高、低分特征是做事是否主动,对自己是否有较高的期望值,责任心强弱,做事有的目标方向性。

挫折承受一项70分以上的占18.86%,25分以下的占27.57%,中间占53.57%。

挫折承受高、低分特征表现在意志顽强,逆境中的斗志,在新的情境下是否敢于探索,以及对情绪的自我调节。

人际交往一项70分以上的占32.25%,25分以下的占11.57%,中间占56.18%。

人际交往的高、低分特征是在于重视人际关系,愿意在人际关系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能否够获得广泛的人际支持。

3 从测试结果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个性化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总体上人格理论测试外向型多于内向型,感觉大于直觉,思考弱于情感,知觉胜于判断。动力测试四项统计高、中、低的比例为3:5:2。这些数据基本符合职业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特点,十六、七岁的他们身心还不成熟,就要面对学业、就业、职业的重要选择。所以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的确立职业意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使他们在校学习会更有效率。

篇2

[关键词]中职 职业生涯 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84-01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工作经历,包括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贯穿于一个人具有劳动能力的一生,是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结合社会的就业需求,对个人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未雨绸缪的事前性测定、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最适合于个人能够便利找到职业、确定职业起步岗位,向着有利于自己发展进步的职业奋斗目标进取的行之有效的文案。进一步说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暂时性就业而已。更重要的目的是分析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发展的大计,规划好发展路径,拟定一生的前行目标,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情,特别在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的国情下,社会上原有的人力资源大军在优化组合,每年千万人的中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涌入社会寻求就职岗位,就业难,就业到个人心仪的职业更难的问题客观存在,且会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以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征长期存在。其主要表现是:

供大于求的缺口大。据统计,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需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引发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已经到了更为艰难的“瓶颈”时期,这就使得就业难的形式更为严峻,且更为表露出某些被就业者普遍青睐的岗位就业难,比如公务员岗位,千军万马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在如今已经屡见不鲜。

农民工的冲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仍以旺盛的势头谋求在城市就业,新的户籍制度及国家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还将进一步调动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具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

劳动力供给不平衡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在我国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适应,不得不从原就业岗位退出;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就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减弱。同时,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则使得劳动力市场信息失灵,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域环境障碍,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作用。

三、中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其一,明确个人发展的进取目标与路径。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谋划的是一个中职学生的职业轨迹,从初始到一个个前行的阶段性目标,再到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线路清晰、目标明确,按照这样的事前规划区发展自己会少走弯路,也能目标鲜明的激励和鞭策自己进取。

其二,明确个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当事者迷”的道理即是提醒人们往往对身临其境的问题认识不清,事实上,中职学生对于自己就业的优势和劣势也并非很清楚,从众性、排他性、高估性问题普遍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过程,实事求是、力争上游扬长补短地发展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蕴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下,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制定方法的情况下, 认真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可以提高自信心,有自信,才能大胆参加竞争,接受挑战;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措施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发展

生涯,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生涯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起逐渐得到重视,当时因为工业革命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及工作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许多学者对生涯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且广泛的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对决定大学生大学生涯和未来职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以确立一个人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和方法,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2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就好比是人生的一次旅行,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在旅行过程中能够给我们指明方向,找寻前进的道路。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人生的开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更多的大学生只是把它当做了大学里的一门选修课程,都是直接持忽略态度,根本意识不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发展有怎样重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由于人的可塑性较强,学业转换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一个人的职业有准确的定位和长远规划,非常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2.2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论经过现状分析后大体概括出的存在问题:

2.2.1 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械化和庸俗化导向

很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都以施瓦辛格的职业规划理想为案例,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分析和指导。殊不知,这已经是过时的案例了。职业生涯规划固然重要,但是,指导的案例必须基于我国国情和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中国特色的案例,典型的案例进行指导。不能一味的机械性地告诉大学生们,我们要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来。

2.2.2 家长的过分干预,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有高达67.4%的高考毕业生,高考志愿都是取决于父母的喜好,父母建议自己填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今后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学生从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丧失了自主选择权,对于进入大学以后建立和培养自己的兴趣都对大学生进行了扼杀。这从另一方面也同样造就了近年来,金融类,计算机类,法律类等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就业率低的局面,造成了职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与西方国家尊崇的情形恰恰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在成年或更早就学会了独立,已拥有了选择道路的自由和权利。

