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2 16: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批对社会懵懂,错失高中升学机会的新生,理论接受能力原本薄弱,更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而《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中职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专业课的了解非常少。为了加强新生对专业课的了解,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学初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一方面邀请望往届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校努力、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帐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正确使用。因此要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德行意识,陶冶高尚的会计职业情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成为业务上精通、政治上放心的会计人才。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1.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主导与主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民主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师生教学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业务探究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是现代会计教学的主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底子薄,无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对于其中的会计理论知识,案例具有重要意义,将抽象的理论寓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取得填制原始凭证,然后会计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并据登记会计帐簿,期末对帐、结帐,并编制会计报表。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凭证、帐簿、会计报表格式、种类填制、登记及编制方法,应直观演示凭证填制、帐簿登记过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凭证填制、帐簿登记操作过程会受到限制,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将授课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图标、现场录像等多种形式,动态静态想结合方法直接传送给学生。将课堂上难演示的操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连续演示,能直观、生动、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将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模拟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将自己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模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做到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有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对于单项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问题。例如在讲解完凭证帐簿的种类格式、填制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从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部课程学完后,便是综合实训,从填制凭证开始,登记帐簿,编制报表一个流程进行综合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改革考试方式与内容,促进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考试改革以 “实践性”为中心,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突出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增强对会计实际操作内容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耐心、严谨、规范、整洁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考试题型与内容,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杜绝抽象性纯理论考核。实践性考试考核学生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事实上,在考查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两者相得益彰。学期总成绩,综合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定,分数比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

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准则”及相关“制度”等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适时的变动。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也可采用其他形式,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总之,《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好坏,对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着直接影响,对续课程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充分认识会计基础教学重要性,从各个方面采取效措施,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 《会计之友》

篇2

一、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基础会计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呈现,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单项账务处理技能及整个会计工作流程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对财会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把原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成各个教学项目,以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如项目一基础知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项目三财产清查,项目四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每个项目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如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分为四个子项目,子项目一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子项目二会计凭证,子项目三会计账簿,子项目四会计核算程序。各个项目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会计工作流程。这样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账务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整合后的项目教学体系,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为1:1。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零散的填凭证、登账簿,应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单项实训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教学内容分项进行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模拟实训通常围绕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的税收政策编写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实训资料,提供实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仿真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训环境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一些学校的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只配备必需的凭证、账页、夹子等办公用品,电算化实训室也只是在公用机房安装一些财务软件,这样的实训环境致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虚拟时代,仿真虚拟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会计综合实训室应搭建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平台软件中各项内容来源于企业实践,应用于实训教学,有效辅助教?W与实训,让实训室真正成为第一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营造有效的实训氛围,如开出现金支票到银行提现业务,涉及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三个岗位,可将学生分工成不同的会计角色分别开具支票、编制凭证、审核凭证。

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近年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多数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生过多地了解公司财务信息,学校对校外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也不够。只有实现校企双赢,才会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以以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探究中来,在完成学生校外实训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制度,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篇3

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核对会计账簿的真实性。

二、会计实务一般流程与基础会计课程章节之间联系

案例:甲公司从外地购入A材料40000元,B材料20000元(不考虑税金),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要求:1、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2、分别登记明细分类帐和总账。3、根据账簿资料填制会计报表中相关数据。

(一)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首先,作为甲公司来说,A材料和B材料各增加40000元和20000元,即一项资产的增加,同时款项尚未支付,又是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的增加,即一项负债增加;这笔经济业务对于甲公司来说,既有权利的变动又有义务变动。这一流程涉及到第二章中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其次,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一A材料40000一B材料20000贷:应付账款60000本案例中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即指会计分录中的“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可以清楚的反映甲公司此笔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借方反映原材料,后面还要加A材料和B材料的核算,贷方反映应付账款,以及应付账款的金额.这就是第三章复式记账中借贷记账法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关内容。在具体会计实务中,往往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这是第五章会计凭证中涉及的。