2.2.3 自我认知方法简单、表面

大学生进入大学,加入学生会、社团等一系列的学生组织,必然也会参加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有意义的活动。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抱着为活动而活动的心态去参加活动,纯粹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当成一种游戏。对于学生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不能很好整合,对于这些方面的考量都停留在测评分数上,以分数来判断一个大学生,主观影响因素太多。

3 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提出的对策

针对上一部分列举出的这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了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性意义的正确认识刻不容缓。基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的对策:

3.1 国家、社会层面

每位大学生的最终归宿都是走向社会。社会是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应该尽可能提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便利条件和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1 建立相关专业发展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系统

建立相关专业发展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系统,有助于给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大学生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关于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及具体要求,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严格按照专业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求职中稳操胜券。

3.1.2 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是国家狠抓的一个关键项目。政府通过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各行各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了大批对口人才,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而职业生涯规划旨在提高就业率,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举办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就业洽谈会,收集招聘信息并组织供需交流;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制度”。

以我们徐州高校为例,徐州每年会举办大大小小形形的人才招聘会百余场,为国家输送了不可计量的人才,毕业生们都能根据自己所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侧面提高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国家就业问题以节燃眉之急。

第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服务和招聘活动。

第三,要建立一只高素质、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有奉献精神的学业指导队伍,实现学业指导服务个性化,根据每个大学生不同的专业、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其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科学的、真实的、完整的学业规划,真正发挥学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的从业做铺垫,为职业生涯规划作充分的准备。

3.2 学校层面

大学生活作为人的学业生涯历程中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自我概念、学业发展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自身能力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学校作为大学生成才的园地,有责任、有义务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人生目标,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3.2.1 全校动员,普及理念

对于大学生涯设计,各高校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确地认识到大学生涯设计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其次要把指导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以学业为主、为职业为辅,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3.2.2 建立机构,训练队伍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或者在某个机构下成立指导小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多步骤地开展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给予一定的专项拨款,用于开设课程、人员培训、调查研究以及交流接待等各方面的支出,并且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有效指导的专门工作场所。

3.2.3 教学讲解,全程指导

很多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方法都简单机械且一成不变。他们往往只通过对新生的一两次讲座或集中指导等方式,就把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完成了,后续的工作就丢给系部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开设课程的方式把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考影响自己发现内部动机的障碍,如主动性缺失、对生活缺乏热情等。

3.3 个人层面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很多外部因素都不能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才能赢得人生起跑的第一步。

3.3.1 要树立正确的学业理想,明确学业目标

我们要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学业理想。学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学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憧憬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学业生活的内心构想和规划。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将这个目标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来,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成为哪个领域的人才,需要为了成为人才付出哪些努力,获得哪些成绩等。

3.3.2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也是人们善于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表达。能力既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和依靠。实施能力主要指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能力,它是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

3.3.3 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当今社会,大部分大学生的逆商偏低,这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是非常不利的。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如果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规划实施的进程。因此,大学生应当有意识培养各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应对挫折,实现梦想。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但它却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基础,缩短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为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指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

[2]烨子.北大人生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

[3]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

[4]钟锦,王焱,马国玉.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5]罗增贵.以生涯发展辅导提升大学生[J].中国大学生就业.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Q137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8日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教会大学生挖掘个人潜能,追求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其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程度较高,约为3/4;但问及能力和价值观时,则仅有1/2,自我认知明显不足。而对工作的认知情况,仅有44.08%的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比较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指导力度不够。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国外许多学校在学生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泛开展,除了极少数的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外,绝大多数专业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指导内容只是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二)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少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从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多年前的职业生涯理论方面,理论、专业名词的阐释往往占用较多课时,缺少对当前的职业信息、职业环境的分析把握。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而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则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深入了解目前的职业环境,社会对哪些人才需求较多,才能有的放矢地编制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的层面上,这些虽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可用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但是在我国近20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中,仍缺乏对我国大学生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以很难结合现实情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等,他们在经过了短期的就业资格考核后,就着手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工作。而且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辅助指导,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是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谈到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非常的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绘画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大一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全。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都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三)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大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做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挠,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应该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测评的工具,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职业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并在学生大一入学时就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指导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班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校内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有经验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实践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应享有的学习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就可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培养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在之后的大学生涯中,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能力寻找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对毕业班的同学,就可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缺乏实践的引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实践的训练,职业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专业对口单位的实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自己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假期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测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以及他人的评价,更要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进行职业测评。专业的职业测评体系是以心理测试为基础的,它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目前的职业测评方面很多,如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定位测评、综合素质测评、性格气质测评、职业发展测评、职业潜能测评、就业心理测评等,这些测评题目多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定量参考。