(二)登记会计账簿。

理论第六章讲述的登记会计账簿内容联系具体的会计实务,要求一是准确,完整,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内容摘要、金额等资料逐项计入账内;二是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既要计入总账,还要计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三是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三)财产清查。

上述案例中,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甲公司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即账簿记录中原材料一A材料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的差异等情况,避免和及时纠正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四)编制会计报表。

篇4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入门课程, 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再加上学生对会计专业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感觉到很抽象,甚至乏味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其对本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实践的探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过于强调个体学习而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繁、难、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现状。它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形成。

为什么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

其次,目前市场上《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这种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模式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打破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科课程模式,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1.会计入门教育

讲授《基础会计》课程前, 进行实地参观,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产品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2.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3.仿真会计核算程序

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单项实训。

4.会计手工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二)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环境,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会计人员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并最后编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项目任务。这个大的项目任务的工作成果是仿真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个大的工作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的工作子项目具体地实施教学。在子项目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成“出纳员填写单据”这一工作子项目时,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教学:1)先列举若干种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确定了出纳员工作中需要填制哪些种类的单据;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制定学习方案,完成仿真工作资料中出纳员所需填制的单据;3)学生完成了工作任务后进行项目成果交互展示;4)教师讲评;5)学生对照自检。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团队的合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资料查阅指导,了解和监控好学生的进展情况。2)成果展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肯定或修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正确形成,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形成更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观。3)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但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学习反思。

2.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基本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别扮演某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职业实践,有助于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布置仿真的工作场景,并设计合理的工作岗位。在笔者的实践中常常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同时也由于场地的限制应用得较少。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扮演一位很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本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编制利润表的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如下案例:某企业要求工人将应得工资的一部分采取报销费用的形式取得,这是否会对企业利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求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析。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普遍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一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也能迅速培养其各种能力。而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和活用所学、展示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考试体制,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分别附之以大作业、小论文、社会调研、小组作业、专题讨论、课程实验、案例分析等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文学素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逻辑推理、洞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最大限度地反映其综合素质的全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会计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方式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依旧存在,“班班通”在中职教室也成为教学辅助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到底听会了多少,学生做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在基础教育阶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明灯,调动了该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从事基础会计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在会计教学中引入导学案,使会计课的课堂活跃起来。

一、导学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如果要深入写好导学案,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重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教材,富有启迪性地解读教材,在集体备课中拟定出更高质量的学案。基础会计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多年的实践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初学基础会计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词语的认识都是非常抽象的。怎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工夫,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一般我把一堂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测上节学习内容阶段;第二阶段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评析难点阶段;第四阶段是学生训练阶段。以“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为例,检测内容为会计核算方法是什么?这节内容是对会计账务流程的一个总结,为导入本节课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就是以导学案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先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评析,第四阶段是学生练习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难,分为多个层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通过制定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简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导学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预习。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和任务,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具体化。学生依据导学案提高预习,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学生借助导学案,预先认知学习目标、查询相关信息、解读学习内容,并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导学案可以保障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物质基础。科学的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中职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被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引领,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自主学习,知识转化、能力提高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无形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导学案为学生反馈信息提供了帮助

导学案中的反馈练习部分,教师要严格做到在课堂上完成,而且一定要认真批改,严令禁止用小组长代改。除了每月或者每周检测之类的试卷,批改结束后务必要发给学生订正,及时发现错误,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拓展”试题。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使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控授课进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情况不同,讨论的方式就不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注重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每节课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注重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导”才会显得有声有色。中职的会计专业要为社会培养会计行业的专业性人才。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释疑、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为教师,不管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都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提升中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改之路不仅艰辛而漫长,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前行,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18-119.

篇6

关键词:融资租赁;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85-02

根据租赁目的,依据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来承担资产所有权的报酬和风险,租赁可分成两种形式,分别是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如果该项租赁在实质上已经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全部风险和报酬,那么该项租赁应认定为融资租赁。在2006年颁布的租赁准则中,经营租赁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中,借“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但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有所不同,且承租人不同于出租人。承租人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科目中,出租人计入“长期应收款一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中。正是由于这种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处理的计人与计出,造成了融资租赁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复杂与混乱。

一、会计处理

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说:“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人账价值应为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金额是把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三者加总的数额,减去三者现值加总的数额而得到的差值。”由准则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

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融资租赁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数额就等于其现值的数额。因为初始直接费用都发生在租赁行为开始时,两者之间并没有时间差。因此,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公式可改写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等式一)

租赁准则同时规定:“租赁内含利率,是一种折现率;通过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加总之和,等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之和来计算出的折现率。”由该定义我们可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等式2)

通过等式1、2,变形可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等式3)

因此,其会计分录为:借:长期限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列示)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一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通过上述会计分录,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严格按照租赁准则规定来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贷方不平衡,借方比贷方多出了个“初始直接费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由于已经将初始直接费用考虑在租赁内含利率中,因此,在初始直接费用再次计入到长期应收款的情况下,造成了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高估。”按准则讲解来看,还需做如下分录。借: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列示)

贷:长期应收款一应收融资租赁款(以“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列示)

二、原因探析

从会计分录的每个科目上来看,“未担保余值”“融资租赁资产”和“银行存款”三个科目数额的确认没有很大异议。因此,借贷方不平衡的关键发生于“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两个科目数额的确认上。

“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登记的是融资租赁承租方支付给出租方的价款。按准则规定来看,其数额应等于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该规定实质隐含了承租人除最低租赁收款额外,还会支付给出租人等价于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因此,出租人的现金流入应当包括各期租金之和、出租人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及初始直接费用。又因为各期租金与出租人担保余值之和就是最低租赁收款额,因此,出租人的现金流入就是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即出租人初始确认会计分录的借方。而现金流出应为贷方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但在租赁准则的另一项规定中:“租赁内含利率,是一种折现率;通过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加总,等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之和来计算出的折现率。”根据该准则我们又可得出与上述矛盾的地方:出租人的现金流入仅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却不包括初始直接费用。正是租赁内含利率和应收融资租赁款对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前后矛盾造成了会计分录借贷方不平衡。

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调整分录也存在不足之处,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圆其说。其通过借记“实现融资收益”,贷记“应收融资租赁款”,来试图调整解决初始直接费用对出租人初始会计处理及后期分录的影响。该种做法既不符合初始直接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定义,也使得会计处理更加混乱和复杂。

三、改进意见

由上述可知,要对初始直接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在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和应收融资租赁款的规定下清楚地确认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数额。从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规定上看,其需要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中,即由承租人承担。但在现实当中,初始直接费用可能由出租人先支付,承租人再支付出租人,也可能仅由出租人承担。因此,可根据是出租人承担初始直接费用还是承租人承担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进而解决会计分录不平衡的问题。

(一)出租人承初始直接费用

若在承租人眼中,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不合理、不公允。承租人只愿意承担相应的应付融资租赁款,而初始直接费用仅由出租^来承担。那么,初始直接费用就不应作资本化处理,应收融资租赁款中就不应当包含初始直接费用。在该种情况下,需修改CAS21及相关解释中关于“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的规定,应收融资租赁款的金额应等于最低租赁收款额的金额。此时融资租赁出租人的现金流入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现金流出为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租赁内含利率则为出租人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的折现率,即同准则一致。因此,在该种情况下,只需修改“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人账金额,其会计分录各数额应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列示)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一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二)承和人承担初始直接费用

若承租人认为初始直接费用合理、公允,并愿意支付给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就应当同准则规定一样作资本化处理,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中。长期应收款为初始直接费用和最低租赁收款额加总之和。但在该种情况下,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需要重新修订,其现值部分还应当包括初始直接费用。因为此刻初始直接费用由承租人承担,所以现金流入应为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即租赁投资总额。现金流出为初始直接费用和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加总之和,即出租人租赁投资净额。

由修改后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可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修改后等式2)

由等式l和修改后的等式2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初始直接费用)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修改后等式3)

因此在该种情况下,其会计分录个数额应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列示)未担保余值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初始直接费用)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篇7