(六)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为在当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对自己最可行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职业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职业理想的一个过程,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教学中,职业理想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与中职学校的教育思想连通着。职业教育又称道德教育,假如职业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与职业方向的具体化进行论证的话,那么实现道德教育就是提出尊敬职业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让学生建立自己职业的理想,努力地为职业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对自己本身的职业选择给予坚持到底的信心,传授爱岗敬业的道德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敬业爱岗基本道德与职业道德是教育的根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在职业道德精神的职能和功能中体现出来。

二、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发展职业理想的重要时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已经能自行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家长与老师的控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及发展方向,体现出自我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首先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的选择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喜欢与同学规划相同的职业方向,导致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将学生的学科、专业与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道路及社会需要的人才,认识自己的价值。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自身的专业知识,重新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规划,使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实际与科学,促进中职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确定自我奋斗方向。职业理想教学中要使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指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理想、能力以及所学的专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及优势,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职业理想教学的提高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做好了准备。

三、注重正确职业道德培养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职业道德都是要遵守的规范准则,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有着推动职业生涯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力,公司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将职业道德纳入企业的考核标准。目前,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文化与产品质量的竞争,职业道德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职业规划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环境对提高校园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高雅、卫生、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比如: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通过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班级、宿舍进行评比,督促学生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团结奋斗的精神。学校在学生活动中心要设立警示牌及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格言,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专门的网页,开设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专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

四、增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教学优势是学生对自己专业有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没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仅仅是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造成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很透彻,而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出错。职业规划教学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清楚认识自我及职业规划,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职业理想的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工作时的技巧得到提高,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多争取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文化。在平时的上课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作者简介:邱云(1957—),女,四川汉源人,成都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习心理研究”(编号:CXSL-0100204,主持人:邱云)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4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中,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培养数量,更关注培养质量,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职大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都十分重视提高培养质量,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而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或满意的人才,即培养与需要之间存在差距,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而就学生个人原因来讲,主要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努力,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学习动力,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对自身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如何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生目标,缺乏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许多院校都认识到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相应指导,但是形式是有了,实效并不太理想。为了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情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影响,笔者在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两所院校经济贸易与管理类方面的六个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这六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基本是满足第一志愿录取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其中一年级92份,二年级362份,三年级180份,收回率为97.5%。为了让学生能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就问卷调查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从高职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了高职专业,一旦他们进入了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大都充满了激情和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逐渐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各种不适应和学习心理问题就出来了,如有的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学习,心理感到焦虑;有的觉得所学专业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对自己今后做什么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等等。这些学习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有些学习心理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比较突出。

(一)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一是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虽然大多数学生是自己或综合考虑进行的专业选择,但对所选专业并不太了解。问卷中有7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或综合考虑后选择的专业,他人帮选择的有27%。在选择专业时,只有10%的学生对所选专业非常了解,了解一些的有66%,不了解的有24%,即大多数学生入学前是不太了解专业的。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初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学生心中对专业还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然而入学后通过学习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51%的学生对就读专业喜欢和比较喜欢,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喜欢上现在就读的专业。.如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只有31%的学生还会选择此专业,69%的不会和不一定,其中不会和不一定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72%。这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在逐渐失去兴趣,对专业失去兴趣必然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保持着愉悦的情绪,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1]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其核心要素是对所学专业要有兴趣,这是推动学习的最佳内部动因,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如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必将失去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状况。因此,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这一学习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对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不足。问卷中有45%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其中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二年级比例最高,占二年级学生的52%,其次是一年级,占一年级学生的48%。究其个人主要原因,39%的学生回答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57%;有34%的回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不明确,其中一年级比例最高,占一年级学生的48%,其次是二年级,占二年级学生的33%;认为没有学习兴趣的占22%。在学习和生活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回答有明确目标。目标不清晰,方向肯定就不清楚,也就不可能产生向目标方向努力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缺乏,必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因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就会出现学习放松,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这必将对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是对专业和学习成绩不满意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有的学生出现情绪困扰。由于有的学生对专业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有的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在情绪上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明显感到了学生的情绪困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自身感到的落差,有的学生觉得前途渺茫,情绪低落,面对学习的要求和就业市场的竞争表现出退却,不求进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业,忧虑今后的就业,感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情绪十分焦虑。由于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感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困扰,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预防和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等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与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3]即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使规划者了解自我,认识客观,明确目标,指导行为的作用和功能。高职学生入学后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我,做到正确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并通过对相关主客观条件的分析,逐步厘清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找出自身差距,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在校期间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规划的过程,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个需要,因为如果学生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客观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对学生来讲既是导向又是激励,同时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所学专业。职业目标的确定让学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有了自己的职业意向,促使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加认识到学好专业对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加之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等充分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因此学生重视它在乎它,愿意为之付出和努力。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正如问卷中有8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规划,将对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对增强内在学习动机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这将有效地预防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虽然各院校都重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大多数学生都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总的来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并不高,而质量的好与差主要体现在规划是否适合学生本人,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规划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心理也要产生很大影响。从表面看,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原因是学生本人,因为是学生自己在做规划,但从根本原因看在于学校,是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不到位,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绝不是形式,而是学生成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在实效性上下功夫。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在问卷调查中,有89%的学生都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是重要的,而且有94%的学生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说明这几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问卷中也反映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一是还有4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在了解的主要渠道上,来自于学校渠道即开设的课程和老师的只有54%。二是在做规划时对自我和客观形势的了解以及职业发展目标上,只有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自己,有20%的学生认为了解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趋势 ,有32%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非常清楚。这说明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规划时缺乏真实的主客观依据,而且有的做了规划还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所做的规划仅流于书面形式,并不适合学生本人,这样的规划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不符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实效。