关键词:加强;会计基础;提高;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在现如今的经济体系改变和教育体系的改变下,有关部门对中职学校的会计工作做出新的要求。为了跟上新形式的脚步,促进会计工作科学性与现代化性,增强会计基础就是适应变化改革的首要问题。让会计工作发挥它的综合管理与参加谋划的作用。在学校的会计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增强会计基础工作,为我们的会计教育更好的服务那?我个人觉得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来实行。下面是我总结的三大方面。

一、会计人员缺乏全面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靠网络来完成,会计的工作也是不例外的。以前的老会计大部分都选择用算盘来算账,现代会计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实现做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懂得电脑的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有些是缺乏电脑能力的,导致会计人员的不全面性。也包括懂得一些电算化知识,但是却不是很精通的会计人员。还包括会计档案管理涉及的问题,许多学校都没有特别设置专门的档案人员来保管会计档案,大多数都是会计人员自己来掌管。会计人员在管理档案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缺乏专业性。这样会使档案管理变得混乱,没有按照要求办理会计档案等等许多的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一定要从基础学好,全面去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原始凭证,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正确

在会计学的学习当中,原始记录就像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凭证。所有单位的财务收支都会直接真实的记录在原始凭证里。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是最具有客观性的凭证,是现实生活中会计核算的最初始的材料。会计基础中原始记录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工人的工资单、采购设备的凭证、公司费用的记录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第一点的要求是原始记录必要为真实准确的,这就是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客观、真实的描绘出实际情况。第二点要求是要保证迅速性,就是要做到及时快速。这两点的结合才能做到满足会计管理的需求,以便于我们及时知道掌握真实的情况。

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准确性还和准确完善的计量工作息息相关。在会计学当中计量工作是会计管理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技术,计量工作是用来测量物品消耗的很重要的方法。就目前看来一些学校还是缺乏计量检测的设施,所以就会产生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的原始记录,像有些学校会采用对学校物资实地盘存制,有的学校就会采用目测法、估堆法等等去进行计量。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物资消耗的准确性,这种行为还会造成物资材料的损失与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计量工作也一样是巩固学校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实现会计信息职能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工作。计量工作可以给会计提供有效的数据,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带去参照的标准。如果会计核算里没有准确的计量数据那就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只会让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于表面。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只有加强计量工作才会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把计量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起,脚踏实地的做好计量工作,这些都是提升会计核算的基本条件。使会计核算提上新的水平。

三、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实施在职教育

建设强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这些都是加强提升会计工作水准的最重要的要求。我们的财政部很早就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表明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对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的实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我们的目的是要有自己的优秀的会计队伍,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条件。

我们的会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每个单位应该多多支持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也要为会计人员去营造便捷的学习环境。在培训会计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首先要去积极鼓舞会计人员在职学习,学习与实践可以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利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里。例如:会计人员在职培训里包含商业企业成本计算,课程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先来播放,让会计人员去学习。基础会计包含了许多方面,例如:资产类会计科目当中的银行存款。会计人员首先要知道科目的意思,接下来会计人员可以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角色,一方为企业,一方为银行。我们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甲企业将4000元存入银行。这时甲企业就产生一笔交易,会计就应该记录原始凭证,借-银行存款,贷-库存现金。像这样小组间的分析问题,模拟真是的交易情况,这样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性一定会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学习财经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的结合,全方位的提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在会计核算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基础,它在会计核算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与核心。我们都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加强对会计基础的学习和了解。以上是我对于加强会计基础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就会计基础的论述能给相关方面带去帮助。

参考文献:

[1]冯中强.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65-66.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重要性;现状;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零距离对接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1.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1990年9月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1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由此可见,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我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已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我国教育部2007年在其的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教育部所做出的这些举措,充分说明高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的重要性。显然,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千方百计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

2.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还不是高校的“产成品”,尚需到企业进行“再加工”,才能派上用场。这就是说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不重视和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不能向社会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的渠道,才能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样,应用型本科的会计实践教学才真正实现了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因此,会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有利于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3.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推动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高校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许多单位在会计人才市场招聘会计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实践经历与经验,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加强实践环节的会计教学,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可以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永葆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旺盛的生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不规范,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会计实践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编写的内容不统一、不规范。而且实践教材上的许多资料是按照理想的模式编制出来的,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不具有代表性,与企业的真实业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模拟实践教材中大多是以制造业企业即工业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会计资料作为模拟对象,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训练,很少涉及其他行业(如商业、施工业、金融业、行政事业等)的经济业务情况;教材中普遍存在过分重视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训,忽视会计监督方面的内容。另外,编写专业课程的模拟实践内容各自独立,没有做到互相融通,致使学生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演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环节教学的思想观念,教师积累的实践知识太少;二是编写实践教材的教师本身就不具备从事会计实践工作的经历、经验,对各行各业的社会调研太少,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也不多;三是学校在组织编写实践教材时,没有从企事业单位请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家联合编写。

篇9

一、不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及资产价值又恢复时,均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核算。属于这类的资产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这三类资产发生资产减值损失或损失恢复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账户核算。其具体处理方式为: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有差额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即发生资产损失时,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即资产损失转回时,按其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例1]A企业2010年6月1日以银行存款从债券市场购买B公司股票10000股,每股8.5元(其中含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0.5元),另付相关税费340元。A企业欲近期出售。6月30日,B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每股7.8元。

A企业6月1日购买股票时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B公司股票(成本) 80000

投资收益 340

应收股利 5000

贷:银行存款 85340

A企业6月30日根据B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B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20000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7.8×10000-(8.5-0.5)×10000=-20000(元)。

若A企业持有B公司股票至12月31日,该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每股8.9元。则A企业在12月31日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B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11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1000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8.9-7.8)×10000=11000(元)。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有差额时,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核算,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即发生资产损失时,按其差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即资产损失转回时,按其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例2]A企业2010年6月10日通过拍卖方式取得C上市公司法人股10 000股,每股3.3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另付相关税费140元。该法人股一年后可以上市流通。6月30日,C公司股票市值为每股3.8元。

A企业6月1日购买股票时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C公司股票(成本) 33140

贷:银行存款 33140

A企业在6月30日根据C公司股票市值变动情况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C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486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860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3.8×10000-33140=4860(元)。

若C公司股票在12月31日的市值为每股3.7元。则A企业在12月31日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C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1000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3.7-3.8)×10000=-1000(元)

(3)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当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即发生资产损失时,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即资产损失转回时,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二、计提减值准备并不转回损失

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核算,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原已确认的资产损失不得转回。属于这类的资产有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手续计量的投资性房产、商誉、油气资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上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至可收回金额,调整的金额即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借方,同时贷记相应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其价值回升或恢复的可能性较小,通常是永久性减值,因此,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但是,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遇到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方式换出、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情况时,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尚可使用年限内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需考虑预计净残值)。

[例3]2007年初,某公司购入一台生产用设备,原价100000元,预计使用5年,无净残值,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2008年底检查固定资产时,发现该设备预计可收回金额为42000元。则:

2008年末,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8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000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42000-(100000-100000×2÷5)=-18000(元)。

2008年末,调整以后年度折旧额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14000

贷:累计折旧14000

2009年的年折旧额为14000元(42000÷3),而不是20000元(100000÷5)。

若上述设备在2010年初提前报废,则:2010年初,处置报废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28000

累计折旧 54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8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三、计提减值准备并可转回损失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按期计提减值准备金;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冲减准备金;当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原已确认的资产损失可以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属于这类的资产有应收款项、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建造合同形成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以下分别以应收款项、存货为例讲述该类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及减值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

(1)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损失及减值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损失称为坏账。因发生坏账而造成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主要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等。以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为例:发生坏账损失时,借记“坏账准备”账户,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已确认的坏账又收回时,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期末,编制调整分录,将“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调整成金额成为应收款项期末余额与坏账率的乘积。