首先学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要看社会需要的满意度,即使学校开办了社会需要的专业,也根据社会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培养方案,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如果学生没有符合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就不会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发展结合起来,就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必将影响学习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的效果。很多学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课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实施中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课时数安排太少,教师授课时没有时间深入讲解和指导;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等等。在诸多原因中最关键的是师资水平,因为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这门课程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性都很强,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但实际上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认为是公共课,无关紧要,只要有人上就行了,至于上的人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却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准入制度。因此,制定相关标准和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交流和科研,强化听课评课制度等等,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再次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必须是全程的、多方面的,必须是面上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面上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做规划。但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要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和以后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所以重点还在于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学生也非常希望有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问卷中,有82%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测评和职业辅导,希望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讲座,开展职业测评和咨询等。因此加强课后指导和服务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指导老师的力量,因为任课教师一人面对那么多学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了解学生的辅导员和了解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真正使学生制定出的规划不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参加规划书评比比赛,不是表面受看而不适用于学生。同时,这种指导是全程的,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校正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服务,如开展职业咨询、职业测评,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等等。

(二)重视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喜欢专业,这是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必然要求。从问卷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对所学专业并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从学生来讲,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非常想了解和认识这个专业,但有的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只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一些时间介绍专业,之后就没有专门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这样学生只能对专业有个大概了解,不可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也就难以认同和喜欢,即使当初学生自愿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可能因为专业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出现专业思想问题。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或困惑,一方面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也无法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从学校来讲,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方面的工作;把专业思想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依托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系列的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等等。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上所学专业,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才能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桂世全.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核心;必要性

[作者简介]万四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旭,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政教部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95-03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作的设计。包括对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而职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必须具有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相适应的素质,否则一切规划都只能是空想和臆测。同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纯粹地通过适应社会来实现,不能只将社会作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而且还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奉献精神,具有高远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符合我国社会性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必须对国外主要从个人角度、从外延角度界定职业生涯规划转到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从内涵的角度即从内在素质要求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必须从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深度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素质应当而且必须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并且应当确立其关键性的核心和灵魂作用,从而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方向、途径等的有效阐述和准确定位。为此,在借鉴、总结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来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个人分析,认识和估计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找出优势和不足,获取社会发展和各种岗位的信息,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制定符合大学生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行动计划。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入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大学生经常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有全面的认知功能,因此,对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动机、需要、目标和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来说,就像一条有了罗盘的船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找到登上成功之岸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能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和需要提高的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励功能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给他们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这种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蓝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它是个人努力的依据和方向;二是,它同时对人有着巨大的鞭策力量。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做好规划,接着为一个个目标付诸努力并取得成功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和引导他们不断朝自己设定的更长远目标前进。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把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发展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上来,也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懒惰思想,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四)凝聚功能

教育主客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团结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团结和谐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理解和信任。继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生互相沟通和协商,教育者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的纠偏工作,学生也可以在民主的气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增进了教育主客体间关系融洽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信息,给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帮助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从而使师生在思想、感情上易于达成一致,创造出一个坦诚相待的氛围和透明畅通的信息“春天”,使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的思想凝聚到发展上来,从而发挥强大的凝聚功能。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共性教育为前提,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职业生涯探索期向确立期的过渡。把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间层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和现代观念等。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渐进性,即先进行基础层次的教育,再到中间层次的教育,最后到达最高层次的教育。我们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这一系列渐进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因为从教育的内容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适应性教育;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入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新生告别中学时代,迎接大学生活的纽带。它是高校针对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遵循以新生为本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我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及发展能力,使其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四年大学乃至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

开展适应性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和融入大学生活,顺利进行角色的转换,同时为他们即将开始的学习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适应性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适应性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环境认知,重塑未来的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教育和引导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适应问题

经历过高考的大学新生,从五湖四海来到高校,因各地区差异、家庭境况、自身的阅历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校园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高中时代父母几乎包办了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的生活上的琐事,正是由于成长于这样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自主生活的能力很差。然而,高校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需要个人来独立完成,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刚入校,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却不能有效的安排时间,同时远离父母的管束,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适应问题

进入高校后,伴随着学习强度、学习方法和内容、周围同学的学习状态的变化,导致了很多的新生出现了学习适应的问题。大学的学习与高中的学习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状态。课堂上的学习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这就需要学生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来进一步消化上课的内容,也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来拓展所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在大学,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老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也远远比高中时要多,学习过程中也脱离了家长的跟进等这些学习模式的改变,都直接使得新生对于自身的学业产生了不适应的心理,失去的学习动力,导致了学业的荒废。

(三)同学交往适应问题

从全国各地来到高校的大学生,每个人对大学都有不同的期待,这是由于每个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成长经历,使得每个人在处理日常事情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显现了差异性的习惯和行为,这使得新生刚入校时,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欠缺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严他人而宽自己,不能真诚相待。同时因恋爱观的不成熟,不能理性的看待与异性的交往。

(四)心理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考入大学的目标依然实现,到大学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落差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同时刚入校,和周围的同学不熟悉,孤独感也随之而来。高中的学习生活场景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开始怀念那些年一起生活的小伙伴们。同时,经历过高考选拔,大学里群英汇聚,高中时的尖子生在大学里因为学习和生活的多样性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这也是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

失望是让新生感到心理不适的另一种情绪。进入高校的大学新生,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的落差使得新生产生失望的心理,不仅对大学的校园环境、同学关系失望,而且对自己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的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失望。这种情绪的蔓延,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抱怨的心理,纠结是否要退学,回高中复读。由此产生的失望、迷茫、孤独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契合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适应性教育都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它们在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上有很好的契合性,这就为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工作目标契合

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为了引导新生能够积极确立新的目标和方向,适应未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然而在新生中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让新生对大学有初步的认识,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规划,为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因此,从工作目标来说,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工作方法互为补充和支撑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在帮助人解决问题和促进人的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体系和方法。而适应性教育在大学新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适应性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又能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和方法,利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指导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其中的自我认知探索的方法和CASVE决策模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效果显著。

(一)自我认知探索方法的应用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和认知。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我认知有时是带有主观性的。一个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虽然对自己的兴趣、人格、能力有一定感性和经验上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

新生入学后,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关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的测评量表进行自我探索,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同时可利用SWOT方法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经过专业的量表测评后,由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测评的结果。通过以上客观的自我分析,让大学新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二)CASVE决策模型方法的应用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的目标依然实现,学习缺乏动力。因此,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大学新生重塑目标。

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大学新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可以利用CASVE决策模型帮助他们制定短期规划,也就是大学四年的学业计划,具体过程如下:

CASVE决策模型: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循环,大学新生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根据此职业目标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 逐步形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探索了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能性,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用于适应性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自我认知探索方法和CASVE决策模型方法应用应用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新生通过自我探索,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了大学四年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动力。这也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使得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形式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4)

[2] 王舒书.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篇9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生 自我定位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当然,学生时代的目标规划更接近理想化,中职学生在中考之后经历了第一个方向性的选择,面对职校生涯的开始,包括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很多人并不适应,这就是短期职业生涯的开始,是三年制还是五年制?此后都将在各个时期做出阶段性的目标和规划,而且是面向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这个大方向展开,包含做人的原则、专业的结构、中期的追求,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和职业市场规则,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算得上是中职学生的初级GPS导航仪。