[例4]某企业2007年首次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0.5%。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00 000元;2008年应收甲公司货款2000元确实无法收回,经确认为坏账;2008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400000元;2009年收回已转销为坏账的甲公司1300元,2009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00元。则编制的相关会计分录为:

2007年12月31日,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2500

贷:坏账准备(500000×0.5%)2500

2008年确认甲公司货款为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2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2000

2008年12月31日,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500

贷:坏账准备(400000×0.5%-2500+2000) 1500

2009年已确认甲公司坏账又收回时:

借:应收账款――甲公司1300

贷:坏账准备1300

借:银行存款13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1300

2009年12月31日,冲减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300

贷:资产减值损失(600000×0.5%-400000×0.5-1300)300

(2)存货发生跌价及跌价存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存货发生跌价,即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应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然后再与“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则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若应提数小于已提数,表明以前跌价存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恢复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若以前跌价存货的价值全部恢复,则应将“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调整至零。

[例5]某企业2007年首次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甲存货进行期末计价。2007年末至2009年末甲存货账面成本均未发生变化,均为40000元;而可变现净值分别为35000元、34000元和42000元。则该企业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编制的会计分录分别为:

2007年12月31日,首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5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40000-35000) 5000

2008年12月31日,补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35000-34000)1000

2009年12月31日,冲销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6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34000-40000) 6000

至此,“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余额调整为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

“视同销售”全称“视同销售货物行为”,是税法中的名词。“视同”意指“看做”,主要是指从会计角度看不是正常的销售行为,而税法在税收意义上要求纳税人“视同销售”进行纳税。

《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模式,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比如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管理部门等不作为销售处理,用于其他方面则要求企业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进行缴纳相关税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就企业处置资产的所得税处理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该文件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1)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2)用于交际应酬;(3)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4)用于股息分配;(5)用于对外捐赠;(6)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本文就所得税法下自产货物“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加以讨论。对于自产货物“视同销售”,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往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会计上不按视同销售处理,将发生的支出直接列入相关的成本费用。例如,企业将自产货物用于自建工程,则直接按库存商品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账户,不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核算。另一种是会计上按视同销售处理,当业务发生时,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转销库存商品,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二、“视同销售”的计税价值确定

视同销售行为无实际销售额,按以下顺序确认销售额:

(1)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2)按纳税人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非应税消费品: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成本×(1+10%)。应税消费品: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或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三、所得税法下自产货物”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

1.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以将自产货物用于在建工程为例,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企业不会产生经济利益总流入,不符合收入定义,不作为销售处理。同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没有发生转移,其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仍归企业,也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准则的应用指南中提到“企业自营的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库存商品,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因此,“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的会计处理不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货物成本,按计税价格计算销项税。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将自产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1)集体福利和职工福利的概念:集体福利,并不是直接由个人消费,而是共同的开支,企业将自产的货物用于职工食堂——集体福利,比如将自产货物用于职工食堂、医院、浴室。职工福利,企业将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个人——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具体指的是员工或者其他个人消费,比如:将自产货物发给职工、奖励给员工个人。

(2)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中,资产所有权未发生转移,应按产品成本进行结转。企业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广告、样品、管理部门等;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转移,不作为销售处理。“企业领用本企业库存商品,借记在建工程、管理费用等,贷记库存商品。”因此,“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的会计处理不需要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货物成本,按计税价格计算销项税。

借:在建工程

管理费用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企业将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如将产品发放给职工,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指南》明确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自产产品时,应按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并按实际成本结转成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3.将自产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将自产产品用于馈赠已经导致产品流出企业,进入消费环节,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这类视同销售行为从所得税法的角度看也应该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货成本。

借:营业外支出

销售费用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4.将自产货物作为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如果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计量。应用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准则应用指南中有这样的描述:除同一控制下合并以外,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或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涉及以库存商品等作为对价的,应按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人”科目,并同时结转相关的成本。因此,这类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应采按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货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将自产的货物分配给股东。企业将自产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同时也表现为企业负责减少,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因此符合收入定义。应按对外销售进行会计处理,即按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借记“应付利润”科目;按照应交增值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借:应付股利或利润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