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什么时间做职业生涯规划最合适

最合适的规划时间应是高中时代,而中职学生正好处于高中时代的年龄,因为这个时期人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他们虽然没有高考决定一生职业的压力,但同样有上大学、就业、参军、创业的机会。在职业定位之前,进行相关的测评,根据个人情况,做出符合市场职业需求的分析,这比高中生更有超前性。以此为据,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再根据规划选定职业方向,这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符合中职短平快的专业特点,更侧重于技能的应用上,符合边就业边学习的原则,职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以苏州为例,每年全国有大量的人才流向苏州,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的缺口达15万之多,高级蓝领紧缺。这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好的就业就是中职学生的短期职业生涯目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就业、中期培训、长期高技能人才的战略解决规划要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就业前景,增加复合专业发展规划、成人高考规划等内容,增强与高校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逐步向高级蓝领转变。

这种规划的考虑主要来自市场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为此,中职学生应该考虑到这种与大学生的竞争因素,在进入职校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中职学生的自我定位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有1.5―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是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进入城市的优势是适应性强,缺点是技能操作水平低,但要看到他们肯吃苦,肯学习,对生活的质量追求比较强烈的愿望。中职学生的自我定位非常关键,学什么专业,专业的前进如何,能否适应繁重的工作环境最为重要,自身的定位不行,再好的规划也无用。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加强责任心,不断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坚持良好的做人原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文凭可以参加成人高考,没有技术可以学习,这就是最好的自我定位,采取逃避的态度是最大的失败。以我校学生为例,由于苏州市场比较繁荣,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参军,这也是一种定位,到部队一样学习技术,有些学生选择中途退学进行自我创业,虽然开始阶段不太适应,但都能走过困境,因为他们进入技校学习后感到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选择了放弃。转变思路,而不是转变态度,这是正确的自我定位。对比那些感到上大学无望的悲观学生,在技校无所作为的学生而言,他们是成功的自我定位,至少是对自己负责。

四、职业生涯规划给中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阶段谈理想,中学阶段谈高考,中职阶段是相对比较迷茫和灰暗的一段,也是人生的一个小转折,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变化很大。学校开展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专业讲座、职业指导讲座等,这些帮助虽有触动,但不能改变学生内心的心态。针对学生特点,我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从客观环境、主管态度、现实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外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成功的校友学长进行互动,让学生看到了危机,更看到了希望,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培养学生就业的兼容性,给学生第二选择的机会,给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定位,甚至举办家长讲座,强调职业生涯的对他们的重要性,让家长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的认真对待,让孩子从无所适从到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推动了学校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增加考工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现在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不够重视,过于偏重就业指导和创新教育,这样做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尤其在独立学院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国家重本和普本都非常低,往往很多独立学院没有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专职指导教师,甚至还有的独立需要把这门课程仅仅安排成讲座的形式。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要求和重视,普通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有用人才并促进他们能够高质量就业、创业,实现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加强学科调整、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将就业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当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专心研究并致力于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教师越来越多,促进就业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所以怎么样根据学校和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当务之急,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地进行就业准备,确立职业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获得或改进个人和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各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努力。?其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正确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做到 “衡外情,量己力”,为自己策划和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个体职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在就业形势普遍严俊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事实,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特点,而同样是大学生, 为什么有的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并且是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有的人却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除了自身先天的因素之外,大学生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要如何为前途做准备?应该如何走自己的生涯路?应该怎样为自己安排一个喜欢的生活形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利用有限的精力去实现自身发展空间的最大化?所以探索怎样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大学生积极的生涯发展引导,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指出,人对自己人生的满足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二是爱。人若想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真爱,都需要以自我认识为前提。以工作为例,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就必须了解“我”是谁、“我”的所长所短是什么、 “我”能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首先认清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得当,并据此为自己制定一个适合的目标且为之努力奋斗,运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从事能做、愿意做、且通过适当努力可以做好的事情,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在刚一入学的时候就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们有时间和机会可以认真思考和认清自己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要清楚地认识自我,我是谁?我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为什么而干?上大学关键不是大学能给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能在大学里自己学会什么?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等等,大学虽不能直接赋予我们职业、态度、思想、信念和幸福,但大学精神却会潜移默化地滋润我们的精神、信念和信仰,“博学厚德,自强不息”,使我们经历一种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让学生们深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机会是平等的,但是却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教育学生如何认清自己、如何做一名好学生去规划自己人生路的同时,作为独立学院工作的教师也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类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技术素质以及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自身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办法。要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和追求,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